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氏起源及歷史

由姓圖騰_由氏圖騰

由姓圖騰(由氏圖騰)

  由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時期晉國,是晉國外遷到秦國任宰相的“由余”的後代,姓氏即來源於他的名字。他的後人分為兩大姓,一姓“由”,一姓“餘”。另一支出自同時的楚國,出身於楚王孫“由於”。當代分佈較廣泛,並在滿、蒙古等民族中有一定數量人口。由姓現今人口約八萬,排在第四百六十九位。

  【釋義】由,“因也”。其義為“緣由”。引申有憑據、經由之義。“由”通“繇”,占卜之意。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時期,西戎有個叫由余的官員,很有才幹。由余的祖先原為晉國人,因避亂才逃到西戎。後來,由余奉命出使秦國。他見秦穆公賢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國,為秦穆公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滅了12個國家,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由余的子孫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稱為由氏和餘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春秋時期,晉國外遷到秦國任宰相的“由余”,其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分為兩個姓,一姓“由”,一姓“餘”。

  源流二

  出自同時的楚國,由兩位賢人的名字而來:其一是出身於公族的王孫“由於”,另一位是楚國大夫“養由基”,其後代有以“由”為姓。

【遷徙分佈】

  遷徙

  據宗譜記載:山東的由姓基本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俗稱小云南),遷移並流布到全國各地的。東北由姓以移居遼南的大連、遼東的丹東、遼西的朝陽為最早,皆源自山東登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登州升為府,隸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轄一州七縣,今煙臺市域)。大連甘井子區由家村的由姓,先祖由棟傑在清乾隆年間(1736年)從崗嵛村遷徙過來,以燒碳為生,落戶今大連市甘井子區辛寨子鎮由家村,至今已故有13代,約500戶人口,村子多半姓由。期間陸續有人口從該村遷徙到遼寧、吉林、內蒙等其它東北地區等地。另大連另有一由家村比該村早200年從崗嵛村遷徙過來,因為城市化的程序,此由家村早已不復存在,空留下地名由家村,現以成為大連軟體園區。大連現有很多由姓人口,祖上大多是這兩個由家村的。丹東(包括岫巖大洋河一帶)的由姓一般認為是清代乾隆27年到32年之間自山東登州府海陽縣沽頭村,經海路陸陸續續遷移而來,經丹東來到東北的由姓人口,經過不斷的遷徙,現在廣泛分佈在吉林、黑龍江一帶。目前,發源于山東登州府的闖關東由姓後人約有4-5萬人,佔全國由姓人口的三分之二。

  舉家遷移的由姓先祖是由士文、由士武、由彥祥、由彥禎兄弟四人及他們的後人。在移民的路途中,曾在河北棗強一帶停留過,並留下了一些由姓子弟。由於移民是強迫性的,再加上離散後疏於聯絡和時間的淡漠作用,各地的由姓人便形同陌路了。流落在山東的由姓先祖由士文、由士武、由彥祥、由彥禎四兄弟及其後輩在很多地方留下了由姓後人,其中由氏彥禎、彥祥最終在長山縣大尚由莊(即現在的鄒平縣西董鎮由家河灘)居留,後彥禎遷往淄邑東高村(即現在的鄒平縣大臨池鎮東高村);由氏士文、士武則遷往登州(蓬萊,福山縣境內)居住。同樣,在移民的途中,不斷有由姓的後人留居在了聊城、新泰、青島、蘭村、乳山、萊陽、掖縣、蓬萊等地,所以,在這些地方,現在還有由姓人的村莊。而山西老家已找不到大範圍的由姓居民了。

  據記載,在清朝乾隆和雍正年間,駐留在山東福山崗嵛村的由氏家族,由於人丁旺盛,部分由姓人又南遷至海陽縣,在當地的大沽頭村居留,隨著人口繁衍較快,又分遷至小沽頭村一部,由姓人把這兩地叫做“大由家”和“小由家”,由於小由家的人口很快就超過了大由家,所以,就流傳起了“大由家不大,小由家不小”的說法。

  有幾批由姓人還分遷到了東北各地,像遼寧錦州、大連、黑龍江、吉林,甚至內蒙古各地。現在,這些地方的由姓人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山東福山崗嵛村。而上將由喜貴據說是流落在河北的由姓人的後代。

  遷至崗嵛後,由於由姓繁衍較快,人支旺盛,很快就成了崗嵛的大姓。為此,由氏老祖,將一口鐵鍋打成四塊,分給四個兒子,設立了東、南、西、北四支,分別居住於崗嵛村的東南西北四方。

