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起源及歷史

牛姓圖騰_牛氏圖騰

牛姓圖騰(牛氏圖騰)

  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位,現今人口約一百七十多萬,排在一百二十六位。

【得姓始祖】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皇帝商湯的後裔。周武王滅紂後,封商朝貴族微子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後有牛父,官任宋國司寇(掌管刑獄)。宋武公時,遊牧民族西戎長狄人屢次犯宋,牛父曾率軍敗敵於長丘。後在一次作戰中,不幸壯烈殉國。因其為國而死,後世子孫即以其字為氏,稱牛姓。他們尊牛父為牛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牛國,出自西周時期“牛醫先生”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文獻《靈臺牛氏家譜·序》中記載:“當週盛時,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醫先生,封牛國,為太常卿、協律郎。祖牛孝參定雅樂,後附帝意,銷設前代金石,以自異議,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樂成,詔行之樂,常有新樂,孝義此一志也。”這在《靈臺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就是說,周文王的重孫遇見一名牛醫,他精通韻律,遂拜其為先生,賜封之邑叫牛國。這位牛醫後晉升為太常卿,職任協律郎,以牛國國名為姓氏,稱牛氏。傳至該支牛氏先祖牛孝時,曾參與制定雅樂,他按照君主旨意改造了前世的金、石樂器,編制了武舞之樂以讚頌君王功德,舞樂編成後,君主對此非常滿意。後來牛孝還時常創作出新的樂曲。

  依《靈臺牛氏家譜》的記載,說明了該支牛氏家族的起源,而且應當是牛氏淵源最早的一支,是為牛氏之始。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該支牛氏始祖為西周初期宋國君主微子啟(一說為微仲衍)。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書·世系表》等的記載,周王朝建立以後,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啟(紂王庶兄)於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湯王之祀,建立宋國。

  微子啟之後由其弟微仲衍繼位,其後裔有宋戴公子撝,宋戴公之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是宋武公子司空的胞弟。

  公子充石在宋武公執政時期(公元前765~前748年)擔任大司徒,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公子谷甥,次子叫公子牛父。當時公子牛父官為宋國掌管刑獄的大司寇。

  在宋武公繼位後不久,北方遊牧民族長逖族人(長狄鄋瞞部)屢次侵擾、進攻宋國,宋武公命司徒公子充石偕公子谷甥、公子牛父、耏班四人共坐一戰車,指揮戰鬥,這父子三人率宋軍與長狄人在長丘(今河南封丘)展開大戰,指揮宋軍徹底打敗了長逖族人,還俘獲其首領緣斯,但公子充石、公子谷甥、公子牛這父子三人皆戰死沙場。

  因公子牛父為國而死,其後世子孫敬之尊之,皆以其名字為姓氏,稱牛父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牛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牛氏正宗。牛氏族人大多尊奉牛父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牛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牛人,是西周時期所設官位,專職負責飼養國家牛畜,然後按典制貢送諸侯,保障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

  牛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職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還設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兩週時期很重要的官職。

  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這個“公牛”,絕不是指雄性公牛,“公”是一種中央政府的官稱。

  到了南北朝的北周政權,模仿周制亦設定典牛中士一人,其職能就是如同牛人,官秩正二命(正八品)。

  在牛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牛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改姓,出自尞姓回覆為牛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隋書》及《路史》記載,隋朝時期的牛弘,其父名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時,被賜恢復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稱寮氏、了氏。

  另外,還有記載說三國時期,魏國名將牛金被司馬懿毒殺,其家人避難逃亡,因祖先名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賜復本姓後,也都隨著一起改回為牛氏。

  源流五

  源於民間,屬於以職業技能為氏。

  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氏,稱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遼國時期的牛欄都統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牛欄都統領,並非是放養牛羊馬等牲畜的官吏,而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後梁末帝朱友瑱貞明二年(契丹神冊元年,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之後設定的一種防禦性機構官稱,掌管牛欄都統領司,隸屬於南京元帥府,取牛欄防獸之意,與其它諸司共同備禦北宋王朝。南京元帥府歸屬北面院管轄。

