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姓圖騰(莊氏圖騰)
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發源於河南商丘,西周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和楚國君主楚莊王為莊姓的姓氏始祖。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二十三位。現今人口約兩百多萬,排在第一百一十三位。
【釋義】莊,“大也”。古時莊、壯通用。莊即壯。表示強大、壯實、粗壯之意。
【得姓始祖】
宋戴公:(?—公元前766年),子姓,名撝,字武莊。宋哀公之子,周朝宋國第十一任國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在位期間跨西周、東周兩個時期。在宋戴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為姓氏者,稱戴氏;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武莊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莊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莊氏族人中有一部分尊奉宋戴公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莊氏合譜。
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去世,諡號莊,葬於紀山。在楚莊王的一支庶支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莊氏正宗。莊氏族人大多尊奉楚莊王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莊森: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外甥。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落籍永春桃源裡蓬萊山,是為莊姓入閩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戴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資治通鑑音注》等記載,兩週之際的春秋初期,宋國君主名叫子撝,字武莊。
子撝在位期間,由賢臣正考父輔佐。子撝愛民如子,深受萬民擁戴。
子撝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799~前766年),是橫跨西周、東周兩個時代的少數幾個諸侯君主之一。他於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當時宋國舉行國葬,四面八方的人都長途跋涉湧進都城,在其靈柩邊長跪不起,周平王特賜其諡號為“戴”,即歷史上著名的宋戴公。
在宋戴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為姓氏者,稱戴氏;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武莊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莊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
莊氏族人中有一部分尊奉宋戴公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莊氏合譜。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王族之後,屬於以諡號為氏。
據史籍《姓氏急就篇》、《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君王羋旅(熊侶,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即位後,申張王權,並採取果斷措施,大力平定了權臣若敖氏家族的叛亂。之後重用賢臣孫叔敖改革內政,興修水利,加強戰備。由於楚王羋旅知人善任,終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
周定王姬瑜元年(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羋旅揮兵北伐陸渾之戎,僅吞其境,之後陳兵周郊,使人問九鼎輕重。周定王十年(楚莊王十八年,公元前597年),羋旅在邲地(今河南滎陽)大敗稱霸一時的強大晉軍,迫使鄭、宋等諸侯國歸附,成為代晉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
羋旅在周定王十六年(楚莊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91年)去世,繼位的楚共王熊審給其上諡號為“莊”,即歷史上著名的楚莊王。
在楚莊王的一支庶支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莊氏正宗。莊氏族人大多尊奉楚莊王為得姓始祖。
