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氏起源及歷史

殳姓圖騰_殳氏圖騰

殳姓圖騰(殳氏圖騰)

  殳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出於姜姓。殳是古代的一種兵器,相傳炎帝神農氏有個後代發明了箭靶,帝堯因此封他為殳侯。並賜以殳姓。又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孫子伯陵同民人吳權的妻子阿女緣婦一見鍾情,兩人便私下結合了。緣婦後來為伯陵生了三個兒子,第三個兒子名叫殳,是箭靶的發明者,因此帝堯封他為殳侯,賜他以殳為姓。殳氏就是殳的後人,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六十二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五十八位。

【得姓始祖】

  殳斨:古時候,竹製兵器叫殳,是古老的武器,當遠古人類還沒使用金屬時,狩獵和戰爭前,要手持殳舞蹈,這即是動員練習,又是祭神和鼓舞士氣。後來在上古時,慶典操舞中就有殳仗隊,而負責率領殳仗隊的官員,他後代人以官職為姓,又形成了一支殳姓。遠古時候有個人物叫殳斨,他是舜帝的大臣,殳斨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殳為姓,遂成殳姓一支,故殳氏的後人奉殳斨為殳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伯陵之子,屬於帝王因功獲賜的姓氏。

  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伯陵,同民人吳權的妻子阿女緣婦一見鍾情,兩人便私下結合了。緣婦後來為伯陵生了三個兒子。第三個兒子名叫殳,是箭靶的發明者,因此,帝堯封他為殳侯,賜他以殳為姓,稱殳氏。

  源流二

  以兵器名作為姓氏的姓,以兵器名為氏。

  古代時,每逢一年開始的第一天,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有殳仗隊和兵甲遊行接受檢閱。每隊各設有將軍一人指揮隊伍。所謂殳仗隊,即後來的儀仗隊。殳,是一種竹製的兵器,長一丈二尺,頭上不用金屬為刃,八稜而尖。殳仗隊將軍的後代,便以兵器名“殳”作為姓氏。

  源流三

  出自有虞氏,以祖名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載,舜為部落首領時,有虞氏族人殳斨(Qiāng 音槍)為舜大臣。殳斨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殳”命姓,遂成殳姓一支。  得姓始祖:古時候,竹製兵器叫殳,是古老的武器,當遠古人類還沒使用金屬時,狩獵和戰爭前,要手持殳舞蹈,這即是動員練習,又是祭神和鼓舞士氣。後來在上古時,慶典操舞中就有殳仗隊,而負責率領殳仗隊的官員,他後代人以官職為姓,又形成了一支殳姓。遠古時候有個人物叫殳斨,他是舜帝的大臣,殳斨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殳為姓,遂成殳姓一支,故殳氏的後人奉殳斨為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殳氏或是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六十二位。現今人口約9萬,為全國第458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06%。望出武功。

  現今殳氏族人主要分佈在江蘇省的海門市、南通市、蘇州市、崑山市、常州市武進區、鹽城市射陽縣、常熟市、江陰市,浙江省的嘉興市嘉善縣、海鹽縣、平湖市、海寧市、桐鄉市,福建省,上海市的金山區,安徽省的懷遠縣、蚌埠市,四川省的成都市,甘肅省,雲南省,臺灣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武功郡:亦稱邰國郡、眉邑、郿城、眉縣,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部一帶地區。眉縣最早為西周部落發祥地之一,與緊鄰扶風縣共稱“邰國”。周宣王三十四年(丁未,公元前794年),秦莊公在此築邑,因地形似眉而取名“眉邑”。眉縣正式建置始於戰國時期,境內有白起城,周顯王二十年(秦孝公十二年,壬申,公元前349年)設為武功縣。秦始皇滅六國侯實行郡縣制,於今眉縣渭北設郿,渭水南仍為武功縣,故舊志雲“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西漢因之,故城在今陝西郿縣東四十里。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撤武功縣徙至渭北故斄城(今楊凌地),故治在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西晉太康八年(丁未,公元287年)今眉地稱秦國,後復為郿縣。西晉亡於漢(前趙)後,其地號曰郿城。北魏時期省美陽縣置武功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公元445年)改郿城縣為平陽縣,西魏大統四年(戊午,公元538年)復改為郿城縣;北周時期郡廢,改美陽置武功縣,北周保定元年(辛巳,公元561年)於境內東南設溫湯縣,北周天和元年(丙戌,公元566年)於縣境西南之斜城置雲州,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撤消郿城縣、溫湯縣,併入周城縣。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周城縣為渭濱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改渭濱曰郿縣;隋義寧二年(戊寅,公元618年),於郿縣東部設鳳泉縣,並在今眉縣境內設郿城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郿城郡為郇州,旋廢,並將郿縣城遷於今縣城址;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撤鳳泉縣,其地併入郿縣。金國時期改曰牙亭。元朝世祖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升郿縣為郿州,同時廢柿林縣歸併到郿縣,此後七百年間一直稱為郿縣。清朝時期,屬陝西乾州(今陝西關中地區),郿縣屬鳳翔府轄地。民國初期屬關中道,不久重新劃定全國區劃,取消道治,郿縣為省轄九十二縣之一,1938年,改隸陝西省第九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1958年12月1日,根據國務院調整市縣規模的通知,郿縣被撤銷建置併入周至縣,1961年9月,依據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通知精神,將“郿”字改為“眉”字,至今稱眉縣,先後隸屬於寶雞分割槽、寶雞專員公署、寶雞地區、寶雞市管轄。2003年1月19日,眉縣馬家鎮楊家村出土了二十七件西周國寶重器,被譽為中國二十一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王寧賢、王拉乾、王明鎖、王勤寧、張勤輝五位農民因發現保護二十七件西周國寶重器有功而與巴金、王蒙、張藝謀等人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傑出文化人物。

  堂號

  武功堂:以望立堂,亦稱邰國堂、郿城堂。

  字輩

  上海殳氏一支字輩:“國忠善……”

  江蘇海門殳氏字輩:“鳳開國元成保”。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兵器;

  望出武功。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殳姓的源流和郡望。

  虞廷良佐;

  閩海賢聲。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虞舜時大臣殳斨,據《虞書》載,舜命大臣垂(掌管百工的官)做共工(官名),垂讓於殳斨暨伯與。下聯典指明代殳文,任福建漳州知府,有政績。

  五言通用聯

  滿門三孝子;

  一人二名家。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有孝子殳邦清,秀水人,二子相舜、贊舜,皆以至孝聞名。下聯典指清代有才女殳默,字齋季,小字默姑,九歲能詩,兼精小楷,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

  七言通用聯

  武藝高強人人贊;

  功德無量代代誇。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殳姓地望“武功”二字的嵌字聯。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道術廣傳,著成經訣;

  瓊臺小謫,詞制步虛。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明帝時殳季真,曾得《道經訣》。下聯典指清代嘉善女子殳默,字齋季,小字默姑,九歲時能作詩,剪裁刺繡,無不入妙,善書法,工小楷。十五歲時隨父母入九峰山,曾寫《步虛詞》,有句“多緣誤折瓊枝樹,謫下瓊臺十五年。”

  衍教漢時,得道經秘旨;

  績猷虞代,具鳩庀長才。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學者殳季真(一說南朝宋人)得道經訣。下聯典指上古舜帝臣殳斨事典。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