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起源及歷史

敖姓圖騰_敖氏圖騰

敖姓圖騰(敖氏圖騰)

  敖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相傳帝顓頊的老師叫大敖,他的子孫以此為榮,就以他的名為姓,稱為敖氏。古有地名為敖山,當地的部分居民以敖地名為姓。古代若敖,堵敖氏的後代中就有取他們的名為姓氏的。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五位。現今人口約二十六萬,排在第二百八十位。

  【釋義】敖,古代與豪、熬、獒、遨等通用。“敖”之意義,乃酋長、顯貴、勇敢、出遊等。

【得姓始祖】

  太敖(大敖):顓頊的老師。在太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敖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敖氏族人大多尊奉太敖(大敖)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上古嬴氏玄囂大帝。是古帝顓頊的老師太敖的後代。太敖,一做大敖。太敖的子孫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們的姓氏,於是形成了敖姓。

  源流二

  出自羋姓。春秋時期的楚國君主後裔稱為敖氏,敖氏各地族譜多為此記載。

  源流三

  出自滿族改漢姓而來。改為敖姓的滿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濟氏、瓜爾佳氏、烏西勒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敖拉氏(達斡爾族)、敖勒多爾氏(達斡爾族)、阿爾丹氏(達斡爾族)、額諾氏(達斡爾族)、敖拉託欣氏(達斡爾族)等。

  源流四

  源於風姓,出自燧人氏伏羲氏裔孫的封地敖國通傲獒是獒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為氏。在西周初期,有黃帝的裔孫被商湯武王,大乙湯帝(或盤庚帝;武丁大帝時期)再次封於敖山(今河南),再建敖國。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的記載:

  ⑴.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扎薩克蒙古翁牛特部,以部為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ngnot Hala,所冠漢姓中有敖氏。

  ⑵.蒙古族烏錫氏,亦稱烏新氏、吳西勒氏,源出蒙古巴爾虎部,世居赫徹木(今遼寧新賓),西拉木楞(今黑龍江穆稜、雞東、密山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si Hala,漢義“母水獺”,所冠漢姓多為敖氏、吳氏。

  ⑶.蒙古族特濟氏,亦稱臺吉氏、唐基氏,源出蒙古“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家族,世居扎庫塔,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egi Hala,漢義“太子”,滿義“後裔”。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敖氏、雲氏、鄂氏、趙氏等。

  ⑷.蒙古族翁高德氏,後有改為漢字單姓敖氏者。

  ⑸.蒙古族敖勒高努德氏,後有改為漢字單姓敖氏者。

  ⑹.蒙古族敖陶格圖氏,後有改為漢字單姓敖氏者。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敖辰氏,滿語為Aocen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后冠漢姓為敖氏。

  ⑵.滿族鄂濟氏,滿語為Wegi Hala,漢義“森林”,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喇(今吉林永吉)、輝發(今吉林輝南)、哈達(今遼寧開原)、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敖氏、鄂氏、陳氏、黃氏等。

  ⑶.滿族敖佳氏,滿語為A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馬察(今吉林渾江),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敖氏者。

  ⑷.滿族鄂濟氏,滿語為Wegi Hala,漢義“森林”,世居葉赫、烏喇、輝發、哈達、松花江、黑龍江沿岸,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陳氏、黃氏。

  源流七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氏。

  ⑴.達斡爾族敖拉託欣氏,世居黑龍江沿岸。為敖拉姓氏下五謀昆之一即託欣(多金)謀昆。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oratos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敖氏。

  ⑵.達斡爾族敖拉氏,亦稱鄂拉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多金城(今黑龍江上游俄羅斯境阿爾巴津)、拉夫凱(今黑龍江上游俄羅斯境阿爾巴津以西)、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黑龍江流域等地。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ora Hala,漢義“山”,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敖氏。

  ⑶.達斡爾族額諾氏,亦稱鄂嫩氏、鄂諾氏、鄂內氏、斡難氏,世居黑龍江北岸、鄂嫩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敖氏、鄂氏、吳氏等。

  ⑷.達斡爾族敖勒多爾氏,亦稱索多哩氏、索都爾氏、索羅貢氏、敖勒多爾氏、敖拉索都爾氏等,為達斡爾族敖拉姓氏下的一個謀昆,世居黑龍江北岸。後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odol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敖氏、貢氏、索氏、閻氏等。

  源流八

  源於清朝滿洲部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在清朝時期的滿洲部族中,有一脫譜姓氏叫作歐寇氏,滿語為Oko Mongu,人數很少。

  奇怪的是,至今滿族人皆認為歐寇氏純屬於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則聲稱在蒙古族中沒有此姓。在滿語中,oko義為“犁鏵”;而在古代通古斯語、突厥語中,ocoa義為“苦”;本書疑其為中亞古花喇子模國人(今烏茲別克、土庫曼之間),在古代中亞西部地區阿姆河下游、鹹海南岸的花喇子模國人中,有貴族歐寇哈氏。

  在中國歷史上,“老滿州人”實際上只是一種泛稱,並非專指女真族人,而是包含有多種民族,因此,歐寇氏的族源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清朝中葉以後,歐寇氏多冠漢姓為敖氏、歐氏、區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敖氏族人曾長期繁衍滋長於今山東曲阜、安徽亳州一帶,並在斯地長期居留,且繁衍興旺,成為上述兩地之大族,後世播遷於全國各地的敖氏族人多由上述兩地分衍而出。

  敖氏族人在早期歷史上表現得比較沉寂,至南宋寧宗時,才有一位福清(一說閩縣)名士敖陶孫,因倜儻有大志而名滿天下,其是一位“胸蟠兩萬卷,筆落五千言”的人物。另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宋朝有一位敖知言,臨江軍人(今江西清江臨江鎮),表明在宋朝時期敖氏族人已分佈於江南大部分地區。

