益氏起源及歷史

益姓圖騰_益氏圖騰

益姓圖騰(益氏圖騰)

  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嬴姓,出自舜帝的臣子伯益,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零六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五十九位。

【得姓始祖】

  伯益:遠古時候,黃帝的孫子叫顓頊,顓頊的兒子叫大業,大業又有兒子叫皋陶,皋陶又有兒子叫伯益。伯益的後代人,就有以益字為姓的,世代相傳。伯益又受賜為姓嬴,嬴姓人創立了秦國,所以伯益也就是秦國的始祖。這樣說來,益姓和嬴是同一祖先。益氏後人奉伯益為益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嬴姓,出自舜帝的臣子伯益,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遠古時候,人文始祖黃帝有個孫子叫顓頊,顓頊的兒子叫大業,大業又有兒子叫皋陶。

  皋陶在中國神話中是公正的化身,傳說他是公正的法官,清臉鳥嘴,鐵面無私。他有一隻獨角神羊,能知道誰是有罪的人,因此在皋陶審理案件時,凡遇到疑難就牽來神羊,神羊就會用獨角去觸有罪的人。

  皋陶有個兒子叫伯益,在歷史商亦稱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大費等,他是舜帝執政時期的一名賢臣。

  伯益是當時東夷族的部落首領,其勢力範圍位於今山東省的日照地區。在史籍《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中註釋:“《譜》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在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堯王城遺址的前期是少昊的都城,後期就是伯益的都城。其都城之南三公里處的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內,在天台山上有傳說中伯益挖的井,自古以來一直稱作“益井”。

  舜帝執政時期,伯益與大禹同朝為官,因他善於狩獵與畜牧,被僉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負責治理山澤,管理上下草木鳥獸,並佐舜調馴鳥獸。由於他在長期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鳥獸語言和習性,鳥獸多被其馴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績卓著,又始食於嬴,被舜賜姓嬴氏,作為東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繼承人,並賜給其封土。

  大禹繼承舜的王位之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遊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慾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

  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現出遠見卓識。舜帝時期,三苗族離心離德,舜帝便派大禹武力征服,數次戰爭三苗雖敗但不服,於是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後來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於歸順。

  伯益還將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為著名史籍《山海經》的基本素材。

  伯益建樹有無數功勞,被舜帝賜姓為嬴姓,推舉為東夷各族的首領,成為後來嬴姓一族的始祖。其後裔族人創立了秦國,伯益也就是秦國的始祖,為嬴姓翹楚秦始皇奉為無上尊祖。

  在伯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益氏、翳氏、鷖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益氏正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益氏和嬴姓是同一祖先,益氏族人大多尊奉伯益為得姓始祖;伯益也是趙氏、秦氏、徐氏、馬氏、梁氏、黃氏、費氏等諸多嬴姓之氏的共同始祖。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周王朝時期齊國益都,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太平環宇記》記載,在戰國時期,齊國境內有一邑地名為益都(今山東壽光),在此邑的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益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四川益州廣漢一帶,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漢朝時期,廣漢地區(今四川廣漢)屬於益州管轄。

  益州,就是古蜀國之地,漢武帝劉徹置其為益州。在典籍《釋名》中解釋:“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四川地區山巒重疊,因稱其為“益州”。

  在益州的住民中,多有的以州名為姓氏者,稱益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益氏姓本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四

  源於植物,出自唐朝時期嶺南中藥益智,屬於以植物名稱為氏。

  益智,本來是北迴歸線地區的一種植物果實名稱,主產於海南島,在雷州半島及廣西、雲南、福建等地區有栽培。

  在秦朝軍隊開發嶺南地區以後,益智透過進貢方式批次進入皇宮王府,在唐朝中期見盛,後經過商賈逐漸進入民間中藥市場。

  益智具有中醫藥性,入藥稱益智仁、益智子,拉丁名為Alpinia oxyphylla Miq,藥性辛、溫,具有溫脾止瀉、攝唾涎、暖腎、固精縮尿的功效,主治脾寒洩瀉、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腎虛遺尿、小便頻數、遺精白濁。