  牛欄都統領分為“都統領”、“副統領”,為牛欄都統領司的最高正、副長官,屬於北面防官,專職領軍抵禦宋軍的進攻。

  在契丹國在後漢高祖劉暠天福十二年(大遼耶律·德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定國號為“遼”之後,一度撤消了牛欄都統領司,改為北面防禦司,在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八年(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元年,公元983年)又複名“契丹”,北面防禦司又改回牛欄都統領司;到了宋英宗趙曙治平三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清寧十一年,公元1066年)再次恢復國號為“遼”之後,最終撤消了牛欄都統領司。

  在此際之後,有一些牛欄都統領、牛欄副統領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漢化姓氏者,稱牛氏,後逐漸融合入漢族、女真族、蒙古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滿漢大臣傳》、《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稱忙古德氏、忙努德氏等,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前八世祖篾年土敦第七子納臣把阿禿兒之子忙忽臺所組建的忙忽惕氏族部落,其後人以忙忽惕為姓氏。

  忙忽惕部起初依附於泰亦赤兀惕,在著名的“十三翼之戰”中同札答蘭等部結盟,與孛爾只斤·鐵木真為敵。戰後,忙忽惕人對札木合的殘暴不滿,在首領忙忽惕·畏答兒率領下歸附成吉思汗孛爾只斤·鐵木真,參加了統一蒙古各部的歷次戰爭。在“哈蘭真沙坨之戰”中,忙忽惕·畏答兒與兀魯兀惕人朮赤臺同為孛爾只斤·鐵木真的先鋒,沖垮敵軍五個梯隊,迫其退軍,使孛爾只斤·鐵木真轉危為安。

  後來在成吉思汗孛爾只斤·鐵木真分封諸王時,許多忙忽惕人跟隨帖木哥·斡赤斤東行,定居於大興安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也有一部分忙忽惕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今中蒙界河)。

  在今奈曼(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寧城(今內蒙古赤峰寧城)、翁牛特(今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阜新(今遼寧阜新)、喀爾喀(今新疆東部,以及蒙古國、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等地)、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

  蒙古族忙忽惕部在元朝末期開始出現了兩個重要的分支:一為莽努特氏,一為莽格努特氏。後來皆有滿族引其為姓氏者,滿語分別為Mangnut Hala、Manggenu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莽努特氏和莽格努特氏皆多冠漢姓為牛氏、何氏等。

  源流八

  源於納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清時期,在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區,有數位土把總,皆為牛氏,是納西族酋長在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牛氏者,其後裔子孫世代稱牛氏至今。

  源流九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滿族哈薩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和速嘉部,滿語為Hasala Hala,漢義“快走的牛”,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瀋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歸鑲黃旗包衣管領,后冠漢字單姓為牛氏。

  ⑵.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騸牛”,世居蘭河山(今小興安嶺西南側),後有冠漢姓為牛氏者。

  ⑶.滿族牛佳氏,滿語為Ni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地廣泛。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牛氏。

  ⑷.滿族牛倫氏,亦稱紐羅氏、鈕掄氏,滿語為Niolun Hala,漢義“彩虹”,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後多冠漢姓為牛氏、努氏等。

  ⑸.滿族牛王吉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釀剜部,金國時期稱女真耨碗部,滿語為Niowanggiyan Hala,漢義“綠色”,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所冠漢姓為牛氏、鈕氏等。

  ⑹.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在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滿語為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東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牛氏、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鮑氏、黃氏、邵氏、朱氏等。

  ⑺.滿族烏勒錫氏,亦稱吳爾錫氏,滿語為Ulsi Hala,漢義“掌管餵養祭祀牛羊的小官”,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牛氏、吳氏等。

  源流十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藏族、土家族、東鄉族、回族、朝鮮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牛姓在春秋時發祥於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戰國後期,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

  宋國在前期和中期,政權比較鞏固,經濟、軍事勢力比較強大,積極參與了大國之間的爭霸活動,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牛氏產生後,隨著宋國的強大,其子孫不斷發展壯大,並不斷向外遷徙。從那時到現在有兩千七百餘年,牛氏子孫已從發祥地宋國北渡黃河,南徙長江,縱橫萬里,散居九州,且輾轉播遷,走向世界。

