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姓圖騰(苑氏圖騰)
苑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來源於商朝,始祖是商高宗。現今人口約二十四萬,排第三百位。
【釋義】苑,古時專指養禽獸、植樹木的場所。古代養馬的場所稱苑,後來凡養牛、羊、馬的地方均稱“苑”,即牛苑、羊苑、馬苑。也稱種樹木的地方為“苑”。
【得姓始祖】
商高宗(武丁):苑姓來源於商朝,始祖是商高宗。商高宗,名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君王,在位五十九年(公元前 1271 年—公元前 1213 年)。武丁少年時生長在民間,與奴為友,生活困苦。他即位後,舉奴為相,發奮圖強,使商朝得以大治,呈現一派興旺景象,在統治獲得鞏固的基礎上,武丁相繼對土方、鬼方、虎方和羌、夷等不斷用兵,開拓疆域,擴大商王朝的政治影響。其疆域包括今河南全省,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安徽的大部或一部,創造了馳名天下的文明大國,使商朝進入極盛,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武丁在位時,封其庶子文(其母為 婦好 將軍)於 苑(屬地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航空港區),是為苑國,後人以“苑”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自子姓,據《元和姓纂》、《尚友錄》所載,商高宗之子文(一作支)封苑侯,其後以其爵號為氏。
源流二
源自官名,據《姓氏考略》、《中國姓氏大全》所載,春秋時齊大夫苑何忌之後以苑為氏。
源流三
源自他族,今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苑姓。
【遷徙分佈】
遷徙
苑姓源於河南,歷商周千年之時光,逐漸播遷異鄉,後在今河北涿州、湖北荊門、山西朔州三地形成大的聚落;歷兩漢魏晉,昌盛為苑姓范陽郡望、永寧郡望和馬邑郡望。據說後世廣佈各地之苑姓皆由此三郡分衍而出。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持續動盪不寧,苑姓則由於仕宦、謀生、逃難,開避新的生存環境等原因,徙奔江南。隋唐至宋元兩代,苑姓遷播向南方各省份。明初,山西苑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北、河北、江蘇、浙江等地。歷明而降至有清一代,苑姓有進入今西南、華南、東北之地者,臺灣島也有苑姓遷入。苑姓與武、宋姓為同宗,尤以武姓血緣關係最為密切。
苑氏在山東的記載:櫸(舉)祖從“徐之滕”(徐州滕州一帶)約公元960年間,逃難到鄆州中都縣忠信裡白塔村東北約五里遠,安家建立苑氏家園,為苑莊(現在汶上縣苑莊鎮苑樓村)。又經成祖、德祖到迪祖發了跡,受封為將仕郎(約公元1020年的北宋時期),以迪祖為為四世(代),娶關氏生七子四女,五世長支,士光祖守故里(即現在汶上苑樓)。二支,士光祖遷鄆城西關。三支,士元祖遷寧邑(寧陽縣常家屯)。到了明嘉靖年間(約公元1522-1566),社會比較安定,當時的苑氏的長支繼芳祖考中進士,任祥符縣丞,二支學祖亦中進士,出任雲南沾益州、通安州兩任知州。葵祖從寧陽遷來鄆城東北三十里左右的苑垓續譜。當時的汶上苑莊、鄆城西關和鄆城苑垓三大支,共續譜。葵祖為27世。到了明朝末年(公元1628-1644),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這時,苑氏29世思禮祖、思義祖兄弟二人從鄆城苑垓逃來寧陽邑東南十八里建家(即現在的鄉飲鄉常家屯)。思禮祖居常家屯,思義祖居南趙莊(常家屯西南三里)。這就是苑氏在山東寧陽、汶上、鄆城、鄒城等縣市的遷衍史的梗概。
