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圖騰(國氏圖騰)
國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來源較複雜,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其中因官為氏者遠比血緣世系者為多,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四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五萬,排在第二百八十七位。
【釋義】國,“邦也”。邦謂之國,封疆之界謂之域。國之本義當作都城。
【得姓始祖】
子國(公子發)、子產(公孫僑):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
國懿仲: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政治人物。國莊子國歸父的父親,國武子國佐之祖父。國懿仲輔佐齊桓公,前648年,管仲朝見周襄王,稱國懿仲和高傒為齊國上卿、天子二守。
賓媚人(國佐):春秋時期齊國上卿, 國歸父之子。諡武,稱國武子。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妘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上卿國佐賓媚人的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賓媚人,其先祖為東夷族有窮氏部落首領神箭后羿的臣下,即夏王朝少康執政時期的司空賓圉(公元前1905~前1884年待考)。有窮氏為妘姓,是唐堯賜予的姓氏。
在少康結束了后羿與寒浞四十年左右的統治,並恢復了夏王朝姒姓政權後,其在位的二十一年期間(公元前1905~前1884年待考),任用當初后羿的舊臣、正直的賓圉為司空(掌管土地、營建等)。
到了殷商時期,賓圉的後裔子孫在朝為“貞卜人”之官。近來考古發現,在殷商晚期武丁時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重要貞卜史官,名為“賓”,在甲骨契刻卜辭上,都有“賓”的貞卜紀錄以及簽名。“賓”為當時“賓氏族”的首領,入為商王朝君主武丁服務,擔任重要的貞卜人職務,也就是史官,如同周王朝時期的國史、太史。當時賓氏族有封地名“賓”(今山東賓州陽信一帶),其首領的爵位就稱作“子賓”。
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後,到了春秋初期,賓圉的裔孫賓須無(賓胥無,公元前685~前641年待考)曾出任齊國大夫,主管軍事,與管仲一起輔助齊桓公姜小白稱霸中原。
賓須無下傳至賓媚人,由於他擅長外交事務,在周定王姬瑜八年(魯宣公姬餒十年,公元前599年),被魯宣公聘請為上大夫。到了周定王十八年(齊頃公姜無野九年,晉景公姬孺十年,公元前589年),賓媚人又出任齊國佐,為齊國上卿。
當年農曆6月17日,在齊、晉兩國之間爆發的“鞍之戰”中,齊頃公親率的齊軍戰敗,晉國中軍元帥郤克率晉軍緊緊追趕齊國軍隊,從丘輿(今山東費縣)攻入齊國,並順勢攻打馬陘(今山東益都)。
齊頃公無奈,只好派擅長外交的國佐賓媚人拿著從紀國(今山東壽光)奪來的甗、玉磬和土地作為禮物相送以求和,退還侵佔魯、衛兩國的土地,並說道:“他們要是不同意的話,再怎樣我們都奉陪。”
賓媚人帶著禮物向晉國求和,晉軍統帥郤克不同意,由於齊頃公的母親當年曾笑話過郤克,於是郤克說:“必需用同叔的女兒來做人質,並將齊國封地內的耕地的田隴全部改成東西走向。”
賓媚人回答說:“同叔的女兒不是別的人,是我國君王齊頃公的母親啊!如果從相等的地位來類比,那就也就是晉景公的母親。你們此番前來是傳達周定王的命令給諸侯,卻又說必需將別人的母親作為人質來表示信用,這是周王本來的命令嗎?這簡直就是不孝的命令啊。《詩經》上說:‘孝子的孝心不會窮盡,它永遠賜福給你等。’如果用不孝的王令號令諸侯,那不完全是成了不道德的一類啦嗎?先朝的君王們在劃分治理天下時,是按照各地土地的地貌來安排它們的功用的,所以《詩經》中說:‘我的疆土我料理,或南北或東西走向那田地。’現今你們劃分治理諸侯,卻說全部要改成東西走向,只考慮你們兵車的便利,不顧土地的適宜,這不完全否定先朝君王的命令了嗎?和先王相背,就是不義,那你憑什麼做盟主啊?你們這個要求實在是錯的啊!四個先王(禹、湯、文、武)之所以為王,是樹立道德榜樣成就共同的願望啊;五位諸侯霸主之所以為霸主,是辛勤幫扶各諸侯來執行周王的命令;現今你們聯合諸侯,是來實現你們沒邊的慾望。《詩經》上說:‘施政美好,百福聚集。’你們的要求實在不美好,以此拋棄了百福,對其他諸侯有什麼害處啊?如果你們不答應我們的求和,那麼,我國君主派我來還另有交代:讓我們收拾殘兵,出來背對城池和你們一戰。我們就是勝利了,也還是聽從你們的指揮;更何況不勝的話,哪敢不唯命是聽啊?”