  宋朝末期,敖氏族人南播區域愈廣,今廣東、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敖氏族人。

  元朝末期,群雄並起,逐鹿於華中、華東等地,百姓深受戰爭之苦,敖氏族人同其他百姓一樣,有避難進入今貴州、雲南、廣西之地者。歷明、清兩朝,敖氏族人有東入臺灣,南入海南,北入東北、甘肅、內蒙之地者。

  分佈

  先秦兩漢時期,敖姓活動主要在長江以北。三國兩晉衣冠南渡遷至江右上高及萬載白梁繁衍生息。

  宋朝時期,敖姓人數仍很少,主要集中在江西臨江府新喻、清江和瑞洲府建山一帶。

  明朝時期,敖姓大約有7萬7千人,江西為敖姓第一大省,其次分佈於福建、山東、四川、湖北、河南、湖南、貴州等地。

  當代敖姓的人口大約有26萬,為第280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8%。自宋朝至今的1000年中,敖姓人口增加率是呈A形的態勢。貴州為敖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敖姓人口的27%。其次分佈於河南、湖南、雲南、廣西、江西等地。敖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黔雲桂、廣東大部、海南北部、川渝、湘鄂西部、陝甘南部、豫皖鄂交接區、江西西部,敖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為0.06%,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1.7%,居住了大約68%的敖姓人群。

  今雲南省昆明市、曲靖市富源縣,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襄樊市,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綿陽市、銅梁縣、資陽市安嶽縣,江西省德興縣、新幹縣、新餘市,重慶市,浙江省樂清市,福建省邵武市光澤縣,湖南省邵陽市,陝西省漢陰縣,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中旗、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黑龍江省富錦市,河南省固始縣等地,廣東省陽江市平崗鎮,均有敖氏族人分佈。

  【各地遷徙】

  江西高安建山鎮龍城村敖姓

  江西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敖氏祠堂,望先樓堂號:“思親堂” 江西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敖氏祠堂,望先樓堂號:“思親堂”。

  據家譜載,先祖是從安徽省亳州,唐代譙州遷來。先祖相甫公在唐朝安史之亂時率五子遷至江西九江,後來有子孫遷到高安建山英崗嶺旁邊的雲堆,十幾代後又有子孫遷到英崗嶺旁的上杭橋,到二十一代時又有子環公遷至上泉發展繁衍,至今已有積善堂,本立堂,餘慶唐,樹德堂。雲堆敖氏新修譜序從35世開始:學奇 源 根 照 坦 錄 浥 相 熾 階 銘 械 潭 炳 培 銑 樓 滄 煥。遷徙路線>

  江西新餘水北鎮新橋村--真正發源地

  新餘水北鎮新橋村坡頭,可以說是“敖氏”家族的發源地之一了,像清江敖氏,新淦三湖敖氏,高安,湖南,湖北,四川,重慶,雲貴敖氏等等基本上全從此地遷徙出來。

  這裡的敖氏就是在元朝時期從建山鎮龍城村遷過來的。

  臨江府清江縣敖氏

  江西清江縣(樟樹市)家譜中有記載那支是元朝後期從、現在的地名;新餘市水北鎮;遷入此地,明朝晚期或清初有一支遷往江西現在地名的:新餘河下鎮:一支遷往江西現在的地名:高安付家圩:也有一支遷往貴州.是不是當時明朝朱元璋開國初期強制性遷去的?(待考證)

  廣東陽江敖氏

  廣東陽江,最先從江西樟樹市(清江)遷到廣東開平,後遷到陽江,現在陽江約有3萬人,現海外敖姓(包括港澳臺)多數由開平或陽江遷出,在休期頓還有敖氏同鄉會,港澳臺也有。

  雅安榮昌遵義敖氏

  榮昌縣吳家鎮的“敖氏祖籍”在江西瑞州府(今高安市)高安

  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連續進行的長期的移民運動。四川早在唐、宋時期非常繁華,當時乃至有"蜀亡則宋亡"之嘆。可是,在巴蜀軍民盡最大努力堅持了長期的抗金戰爭,終於取得了使金兵未能進入四川盆地的巨大勝利之後,又堅持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抗蒙戰爭。這場戰爭基本上是在盆地內部進行的。蒙古軍先後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擊傷而死於釣魚城下。長期的拉鋸戰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極大的損失。從整個四川地區來看,以至有"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誌銘》,見《道園學古錄》卷二〇)的記載。但經濟極度殘破,人口急劇銳減則是無可懷疑的事實。因為在近50年的拉鋸戰中,除了戰火的破壞,還有長期戰事帶來的農業生產的凋殘而嚴重缺糧,"沃野千里,蕩然無民,離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疇不闢,堰務不修,秋不得收,春不種"(見上引吳昌裔疏),這是當時必然存在的現實。此外,宋朝官軍中也有不少軍隊在戰亂中趁火打劫,殘害百姓,或"剽掠於民財",或"焚燬於仕族",以至"騷動慘於敵禍,……故田裡有內敵甚於外敵之謠,此害非一日矣"(吳昌裔:《論救蜀四事疏》)。這些記載都出於當時的蜀人筆下,應當是可信的。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元代巴蜀地區的人口銳減到不足南宋時期的十分之一,具體數字見前《民族與人口》一章。

