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姓圖騰(終氏圖騰)
終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出有二個:一是出自高陽氏,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載,顓頊有子老童,老童生子吳回,吳回生子陸終,陸終的孫子以祖父的字為姓,稱為終姓。此支終氏望出濟南、南陽。二是出自妊姓,以祖字為氏。夏朝有太史令終古,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名字中的“終”字為姓,也稱終氏。終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四十四位,當今人口約為十萬,排名第四百二十五位。
【得姓始祖】
終古:終姓的歷史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的融氏的兒子陸終。據《元和姓纂》上說,終氏是陸終的後代,以王父字為氏的此姓,望出濟南、南陽。又一說法認為是出自夏代太史令終古,子孫以其名字中的“終”為姓。終古是後世終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當政時官拜太史令,因勸諫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湯。從上述兩種說法可見,終氏不管是出自陸終之後,還是出自終古之後,都是以王父字為氏。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終氏後人尊終古為終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任姓,出自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陸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顓頊有子老童,老童生子吳回,吳回生子陸終,陸終的孫子以王父字為氏,陸終氏之胤,稱為終氏,亦黃帝之後也。”
傳說在遠古時期,黃帝有個裔孫叫顓頊,是黃帝所賜十二姓之一任姓(妊姓)家族的後代,他後來成為著名的遠古五帝之一。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老童的兒子叫吳回,吳回有六個兒子,其中之一就是陸終,封地在平陸(今山西平陸),後成為氏族首領。
陸終實際上是軒轅氏的第七代後裔,他一直是帝嚳(高辛氏)的扶佐大臣,特別是在協助父親吳回在討滅共工的戰爭中功勳卓著,被封為陸終氏。
許多人對陸終不大熟悉,但都知道陸終的第三個兒子籛鏗,由於他被封於彭邑(今江蘇徐州,一說四川彭縣),史稱彭祖,傳說是名傳千古的壽星,歷唐、虞、夏、商,長壽達八百歲,子孫世為諸侯,即大彭氏,是彭氏、壽氏的鼻祖。
在陸終的後裔子孫中,有人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陸終氏,後分稱終氏、陸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終氏最早之源。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太史令終古,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夏王朝末期,有個史官,為太史令,名叫終古。
當時夏桀當政,殘暴荒淫,太史令終古曾經哭著勸諫夏桀,但夏桀根本就不聽,於是,終古就攜帶著夏王朝歷代史冊出奔,投向當時的賢主商湯(成湯)那裡去了,後成為商湯的太史令。
在終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未姓氏者,稱終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終氏正宗。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富父終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富父終甥,傳說其為炎帝之後,春秋時期為魯國公族大夫,是一員武將。