  春秋戰國至隋唐時期,牛氏族人在得姓以後,便以宋國故地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根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春秋時期,牛氏族人已有人離開宋國,到其它諸侯國做事和做官,如當時的晉國(今山西曲沃),有牛談,為趙簡子家臣,有勇力”。戰國時,趙有賢士牛畜、將軍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雙;楚有牛臣巢等人。

  到了漢朝時期,牛氏族人發展至甘肅省隴西一帶(今甘肅臨洮),名人輩出,有護羌校尉牛邯,主簿牛祟等,牛邯、牛祟的子孫旺盛,在隴西很快形成望族。根據唐《元和姓纂》記載,商湯這一支以牛為氏的家族,過去是以隴西地區為繁衍中心的。

  從《唐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可以看出:牛崇世居隴西,牛邯始居隴西,後徙安定,再徙鶉觚(今甘肅平涼靈臺),三國牛金將軍之子為避禍也逃至安定,這些牛氏子孫,繁衍到南北朝至隋唐時,大至可分為三支。一支為:牛興(牛邯孫)、牛遵、牛元亮……至牛肅為嶽州刺史,唐開元二十八年到懷州,曾祖、大父皆葬河內(今河南沁陽)。二支為牛元定(牛金之子)……遼熾、遼允至牛弘為隋吏部尚書。三支為牛通、牛會、牛意至牛仙客為唐玄宗時宰相。可見到隋唐時,牛氏從隴西、安定的繁衍中心已播遷到首都長安及全國許多地方。

  追溯牛氏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的黃帝那裡。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是黃帝的曾孫,被後世列為有名的“五帝”之一,稱高辛氏。高辛氏生四個兒子,即后稷、契、堯、摯四個同父異母兄弟。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禹傳位於啟,啟建立了夏朝,歷十六帝四百二十九年,到夏桀時滅亡。

  契在舜帝時,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為司徒,管理臣民,封於商,賜姓子氏,傳到第十四世孫成湯時,湯率天下諸侯打敗荒淫無道的夏桀而有天下,建立了商朝,歷三十一帝六百七十一年,到紂王時滅亡。

  周武王率天下諸侯,打敗了暴虐無道的紂王,建立了周朝,封紂王長兄微子啟於宋(今河南商丘)。宋國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微子啟是開國君主。微子啟後代有一部分子孫姓了牛氏,可見牛氏是由商湯帝王子姓一支演變而來。根據民間譜諜和歷史文獻記載,牛氏族人的產生之始,既有動人的民間傳說,又有翔實的史實依據。

  長期以來,在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牛氏始自微子啟。當然還有另一傳說:牛氏始自。而且不僅在口頭上流傳,而且載之家譜,代代相傳。這種傳說寄託著人們對微子啟的無限崇敬之情。

  微子啟和暴虐、淫亂、無道的紂王雖是一母所生,兩個是親兄弟,微子啟為兄,紂王為弟。但微子啟出生時其父還未繼承王位,其母仍處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繼位後,其母便封為正妃,不久又生了紂王。紂王出生之前,還有一個庶出的兄長,就是微仲衍,所以紂王實際上是老三。紂王從小能說會道,才思敏捷,長大後體格健壯,力大無比,可以把九頭牛拉著向後退,深得其父喜愛。待立太子時,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貴不以長”的宗法,把紂王立為太子。

  紂王繼承王位後,微子啟、微仲衍這二位兄長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維護殷王朝的政權。起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長,紂王殘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成為歷史上繼夏桀之後的第二個有名的暴君。微子啟多次規勸他改惡從善,他卻充耳不聞。眼看國家朝不保夕,行將滅亡,微子啟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卻報國無門。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於是求教於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啟聽了父師的勸告,為儲存宗嗣,便毅然決定離開王宮。