戰國末期,當秦昭襄王贏稷指揮強大的秦軍橫掃諸侯之時,有一位楚莊王的貴族後裔莊蹻(亦稱莊嶠),在楚頃襄王熊橫執政時期(公元前298~前263年)為大將軍,受命經略巴、黔中以西諸地。莊蹻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將領,他在公元前299~前276年之間把楚國的勢力一直擴充套件到雲南滇池一帶,以兵威震服滇地部族民,讓楚國的勢力範圍抵達雲貴高原。
之後,他力推“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即是將屬下的軍士悉數本土化,變易服飾,更改習俗,均在滇池定居下來,娶妻生子、繁衍後代。這樣一來,由於莊蹻堅持了民族融合的先進政策,因而不僅給滇地帶來了楚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加速了滇地的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同時也加強了雲南少數民族與中心地域經濟與社會的聯絡,並且為此後中央政權進入西南邊疆,置郡設官而解除了民族隔閡的繁籬。
在莊蹻把這塊地方納入楚國的版圖,準備歸報這番功績時,正好楚國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昭襄王贏稷的十萬大軍所襲奪,完全阻斷了他的歸路。不得已,莊蹻只好率其眾在周郝王三十九年(楚頃襄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自稱滇王,統治雲南滇地。
一直到秦始皇嬴政滅諸侯,統一中原之時,楚國的這一支後裔仍然是西南夷的一方割據勢力首領,逍遙於暴秦的淫威之外。後來,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莊蹻的世襲後人滇王在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歸順於中央政府,漢武帝正式冊封滇王,並給莊蹻的後人頒賜滇王印,以其地置益州郡(郡治在今雲南昆明晉寧),從而奠定了今昆明市建城的歷史。
自莊蹻稱滇王起,兩千零九十七年後的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遷徙至福建漳州的一名莊蹻後裔族人渡海至臺灣島,首次墾拓了基隆沙連堡的大水堀莊,大水堀莊時屬臺灣府臺北廳,後人深切紀念這位開拓性的先人,立有開山廟於大水堀湖畔,志念其德澤。不過,大家卻都不敢呼其名諱,僅稱為莊開山公,一百八十餘年來,反而非常遺憾地失去了他的真實姓名。至此,整個鹿谷鄉(今臺灣南投)幾乎已完全墾拓。
這段歷史,說明了在史籍中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族人是楚國軍隊的後裔,而且是由莊蹻(莊嶠)將軍帶過去的。
莊氏族人的一半大多尊奉楚莊王、莊蹻為得姓始祖,並不與子姓莊氏合譜。
源流三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中國回族大辭典》中的記載:莊氏,是回族的姓氏之一,現主要分佈於海南省三亞市一帶地區。
數十年前,馬來西亞邦咯島大丸小學附近的馬來人都能講海南話,他們到咖啡店喝茶聊天,除滿口流利的海南話外,還閱讀中文報紙。這些人平日身穿“沙龍”,頭戴紅色“宋谷”,自稱海南人,來自“三亞”。他們是真正的海南島人:海南迴民。
海南迴民早期從海南島移居邦咯,整批二百多人,全是男性。因為是回教徒的關係,生活習俗與馬來人大同小異,都娶馬來女為妻,他們被稱為“三亞番”或“海南番”,最終同化在馬來社會中,第二代變成真正的土著。
三亞莊氏回族主要居住在羊欄鎮的回輝村和回新村,他們多才多藝,尤其善經商。海南三亞羊欄鎮的穆斯林,目前人口七千餘人,自雲祖先分別來自古波斯國(今伊朗)、阿拉伯半島和越南占城。當年中東的商船來中國貿易,多途經海南島,或遇海搶劫,或遭颱風襲擊,被迫登岸羈留落戶。至於越南占城的回民,則因境內連年戰亂,只好結伴駕船來海南避難。
三亞地區的回民是以波斯、阿拉伯人為主體,其先民一部分是唐、宋時期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入華經商的阿拉伯穆斯林蕃客,一部分是宋、元兩朝從越南占城入居的穆斯林,還有少部分是來自大陸的回族後裔。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他們陸續從島內各處向今回輝村、回新村所在地區遷徙,逐漸形成今天的回族集聚社群。
有意思的是,三亞回民的語言不同於祖國大陸內的其他任何一種民族語言,其方言也不同於海南本島各民族語言,而與沙烏地阿拉伯語音頗為相近,類似古大食語,今語言學家把它確定為“回輝話”。與大陸回族同胞完全相同的是,其“開齋節”與“古爾邦節”等節日,也同樣是他們的主要民族節日。
三亞的回族人依從《古蘭經》每日五次向真主祈禱,每週五集中在清真寺做“主麻日”,講《古蘭經》,傳授聖訓。三亞回族仍然保持著祖先諸多的傳統,他們不僅是海南省伊斯蘭文化的唯一代表,而且保留有重要的人文景觀,其古蹟有《正堂禁碑》、《梅山古墓群》、《海棠灣古墓群》和清真男寺與清真女寺都十分著名,平均不到一千人便擁有一座寺院,做禮拜十分方便。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族系龐大,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錫伯族、卦爾察女真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jara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黑龍江口俄羅斯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吳氏、烏氏、武氏、莊氏等。該支莊氏鼻祖為薩哈爾察部的烏扎喇·莊機達,滿洲鑲黃旗人,承襲兄烏扎喇·高赫德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平叛有功,越級晉授二等男爵,累官至副都統,其後裔子孫中有以祖名字首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莊氏。