  元代末年,紅巾軍農民大起義的烈火四處燃燒,原來屬於徐壽輝部下的明玉珍率軍攻入巴蜀,以後在重慶自稱隴蜀王,再改元稱帝。明玉珍是湖廣隨州(今湖北隨縣)人,他的軍隊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區的農民。明玉珍不僅帶來十幾萬軍隊,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農民隨之進入人少地廣的巴蜀地區開墾務農。這應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的開始。

  元季大亂,湖湘之人往往相攜入蜀"(見《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權只存在了兩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統一。明代初年,湖廣地區的移民繼續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萬,外地移民,特別是湖廣移民佔了這一時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緒《潼川府志》卷五所載明人王維賢《九賢祠記》所說:"元法,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蜀人如餘玠、楊立諸公堅守不下,故川中受禍獨慘。明初,中江縣開設,土著人戶業七八家,餘皆自別省流來者。

  而江西十三世玉庫房桂高祖及親人是最早元末明初就移民到了榮昌府新橋裡江北嘴(吳家鎮敖家壩)開墾立業繁系生息,為較早的江西移民。

  明朝末,十世人瑞祖之後伯雅、仲雅和淑雅的後裔分別遷到了四川雅洲、重慶榮昌和重慶萬洲。

  明末清初,天下大亂,明軍、清軍、農民義軍在四川持續鏖戰。作為清軍在四川的頭號勁敵,張獻忠的大西軍令清廷頭痛不已。清軍的精銳部隊和臨時招募的地方武裝被緊急調往四川,對那支擅長流動作戰的農民軍進行圍剿。頃刻間,四川的城市鄉村開始遭受鐵蹄的踐踏和戰火的摧殘。

  當時領軍來鎮壓張獻忠大西政權的清軍將領名叫李國英,出於戰事所需他派遣軍營中的幕僚劉達到西北購買戰馬。劉達到達西北購買戰馬用了整整一個月時間,當他興沖沖地帶著一批戰馬返回四川時,沿途的情景令他驚疑不已。

  連續不斷的戰爭像天空的雲飄走以後,整個四川盆地呈現出的荒涼悽慘景象令人心痛。《荒書》記載成都城遭受劫難後的情形說:“成都空,殘民無主,強者為盜,聚眾掠男女屠為脯。繼以大疫,人又死。是後虎出為害,渡水登樓,州縣皆虎,凡五六年乃定。”

  戰亂期間,玉庫房榮昌府新橋裡江北嘴(今吳家鎮敖家壩)的敖鑑等和窗前房的敖子柱之子守應等人為闢亂奔黔、遵義、四川、湖北等地。一直從(1644)張獻忠大西軍入四川開始到康熙十九年(1680)清朝廷平定吳三桂叛亂後,才建立有效統治期間暢達三十六年,絕煙火三十載,榮昌人口總共才140多戶,之後又經過吳三桂戰亂榮昌人煙所剩無幾了。康熙二十一(1682)八月清朝廷派知縣史彰來榮昌治理,見城中無幾人,偶有人湯,夕虎群串,草木叢深。

  清朝廷面對如此殘破的現實,為改變可耕之田,而無可耕之人,方多次下達詔書“移民四川”,並制多種獎勵政策,帶妻如蜀,插地永給為業,逃難回故均可入籍。

  正所如此清初“敖氏家族”才又返回故里。當先祖“敖帝錫”從遵義回到故里發覺自己田地被佔,只好論之官府,出示保留下來部分田契,官府始發還自耕。後來“敖萬仞”的後人經營有方,有“敖半縣”之美譽。其子孫至今仍居住在榮昌吳家各地。榮昌玉庫房現有族人3000餘。榮昌窗前房現有族人1000餘。

  從清初“敖氏家族”經歷了長途跋涉,期間也有部分“敖氏族人”以各種原因在外地繁衍。

  重慶榮昌敖氏

  早在明朝初重慶榮昌敖氏家族的先祖若川毛三公客蜀,就是從江西高安市龍城牽到今天的榮昌縣這裡了,是當時這裡的最早客家之一。

  明末亂世,張獻忠反蜀之時,先祖敖仲美帶領當地四大地主防衛軍和官兵聯合抵抗。掩護鄉鄰轉移,族人就牽到遵義躲避數年,清朝初期返回吳家之時已被火焚之餘未曾再敘,土地也被佔用,只好用田契贖回,後裔敖萬仞經營有方才得當時的‘敖半縣’之美譽。

  現在的敖家祠堂和敖氏家譜都是‘慶’字輩十二始祖重建修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當時的祠堂陳舊所以重建,敖家祠堂位於重慶市榮昌縣吳家鎮雙流村到今約有300餘年。茲乃當時望族,毀於文革。

  福建敖嶺村敖氏

  來源不詳?(從江西清江遷徙)敖嶺村雄踞於牙城鎮中部的高山之上,是本鎮歷史較早的村莊之一。根據《敖氏宗譜》記載,早在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敖嶺敖氏始祖念一公在閭山學法有成之後,其師傅閭山老母送他下山時,隨手抓把泥巴捏成兩片泥餅,使法後變成一合磨盤,再折茅呵氣成扁擔,又扯段野藤擰成繩子,叫他用藤綁磨盤挑回家,並囑咐他,如果扁擔在哪斷了,哪兒就是他安家之風水寶地。念一公挑到敖嶺這個地方時,扁擔斷為兩截。他將扁擔插在村中路邊,磨盤擱在村西,藤子棄在村東,後來插扁擔的地方長出兩株柳杉,樹下冒出一泓泉水,藤繩也復活了。如今,柳杉一株在1958年被雷電擊中枯死,另一株現高30餘米,胸徑2.9米,為霞浦縣最大的柳杉;古藤環繞在村口,直徑也有30多公分,成為楊家溪景區中的一處富有特色的景觀。