  到了隋朝文帝楊堅執政時期(公元581~604年),由於皇后的獨孤氏喜食龍眼(桂圓),其外觀似益智,因此獨孤皇后稱其為“益智”,從此成為龍眼(桂圓)的別名,並由隋朝秘書學士、唐朝弘文館學士、著名的文字(文選)學家曹憲記載入典籍《博雅》:“益智,龍眼也。”

  龍眼,是無患子科龍眼屬的亞熱帶珍貴果樹,拉丁名為Dimocarpus longgana Lour,也能入藥,具有壯陽益氣、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可治療貧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經衰弱以及病後、產後身體虛弱等症,其葉還能治感冒、瘧疾、疔腫、痔瘡等。

  在唐朝玄宗李隆基執政時期(公元712~756年),所寵愛的楊貴妃就非常喜食龍眼,於是就有六百里加急驛馬專門在每年農曆6~7月貢送京師,以冰鎮保鮮,特供楊貴妃食用。負責管理冰存龍眼冰服侍其美食者,楊貴妃就稱其為“益智侍郎”、“益智郎”等。

  實際上,“益智侍郎”就是一群宮廷奴婢、太監,其稱不入唐朝官制,關起門來自稱而已,卻甚得唐玄宗重視,居然享受“侍郎”之俸。唐王朝奢靡如此,安、史焉得不亂?唐軍將士安得不逼明皇縊妃!

  在“益智侍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植物名稱為姓氏者,稱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藏族,出自唐朝時期嶺南吐蕃族宗教官吏益希,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益希,亦稱益西,原本是唐朝時期吐蕃族原始宗教中的大祭司官稱,屬於家族世襲制官位,是其宗教領袖之一,後成為本名,主要用於藏傳佛教教徒稱謂。

  藏傳佛教,是佛教三大派系(南傳上部座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之一,藏族自稱其為“佛教”或“內道”,清朝以來的漢史文獻中稱之為“喇嘛教”,今正式稱謂為“藏語系佛教”。

  藏語系佛教,始於公元七世紀中葉,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經。松贊干布在這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分別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了公元八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公元十世紀後半葉,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公元十三世紀中開始擴播流傳於蒙古地區。在此後的三百多年間,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今西藏地區最著名的佛教建築布達拉宮,就源於公元七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宮室,但擴建成如今的規模,是到公元十七世紀逐漸完成的。

  藏傳佛教以密宗為主。最高深的大圓滿及大手印法直指人心、與漢傳佛教的禪宗極為相似。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康熙大帝封賜給藏語系佛教格魯派(黃教)領袖羅桑益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並賜金冊金印,稱為班禪五世,並明確規定班禪和達賴具有同等地位即“互為師”,誰轉世早誰為師。班禪的影響主要在後藏地區,以日喀則為中心,以及青海、寧夏、甘肅和蒙古高原的廣大地區。從此,明確樹立了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益希在藏語系佛教格魯派中的領袖地位。在藏語中,“羅桑”義為譯師,“益希”則是其本名。羅桑益希成為“班禪額爾德尼”尊號之首。

  “班禪”的稱號始於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當時控制西藏實權者是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孛爾只斤·圖魯拜琥,他特封稱宗喀巴的四傳弟子羅桑確吉堅贊為“班禪博克多”。“班”就是梵文“班智達”,漢義為“學者”;“禪”是藏語“欽波”,漢義為“大”,合稱就是“大學者”之義。“博克多”則是蒙語,指有智有勇的英雄人物;“額爾德尼”是滿語,漢義為“珍寶”。

  固始汗令羅桑確吉堅贊出面主持扎什倫布寺,並劃分後藏部分地區歸他管轄,稱其為第四世班禪(前三世為後人追認,宗喀巴的弟子克珠傑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首領固始汗此舉,對鞏固西藏地方政權與滿清中央政權的關係起到了一定作用。

