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氏起源及歷史

訾姓圖騰_訾氏圖騰

訾姓圖騰(訾氏圖騰)

訾姓是中華姓氏之一,非常古老。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訾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市紀臺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義市)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於第三百七十八位,當今人口數約為十四萬,排名第三百六十九位。

得姓始祖

祭伯:關於訾姓,《姓苑》上有“今齊人本姓祭,以不祥為訾。”的記載。由此可見,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來的。這個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祭國的子孫,“以國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證,當時的祭國也就是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換言之,我國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是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時期的一個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佈於如今的山東省境內。根據我國許多姓氏的得姓途徑判斷,很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後人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單姓的訾氏的緣故。而訾氏家族多年來,又主要以山東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州市)。訾氏後人奉祭伯為訾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國名,出自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屬於以國名省文簡化為氏。

  在三千多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有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稱訾陬氏、有娀氏,是遠古“三皇”時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佈於現在的山東省的曲阜一帶。傳說,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訾娵氏部族女子。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在夏王朝時期建有皆陬國(今山東壽光一帶),為諸侯國之一,其國君及民眾大多稱訾陬氏。訾氏,帝嚳妃,訾娵氏女,漢有樓虛侯訾順。

  訾娵氏族人的後裔子孫有省文簡化為單姓者,去“陬”字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周朝祭國訾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周王朝時期,有爵位為伯爵的姜姓祭國,時稱祭伯,後晉為祭公。

  當時的祭國故址在今河南省鄭州中牟縣一帶,都城在今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祭城村。該國築有訾城(今河南中牟邵崗),在歷史上曾稱作“東訾”。

  在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待考),祭國出了個重要的人物,叫祭公謀父,其邑地就在訾城。

  祭公謀父是一位賢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輔佐周穆王的過程中,祭公謀父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

  周穆王曾向祭公謀父請教治國之道,祭公謀父以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周朝為榜樣指出:“治國靠的是德政,而不是暴政。不能輕易使用暴力,不能見利忘義,不能寵愛親戚疏遠賢臣,要用中庸的方法治理國家。”他的這個觀念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一年,周穆王準備傾全國之力攻打犬戎民族,祭公謀父則勸說周穆王:“聖明的君王向來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別人,早晚會帶來嚴重後果的。”但是周穆王不聽勸告,仍然率兵攻打犬戎,儘管戰爭最後取勝,但使得周王朝周邊的各個民族因此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再也不稱臣納貢了。此後,周王朝國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執政時期,周王朝竟然被少數民族犬戎打敗,周幽王被殺,繼位的周平王姬宜臼不得不遷都成周(今河南洛陽),以避犬戎。

  東周初年,鄭莊公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大力開疆拓土,為建立霸業,他將祭國視作鄭國在中原地區的絆腳石,因此在周平王三十一年(鄭莊公四年,公元前740年)即發兵滅了祭國。

  後來,訾城又被齊國奪取吞併,祭公謀父的後裔子孫以及訾城之住民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訾氏族人大多尊奉祭伯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東周訾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東周王室有個邑地名為訾城(今河南鞏縣西南部),緊靠黃河南岸,屬於周王朝的京畿範圍,史稱“西訾”。

  在訾城居住的周王室貴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訾婁,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訾婁,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一個邑地(今山東曲阜息陬),後被魯國奪取,是孔子的誕生地。

  在史籍《左傳·僖公十八年》中記載:“(周襄王姬鄭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冬,邢人、狄人伐衛,圍菟圃。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眾曰:“苟能治之,毀請從焉。”眾不可,而後師於訾婁。狄師還。”

  在訾婁居住的衛國貴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訾枝,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訾枝,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邑地(今湖北枝江)。

  在史籍《左傳·文公十六年》中記載:“(周頃王姬壬臣九年,公元前610年)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居住的楚國貴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宋國訾毋,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訾毋,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個邑地(今河南周口鹿邑馬鋪)。

  在史籍《左傳·襄公十年》中記載:“(周簡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鄭子耳伐宋,師於訾毋。庚午,圍宋,鬥於桐門。”

  在訾枝居住的宋國貴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後期趙國貴族訾辱氏,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

  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載:“訾辱氏,趙嬴姓也。”