【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

  魯國堂:以望立堂

  寀庵堂:宋代有敖陶孫的,從小不受約束,胸懷大志。當時的奸臣韓侂冑當權,大儒朱熹遭貶。陶孫正遊學太學,他首先做詩為朱熹送行。趙汝愚死在被貶的地方,他又寫詩哭趙。韓侂冑聽到這些以後很生氣,於是下令逮捕敖陶孫,陶孫改名換姓逃掉了。後來陶孫中了進士,做了溫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此外敖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享敘堂、敦倫堂、慎德堂、德星堂、世德堂、敦睦堂、正義堂、心遠堂、清江堂等。

  字輩

  湖北襄樊敖氏字輩:“宗緒安楚相詒謀盛德昭紹賢長續永顯耀佐興朝”。

  湖北麻城、四川南充敖氏字輩:“昌文興朋勤”。

  湖北黃岡敖氏字輩:“少興文明正永世向朝廷”。

  重慶城口敖氏字輩:“榮華成夢永錫長春施事孝地龍鳳舞騰”。

  重慶敖氏一支字輩:“示師顯尚志體正玉文明善自為能學安全作守誠”。

  江西德興敖氏字輩:“杞廷文仲應世代光華新崇先定起後耀祖必振宗傳家宜清白詩書永隆重”。

  雲南昆明、曲靖敖氏字輩:“國士學成選容新”。

  遼寧丹東敖氏字輩:“春啟光華慶永昌德可延宗仁壽長”。

  四川彭州敖氏字輩:“永興安慶玉國正德明昌富貴文忠本嚴理定家邦”。

  河南信陽敖氏字輩:“光明正大士榮華富貴錦祖述紹繼承公寬信惠敏文武振家聲仁篤培枝本禮義尚節廉忠孝慈良秉積善有餘慶修德昌其品天增祿萬鍾祥雲雙寶鼎”。

  陝西漢陰敖氏字輩:“永遠啟鴻喜人賢世維運忠孝振家聲”。

  滿州敖氏(鄂卓哈啦族)字輩:秉國思賢德,承家重善良,學深銘永樹,恩溥義恆方,和厚鍾才毓,英明紹嗣昌,麟書宏瑞憲,俊業慶平章,孝友延先緒,仁恭啟祖光,自強綿世蔭,立志佑宗鋼。

  貴州福泉字輩:世與海佔國、永澤必選榮、正大光明禮、家幫在朝宗。

  蜀遷黔後字輩:紹宗文明正,永世相朝廷。天仁思毓秀,國元克沛新。

  江西德興敖氏舊字輩:杞廷文仲應,世代光華新。新字輩:崇先定起後,耀祖必振宗,傳家宜清白,詩書永隆重。

  四川省樂至縣敖氏家族輩分:林登行文先世德,秀英學仕在朝廷,忠厚第傳才茂盛,孝友欲堃啟芳榮。(樂至縣敖氏分佈在勞動鎮,天池鎮,共計1500人左右。)

  雲南貴州敖姓字輩(目前最高輩為“觀”,學成顯三倍最多,最小輩到“勳”):   音 永 美 世 舜 龍 文 元 天 仁 正 本 觀 國 士 學 成 顯 榮 勳   德全 惠 昭 著 遵 孔 道 自 純 明 亮 敦 作 述 光 華 裕 居 廷 議 漢 沛 洛 匯 江 渝 汝 渭 法 湘 溪 瀘 遊 泮 河 滇 洲 浙 滸 洋   沙 澤 濟 汰 浩 湖 澆 潘 濱 港 淮海 浪 流 滓 洹 澎 沾 鴻 漲   樹 大 根 深 多 培 植 丹 桂 科 武 開 乾 坤 印 久 後 萬 年 波   凌 偉 壯 宇 雲 安 邦 斌 廣 倫 將 才 千 秋 勝 忠 良 赤 雄 軍

  貴州金沙:世師顯尚志 體正玉文明 善繼維能學 安全作守成 德心嘉克廣 景遠兆尊榮   崇本先昌念 大光慶永清 在宗敦順慎 立國重鈞衡 三讓行其義 萬邦頌以貞  秉道興觀泰 協和定履享 同仁昭祖訓 祥開瑞紀宏 敬恭長衍緒 福祿壽聯賡

  貴州木孔:朝選思單紹,於連如元啟,自懷登國正,應發佐天長

  貴州金沙清池鎮、石場鄉支:廷應登運存,國正步運清。洪基(書)開運泰,堯府順運新。

  四川省營山縣敖氏家譜字輩排序:應運尚仕 以二元文 永世正宗 安朝定國 天和志義 仁杰廉明 光宗耀祖 繼養永生 堂天金玉 富貴榮升

  重慶榮昌字輩: 玉庫房桂高祖之後居榮昌敖家壩字派:

  海棠堰

  鑑、萬、麟、惟、慶、毓、祖、山、翔、仁、應執、位才一士春、明永幫國德、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千擔丘、雞爪坪、李家壩、周家壩

  鑑、萬、麟、惟、慶、毓、祖、澤、堂、芳、鳴、廷汝、體年學、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吳鋪灣

  鑑、萬、麟、惟、慶、毓、祖、聖澤時、成師、文賢、世克執、家、本、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清流鎮、河包場、凰皇寺

  鑑、萬、麟、惟、慶、毓、祖、山時、臣師遠道、賢、世克光利、其明、顯、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舊屋壩(舊田壩)

  鑑、萬、麟、惟、慶、毓、祖、時、師、臣、貢、克、光、本、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祖灣

  鑑、萬、麟、惟、慶、毓、祖、時、臣、賢、式、其、本、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江北嘴

