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姓圖騰(簡氏圖騰)
簡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姬姓,是黃帝子孫,姬族後裔。簡姓在宋版《百家姓》排三百八十二位。現今簡氏人口約有一百五十餘萬,排在第一百二十九位,臺灣排名第三十二位。
【釋義】簡,古書也,即竹簡,古代書寫文字的“紙”。簡字由竹、門、月組成。表明刻了文字的竹片按照順序串編起來,就像門扇一樣,可以摺疊和捆紮,竹片之間有縫隙,其間有月光穿過。簡的本義是檢查,與檢同義。隨著“簡書”的問世,簡的本義轉向書牒。
【得姓始祖】
姬季簡、蹇叔、簡叔、狐鞫居(續簡伯)、簡子瑕、姬嘉(鄭簡公)、簡子齒、姜壬(齊簡公)、趙簡子(趙鞅)、簡子取、姬載(燕前簡公)、姬款(燕後簡公)、鞏簡公、熊中(楚簡王)、嬴悼子(秦簡公)、簡雍(耿雍)、檢其明、托里·簡泰、簡嬪(關佳氏)。
續簡伯:關於簡姓的來源,有文獻考證。《范陽簡氏家譜》記載,簡姓的始祖是晉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於續,諡號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以其諡號為氏。《簡姓世學》上也有記載,簡姓為春秋時晉大夫續簡伯之後,而晉與周皆源出姬姓,簡姓可以說是黃帝的後裔,郡出范陽郡(今河北省涿縣),涿郡。簡姓後人奉續簡伯為簡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殷商晚期吳國君主姬季簡,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姬季簡,是吳國創始人之一姬仲雍的兒子,為吳國第三任君主。
史書記載,姬季簡生於殷商祖甲子載十五年(公元前1169年),逝世之年待考,卒葬常熟(今江蘇蘇州錫山城郊)。姬季簡娶高氏,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姬叔達,次子叫姬叔夏。後來姬叔達繼承君位,為第四代吳國君主。
在姬季簡次子姬叔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季簡氏,後分衍為簡氏、季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為吳中簡氏。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蹇叔,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秦國大夫。蹇叔有賢名,為五羖大夫百里奚推薦給秦穆公贏任好。
百里傒成為秦國上卿之後對秦穆公說:“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非常有才能,可是世上沒有人知道。我曾外出遊學求官,被困在齊國,向當地的人討飯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齊國國君無知,蹇叔阻止了我,因此我得以躲過了齊國發生政變的那場災難。後來到了周朝,周王子穨喜愛牛,我憑著養牛的本領求取祿位,當時王子穨想任用我時,蹇叔又勸阻了我,我因此離開了王子穨,才沒有因周室內亂一起被殺。後來我又事奉虞君,蹇叔也勸阻過我,當時我雖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實在是心裡喜歡利祿和爵位,就暫時留下了。我兩次聽了蹇叔的話,都得以逃脫險境;一次沒聽,就遇上了因虞君亡國而遭擒的災難。因此,我知道蹇叔非常有才能。”
於是,秦穆公派人帶著厚重的禮物去迎請蹇叔,並任其為上大夫。
周襄王姬鄭二十四年(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派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您暗中領兵前來,鄭國就可以到手了。”秦穆公便以此事詢問蹇叔,蹇叔說:“勞動軍隊去襲擊遠方的國家,沒有聽說過。軍隊疲勞,力量耗盡,遠方的主人對此已有防備,恐怕不行吧?大規模的軍隊的行動,鄭國一定知道;軍隊勞累而無所得,必然有背叛之心。而且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
但秦穆公不聽,仍派百里奚之子大將孟明率軍東征。當時蹇叔有個兒子也在東征的秦軍中,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一定會在崤山攻擊我軍,觳山有兩座山陵:它南邊的山陵,是夏代帝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山陵,是文王當年躲避風雨的地方。你一定要死在這兩山之間,由我來收你的屍骨吧。”
秦軍於是向東進發。結果,秦軍至滑邑(今河南偃師),知鄭國已有防備,只好返回。秦軍返途到崤山時,果然被晉軍所伏擊,結果全軍覆沒,連主帥孟明、大將西乞術、白乙丙等均被晉軍擒俘。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戰”。此次秦軍大敗後,秦穆公深悔未聽蹇叔之言。好在後來晉襄公聽從後母文嬴的話,釋放了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人回國。
在蹇叔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後來以先祖名字中的“蹇”為姓氏,再後改以同音字“簡”為姓氏,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咸陽簡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簡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中有位簡叔,是季氏家族中的貴族,名叫季簡。