  訾辱氏與恭叔氏、邯鄲氏、嬰齊氏、樓季氏一樣,都是為周穆王姬滿駕御馬車的造父之趙氏支裔,是趙武靈王的後裔子孫。

  趙武靈王,名趙雍,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趙國君主。

  在周顯王姬扁四十四年(趙武靈王元年,公元前325年)剛即位的時候,趙武靈王就能在精明賢良的大夫肥義幫助下,鎮定地逼退了五國之兵。趙武靈王從趙國遊牧文化重於農耕文化的實際出發,透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最佳化配置。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白狄中山國,消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外型到精神真正統一起來。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併了樓煩,奪得他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趙武靈王還親自扶立了秦昭襄王嬴稷與燕昭王姬職兩位國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趙武靈王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牢固地保衛了王權。雖然趙武靈王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了問題,自己最後也死於非命,但這場政變恰恰是由於趙王何牢固地掌握著經趙武靈王改造加強的王權,才沒有演變成全國性的大叛亂,趙國才沒有因此而實力大損。

  經過趙武靈王對趙國國家結構的整體改造,對趙國國家性質的重新塑造,趙國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與秦國共同成為戰國後期爭霸戰的主角。

  周郝王姬延十六年(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國於王子趙何,即趙惠文王。他任命肥義為國相,兼任趙惠文王的太傅。趙武靈王則自號主父,專心趙國的軍事建設和對外戰爭,國內政治、經濟事務則全部交由趙何負責。趙惠文王即位後,國內的政治中心就逐漸地由趙武靈王轉向了趙惠文王,大臣們也都聚攏在趙惠文王身邊。

  周郝王十九年(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率軍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國國王投降,中山國滅。趙武靈王將中山國國王遷往膚施(今陝西榆林)。部眾脫離殆盡的樓煩王不甘從此失去權勢,於是,與相距不遠的膚施中山王聯絡。不久,中山國國王與樓煩王謀反,結果被趙武靈王攻殺。

  在佔領中山國後,趙武靈王便整理代郡和邯鄲之間的道路。不久,趙國境內的道路就通暢無阻了,各地的交流方便多了,境內的各民族間的交流也更多了。

  趙武靈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韓王的女兒,為趙武靈王生了公子章。公子章本來是太子。後來,韓夫人去世,趙武靈王在得到美女吳娃後,就把吳娃立為自己新的夫人。吳娃生的兒子就是趙惠文王。吳娃在短暫的一生裡為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求過趙武靈王一件事,這讓趙武靈王對吳娃感到很愧疚。吳娃最愛趙王何,死前求趙武靈王立趙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而立公子何為太子。公子何雖然年幼,但卻聰明機巧,深有其母之智,趙武靈王也很愛他。

  在當初立趙何為趙惠文王,自己退位的時候,趙武靈王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趙武靈王讓趙惠文王提前即位的另一個考慮是,自己經常親自帶兵打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遭到不測,到時候,趙國必定會大亂。先前幾代國君都是在政變中或者在反政變中即位的殘酷事例,讓趙武靈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但是趙武靈王的這番設想卻嚴重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

  在大夫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天賦聰敏的趙惠文王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經過三年的聽政,趙惠文王已經很懂得治國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見弟弟趙惠文王時的萎靡頹廢讓趙武靈王十分痛心。公子章本來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太子,只是由於自己對吳娃的愛而廢掉了公子章。與吳娃的美貌聰穎一樣,韓夫人的賢惠持重也曾經深為趙武靈王所著迷。如今,趙武靈王最心愛的兩個女人都去世了,不能與自己分享至高榮譽了。對於自己最喜愛的兩個兒子,趙武靈王希望他們都能分享自己創造的無上偉業,尤其是公子章。公子章在無辜被廢后,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在想起賢惠的韓夫人的時候,趙武靈王就會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個填補自己愧疚之情的辦法。

  公子章比趙惠文王年長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健壯,大有趙武靈王之型,本來最為趙武靈王喜愛。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伐中山時,不到十五歲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統率中軍的重任,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指揮下,取得了攻打中山的大勝利。此後,公子章多次隨從趙武靈王出征,屢立戰功,為國人所稱頌。