  鑑、萬、麟、惟、慶、毓、祖、王、堂、如、致、先、士、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香爐石

  鑑、萬、麟、惟、慶、毓、祖、德武王、宗、文、世、作、登、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廳房

  鑑、萬、麟、惟、慶、毓、祖、武王金、翔堂、文、於、元家興、孝、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仙女灣

  鑑、萬、麟、惟、慶、毓、祖、金、翔、文、於、家、孝、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魚廣壩

  鑑、萬、麟、惟、慶、毓、祖、金、堂、芳文、於、家、孝、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白土壩、下勝壩

  鑑、萬、麟、惟、慶、毓、祖、武、宗、文、光、顯、家、昌、以、行、之、茲、乃、大、振、樹、立、在、人、秉、心、順、受、久、益、貴、榮。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雄才命世;

  俠氣幹霄。

  ——佚名撰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清江人敖英,字子發,正德年間進士,由南京刑部歷陝西、河南提學副使,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善寫詩,意境幽遠,盡闢蹊徑,著有《慎言集訓》、《東谷贅言》、《綠雪亭雜言》等。下聯典指南宋福清人敖陶孫,字器之,號號臞(Qú 音渠)庵。寧宗時,權相韓侂(Tuō 音託)胄執政,與宗室大臣趙汝愚爭權,趙汝愚被罷官,死在外地;韓侂冑又指理學為偽學,罷免、驅逐理學家,朱熹被貶外任。敖陶孫當時在太學,寫詩送朱熹,又寫詩哭趙汝愚,因此觸怒了韓侂冑而遭追捕,他改變姓名逃跑才免了禍。後來登慶元年間進士,官至溫陵通判。著有《臞庵集》等。

  仙丹煉井;

  俠氣幹霄。

  ——佚名撰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敖仙修道於江西上高縣高山上,上有真人煉丹井和衝真觀。下聯典指宋·敖陶孫以詩哭趙汝愚被追捕,變姓名亡命而得免。

  秀毓譙郡;

  宗開太敖。

  —— 指敖姓郡望和源流

  六言通用聯

  姓啟楚國一主;

  名列江北二傑。

  ——上聯:春秋時,楚國國君凡屬被廢弒而得不到諡號者,均稱為敖,這些國君後代,有的以敖為姓,成為敖氏一支。 下聯:明代學者敖山,山東莘縣人,字靜之,舉鄉試第一,成化進士。官至江西提學副使。賦才雄爽,為文如奔峽騰川。與浚縣王越齊名,人稱“江北二傑”

  九言通用聯

  作輓詩,陶孫俠氣高尚;

  著雜言,子發才名大張。

  ——上聯:敖陶孫。 下聯:敖英

  十言通用聯

  詩風雅緻,韻似鳴琴繞谷;

  賦才磅礴,文如奔峽騰川。

  —— 上聯:敖英。 下聯:敖山

  【祠堂古蹟】

  蔣家堰鎮敖氏宗祠

  竹溪敖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甲午年,清嘉慶、同治年間曾先後遭白蓮教、川匪劫掠焚燬。現存敖氏宗祠是清同治戊辰年(公元1868年)復建的,宗祠位處竹溪縣蔣家堰鎮敖家壩境內,背山臨水,坐東向西,面闊四間,縱深三進,由門樓、照牆、拜堂、祖堂、祧室、東廊、西廊七部分組成,佔地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規制宏大。

  敖氏宗祠,解放前是竹溪敖氏家族年節祭祖,處理宗族事務的重要場所;解放後,其功能作用漸漸淡出,保護維修無人問津,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 “破舊立新”中,慘遭厄運, 人為破壞嚴重。現僅殘存拜堂、祖堂、東廊、西廊等部分建築。從留存的建築來看,敖氏宗祠廳堂高大,雕飾工藝精美,用材考究。宗祠的梁頭、脊柱、斗拱等木構件,上面繪有各種雲紋、花卉圖案。宗祠外牆壁上鑲嵌有以“福、祿、壽、喜”為主題的一件件浮雕,畫有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題的一幅幅壁畫。這些浮雕和壁畫都是彩繪,以青綠、土黃為主調,間以橙、赭等對比色,雖歷經百餘年,仍圖案清晰亮麗,色彩鮮豔,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敖氏宗祠現已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典故軼事】

  敖天印英雄軼事

  敖天印從小靠賣力氣為生,每天去石灰窯挑石灰,別人用扁擔挑,而他用一根大竹子挑,力大無比。所以,他吃飯也就和別人也不一樣,一吃就是雙份。由於家中難以餬口,他開始了從軍的生涯。

  光緒六年(即1880年),敖天印親赴琉球群島探聽軍情後,曾兩度赴臺灣,指揮並參與臺灣防務建設。1881年,他又隨福建巡撫岑毓英赴臺,修建新化、新竹兩縣交界的大甲溪及河堤,溝通臺灣島南北交通,以備軍事防務。次年又奉命去臺灣修葺城池,帶領士卒和民工修築臺北府7公里的城牆,開挖護城河,以備抵禦外敵。

  1883年,敖天印奉命駐守新疆伊犁。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進犯福建沿海和臺灣省,敖天印調赴福建前線,駐守閩江口的軍事要塞長門,率士卒晝夜巡邏,始終不懈,並修築海長城,修道路,挖地道,建設崖石、龍山等各處炮臺工程,加強海疆防衛工事建設。

  1886年,在閩江口建築崖石炮臺,安裝大炮,守護國土,有力打擊了法、日侵略者的入侵,粉碎了侵略者吞併臺灣的陰謀。當地群眾盛讚敖天印堅守海疆之功,贈其“海疆保障”金字匾額。

