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姓圖騰(充氏圖騰)
充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據《姓譜》和《姓氏急就篇》記載,古代非常注重祭祀活動,朝廷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牲畜來祭祀天地和祖先。周朝時設有“充人”一職(“充”的本義是“養育”,古代官吏職務級別低者多稱“人”),專門負責飼養祭祀用的牲畜,有世襲充人一職的,其後代以職官名為姓,稱充氏。二是出自姜姓,以祖名為氏。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大夫充閭,他的後代以祖上名字為姓,形成充姓。充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二十八位,現今人口約十二萬,排在四百零四位。
【得姓始祖】
充閭:春秋時期齊國的公族大夫,他的後代便以祖上名字為姓氏,稱充氏。充閭的先人是姜太公,所以充姓也是大名鼎鼎的周朝開國功臣姜尚的後代,其後裔子孫傳到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人物叫充虞,是齊國貴族、孟子的弟子。充氏族人大多尊奉充閭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充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充人,是西周時期設定的一種官位,其職專門掌管飼養祭祀的各類牲畜,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
據史籍《姓譜》、《姓氏急就篇》等記載,在古代,人們非常注重祭祀活動,王朝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牲畜來祭祀天地和祖先。因此,專門設有“充人”一職,專門負責飼養祭祀用的牲畜。
“充”的本義是“養育”,古代官吏職務級別低者多稱“人”。充人一職多為世襲,該官稱一直沿用至清朝時期,在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中,均設有類如充人之官,專職掌管犧牲之飼養,在皇帝進行祭祀時,宰牲以獻。
在充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充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充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公族大夫充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名叫充閭,他的後代遍以祖上名字為姓氏,稱充氏。其後裔子孫傳到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人物叫充虞,是齊國貴族、孟子的弟子。
周慎靚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齊宣王田闢疆繼位,請當世名人孟子到齊國為卿,儘管孟子縱橫論證,說理透徹,但在齊宣王看來,仁政善則善矣,畢竟不切實際。
孟子在齊國先後逗留了七年之久,本來對齊國實行仁政抱有很大希望,認為齊國是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國,齊宣王又有“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的表態,在齊國實行仁政易如反掌,但現實卻使他多次碰壁。齊宣王表面上對他十分尊敬,但從來沒有認真採納他的主張,雖然給他一個卿的位置,也不過是擺擺樣子而已。
周郝王姬延元年(齊宣王七年,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戰,齊宣王乘機出兵伐燕,攻佔燕國,秦、趙、楚等國準備聯合出兵攻齊國。齊宣王十分緊張,向孟子問計。孟子勸他釋放俘虜,歸還重器,然後撤軍,並與燕人相商,為燕國重立新君。但齊宣王未接受孟子的建議,結果燕國人群起反抗齊國,把齊軍趕出了燕國。經過這場事變,孟子進一步看出齊宣王無意推行其政治主張,於是辭退卿位決意離齊。
齊宣王伐燕大敗,“始慚於孟子”,因此親自來看他,又透過其他臣子挽留,答應“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讓孟子在齊國作為一尊政治偶象,授徒講學養老送終,但被孟子拒絕了。
孟子離開齊國,弟子充虞隨行。在路上充虞問孟子:“老師,您好像一臉不高興的樣子。可前日我聽老師您說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啊”。
孟子回答道:“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產生留名於世者。從西周開國到如今,已經有七百餘年,以其計數,已經超過五百年了,但按形勢來看,應該是聖君賢臣出來的時候了。我就是個能治天下的人,無論那一個諸侯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我還有什麼不高興的呢!”