  趙武靈王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田不禮相公子章,時常表示對公子章的遭遇很同情。田不禮本是齊國的失勢貴族,一直希望能夠東山再起。在被趙武靈王任命為廢太子章的相後,田不禮認為機會來了。田不禮對趙武靈王的廢長立幼的做法很憤慨,經常以立長乃天經地義、人間正道的說辭影響公子章。公子章被廢后,對王位本已經心如死灰,但田不禮不斷煽風點火,公子章又聯想到趙武靈王對自己及母親是如此的絕情,那點死灰竟又復燃了。

  趙武靈王經常與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準備兩份,公子章的儀仗用度與趙王何的幾乎一樣。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愛,趙王何雖有隱憂,但卻不便明言。肥義也覺此事不妥,但他了解趙武靈王的心情,心想,公子章被無辜廢掉太子位,失去為王的機會,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待也算是他的彌補之意吧,便也不深計較。朝中的許多大臣們見公子章又受到了趙武靈王的厚愛,以為趙武靈王又有什麼新的打算,便暗中與公子章來往。公子章對權力本不陌生,見朝中大臣又都向自己示好,胸中的理想和抱負止不住地向外湧。公子章要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

  周郝王二十年(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這個想法的背後是趙武靈王要收回趙惠文王的實權,重新親掌朝政。趙武靈王畢竟正值四十六歲的壯年,在攻滅中山、趕走林胡、消滅樓煩後,趙武靈王又有了新的理想。此時的趙國由於沒有參與中原國家的混戰,實力最強,而齊、秦、韓、魏、楚由於連年的混戰,此時已不是趙國的對手。趙武靈王在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後,還要做中原的霸主。為了實現他心裡的這個偉大理想,他的第一步是奪回王位,重做趙王。在自己主動放棄王位,禪讓趙何以後,趙武靈王就逐漸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而趙惠文王在肥義的輔佐下,名正言順地取代趙武靈王成為趙國的一號人物。趙武靈王最初的二元政治的設想失敗了。儘管趙惠文王是趙武靈王親自立為王的,但權力與名位遠去的痛苦讓趙武靈王十分失落,一生追求榮譽的趙武靈王有些不甘寂寞了。潛意識中重新扶植公子章的根源越來越明晰,說到底,就是要奪回自己曾經放手的權力。

  趙武靈王把要立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同肥義說了,肥義不同意。起初,肥義以為立公子章為代王是趙武靈王的過分溺愛。但慢慢地肥義明白了趙武靈王的真實用意。肥義是個忠厚能幹的胡人後裔,他的想法是,自己是國家的相,那麼就要為國家負責,自己是趙惠文王的老師,那就要對趙惠文王負責。在過去的四年裡,肥義精心輔佐趙惠文王,使趙惠文王已經很得王的精髓。肥義為趙惠文王建立了一個可靠的勢力範圍,趙惠文王的羽翼已成。根據肥義的觀察,趙惠文王是個與他父親一樣渴望榮耀的人,如果趙國再出現一個王的話,不管是誰,趙惠文王都不會容許,趙國必然要有一場血戰。事實上,肥義也正是以鐵血來教育趙惠文王對待王權的態度,決不允許任何人對王權有所覬覦。王權不穩,國家必亂,這裡不只是一個人榮辱的問題。肥義對趙武靈王雖然很有感情,但國家大義卻不允許他支援趙武靈王的悖逆。支援趙武靈王的想法就等於將趙國分成了三部分。公子章的能力,肥義是深深知道地,對於公子章暗借羽翼的情況肥義也是瞭解的。公子章一旦為代王,立即就會有大批的臣民歸附他。趙武靈王就更不用說了。肥義對趙武靈王的拒絕也採用了冠冕堂皇之詞,以國無二日、百姓方寧來明說立公子章為代王的不可,同時暗示趙武靈王重新執政這個想法的危險性。趙武靈王悻悻而去。