在史籍《史記·魯世家》中記載:“文公十一年,魯敗翟於鹹,獲長翟喬如。富父終甥舂其喉,以戈殺之,埋其首於子駒之門,以命宣伯。”
周頃王姬壬臣四年(魯文公姬興十一年,公元前615年),長狄族中的鄋瞞部侵犯齊國,被齊國擊退後又掉頭侵犯魯國,再被擊退。魯文公命令富父終甥、叔孫得臣、侯叔夏、莊叔、綿房甥等大將率軍繼續追擊。
到了農曆10月,魯軍追擊到鹹邑一帶(今湖北咸寧),富父終甥知道長狄族人在太陽落山後就不再行軍,要升火造飯。於是讓魯軍士兵提前吃飯,然後在太陽落山之際突然包圍並攻擊長狄,將之徹底擊敗,並捕獲其首領長狄僑如。
富父終甥將長狄僑如押解回國,用樁繩釦住脖子釘在地上,然後以戈殺之,並將其腦袋埋於子駒之門(魯國都城外城郭的北門),後來叫人通知宣伯。此後“長狄族”不再見諸史冊。
這個“宣伯”就是著名的魯國大夫公孫僑如,為魯桓公姬允(姬軌,公元前711~前694年在位)的五世孫,因與長狄首領僑如同名,因此富父終甥覺得很有趣,要告之公孫僑如。公孫僑如後來企圖除掉季孫氏和孟氏兩家,因失敗被逐,逃往衛國為卿。由於他生前對魯國有功,死後仍被周王室追諡為“宣伯”。
在富父終甥的後裔子孫中,分衍有許多姓氏:終氏、鍾氏、甥氏、富氏、富父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其終氏是為濟陰終氏。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陽令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楚穆王熊商臣有個王子叫羋揚匄,字子瑕,因封於陽邑(今山東沂水),又名陽匄。陽匄精通占卜之術,因此後來的楚平王羋居(熊棄疾)拜陽匄為令尹(宰相),因此陽氏家族名顯當朝。
陽令終,公元前?~前515年待考,陽匄之子,在楚昭王羋軫(熊壬)執政初期任宮廄尹。
春秋時期的楚國,中央政府的官吏皆稱“尹”,除最高政務長官令尹、左尹、右尹外,還有沈尹、樂尹、宮廄尹、芋尹、陵尹、清尹、連尹等等,宮廄尹是列官名凡九者,分職率禁軍掌管王宮內務,在中央政府中居末位。
周敬王姬丐五年(楚昭王熊壬元年,公元前515年),吳軍攻擊楚國,楚昭王派大將郤宛、囊瓦分率大軍抵抗,陽令終就在郤宛屬下。
到了農曆3月,吳國發生內亂,公子姬光以“魚腸短劍”刺殺吳王僚奪位,並派親信大將專毅屯兵於江口。訊息傳來,吳軍統領大公子掩餘、二公子燭庸放聲大哭,各鳴金炊飯,後掩餘、燭庸二人扮作小軍逃出,公子掩餘投奔于徐(今江蘇徐州),燭庸投奔於鍾吾(今江蘇宿遷)。吳軍將士們到了天明不見其首領,登時混亂,楚軍大將郤宛乘亂率軍殺入吳軍大營,盡收降卒。另一楚軍大將囊瓦則守戰船於河內,聞吳兵散亂,亦引兵殺至。
當時,郤宛將吳軍降卒盡收於部下,囊瓦恐郤宛功在己上,欲乘虛殺入吳國。郤宛勸道:“吾聞乘人之亂者必死,吳國喪亂,子欲擊之,吾不敢以兵相繼也。”囊瓦行軍不久,恐郤宛兵不來接應,方才班師回朝。
郤宛獻上降卒,楚昭王大喜,賞郤宛為第一功,囊瓦第二。
楚昭王甚敬郤宛,佞臣費無忌見了便欲讒之。當時伐吳之事令尹子常有怨郤宛之意,乃心生一計,詐謂郤宛:“右令尹以子有破吳大功,將設宴勞子。”郤宛駭曰:“吾位在下僚,幸成大功,何敢勞動令尹,煩大夫拜上令尹,宛明日當備酌邀駕。”費無忌說:“令尹最好兵用,子若請酌,必須盛陳劍戟,以助歡娛。”郤宛同意了。
次日,郤宛令部將陽令終、晉陳各引壯士,擺出刀槍劍戟,架起弓箭,列於兩廊下。費無忌使人探知後,忙入見令尹子常曰:“伯大夫今日欲請赴宴,遣某來相陪。”子常即與費無忌同往,未至見郤宛府前排列兵器,費無忌詐謂子常道:“我幾陷公也!”子常問:“何謂也?”費無忌日:“郤宛有謀公意,故列兵門外!令尹火速抽回,不然禍將至矣!”子常視之,果然如此,大詈:“匹夫!吾險中其計也!”拍馬回家。
郤宛見令尹子常掉頭回去,莫名其妙,派部將陽令終的弟弟陽陀追請。子常卻破口大罵,突然一刀斬了陽陀,之後令部將包圍了郤府。
郤宛不知怎麼回事,出門問其故,卻被子常一劍斬於門下。
