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氏起源及歷史

桂姓圖騰_桂氏圖騰

桂姓圖騰(桂氏圖騰)

  桂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出自姬姓,得姓始祖為姬奕(桂奕)。桂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零八位,現今人口約五十一萬,排在二百二十四位。

【得姓始祖】

  姬奕(桂奕)。桂姓源自姬姓,其祖先姬季楨,是週末時期人,是秦博士,被人陷害,他的弟弟姬季眭怕遭牽連,就讓他的四個侄子按自己名“眭”的同音字改姓,分別姓桂、昋、炅、炔。其中他的大兒子改名為桂弈。後來蠶、炅、炔三姓的後世子孫都認祖歸宗,改姓了大房的桂氏。另外,《姓氏考略》指出,桂姓系出姬姓,是魯公族姬季楨的後代。關於桂姓的子孫分佈,據歷史資料考證,頭一個以桂為姓的是姬季楨姓的長子桂奕,依照宋“桂氏家乘序”的記載,是在幽州的老家守廬墓。老二昋遷居濟南的朱虛。老三炅遷往濟南的歷山。老四炔移居河南城陽。當時兄弟為了逃難,各奔前程,為桂氏家族的遍佈全國各地,找到了註腳。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故桂姓的得姓始祖是姬奕。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胄的後裔,因避禍改姓。

  據文獻《桂氏家乘》的記載,東周王朝滅亡之後,原東周時期魯國王族的後裔姬季楨曾經擔任過秦國的博士,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姬季楨被殺害了。

  姬季楨的弟弟姬季眭為了逃避株連的命運,就按自己的名字中的“眭”為諧音,將兄長姬季楨的四個兒子更改姓名以避禍難:長子姬奕改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父親的墳塋;老二改為昋突,遷居濟南朱虛(今山東臨朐);老三改為炅獎,居住於齊國曆山(今山東濟南千佛山);老四改為炔奘,移居河南陽城(今河南登封)。於是有了桂、昋、炅、炔四個同音的姓氏。桂氏一族,就是姬季楨長子桂奕(姬奕)的後代,世代相傳至今。

  這四個姓氏,字雖然不同,但是讀音皆相同,為同宗同源。到了唐末五代時候,桂、昋、炅、炔四氏族人為了躲避中原戰亂,紛紛南渡到江西上饒、廣東廣信等地區生息繁衍至今。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西漢時期桂林郡,屬於以地名為氏。

  秦朝時期,秦始皇在嶺南設定桂林郡。到了秦朝末期,率十萬秦軍向嶺南地區伐拓的南海郡尉任囂病故,由其副手龍川縣令趙佗代理南海郡尉。趙佗趁中原農民反秦大起義之機,在嶺南成為割據勢力,合併桂林郡、象郡二郡之地,建立了半獨立性質的南越國,自稱南越王。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一直採用羈縻政策,仍封趙佗為南越王。後南越國宰相呂嘉叛亂,反對歸附漢王朝,堅持地方割據,因此,在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攻下,以伏波將軍楊僕率軍從海路攻上,兩路夾擊,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滅了南越國。

  這在史籍《史記·武帝紀》中有記載:“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之後,漢武帝重新調整郡縣設定,改秦朝時期的桂林郡為鬱林郡。

  鬱林郡的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貴縣,其時轄境包括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轄地包括了今廣西南寧地區的大部分、柳州地區的大部分、玉林地區的北部、河池地區的東部和南部,百色地區的大部分,即今南寧市、柳州市、扶綏縣、崇左縣、寧明縣、天等縣、龍州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忻城縣、來賓縣、象州縣、武宣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合山市、玉林縣、平南縣、貴縣、桂平縣、上思縣、河池縣、宜山縣、鳳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羅城縣、百色縣、田陽縣、平果縣、田東縣、德保縣、那坡縣、靖西縣、凌雲縣、樂業縣等廣大地區。

  到了漢靈帝劉宏建寧三年(公元170年),鬱林郡太守谷永招撫烏滸族人(烏戈國)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三國時期,孫權在嶺南地區初置廣州郡時,曾囊括了漢朝時期的鬱林郡南部,即今田東、貴縣一帶均包括在內。

