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氏起源及歷史

晁姓圖騰_晁氏圖騰

晁姓圖騰(晁氏圖騰)

  晁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於姬姓。晁姓在漢代時因為出了一位高官晁錯而有所興盛。而在宋朝時又因為曾出現一位“晁半朝”——晁迥,而使晁氏家族再揚威名,同時宋朝時還出過著名學者晁端禮、晁補之、晁衝之,南宋有藏書家晁公武,元代時有兵部尚書晁顯等等,為華夏民族的歷史增色不少。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七十三位。現今人口約十五萬,排在第三百五十三位。

 【釋義】晁,“朝也”。本義是早晨。晁的古文為上下機構,從“日”從“兆”。明確太陽剛剛露頭,正是太陽初升之時,必是晨無疑。

【得姓始祖】

  王子朝:從歷史文獻上考證,在中國古代,晁、鼂(鼂)、朝三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經常被混為一用。依照《風俗通》上記載,晁姓是衛大夫史晁之後。而《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通志·氏族略》一書指出,這個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衛國大夫史晁(又作史鼂)。據《鼠璞》上記載,認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綜合上述記載,可以知道推算起來,他們的得姓至少已經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追本求源,他們還是周文王珠姬姓後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東)。故晁氏後人奉王子朝為晁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景王小兒子姬朝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周景王姬貴的太子因病早亡,而周景王實際上最寵愛小兒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還沒有辦理立儲之事,就在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病逝了。因此,周景王的另一個兒子姬丐就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當時強大的晉國君臣作為自己的外援,當週景王一死,他就和王子朝公開爭奪起王位。

  周悼王姬元年(公元前520年),在姬丐與姬朝你爭我奪之機,執政的周王室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姬猛作為國君,史稱周悼王。王子朝馬上發動周王室的部分貴族和原來失去官位的舊貴族子弟們起兵,趕走了周悼王。這時,晉頃公姬棄疾悍然出面干涉,派兵護送周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周悼王暴病而死,王子姬丐繼位,史稱周敬王。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王子朝在王室貴族尹氏家族的支援下再次發動叛亂,起兵趕走了周敬王,自立為周王。三年以後的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周敬王在晉頃公的幫助下再次復位。王子朝所屬部下在晉軍打擊下大敗,遂帶著周王朝的歷代典籍逃到了楚國。

  在王子朝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朝氏,後統一改為晁氏。

  在古代,“晁”是“鼂”、“朝”的古體字,音同意通,都是早晨的意思,因而寫做晁氏、鼂氏、朝氏。所以,朝氏、晁氏、鼂氏三氏同宗同源,其晁氏史稱正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朝氏、晁氏、鼂氏三氏族人皆尊奉王子朝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史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按史籍《風俗通》上記載:“晁氏是衛大夫史晁之後。”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叫作史鼂,因“晁”是“鼂”、“朝”的同義字,因此亦稱史晁、或史朝。

  在史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晁氏、鼂氏,後統一為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戰國初期,秦國有大庶長嬴鼂。

  大庶長,為秦國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為卿大夫,官秩一萬二千石,下屬有左庶長、右庶長。

  週考王姬嵬十三年(公元前428年),秦懷公即位後就大肆橫徵暴斂,且以活人為父親秦躁公進行殉葬,為人十分殘暴。至周威烈王姬午元年(秦懷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忍無可忍的大庶長嬴鼂和眾大夫們一起謀兵圍困了秦懷公,逼秦懷公自殺了。

  秦懷公的太子叫嬴昭子,早逝,於是嬴鼂即與眾卿扶立嬴昭子的兒子為國君,是為秦靈公(秦肅靈公)。秦靈公實際上就是秦懷公的孫子。這是戰國初期秦國曆史上著名的一次“正義”的叛亂。

  在秦國大庶長嬴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鼂氏,後統改稱晁氏,但不稱朝氏。漢朝時期著名的御史大夫晁錯,實際上就是該支嬴姓鼂(晁)氏的後裔子孫。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朝魯圖德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的一個分支,漢義“永恆的岩石”,實際上是成吉思汗的侍衛,後成為一個勢力龐大的蒙古部落,其原封居地在今內蒙古包頭市的朝魯圖德一帶,以地名為部族姓氏。

  明朝中期,該部遊牧於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阿爾達額爾蘇(今黑龍江勃力)、布林噶蘇臺(今河北承德)、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薩喇穆魯(今河北圍場)等地。