在季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後遷居河南密縣一帶,是為密州簡氏。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鞫居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貴族大夫名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的支裔,因曾經生活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
狐鞫居的族人中有個著名的人物叫狐射姑(賈季),狐偃之子,當時任晉軍的中軍佐,狐鞫居與狐射姑的關係非常親密。狐射姑與太傅陽處父不和,陽處父雖然不算什麼顯赫的人物,但是卻是晉襄公姬歡(姬環)的老師,他在晉襄公執政時期主導了一次震驚當時的人事異動,即“三易中軍帥”的權力鬥爭。
周襄王三十一年(晉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農曆8月,晉襄公逝世。趙盾、狐射姑為新君人選發生衝突,趙盾派先蔑、士會到秦國迎接公子姬雍回國即位。狐射姑在與趙盾爭立新君時失敗後,狐鞫居就自告奮勇地為狐射姑去刺殺了陽處父,結果在農曆11月丙寅被執政上卿趙盾處死。狐射姑也因此逃奔翟狄,並稱趙盾為“夏日之日”。
狐鞫居在“箕之役”中立有大功,封邑在續邑(今山西翼城、曲沃、絳縣一帶),逝世後諡號為“簡子”,史稱續簡伯,簡稱“簡伯”。
在簡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諡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簡氏正宗,是為山西簡氏。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貴族簡子瑕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簡子瑕,是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夫,屬於南氏貴族世家,亦稱南簡子,與孔子的弟子子路還是親戚關係。
在典籍《禮記·檀弓》中疏引《世本》記載:“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彌牟),文子生簡子瑕,瑕生衛將軍文氏。”說明簡子瑕還是衛靈公姬元的曾孫。
在簡子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朝歌簡氏,亦稱安陽簡氏。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簡公姬嘉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鄭簡公姬嘉,是鄭釐公姬惲(姬髡頑)之子,公元前565~前530年在位,他是春秋時期鄭國的第十七任君主。
在鄭簡公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新鄭簡氏。
源流七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貴族簡子齒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簡子齒,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田乞(陳僖子)的兒子。
田乞是春秋時期(公元前547年左右)的齊國上大夫,他一共有九個兒子:田子玉、成子恆、昭子莊、簡子齒、宣子來、穆子安、廩丘子意茲、芒子盈、惠子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陳僖子生簡子齒,為子鞅氏。”
在簡子齒的後裔子孫中,分衍有三支主流姓氏,即陳氏、子鞅氏、簡氏,其簡氏是其庶支子孫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是為諸城簡氏。
源流八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簡王姜壬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齊簡公姜壬,是齊悼公姜陽生之子,公元前484~前480年在位。他的父親齊悼公是由齊國卿大夫田乞所立,開齊國田氏貴族專齊政的先河。
周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齊簡公元年,公元前484年)齊簡公即位後,分別起用田恆(陳成子)和闞止二人為左、右國相。闞止舉止穩重,得寵於齊簡公,田恆因此而非常嫉妒。
大夫鞅見狀後,曾建議齊簡公擇用闞止,藉此除去田恆,以消減田氏家族的勢力。
到了周敬王三十九年(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季,闞止在上朝途中遇到田氏族人田逆胡亂殺人,便將其拘捕,後來田逆又被田恆救出去了。闞止由此深切感到田氏勢力的可怕,便準備在齊簡公的支援下驅逐田氏家族。
不料,闡止的家僕陳豹就是田氏家族的人,他及時將闡止與齊簡公之謀告知了田恆。田恆隨即當機立斷,在當年的農曆5月先發制人,搶先率軍攻入王宮,劫持了齊簡公。闞止倉促率軍反攻,卻被田氏家族所擊敗,只好倉皇出逃。田氏家軍在後面窮追不捨,闞止在情急之下迷了路,反而誤入田氏之邑豐丘,結果在郭門被田氏家軍追上殺死。
到了農曆6月,齊簡公與夫人在倉皇逃往舒州(今山東東平)的路上,被田恆的追兵殺死。宰予支援陳恆,在政變中被殺。事後田恆立齊簡公之弟姜驁為君,即齊平公,自任太宰。
此事件曾引起孔子的極大憤怒,唯名與器不可假人,他如臨大典,沐浴、更衣、整冠,然後入宮朝覲見魯哀公,請魯哀公發兵伐齊。但沒有得到魯哀公與執政上卿季康子的支援。
此次事件最終引發了著名的“田代姜齊”之齊國曆史鉅變。
在齊簡公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博山簡氏。
源流九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趙簡子,即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公元前?~458年待考,他是春秋末年晉國正卿,史稱其為簡襄功烈。