  肥義在送走趙武靈王后,就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向趙惠文王講了。趙惠文王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與肥義商議了對策,趙惠文王的一切外事由肥義代辦,命令可靠的胡人將領信期日夜守護趙王何。這個時候,公子成與大臣李兌聽說趙武靈王代公子章討封不成後來見肥義,表達了對趙惠文王處境的憂慮,表明願為王效勞。宗室重臣陽文君趙豹來見,提醒趙惠文王與肥義早做準備。趙豹與肥義同為趙肅侯時的重臣,與肥義最為交好,但卻不為趙武靈王所喜。李兌為肥義選拔培養的青年才駿。公子成受胡服騎射之挫後,蟄居多年,趙惠文王即位後,肥義利用公子成在宗室中的影響,為趙惠文王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公子成也為自己能夠東山再起而十分感激趙惠文王與肥義。肥義讓李兌與公子成移往都城外,拿著趙惠文王的兵符,準備隨時起兵勤王。讓趙豹坐鎮邯鄲,不許外地軍卒入城。趙惠文王則嚴控兵符,肥義則注意收集情報、統籌安排。

  趙武靈王本以為自己代公子章討封必成,不想被肥義拒絕。肥義拒絕則趙惠文王更會拒絕。於是,趙武靈王將討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意在激公子章與趙王何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與田不禮果然十分怨恨趙惠文王與肥義,對於父親的默許,公子章決定採取行動。

  由於趙豹對邯鄲的防衛很嚴密,趙惠文王也只是聽政時才得一見,公子章與田不禮無法下手。趙惠文王對趙武靈王的調兵也控制得很嚴,趙武靈王知道趙惠文王已對自己有所防範。這激起了趙武靈王更大的鬥志。此時,趙武靈王已經不把趙惠文王看作自己的兒子了,而是作為自己最大的對手。

  趙武靈王以在沙丘(今河北平鄉)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惠文王隨行。趙惠文王沒有辦法,只得在肥義和信期的陪同下隨行。到沙丘後,趙惠文王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

  田不禮勸公子章形成殺趙惠文王的事實,再控制趙武靈王,既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惠文王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要趙惠文王與信期加強防衛,自己不歸即為事變。命令準備使者,如果一旦發生變亂,立即通知公子成與李兌勤王。

  肥義進入主父宮後,立即察覺到氣氛不對:沒有見到趙武靈王,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公子章與田不禮見以趙武靈王的名義都調不動趙惠文王,知道趙惠文王已有所準備,因此決定以快制勝。在殺了肥義後,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再遣使者調趙惠文王,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

  趙惠文王見肥義未歸,而使者又至,知道發生事變。信期逼問使者,果然肥義被殺。信期當即怒斬使者,率軍保衛主父宮,與公子章和田不禮及其黨徒展開了激戰,早已準備好的李兌與公子成很快也率軍趕到沙丘參與平叛。趙惠文王的軍隊很快就控制了局面,公子章與田不禮戰敗,田不禮逃亡宋國,公子章敗退到主父宮,趙武靈王納其入。

  信期、李兌、公子成率軍包圍了主父宮。原來李兌還想向趙惠文王請示如何處置,被公子成制止了。公子成說,以目前之勢,如果請示趙惠文王,趙惠文王很難親口下達誅殺其父、兄的命令,如此一來,圍主父宮,趕殺公子章就會成為信期、李兌、公子成的罪過。而如果不請示趙惠文王,咱們自己處置,趙惠文王也一定會接受這個事實。李兌與信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了公子章及其黨羽,趙武靈王已經根本不能制止了。公子成將主父宮內其他人等皆驅逐出去,卻不許趙武靈王出宮。趙武靈王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畢竟無人敢承擔刺殺主父的罪名。

  此後,趙武靈王被封鎖圍困在內宮裡。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對趙武靈王採取了斷糧不斷水的方法,前後達長三個月之久,趙武靈王最終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趙武靈王死之後才開啟內宮,為趙武靈王收屍。趙惠文王對主父宮所發生的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趙武靈王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趙武靈王當年被圍困那麼久,居然沒有一個忠於他的親信前來搭救,也沒有任何大臣挺身而出,更沒有任何援助勢力前來干預,的確是趙武靈王的巨大恥辱。這固然說明了公子成一黨的強大,也反映了當時趙國中多數人對趙武靈王的一系列國政改革一直持著否定的態度,至少是不理解、看笑話、畏懼。這種人為數眾多,代表著朝堂上一大批人的立場,他們自卑、保守,排斥趙武靈王的變革。因此趙武靈王之死,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的選擇,而不是一場“意外”。自古至今勇於“改革”者,都是無好下場的,只有“改良”者才真正是獲得“改革成果”的人。

  在趙武靈王、公子章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因此取了一個永遠警示這個恥辱事件的姓氏:訾辱氏。