  在明末清初,該部族人中即有冠以漢姓為晁氏、朝氏、鼂氏、巢氏、隋氏、曹氏、喬氏、石氏等者,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後的幾年內,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鬥。最後在晉國的干預下,王子句坐穩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為朝氏。由於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

  分佈

  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七十三位。現今人口約十五萬,排在第三百五十三位。望族居住在潁川(今天的河南省長葛、許昌一帶)、京兆(今天的陝西省長安以東)。

  今河北省辛集市,南宮市西莊、河南省的開封市、開封縣、濮陽市、南樂縣、清豐縣、鞏義縣、漯河市、鄢陵縣、駐馬店市泌陽縣、虞城市、焦作市溫縣、濟源市,新鄉市獲嘉縣,山東省的德州市、菏澤市曹縣、鄆城縣、棗莊市、泰安市肥城市、臨沂市、青島市,濟寧市微山縣、嘉祥縣,江蘇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陽縣、濱海縣,浙江省的餘姚市,江西省的臨川縣、進賢縣,安徽省的蕭縣、六安市、穎上縣、寧國市、黃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賓市橫江縣,黑龍江省的五常市,雲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雲縣,河北省的唐山市樂亭縣、灤南縣,陝西省的扶風縣、寶雞市陳倉區、西安市、咸陽市禮泉縣、興平市,甘肅省的隴西縣、永登縣,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樂都區,晁馬家村,崗溝晁家村,瞿曇鎮斜溝上,中,下村,斜溝門村,民和縣,廣東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穎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穎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為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為穎川郡。

  堂號

  穎川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漢朝晁錯,為太學掌故,漢文帝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漢景帝的時候他是御史大夫,人稱他為智囊,其後人因以為堂號。

  學書堂:同智囊堂。

  拱翠堂:晁補之在安徽蕭縣北山聖泉寺親起的堂號。

  字輩

  河南濮陽、清豐、鞏義、山東菏澤、東嘉祥、江蘇新沂晁氏通譜字輩:“宗仲端之公子百世中令文元有則必大原時維生光緒可再奉康翼貽秀鍾嶽岱儲毓綿延(同祥呈先澤)植基寧泰敬慎常凝品擬彭戴資學服官培養斯在焱理持衡藻耀奕代揆式含芳景舒旭藹班序永澄求圖偉對嗣徽克展晉勿垂佩樹澤孔長普承家誨”。注:前十六字輩為北宋王朝末帝宋欽宗趙桓御賜。

  江蘇徐州晁氏字輩:“開大德明夫懷”。

  安徽蕭縣晁氏字輩:“應昌吉(月)元……”

  浙江餘姚晁氏字輩:“鳳起蛟騰祥徵弈世碩大繁昌自今伊始佑啟宏深千秋萬禩綿衍繼承輝增乘史”。

  江西臨川晁氏字輩:“宗仲端之公子百世”。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子朝;

  望出潁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

  文章典麗;

  法律嚴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清豐人晁說之,字以道,號景迂,元豐年間進士,因文章典雅秀麗被蘇推薦,官至徽猷閣待制。博覽群書,通六經,尤精《易》、《傳》,能詩詞,又善畫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語》、《景迂生集》等。下聯典指西漢政論家晁錯,潁川人,曾跟從張恢學習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學說。文帝時,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學《尚書》。後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號稱“智囊”,景帝時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鞏固中央集權的建議,幾乎都被採納,後在吳楚七國叛亂中被殺。所著政論有《論貴粟疏》等,議論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獻;

  世掌絲綸。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鉅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紹興年間進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時,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聯典指北宋清豐人晁迥,字明遠,晁說之的高祖父。太平興國年間進士,真宗時官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當時詔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為官正直,從不挾私情而害公務,真宗多次稱他為“好學長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餘書》等。他兒子晁宗愨,字世良,天聖年間官尚書祠部員外郎、知制誥。父子曾同時執掌詔誥的起草。“絲綸”,指皇帝的詔書。

  風流別駕;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蘇軾稱晁補之為“風流別駕”。下聯典指宋晁公武為興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稱“昭德先生”。

  學精太數;

  世號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晁崇精於天文數術。下聯典指漢晁錯為太子家令,號“智囊”。

  五言通用聯

  兄弟五進士;