  從此以後,不斷有人成為羅桑益希“班禪額爾德尼”的繼承人,其世系為:第五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益希(公元1663~1737年)→第六世班禪額爾德尼·貝丹意希(公元1738~1780年)→第七世班禪額爾德尼·丹貝尼瑪(公元1782~1853年)→第八世班禪額爾德尼·丹貝旺秋(公元1854~1882年)→第九世班禪額爾德尼·曲吉尼瑪(公元1883~1937年)→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公元1938~1989年)→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公元1990~今),即一直沿用康熙大帝敕封的這個封號。

  在廣大藏族同胞中,多有以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益希的本名為漢化姓氏者,稱益希氏、或益西氏,簡稱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之際蒙古兀良哈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兀良哈,亦稱兀良合、兀良罕,明朝中後期多稱其為烏梁海部,該部的先祖是兀良罕·札兒赤兀歹,創始者叫兀良罕·脫兒豁察兒,是成吉思汗屬下大功臣兀良罕·者勒篾(濟拉瑪)的後裔,兀良罕·者勒篾是兀良罕·札兒赤兀歹的兒子。兀良罕·脫兒豁察兒後來為蒙古喀喇沁部﹑東土默特部的始祖。

  蒙古族兀良哈部原分佈於兀良罕林木(今嫩河上游及蒙古肯特山一帶),史稱“兀良罕部”,部落族人以部為氏,稱兀良罕氏。在遼國時期,兀良罕部為大遼政權的六十屬國之一,後被蒙古部所征服,成為蒙古族的一支。在成吉思汗孛爾只斤·鐵木真風雲於蒙古高原的時期,兀良罕部隨之參加了統一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戰爭,著名將領有兀良罕·者勒篾(濟拉瑪)、兀良罕·速不臺、兀良罕·察兀兒孩等。

  宋寧宗趙擴開禧二年(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六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孛爾只斤·鐵木真元年,公元1206年),大蒙古汗國正式建立,兀良哈部的功臣們均以軍功受封千戶長。在元朝時期,其後裔子孫歷任要職。元朝中葉以後,兀良罕部隨漢譯改稱兀良哈部,分移居於朵顏山地區,即今大興安嶺以東直到女真地區,北抵黑龍江流域,南臨西拉木倫河的廣大地域。

  今河北省的平泉縣境在明、清之際就隸屬於喀喇沁中旗牧地,蒙古族為喀喇沁蒙古族,屬於今平泉縣境的土著民族。其民族主源有二:一為兀良哈部,一為喀喇沁部,實際上都是一個祖先。

  元末明初,兀良哈部遊遷延伸到潢水流域(今西拉木倫河),率先歸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以其地設定了著名的朵顏衛,因朵顏與福餘、泰寧兩衛毗鄰,故合稱為“朵顏三衛”或“烏梁海三衛”。當時的燕王朱棣曾充分利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朵顏三衛的力量,發動了著名的“靖難之役”,經過四年內戰,叔奪侄位,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寶座,稱明成祖。明成祖登基後,還充分利用朵顏三衛的力量五次北征蒙古,持續追殲蒙古北元殘部,徹底緩解了其對明王朝的威脅。之後把大寧之地賜予了兀良哈部,但只許其在大寧以北一百公里以外地區駐牧,不得到城內居住,兀良哈部的族人因此對明王朝大大的不滿,於是經常南下侵擾,但均被明軍擊退。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8年)以後,兀良哈部佔據了大寧地區,至此自大寧抵喜峰口皆為烏梁海部所佔,今平泉一帶幾乎全部為兀良哈部屬地。到了明朝後期的嘉靖初年(公元1522年),北部蒙古察哈爾部強大起來,逐步征服了兀良哈部,朵顏三衛遂步消亡。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後,喀喇沁部強大起來並開始東移,吞併了朵顏衛的大部分土地,兀良哈部轉而歸附於喀喇沁部。

  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蘇步地偕弟率喀喇沁部歸附後金。當時喀喇沁部地域廣大,據《蒙古遊牧記》和《清史稿》記載,喀喇沁部:喜峰口東北一百七十五公里,至京師三百八十公里,東西距二百五十公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公里,東起土默特及敖漢,西至察哈爾正藍旗牧場,南達盛京邊牆,北鄰翁牛特界。