  史書記載,敖天印鎮守邊防、海疆數十年,年至七旬仍率將士與人民為建設臺灣、保衛臺灣,奮戰在第一線。晚年,敖天印解甲歸田,回到家鄉後,熱心家鄉建設。他深感自己幼年家貧無力讀書,為讓家鄉百姓子弟能上學,捐贈花地200廂,田10餘頃,辦起大冶王壇、北門堖、柏樹嘴等5處義塾學堂;兩次捐銀500兩,修建大冶四顧閘水利工程,使大冶陽新湖濱人民免遭洪水之苦。同時,他還帶領鄉民廢除重租盤剝等積弊。著有傳記《敖公記述》遺世。

  【家族傳說】

  改名說

  敖這個姓氏來源於上古,和姜、姬一樣,伴隨著中國歷史的成長。上古時代有姓氏的人不多,而且有姓氏的都是社會上比較有身份的。一些上古的姓氏已經消失,比如媯,那麼敖姓族人的歷史也一定經歷無數坎坷。歷史上以個姓氏的滅絕有諸多原因,比如戰爭、瘟疫、災荒、犯罪的連誅等等。敖姓能夠5000年流傳至今,說明這個姓氏應該是家族繁盛、苗裔眾多的。而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敖姓如此久遠又族人眾多,為什麼在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不多呢?

  在雲貴這邊的敖姓人中流傳一種說法,乃是敖姓人不改名(民間叫“左名”)是無法登科中舉、進入仕途的,即使進入,也會無端惹來災禍。這種說法問及許多敖姓的長者,他們都不知道出自何處,只說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子孫後代就得遵守。我們當然不太相信敖姓人不改姓就不可能在社會精英階層有所作為之說,但是這種說法一定有它的淵源,不會是無中生有。敖姓人在古代名人寥若晨星,敖姓一些風雲人物改做他姓的可能不會不存在,而災禍之說,宋代敖陶孫確實是改名換姓才得以免殺身之禍的。

  鰲魚說

  民間有一句說法,叫“四大鰲魚頂天下”,還有“敖姓當官,天下必翻”的說法。此二說不知出自何時,既已流傳肯定也是有些原因的,這或許是外姓限制敖姓人當官的一種說法。

  腳趾說

  相傳敖姓祖先有一位比較富裕的人有10個兒子,在臘月二十七殺過年豬的時候,幾個兒子由於年紀較小,爭搶豬腰子打鬧玩笑,不小心腳碰到殺豬的刀,留了血。所以他的後代子孫的腳的兩個小腳趾指甲都是兩瓣的。居住在雲貴之交的敖姓人都這樣,著是區分是不是敖姓人的主要身體特徵。

  忌諱

  一、農曆臘月二十七不可以殺豬。

  二、敖姓人字輩清晰,長幼尊卑最為明顯,同姓不可以結婚。

  三、敖姓和錢姓同源,不可以通婚。

【家訓格言】

  《敖氏家訓》

  敦孝悌以重人倫

  篤宗族以昭雍睦

  和鄉黨以息爭訟

  勤農桑以足衣食

  務本業以安天命

  尚節儉以惜財用

  重墳墓以固根本

  恤孤寡以振風規

  設家塾以端蒙養

  秉公正以禁非為

  完錢糧以省催科

  解仇忿以重身命

  《敖氏家訓》

  一.敦孝以重人倫

  凡君師推立教之思必先申孝弟之義至我族一脈淵源安能外孝弟以為訓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

  人不知孝弟獨不思父母愛子之心乎。方其未離懷抱飢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為父母者審聲音察形色笑則為之喜啼則為之憂;行動則跬(kui)步不離疾痛則寢食俱廢。以養以教至於成人復為授家室謀生理百計經營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實同昊天罔極。人子欲報親恩於萬一自當內盡其心外竭其力謹身節用以勤服勞以隆孝養毋博奕飲酒、毋好勇鬥狠、毋好貨財私。

  妻子庶堪稍供子職又聞父有冢子(zhong嫡長子)稍曰家督弟有伯兄尊曰家長凡日用出入事無大小眾弟子皆當諮稟飲食必讓言語必順步趨必徐行坐立必居下凡以明弟道也。

  總之不孝與不弟相因事親與事長並重能為孝子然後能為悌弟能為孝子弟弟然後處則為純孺出則為循吏特患習焉。不察致自離於人倫之外若能痛自愧悔由一念孝弟積而至於念念皆然勿尚虛文勿略細行勿治名而市譽勿勤始而怠終。

  孝弟之道庶克敦矣於戲聖人之德本。於人倫堯舜之道不外孝弟。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我族子孫其毋視為具文焉可。

  二.篤宗族以昭雍睦

  家有宗族猶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支雖遠近異勢疏蜜異形要其本源則一故人之待其宗族必如身之有四肢百體務使血脈流通而痾癢相關然人於宗族有不篤者或富者多吝而無解推之德或貧者多求而生決望之思或以貴凌賤而勢利泊其天親或以賤驕人而忿傲施於骨肉或貨財相竟不念祖免之情或意見偶乖頓失宗親之義或偏聽妻孥之淺識或誤中讒慝之虛詞因而詬誶傾排無所不至非惟不知雍睦抑且忘為宗族矣。昔張公藝九世同居江州陳氏七百口共食今我族人丁雖去散處當念一本至親?厚毋薄?親毋疏;長幼必以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聯喜則相慶以結其綢繆戚則相憐以通其緩急庶雍睦昭而宗族之誼愈重。君子稱為義門鄉里推為望族豈不美哉!