分佈
先秦時期,苑姓一直活動於河南和山東地區。
明朝時期,苑姓大約不足1萬人,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等地。
當代苑姓的人口大約有24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7%,排名在三百位。目前苑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北,大約佔全國苑姓人口的34%。苑姓在全國主要分佈於河北、河南、山東,這三省集中了苑姓人口的58%,其次分佈於吉林、遼寧、北京、新疆等地,河北為苑姓第一大省,大約佔苑姓總人口的34%。
苑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皖蘇北部、河南東部、魯冀京津、山西大部、陝西北端、內蒙古大部、黑吉遼、新疆西北,苑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04%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9.7%,居住了大約82%的苑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范陽郡: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因在範水之北而得名(範水:今定興縣固城鎮雞爪河),轄區大約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境內,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永寧郡:南朝宋改長寧郡為永寧郡,治長寧(故地在今湖北荊門西北),轄境相當今湖北荊門西北沮水中游和蠻河中游間地區。
馬邑郡:隋置郡,治善陽(即今山西朔州山陰縣苑家辛莊村),轄境相當今山西寧武、恆山以北、黑駝山、洪濤山、左雲以東地區。
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
永寧堂:以望立堂。
馬邑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湖南綏寧苑氏)
字輩
遼寧瀋陽苑氏字輩:忠玉成家廣,齋培紹士長。
遼寧海城苑氏字輩:世福德長久,學守立宏文,金昌喜玉盛,萬年泰和春。
山東樂陵苑家村。山東寧陽、鄒城等苑氏字輩:思學崇時至,修容克法興,雲體廣振舉,文承兆祥洪,令德天福佑,純儒國叢增,善家慶貽澤,繁衍錫長榮。
山東汶上、鄆城等苑氏字輩:繼全尚,仁嗣承康,茂道隆緒,延長心超,遵體法桂,蘭兆榮昌,溫潤統寧。
山東苑氏統譜新字輩:江海山秀連,英才佔奎元,守信如泰岱,奉公為民先,品清廷孝景,名望大宏彥,助勉理宗志,建汝至同宣,起澍登百剛,維佩葆輝光,平治詩書本,格誠紀典揚,安昕昭正智,經偉啟新方,共懷忠貞念,勇源世代昶。
山東沂水苑氏字輩:振(恩)德芳克廣,忠誠延續昌,榮華祥顯兆,慧慶明恆長。
河南新鄉苑氏字輩:福澤興家運,明道振國昌。
河南周口地區苑姓在全國地級市中密度最高,四萬左右,為避免名字重名而派五字一世,請周口苑姓分支在起名字時五選一即可。河南周口苑氏字輩(16--40世):
同明樂光章,世好思修先,遵定乃安統,知懷述志本,積善餘慶立,保太道毓祥,邦家斯振箴,景運必昌生,培蔭扶良佑,炳茂觀成靈,永久繁化遠,載露清風興,沐恩高厚祿,既富而強行,從繩作哲啟,字正師莊英,樹德昭平允,敦仁延嘉瑞,恆勞方守業,含和崇溫貴,揚帆待便順,澤岸登長廷,龍騰鳳舞耀,林琅聚華中,達雅理社令。