⑵.蒙古族阿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te Hala。明、清朝時期即冠漢姓為金氏、莊氏等。該支莊氏鼻祖為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皇帝)的妃子莊和皇貴妃,她是大學士阿魯特·賽尚阿之女,也是後來清孝哲毅皇后的姑母。到了清光緒年間,莊妃晉封為皇貴妃,直到清宣統年間逝世,賜諡號為“莊和皇貴妃”,其後有族人在民國初年以先祖母諡號為漢姓者,稱莊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東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是滿族、錫伯族眾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多為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鮑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莊氏等。該支莊氏鼻祖為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皇帝)的妃子,筆帖式烏雅·靈壽之女,初入宮為常在,累進至琳貴妃,所生之子即著名的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貝勒愛新覺羅·奕詥、貝勒愛新覺羅·奕譓。到了清咸豐年間,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皇帝)尊其為皇考琳貴太妃,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皇帝)尊其為皇祖琳皇貴太妃,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逝世後,賜諡號為“莊順皇貴妃”,其後有族人以先祖母諡號為漢姓者,稱莊氏。莊順皇貴妃的族人享恩三世,在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一朝(光緒年間)封三代,皆一品大員。
⑵.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眾多”,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佔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以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東希佔河畔希禪屯)、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瀋陽市西北石佛寺)、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等地,所冠漢姓為唐氏、譚氏、舒氏、勞氏、莊氏等。該支莊氏鼻祖為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皇帝)的妃子莊靜皇貴妃,主事他塔喇·慶海之女,清咸豐元年以秀女入宮,初為貴人,累進至麗妃。到了清同治年間,清穆宗尊封其為皇考麗皇貴太妃,逝世後賜諡號為“莊靜皇貴妃”,其後有族人以先祖母諡號為漢姓者,稱莊氏。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壯族、彝族、苗族、裕固族、藏族、臺灣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莊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先秦時期,莊氏族人就已經向各地播遷。當時齊國有莊暴、莊賈,越國有莊舄,楚國有莊豹、莊足喬、莊辛、莊善,宋國有蒙人莊周。這些史實表明當時齊(今山東)、楚(今湖北)、越(今浙江)、宋國蒙(今河南與安徽之間)都有莊氏人物居家生活的蹤跡。據《史記·西南夷傳》記載,莊王苗裔莊足喬(一作莊豪)率軍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雲南滇池),因黔中被秦軍攻佔,已無歸路,莊足喬遂在滇稱王,直到漢武帝執政時期始歸順漢朝,時任滇王者皆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成都)。這說明,莊氏族人在先秦時代已經傳播到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秦、漢之際,莊氏族人依舊以湖北、河南為其繁衍中心,此際莊氏族人有莊青翟入朝為相,另有吳人(今江蘇蘇州)莊忌,為莊氏族人中的傑出代表。
東漢時期,曾因漢明帝名劉莊,莊氏族人避諱改莊為嚴氏,自莊光(後改嚴光)開始,莊氏族人長時間為嚴氏所掠美。
魏、晉以後,有嚴氏族人複本姓,從此莊、嚴二氏並行全國。