  三.和鄉黨以息爭訟

  鄉黨中生齒日繁比閭相接睚眥小失狎暱微嫌一或不誡凌竟以起遂至屈辱公庭委身法吏負者自覺無顏勝者人皆側目。以里巷之近而舉動相猜報復相尋何以為安生業長子孫之計哉?是故人有親疏概接之以溫厚事無大小皆處之以謙沖。毋持富以侮貧毋扶貴以凌賤毋飾智以欺愚毋倚強以凌弱。談言可以解紛施得不必望報。人有不及當以情恕非意相干當以理遣此。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愧悔之心。

  一朝能忍鄉里稱為善良忿不爭閭黨稱其長厚。由是而簟食豆羹爭端不起鼠牙雀角訴訟無因豈猶致結怨、耗財費時、失業破產、流離以身殉法而不悟哉?古人云:非宅是卜惟鄰是卜緩急可恃者莫如鄉黨。則鄉黨和而爭訟自息矣縱鄉當有奸頑好事之徒或詭計挑唆或橫行哧詐或貌為洽比以煽誘或假託公言而把持當以和讓處之亦不必相與急訟也。

  四.勤農桑以足衣食

  農桑者衣食所由出也。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古者天子親耕後親桑雖躬處至尊猶且不憚勤勞為天下倡況我族人等乎?若於本務所在稍不自立將坐受其困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其理然也。願我族盡力農桑勿好逸惡勞、勿始勤終惰、勿因天時偶謙而輕棄田園、勿慕奇嬴倍利而輒改故業。苟能重本務日積月累以至身家饒裕。且於山澤園圃之利雞豚狗豸之畜亦皆養之有道取之有時。庶幾利賴無窮而衣食之源溥矣!

  特患年穀豐登或忽於儲蓄而帛充贍或侈於費用甚。且貴金玉而輕菽粟工文繡而廢蠶桑相率為紛華美麗之習尤我族所當深戒者也。自古盛王之世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享庶富之盛而致教化之興。其道胥由乎?此豈我族能外是乎?

  五.務本業以安天命

  上天生民必各付一業使為立身之本。故人之生雖智愚不同、強弱異等莫不擇一業以自處。居此業者皆有天命當為之事幼而習焉長而安焉。萬不能見異物而思遷此孟子之所謂恆產也。維茲本業實為要務。

  凡為士農、為工商業雖不同而務所當務則同。但恐日久生玩舍舊圖新或為浮言所動或因際遇未通一念遊移半途而廢作非分之求生、意外之妄想是之謂不安天命卒之朝夕營營不恆其德者無不歷久而無成矣。天下無易成之業亦無不可成之業。為士者若謹身修行敦崇禮讓退為有本之學進為有用之才;為農者若水耕火耨不留遺力先事以備水旱如期而輸稅糧;工若審四時飭六材日省而月試居肆而成事;商若通有無權貴賤交易公平勿蹈欺詐縱令世途艱險行為抑鬱而各本業各守天命習於勤劬(qu)絕不稍貪逸樂安,於樸守絕不稍事紛華。自能熙熙然士食舊德、農服先疇、工利器用、商通貨財藉以有利於身籍以有用於世。豈不足衣足食光前裕後哉!我族子孫其敬聽之毋忽!

  六.尚節儉以惜財用

  人不能一日無用即不可一日而無財。必先留有餘之財而後可供不時之用故節儉尚焉。夫財猶水也節儉猶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則一瀉無餘而水立涸矣財之流不節則用之無度而財立匱矣。然何世有不知撙節者衣好鮮麗食求甘美一月費數月之糧甚至稱貸以遂其欲。子母相權日復一日債深累重飲寒不免;又或殷富之戶倉箱充實本可積蓄乃酬酢往來率多浮費漸至錢穀空虛室如懸馨啼飢號寒困若無告皆不節儉所致;更或祖宗勤苦儉約日積月累以致充裕子孫承其遺業不知物力維艱任意奢侈誇耀里黨稍不如人即以為恥。曾不轉盼遺產立盡無以自存於是寡廉鮮恥靡所不至弱者餓殍溝壑、強者作慝犯刑。

  大抵儉為美德?以固陋貽譏禮貴得中勿以驕盈致敗衣服不可過華飲食不可無節冠婚喪祭各安本分。自此富者不至於貧貧者可至於富安居樂業財用有餘孝經有云: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乃庶人之孝。我族子孫其身體而力行之。

  七.重墳墓以固根本

  祖宗所賴乎後人者止此墳墓一抔(pou)土耳。昔祖宗燕翼貽謀不知若何行為若何勞苦始得積累以啟後人故後人思所以報謝祖宗者必於春露秋霜偕子弟攜酒食虔誠享祀庶。或問心少安無如世倘有生平不祭墳墓之人聽其蕪煙蔓草荊棘縱橫而絕不舉足盡前曾亦思祖宗墳墓之所在所在即後人根本之所在誰無根本何忍心如此乎?凡我族人務須每年拜掃墳墓顧念根本臨風悵望懷想依依。縱不能椎牛以祭而斗酒豚肉家餚野味亦可聊盡片心。朱子家訓雲: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朱子又:殆具有培持根本之深意也乎。然則孝子慈孫不於墳塋左右樹木前後地界加以保護盡力維持而汪今人忘本之譏矣。若雲置墳墓於不問其孝子慈孫而出此哉!