1998年10月2日,苑氏熱情人聚集在山東鄆城西關,來自四省20多個縣市160多人,暢談、交流苑氏族譜及有關歷史記載。大會按世(代)排輩確認:舉祖為一世(約公元960年),迪祖為四世(約公元1020年),葵祖為二十七世。寧陽、鄒城等縣(市)苑姓現用輩如下:(最高輩為41世,晚輩為47世)
思 學 崇 時 生 修 容 克 法興 雲 體 廣 振 舉 文 承 兆 祥 洪令 德 天 福 估 純 儒 國 叢 增 善 家 慶 貽 澤 繁 衍 錫 長 榮
汶上、鄆城等縣市苑姓現用輩字如下:(最高輩為41世,晚輩為48世)
仁 嗣 承 康 茂 道 隆 緒 延長 心 超 遵 體 法 桂 蘭 兆 榮 昌溫 潤 統 寧
1998年10月2日在鄆城縣續譜時,最高輩數的老人為第40代苑存勳,現居汶上縣苑莊鎮苑樓村,熱情參加續譜的有苑振堃(42世),現居寧陽縣鄉飲鄉常家屯村;苑舉英(43世),現居徐州市雲龍區黃山新村(祖籍寧陽常家屯);苑尚懷、苑尚敬(44世)、苑仁財(45),現居鄆城縣楊莊集鎮苑垓村。經續譜大會充分醞釀、協商,確定了備用八十輩字(從69世起)
江海山秀連 英才佔奎元 守信如泰岱奉公為民先
品清廷孝景 名望大宏彥 助勉理宗志建汝至同宣
起澍登百剛 維佩葆輝光 平治詩書本格誠紀典揚
安昕昭正智 經偉啟新方 共懷忠貞念 勇源世代昶
山東五蓮縣苑姓字輩:恩德芳克廣,忠誠延緒長
山東陽穀苑姓字輩:蘇芝可爭雲,殿廣永進文 洪恩傳世久,培德建業成
河南開封苑姓字輩:金會春來榮,新泰文清恆,德光增富貴,萬世英賢承
河北獻縣苑姓字輩:祥世宗振(近4代)
河北省清苑縣東呂鄉田蒿村苑姓字輩:青、春、景、之、錫。
河南信陽苑姓字輩:文鴻永正學,仁義傳家康。
遼寧本溪苑姓字輩:廣、鳳、慶、鵬、興
山東新泰苑姓字輩:春、光、洪、西、振、興、實、華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苑侯啟姓;
大夫流芳。
——佚名撰苑姓通用聯
上聯:商高宗之子封苑侯,其後以爵號為姓。下聯:春秋齊大夫苑何忌,苑姓始祖之一。
六言通用聯
進士出任書記;
舍人熟知梵音。
——佚名撰苑姓祠通用聯
唐朝進士苑鹹,官司經校書中書舍人。
膠州榮膺吏目;
武強譽號青天。
——佚名撰苑姓通用聯
明朝苑藩,任膠州吏目,人號苑青天。
七言通用聯
源於商代多惠澤;
望出范陽留新聲。
——佚名撰苑姓通用聯
指苑姓源流和郡望。
九言通用聯
風雨煙霞,稱言揚手筆;
廉公勤慎,紀沂水功勞。
——佚名撰苑姓通用聯
上聯:唐朝苑論,與人交往,質直而不犯;在同群之列,以誠信聞名;量其志,知達於昭代:究其示,辨其勝於太常。柳宗元敬之,拜為兄,以比韋執誼。下聯:元朝苑華,仁宗時任沂水縣尹,有治績。
【祠堂古蹟】
苑陵故城(新鄭苑陵故城)
苑陵故城是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北18公里的龍王鄉古城師村的東北角。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整個城牆黃土板式夯築,層次分明,夯窩清晰,繩紋、陶片舉目可見。共築有馬面4個。城牆下層疊壓有周代夯土,內含夾砂繩紋陶片。城內有大量西周文化遺存。
苑陵故城對研究中原地區的城市佈局、城市建築以及當地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都有著較高的研究和參考價值。1987年,鄭州市公佈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25日,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東周時期),並在南門外豎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一通。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文獻記載,苑陵故城東至崗河,西臨鴻雁河,北靠高崗。原由苑陵、制城組成,苑陵居西,制城居東,中間南北城牆為兩城共用,後製城之東、南、北3牆被毀。