陽令終見弟弟陽陀和郤宛被斬殺,當即連同弟弟陽完怒馬殺出,子常則率眾將一齊擁至,混戰中二將寡不敵眾,一起被殺。之後子常對周圍的百姓說:“郤宛將謀害本令尹,故而殺之。你們替我把他的府宅燒掉,由我來申奏楚王。”
郤宛、陽令終等人平日甚為愛護百姓,因此楚國百姓們都不忍焚其宅,皆將交到自己手裡的柴禾稈杆拋於地而散走。子常大怒,令將士們燒其宅,並要搜捕三家之族而斬之。郤宛的好友伯嚭連忙乘亂逃奔到吳國去了,最後還使吳國滅在其手。
當時,楚國的百姓們皆不忍郤宛、陽令終等人被陷害,乃聚群四處大呼曰:“費無忌欲謀幼主,故矇蔽令尹以殺三良,諸大夫不可不察!”子常聞知,到處捉拿百姓,抓到就重笞前足,結果使得楚國人中怨滂逾多。
左司馬沈尹戍聞知此事件後,馬上前來見子常說:“費無忌,楚之讒臣也,百姓皆知!今你又被其所惑而誤殺三族,實為大錯,因以興民謗,焉可為也?今楚君年幼而臣讒,一心報仇的伍子胥已經在吳國,你令尹扶持幼主以備敵國尚且不暇,怎麼反而妄殺良臣?他日吳兵大軍壓境,你這個令尹孤家寡人,怎能保國無禍?吾不信也!”
子常恍然大悟,追悔莫及,忿道:“噫!上了無忌這廝之惡當,此吾之過也!”遂一股腦地將羞憤發洩到費無忌身上,立即派人抓捕了費無忌,歷數其罪過,然後糜斬於市(剁城肉泥),並誅滅其全族。
在陽令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終氏、陽令氏、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嬴姓,出自先秦時期終黎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東周王朝,中國歷史進入先秦時期。
之後,秦昭襄王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封於終黎(今山東濟南千佛山一帶),史稱終黎國,其後裔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終黎氏,世為秦國、秦朝的貴族。
終黎氏家族後來有省文分衍為單姓終氏、黎氏者,亦有維繫複姓終黎氏至今者。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終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四十四位,當今人口約十萬人,排名第四百二十五位,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0072%。
終氏是黃帝的後代,屬正統華夏姓氏。遠古時有個首領叫陸終,陸終的孫子輩中有人以終字為姓相傳世代。而陸終的先人是黃帝。黃帝有個孫子叫顓頊的兒子叫老童,老童的兒子叫吳回,吳回的兒子就是陸終。終姓是黃帝后代,龍的傳人。另一支終氏是起源於夏朝太史令後為商臣的終古,他的後代中就以終古為姓。
終氏族人早期居住地在河南、湖北、陝西一帶,漢朝以後在河南和山東有較大發展,以南陽郡、濟南郡為郡望。到了宋朝以後,在山東、河北、北京、安徽、浙江等地有少量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到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後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濟南路。明、清兩朝均為濟南府。民國時期廢府制,改為山東省省會城市。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濟南堂:以望立堂。
奔商堂:夏桀無道,鑿池為夜宮,男女雜處,一月不朝。太史終古哭著勸諫,夏桀不聽,終古遂攜帶歷代史冊棄夏奔商。後人因以立堂紀念之。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返書歸璧;
弱冠請纓。
——佚名撰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人終慎思,有大志而苦學,朋友董儲以書信把他推薦給朝廷,未得任用。他取書信回家,寫信告訴董儲:“魯箭高飛,原以為聊城必下。誰知秦都不遇,我帶著趙璧回來了。”下聯典指西漢濟南人終軍,字子云,十八歲時人長安,官至諫議大夫。出使南越,自請“受長纓,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頸,把他帶到宮殿下”。死時年僅二十餘歲,世稱“終童”。