郤克覺得賓媚人講得有理,便接受了齊國的求和,當年農曆7月,晉、齊兩國在爰婁(袁婁,今山東淄博臨淄)媾和,齊國代表就是國佐賓媚人,簽約屈從於晉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國佐不辱命”之典故的來源。
周簡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農曆3月,賓媚人代表齊國在戚地(今河南濮陽)與魯成公姬黑肱、晉厲公姬壽曼(姬州蒲)、衛定公姬藏、鄭成公姬睔、曹成公姬負芻、宋平公子成、邾定公曹貜且等會盟,當時晉厲公還當場抓了曹成公歸於京師。周簡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的農曆8月,賓媚人率齊軍與魯軍、楚軍、晉軍、邾軍聯合,一起討伐背盟的鄭國。之後,賓媚人回國作亂,實際上是齊靈公姜環屬下國相晏弱嫌國佐權重,試圖壓制其勢,後與賓媚人訂盟,平息了內亂。
到了周簡王十三年(齊靈公九年,公元前573年),由名相晏弱獻計,齊靈公在內宮假意召賓媚人商量國事,賓媚人一無戒心入朝,隨即被齊靈公手下武士華免用戈殺死。
在春秋歷史上,齊國晏弱、晏嬰父子二人皆以計謀誅殺國之強臣而著名:晏弱以“誆謀之計”殺了上卿國佐賓媚人,晏嬰以“二桃三士之計”殺了三位驍勇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強臣除盡,看似君主一時無憂,卻令“世之才幹之人,不復往齊”,結果使得齊國迅速羸弱,一蹶不振,不復為強,終以軟弱態勢退出諸侯角逐的春秋政治舞臺。
一千五百三十四年後的宋朝,出現了與春秋時期的齊國驚人相似的政治格局,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宰相趙普建議宋太祖以“杯酒釋兵權”之計將眾武將解權,形成了整個兩宋時期“文人治軍”的軍事制度,致使兩宋王朝軍事積弱,最終被滅於社會制度落後的遊牧民族。
在賓媚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國佐”為姓氏者,省文簡化為單姓國氏、佐氏,佐氏後簡為左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孫公孫僑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桓公姬友第三子叫公子發,字子國。公子發的兒子叫公孫僑,字子產,亦字志始、子美,號奉諭。他曾在鄭國為執政上卿三十多年,食邑在密邑(今山東濰坊高密),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公孫僑在鄭簡公姬嘉執政時期,率軍平定了司氏、堵氏等家族攻殺子駟之亂,後為執政上卿。公孫僑積極實行改革,整頓田地疆界和溝洫,發展農業生產;而且他還規定了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等措施。這些改革給鄭國帶來了嶄新的政局。
公孫僑是一個剛從奴隸主貴族轉化而來的封建貴族,為了保持貴族的某些特權,他不但不公開反對周禮,反而讚美它,甚至認為“禮”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公孫僑正式執政後,卻推行了一系列違反周禮而有利於封建化的改革,在個別問題甚至帶有比較激進的法家色彩。因此,他的法律思想具有折衷於禮、法之間的特徵。
公孫僑在中國歷史上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主要是具體法律條文的明確化。
周景王姬貴九年(鄭簡公三十年,公元前536年),公孫僑“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在統治人民的政策上,他明確提出了“以寬服民、以猛服民”的行政主張,第一個提出“寬、猛”相濟的策略。“寬”即強調道德教化和懷柔;“猛”即嚴刑峻法和暴力鎮壓。後來的儒家主要繼承和發展了“以寬服民”,而法家主要繼承和發展了“以猛服民”。
孔子曾稱公孫僑為“古之遺愛”,是對子產為政成功的雅評。
公孫僑配姜氏夫人,生二子:長子恩子、次子惠子。從其二子開始以先祖之字為姓氏,稱國氏。後公孫僑的次子國惠子赴齊國,與高昭子奉周平王姬宜臼之命監國,在齊釐公(齊僖公)姜祿甫執政時期(公元前730~前698年)同為上卿。
國惠子之子國懿仲、高昭子之子高虎,二人繼輔齊桓公姜小白,使其成就春秋霸業。其後世為齊國上卿,共執國政,與管仲同相贊襄。其後裔國歸父、國佐、國夏、國書衣等等俱相齊國。
到了到了春秋晚期,齊國中以媯姓田氏家族為首的新興勢力開始以暴力手段對舊勢力展開了猛烈的進攻,於是出現了數次大規模的激烈鬥爭。在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三十年(公元前490年),齊景公姜杵臼逝世,國氏、高氏立齊景公之子公子荼為國君。第二年(齊晏孺子荼元年,公元前489年),田桓子之子田乞帶兵衝入王宮,國書奉命領兵戰死於艾陵(今山東萊蕪)。田乞擊敗了國氏、高氏、弦氏、晏氏四大家族的聯軍,基本上掌握了齊國大政。