  在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之後,強化漢文化統治,期間在當地西南夷人(即壯族、猺瑤族、岱族、布依族、駱越族、傣擺夷族、俚黎族、土家族、烏滸族、撣族等諸多民族)中有許多人以地名為漢姓,其中就有桂氏、鬱氏、皆以郡名為氏,其民族與姓源繁複,不可一論,且人口之眾,遠較之桂奕一族為多,統稱嶺南桂氏,世代相傳至今。今西南地區諸多少數民族中的桂氏大多源於此,唯與回族桂氏有別。

  源流三

  源於回族,出自雲南回族馬氏貴州威寧支馬廷奉一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中國回族大辭典》的記載,桂氏是回族姓氏之一。

  回族桂氏原為居於雲南曲靖的回族馬氏,清朝乾隆年間遷至貴州威寧地區,為滿清政府開礦並冶煉重要戰略金屬鉛。

  傳說,當年威寧小銀廠下壩回族人馬廷奉的鉛廠因技術問題煉不出鉛來了,清政府又催逼得很緊,甚至以誅滅全族相逼,馬廷奉為此萬分焦急。這時有個姓桂的人路過其鉛礦廠,馬廷奉與之交談,談吐間得知這個桂氏有一套精湛的冶煉技術,遂懇請他留下來當師傅,並在其指導下又成功地煉出鉛,全族人因此得救。為此,馬廷奉將部分族人姓氏改為桂氏,以敬謝桂氏師傅,並由此產生了一支回族桂氏。

  今在貴州省威寧市黑石頭鎮水平村有個著名的桂家營,人丁興旺,據說就是該支桂氏的族源地。回族桂氏主要分佈在威寧城關、黑石頭鎮水平村、麻乍鄉啟沙戛村、戛利村一帶地區。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遼寧新賓老城東北章京河畔)、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桂氏、張氏、尹氏、章氏、杭氏、車氏、英氏、寧氏等。該支滿族桂氏始祖為章佳·阿桂,滿洲正白旗人,章佳·阿克敦之子,初為正藍旗,後以平回部駐伊犁治事有功,改隸正白旗,率軍定金川、定臺灣、定廓爾喀,功勳卓著,累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職掌滿清吏部,兼正紅旗滿洲都統,封授一等誠謀英勇公、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其後世代受清廷恩遇無人與比,因此,其後代中在清朝中葉以後即有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者,稱桂氏,世代相傳至今。

  2.滿族貴嶽哩氏,滿語為Guiyori Hala,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後有部分人改漢字單姓為桂氏。

  3.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部,在金國時期稱紇石烈部,以部為氏,滿語為Heseri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今黑龍江流域)、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該支滿族桂氏始祖為赫舍裡·英桂,滿洲正藍旗人,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舉,後以中書充軍機章京,再晉侍讀,歷官青州知府、山西按察使、河南與山西巡撫、福州將軍、閩浙總督、兵部尚書兼總管內務府大臣、吏部尚書氏兼步軍統領、體仁閣大學士等,世受恩遇,因此,其後代在清末民國初亦有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者,稱桂氏,世代相傳至今。

  4滿族貴車特氏,滿語為Guicet Hala,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桂氏、貴氏。

  5.滿族葉赫那拉氏葉赫那拉桂祥後人 ,愛新覺羅桂順後人移居安徽潛山天柱山境內 ,使得天柱山一帶成為中國除去東三省唯一的滿族後裔群居住地,民國後躲避災難改桂姓。

  源流五

  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記載:朝鮮族江氏,源出漢族魯氏,先祖魯中連在東周末期東渡朝鮮半島定居,傳至魯龍臣,在高麗朝鮮時期出任吏部尚書,敕賜食邑江華(今韓國首爾江華島),因稱江華君。

  高麗高宗王皞十九年(宋理宗趙昀寶慶九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元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爾只斤·窩闊臺四年,公元1232年),蒙古大軍攻破高麗王朝,高麗高宗遷都至江華島,江華君的後裔子孫被迫改遷密州一帶(今朝鮮熙川郡滋江道博川),多以故邑名稱及先祖尊號為姓氏,稱江氏,史稱高麗江氏。

  明熹宗朱同校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初年,公元1627年),高麗江氏後裔江桂羲率眾歸附後金大汗(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被撥歸滿洲正黃旗,世為包衣,其姓滿語為Giyang Hala,世居得州(今遼寧丹東與朝鮮新義洲一帶),其後代大多仍冠漢姓為江氏,但也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桂氏、羲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桂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周朝末年秦國有博士姬季楨,是周朝王室的後代。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姬季楨的也被坑殺了。姬季楨有個弟弟叫作姬季眭,擔心會連累到姬季楨的四個兒子,就要他們改名更姓,遠走他鄉。其中姬季楨的大兒子就以叔名姬季眭的“眭”同音字“桂”為姓,又因為在古代“眭”字和“桂”字通用,稱桂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桂姓。

