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氏起源及歷史

寧姓圖騰_寧氏圖騰

寧姓圖騰(寧氏圖騰)

    寧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七十三位姓氏,在河南、遼寧、湖南、河北地區相對集中。當今寧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57%,總人口大約有71萬。

寧的名義和圖騰:
寧的本義是安定、安寧。宀,是古代的一種房子,表示有房子住。心在皿上,表示飲食無虞,可以安心。皿,是盛食物的器具,表示飲食。有了房,有飯吃,這是安定民心的兩大要素。後來寧(寍)字下面加一丁(寜),表示像夏天的萬物成長一樣十分壯實,也表示對安寧的強烈願望。或在宀下僅加一用(甯),同加丁一樣,表示居家生活安定的心願。後來蜜字廢用了,寜、甯通用。古代,寧字多作為人名和地名。寧人是以安寧作為氏族的原始崇拜圖騰,選擇寧為氏族名和族徽。

寧姓的起源和演變:
寧姓的起源有二:姬姓和嬴姓。
第一支出於姬姓。寧,商代古國,故地在今河南獲嘉東北,為商王重要田獵地。商代寧國即西周初姬姓寧國,後為晉邑。衛康叔之後,衛武公生季亹,食採於寧,季亹弟頃叔生跪,以邑為氏。
第二支出於嬴姓。秦襄公曾孫,諡寧公,支庶以諡為氏。

外族基因的流入:
外族血液流入寧姓最早發生在隋朝,欽州刺史甯猛力,似為俚族。唐宋時期,西原蠻酋長也姓寧。俚族、西原蠻均為今廣西壯族的先民。清初滿洲人紛紛改本族姓為漢姓時,滿洲八旗姓寧古塔氏、寧佳氏等後均有改姓寧氏。隨後蒙古人姓俄格德格氏、寧嘎德氏、吉雅德氏,改漢姓也均有寧氏。

歷史上寧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寧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北部地區。
宋朝時,寧姓人口稀少。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山西、甘肅、江西等地。
明朝時,寧姓大約有8萬1幹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9%,為明朝第一百六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間,寧姓人口增長率遠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這可能與南方土著寧姓的漢化加速有關。寧姓在全國主要分佈於廣西、福建、山東、湖南,這四省區集中了寧姓人口的62%。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北、山西、安徽等。廣西為寧姓第一大省區,大約佔寧姓總人口的29%。全國形成了以廣兩、閩豁湘、魯冀為中心的三塊寧姓聚集區。

當代寧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寧姓的人口大約有71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57%,排在全國第一百七十三位。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寧姓人口增長率呈∧形的狀態。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遼寧、湖南、河北、安徽、山西、廣西,這七省區大約佔寧姓總人口的61%。其次分佈於陝西、山東、黑龍江、江西、內蒙古、廣東,這六省區又佔了25%。河南為當代寧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寧姓總人口的12%。全國重新形成了以中原河南為中心,北連河北與遼寧,南接湖南和廣西的寧姓分佈區。
寧姓在人群中分佈在豫陝、河北東北、山西大部、甘肅東部、新疆西北、山東西段、湖北大部、重慶北部、安徽南端、江西、湖南南部、福建西部、廣東南部、海南、
廣西大部、雲南西段、黑吉遼、內蒙古東北,寧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有的達到0.3%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8.8%,居住了大約57%的寧姓人群。在粵湘大部、廣西北部、貴州南部、雲南東端、福建南部、浙江西部、皖魯大部、江蘇西北、河北大部、京津、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寧夏、甘
肅大部、四川北段、重慶中部、湖北東部和南部,寧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12%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9%,居住了大約31%的寧姓人群。

寧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寧姓的郡望為齊郡。寧姓以難及為其堂號。“難及”堂號出自春秋時寧俞。寧俞即衛武子。衛文公有道時,他從不上朝。到衛成公無道時,他經常上朝、周旋和諫議。當成公為晉國所執時,他輔君復國,世稱其忠。孔子讚譽他說:“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不可及,就是難啊。

楹聯 重要的寧姓楹聯有以下四副:
直書全節;復國表忠。
修史直書全其節;輔君復國表其忠。
扣角興歌,得為霸佐;讀書發憤,卒為王師。
或智或愚,成保身濟君宏業;且歌且挽,儲為卿作相奇才。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寧姓歷代名人31名,佔總名人數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0八位;寧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三十九位;寧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四十一位。
歷史上重要的寧姓人物有:春秋時衛大夫寧俞,齊上卿甯戚;戰國時周威公之師甯越;西漢濟南都尉寧成;北魏橫野將軍甄官主簿寧懋;隋朝欽州刺史甯猛力;唐朝越州刺使寧純,諫議大夫寧悌原,御史大夫寧賡;宋朝畫家寧濤、寧久中;元朝浙西道都元帥寧玉;明朝平羌將軍、總川陝兵寧正,大理左丞、左僉都御史寧杲;清朝弘文院大學士寧完我;民國民主革命家甯調元。

寧姓血型:
寧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3.8%,A型佔28.5%,B型佔28.9%,AB型佔8.8%。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