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起源及歷史

伊姓圖騰_伊氏圖騰

伊姓圖騰(伊氏圖騰)

伊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伊祁氏,出自遠古帝王唐堯,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相傳,古帝唐堯生於伊祁山(今河北順平),他出生時,寄養於伊侯長孺家,因此稱他為伊祁氏,其後裔子孫便以伊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另有一說,堯帝出生在伊水邊,為了紀念他的出生地,所以姓伊,在堯的後代中,有人就繼承了伊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商朝大臣伊尹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商王朝的開國賢臣伊尹,姒姓,是夏禹的後代。他曾居於伊川(今河南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為姓氏。伊尹後來輔佐成湯戰敗夏桀,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奴隸制的商王朝。伊尹,名摯,是有莘人(今山東曹縣)。著名夏末商初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伊尹生有兒子伊陟,成為伊氏的始祖。該支伊氏一族最早成望於陳留郡,即今河南省的開封市。  

    第三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伊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伊耆,是西周時期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的一種官位,專職主管農政,即原先的神農氏之職,相當於今天的農業部部長。這在典籍《周禮·秋官》中有記載:“伊耆,古王者號。后王識伊耆氏之舊德,而以名官。” 在伊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伊耆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伊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部大可汗拓跋鄰(北魏獻帝拓跋弘),以其六弟為伊婁氏,建伊婁部,為鮮卑民族中顯赫的貴族部落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強化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伊婁氏分改為兩支漢字單姓:一支為婁氏,一支為伊氏。該支鮮卑伊氏族人,後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典籍《回教民族說》中的記載:“伊司馬儀之後裔姓伊”。 回族伊氏,實際上最早主要是取自伊斯蘭教聖人“伊布拉欣”(Ibrahim)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又稱“易卜拉欣”、“亞伯拉罕”。伊布拉欣與阿丹、努哈、穆薩、爾撒和穆罕默德並稱為安拉的六大使者,系猶太教和基督教推崇的聖人和希伯來人的祖先。許多在中國的伊斯蘭教教徒皆以其名字為漢化姓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在回族伊氏家族中,也有來自清朝時期改氏的,如清朝內務府大臣密咱按布,就是回族人,他曾請旨改姓為伊氏並得到恩准,其後裔子孫成為回族伊氏的另一支。 伊氏回族主要分佈在北京、天津等地。   

     第六個淵源: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鄂倫春族自治旗志》記載:鄂倫春族阿其格查依爾氏,滿語為Acigecalr Hala,該氏族有兩個分支,即伊格吉依爾氏、嘎格達伊爾氏這兩支,後多冠漢姓為伊氏、阿氏等。   

    第七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和《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滿族的社會組織》等都有記載。 

    第八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滿族的社會組織》等記載。

    第九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錫伯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流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得姓始祖   堯帝、伊尹(伊摯)、密咱按布(密贊庵布)。
遷徙分佈
  伊姓起源於河南伊水流域,早期在中原地區活動,漢唐時在今山東、山西均有伊氏蹤跡,以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為郡望。宋代以來,在今山東、河北、天津、北京、江蘇、福建、廣東、雲南及東北地區均有伊氏分佈。如今伊姓雖然人口不多,但分佈極廣,尤以河北為多。目前伊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郡望堂號
堂號: "任聖堂"(任,信也):伊尹相湯,伐桀救民,以天下為己任。孟子稱他是"聖之任者也"(聖人中最講信的。把解放天下為自己的 事)。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雲:伊氏望出陳留郡。《姓氏考略》 中記載:望出陳留、河南、山陽。
1、 陳留: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 。2、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3、 山陽郡:西漢時的山陽郡在今山東省金鄉縣一帶;東晉時的山陽 郡在今江蘇省淮安一帶。
歷史名人
    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輔佐商湯,佐商滅夏,綜理國事,連保 湯、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賢相。

    伊陟:商湯太戊名相,伊尹之子。太戊從其言而修其德。 伊恆:明代尚寶少卿,昊縣人。為人謙恭,時稱為長者。

    伊盆生:後魏統軍,驍勇有膽略,初為統軍,累立戰功,遂為名將, 賜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