國書之子國繼賢、侄耳國繼先二人在此事件之後,領殘餘的國氏家族返還故地密邑居住。周元王姬仁憐其世代輔佐齊國,歷有高功,在大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6年)加封國繼賢為汶水忠齊都大王,諡號子禎大夫,加封節義晏夫人,撥良田五百畝自食終養。
公孫僑的後裔子孫世代稱國氏相傳至今,是為河南國氏,史稱國氏正宗。
按:
近有人指認國氏源出姜姓,包括一些古籍中也有如此記載。理由是國氏為齊國世家豪族,而西周至春秋晚期以前齊國為姜姓國。
這種推論方法恐怕有錯誤,值得商榷。
實際上,該支國氏源出姬姓。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後,封同母之弟姬叔明採食於鄭地,建鄭國,稱鄭明公。後來,周宣王姬靜諭詔族弟鄭桓公姬友的第三子公子發(字子國)之子公孫僑以國為氏,食於密邑,稱國公,厥名國僑。
而齊國的國氏,就是公孫僑之子國惠子奉命赴齊國擔任上大夫的。因此,不能因為國氏在齊國為望族,就認為其是出自姜姓。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國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國史,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專職掌管記載國史,分為五級,即: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各有司職。
大史,專門負責記載周王朝的國之大事,包括軍王更迭、王族諸侯分封、官吏任免、疆界劃分、戰爭過程、國典祭祀、天文地理等等。
小史,專門負責記錄王朝內外諸多行政、教化、商賈、農耕、生產等庶務,兵負責管理典籍。
外史,主要是外交上的大小事務等。
御史,主要記載各代君王的生活起居、行事言論、為政處置等,後演變為諫官。
遣史,主要是由周王室指派在各諸侯國中的典史,也就是各諸侯國的國史。
在典籍《詩經·序》中記載:“國史明乎,得失之職。國史者,周官大史、小史、外史、御史之等是也。”在史籍《春秋·序》中也記載:“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之。”
在這些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之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國氏、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戰國時期官吏國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國尉,是戰國時期秦國、趙國設定的武將官位,是統領一千步兵的將領,職位低於將軍,相當於今天軍制中的團級軍官,處級幹部。
在史籍《商君書·境內篇》中記載:“國尉,短兵千人;將,短兵四千人。”該官職在秦、漢之際發展為“太尉”,到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乾脆晉擴其為大司馬,成為國家最高軍事長官、三公之一。
在國尉、太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國氏、尉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戰國時期官吏國大夫,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
國大夫,是戰國時期魏國設定的官爵,實際上非指具體官職,而是封賞有功之臣的一種爵位,為高爵。
在典籍《韓非子·內儲說》中記載:“明日攻亭,能有先登者,仕之國大夫!”這種爵位一直沿用至漢朝初期,如在《漢書·樊噲傳》中就記載:“賜爵國大夫。”
在國大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晉朝時期官吏國公,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
國公,是晉朝時期設定的一種官爵。晉朝時期,設定了五等爵位,即國公、郡公、縣公、鄉公、亭公,國公位位列第一的爵位,地位在郡公之上,郡王之下。該爵位一直沿用至清朝時期。
在歷朝歷代的國公們之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之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晉朝時期官吏國子祭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國子祭酒,是晉朝時期設定的一種官位,分為兩種級別:一種是培養王族公卿的子弟的機構,稱國學;一種是培養大臣們的子弟的機構,稱太學。兩種機構皆歸屬於國子寺統轄,其最高司職長官就稱作“國子寺祭酒”,簡稱國子祭酒、祭酒。