流聲高密;
彰德郡南。
——佚名撰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終萇事典。下聯典指漢·終龐事典。
六言通用聯
顯英名於弱冠;
比侯吏於掩關。
——佚名撰終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濟南人終軍,字子云,年十八當選為博士弟子,從濟南步行入關,關吏與繻為信,令其返還時驗合。終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後果執節出關,行使郡國。
【典故軼事】
憨頭女婿
清朝乾隆年間,荊州城裡住著一位終姓員外。其家業之大,大到荊州城東南西北四個門,僅終家就佔了一門之多。但終家卻人丁不旺,直到中年,終員外才得一千金,取名梨花,自然視若明珠。
梨花自幼乖巧,聰明靈慧,待到二八,已出落得閉月羞花,不僅知書達理,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於是,求親者紛至沓來,險些踏破門檻。但終員外一一見過,又都一一回絕。為何?終員外說了,他瞧不上這些紈絝子弟窮酸秀才。
一日,有一遊僧到終府化緣,終員外施捨之後又好酒好菜款待一番。誰知那瘋和尚自斟自酌也喝的酩酊大醉,裝瘋賣傻賴著不肯走,死活要與府上小姐見上一面。終員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都不見效,只好著人請出小姐。瘋和尚卻眉眼不抬,悉悉窣窣從袈裟裡摸出個籤筒,上下左右搖晃數下,讓小姐抽上一簽。梨花信手拈了一支,仔細端詳,只見簽上畫著一隻繡球,一個咧嘴傻笑的男人。下有註解,曰:“繡球擲出美姻緣,首尾兩姓緊相連。鮮花插在牛糞上,卻是花好月又圓”。梨花不解,正想請教,瘋和尚卻早已飄然而去了。
自從梨花抽籤後,終員外就顯得心神不定,整天茶飯不思。夫人勸道:“恐是天意呢!”員外一聲嘆息:“凡事命中註定,只好聽天由命了。”不日,荊州城北門搭起一座高高的繡樓。中秋月圓之時,梨花在丫鬟們的簇擁下登上樓臺。樓臺之下,早已人頭攢動。梨花環顧片刻,閉上眼睛將繡球拋了出去……
卻說北門之外,有一農戶,父子二人,兩條光棍,靠做豆腐為生,兒子趙憨頭是遠近出了名的“憨人”。這天,兩爺子進城賣豆腐回來,途經北門,正趕上終家小姐拋繡球,憨頭就擠進去看熱鬧。不料,剛擠進人群,那飛來飛去的繡球不偏不倚正好掉在他的豆腐桶裡。憨頭從小磨豆腐長大,練的一身蠻力,只見他抱了繡球,三下兩下就衝出了人群,飛也似地向城外跑去。終府的家丁緊追慢追,追出好幾裡地,才弄清他這“乘龍快婿”是何許人也。
終員外得到回稟,心中十分不暢,但繡球丟擲,已是覆水難收。憨頭又確實姓趙,屬百家姓首姓,正應了簽上的“首尾兩姓緊相連”。思量再三,還是派人捎去口信,讓憨頭儘快來見。
憨頭抱了繡球回家,並不知是何物。有人逗他,說繡球是他媳婦,憨頭就當真天天摟著繡球睡覺。終府這邊見繡球搶去幾天了不見動靜,又派人來催,趙家父子這才挑了擔豆腐到終家去下聘禮。一路上,老的交待小的,到了大戶人家,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又怕憨頭在酒桌上“露相”,就規定以踩腳為號,踩一下腳才準動一下筷子。
到了終家,終員外親自作陪。寒暄片刻,酒席就擺了上來。憨頭哪見過這些個山珍海味美酒佳餚,心慌慌地只巴不得老子快點踩他的腳。終員外說聲:“請!”父子二人畢恭畢敬舉杯敬酒,然後,踩腳,夾菜,倒也斯文。酒過三巡,突然有隻狗鑽到桌下啃骨頭,一條狗腿正好踩在憨頭的腳上。憨頭以為是老子在踩他,就一個勁地夾菜,狗不挪腳,他就夾個不停。嘴塞滿了,碗也裝滿了,腳卻還被踩著。憨頭抬眼望望老子,老子卻無動於衷仍在低三下四地給員外敬酒。他一急,“啪”地砸下筷子,吼道:“你踩著不放,我吃的下啊?”四座皆驚。終員外搖搖頭,很體面地將趙家父子打發了。
回家路上,憨頭被老子罵了一路。到家後,老子又翻箱倒櫃找出三匹白布,砸給憨頭,說:“這是你娘生前攢下的,你拿去,給老子學點乖回來!”