師生二人的這番對話,留下了兩句千古不朽的雄渾名句:一句是所有政治家必曉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另一句更厲害,那就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充氏族人大多尊奉充閭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漢時期官吏充依,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充依,別稱充衣,是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設定的女官,官秩高達千石,爵同“左更”,即第十二級爵位,就是負責督管內宮的秩序,以及言行舉止規範。
在史籍《漢書·外戚傳》中記載:“充依,言充後廷,而依秩序也。”
在充依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充依氏、充衣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充氏、依氏、衣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爵位,出自隋朝時期帝王嬪妃,屬於以爵號稱謂為氏。
隋朝時期,皇帝除了正宮皇后、西宮、東宮貴妃以外,還典有九嬪,內中就有“四充”。唐朝初期沿襲隋制。
九嬪分別為:充華、淑妃、充媛、充儀、修華、修儀、充容、婕妤、容華,爵位皆為“視九卿”,官秩正二品。其中,充媛亦稱“淑媛”、充儀亦稱“淑儀”、充容亦稱“修容”。
隋朝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許多內宮制秩皆為以後的歷朝歷代所承襲。
在充華、充媛、充儀、充容的皇族子孫以及外戚族人中,皆有以先祖母爵號為姓氏者,稱充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充姓出自姜姓。上古時候,姜太公輔佐周武王姬發打敗了商紂,建立了西周。後周武王分封天下,姜太公因為居功至偉,被封到齊國為王。姜太公有一個後人叫充閭,是齊國的貴族。他的後代以充為姓氏,稱為充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現在的充姓。關於充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見於古書姓譜。周朝時候有一種官職叫“充人”,專門負責祭祀用牲畜飼養方面的事務。充人有的世襲這一官職,所以就把充作為姓氏,稱為充氏。這是今天充姓的另一個起源。
分佈
充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二十八位門閥。現今人口約十二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86%,排在第四百零四位。充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我國充姓家族人數不多,但源自二三千年前的充人,淵源悠久。
今河南洛寧、江蘇武進、北京、山西介休等地均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地。
贊皇縣:贊皇縣地處太行山中段東麓,地勢西高東低,位於石家莊市西南部,與高邑、元氏和井陘縣相毗鄰,建縣有一千四百餘年曆史,因境內有贊皇山而得名。縣城位於縣境中東部,自隋朝時期置縣後,一直是贊皇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贊皇人文薈萃,史不絕書。唐朝時期有父子兩任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等政治家,有李華、李嶠等文學家、詩人;宋朝時期有政治家李迪、楊雲翼;元朝時期有外交家趙良弼;民國時期湧現了眾多的革命志士。全縣轄十一個鄉鎮,縣人民政府駐贊皇鎮。充氏族人望出贊皇,今河北正定一帶,古歸太原郡。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贊皇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充閭;
秀毓贊皇。
——佚名撰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充姓的得姓源流。
賢門高弟;
漢代仙人。
——佚名撰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孟子的得意弟子充虞,齊國人。下聯典指秦代有燕人充尚,善於祈禱占卜巫事。“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入漢傳為仙人。
衝仙世德;
亞聖高徒。
——佚名撰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代燕地人充尚,通方述仙道。“衝”,舊時星相術數家指相生相剋的“衝”下聯典指戰國時人充虞,“亞聖”孟子的弟子。
衝仙世德;
亞聖及門。
——佚名撰充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家傳仙法;
學接正宗。
——佚名撰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人充申,秦代仙家充尚的後裔。下聯典指戰國時人充虞。
七言通用聯
充人周代源流遠;
齊國大夫祖脈長。
——佚名撰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人充人之官,其後以官職命姓,遂成充姓。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充閭,為充姓始祖之一。
充人周室聲名著;
齊國大夫德惠長。
——佚名撰充姓宗祠通用聯
【典故軼事】
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周慎靚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齊宣王田闢疆繼位,請當世名人孟子到齊國為卿,儘管孟子縱橫論證,說理透徹,但在齊宣王看來,仁政善則善矣,畢竟不切實際。
孟子在齊國先後逗留了七年之久,本來對齊國實行仁政抱有很大希望,認為齊國是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國,齊宣王又有“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的表態,在齊國實行仁政易如反掌,但現實卻使他多次碰壁。齊宣王表面上對他十分尊敬,但從來沒有認真採納他的主張,雖然給他一個卿的位置,也不過是擺擺樣子而已。
周郝王姬延元年(齊宣王七年,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戰,齊宣王乘機出兵伐燕,攻佔燕國,秦、趙、楚等國準備聯合出兵攻齊國。齊宣王十分緊張,向孟子問計。孟子勸他釋放俘虜,歸還重器,然後撤軍,並與燕人相商,為燕國重立新君。但齊宣王未接受孟子的建議,結果燕國人群起反抗齊國,把齊軍趕出了燕國。經過這場事變,孟子進一步看出齊宣王無意推行其政治主張,於是辭退卿位決意離齊。
齊宣王伐燕大敗,“始慚於孟子”,因此親自來看他,又透過其他臣子挽留,答應“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讓孟子在齊國作為一尊政治偶象,授徒講學養老送終,但被孟子拒絕了。
孟子離開齊國,弟子充虞隨行。在路上充虞問孟子:“老師,您好像一臉不高興的樣子。可前日我聽老師您說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啊”。
孟子回答道:“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產生留名於世者。從西周開國到如今,已經有七百餘年,以其計數,已經超過五百年了,但按形勢來看,應該是聖君賢臣出來的時候了。我就是個能治天下的人,無論那一個諸侯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我還有什麼不高興的呢!”
師生二人的這番對話,留下了兩句千古不朽的雄渾名句:一句是所有政治家必曉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另一句更厲害,那就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