  父子兩尚書。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晁端友、晁端稟、晁端彥、晁端禮、晁端申五兄弟,皆中進士。下聯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時累官工部尚書,其子宗愨,天聖中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

  七言通用聯

  老去功名意疏轉;

  獨騎瘦馬取長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宋代詩人晁衝之《夜行》詩句聯。

  十言通用聯

  經術深治,雄文天下第一;

  詞鋒銛利,奇才海內無雙。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狀元晁補之事典。下聯典指宋代京兆府司錄晁說之事典。

  【祠堂古蹟】

  六安晁氏宗祠

  晁氏宗祠,在市區老城內鼓樓街東。始建於清初。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臘月三十日,白朗義軍攻佔六安時被焚燬。祠大門之內有廳堂與義莊。大門聯:“漢代賢良官御史;宋朝著述祖文元。”上聯鼂(晁)錯。《漢書·鼂錯傳》載,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稱為“智囊”景帝時任御史前大夫,請削諸侯封地以京師。下聯寫晁補之,字無咎。宋元豐二年(一O七九年)狀元。善為文,與秦觀、黃庭、張耒等全稱為“蘇門四學士”。官大學正。著有《雞肋集》及《無咎詞》等。廳堂聯:“唐宋元明,七四進士三宰相;仲仲叔季,八六晉學九祠宗。”祠聯均為六安晁氏後裔晁夢奇老先生憶出。此聯平仄不調,恐有誤記之處。聯末“祠宗”,疑為“詞宗”,但晁老先生覆函雲系“宗祠”之意。聯中數目之具體人物,因當地《晁氏家譜》未詳載,亦難細考矣。

  義莊,在宗祠西側。有屋十數間,前廳名“上渝廳”,後廳名“體澤堂”。六安晁氏,明末由山東鄆城縣遷來。始祖名三錫,任六安衛前所百戶的小官。單傳五世至晁廷燦,有三子,家富有。廷燦怕後世子孫貧富不均,遂將家產析分為四份,三子各得一份,另一份列為公產,置“義田”,以供後世家族教養之資。擬設“義莊”,延至其孫尚仁、尚忠等始籌辦就緒,申報六安知州、安徽布政使、兩江總督、禮部,最後由清帝飲命批准,敕安徽布政使、兩江總督、禮部,最後由清帝飲命批准,敕安徽布政使印帖存檔,於嘉慶十四年(一八O九年),晁氏義莊正式創立。義莊先後置田產四千餘石,地產二百餘石,房產五百餘間,共用銀八萬四千餘兩。這些產業,由晁氏宗族推選忠厚長者輪流掌管。謂之“值年”。義莊收入用於宗祠祭祀,撫卹族中孤寡,供給本族子弟讀書等。此義莊至民國後期始漸停廢。義莊前廳北側有石牌坊一座,頂刻“聖旨”二字,下面橫額是“樂善好施”四字。上面有鐫有牌坊兩側石柱聯:“君子存谷,善與人同;誦柳氏家訓、宋氏家規,推恩九族。大道無私,施由親始;訪範公文正、張公文敏、媲美千秋。”九族,即全族,出自《尚書·堯典》。聯中諸公謂唐代柳公權、明代宋濂、宋代范仲淹、清代的張照。

  晁八寨晁氏宗祠

  晁八寨村晁氏宗祠位於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何樓辦事處晁八寨村。

  菏澤市牡丹區人民政府2017年1月2日公佈,晁氏宗祠為菏澤市牡丹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計劃三年後升級為菏澤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承六百年的基業,祠堂的三毀四建。山門的重建,讓佔有十畝多的祠堂雄偉壯闊,莊嚴肅穆。解放戰爭期間,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第五兵團南下支隊幹部在晁氏祠堂設集訓基地。現有南下幹部集訓舊址紀念碑。現正在積極申請建設南下幹部集訓舊址紀念館,來記錄這一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

  現存晁氏三眷合修最早的祖譜乾隆乙未年《晁氏家乘》,儲存在中眷晁氏宗族理事會秘書長晁中徽處。

【家訓格言】

  一、先人家訓:尚德、勤學;莫學群兒敗家法,入門無不曳長裾。

  二、先人家風:禮讓、睦愛、孝悌;勤奮讀書,嗜愛學習。

  三、先人信仰:尊儒悅佛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