  在先秦時期的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後,訾辱氏族人去掉了“辱”字:連趙國都被秦國滅了,過去的家事之辱還算得了什麼?因此改稱單姓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祭氏,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在南北朝時期,在故齊國訾邑(今山東濰坊一帶)居住有一支祭氏族人,是上古時期官位為祭司的後代。

  隨著時代進步,祭司的職能逐漸退縮,社會地位日漸下降,因此他們認為“祭”字不大吉利,於是一起商量將姓氏改為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

  古代,稱“訾城”的地方有很多,例如,歷史上的河南洛陽、河南鞏縣、河南中牟、山東濰坊、山東曲阜、江西都昌、安徽阜陽、湖北枝江等,皆曾被稱作“訾城”,讀者應當注意予以甄別。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市紀臺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縣)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分佈

  訾氏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八位門閥。當今人口數約十四萬,排名第三百六十九位,約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01%。

  今山東省的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無樑殿,北京市,河南省的許昌的禹州市、商水縣、永城縣、鞏義市、桐柏縣、溫縣、駐馬店市、信陽市、鹿邑縣、鄲城縣、尉氏縣、漯河市、洛陽市,江蘇省的宿遷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沛縣,臺灣省的臺北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城市,雲南省的昭通市,天津市紅橋區,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山東省的淄博市臨淄區、沂源縣、濟南市、陽穀縣、日照市、高密縣、章丘市、青島市、棗莊市臨沂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昌吉市,遼寧省的大連市、瀋陽市、鞍山市、朝陽市、阜新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巢湖市、滁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濉溪縣、碭山縣,貴州省六盤水市、貴州省的威寧縣,山西省的呂梁地區,陝西省的延安市,西安市戶縣、榆林市神木縣、定邊縣,雲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市,吉林省的伊通滿族自治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永年縣、唐山市、衡水市的故城縣、保定市蠡縣、順平縣、秦皇島市盧龍縣,浙江省杭州市,黑龍江省的伊春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衛市等地,均有訾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魯國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祏,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範宣子想去打和大夫,於是找到訾祏請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糾正了對方的狡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講道理。結果範宣子採納了他的建議,增加了給和大夫的田,兩人重歸於好。

  字輩

  安徽濉溪訾氏字輩:“餘公敬和平”。

  安徽阜陽訾氏字輩:“三金化震(振)……”

  安徽五河、新疆昌吉訾氏字輩:“家言(延)福(付)慶世(仕)寶華(化)堂(傳)少光熙泰勇繼季強”。

  山東臨淄訾氏字輩:“維才樂升本先山林蘭永金清長文”。

  山東日照訾氏字輩:“文林祥永守富貴金常春寶安宜室家百福成洪玉永珍松更新”。

  河南永城訾氏字輩:“鴻孟仁義興華新照瑞城經典育英才”。

  雲南昭通、貴州威寧訾氏字輩:“德維有道連朝秉紹元世永昌成先之孝敬天強國祖集應親宗會發家久厚共長定順乾坤蒙啟福祿仲陛學舉恩仁義崇榮華聖貴壽享高延江山太平旭兄明照”。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渤海;

  源自訾城。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訾姓的郡望和源流。

  樓虛位重;

  守真名芳。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時期訾順,以功封樓虛侯。下聯典指宋代名人訾亙,自號守真子。

  樓虛衍慶;

  瑞氣開祥。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時期訾順,以功封樓虛侯。

  五言通用聯

  守真子坐雪;

  樓虛侯建功。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代博州人訾亙,曾向丹陽馬鈺、長春丘處機學道術,自號守真子,人稱訾仙翁。遊歷濟南時,遇到丈餘深的大雪,他十幾天不出門,人們都以為他凍餓而死了,除去雪開啟房門一看,他還端坐在那裡,絲毫沒有寒冷、飢餓的表情。金代滅亡時,據說他成仙而去。下聯典指西漢人訾順,成帝時,因抓捕到謀反的尉氏人樊並而立功,封樓虛侯。

  七言通用聯

  樓虛侯英風足表;

  守真子坐雪不寒。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朝訾順封樓虛侯。下聯典指宋朝訾亙,自號“守真子”,有道術,大雪丈餘,足不出戶,端坐十餘日無寒餒色。