  五代的時候,四姓為了躲避戰亂,南渡到廣信、上饒等地區。桂姓早期表現比較岑寂。

  宋、明以後,情形完全不同,尤以浙江寧波慈溪的桂氏,更在有明一代光彩照人,使源於北方的桂氏家族很快成了江南的名門著姓。為桂氏家族在浙江寧波奠基立業的,應推明朝初年被洪武皇帝御口讚譽為“江南在儒,惟卿一人”的桂彥良。史載,當朱元璋正在南征北戰之時,桂彥良是包山書院的山長,而以滿腹經綸名聞天下。當張士誠和方同珍等人聘其入幕府時,遭到拒絕。明立國後,他才出山入仕,以“有所諮問,對必以正”而著稱。侍彥良的侄子宗儒、宗蕃,者擅長文學,且為《永樂大典》的編修人。孫桂恭,著名孝子;彥良從弟桂孟誠,官河源知縣,有治跡。彥良之外的慈溪桂伯諒、桂璉等,也很有名氣。桂姓的望族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肅省通渭縣西南)。另外,河北北方有少數桂姓人。

  分佈

  宋朝時期,桂姓大約有2萬7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河南、浙江等地,江西為桂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桂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明朝時期,桂姓大約有8萬3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安徽、浙江,這三省桂姓大約佔桂姓總人口的85%,其次分佈於湖北、江蘇、四川等地。江西為桂姓第一大省,桂姓人口約佔桂姓總人口的30%。

  在當今桂姓人口約五十一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6%左右。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桂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湖北,這三省的桂姓佔桂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佈於江蘇、重慶、河南、江西、山東等地。湖南為桂姓第一大省,桂姓人口大約佔全國桂姓總人口的36%。全國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向外散佈的桂姓分佈帶。

  桂姓主要分佈在湖南、鄂皖南部、江蘇西南、贛粵桂大部、海南、黔渝東部、內蒙古東北、黑吉西端,桂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9%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4%,居住了大約63%的桂姓人群。在贛粵東端、閩浙蘇魯大部、上海、鄂皖北部、豫陝甘南部、雲貴川渝大部、黑龍江大部、吉林中部,桂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9%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1.6%,居住了大約29%的桂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幽州郡: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州之一。東漢時期治所在薊(今北京大興)。晉朝時期州治在渚(今河北渚縣)。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改為范陽郡。

  燕郡:中國歷史上稱燕郡者有六:①漢高祖劉邦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立皇子劉建為燕王,併為他設定了燕國,定都於薊。高後呂雉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劉建病逝,燕國除名,束地改置為燕郡,管轄薊州地區,故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漢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亦封劉澤為燕王,復置燕國。漢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劉澤之子劉定國因罪自殺,燕國廢除,復改為燕郡。漢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封皇子劉旦為燕王,又改郡為國。②三國後期曹魏黃初中年,改廣陽郡為燕郡,隸屬幽州,郡、州同管轄薊。曹魏明帝太和六年(壬子,公元232年),封其叔曹宇為燕王,改燕郡為燕國。③晉武帝秦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封司馬機為燕王,設定燕國,至八王之亂時廢國為燕郡。④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元年(己卯,公元319年),設定燕郡,隸幽州,郡、州同管轄薊。⑤十六國時期前燕國置燕郡,隸幽州,郡、州同管轄薊。其間,元璽元年~光壽元年(公元352~357年),定都於薊城。⑥十六國時期前秦國、後燕國,以及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東魏政權、北齊政權、北周政權,均設定有燕郡,皆隸屬於幽州,郡、州同管轄薊。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除郡,以所領縣隸皆屬幽州,此後不復有燕郡建制。