    伊秉綬:清代書法家、乾隆進士,字組似,號默卿,福建寧華人。官 至揚州知府。何紹基寫詩稱頌其書法說:"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 漆楮如筒。行草也無唐後法,懸崖溜雨如荒蘚。"有《留春草堂詩集 》。清代永昌知府、嘉慶進士宋湘贈伊秉綬聯為: 鵬化四溟歸碧落;鶴棲三島接青霞。
    伊陟:商帝太戊時為相。伊尹子。與臣扈、巫咸共輔太戊治國。相傳毫(今山東曹縣東南)有祥桑、谷共生於朝,一夕大拱。太戊懼,伊陟曰:“妖不勝德,帝之政豈有闕歟。”太戊從其言而修德,祥桑枯死。是時,諸侯歸殷。
    伊籍 :三國蜀漢臣。字機伯,荊州南陽人。年少時便依附於同鄉劉表。劉備落難到荊州時,伊籍時常拜訪,託請劉備照顧。劉表病死,伊籍轉投劉備,一起渡江南下。後隨劉備入蜀,劉備定益州,伊籍任左將軍從事中郎,其待遇次於簡雍、孫乾等。後升任為昭文將軍,並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同編制《蜀科》。
    伊馥:(?-453),北朝北魏將領。代(今山西代縣)人。少勇健,走及奔馬,善馳射,力能曳牛。神麚初,擢為侍郎。太武討涼州,馛參與決策,從徵至姑藏。以功拜秘書監,賜爵河南公。後官至平尚書事卒。
    伊盆生:北魏將領。馛孫。初為統軍,累有戰功。明帝時,歷洛州刺史、西道別將、行岐州刺史。為當時名將。任西道都督,戰死。
    伊慎:(?-811),唐將領。字寡悔,兗州(今山東滋陽)人。以善射補折衝都尉,嗣為大將,封南充郡王。貞元末官至奉義節度,拜檢校右僕射,兼右衛上將軍。諡曰壯繆。以武毅通文理,硯席楷隸,師心自得。
    伊廣:唐臣。中和年間為忻州刺史,以天下大亂,乃歸心李克用。曾任汾州刺史。常參與謀劃軍略,交接諸藩,號為稱職。累遷至檢校司徒。乾寧年間從徵劉仁恭,陣亡於成安寨。
    伊寶文:1944年6月生,內蒙古杭錦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內蒙古杭錦旗教育局工會主席。
    伊林學:1956年3月生,內蒙古準格爾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委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伊金霍洛旗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伊順斤:1947年7月生,內蒙古烏拉特中旗人,蒙古族,高中文化,烏拉特中旗政協副主席,旗第十屆政協常委。
    伊西格:1946年4月生,內蒙古阿左旗人,蒙古族,小學文化,內蒙古阿左旗嘉蘇木瑪嘎查牧民,阿左旗第九屆政協委員。
    伊佔勝:1957年5月生,內蒙古達拉特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內蒙古達拉特旗委組織部副部長,政協達拉特旗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伊日浩:高階政工師,高階工程師。男,1946年2月出生,山東省桓臺人。中共黨員。1970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現任淄博市紡織工業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民政局局長、黨委書記。
    伊 洪:男,1942年8月出生。大專,現任上海市虹口足球場魯迅公園聯合發展集團工程師。
    伊桂賢:中學高階教師。女,滿族,1951年10月出生,瀋陽人。中共黨員。曾任遼中縣六間房初級中學團委書記。現任遼寧省遼中縣第二小學教師、黨支部委員,省特級教師。
    伊姓名人有西漢經學家伊推;唐官吏伊璠;明藏書家伊侃;清大臣伊齡阿、伊都立、伊厭棟、伊遜、伊闢,將領伊拜等。近當代伊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伊文,醫學家伊福,兒童保健專家伊寧,森林工業專家伊城,電影編導伊琳、伊明,畫家伊戈,作家伊妮,戲曲理論家伊兵,京劇演員伊芳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