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氏起源及歷史

薊姓圖騰_薊氏圖騰

薊姓圖騰(薊氏圖騰)

【得姓始祖】

  於薊:薊國的建置是今北京做最早形成的國家之一。殷商時期自然形成的小國,或系黃帝部落之後裔所建。西周時。成為周國的封國。《禮記·樂記》載:“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周本紀》載:武王褒封“帝堯之後於薊”。薊國都於薊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廣安門一帶,約公元前7世紀為燕國所並。原薊國君主族人便以國名為姓,稱薊氏,世代相傳,遂成薊姓,故薊氏後人奉於薊為薊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軒轅氏黃帝的後裔,以封地國名為氏。據《路史》載,周武王姬昌擊敗紂王,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立國後,敬仰先賢的功德,封黃帝之後於薊(今北京市西南角廣安門一帶)作諸侯,稱於薊侯,建立薊國,後為燕國所滅。原薊國君主族人便以國名為姓,稱薊氏,世代相傳,遂成薊姓,是為薊氏的正宗。

  源流二

  出自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上說,古代范陽這個地方就是薊,自唐代以來,在范陽地區(今北京城西南),就有了“薊州”這一地名出現,當地人因此就以地為姓氏。“薊”本來是一種草本植物的名稱,形狀跟芙蓉十分相似,這種植物在河北省的昌平、房山、安次等地,遍地都有,薊州因此而得名,今天在河北省仍有薊縣。根據學者考證,河北省薊縣,就是全國薊姓人家的發祥地。薊姓的得姓,經考證有3100年曆史。望族居於內黃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內黃縣西北部。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薊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六十三位,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四百三十九位。

  今江蘇省的常州市武進區、湖北省的鐘祥市、湖南省的攸縣、山西省的汾陽市、河南省的東北地區等,均有薊氏族人分佈,其中河南薊氏還是當地望族,據其家譜記載,其始祖便是來自河北省的薊縣。

【郡望堂號】

  郡望

  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一帶地區。秦、漢、魏、晉諸朝均為漁陽郡。隋朝末年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朝時期為玄州漁陽郡、唐朝時期為薊州漁陽郡。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朝時期省入薊州。

  內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內黃曆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並安葬於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後建都於內黃毫城,約百餘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於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1999年,內黃縣轄四個鎮、十三個鄉。到2000年,內黃縣轄六個鎮、十一個鄉。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朝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朝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堂號

  漁陽堂:以望立堂,亦稱薊州堂、玄州堂。

  內黃堂:以望立堂。

  范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堯帝后裔;長安老翁。——佚名撰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封帝堯後裔於薊,乃以封地國名為姓。下聯典指東漢·薊子訓有神術,在長安與一老翁摩挲銅人,相謂曰:“適見鑄此,而已近五百年矣。”

  京師神異;長安老翁。——佚名撰薊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人薊子訓,建安年間曾客居在濟陰宛句,相傳有神異之道。一次,抱著鄰居的嬰兒,故意失手墮地而死,掩埋後一個多月,他又抱著嬰兒送回來了。從此名聲在京城傳開,公卿以下士大夫來見他的,常有數百人。後來,有人在長安東霸城見他和另一老翁在摩挲銅人,還說:“好像是剛見到鑄這銅人,一晃已過去五百年了。”

  白雲起號;仙島傳名。——佚名撰薊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人薊子訓事典。

  【典故軼事】

  薊子訓分身

  薊子訓是齊人,年青時曾在州、郡做過官,被舉薦為孝廉。後來他又從軍,被任命為駙馬都尉。誰也不知道薊子訓修道。他在家鄉時,待人接物講究信義和禮讓。

  薊子訓活到三百多歲時仍然顯得年輕,人們十分奇怪,就有些好事的人追隨在他周圍,但是並沒發現他服用什麼長壽之藥。他愛好清淡,經常研讀《易經》,或寫些短小的文章,文章雖短但含義很深。

  京城的一些達官貴人聽說子訓有道術,都虛心地來謁見,但無緣見到他。有個太學裡的學生與子訓是鄰居。一些貴人們就把他找來說:“你勤苦讀書,不就為了能求得富貴功名嗎?只要你能把薊子訓為我們請來,我們可以讓你毫不費力地得到富貴功名。”書生答應了。書生從太學回到家鄉,專門侍奉薊子訓,為他灑掃供侍,這樣幹了一百天。子訓知道書生的用意,就對書生說:“你並不想學道,為什麼這樣賣力氣地侍奉我們呢?”書生吞吞吐吐地不說實話。子訓就直截了當地說:“你別掩飾了,我知道你的意思,是那些貴人想見我一面才讓你來這兒的。我怎麼能因為一行之勞而誤了你的功名前程呢?你回京城去吧。我某天一定也去京城。”書生很高興,告別了子訓回到京城,告訴那些達官貴人,薊子訓某天會來京城見他們。

  到了約定的那天,子訓並沒動身去京城,書生的父母很著急,跑來問子訓,子訓說:“你們是怕我忘了去京城的事,使你兒子在貴人面前由於失信而得不到官位吧?我吃了飯就出發。”子訓吃了飯就上路,二千里的路僅用了半天工夫,子訓就進了京城。書生聽說後急忙去迎接,子訓問書生:“都是什麼人要見我?”書生說:“想和先生見面的人太多了,他們怕白跑你家一趟,見不到你。他們知道你來到京城,定會不請自來的,你就坐等他們拜見吧。”子訓說:“我行千里都不疲倦,何況幾步之遙。你可以告訴那些想見我的人,讓他們謝絕賓客來訪,我明天會去各家登門拜訪的。”書生把子訓的話告訴了所有的達官貴人們,他們都把家打掃乾淨,謝絕了賓客,專候薊子訓來訪。第二天,薊子訓果然登門,二十三家,每家都來了一位薊子訓。每位達官貴人都說薊子訓先到自己家,第二天上朝後,他們互相問薊子訓什麼時候登的門,這才知道二十三家同時來了個薊子訓,服飾相貌一點也不差,只是說的話隨著主人的問答而不相同。

  這一下京城裡開了鍋,都驚歎薊子訓的分身實在了不起。後來達官貴人們又想一同來拜訪薊子訓,子訓對那太學生說:“他們都說我眼裡有重瞳八種顏色,所以想見見我。他們不是見到我了嗎?我既不是重瞳,也不會和他們論道,我該走了。”

  子訓剛走,達官貴人們就乘車騎馬來見子訓,把大道都堵塞了。書生告訴他們薊子訓剛走,東邊小路上騎騾子的那人就是。於是他們立刻騎馬追趕子訓,可是怎麼追也追不上,總是距子訓的騾子一里來地,他們只好作罷。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