  微子啟在離開王宮之前,對父師,少師(比干)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說道:“父師、少師,看來我們商國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憶往昔,我們的高祖成湯建立了商國,看現在,我們的紂王卻沉醉在酒色之中,敗壞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無不劫奪偷盜、犯法作亂,官員們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們也要紛紛起來了,他們同我們結成仇敵。現在殷商可能要滅亡了,我們將象涉入大水一樣,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邊。唉,殷商現在到了這個樣子,就要滅亡了。父師、少師,現在我要走了。”這段話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達了微子啟熱愛國家又不能改變滅亡局面的無奈之情。對微子啟的出走,牛氏子孫相傳和自己姓氏有關,賦於了動人的傳說。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4年)撰著的河南省濟源市南官莊《牛氏家譜》中“族譜舊序”記載:“殷紂無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啟隱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時,舉目過午,以午字出頭,因以為姓。此牛氏之所由來也。”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河南省鄢陵縣牛集《牛氏譜序》記載:“殷微子啟封於宋。去之日曰:為人不可無姓,時日當正午,即以‘午’字出頭‘牛’字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河南省偃師縣楊村《牛氏家譜·序言》記載:“惟我牛氏相傳乃司徒契之後也。相舜有功,至湯而有天下。六百年間,賢聖之君六、七個,及至於紂,庶兄微子啟避亂而去。當其去時,仰視天文,見日色過午,因衍午字出頭乃系牛字,遂因以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來也。”

  在眾多的《牛氏家譜》中,類似上述記載的不勝列舉,這些傳說表明:不少牛氏子孫認為微子啟走時“舉目過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啟當作了牛氏始祖。

  這些民間傳說雖廣為流傳,但卻無從考證。目前所見到的歷史資料,均記載牛氏的得姓始祖是:宋國微子啟(一說微仲衍)後代司寇牛父。

  微子啟本名啟(一作開),因做王子時封在微(今山東聊城),爵位屬子,所以稱微子啟。微子啟仁慈賢達,深明大義。周公平定紂王兒子武庚叛亂之後,就任命微子啟代殷後,奉其先祀,封於宋,因此也稱宋微子啟。

  《春秋左傳·文公二》有這樣一段記載:宋國微子啟以後的宋國,傳至第十二位國君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在位)時,北方遊牧部落長狄人入侵宋國,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軍抵禦,耏班為皇父駕馭戰車,皇父的兒子谷甥為車右,另一個兒子司寇牛父為車右的助手(稱駟乘),四人共坐一戰車,指揮戰鬥,在長丘(今河南封丘)打敗了敵人,並俘獲了長狄首領緣斯。但皇父和兩個兒子即公子谷甥與司寇牛父,都不幸戰死,耏班受到了獎嘗。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牛父在抵抗敵人的戰鬥中犧牲,是一個保家衛國的英雄。牛父的後代子孫懷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史籍《唐書·世系表》中記載:周武王“封微子啟為宋公,以奉湯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後,以王父字為氏。”“王父”就是祖父,古代稱父之父為王父。這裡非常明確的說明:牛父之後,子孫以祖父的字“牛”為氏。其他著名的姓氏書也都如此記載。如:唐朝憲宗時期太常博士林寶奉宰相之命編撰的《元和姓纂》中記載:“宋微子啟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宋朝學者郡恩在編著的《姓解》中記載:“周封微子啟於宋,其後司寇牛父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宋朝大史學家鄭樵在編著的《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宋微子啟之後,宋國有個司寇叫牛父,因為□(Sǒu搜)瞞侵宋,帥師御之,敗敵於長丘,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明朝陳士元編著的《姓纂》中記載:“牛:宋大夫司寇牛父之後。”

  清朝著名的姓氏研究專家張澍編著的《姓氏尋源》中記載:“牛出隴西,本自殷,周封微子啟於宋,其裔司寇牛父帥師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除上述特殊情況外,牛氏家族源流一直極為單純,從沒有被冒姓或混入的記錄。可以說從牛氏誕生二千多年來,都是一脈相傳,是不折不扣的商湯後裔。如果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研究姓氏,源流單純的牛氏可作首選物件之一,這是許多姓氏無法相比的。

  另外,牛氏不僅是漢族姓氏,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牛氏。明清時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中有牛氏,為納西族。滿族中,也有牛氏世居瀋陽。此外藏、回、彝、白、土家,蒙古、東鄉、朝鮮等民族中,也有少數人為牛氏。