  東北由姓以移居遼南的大連、遼東的丹東、遼西的朝陽為最早,皆源自山東登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登州升為府,隸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轄一州七縣,今煙臺市域)。大連甘井子區由家村的由姓,先祖由棟傑在清乾隆年間(1736年)從崗嵛村遷徙過來,以燒碳為生,落戶今大連市甘井子區辛寨子鎮由家村,至今已故有13代,約500戶人口,村子多半姓由。留有傳世字:棟、良、起、成、世、萬、振、文、明、維、大、宗、守、業、樂、天、堂等。期間陸續有人口從該村遷徙到遼寧、吉林、內蒙等其它東北地區等地。另大連另有一由家村比該村早200年從崗嵛村遷徙過來,因為城市化的程序,此由家村早已不復存在,空留下地名由家村,現以成為大連軟體園區。大連現有很多由姓人口,祖上大多是這兩個由家村的。丹東(包括岫巖大洋河一帶)的由姓一般認為是清代乾隆27年到32年之間自山東登州府海陽縣沽頭村,經海路陸陸續續遷移而來,經丹東來到東北的由姓人口,經過不斷的遷徙,現在廣泛分佈在吉林、黑龍江一帶。目前,發源于山東登州府的闖關東由姓後人約有4-5萬人,佔全國由姓人口的三分之二。

  分佈

  由姓總人口約有8萬,大致相當於兩三個普通鄉鎮的人口數,但分佈較廣,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有統計,滿、蒙等少數民族也有統計。由姓分佈以北方環渤海地區為主,其中又以山東和東北佔絕大比重。南方分佈稀疏,所佔人口統共不足一成;東北由姓人口估計有4-5萬人,皆是闖關東後裔,基本都有血親關聯,總數已經佔到由姓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山東老家還有2萬多點,全國其他地區有1萬多點。這和網上可尋見的由氏人物的籍貫分佈特徵較為吻合;

  由姓人口在近代的大發展是自“闖關東”開始的,從全國由氏人口資料的統計上可以清楚的看出來;關內由姓大多屬於傳統的聚族而居,安土重遷的思想比較濃厚,聚居地以單一姓氏的村落構成為主,例如海陽的大閻家、臨清的老趙莊等等;自“闖關東”以來,由姓先輩在野獸出沒的白山黑水裡四處墾荒,靠闖蕩為生,像早年所有闖關東的先人一樣,在冰天雪地裡開荒地、挖人參、打獵打漁、伐木、放木排、淘金採礦、修鐵路……為了填飽肚皮吃盡苦頭,故能強健體魄,擴大生存,同時也形成比較均勻的人口分佈態勢;目前東北各地市大體上均有由姓分佈,一般在丹東、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周邊地域,形成幾個比較主要的居住群。由姓闖關東通常是走海路到遼東半島落腳,以後逐年沿著鴨綠江北上,在長白山山脈拓展後,又轉向三江平原,近代以來在參與修建中東鐵路的過程中,由氏族人又得以在黑龍江哈爾濱等地大量繁衍,最終形成東北由姓的基本格局。國共內戰時期,有少部分參軍入伍的由氏族人,隨著林彪的四野,南下到南方各地,例如武漢、上海的由氏族人有不少都是來自東北的“南下幹部”;

  全國由姓人口在百人以上的縣市區有170多個,以一個家族最低人數100人為下限來粗略計算,由氏現存的未出“五服”的血緣家族應該不少於170個;全國由姓人口在三十人以上的縣市區不太具備統計意義,中國的縣市區一般都有幾十萬到近百萬人口,幾十人的存在至少在在數量上是很微少的;並且,更主要的原因是清查這部分人口的地理資料非常困難,要靠這部分所在地宗親的自報家門;

  山東由氏一般認為是明初大槐樹撥戶移民到的山東,但大槐樹之前祖居何地,目前無考,我個人傾向於瀋陽由勝良大伯的觀點。很多北方的中國人,都說是自己的祖輩來自“小云南”,但“小云南”究竟是指哪裡,眾說紛紜,目前譜牒界至少有七種互有爭議的說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由姓在歷史上不是名門大族,由姓在人口上的的發達,也只是明代以來的事。我們知道中國原本有幾萬個姓氏,但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相當多的姓氏,因為各種原因絕跡了。由姓能擁有今天這8萬餘人,其中大部分有可能就是一千年前某單一先祖的子息,尤其是華北和東北的由姓,應該符合老話說的“500年前是一家”。河北由氏和山東由氏同源。東北由氏大多是出自山東登州府(煙臺市域),其中黑龍江由氏、吉林由氏主要又以遼寧的丹東和大連為主要發祥地;建國初期和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曾湧現兩次東北移民潮,主要是移居北大荒;“三線建設”時期又有一批由氏宗親隨著廠礦的內遷而落戶到祖國的西北西南邊陲;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各地又不同程度出現回鄉流,即從所居地返回遼寧的丹東大連和山東膠州半島祖居地,其中以黑龍江的回鄉流較具代表性。

  由姓的年齡段是0-14週歲約九千多人,15-64週歲約有六萬人,65週歲以上約九千多人。由這組資料可以看出,由姓的青壯年人口所佔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後勁也比較足。由姓從近現代以來看,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出人才的姓氏。

  附錄

  由氏宗族人口最多的十個地級市(含所屬縣市區,但人口數為不完全統計,為2010年統計口徑的最低下限)