在國子祭酒的屬下,有國子司業、國子直講、國子監丞,國子丞史等一系列官吏。到了隋、唐時期,將國子寺更改為“國子監”,此後歷朝歷代皆沿襲設定。
在國子祭酒、國子司業、國子直講、國子監丞,國子丞史等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之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靺鞨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大臣國氏家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高麗王朝學者金富軾在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所撰著的朝鮮史籍《三國史記》中記載,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古邑婁族(原肅慎族)的一個分支扶余族(濊貊族)酋王尉仇臺屬下的族人朱蒙,因受族人迫害,倉皇離開妻子禮氏和兒子高類利,逃離扶餘國(今吉林扶余)到達卒本扶余一帶(今遼寧渾江),後與當地桂婁部首領延陀勃之女召西奴結婚,並以桂婁部為核心創立了高句麗國,成為高句麗國的開國君主東明聖王。
當朱蒙在扶餘國的兒子高類利後來到達高句麗國後,朱蒙大喜,立其為王儲,就是日後的琉璃王。朱蒙與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意識到將來琉璃王繼位後,他們在高句麗國將無法立足。因此兩兄弟決定離開高句麗國並與一批追隨者一起向東南遷徙。
到西漢成帝劉驁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朱蒙的兒子溫祚王帶領一批高句麗國人南下到漢江盆地建立起百濟國。溫祚在慰禮城(今韓國牙山)建城,並立國號為“十濟”。但其兄長沸流認為臨海而居更好,於是到彌鄒忽建城(今韓國仁川廣域)。由於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使大多數人難以忍受,而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大家都想去慰禮城,於是沸流前往慰禮城,並要弟弟溫祚將十濟國王位讓給自己。溫祚不同意,沸流便對溫祚開戰,但很快就敗給了溫祚。沸流羞愧自殺,彌鄒忽的百姓遷到慰禮城,溫祚接納了他們,並由此改國號為“百濟”,並封以八個親信氏族為世襲國姓大臣,分別為:國氏、沙氏、刕氏、燕氏、解氏、真氏(貞氏)、木氏、福氏(一說苗氏)。
居於慰禮城的百濟國由於當時被馬韓部落所包圍,所以經常受到馬韓民族的侵擾。因此,百濟國不斷在漢江兩岸遷移都城,至今,韓國首都首爾在漢江兩岸仍然留有北漢山城及夢村土城的遺址。當時,他們稱呼今日的首爾兩岸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這個名稱。
王莽新朝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前後,逐漸強大起來的百濟國併吞了馬韓。到了曹魏明帝曹睿青龍二年~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七年(公元234~286年)百濟國古爾王統治時期,百濟國鞏固了國家的制度。
曹魏齊王曹芳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百濟國向東擴充套件到洛東江流域與伽倻相鄰,到東晉成帝司馬衍太和二年(公元367年),百濟國第一次向倭奴國派出外交使團。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二年~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三年(公元346~375年)近肖古王統治時期,百濟國透過與高句麗國的戰爭向北擴充套件了疆土,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近肖古王時期,百濟國到達其鼎盛時期,其疆土涵括了除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今西北韓地區。
在東晉太和六年(公元371年),百濟國曾於平壤地區打敗了高句麗國,並殺死了高句麗國故國原太王。這個時期,百濟國積極地吸取先進的中國文化和技術。東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佛教成為百濟國的國教。與此同時,百濟國也發展成為海上強國,並與倭奴國發展了良好的關係,中國的漢字、佛教、製陶技術和其它文化在這一時期從百濟國傳入倭奴國。