十六國時期,莊氏族人紛紛從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後遷居今甘肅的天水、浙江的紹興、山東和江蘇間地,後來發展成了莊氏天水郡望、會稽郡望和東海郡望。
唐朝末期,河南光州固始人莊森(王潮外甥)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落籍永春桃源裡蓬萊山,是為莊氏族人入閩始祖。
宋末元初,莊森長子莊韋之後裔莊詔遷廣東陸豐上沙鄉開基;四子莊甲之後,入閩第八世莊元吉為桃源錦繡本派始祖。另有裔孫莊哲遷居同安,哲弟莊光徙潮陽。莊元吉長子名翼,其重孫莊孫遷居青陽開基;三子名晦,其重孫莊同遷惠安雲頭鄉開基;四子莊夏,其孫莊彌淵遷潮安開基;彌淵重孫莊才翁遷同安開基。
明朝初期,山西莊氏族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甘肅、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
明、清兩朝,莊氏族人渡海到臺灣者,以南靖莊三郎派下居多,其中農民起義軍首領莊大田由福建漳州平和遷居臺灣鳳山(今高雄縣治)竹仔港莊。亦有莊氏入遷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莊氏宗親在世界各地分佈甚廣。在古代思想家莊子故里陝西民權縣,當地縣誌辦公室專門成立了研究莊氏宗親的組織,由楊惠民、楊子建、王春德三位老人組成,對莊氏的起源進行刨根問底。而目前在海內外有數十個莊氏宗親研究會,其中以廣州莊氏宗親總會、泰國莊氏宗親總會、香港莊氏宗親會、澳門莊氏宗親會、新加坡莊氏宗親會、越南莊氏宗親會、澳洲和法國莊氏宗親會等較為著名。
作為莊氏族人的發源地之一,民權縣曾多次舉辦百名莊氏尋根拜祖和莊子國際研討會活動,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莊子研究會和國內莊子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到莊子故里探尋莊子思想的秘密,領略莊子故里的風光。
分佈
先秦時期,莊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湖北、湖南地區,一度西北曾到陝西南部、東南觸安徽、北達河南南端。戰國末期,莊姓始涉四川、經貴州入雲南,北駐河南腹地。秦漢以後,莊姓很快散佈到河北、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南北朝時莊姓遷入甘肅。唐朝兩次南迂大浪潮中,莊姓經江西大量進入福建,宋時莊姓已經散佈到了全國各地。清朝初期莊姓由福建、廣東進人了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莊姓不足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6%。莊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莊姓總人口的32%。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蘇、河南,這三省莊姓大約佔全國莊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山西、浙江等省。全國形成了以東南沿海、河南為中心的兩個莊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莊姓大約近1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宋、元朝600年中,莊姓人口增長速度大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福建仍為莊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莊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廣東、浙江、江蘇,這四省莊姓大約佔莊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廣西、安徽、山東、河北、湖南等省。宋、元、明期聞,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閩粵為中心的沿海地區莊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莊姓的人口兩百多萬。為全國第一百一十三位姓氏。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莊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同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莊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廠形的態勢。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臺灣、江蘇,此四省大約集中了莊姓總人口的68%,其次分佈於浙江、山東、黑龍江、吉林、上海、遼寧,六省市的莊姓又集中了19%。廣東為莊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大約25%的莊姓人口。全國莊姓的分部特徵是以東南沿海為重心,向外擴散的形狀。