  元代有名大孝子;

  漢時功封樓虛侯。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孝子訾汝道,齊河人,以孝聞。下聯典指西漢時期訾順,以功封樓虛侯。

  八言通用聯

  此時此地,涉身處境;

  言事言人,入理合情。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訾姓“訾”字的析字聯。

  【祠堂古蹟】

  鞏義訾殿

  鞏義市訾殿村古名訾城,宋代以後叫訾殿(也寫作訾店),現隸屬於回郭鎮,在市區西南14公里處,北瀕洛河,南臨310國道。訾殿村現有包括閻、李、王等姓氏在內的500多戶,2000多口人,雖沒有一戶訾姓人家,但卻是中華訾姓的祖根地、發源地。

  訾殿的歷史相當久遠,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時代。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所載:“﹝帝嚳﹞娶娵訾(jū zī)氏,生摯。”這是說,帝摯的父親是帝嚳,母親是娵訾氏部落的女兒,名叫常儀。帝摯繼承帝位後9年就讓位給了帝堯。娵訾氏部落的生活範圍大概就在伊河、洛河交匯的平原上,活動中心(即都城)就是現在的訾殿一帶,稱訾邑。他們的後裔到戰國時就以“訾”為姓,尊常儀之父家娵訾氏(或寫作訾陬氏)為得姓鼻祖。

  舜帝時,訾邑成了斟鄩氏部落的活動中心,稱斟鄩。夏禹治水有功,舜帝禪位於他,史稱夏王,定都陽城(今登封告成),封其弟於斟鄩,稱夏伯邑。夏啟繼帝位,成為“家天下”;“武觀之亂”後,其子太康將夏都從嵩山南的陽城遷到了嵩山北的斟鄩。自此,太康失政,后羿篡國,少康中興,直至“河洛竭,夏亡”,400多年間夏王朝的國都基本都在這裡。成湯滅夏,建立商朝,都城在亳(今偃師緱氏)。商王朝在鞏境內有一個封國名“闕鞏”,國都仍為斟鄩,以盛產牛皮鎧甲聞名。這是鞏邑以“鞏”為名之始。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分封諸侯。據傳周文王第72子被封於娵訾氏舊地,後人稱其為“訾王”(不應稱王,實應稱公)。訾王在這裡修城池,建殿宇,於是斟鄩就變為訾城了。武王之弟周公旦奉命平定東夷之亂後,營建洛邑(今洛陽王城),平王東遷後洛邑成為東周的王城。訾城是洛邑的東部鎖鑰,在京畿之內,周王朝一直視它為軍事重地,由中央政權控制指揮。《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有“夏四月乙酉,單子取訾”的記載,《辭源》對“訾”的註釋是:“地名。春秋周地,在今河南鞏縣西南。左傳昭二三年‘單子取訾’即此。”訾王的後裔與娵訾氏的後裔在此混而為一,均以“訾”為姓,繁衍生息,漸而播散全國。在宋版《百家姓》中,訾姓排在第378位。歷史上的訾姓名人,春秋時期有晉國大夫訾祏,金朝有全真教玄真道院主持訾亙,元朝有濟貧焚券善人訾汝道,現代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訾修林等。

  酈道元《水經注》、施誠《河南府志》,以及明、清、民國四部《鞏縣誌》中有關訾邑、訾城、訾聚、訾鄉、東訾、西訾、南訾等的記載甚多,可以看出訾城時榮時衰,而不絕如縷。歲月滄桑,往事如煙,現在僅留下了一些遺蹟和傳說。據訾殿村的老人們回憶,清末時的訾城,有井字形的四條街道,城牆坍塌但可看出它的堅厚,東、西城門上嵌有石匾,書“古訾城”三字。西城門新中國成立前被毀掉,東城門1968年被拆除。現在的村民仍能說出訾王殿、娘娘樓、訾王臺(古點將臺)、東司院、西司院、裴商廟、景雲寺、獅子口、官路口、金代狀元盧亞故居等舊址的具體位置。村西北有著名的“訾殿渡口”,宋代建有奉先橋,清末改稱“張船碼頭”,上世紀70年代末廢棄;洛河對岸的訾王山,宋代建有皇室宗廟——會聖宮,後被金兵焚燬,僅留約10米高巨碑一通。訾殿村周圍的一些村名,原先也都帶有“訾”字:稍柴村原稱“東訾”,北石村原稱“訾東”,南石村原稱“訾殿東灣”,寨溝村原稱“訾南”。清東村有條大深溝叫“扎訾溝”,傳說是訾王駐兵囤糧之地。