公元五世紀,高句麗國開始南擴。在高句麗國的軍事威脅下,百濟國開始喪失北方土地。南朝宋後廢帝劉昱元徽三年(公元475年),高句麗國攻下今首爾。在南朝宋元徽三年~南朝梁武帝蕭衍大同四年(公元475~538年),百濟國被迫遷都於熊津(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熊津位於山區,因此可以有效防衛北部來自高句麗國的襲擊。不過這也切斷了百濟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絡。由於熊津離新羅國更近些,因此高句麗國的威脅使得百濟國與新羅國建立起了軍事上的聯盟。
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百濟國聖王移都泗沘(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並重新鞏固了皇權,並從那時起改國號為南扶余。隨著佛教在百濟國的發展,百濟國文化在泗沘時期得到蓬勃發展。由於北部高句麗國和東邊新羅國的威脅,百濟國聖王開始加強與中國的關係。由於新國都位於錦江沿岸,這位百濟國與中國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公元六~七世紀,百濟國與中國的貿易和外交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公元七世紀,隨著新羅國的影響在朝鮮半島南部和中部的增長,百濟國開始衰落。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因高麗國聯合百濟國、靺鞨國聯軍入侵新羅國,新羅國王金春秋遣使向唐高宗求救。
唐高宗派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出擊高句麗國;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麗國赤烽鎮(今遼寧海城),斬首三千級;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朝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華表山)大敗高句麗軍,之後在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農曆7月,蘇定方率大軍從成山(今山東榮城)由海路出發進軍百濟國,船帆千里,隨流東下。新羅武烈王則率軍五萬與唐軍會師,唐新聯軍隨即發動了對百濟國的攻擊,很快即包圍了泗沘城,義慈王率殘部敗退至熊津城,後無力再戰,遂投降,一批百濟國貴族則紛紛逃往倭奴國。
唐王朝拆分了百濟國故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留鎭泗沘城,蘇定方則將義慈王、太子扶余孝、王子扶余隆,以及大臣、將領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餘人等皆擄至唐朝陪都洛陽,後義慈王病死在洛陽,賜諡號為“紹”,葬於北邙山。
百濟國被滅後,百濟國的遺貴們曾試圖復辟重建百濟國。原百濟國王族家將鬼室福信擁立王子扶余豐為王,並向倭奴國求助。扶余豐攜五千軍隊從倭奴國潛回故百濟國。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百濟倭奴聯軍與唐朝新羅聯軍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口)一帶海面開戰,史稱“白江口之戰”。經過四次交戰,倭奴海軍慘敗。扶余豐先在岸上守衛,見倭軍失利後乘亂軍之際逃亡高句麗,駐守在白江河口上游周留城的百濟王子扶余忠、扶余勝忠等率守軍投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在蘇定方解押回國的義慈王等一批文臣武將,後留居中原,逐漸成為漢族,其中即有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洛國氏。
源流九
出自宋朝時期紅襖軍將領國用安,屬於以帝王賜名改姓為氏。
國用安,公元?~1235年待考,本名咬兒,無姓,淄州人(今山東淄博淄川鎮)。
宋、金時期的公元十三世紀初,金國轄地在南宋、蒙古的打擊下日削,女真貴族和各族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壓迫也日益嚴重,因此激起中國北方山東、河北地區農民紛起反抗。當時較大的起義軍,在山東益都有楊安兒,在山東濰坊有李全,在沂蒙山區有劉二祖,在河北則有周元兒等等。由於起義軍皆身穿紅襖為標記,因此史稱紅襖軍。
咬兒加入了李全領導的濰州紅襖軍,取名安用,後隨李全歸降南宋王朝。宋理宗趙昀紹定紹定元年(大蒙古國也客那顏汗孛爾只斤·拖雷監國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李全逝世,安用尊奉李全之妻楊妙真為主,率部下一同降靠蒙古,被也客那顏汗授為都元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