莊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莊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粵瓊閩臺、浙滬,江蘇大部、安徽西部、山東東南、江西大部、雲南西部、黑吉大部,莊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3%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73%的莊姓人群。在魯皖大部、江蘇西北角、豫鄂東部、江西西北、湘黔大部、廣西、雲南東部、四川、重慶南端、陝甘青南部、河北東端、內蒙古東部、遼寧、吉林西部、黑龍江西北,莊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6%—0.1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5%,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2%的莊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一是治所以郯(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北部,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二是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三是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南華堂: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
武強堂:漢朝莊不識(《漢書》作莊不職,茲從《史記》),封武強侯。
錦繡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莊森隨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桃源裡蓬萊山。第九世莊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賜其建第於泉州府城,將其故鄉鬼笑山御筆賜名為“錦繡山”。這是莊氏堂號“錦繡”的由來。
字輩
貴州印江莊氏字輩:“聖世英周漢國君士典良吾中思尚志道德爾而剛”。
貴州思南莊氏字輩:“茂首循天易克開應有章時維清風若子啟久傳昌,注:該支字輩迴圈使用。
貴州江右莊氏字輩:“茂首循天一克開先有章時維清風若子啟九傳昌學純裕長大積厚自流芳值之原誠正優超發文祥”。
湖北咸豐莊氏字輩:“運吾師宗永祖太必興隆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湖北江陵莊氏字輩:“夢首循天一克開先有章其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紹宗敦孝敬振緒啟賢良時遠知傳述立徵祖澤長”。
湖北恩施莊氏字輩:“茂首循天一克開先有章其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紹宗崇孝義振緒啟賢良示遠能相守歷徵德倍光任應為終書詩詞運天長同享福壽喜潤月時年光”。
湖北利川莊氏字輩:“一克開先有百世永遠忠興家治國保光華顯榮東”。
湖北黃梅莊氏字輩:“元亨利貞登科紹啟選揚先德光耀宗芝本從忠厚世代昌旗”。
湖北建始花果坪莊氏字輩:“汝國應交一克開先有章其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傳家敦孝友輔佐在賢良正大光明遠榮華丕澤長”。
湖北建始長梁鄉莊氏字輩:“志希國守重玉有遠超章奇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泮林輝主鑑藻樹照圭銘汝極熙階錄泰來燦執鈞”。
重慶秀山莊氏字輩:
原派:“國君思明聖因有應吾正佳士我元典子啟九修順”;
新派:“茂首循天一克開先有章時維清風若子啟九傳昌”;
轉派:“學純裕廣大積厚自流光致知原誠正操守發祥長”。
重慶彭水莊氏字輩:“素極典常輝先少志清平承家明經濟世忠誠修萬代永紹方茂雲光前登德學朝庭人文啟大吉世泰普安寧進國天心順福壽久康明”。
山東冠縣莊氏字輩:“喜為大獻春福祿增享壽清風雲雨霞”。
山東臨沂莊氏字輩:“子會乾緒新”。
山東威海莊氏字輩:“壽永世紹……”
廣東陸豐莊氏字輩:“德才光三國”。
廣東潮陽莊氏字輩:“敦厚盛名儒清勤啟福基”。
江西南昌莊氏字輩:“曰廷撫昌運四海洽時雍閒永長江水湛然心跡同懷仁以輔義百世仰高風”。
福建晉江莊氏字輩:“祖武丕成詩書禮振宏進家聲”。
四川成都莊氏字輩:“文迎紅開成瑞景元良大振運時光雲朝中正重家德青福將華永傑冒”。
浙江蒼南莊氏字輩:“孔孟千載慶”。
遼寧大連莊氏字輩:“熙煥延殿廷春”。
江蘇沛縣莊氏字輩:“瑞祥永福壽”。
莊氏一支字輩:“守興應德存”。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天水;
源自春秋。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莊姓源流和郡望
滇池坐鎮;
定山隱居。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楚國將領莊蹻,頃襄王時率軍透過黔中向西南進攻,越過且蘭、夜郎,直到滇池附近。後因黔中被秦國攻佔,與楚國斷絕了交通,便在滇稱王。下聯典指明代江浦人莊昶,字孔暘,成化年間進士,歷官檢討、吏部郎中,因直諫被貶謫,後隱居定山,學者稱為定山先生。