  訾殿村的訾姓何時遷出,無確切文字可考。因訾殿緊挨洛水,歷史上常遭水災,逼迫村民多次搬家,訾姓大概是為躲避水患而離開了這裡。或因戰亂,如金兵的燒殺搶掠,各姓民眾都紛紛外逃了。鞏義市的訾姓,據統計現有近200口人,大多聚居於回郭鎮東廟、北寺等村,他們的《訾氏族志》上明確記載“訾姓的祖籍是河南鞏縣西南訾殿,當為正論,無可置疑”。近二十年來,山東、山西、安徽、江蘇等地,以及本省各縣的訾姓代表,都多次前來尋根問祖,一致認為訾殿就是中華訾姓的祖根地、發祥地。他們準備聯絡全國訾氏後裔,在訾殿村恢復訾王臺、訾王殿等舊有建築,以傳揚包括訾姓文化在內的河洛文化。

【家訓格言】

  《訾氏家訓八則》

  一、敦倫紀

  五倫昭於天壤而盡之者惟人,人不盡倫則於禽獸無無。而更且有禽獸之不知君者,如蜂蟻知君者,烏鴉知父子,脊令知兄弟,大雁知夫婦,鸚鳴知朋友之類。是皆於蠢然無知之中猶有一節之可取。曾人為萬物之靈,而此類之不如乎。夫世庶之家,雖無君臣之誼,然擦以譜天率世之義。則人盡臣也,故馬氏忠經曰,謹身節用以供田賦此土庶之忠也,而至於罔極之恩則承顏順志猶不能報其萬一,手足之情妻子之家則皆難以並我同胞,此萬事根本之大,而人之所以為人者端特乎此。夫婦雖有易匿之私,亦須持以正大,勿以好醜易念,勿以妾庶亂嫡庶,夫婦和而家道成,不愧聖人垂訓之意也,至於朋友亦五倫所重而管鮑關張獨者千里。故當謂今人無友、非無有友也,拋利之交酒肉之侶豈可終身,若夫文章道德之朋、定有一段不可解處,孔子日益擁有三友者三友,誠三複而實體之,其庶幾也已,凡我後人於倫紀所當盡者一一勉之勿怠、不至於入禽獸之域,而且更禽獸之不若,是則望爾之深心也夫。

  二、重喪祭

  孟子曰惟送死可當大事,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則知喪祭之說,古聖賢之所兢兢也。邇來風氣燒溥這喪之家、富者但,求奢華,貧者26訾氏家譜易於簡略,而至於哀痛切之誠棺椰衣衾之祭,多有缺然,不可問者喪祭之說莫詳家禮、貧者厚葬使先人不安於地下,亦非孝子之用心也,富者徙侈耳之觀而秉禮者多議之,今為於人約,寧儉勿奢、甯戚勿易,棺槨衣衾務要渾樸、完備,而歸葬之期或數月或暮年,不為不久,斷不可久淹親喪以滋大戾也,至於四時祭掃之期,以及先人忌辰,務要祭品豐浩,親致誠敬、非十分大故而有掛委不到者,則眾共罪之、族長罰之,勿赦也。若夫浮屠-道,原起於俗家懺悔之說,稍有人心者,豈有視親為罪人乎,先賢辨之甚悉我族人共知所遵焉。

  三、整家道

  居家之道莫大於嚴內外之防別尊卑之等,古人三尺童子非奉呼喚不敢輒入中堂,男女不親授受,若不得已而授受則必置筐篚相跪與夜行不燭不敢也,所以女不談外男不言內其所以剔之者秩也,近見高門大族,牝雞司晨矣,臧劐而欺主矣,叔嫂相謔、甚而父子兄弟叔侄間,亦為噫戲家風不正孰逾於是,今族本與約,寧嚴肅勿混亂,寧謹慎勿放縱,不失吾家詩禮之遺意也已。

