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姓圖騰(禚氏圖騰)
禚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zhuó,亦可讀作zhǎo。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考》記載,“禚,齊大夫采邑,因氏。”禚,就是春秋時期齊國之邑,故址在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當年以盛產肥羊而著名,因稱“禚”,是姜太公的次子之封邑。禚姓當前人口數約為一萬,排名在第六百九十一位。
【得姓始祖】
姜壬(禚君):姜尚次子,封於禚邑。後世因稱其為“禚君”,或“齊禚君”。在禚君的後裔子孫以及屬民中,後來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禚氏,故姜壬(禚君)即是禚姓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姜姓。姜太公,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炎帝神農氏第五十一世孫,伯夷第三十六世孫,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四代太師,他的妻子叫申姜,有十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即姜丁、姜壬、姜年、姜奇、姜枋、姜紹、姜駱、姜銘、姜青、姜易、姜尚、姜其、姜佐,其女兒邑姜即周武王的大王妃。姜太公建齊國後,將禚邑封賞給自己的次子姜壬,後世因稱其為“禚君”,或“齊禚君”。在禚君的後裔子孫以及屬民中,後來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禚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的姓氏讀音作zhuó。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禚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當前人口數約為一萬,排名在第六百九十一位。禚氏族人現在主要集居地在山東省,在郯城縣新村至今還有“禚氏家廟”。
據臨沭<<禚氏族譜>>記載,臨沭, 郯城(碼頭,新村)有一族,山東郯城縣新村鄉新村一、二、三村有禚姓5000多人,是個旺族!
在山東省的禹城縣有兩族:一族為倫鎮禚屯,該村禚氏大概在明朝時自諸城遷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很大的家族;另一族為大程鄉前禚莊。
在山東省的濟南市、平度市 白埠鎮禚家村、高密市東注溝鄉 曹疃村、泗水市、德州市 武城縣、青島市城陽縣、即墨市、 濰坊市 昌樂縣、臨沂市臨沭縣皆有禚氏族人分佈。
另外,在山東省兗州市也有一族,傳說八代以前從黃河北出來了三兄弟,兗州留下哥倆,另一人去了南方。留在兗州的哥倆後裔以行醫為生,逐成大家,曾有一先祖在清朝時期做了太醫。現在兗州禚氏是個不小的家族,約有數百人。
在江蘇省邳州市港上鎮東村有一族。
在吉林省的吉林市、長春市、白山市有一族。
在遼寧省的瀋陽市、丹東市、大連市有一族。
在貴州省的貴陽市有一族。
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市、赤峰市有一族。
在臺灣省亦有禚氏族人分佈:2002年,臺灣省的一位禚氏電視製作人,將他在1993年以三十四萬港幣拍得的清朝康熙大帝的坐椅拿到拍賣場,結果被香港賭王何鴻燊以一千三百七十六萬港元標走。
在澳大利亞亦有禚氏族人分佈,是從臺灣省遷出的,祖籍是山東高密。
【郡望堂號】
郡望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 臨淄郡,後改 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 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 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 青州 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字輩