歌吟東越;
經著南華。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人莊舄,在楚國做官,不忘故鄉,病中思念越而吟越地歌樂。下聯典指戰國時哲學家莊子,名周,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管理漆園的小官)。生活貧困,卻拒絕了楚威王的重金禮聘。其哲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著作《莊子》又稱《南華經》,為道教經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想像豐富,多用寓言故事形式,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的價值。
五言通用聯
父子雙進士;
明清兩狀元。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萬曆進士莊起元,其子清代乾隆進士培因,俱有文名。陽湖人。下聯典指明代萬曆狀元莊際昌,字景說,永春人;清代乾隆狀元莊有恭,字容可,號滋圃,番禺人。
能除一切苦;
照見五蘊空。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莊繁詩自題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都督家聲遠,
狀元門第新
——此聯為廣東上砂莊氏宗詞楹聯
錦繡家聲遠,
天水世澤長。
——此聯為廣東省陸豐市博美鎮圖美村莊氏宗詞楹聯
六言通用聯
獻詩博詞林譽;
鼓盆留蒙吏歌。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莊有恭嘗獻詩文,數蒙獎勵。下聯典指戰國·莊周,其妻死,周箕踞鼓盆而歌。
七言通用聯
有可讀史二千遍;
莊周著經十萬言。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諸生莊有可,亦名獻可,字大久,武進夫。博通經史,自言讀至二千餘遍。有《春秋註解》等。下聯典指戰國時思想家莊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一說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做過漆園(在今渦河北岸)吏。楚威王聞其名,用厚幣相聘,許以為相。他表示寧為“孤豚”,不作“犧牛”,甘願逍遙物外。著書十萬餘言,號《莊子》。漢志列於道家,與老子並稱為道家之祖。唐天寶初,詔號為《南華真經》。
獻詩博詞林之譽;
築陂利福清之民。
——李文鄭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番禺人莊有恭,字容可,號滋圃,乾隆年間狀元,歷官修撰、侍講學士、光祿寺卿、兵部右侍郎、江蘇巡撫、江南河道總督、刑部尚書、福建巡撫。風度端莊,為官清勤。工書法,風格圓勁,片紙隻字都為人重視,爭相珍藏。曾在翰林院獻詩文,數次獲嘉獎。下聯典指北宋莆田人莊柔正,元符年間任福清知縣。曾改築天寶陂,在陂帝大榕樹下辦案,凡投訴者都要背一塊石頭,理曲者則搬運石塊贖罪。陂以石為基,又熔鐵加固,數月完工,改名元符陂。可灌溉數萬畝農田,百姓得其利。
福令溥百年之利;
翰林標四直之名。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莊柔正事典。下聯典指明莊昶事典。
十言通用聯及以上
翰苑能臣,直諫內廷張火;
漆園名吏,高隱南華著經。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臣慶昶的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時思想家莊周事典。
山從錦繡,一開詩禮由來遠;
水接桃源,千載衣冠特遠尊。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南靖縣奎洋鎮莊氏大宗祠聯,祠祀開基祖莊三郎及派下先祖。
開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澤;
桃源開龜島,萬家錦繡屬孫林。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南靖縣奎洋鎮莊氏大宗祠聯。
自唐發祥以來鼎甲簪纓,蟬聯錦繡無雙地;
入閩著姓而後吳齊浙鄂,派系桃源總一家。
培百世忠厚之基,積德無窮,開於閩、衍於粵;
冠一榜英豪之首,大魁有種,作以祖、述以孫。
賜第沐皇恩,前少師、後家宰,五邑衣冠推錦繡;
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孫,一朝簪笏半雲礽。
——此聯為福建省永春縣湖洋鎮莊府始祖家廟楹聯
勝地佔青陽,門對三臺,臺光永耀;
本支分錦繡,源流百世,世澤長綿。
跡肇宋時啟我後人,允見規模擴大;
祠興明代繩其祖武,幾經閥閱增高。
——此聯為福建省晉江市青陽鎮莊氏家廟楹聯
源來錦繡無雙本;
派衍青陽第一枝。
天馬回頭穇上路;
文山挺秀奠莊江。
天水溯流風,派衍桃源歸一本;
青陽蕃奕葉,地鍾祥露發千枝。
祥開百世,海嶠溪西,各奠方隅聚國族;
露濡七朵,蘭芽桂萼,永蕃奕葉為馨香。
——此聯為福建省廈門市海滄鎮祥露莊氏宗祠楹聯
菲島思恩業耀祖;
青陽懷祖名光宗。
青陽衍派開祥露;
錦繡光輝照西溪。
家廟重輝,西溪添異彩;
子孫發奮,祥露展宏圖。
錦繡御墨,龍輸殊恩光闕北;