  鬱林郡:即秦朝時期的桂林郡。秦末趙佗在嶺南割據,並桂林郡、象郡二郡之地建立了南越國。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重新調整郡縣設定,改秦朝時期的桂林郡為鬱林郡。鬱林郡的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貴縣,其時轄境包括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轄地包括了今廣西南寧地區的大部分、柳州地區的大部分、玉林地區的北部、河池地區的東部和南部,百色地區的大部分,即今南寧市、柳州市、扶綏縣、崇左縣、寧明縣、天等縣、龍州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忻城縣、來賓縣、象州縣、武宣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合山市、玉林縣、平南縣、貴縣、桂平縣、上思縣、河池縣、宜山縣、鳳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羅城縣、百色縣、田陽縣、平果縣、田東縣、德保縣、那坡縣、靖西縣、凌雲縣、樂業縣等廣大地區。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鬱林郡太守谷永招撫烏滸族人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三國時期,孫權在嶺南地區初置廣州郡時,曾囊括了漢朝時期的鬱林郡南部,即今廣西田東、貴縣一帶。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幽州堂:以望立堂。

  北燕堂:以望立堂。

  桂林堂:以望立堂。

  民祀堂:宋朝時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銀光祿大夫上柱國,晉司空、靖邊總轄使。入宋以後,加檢校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兩個朝代的官,清廉愛民,人民建廟奉祀他。

  此外還有孝思堂、榆德堂、傳盛堂等。

  字輩

  四川達縣桂氏字輩:“元會逢真承復定正念乘興楊可從一本純陽名斌照(洪)開蓮(聯)彩碧國(玉)運通學道雲龍守長壽世代席慶遠之宏”。

  四川瀘州桂氏字輩:“……全模列開遠志……”

  四川宣漢桂氏字輩:“會真承復定正……”

  湖北仙桃、京山桂氏字輩:“光明正大其紹先人功德世(習)永以師(治)學文”。

  湖北黃梅桂氏字輩:“……光裕成後……”

  湖北武穴桂氏字輩:“子景伯時正受雄賢永希仕茂仔含端奇隆鍾應高復得光起錦江來耀堂權國秀……”

  湖北竹溪桂氏字輩:“大字世家傳德習光前裕厚福遠長為善吉祥永有慶……”

  山東桂氏一支字輩:“……飛先維繼連學傳永”。

  山東曲阜桂氏字輩:“清成維士克……”

  山東平邑、江西貴溪桂氏字輩:“枝公元守永錫文虔蘭清承維思恩衍慶毓本大隆昌光昭傳美士天崇其百祥”。

  江西九江桂氏字輩:“文啟英德崇永遠定興隆玉彰開大義”。

  江西九江、陝西丹鳳桂氏字輩:“登高復德光大由家訓賢良乃國君詩書傳繼業時代學新……”

  江西臨川、湖南益陽桂氏字輩:“華毓茹芝孫步賢祖德存遠宗思繼序達孝本源敦……”

  安徽池州桂氏字輩:“天兆國嗣忠必光宏銀河一派萬世如春”。

  安徽桂氏一支字輩:“……日茂其德定卒權良”。

  安徽蕪湖桂氏字輩:“天開一本宗召萬仁敬休光緒”。(小女子 召字輩)

  安徽桐城桂氏字輩:

  兩支原派:“正家宜立德紹祖在存心繼起聲鹹振增傳祚允興”;

  坂支續派:“治齊尚信潔強政倚賢良禮義成邦悅恩光澤吉祥”;

  山支續派:“修齊耕讀種強自益文英忠孝成綱紀左時澤萬民”。

  安徽宿松、江西進賢桂氏字輩:“丁元開景運詩禮紹忠賢……”

  重慶城口桂氏字輩:“賢書德昌堯……”

  重慶開縣桂氏字輩:“中(忠)真本大光字(梓)遠……”

  重慶綦江桂氏字輩:“天啟芳爾祖汝仕正應洪朝廷文先茂世發永昌榮”。

  江蘇南京江寧桂氏字輩:“元萬安友”。

  江蘇連雲港贛榆桂氏字輩:“漢永興元成洪舒”。

  浙江桂氏一支字輩:“振家聲顯明德後昌”。

  貴州貴陽桂氏字輩:“……詩禮少真傳大顯方賢致”。

  福建霞浦桂氏字輩:“欽兆卜其後……”

  河南信陽桂氏字輩:“高登文道眾本里行英宗延世……”

  北京順義天竺桂氏字輩:“守琪枝方常永文玉廷士德繼賀廣存振延連昭秉”。

  雲南曲靖回族桂氏字輩:“西保進騰輝……”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天水;

  姓啟桂奕。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桂姓的源流和郡望。

  棠陰比事;