宋紹定五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臺四年,金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安用殺了蒙古阿術魯部將領張進、楊妙真部海州元帥田福,之後降歸金國,金哀宗完顏·守緒還特封其為兗王,賜號“英烈戡難保節忠臣”,並賜女真姓完顏氏,附屬籍,改名“國用安”,開府儀同三司、平章政事、兼都元帥、京東山東等路行尚書省事,同時還賜金鍍銀印、駝紐金印、金虎符、世襲千戶宣命、敕樣、牌樣、御畫體宣、空頭河朔山東赦文,便宜從事等等。
然而,金國不給這位完顏·國用安所部任何軍糧,完顏·國用安遂向南宋王朝乞求糧食,宋理宗許之,他即改從宋朝衣冠,並私下與南宋王朝往來。然而很快糧食告罄,由於乏食,軍民多逃離而去,完顏·國用安乃命蕭均以嚴刑禁亡者,血流滿道。後蒙古東平萬戶烏延·查剌率蒙古大軍至漣水(今江蘇淮陰漣水),完顏·國用安又投靠了烏延·查剌。後烏延·查剌率軍渡過漣水,直趨金哀宗率殘餘勢力據守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完顏·國用安又以詭計回到漣水,復叛歸於宋朝,被宋理宗任命為浙東總管、忠州團練使,隸淮閫,其後去“完顏”姓氏,單稱“國用安”。
到了宋端平二年(窩闊臺七年,公元1235年)農曆1月,蒙古與南宋撕破臉皮,烏延·查剌率蒙古軍包圍了沛郡(今江蘇沛縣、徐州一帶)的宋軍,國用安率部下前往救之,結果大敗退走徐州。烏延·查剌移兵再攻徐州,城破,國用安投水自盡。
烏延·查剌怒氣未消,下令將國用安的屍體撈起,剝了其臉皮系在馬尾上。在蒙古軍中的原來被國用安所殺楊妙真部海州元帥田福之族人,將其肉分食而盡。
在國用安的後裔子孫及其族人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蘇北國氏。
源流十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郭囉氏,亦稱國羅氏、古論氏,滿語為Gulo Hala,漢義“國、部落”,世居長白山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曾在明朝初期一度冠漢姓為李氏,後多改冠漢姓為國氏。
⑵.滿族郭囉囉氏,亦稱郭爾羅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以地為氏,滿語為Gorolo Hala,漢義“鉤”、“躬身”或“放縱”,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國氏、郭氏、高氏、楊氏、達氏、常氏等,人丁興旺,族群龐大。
源流十一
源於國家,出自社會孤、散、殘、棄兒童,屬於因故冠姓為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積極收救社會上的孤、散、殘、棄兒童,由各地民政福利院予以撫養、教育,並一致以“國”、“黨”命其姓氏,其意是讓這些孩子長大後,不要忘記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他們的真切關懷。
一直到2006年春節前,全國已經約有九萬餘孤、散、殘、棄兒童分別冠以國氏、黨氏,長大成人後分佈在全國各地。這種姓氏,本書實在難以將其歸屬為何種血緣姓源,只能說源出國家民政之策,出自政府之愛,因故冠姓為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廣韻》一書中引用《姓苑》上的說法,認為國姓是姜太公的後代。《姓氏考略》上也有同樣的說法。而《元和姓纂》一書中則另闢新論,認為,鄭穆公子發(字子國),他的後人以王字為氏,亦稱為國氏。此外《姓氏考略》上還提及,又衛與百濟大臣八姓都有國氏。由此可見,國氏姓源複雜,目前中國人中姓國的人家要想找到自己屬於那個支流,困難很大。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蘇省 邳縣下邳故城)。
分佈
國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四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五萬,排在第二百八十七位。
今江蘇省的沛縣、河北省的保定市、玉田縣、深澤縣、邯鄲市館陶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吉林省的松原市、白城市,陝西省的華陰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佳木斯市、雙城市、綏稜縣,浙江省的寧波市,山東省的濰坊市壽光市、臨朐縣、諸城縣、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萊州縣、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國家村、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國家村,沂水縣、嘉祥縣、濟寧市、濟南市長清縣,遼寧省的大連市,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前雙井子鎮國家村,貴州省的貴陽市,北京市延慶縣,天津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汝南縣,臺灣省,四川省的成都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國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堂號
