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姓圖騰(武氏圖騰)
武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九十一位姓氏,在晉、冀、豫地區最有影響。當今武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8%,總人口大約有220多萬。
武的名義和圖騰:
《說文》:武指軍事,武力也。亦指武德。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楚莊王說:動用武力是為著平定天下,從而將武器收藏起來,不再打仗。所以,武字從止從戈會意,表示制止干戈就是武。武的本義是征伐示威。其引申之義是勇猛、剛健。後來成為常用的名字和諡號的用字。武人是崇拜強力的氏族,以武為原始圖騰並命名氏族。
武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武姓主要有三大來源:偃姓、子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偃姓。夏朝中期,夏後相時東夷族有窮氏后羿興起,偃姓。后羿率有窮氏由鉏(今河南濮陽東南)遷窮石(今河南洛陽南),篡夏後相之位。夏少康殺后羿,有窮氏氏族向東遷移到山東德州的陵縣,為彭姓之國寒浞所滅。夏有武羅國,為東夷族一支,也偃姓。其首領武羅為有窮氏后羿的賢臣,武羅之後有武氏,偃姓武氏至少有3800年的歷史。
第二支出自子姓。商朝武丁時代為殷商的中興時期,武丁重用傅說、甘盤為大臣,先後對北方的土方、鬼方,西方的羌,東方的夷,南方的虎方用兵,鞏固了商朝的統治。其後裔中有一支以武為氏。又有一支子姓武氏,春秋初,宋武公之後以諡為氏。子姓武氏至少有3200多年的歷史。
第三支源出姬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成周(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少子生有像武字元在手心而名武,姬武之後為武氏。世人一直對此有疑問。據《春秋》記載:周桓王曾派大夫武氏助魯隱公伐翼,翼國在今山東棗莊市北,事成後,武氏派其子到魯隱公處索要佣金。此史可證周平王以後的周王室內有武氏。又有一支姬姓武氏,鄭穆公之子公子喜,字子罕,其後為罕氏,世為鄭卿,春秋末鄭聲公時有鄭卿罕達,字子姚,亦字子賸,也稱武子賸,此為鄭國武氏。姬姓武氏是組成漢族武姓群體的最主要的成員,其歷史至少有27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外族加入武姓群體的事件主要發生在唐朝以後:唐朝武則天時代,鮮卑族賀蘭氏冒姓武氏;清朝滿洲八旗武聶氏、武佳氏、武庫登吉氏等氏族後均改漢姓武,族人後多成為東北的漢族。
歷史上武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武姓主要活動在河南地區。秦漢時期,武姓已經分佈到山東、江蘇等地。唐朝是武姓發展的鼎盛時代,武則天時期,山西武氏得到最大的發展,武氏家族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家族。五代時,武姓已經分佈到南方的廣東、江西、湖南、浙江、安徽、雲南,北方的陝西、內蒙古、河北等地。宋朝時武姓已經散佈於全國各地。
宋朝時期,武姓大約有12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O二位。武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佔全國武姓總人口的5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北、湖北、河南,這四省武姓大約佔全國武姓總人口的87%,其次分佈於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以晉、冀、豫、鄂為中心的武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武姓大約有15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一百O二位。宋、元、明600年
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而武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增長要快。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北、河南,這三省武姓大約佔武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山東、遼寧、安徽,這三省的武姓又集中了23%。山西為武姓第一大省,佔武姓總人口的16%。宋、元、明期間600餘年,武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很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和東南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晉、冀、豫為中心的武姓聚集區。
當代武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武姓的人口已達到220多萬,為全國第九十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8%。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武姓人口由15萬激增到220多萬,增長了14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武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武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二省,大約佔武姓總入口的37%,其次分佈於遼寧、山西,這二省又集中了19%。河南為當代武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武姓總人口19.7%。全國形成了晉、冀、豫的武姓聚集區。在600年間,武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和北部地區回遷。
武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91)表明:在山西、冀豫大部、內蒙古中部、北京、山東西磊、遼寧西段、安徽北部、江蘇西北角、陝西北部、甘肅東端,武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1%以上,中心地區的比率高達1.2%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2%,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1%的武姓人群。在河北東北、天津、內蒙古東部、河南南端、山東中部、江蘇北部、安徽中部、陝西南部、寧夏、甘肅東南、湖北北部、遼寧大部、吉林西段、黑龍江西北,武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4%—0.51%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1.5%,該地區居住了大約19%的武姓人群。
武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武姓的郡望主要有太原、沛國、馮翊等。武姓的堂號除與郡望同名外,著名的還有鬻薪堂。“鬻薪”堂號典出宋代武行德。武行德,山西榆次人,相貌奇偉,家境貧窮,賣柴為生。五代時,石敬瑭(後晉高祖)鎮守並門,偶遇武行德,奇其之力,留於帳下。後契丹犯汴城,武行德被俘送契丹,殺使者佔據河陽,不久歸順後高祖,被任命為河南尹。入宋朝後,累官至太子太傅。“鬻薪”就是賣柴,因以為堂號。
楹聯 武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五副:
嵩山高隱;練湖著名。
祥開國胄;慶衍奇文。
平章卓識;補闕高風。
嵩隱家風遠;太原世澤長。
武班尚留遺墓;皇后竟號則天。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武姓歷代名人63名,佔總名人數的0.14%,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二十八位;武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13%,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一位;武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七位;武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2%,排在並列第一百三十位。
歷史上著名的武姓名人有:秦朝農民起義軍將領武臣;唐朝應國公武士彠,高宗後、武周黃帝武則天;北宋畫家武宗元,金國畫家武元直、武伯英,恆山公武仙;元朝戲曲作家武漢臣;清朝學者武億,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當代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武劍西。
武姓血型:武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1.7%,A型佔28.1%,B型佔30.7%,AB型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