《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河南二》記載:制城“在苑陵城東。《左傳》成十六年,晉以諸侯之師伐鄭,諸侯之師次鄭西,遷於制田,即此。杜預曰:苑陵縣東有制澤。又焦城,在苑陵東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載:“今縣東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連,其西苑陵,東則制城也。與《左傳注》、《漢書》、《水經注》之說相符。”東城即制城,西部被古城寨村佔壓,中部偏東有新椿公路南北穿過,東部被古城寨村民曬場佔壓。現東城東、南、北三牆無存,部分地段存有牆基。在東牆與南牆相交的拐角處,地上現存少量的夯土牆體,高約1.5米,寬3米。
苑陵故城遺址詳細有:
一、城垣
苑陵故城的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城垣東西長2300米、南北寬1700米、周長9裡13步。整個城牆夯築而成,城牆高9~16米,牆基寬13~32米,黃土板式夯築,層次分明,夯窩清晰,繩紋、陶片舉目可見。城牆下層疊壓有周代夯土,內含夾砂繩紋陶片。在北牆的東段中部和西段中部及東牆南北兩端築有馬面4個。苑陵故城的東牆、北牆儲存較好,西牆、南牆儲存較差。其中,城牆西南角小部分被古城師村的村民建房所毀,古城師村小學的後牆東邊還儲存有一段古城牆。此外,苑陵故城西南角還有一段西北東南走向的城牆,有關學者考察後認為是後來修築的,至少在明代以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此段城牆儲存完好,後因當地村民取土被毀。
二、城門
據當地村民介紹,苑陵故城城垣東、南、西、北4個缺口為城門,解放前還有石質城門。2001年埋設西氣東輸管道時,在城牆東北角曾挖出兩扇苑陵故城的石門。
三、城池
據當地村民介紹,苑陵故城內的西南高地為宮殿、住宅區;西北高地為“監旮旯”,是古代的監獄所在地;城東北部為後花園;城東南角為魁星樓;城外東南50米處為烽火臺;城南門外為五里鬧市;城外31個高丘為貴族墓。城內外相繼有銅器、鐵器、陶器、金器、米子統紋空心磚等文物出土。
四、護城河
據史書記載,苑陵故城的四周有護城河。現殘存的西城牆外50米有一條小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小溪孱孱,村民說它是苑陵故城的西護城河。該河南北走向,原來從古城師村中間穿過,後來改道從古城師村東北角往東拐,沿那段西北東南走向的城牆到村東頭後往西南方向,在村南頭歸入原來南北走向的主河道。村內還有老河道的痕跡,村民也還有河東、河西的說法。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該城的南門處進行考古研究,在南門南20米處發現了南護城河,河面寬約10米,河底寬約5米。
【典故軼事】
虛心棗傳說
河南省新鄭市龍王鄉的漢代苑陵故城,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田王城。
河南新鄭古棗樹田王有個公主,長得如花似玉,好似巧仙女下凡,田王視為掌上明珠。她總是穿著一身紅衣裳,取名紅衣公主。
紅衣公主16歲那年,有一天,陽光燦爛,秋高氣爽,小鳥鳴叫,彩蝶成雙成對自由飛翔。紅衣公主帶領丫環玉珠出外遊玩。她們來到一個莊園,只見那裡沙崗、河灘、溝邊和房前屋後、道旁田埂長滿了棗樹,那翠枝綠葉間滿掛著一串串紅棗,紅光閃爍,鮮靈奪目。紅衣公主正迷戀這田園秋色,忽然看見一位男青年在棗園高臺地蹲著,不知做什麼。她好奇地嘴饞過去,站在男青年身後,往前伸頭一看,哦,原來是面對著棗園畫畫呢。畫中藍天白雲,陽光照耀,綠葉叢中,紅棗誘人。她情不自禁地贊出口來:“畫得真好!”公主銅玲般的聲音驚動了正在聚精會神地畫畫兒的男青年。