  四、睦宗族

  族姓著衍,未免有遠近親疏之異然,自高曾祖之皆- -本也,自倫理之說不明。而直有視同宗如路人者,或以小嫌介意或以貴賤殊視或以家財操同室之戈,或以積怨而致公庭之訟,或富者不欲贍貧或貧者便於嫉富,或強者即思凌弱,或弱者亦欲害強,因而私幸起有事因而陰唆其爭端,因而以自己之骨肉快他人之魚取,因而以本族之陰私供世人之籲訐種種,並無已時,吾不知此等人將何以歸於林廊,將何以自見起祖宗乎,抑知情理二字無時可廢,本族之中不必過於論理,但二十七訾氏家譜當深以言情,貴者勸之,貧者給之,強頑者忍以威之,各念我同根一體之誼,則不睦者自睦也,凡我族人庶起勉之。

  五、和鄰里

  吾人處世接物,斷不可分貧富論高低,而至鄰里鄉黨之間為尤甚,鄉鄰於我數世相依,所為肘與臂聯,唇與齒合者也,其或學問可尊,則宜資其見聞,其或德業可仰,則宜奉為切磋,亦不可存輕勿傲慢之心相遇於途,則車騎必下,相遇於席,則長幼必循,有求於我,若義所從者不妨竭力周旋,若義所不可者。亦須委曲開導,或婉言謝絕,斷不可任意輕狂,而致有鄰是之誚也。況鄰力和則有事可以無事,小事不成大事,斯又保身全家之善術也。凡我後人其敬聽之。

  六、端品行

  凡人立身行已莫重於品行二字,品行不端,其弊有不可勝言者。恃伶俐以弄機關,工誑騙以肥家業,或因人有事而暗中取利,或唆人爭端而陰快素嫌,種種心計勿所不施,勿所不盡,其人方自以為能,謂人人皆在我網羅中矣,殊不知人人有心,人人有智也。此等無信義無行止之人,親戚不與共事,朋友不與深謀,方且痛恨鄙薄,誰肯與之親乎?迨數盡勢窮之後,雖有真心實意而人終不信之,是欺人者卒騙自己,斷斷行不得者。況神目如電,譴泌至矣。古人云:出一個喪元氣的進世,不如出一個積陰德的平民,況品行一失不特鄉里族黨共賤惡其身己也,必追論其所生之,以為祖失德故生此子,思及此當通身為之汗下也。

  七、理正務

  訾氏家譜人在世間莫不各有當務之業,世農工商,先王已列四等,最上者讀書,其次莫如務農或工商,讀書之要非為功名而然,內明心情外匹行止,-切事業皆基於此,若心性明,行止正,無有功名亦無傷,況勤若既至,天必憐之,斷未有不發其身,不發其子孫者也。至於務農力田為工為商亦可贍足其衣食,衣食既足,則身心不喪禮義可與故皆為正業,斷不可遊手好閒,為天地間之廢人也。夫一無所事,而終日衣食,清夜自思能不愧乎?況人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必生邪,王制所以嚴遊惰之禁也。若夫醉遊惰之名,而或身入邪途,或身入公門,則亦自投陷肼中矣,又不可不戒矣。

  八、戒奢侈

  一家之中,服制器用皆所必備,創業固甚艱難,守業豈可輕視?每見人家子弟,承祖父之積累,家稍殷阜,輒思華麗,凡居室飲食服物器用,必欲誇耀一-時,稍不如人則朝朝焉恥之,殊不知人之輕重,斷不在此等間也,且好華麗者必無厚福,濫用無度忘卻先人之辛苦是得罪於先人也。不惜天地之物力,是得罪於神明也,不為子孫留其餘是得罪於後人也矣.況其用不經者其心必肆,此等人豈能長享厚福哉?自今而後我族人,惟延師、禮賓。婚姻、喪祭諸大事當隨分竭力,不可苟簡,除此之外,寧安淡素寧樸略非鄙也,自 奉傳家之道如是,方可久遠不替耳。

  凡此教條本我先人之意而述之, 我族人共勉,至於淫邪喪身賭博喪家,族中若遇此輩,全族共責之。

  宗德頓首謹志

  《家教八字》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族教十言》

  愛國親政,勤學上進

  利國利民,謙虛恭敬

  忠貞廉明,端莊敦厚

  節度豐裕,守正戒邪

  戒驕戒躁,承先啟後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