銀城卜居,馬蹄佳籤應西溪。
祥煥雙村,海驕西溪開國族;
露滋七朵,芝蘭玉樹茂庭階。
根扎桃源青陽,衍派五秀繁茂;
支分銀邑祥露,兩梓七蓮芬芳。
——此聯為福建省廈門市西溪鄉祥露莊氏家廟楹聯
青陽流派源流遠;
錦繡傳芳世澤長。
經演南華,潦園遷吏;
節高東淳,光武故人。
錦書南華,道諧春秋義:
繡綴北斗,光照天地心。
天朗風和,人文長衍慶;
水深流遠,祖德永留芳。
清水朝堂,世代源流有意;
陽光有彩,子孫發達可期。
錦棟雕樑,宇壯堂華宗祖德;
繡山繪水,地靈人傑振家聲。
——此聯為臺灣省臺南市佳里鎮營頂莊氏宗祠楹聯
御墨香流,錦繡山燦,百代之文章,後見孫繩祖武;
仙爐瑞壓,明光殿煥,千秋之作述,還誇奧紹閩京。
——此聯為福建省龍海市馬洲莊氏大宗祠楹聯
華夏無山賜錦繡;
五洲有土播芳馨。
山嶽鍾靈騰蛟起鳳;
人文薈萃濟世經邦。
同廷中植王晉,三槐奕葉重光七朵;
古山下種竇燕,五桂並根先佔一枝。
——此聯為福建省晉江市錦宅莊氏宗祠楹聯
承恩御墨親頌,自宋至明,奕世簪纓誇錦繡;
先祖宏圖大典,由閩遷粵,本支派瓞溯桃源。
錦繡恩濃御墨,自明溯宋,寵賁千秋,頻惹御香依王闕;
桃源瑞藹春光,分晉入潮,本支百世,共道春色滿青陽。
——此聯為廣東省潮州市庵埔莊隴公從公祠堂楹聯
先人智略,千里涉步,宋時外遷安居擇銀坑;
後代勤奮,繁衍興邦,今惜莫忘遠祖溯桃源;
——此聯為廣東省陸豐市潭西鎮白銀坑莊氏祖祠楹聯。
派由天水之豫之閩百代衣冠同濟美;
支出鶴洋而潮而陸奕世俎豆永為新;
——此聯為廣東省陸豐市上英鎮浮頭莊氏祖祠楹聯。
肇於閩源於粵;
作於祖述於孫。
南華秋水遺韻;
錦繡桃源流風。
青陽梅樹根株老;
菲島椰林枝葉榮。
天水源長承雨露;
永春澤厚佔晴暉。
永春桃源錦繡故里;
南海椰島珉城新風。
桃源肇跡,開閩宗之丕基;
錦繡流芳,傳世祥之鼎榮。
二千年箕裘傳承,神州世系源流遠;
一萬里海島開拓,菲國光華事業興。
天水源,錦繡脈,俎豆千秋福柞久;
南洋志,椰子情,馨香百代海天長。
宗族菁衍,欣瓜瓞綿綿,枝葉蔚蔚;
祠宇軒昂,望海波盪蕩,白雲悠悠。
天水源頭,錦繡峰阿,山高水源思先德;
菲濱島上,珉尼市間,葉茂枝繁禱後蔭。
承祖德由永春跨海而來,披荊斬棘創基業;
展宏圖憑菲島迎潮而上,破浪乘風向未來。
——此聯為馬蕭蕭為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祥和明廣宇;
露潤毓英賢。
天水流芳,青陽衍派,七系雙村承玉露;
古山祖德,勤勵宗光,千支百世佔禎祥。
祥臨文圃,福廕鄉民,村增廣宇人增壽;
露潤海滄,澤滋梓里,社湧英才地湧金。
——此聯為祥露莊溫英為廈門市海滄祥露莊氏宗祠題聯
【祠堂古蹟】
江西莊氏宗祠記
莊氏宗賢於二零一零年春在烏江楓坪北嶺擇一福地,興建家祠。兩年後,花朝節之際,宗祠落成。散居江西各地的莊氏宗親,終於有了自己尋根祭祖的平臺。
是祠之福地,面迎獅峰,背枕北嶺。左挽恩水,右納東華。遠山莽莽,若奔馬,若筆架,峰峰緊挨,連線四宇;近水悠悠,聚山泉,匯小溪,潺潺碧流,歸依三江。良田千頃,競吐稻香;佳木繁蔭,賽相爭榮。朝聞鳥語,嚶嚶婉轉成韻;夜聽蛙鳴,嘓嘓悠揚融融。步入此間,眼界為之一闊,心胸為之豁然。
祠堂內,雕樑畫棟,碧宇生輝。書香繞樑,哲思縈耳。南華真章傳百世,春江憑釣毓古今。莊周公、莊森公、莊羅公、莊詔公,列位先祖畫像鑲嵌於兩側,列代高祖考妣神位供奉於正堂。堂號天水,肅穆莊嚴。登入斯堂,緬懷先祖。追思先人懿德,沐浴先人光輝。感恩之情,難以言表。
福建莊氏祠堂
莊氏祠堂,又稱懷恩堂,是祥露莊氏開基祖勤勵公明永樂年間擇地而建,距今數百年。 懷恩堂,是一座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土木石結構,抬梁式構架,懸山頂,由前後兩進主體建築及護厝組成,築造精巧。尤其祠內木雕、石雕十分精美,木雕的獅子、花卉,石雕的蟲鳥、麒麟,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之所以叫‘懷恩堂’,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呢!”莊恭標說,明宣德年間,勤勵公兄長永吉公遭人誣陷入獄,勤勵公變賣家產赴京申冤,得到藩府彭公、臬司王公、邑侯朱公等人相助,永吉公得以出獄,勤勵公遂作懷恩記藏櫝於祠堂祀之。經此劫難,莊氏後裔為感念諸公恩典,祥露家廟故號“懷恩堂”。
寧波市鎮海莊氏祠堂
莊氏祠堂分東祠堂和西祠堂,歷經風雨後只剩東祠堂。東祠堂建於明嘉靖年間,在清嘉慶年間擴建,距今已有450多年曆史,總佔地近千平方米,1917年大修後未再動土。2015年9月,東祠堂被列入寧波市瀕危古建築搶救性保護名錄。2017年2月起,莊市(氏)文化研究會籌委會透過書信、電話、網路等方式,請求海內外莊氏宗親捐款,籌得修繕資金170餘萬元。修繕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建築原貌風格的原則進行,延續了明清江南風格的建築,成為莊市傳統文化以及現代革命歷史教育基地。
據瞭解,祠堂走馬樓一樓展示了早時莊市人的生產生活用具,呈現莊市人辛勤的勞作場景。二樓以“紅色莊市”為主題,展現優秀莊市人的事蹟,鼓勵後輩奮發向上。東祠堂還是鎮海區進行“中國傳統家訓”的教育重要場所”。
【典故軼事】
涸轍之魚
相傳戰國時期,著名學者莊周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經常向別人借糧。有一天他向 監河侯借糧。監河侯是一個既吝嗇又愛面子的人,他假惺惺地對莊周說,不用說借給你糧食,就是借給你三百金都可以,但是要等到秋後我收到租子後才能借給你。莊周聽後非常生氣,他講吓面這個故事。