第二天一大早,憨頭便揹著三匹白布出門了。日上中天,來到一條小溪邊。溪上只有一座獨木橋,見對面過來一人,他就讓在一旁。那人過來後,衝憨頭點點頭,說:“雙橋好過,獨木難行啊!”憨頭立即上前,打躬作揖,說:“把你剛才那句話教給我吧,我送你一匹白布。”那人自然高興,連教數遍,直到憨頭記下了,才收下白布趕路。
傍晚時分,憨頭經過一片林子,遇見兩個打獵人,雙雙舉槍,正瞄準樹上的一隻野雞。其中一人道:“花花綠綠一隻雞,我們二人把槍舉,我若打中屬於我,你要打中就歸你。”未及槍響,憨頭搶上前去,打躬作揖,說:“把你剛才那句話教給我吧,我送你一匹白布。”野雞被皆驚飛了,獵人正要發火,但見一匹白布,也就笑嘻嘻地應允了。
此後數日,憨頭揹著剩下的一匹白布,四處尋找,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之後,才又遇到一位“高人”。那天早晨,雨過天晴,憨頭來到一片梨園,見梨花盛開有如冬之瑞雪,就停下來呆呆的望著。守園的老者以為是來了賞花者,連忙起身相迎,還故作賣弄地嘆一句:“帶雨梨花分外嬌啊!”憨頭一聽,立即上前,打躬作揖,說:“把你剛才那句話教給我吧,我送你一匹白布。”老者這才知道遇到了“冤大頭”,正要走開,但見一匹白布,也就笑嘻嘻地應允了。
三匹白布用完,憨頭也長了“見識”,心裡很是滋潤。他心急火燎往回趕,一心想早點趕到終府,好讓終家人知道他也是聰明人了。
再說終府終員外,自見過憨頭之後,便生了反悔之意。待將實情說與女兒,梨花只有掩面而泣。大家閨秀,既要講名節二字,但又怎能甘心嫁給一個憨人?早有垂涎梨花容貌者,在探出風聲後,又蠢蠢欲動起來。憨頭趕到終府時,正遇到東門錢員外的公子錢秀才也來提親,終員外就有意將二人留下,想在酒桌上藉機羞辱憨頭一番,好讓他知難而退知趣而去。酒席擺開,終員外上座,憨頭和錢秀才分坐兩側。終員外成心為難憨頭,就叫人只給他擺了一支筷子。憨頭捏著筷子,橫豎不好使,情急之下,就想起學的“乖”來,只見他衝員外點點頭,說:“雙橋好過,獨木難行啊!”
躲在屏風後窺視的梨花聞聽此言,不由一震,立即讓人給憨頭添上一支筷子。那錢秀才也被憨頭的話震住了,但他畢竟是公子哥兒,見過世面,就佯裝未聽見,舉起酒杯敬了員外敬憨頭,口中還唸唸有詞:“仁兄,請了!”憨頭卻不領情,只用筷子指指桌上的清蒸雞,說:“花花綠綠一隻雞,我們二人把槍舉,我若打中屬於我,你要打中就歸你。”終員外和錢秀才都被他說的一楞一楞的,屏風後的小姐卻激動的熱淚盈眶。憨頭見屏風後有動靜,抬眼望望,自嘆道:“待雨梨花分外嬌啊!”
三日後,趙家迎娶梨花,終員外則以大半家當陪嫁給了女兒。從此,夫妻恩愛,白頭偕老,自不必提。
單表新婚之夜洞房之時,憨頭挑開新娘蓋頭,見天仙般一個美人兒,便猴急急地摟上床去。許是血氣上湧,衝開了百會,經過一夜大戰的憨頭突然變得靈光起來。後來又在梨花的教誨之下,苦心修讀,及至晚年,竟然金榜題名,考中進士。於是乎,修家譜,建祠堂,香火延續,脈脈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