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姓圖騰(盛氏圖騰)
盛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七十五位姓氏,在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相對比較有影響。當代盛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56%,總人口大約有70萬多。
盛的名義和圖騰
盛,盛放在器皿中用以祭祀的黍稷等穀物。引申有豐富、繁華、眾多、顯赫、讚美等義。盛也通成,所以還有成為、成就之義。盛人以此為氏族的崇拜圖騰。
盛姓的起源與演變
盛姓的起源主要有兩大支,都為姬牲。
第一支系自姬姓。周穆王時盛國,為周同姓之國,故地在今山東寧陽北盛鄉城,戰國時滅於齊,子孫以國為氏。盛國即 國,所以盛、成為同一祖之後,當 武公之後裔。
第二支也源出姬姓。漢東海北地太守盛苞,其先本姓 ,避漢元帝 之諱,改姓盛。 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 之後,支庶以其名為氏。
外族基因的流入
盛姓中融入其他民族的基因事件發生很晚,直到清朝初期,世代居遼寧的滿洲八旗中的盛佳氏族集體改姓漢族盛姓。滿洲八旗的盛佳姓先民是來自盛姓漢民,與當地滿人混居.被同化併入旗成為滿人。因此,東北地區的盛姓中有一部分來自滿族。
歷史上盛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盛姓活動在山東、河北一帶。進入秦漢,盛姓已在古吳國之地江蘇形成大族。宋朝時期,盛姓不足6萬人口.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六十位之後。盛姓主要分佈於浙江、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浙江是盛姓的第一大省,約佔盛姓總人口的2 9%。
明朝時期,盛姓大約17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89%,闖入明朝百家大姓,排在第九十七位。當時江蘇、浙江、陝西為盛姓比較集中的地區,三省大約佔盛姓總人口的79%。其次分佈於河南、安徽、湖北、山東等。江蘇為盛姓第一大省,大約佔盛姓總人口的43%。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的盛姓分佈區。
當代盛姓的分佈和圖騰
當代盛姓的人口大約有70萬多,為全國第一百七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的0.05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盛姓人口增加率呈現八形的態勢。目前盛姓的第一大省為湖南,大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15%。湖南、浙江、安徽、江蘇是盛姓的主要分佈區,這四省盛姓大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52%。其次分佈於上海、山東、河南、湖北‘陝西、吉林,這六省市盛姓大約又佔26%。全國基本形成了西起湖南、東達長江三角洲的一大塊盛姓聚集區。
盛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75)表明:在浙滬、蘇皖大部、江西北段、湖南東北、甘蒙西部、青海北部、黑吉東部,盛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為0.15%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1%,居住了大約44%的盛姓人群。
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湖南北部和中東部、皖蘇北部、湖北大部、陝西東南、黑吉中部、遼寧東部,盛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在0.9%—0.15%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8.8%,居住了大約22%的盛姓人群。
盛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盛姓的郡望有汝南、梁國。盛姓以無怨、躬養為其堂號。“無怨”堂號源出東漢的盛吉。盛吉宮廷尉,相當於今天的最高大法官,每天夜裡問案,讓妻子拿蠟燭,自己拿著案卷辦理。每判一個都要反覆考慮,量刑上從寬。每判一個重刑,夫妻均流著淚反覆考慮,最後決斷,做了二十年的法官,人說他“有恩無怨”。
楹聯 盛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五副:
閣藏萬卷;恩溥廿年。
一時名士;六帖廣傳。
弟兄名士;父子畫家。
睢陽勳烈;束鹿撫循。
上書薦大猷,只怨才人多薄命;
賜牡成佳話,由來恩寵賜功臣。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盛姓歷代名人80名,佔總名人數的0.18%,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0六位;盛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12%,排在並列第一百三十一位;盛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7%,排在並列第九十四位;盛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2%,排在並列第八十八位。
古往今來,盛姓也產生過不少著名人物:東漢廷尉盛吉;三國時吳國吳郡太守盛憲;唐朝宋州總管、葛國公盛彥師;北宋應天府知府盛度,昭州刺史盛均;元朝畫家盛懋;明朝禮部尚書盛以弘,右都御史盛應期;清朝甘肅布政使盛惇崇,郵傳部右侍郎盛宣懷;當代獸醫學家、微生物學家盛彤笙。
盛姓血型:
盛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3.8%,A型佔29.6%,B型佔27.9%,AB型佔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