  八.恤孤寡以振風規

  凡人於顛連無告者理宜賙濟維殷況同族之孤兒寡母安得不倍加愛恤倘見天下孤者流.或膺害於強宗或受制於僕隸或豪鄰之侮難御或飢寒之苦無策又或幼失教誨而至於流蕩不檢或繼室所生而被其前子謀噬類皆孤寡吞聲奸究得志家族中風規之不振莫此為其矣夫士君子讀書論道縱不能施仁政以普及孤寡而遇家族孤兒年未成立者一有內侵外侮即當出身捍禦又須察其異姓親黨孰善孰否否者戒勿?比善者共謀扶持或事多險阻更宜竭誠彈慮計圖保全此乃補天地之憾體祖宗之心即所以振家族之風規也不然窮民若孤寡必至零丁零落罹人?害冤屈無以申矣風規何由而丕振哉。

  九.設家塾以端蒙養

  宇宙間而彥名流忠臣孝子無人不由蒙養端其基古者孩童八歲始入小學教以灑掃應對近退俾知尊卑長幼之道此家熟之所由設也我族衣食頗餘者務須設一家熟聘一師儒令子弟就入其中朝夕涵濡莫敢稍懈然要必以子弟為本材能為末器識為先文藝為後所讀者皆證書所交者皆正士確然於禮義之可守惕然於廉恥之當存久之心地淳良行止端重可以寡過而修身即可以進德而成材也語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設蒙養不端將遊手好閒博奕飲酒或結納匪類放僻邪侈甚者罹法網犯刑章為父兄者能晏然恧巳乎至愛親敬長子之道復殷殷明示其訓庶子弟見聞日熟循規蹈矩之中?凡子弟之率皆原於父兄之交能端蒙養則閭?子弟可致尊榮不端蒙養則公?子弟以為卑賤今我族有子弟都義萬之訓切磋之功可不預端正之年乎!

  十.秉公正以禁非為

  闔族舉一戶首戶著以一人而承祖宗之寄推尊於一族之上是必能體祖宗之心通一族之眾之心者也不公不正其何以仰對何以俯答乎平昔相接以禮相維以恩一當事任?為秋霜勿為冬日?為斬銅截鐵勿為和鼓模式菱總之不要譽不避謗雖鬼神且不能違蠻?且可以行而況水木一本者乎我族世代??賭博遊食者或有之敢從匪?如穿?類者或有之不事正業迷入邪教者或有之是皆原於家規不嚴所致自今以後格守正道不準肆意非為如敢不遵輕則祠宇杖笞重則送官懲治其各自愛可也人生天地間士農工商以及?販庸作列事不可以為生但要存良心順天理而巳而何必舍善從惡顛倒是非為天地間之棄人是哉是在同戶事者不得不秉公正以重為禁之。

  十一.完錢糧以省催科

  自昔畫野公州任土作貢而賦稅以興凡國之五體百度輪用出入皆?為君所以必需於民下所以宜供於上古今通義未之或改是故緩徵薄斂加惠元君之德也以下奉上先公後私民之職也我族詩禮傳家宜喻此意勿惰而嬉蕪其本業勿奢而費耗其?財勿逡巡觀望?邀賜復之殊恩勿轉委輪將致被豪猾之中飽依限而納勿待追呼然後以其所餘養父兄畢婚嫁給朝夕供伏?俯仰無累妻孥晏然人生安樂莫?於此倘不知國課當重國法難寬或有意抗違或任情遲緩司則嚴為追此胥役則肆其誅求?喙叩門多方需索無名之費或反浮於應納之數而究竟所未完者仍不能不完不知何樂而為此噫傳頌胥役之侵漁曷若輪朝廷之正供為抗糧之頑戶曷若為守法之良民試思廟堂之工所日夜憂勞水溢則為?防旱?則虔禱蝗蝻則為?不幸成災則又為之?租為之賑濟無非以愛民為深心我族食毛踐士者每年春秋錢糧踴躍赴櫃完納庶稍答天恩之高厚昔朱子有云國課早完雖饔餮不繼變有餘歡我族其永奉為箴規也歟。

  十二.解仇忿以重身命

  人生氣質之偏不能變化往住血氣用事到一發而不可遏激怒祟朝竟成莫解互相報復彼此具傷其起甚微而為害甚大國家法綱雖寬萬不能為犯刑者施法外之仁倘見大患大難強者奮身以力為爭?弱者捨命以圖所抵償忿以馬仇讎而益忿原其致辭此之由非?起於夙昔之仇即禍生於一朝之忿而人所最易犯者尤多於縱酒?之為物能亂人心志使失其故常或賓主酬酢始以合歡而具入醉鄉則一言不合致操刀而相向或睚眥之?本可冰釋及酒酣耳熱則一發難忍若不共之深仇每見命案巨禍相傷於酒後者十有五六噫置身累線家破人亡甚或累及妻孥禍延鄉黨而後拊心自悼悔何及矣我族與人素有仇忿者思將來之患思忿與命孰輕慎勿快目前之忿而貽事後之悔縱人或以非禮相加似能含忍然一念夫身命攸關則從父兄訓誨聽親友調和無不可情恕理遣昔孔子曰忿思難孟子謂橫逆猶是此亦妄人也已矣聖賢之遺訓其能頃刻忘哉!

  【雲貴敖氏家規家法】

  祖籍

  江西臨江府新淦縣輞川,志謙避亂商居黔省南籠府普安(今貴州普安縣)安廳平彝所(今雲南省富源縣)彭家屯.

  家規五條

  勿以富吞貧 勿以強凌弱

  勿以賢欺過 勿以眾暴寡

  勿以貴傲族

  家法五條

  一不準開挖墳塋 二不準牲畜進瑩

  三不準砍伐林木 四不準敲碑損墳

  五不準道路通引

  違者給予相應的經濟罰款決不寬右並報經上級政府作刑事處分。

  公元一九八七年歲三月初八日(清明節)在雲南富源縣後所鄉敖家屯村召開家族大會。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