  由上可知,牛氏在春秋時發祥於今河南商丘,戰國末期的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國之地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此際,見諸史冊之牛氏人有:秦國大儒牛缺、趙國大將牛翦,以及趙國人牛畜等,說明此際牛氏有入今河北、陝西等地者。兩漢時期牛氏歷史人物有:張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護羌校尉狄道人(今甘肅臨洮)牛邯、外黃令隴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兒女親家牛輔等。牛商後又到扶風任職,牛輔為甘肅臨洮人董卓的親信,從其經歷來看,二人也應為陝甘一帶人,可見此際牛氏在隴西已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紛爭,夷族入侵,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帶之牛氏徙居江南,但人數不多。雖隴西之牛氏與他族毗鄰,但遠離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興旺,繁衍昌盛起來,並形成牛氏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隴西郡。隋唐之際,隴西之牛氏更勝,可謂名人輩出,高官不斷,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孫後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孫、詞人牛嶠,還有牛嶠之侄牛希濟,皆有名於當世,併名垂青史,此際隴西名人尚有在唐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馬亂的無奈困境中,不得不顛沛流離徙奔四方。時陝甘之牛氏有南遷四川,東越黃河進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氏則播遷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際,山西的牛氏開始昌盛起來。明初,山西牛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清朝,有山西牛氏走西口到內蒙、河南牛氏闖關東到東北,此際牛氏已廣佈全國各地,並有渡海赴臺,遠徙海外者。

  分佈

  先秦時期,由於牛姓氏族勢小力弱,發展很緩慢。起源於河南的牛姓向西北遷移,至漢初,牛姓定居於隴西一帶(今甘肅靈臺、寧夏吳忠、陝西富平、涇陽地區)。進入三國時期,牛姓望族經歷了一場大劫難,魏國大將軍牛金與司馬懿的衝突,導致牛姓滅頂之災。其後牛金後裔逃難時改姓牢,後又改姓寮。司馬氏當權的三國魏後期和兩晉時期,牛姓發展十分艱難。

  直至南北朝北魏時,牛姓始有大的轉機。北魏侍中寮允,鶉觚(即今甘肅靈臺)人,開始恢復牛姓。其子牛弘在隋朝官居吏部尚書,封奇章郡公。從此,牛姓走出歷史的陰影,在中原大地繁衍發展。到唐朝時達到頂峰,甘肅靈臺的牛氏後裔牛仙客為唐玄宗的宰相,牛僧孺為唐敬宗的宰相,牛氏在隴西形成望族。牛姓已經向東部和南方擴散。

  宋朝時期,牛姓約有5萬多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宋朝時期的第一百六十位之後。河南為牛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牛姓總人口的25%。牛姓主要分佈於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和江蘇,五省牛姓約佔全國牛姓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安徽、四川等省,逐漸形成以河南為中心的豫、冀、晉、甘牛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牛姓人口激增,大約有近1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上升為明朝第一百三十六位姓氏。山西是牛姓第一大省,約佔牛姓總人口的25%。山西、河南、河北、陝西是牛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牛姓大約佔牛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於山東、江西、安徽等省。全國仍舊持續以河南為中心的晉、豫、冀、陝牛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牛姓的人口約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二十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牛姓人口由近11萬激增到170萬之多,整整16倍,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牛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大約佔牛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佈於安徽、山東、甘肅、湖北,這四省的牛姓又佔27%。河南居住了牛姓總人口的27%為牛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國已形成以豫、冀、晉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區。

  牛姓在人群中分佈在豫晉陝寧、冀魯大部、京津、內蒙古中部、皖蘇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甘肅南部和東部,牛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3%,居住了大約69%的牛姓人群。在河北東北、山東東部、遼吉、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部、甘肅中段、青海東部、新疆西北、四川大部、重慶中部、雲南東部、黔桂西端、湘贛北部、湖北南段、安徽南部、江蘇中部,牛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8.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牛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堂號

  隴西堂:實際上和牛姓望族郡號通用,隴西是牛姓繁衍發展中心,後世牛姓人不論走到哪裡,只要打出這個堂號,便會相認是同宗,最初都來自“隴西”,相互交談,倍感親切,有事相助,盡心盡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詩人牛鳳及,撰有《唐書》。牛鳳及是牛弘的曾孫,官至中書門下侍郎,撰《唐書》,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績是修國史,故堂號叫“太史堂”。既是紀念性的專用堂號,自然有歌功頌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大雅堂、惟明堂、懷德堂、燕翼堂等。

  字輩

  山東嵐山牛氏字輩:“守德洪桂……”

  山東莒縣牛氏字輩:“善學慶吉(紀)四美將”。

  山東寧陽牛氏字輩:“玉振立令……”