山東禚氏字輩
一世 始祖 二世 繼承奉祭
三世 林 茂 軼 四世 泰 端 忠 舉
五世 璋 瑛 钄 六世 仁 義 禮 智
七世 鋒 釺 八世 有
九世 然 十世 廷
十一世 文 十二世 土
十三世 汝 十四世 德 慶 鳳 宗 玉
十五世 承 先 明 克 十六世 耀 玉 永 元
十七世 方 祥 鵬 十八世 樹 遠 春
十九世 從 培 廣 振 二十世 茂 儉 寶 恩 西 愛 開
二十一世 如 洪 二十二世 昌 新
二十三世 孝 聖 二十四世 敬 恆
二十五世 尊 二十六世 軒
二十七世 立 二十八 世 志
二十九世 慎 三十世 守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郯城新村禚氏宗祠
禚氏為單一淵源姓氏,源流純正,沒有其他姓氏和少數民族基因混入,在歷史上一脈相承,可謂是天下禚姓是一家。因此,在全國範圍及海內外,只要是姓禚的族人,皆為同一祖源。
禚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未有記載,直到明朝所編《皇明千家姓》中方有收錄,排在第1468位。在清代編修的《欽定古今圖書籍·氏族典》中排在1756位。山西禚氏雖為小姓,但也作為洪洞縣大移民之一。禚姓山西洪洞縣移民的始祖牌位,供奉在大槐樹祭祖堂第九號供廚裡。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的姓氏牌位。
高密曹疃禚氏忠公墓
【禚姓與高密】禚氏族人現在主要居住於高密市柴溝鎮曹疃村,及附近韓家疃、東馬戈莊、城後等幾個村莊。原屬於高密市注溝鎮所轄。
據本地禚氏家譜記載,本地禚氏始祖明洪武年間自河北省涿州遷來,歷經600餘年的繁衍生息,現以發展到近30世,人口2500---3000人,也是禚氏主要族人聚居地。本地禚氏族譜記載,始遷祖忠公。自忠公後,二世:盈公、宇公,三世:文廣、文興,四世:廷玉、廷器、廷柱、爽公。到四世時分支出四個房支。現本地禚氏族人,都是四個房支內的族人,其中在曹疃長支廷玉公的後裔族人發展繁衍到第十世“勳”字輩時,有仲勳公遷居韓家疃,仲勳公的後世族人所用字輩在十世後自立的,與曹疃長支十世後的字輩不同。
在曹疃長支廷玉公的後人中,有十二世族人,天敘公遷居馬戈莊繁衍生息,其後世族人所用字輩也是自立的,與曹疃長支十二世以後字輩也不同。在曹疃二支廷器公的後裔族人中,第六世三傑公的後人十世“雲”字輩的雲朗公遷居城後定居,其後人所用字輩世系與曹疃二支字輩相同。
在曹疃四個房支中的禚氏後人遷居東北三省的也很多,透過考證得知,有高密遷往東北的後世族人所使用的世系字輩,基本與始遷地高密各房支相同。
【家訓格言】
《禚姓家訓》
人生世間
光陰荏苒
做人做事
實之不易
只有自身體驗
方知做人之難
牢記家訓
萬事周全
要知文理
從以下做起
天明即起
勿貪閒懶
打掃庭除
鍛鍊身體
天黑早睡
勿忘關門鎖戶
須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
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
恆念物力維艱
做事宜先綢繆
勿臨渴而掘井
艱苦誠實創業
忠厚勤儉持家
祖宗雖遠
祭祀不可不行
子孫雖愚
學書不可不讀
勿貪意外之財
勿飲過量之酒
與人貿易勿佔便宜
無事如有事提防
可彌意外之變
有事如無事鎮定
可消局中之危
見貧苦親鄰
需加溫恤
兄弟叔侄
當多加相撫
宜遵規守法
聽婦言無自主
豈是丈夫
重資財薄父母
不成人子
祖宗之澤,當念積累之難
子孫之福,要思傾覆之易
恩理由來生害
快意時須早回頭
見富貴官商勿獻媚
遇貧窮憐人勿作驕態
居家戎爭訟
訟而冤結
處事戒多言
言多必失
處人不可任已意
要悉人之情
處事不可任己見
要悉人之理
勿持勢力而凌逼世人
人好剛,則以柔勝之
人用術,則以誠感之
人使氣,則以理屈之
忘聽他言,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須平心暗想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
得意不可再往
人有喜慶
不可生妒忌之心
人有禍患
不可有竊喜之慶
人勝我無害
彼無蓄怨之心
我勝人非福
恐有不測之禍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靜坐常思己過
閒談莫論人非
知足常樂
能忍自安
自律自強
世代永昌
禚氏子孫
庶尊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