下邳堂:以望立堂。
恭儉堂:三國時期魏國有國淵,自幼隨大儒鄭玄讀書,鄭玄誇他是"國器"(意思是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武帝時闢為司空掾,累遷太僕。恭儉自守,不驕不奢。國氏因以“恭儉”為堂號。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下邳;
源自國哀。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國姓的源流和郡望。
禮成以敏;
遺愛難忘。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齊國大夫國莊子,曾受聘於魯,成禮又加之以敏。下聯典指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國僑,字子產,即公孫僑。鄭簡公時,率軍平定司氏、堵氏等族攻殺子駟之亂,後執政,實行改革,整頓田地疆界和溝洫,發展農業生產。又創立按丘徵賦的制度,把刑書(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公佈;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這些改革給鄭國帶來了新氣象。孔子曾稱他為“古之遺愛”。
禮成以敏;
博物能仁。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六言通用聯
子尼榮擢太僕;
國柱耀居總兵。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太僕國淵,字子尼,蓋縣人。幼求學於鄭玄,博學強記,鄭玄稱之為“國器”。武帝時官司空掾,大興屯田事,官至太僕,以恭儉著稱。下聯典指清代楚雄鎮總兵國柱,滿洲鎮黃旗人。雍正間襲一等子。乾隆間擢前鋒侍衛。因功升馬蘭鎮總兵。從徵緬甸,調楚鎮總兵,卒于軍。
濟剛柔而佈政;
勤學問以傳經。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大夫國子產,秉國政四十餘年,臨終語子太叔曰:“吾死,汝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下聯典指三國魏國淵,求學於鄭玄,博聞強記,鄭玄稱之為“國器”。
七言通用聯
國士無雙才難得;
哀兵必勝勇有餘。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典國姓始祖“國哀”二字的嵌字聯。
八言通用聯
國器光前,世卿裕後;
遺愛著美,博物流芳。
上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國僑,“國僑”,即公孫僑,字子產,柄國四十餘年。孔子曾稱讚他是“古之遺愛也。”
【典故軼事】
國氏富因偷天地
齊國人國氏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大富翁,而宋國人向氏則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光蛋,因此向氏就從宋國到齊國向國氏請教致富之道。國氏告訴向氏說:“我會偷哩。一年可以勉強自強,兩年便可豐衣足食,三年便大有結餘。”向氏並沒有問清底細,他領會錯了國氏所要表達的意思;返家後做起真正的強盜來。於是向氏就爬牆穿室,打家劫舍,沒多久便失風獲罪,逃捕亡命。日夜兼程再次來到齊國,抱怨國氏使他誤入歧途,身敗名裂,自己原來雖然窮,倒還可以逍遙自在,而現在卻只能亡命天涯,難免要受牢獄之災。國氏聽完向氏的訴說後,不禁仰天大笑著說:“你竟然不知為盜之理嗎?天有時,地有利,我所盜的是天時地利;雨雲滂潤,山澤寶藏,陸盜禽獸,水盜魚鱉,山盜礦藏,生養滋息,源源不絕。最大的目標是人與天爭,控制宇宙,役使自然。你所採取的手段,奪人財物,壞人居室;最大的目標,是人與人爭,結夥行兇,大家分贓而已。縱然僥倖得逞,也將造成天下大亂,民窮財盡。”向氏聽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但已經鑄成大錯,一切都遲了。這個典故說明:只有能夠掌握天時地利,才會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