  山東萊州牛氏字輩:“青德福(紹)興振金佳……豐昌京洪”。

  山東梁山牛氏字輩:“大清正學永昌斯文恆存”。

  安徽亳州牛氏字輩:“永竣金海長”。

  安徽皖北牛氏字輩:“風化長有建”。

  安徽嘉山牛氏字輩:“華毓承宗澤”。

  河南濟源牛氏字輩:“青芝龍源林萃田豐正恆懷宗慧澤棟英”。

  遼寧瀋陽牛氏字輩:“慶吉恆泰廣”。

  重慶、四川蒼溪牛氏字輩:“雲文光紹……”

  牛氏一支字輩:“石德慶玉錫光兆琚”。

  牛氏一支字輩:“羊文清品正吉祥家發”。

  牛氏一支字輩:“樹法宜宗孔”。

  牛氏一支字輩:“尚興文振業玉瑞兆景昌”。

  牛氏一支字輩:“祖恩貽澤遠世代永承昌”。

  牛氏一支字輩:“懷文積德成思夢芳顯青山日月明”。

  牛氏一支字輩:“永天景萬德成慶繼世長……相英守之玉瑞學方”。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牛父;

  望出隴西:

  ——全聯典指牛氏的源流和郡望

  廬州卻賊;

  校尉平羌:

  ——上聯典指南朝時期的宋名將牛皋,字伯元,魯山人,出身射士。曾聚眾抗金,後歸宋跟從岳飛,攻克隨州,馳援廬州,擊退金軍。隨岳飛進軍中原,直抵黃河尚岸,屢立戰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議和被秦檜派人毒死。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氣雄於邊陲,光武帝時任護羌校尉,曾與來歙平定隴右。

  五言通用聯

  瑞日波中上;

  仙禽霧裡低:

  ——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牛鳳及《奉和受圖溫洛應制》詩句聯。

  六言通用聯

  御史休祥預報;

  天官選舉惟明: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太子少師牛僧孺,歷官御史中丞。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吏部尚書牛弘的事典。牛弘,字裡仁,鶉觚人。有文集。

  子孫賢族乃大;

  兄弟睦家之肥:

  ——此聯為河南省濟源市西石露頭村牛氏祠堂門口兩邊八字牆聯,內容明白如話,寄託著祖上對後輩子孫的殷切期望。

  七言通用聯

  為民自願稱孺子;

  相國樂於獻丹心:

  ——此聯析取自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句意。

  應貞女詩文應夢;

  奇章公邂逅奇緣: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牛肅長女牛應貞,少年聰穎,十三歲時,能誦佛經二百餘卷、儒經子史數百卷,曾在夢中誦《左傳》,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與人談論,數夜不停。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鶉觚人,“牛李黨爭”牛派首領,兩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傳他曾夜裡迷路,入薄太后廟,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綠珠等,相互吟詩。天明時辭去,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座荒廟。

  潁水一支分派久;

  涎河兩岸卜居多:

  ——此聯為安徽省臨泉縣定廟牛氏宗祠聯。牛氏自元代初年遷來,已成當地大姓,民諺說:“磚集劉,黃嶺侯,趕不過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陽世澤;

  五百年毫西名門:

  ——此聯為河南省偃師縣牛氏家廟堂聯。

  繡閣團圓同望月;

  香閨靜好對彈琴。

  ——這是清朝文豪紀昀祝賀牛稔文之子新婚寫的對聯。清朝乾隆年間,天津地方官牛稔文之子娶妻,《四庫全書》的總編纂紀曉嵐書贈了這副賀婚聯。上聯暗用“牛郎織女”的故事,下聯隱嵌“對牛彈琴”的成語。此聯妙就妙在賀牛氏婚喜,上下聯均說“牛”,但聯語字面卻無牛,耐人尋味。這副對聯被後人推為最佳的嵌典姓氏賀婚聯。

  十言通用聯

  好學博文,史稱大雅君子;

  清操正氣,人號廉潔自將:

  ——上聯典指北魏時期的寮弘(後賜姓牛),在隋朝任吏部尚書,人稱“大雅君子”。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寶章閣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揚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潔自將。

  樞府轉環,奠唐甌於中葉;