  1.山東煙臺8948人+500

  2.遼寧丹東4231人+300

  3.遼寧大連4076人+300

  4.黑龍江哈爾濱3410人+300

  5.河北保定2251人+300

  6.山東聊城2080人+500

  7.山東青島1986人+500

  8.吉林長春1957人+300

  9.陝西渭南1774人+300

  10.黑龍江綏化1660人+500

  全國三百人以上的縣市區有57個,按地域具體分佈如下:

  山東區域

  山東海陽市 3656人

  山東萊州市 2322人

  山東鄒平縣 2175人

  山東臨清市 1705人

  煙臺福山區 1668人

  山東即墨市 1146人

  青島嶗山區 840人

  山東龍口市 743人

  山東惠民縣 641人

  煙臺芝罘區 559人

  山東乳山市 528人

  山東蓬萊市 417人

  山東高唐縣 375人

  合計13個,16875人。

  東北區域

  遼寧東港市 3496人

  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2462人

  大連甘井子區 1594人

  大連沙河口區 902人

  遼寧瓦房店市 831人

  吉林農安縣 764人

  吉林榆樹市 749人

  丹東振興區 735人

  遼寧朝陽縣 724人

  遼寧蓋州市 683人

  哈爾濱道外區 577人

  哈爾濱南崗區 573人

  黑龍江肇東市 535人

  黑龍江富錦市 534人

  松原寧江區 527人

  遼寧海城市 519人

  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 481人

  內蒙古扎蘭屯市 468人

  長春朝陽區 444人

  哈爾濱香坊區 442人

  哈爾濱道里區 431人

  黑龍江慶安縣 426人

  黑龍江密山市 408人

  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 403人

  黑龍江虎林市 396人

  大連中山區 382人

  吉林敦化市 380人

  鞍山鐵西區 372人

  大連西崗區 367人

  黑龍江蘭西縣 363人

  黑龍江尚志市 359人

  黑龍江五常市 353人

  黑龍江訥河市 353人

  黑龍江巴彥縣 341人

  黑龍江海倫市 336人

  哈爾濱呼蘭區 334人

  瀋陽皇姑區 323人

  遼寧北票市 316人

  合計37個,總計21221人

  全國其他區域

  河北定州市 2251人

  陝西富平縣 1105人

  山西交口縣 778人

  陝西蒲城縣 669人

  河南杞縣 560人

  河北隆化縣 558人

  河北臨西縣 538人

  合計7個,總計6459人。

【郡望堂號】

  郡望

  長沙郡:漢地之一,位於今湖南境內,秦始置。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漢為長沙國,晉於郡置湘州。

  堂號

  (暫缺)

  字輩

  東支系由氏老祖的長子,繁衍較慢,現是崗嵛村輩分最高的一支,人丁不旺。現有的輩序有十個:有記載的是……邦、善、延、慶等。

  南支系由氏老祖的第二子,繁衍較快,人支旺盛,曾一度參與決策由氏家族的大事,成了由氏家族的尊長。

  南支從由氏老祖分支後的字輩:……培、玉、之、其、相......

  西支系由氏老祖的第三子之後字輩:……洪、克、守、業......

  北支系由氏老祖的第四子之後字輩:……秉、兆、憲、寶......

  遼寧南部由氏由氏字輩:.......志、學、繼、仲........

  南支十二到三十一世的輩分排序為:風、景、成、水(氵)、文、丕(培)、毓、芝、其、相、新、繼、衍、祖、德、繁、榮、永、錦、昌;

  西支十二到二十九世的輩分排序為:化、玉、方、中、年、邦、鴻、克、守、業、敦、厚、傳、家、承、續、豐、盈;

  東支十二到三十五世的輩分排序為:啟、永、安、學、積、善、延、慶、壽、和、長、春、官、立、興、竹、經、緯、霄、漢、志、向、衝、雲;

  北支十二到三十五世的輩分排序為:道、香、萬、世、文、秉、兆、憲、寶、浮、振、蔭、君、茂、承、惟、鍾、宜、得、希、銘、作、樹、紹。

  位於北井子/臨海/新海/八家子/棗山/菩薩廟/范家山北土房東/丹東浪頭等由氏字輩:由百戶、由應標、由恪、由全盛與由全增、由德祥、二字名(例如由果、由樂等)、文、年、洪、振、春、廣、遠、盛、世、長、慶……

  由忦後代凡字如下:由百戶、由應斌、由忦、由全枝、由德元、由格、文、舉、善、教、永、傳、能(永、明)、大……

  棗山大由家屯、小由家屯以及馬家店三家子由姓凡字如下:由百戶、由應標、由乾、由全遠、由德欽、由佩、方、希、作、述、永、傳、家(大、玉)……

  東尖山、古家三隊由姓凡字如下:由百戶、由應標、由賢、由全忠、由德本、宗、克、萬、長、清、永、傳、玉、國……

  由玉林一支凡字如下:由玉林、來、顯、世、自、輝、天、忠、廷、學、德、喜、寶、仁、福、財……

  由雲重、由雲亭後裔凡字如下:雲、玄、世、連、忠、文(克)、萬、長、振、春、展(德)、永……

  新力由姓凡字如下:秸、奉、來、兆(尚)、二字名、永、振、文、廣、全、成、家、寶…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