莊周說他在來監河侯處所的路上,聽到呼喊聲,回頭一看,發現在地上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他好奇地問鮒魚為何呼喊。鮒魚說他是東海龍王的大臣,不幸落難於此,想讓莊周給他一升半鬥之水,這樣就可以救他一條命。莊周聽後說:“可以,我將要到南方遊說吳、越國王,到那邊後引來 長江水救你,好吧?”鮒魚聽了以後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水就無法自下而上,這是你所知道的。如今,我只求你一點點水,而你卻 許諾這樣的大話,等你引來 江水,我早都渴死了,你還不如把我送到乾魚店裡讓我等死吧!”監河侯聽了非常尷尬。 後來,人們就用“涸轍之魚”來表示身陷困境,急待援救。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裡就運用了這個典故:“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亡羊補牢
戰國時期,楚襄王整天淫逸享樂、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離其左右。當時有一個名叫莊辛的大臣勸諫楚襄王,如果再這樣下去,楚國一定會滅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聽,反而把莊辛大罵一通。莊辛於是率領全家到趙國去了。果然沒過多久,秦國就大舉進攻楚國,楚國內部空虛,無力抵抗,最後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陽。這時他才意識到莊辛的話不錯,於是派人到趙國去請莊辛。
莊辛回來後,楚莊王內疚地對莊辛承認了錯誤,問莊辛現在應該怎麼辦。莊辛誠懇地回答道:“我聽見人們說,看見兔子而回頭招呼獵犬,還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遲。”楚襄王聽從了莊辛的建議,果然收復了淮水以北的失地。
【家訓格言】
莊氏家訓以近代晚清莊受祺《遺訓》為上。莊受祺,清道光年間進士,少承家學,凡經史考證、駢散文辭、兵農名法之學,以及方書佛典無不博綜。因所處時代局勢動盪之累,結合做官治家等經驗,莊受祺要求諸子“切須看得明白,不可絲毫含混,當差謹慎之處,必須始終如一”。並就此提出了“富貴科名皆非我自志,但求作善人亦有於事之才方為美耳”;“讀書究竟以留心經濟為是,凡是必求中道正心,切勿一偏”;“作官切忌懶惰”,“刻刻以民事為念,而出於至誠”;“能勤則萬善舉,好逸則萬善則廢”;“取友之道,道義為上,學業次之,徵逐為下”等一系列訓誡思想。
《青陽莊氏族譜》之《續訓行義傳》
孝悌第一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夫慶非福利之謂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之肥也。人即不孝於親,必不願有不孝之子;即不友于兄弟,必不願有不友兄弟之子。然不孝不悌之相沿,若出一轍,寧獨出反報施,應固不爽,積習使然,曷足怪焉?伯勞之殺其母,遞相及也。蘭不茁蕭,鳳不字梟,孰使之耶?式谷之似,久祝必肖。此之謂積,此之謂慶。
和睦第二
孝悌行而家無不和不睦之人矣。推之九族,又推之裡閈鄉黨,莫不有相友相助相扶持之誼焉。此誼不明,而小者鬩爭,大者獄興,文網之扞,訟牘滋多。更有甚者,衷懷懻忮,動作機巧,分甲乙而左右其袒,復鬥彼此,而陰陽其口,此又與於不和睦之大者也。平心以處之,公心以諭之,去乖融戾,俗有興乎。
安分勤業第三
貴賤貧富,各有定分,士農工商,各有定業。有溢分之想,因有輟業之期,業無以給其生,而求逾越其分。今使士安於讀,毋倦以嬉;農安於耕,毋惰以荒;工商安於營作,勿窳以廢。而倖覬行險之思、遊蕩非法之為,庶乎可戢矣。乃又有影借威勢,嚼人肥己,使怨毒盈胸,眾思出反,此又近世非分之尤,而得罪於祖宗者滋大矣!
《青陽莊氏族譜》之《續訓起家傳》
戒酒
嘗聞之司徒公曰:廢事失時,莫甚於酒。中酒之時,雖謹厚之士亦不能自持,寡飲者還有三分人。旨哉!飲食之需,無日可廢,今日既然,明日復然,費實不貲。且酒能使氣導欲,至喪身忘親而不悟。戒之哉!式號式呼,俾晝作夜,自貴及賤,自壯及老,何可一日不廑是訓也!
戒色
語曰: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為甚也。色中之人也,綽約可柔剛腸,淫靡能短遠志。一據膏肓,能自振乎?當風之燭必滅也,烈火之膏必銷也。及劘之餘,其不以身銷滅者有幾?何論傾貲哉!愛其身以有待,奈何以有用之精神、有限之氣血,甘消磨於無何有之鄉,以自試於死亡也?此言也,誠對症之藥石,亦醒世之針砭也。
戒賭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此激言也,亦微言也。夫其用心於博弈者,正其無所用心者也,惟其用心於博弈,而愚者溺心用以長其迷;猾者昧心用以行其詐。長迷之人至鬻產鬻妻子而不悛,行詐之人,局設攖金,自謂計得,亦隨手而盡。間有倖全,當身無恙,其子孫亦以此傾覆矣!天道好還,誠可畏也!總之,各安本業,心有所用,自不至以賭馳念。為父兄子弟者其勿忽諸!
戒鬥
鬥之於人甚矣哉!始不過一朝之忿,而起於鬥言,終以鬥力,強者兇拳,弱者亦怒臂,或因賭,或因乘酒,旁觀者或左右袒而助其交搆,彼此交尤,獄訟遂興,竟至傾貲辱身,以爭一段閒氣。試平心自揣忖,未有不中悔者。倘其戶婚田土,曲直自在,雖狠爭之未即得,苟但語言之傷,何不可情恕理遣,至動氣以逞乎?忿必思難,或亦可辯,斯固保身之令圖,守家吃緊之義也。
《莊氏家訓》
孝友明德、仁禮正心、日勤修省、世守斯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