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起源及歷史

施姓圖騰_施氏圖騰

施姓圖騰(施氏圖騰)

一、施姓的來源

1是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後,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2是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大夫叫施父,他的後代便以施為姓,世代相傳。

二、施姓的郡望堂號

後漢置吳興郡,現在浙江省湖州市。

三、歷代名人

施世瑛——字玉華,唐朝安吉人。勇斷有才能。隋未天下動亂,世瑛率宗族鄉鄰子弟,聚糧自守,保衛安寧。後聞高祖起兵,世瑛又率眾歸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耐庵——名子安。元末明初錢塘人(一說蘇州人)。編著有《志餘》、《水滸傳》等,《水滸傳》,寫北宋未宋江等被逼上梁山起義的事。在民間流行,影響很大。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施復亮——原名施存統。浙江金華人。 參加“五·四”運動、上海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工作。歷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上海大學教授、團上海市委書記等職,並在中山大學、黃埔軍校。北京大學等校任教。 1929年後,從事譯著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的著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上海解放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勞動部副部長。

四、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國的施姓同外族的關係十分密切,從秦漢起不斷有外族血液流入,外族的施姓是組成我國施姓的重要成分,歷史上發生的主要的事件有:兩晉時期的山越族。明、清時雲南土司中多施姓。清滿洲人也有施姓。這些南北地區外族施姓人群與漢族混居,逐漸地融合同化成了漢族。

五、歷史上施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施姓開始活動在山東、安徽一帶,隨後被迫西遷河南北部,接著南下湖北施恩地區,又向南進入湖南、貴州,其中一支西遷四川瀘州地區和雲南洱源地區,形成了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由安徽古施國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唐朝時在浙江湖州吳興郡已經形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時期,施姓已經散播到江南各地。

    宋朝時期,施姓大約近1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浙江和四川為施姓大省,分別約佔全國施姓總人口的1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四川、江蘇、安徽、湖北,這五省約佔施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山東、福建、河北三省。當時施姓分佈形成了以西部川鄂、東方浙蘇皖為中心的兩大聚集區。

    明朝時期,施姓大約近2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6%,排在第八十一位。浙江為施姓第一大省,約佔總施姓人口的41%。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福建、江蘇,這四省大約佔施姓總人口的81%。宋、元、明600餘年間,施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蘇、浙、贛、閩為當時的施姓聚集中心。

六、當代施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施姓的人口已達210多萬,為全國第九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態勢。目前施姓主要集中於江蘇、福建、浙江三省,大約佔施姓總入口的51%。其次分佈於上海、湖北、安徽、臺灣、雲南、廣西,這六省區又集中了28%。全國仍以蘇、浙、閩為施姓聚集中心。

    施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97)表明:在浙滬臺、江蘇大部、安徽東南、江西東部、福建大部、雲南、四川南部、貴州西南、廣西西端和南部、內蒙古東北、黑龍江西北,施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5%的施姓人群。在江蘇北段、安徽西南、贛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慶南部、粵桂大部、海南、青海東部、甘肅中部、寧夏西北、山東東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施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0.3%之間,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9.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5%的施姓人群。

七、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施姓歷代名人90名,佔總名人數的0.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九十四位;施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28%,排在並列第七十九位;施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36%,排在並列第五十五位;施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32%,排在並列第六十五位。

    施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春秋魯大夫施伯,孔子弟子施之常;西漢今文易學“施氏學”的開創者施讎;南朝陳湘州刺史施文慶;唐道士華陽真人施肩吾;元戲曲作家施惠,小說家、《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明散曲家施紹莘;清詩人施閏章,水師提督、海靖侯施琅,圍棋國手施定庵;當代中醫名家施今墨,物理學家施汝為,心理分析小說家兼學者施蟄存,作曲家施光南,中國民建中央副主席施復亮。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