  明崇禎七年(後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為歸附的蒙古諸部劃定了牧地。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天聰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改編喀喇沁部為左翼、右翼兩旗。到了清康、乾年間,滿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族地區的統治,仿金、元遺制在廣建驛道、驛站。兩驛間距離為五十公里左右,每個驛站備有臺丁(驛卒)五十戶,臺兵五十人,常備驛馬五十匹。

  今河北平泉縣境,是從喜峰口一路通達東北邊陲的必經之地,元朝時期隸屬於益都路,是中央王朝與東北高麗之間的重要通商途徑,因此清朝政府在斯地設有南五十家子、北五十家子兩個驛站。今南五十家子地區中的白氏、錢氏、霍氏、益氏,北五十家子地區中的鮑氏、白氏、葉氏、金氏等蒙古族居民,都是這兩個驛站臺丁的後裔子孫,其中的蒙古族益氏,主要是以曾隸屬之行政地區名稱漢化為氏,即以所隸益都路(今山東濰坊青州)之名為氏,漢化稱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契丹族,出自明清之際女真郭琿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老滿洲郭琿氏,亦稱古勒琿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貴益昆氏族,滿語為Gohun Hala,漢義“鉤子”,傳說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益都(今山東濰坊青州)、黑龍江流域等地。

  實際上,這支滿族的先祖為契丹族,原本是一個鬆散結構的部族群體。在宋徽宗趙佶宣和七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金國聯合北宋王朝滅了遼國之後,有一部分契丹族遺民歸於金國政權,主要分佈在益都地區,併成為金國益都路的軍旅干將,民族屬性逐漸轉為女真族。

  到了一百餘年後的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爾只斤·窩闊臺六年,公元1234年),蒙古汗國聯合南宋王朝再滅金國之後,這部分契丹故民又成為了蒙古汗國的下民,再歷經近百年的元朝,到明朝時期一部分族人又隨蒙古良哈部一併成為朵顏三衛的成員,後分別融入漢族、滿族、蒙古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益氏、郭氏、古氏、桂氏、昆氏、樂氏等。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瑤族、彝族、水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益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益氏,世代相傳至今,例如元朝時期的普山瑤族首領益智,就是非常著名的歷史人物。

【遷徙分佈】

  遷徙

  上古時嬴姓族的首領伯益(伯益是舜帝的臣子,黃帝的後代)的後代中,以他為榮,就取他的名字“益”作為姓氏,稱為益氏。另外,古代的成陽郡有個益都縣(今四川省廣漢縣),住在益都縣的人中有些就取這個地名為姓氏,稱為益氏。益姓的望族居住在馮翊,地址在今天的陝西省大荔縣。

  分佈

  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四百零六位。現今人口大約有九萬人,排名四百五十九位。佔全國人口的0.006%。望族居馮翊、益都、成陽諸郡。