  銓曹秉鑑,調隋鼎之初硎: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時與李宗閔結黨,權震天下,時稱“牛李”。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牛弘,好學博聞,寡慾清高。隋初為秘書監,清開獻書之路,修五禮,立明堂,拜吏部尚書,封奇章郡公。史稱“大雅君子”。


  【祠堂古蹟】

       西石露頭村牛氏祠堂

  河南省濟源市思禮鄉西石露頭村牛氏祠堂。該村約有2000名牛姓人口,祠堂規模較大,獨家院落,有山門三間,正殿五間,配房若干,內有清代牛佺狀元來祭祖時為四世祖牛廣立的碑、還有打鍋十八祖居址碑及其他碑十餘座。

       下牛村牛氏祠堂

  河南新密市下牛村牛氏祠堂。此祠堂修建年代較早,清代康熙三年重修,雕樑畫棟,建造精緻,佈局嚴謹,莊嚴肅穆,距今已300多年。1993年又重新修建。祠堂對面新修報宅殿三間,裝飾得華麗精緻,新豎石碑兩座,上面鐫刻著列祖列宗名字,以牛川為始祖依序排列。1993年農曆10月13日,民間組織的中國“打鍋牛”第三次研討會在此召開,到會200餘人,是打鍋牛後裔的第一次大團聚,盛況空前,熱鬧非凡。在祠堂前不但有豫劇演出活動,而且有社火、燈球、火把等表演。

       安徽省臨泉縣定廟

  安徽省臨泉縣定廟“牛氏宗祠” 據說此廟附近49個莊都有牛姓人家,人口約2萬餘人,均為十八打鍋牛後代。

       什集鄉前牛樓村牛氏宗祠

  山東省鄄城縣什集鄉前牛樓村“牛氏宗祠”。

  此外,河南省滎陽市穆溝村、鄢陵縣牛集村、博愛縣張村、武陟縣溫村、沁陽縣紫陵鎮等地也都有牛氏祠堂。

  【典故軼事】

  對牛彈琴

  源於漢朝牟融的《牟子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各其耳矣。”古代有個很有名的音樂家公明儀,能彈得一手好琴,但輕易不給人彈。在城裡住著太過嘈雜,便搬到農村幽靜處,飲酒彈琴,好不痛快。一天,他見牧童騎牛放牧,吹著竹笛,悠閒自在,便突發奇想,人民都說我彈琴到深處,聽者都想翩翩起舞,我何不彈奏一首歡快的曲子,讓牛給我跳舞呢?於是公明儀就認真地彈奏起來,彈得滿頭大汗,但牛隻是低頭吃草,彷彿無動於衷。公明儀很是喪氣,手按在琴上,無意間發出“哞哞”之聲,那牛立即豎起耳朵,抬頭望來。公明儀自覺得可笑:“牛把我的琴所發出的聲音當成是小牛叫了。”今天用來比喻聽的人不懂說的人所說的是什麼,也諷刺說話的人不看物件,白費口舌。

【家訓格言】

  祖訓·族規

  祖訓

  以忠報國 以孝治家

  以信交友 以義做人

  族規

  赫赫牛氏,脈系軒轅;言談舉止,務求規範。

  為人處世,誠信友善;謹言慎行,牢記心間。

  百善之舉,以孝為先;尊親敬祖,義務在肩。

  鄰里相處,溫良恭謙;家庭團結,和睦親善。

  夫妻恩愛,執手百年;兄弟姐妹,互幫共勉。

  教育子女,以身垂範;德才兼備,勤學苦練。

  常獻愛心,濟困鮮難;受恩莫忘,滴水湧泉。

  人生價值,貴在奉獻。廉潔自律,一塵不染。

  名利無爭,心胸載船;禁賭禁毒,家道平安。

  愛崗敬業,勇於登攀;科學致富,勤勞節儉。

  士農工商,同做貢獻;自信自愛,便宜莫佔。

  為官為民,曠達懷遠;光明正大,勿入邪念。

  講究衛生,保護自然;文明出行,注意安全。

  健康為本,堅持鍛鍊;心理平衡,益壽延年。

  按輩起名,叔侄不亂;同族禁婚,優生在先。

  名門望族,心齊夢圓;家訓家規,謹記永遠。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