  國學蜚聲。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慈溪人桂萬榮,字夢協,慶元年間進士,官餘干縣尉,對豪強嚴而待百姓寬。後歷官建康司理參軍、朝散大夫、寶章閣直學士、常德知府。曾收集古人判案的事例,編成一本書,叫《棠陰比事》。“棠陰”,指周代召公南巡時,曾在甘棠樹下辦案,後用“棠陰”比喻惠政。下聯典指明代安仁人桂萼,字子實,號古山,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初年由成安知縣升南京刑部主事。當時,他與張璁同僚,二人意氣相投,一起上疏論大禮,說:“非天子不能議禮;天下有道,禮樂必須自天子出。”又請求稱孝宗朱祐樘(世宗的伯父)為“皇伯考”,稱興獻王朱祐杬(世宗的父親)為“皇考”,深得世宗歡心,很快升任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參預機密。死後諡文襄。有《桂文襄奏議》、《輿圖記敘》、《經世民事錄》。國學,指本國固有的學術文化。

  六言通用聯

  廷用堪稱良吏;

  中行有號青天。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洪武間巢縣令桂廷用,以風節自持,教化大行,民物鹹阜。下聯典指清代湖南按察使桂中行,字履真,臨川人。廩生。咸豐間以縣丞從軍。歷任均有聲績。尤慎於折獄。民號曰青天。善八分書,尤工畫蘭。

  明代江南大儒;

  慈溪古香先生。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太子正字桂彥良,名德,號清溪,慈溪人。學識淵博,洪武帝曾說:“江南大儒,惟卿(彥良)一人。”下聯典指明代名儒桂懷英,慈溪人。以博學稱。方孝孺慕其名,學者尊之為“古香先生。”著有《桑榆稿》。

  主事議成大禮;

  治道首在正心。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桂萼於嘉靖年間任刑部主事,上疏議定大禮,甚合帝意。下聯典指明·桂彥良嘗曰:“論治道在正心,正心在懲忿室欲。”太祖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折獄成書,棠陰比事;

  蒙難守義,桂母達觀。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慈溪人桂萬榮字夢協,慶元年間進士,官餘干縣尉,對豪強嚴而待百姓寬。後歷官建康司理參軍、朝散大夫、寶章閣直學士、常德知府。曾收集古人判案的事例,編成一本書,叫《棠陰比事》。“棠陰”,指周代召公南巡時,曾在甘棠樹下辦案,後用“棠陰”比喻惠政。下聯典指宋謝枋得之母桂氏,桂氏尤賢達,自謝枋得逋播,婦與孫幽遠方,處之泰然,無一怨語。人問之,曰:“義所當然也。”人稱為賢母雲。

【家訓格言】

  桂氏家訓以清末學者桂士杞的《有山戒子錄》最為實用。桂士杞,字有山,浙江慈溪人,祖上迂南海,遂籍廣東。他深諳傳統的治家教子之道,認為:多以珠寶錢物留給子孫,是俗人的思想,實不可取。主張“追述遺訓,並錄舊聞,勉後人以讀書為善”。告誡子孫謄為國、下為家,留心世務,“為人當學吃虧”,要自足,“不可狂,不可悖"。要求以親為德首,以慎為行基,讀書行善為立身處世之準則。

  南潯《桂氏家訓》

  家訓原文

  詩書繼世長。

  註釋:

  讓詩書永遠的傳世,也就是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才能傳承好家族世世代代的行為品格和做人做事之道。

  南潯桂氏

  桂氏家族是南潯望族,又是書香世家。桂氏家族遷居南潯以絲業興家,堅守詩書傳家。晚清期間桂氏家族先後出了十四名秀才。直到一個世紀後,桂家仍以詩書傳家,人才輩出,使“詩書繼世長”的家訓延綿久長。桂氏名人輩出,有著名人口學家桂世祚,著名整形外科專家桂世礽,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桂世鏞等。

  平盜功高,堅守退藏勁節;

  宜民簡政,雅持淡素清風。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國子祭酒桂卿,有惠政,原在南唐做銀光祿大夫上柱國,晉司空、靖邊總轄使。入宋以後,加檢校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兩個朝代的官,清廉愛民,人民建廟奉祀他。下聯典指宋代良吏桂南升事典。

  參修永樂大典,功高望重;

  自著潛心堂集,績顯名揚。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學者桂宗儒、桂宗蕃,為桂彥良的從子,皆善文學,均曾參加《永樂大典》的編修。下聯典指清代舉人、鄖縣知縣桂文燦,字子白,長於考證,所著潛心堂集》,凡四十種。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