男青年回頭一看,見身後站著一位妙齡女子,不由自主地打量了一眼,見那女子穿著一身紅衣,臉龐佈滿羞雲,好似仙女下凡。紅衣公主見這位青年眉清目秀,溫文爾雅,畫藝過人,頓生愛慕之心,卻無法表達。這時,那位男青年躬身施禮道:“王敬多有得罪,剛才只顧作畫,沒注意小姐到來,請多加原諒!”紅衣公主還禮道:“恕我冒失,打擾公子了!你畫得太好了!”王敬連忙說:“哪裡,哪裡,承蒙小姐誇獎。我被棗園風光所陶醉,一心想讓這美景入畫。”二人一見鍾情,越說越投緣,甜言蜜語表達不盡愛慕之情。公主伸手去摘樹的紅棗,王敬揮筆把那婀娜多姿的紅衣公主畫了下來,並題上:“天仙下凡到棗園”,把畫遞給公主說道:“畫得不好,請多指教。”公主看了,心愛不已,就說:“我用紅手帕換你這幅畫如何?”王敬點頭同意。公主把摘下的紅棗送進嘴裡咀嚼著說:“好味道,香甜可口!若是無核兒就更好了。”王敬接道:“若是我能變個無核兒棗該多好哇!”這時,丫環玉珠見天色不早,就再三催促公主回宮。二人戀戀不捨,依依惜別。紅衣公主回宮,把畫交給父王看;田王接過畫卷觀看,見棗園風光如畫,仙女姿態婀娜,那仙女酷似女兒模樣,連連讚道:“好畫!好畫!”田王命令內侍臣把畫掛在御書房正堂中間,把那些名人字畫移到偏位。紅衣公主回宮後思念王敬,茶不思,飯不想,她便差丫環玉珠出外尋找意中人。丫環玉珠奉命到龍王村那塊棗園高臺地,見王敬在原地畫畫兒,就對他說:“相公,公主約你到田王城相見。”王敬喜出望外,滿口答應。王敬來到田王城,見那殿堂樓閣,金碧輝煌。田王把王敬讓到書房,安排入坐用茶,未來及下問,有人來報:“大王,有一大臣求見。”田王趕忙出去。王敬看見書房正堂掛著自己的那幅棗園風光畫,心想,名人字畫兒都掛在扁位,自己是個無名之輩,自己的畫兒怎能掛在正堂中間?他隨手將自己畫的畫兒移到牆角處,把名人字畫掛在正堂中間。田王回到書房,見那幅心愛的棗園風光畫兒被調換到牆角處,十分生氣,問道:“是誰動了圖畫?”王敬連忙回答:“是我調的。這幅棗園風光畫的水平太次,無法與別人字畫相比,不應該掛在正位。”田王十分惱火:“胡說!你膽大妄為。來人,拉下去,斬!”王敬被拉出去斬了。王敬被斬後,家人把他的屍體拉回,埋在他平時常去的棗園高臺地。不久,他的墳墓前長出一棵棗樹,青枝綠葉,結的棗約有50g重,實屬棗中之王。
再說紅衣公主,等候王敬相公多時,卻不意中人來;相思病癒加沉重,臥床不起。這天五更時分,她朦朧中覺得自己飄飄忽忽來到龍王村棗園高臺地,見墳堆前的棗樹結的棗如雞蛋大,就摘下一個,放進嘴裡。那棗皮薄肉厚,香甜可口,更奇的是沒有核兒。忽然,那棵棗樹變成了王敬相公,二人抱頭痛哭,訴說相思之苦。紅衣公主問:“你為何失約不進城見我?”王敬說:“我進城去見你,不注意惹怒了田王,已經被處斬,只能在夢中與你相見。”公主聽後,又氣又急,霍然起床,去找父王查對夢中情況:“父王,我夢中聽說你斬了畫畫兒的王敬相公,此事可真?”田王說:“沒想到那小子那麼狂妄,竟敢擅自移動我心愛的畫,不斬他斬誰?”顯然,田王的怒氣還未消盡。紅衣公主哭訴說:“你可知那幅棗園風光畫正是王敬相公的傑作,也是我的心愛之物。他把自己畫的畫兒移到偏位,說明他虛心。”田王聽罷,後悔不已!紅衣公主傷心透了,就跑到龍王棗園那塊高臺地,抱著那棵無核棗樹痛哭了一場,隨後爬上棗樹,再也沒有下來。田王聽說公主出走,急忙趕到王敬墳前,見那棵棗樹結滿了雞蛋似的鮮紅大棗,摘了一個品嚐,覺得那棗皮薄肉厚,中間無核,長著瓜瓤似的虛心,味道香甜可口。於是田王就封這棵棗樹為“虛心棗”。
百姓們傳說,那棵棗樹身是青衣相公,上面結的棗就是紅娘子,他們夫妻雙雙給窮人漢好了許多病。孩子們中間也流傳著一首歌謠:“小棗樹彎彎枝兒,上面有個小閨女兒,想吃桃,桃有毛,想吃杏,杏太酸,想吃紅棗香又甜。”
【家訓格言】
《祖訓家規》
始祖家規 先祖宏德
以孝為首 教子求學
為官廉律 耀祖堂正
民當守法 勤儉為常
善行海量 勿惡為之
敬尊愛幼 乞不厭門
苑姓後裔 福祿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