  如今益氏族人主要分佈在陝西、山東、江蘇、浙江、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區。另外在上海、北京、江西修水、甘肅、安徽蒙城、淮南、臺灣台北、花蓮等地均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益都郡:古益都,實際上不是郡制,一直是縣制,即今山東省的壽光縣。益都歷史悠久,境內考古上已發現了北辛、大汶口、龍山等古文化遺蹟一百五十多處。史傳漢字鼻祖倉頡就是在益都始創了象形文字。世界第一部農學專著《齊民要術》也是在益都成章。夏王朝時期,益都屬斟灌國。商王朝時期,益都之境是逄伯陵的封域。西周時期隸屬紀國。春秋戰國時期則歸屬齊國。秦朝時期,秦始皇廢封建,置郡縣,改益都之地為劇縣、益縣,隸屬於齊郡。西漢時期的漢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改置為壽光縣,隸屬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轄,自此史書中始見壽光縣之名。西漢初置壽光時,縣治在今壽光縣城東北洛城鎮牟城村,王莽新朝時期曾改名為“翼平亭”。東漢時期,壽光縣隸屬於青州樂安國。三國曹魏時期,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郡。西晉時期,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國。南北朝時期沒有壽光縣名,在今縣境內有隸屬青州北海郡的劇縣、隸屬青州齊郡的益都縣、隸屬青州樂安郡的博昌縣以及南朝宋僑立的隸屬冀州河間郡的南皮縣、樂城縣。隋朝時期的隋文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復置壽光縣,隸屬青州北海郡;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再於壽光縣南置閭邱縣;到了隋大業初年(丙寅,公元606年),撤閭邱縣併入壽光。此後,壽光縣境域基本趨向固定。以後的唐、宋、元、明、清各朝,壽光縣治均在今縣城。唐朝時期,壽光縣隸屬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朝時期隸屬京東路青州北海郡,金國時期隸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朝時期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朝時期隸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清朝時期隸屬山東青州府。民國前期,壽光縣先屬山東省膠東道;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改屬山東省淄青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以後,直屬山東省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壽光縣有三個縣級政權,一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權,隸屬山東省清河區清東專員公署,縣府在今臺頭鎮一帶;另一個是民國政府張景月部的縣政府,隸屬國民黨山東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縣府在北洛鎮尚家莊;還有一個是日寇扶植汪偽建立的一個傀儡縣政權,駐壽光縣城,隸屬日偽山東省公署青州道尹公署;在此期間,今壽光境還劃出益、壽、臨、廣四邊縣地、壽濰縣地和昌濰縣地。解放戰爭時期及建國初期,今壽光縣境分為壽光縣、壽南縣,還兼有今益壽縣的一部分。1953年8月,壽南縣併入壽光縣,縣級機關移至今縣城,隸屬山東省昌濰專區。1967年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7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壽光縣均隸屬之。1993年壽光縣撤縣設市。

  成陽郡:成陽是先秦時期的古縣名,其時地域在今山東省境內。漢朝時期城陽郡治為莒縣,不久改為國。東漢初期廢黜,末年再置。漢朝時期又有個成陽縣,在今山東省的鄄城縣境內,為濟陰郡屬縣。晉朝時期,以漢朝城陽郡為東莞郡,而以成陽縣為城陽縣。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將其廢黜。金國時期,又曾於今山東省的莒縣一帶置城陽軍,但不久又改為莒州,此後又移城陽至青島地區。元朝時期先後屬膠州、萊州即墨縣。明朝時期屬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仁化鄉、里仁鄉等。清朝時期屬山東省承宣布政使司萊州府膠州即墨縣;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後,白沙河以南及紅島等地劃入德國租界。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日本驅逐德國取而代之;民國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屬國民黨南京政府青島市,期間,白沙河以北仍歸屬即墨縣裡仁鄉、仁化鄉;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夏莊、惜福鎮、流亭部分土地劃入青島市,其餘部分仍屬即墨縣;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日本侵華期間,今全部區域屬偽山東省公署下設的道區;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日寇投降,民國政府恢復舊制。1949年5月31日城陽解放,域內分別歸嶗山辦事處和即墨縣管轄;1961年10月起統屬嶗山縣;1988年11月起改屬嶗山區;1994年6月起屬青島市,稱城陽區至今。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益都堂:以望立堂。

  成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城陽堂。

  懷遠堂:元朝的益智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善於治理政務。曾經做過懷遠將軍、曲靖宣慰使等官職。對於他的治理,百姓們感到很信服,因稱“懷遠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威信服遠;

  科第傳家。

  ——佚名撰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人益智,原為普山土著人首領,有謀略,官懷遠大將軍、曲靖宣慰使。前後掌管普安路總管府事。當地人都敬服他的威信。下聯典指南宋峨嵋人益暢,幼年時好學,紹興年間考中進士。

  十言通用聯

  懷遠名高,重將軍之謀略;

  峨嵋秀髮,成進士於紹興。

  ——佚名撰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益智,有謀略,善安輯,官至懷遠大將軍,人服其威信。下聯典指南宋峨嵋人益暢,紹興年間考中進士。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