趙簡子的先祖與秦國同姓,在史籍《史記》中記載,周敬王姬丐三年(晉頃公九年,公元前517年),“趙簡子在位……簡將合諸俟,戍於周。”假如他二十多歲執掌晉國大政的話,其生年應在周景王姬貴八年(公元前537年)左右,壽七十多歲。
趙簡子的青少年時代處於晉國的平昭年間,當時,晉國內政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原來地位顯赫的舊貴族正在退出歷史舞臺,逐漸被趙、韓、魏、智、範、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異姓大夫專權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間圍繞晉國統治大權和土地也展開了激烈地明爭暗鬥,矛盾十分尖銳。在這場角逐中,趙氏家族曾一度凌駕於眾卿之上,但自“下宮之難”後一蹶不振,直到趙鞅父景叔繼位,其勢力仍不及範氏、中行氏。這種局面延續到趙鞅繼位初期。年僅二十多歲的趙簡子執政以後,在復興趙宗室的責任感的驅使下,勵精圖治,終於使趙氏東山再起。
趙簡子在政治上表現得極為成熟。周敬王七年(晉頃公十三年,公元前513年),趙簡子、荀寅佔領汝濱,令晉國民各出功力,共鼓石為鐵,以鑄刑鼎,上刻範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導“法治”,以法作為社會的行為規範,具有明顯地反對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統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貶責。
頒佈成文法,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它使罪與非罪的標準明確並昭示於眾,實際上是對奴隸主“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體現了社會進化的要求。李悝在總結趙簡子的“刑鼎”、子產的“刑書”、鄧析的“竹刑”的基礎上,寫成了《法經》,使法家文化日臻完善,成為新興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確立封建制度的根本理論依據。
趙簡子執政不久,六卿在逐步瓜分晉國土地和人口的同時,都在各自的封地內進行全面地改革,為最終奪取晉國的統治大權作準備。其中韓、趙、魏三家採取了比較進步的政策,而尤以趙鞅的改革措施最為徹底,改革所帶來的成效也最為顯著,為趙宗室的興盛、強大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經濟上,趙簡子革新畝制,調整賦稅。春秋末年,適當擴大畝制有利於農業和地主經濟的發展。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為畝”的舊經界,但範氏、中行氏和智氏的畝制不及韓趙魏的畝制大,韓魏的畝制又不及趙的畝制大。趙氏畝制“以百廿步為寬,以二百四十步為長”。而趙氏賦稅卻最輕,範氏、中行氏、韓魏“伍稅之”,趙氏“公無稅焉”。孫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後,認為趙氏的改革是比較成功的,因此“晉國歸焉”。
在政治上,趙簡子禮賢下士,選賢任能。他重用董安於、尹鐸、傅便、郵無正、史黯、竇隼等人,同衛莊公、扁鵲、姑布子卿等名土的關係也極為融洽。趙簡子虛心納諫,表彰敢於指出他錯誤的臣下。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事先告訴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築的壁壘。尹鐸到任卻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壘。趙簡子到晉陽,看到壁壘,一定要殺掉尹鐸才入城。經人進諫,指出增修壁壘的必要,趙簡子反而“以免難之賞賞尹鐸”。趙簡子的家臣週會“好直諫”,周舍死後,趙簡子每每聽朝,常面露不悅,大夫請罪,趙簡子說:“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簡子由此能附趙邑而懷晉人”。
軍事上,趙簡子獎勵軍功,以功釋奴。周敬王二十七年(晉定公姬午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趙簡子率軍迎戰增援範氏、中行氏的鄭國軍隊,誓師時宣佈,“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這個命令的頒佈,大大鼓舞了晉軍計程車氣,對取得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使趙氏家族的經濟勢力得到增強,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徹底改變了過去趙氏處於劣勢的不利狀況。此後,趙簡子聯合韓、魏兩各家族,把矛頭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對手範氏、中行氏兩家,揭開了討伐戰爭的序幕。
趙氏與範中行氏之間爆發的這場衝突,導火線是暫住邯鄲的衛貢五百戶人口的歸宿問題。實際上,這是新興的異姓強族覬覦和爭奪晉國大權的鬥爭的必然反映。
周敬王二十三年(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趙簡子想把衛國進貢的五百戶人口從邯鄲遷往晉陽,遭到同宗大夫趙午父兄的拒絕,趙簡子一怒之下殺了趙午,於是,趙午子稷、臣涉賓“以邯鄲叛”,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範氏(士吉射)的姻親,因而得到範氏、中行氏的支援。在農曆7月,範氏、中行氏以晉君名義伐趙氏之宮,“趙鞅奔晉陽”。這場歷時八年的戰爭最後還是以範氏、中行氏的失敗而告終。
趙簡子之所以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首先是因為他十分注意建立可靠的根據地。趙簡子先後派董安於、尹鐸治理晉陽,尹鐸到晉陽後,立刻“損其戶數”,調整賦稅,爭取民心,修建壘堡,加固城防,使晉陽成了趙氏穩固的後方。其次,趙簡子善於利用六卿之間的矛盾,結成反對範、中行氏的統一戰線。戰爭爆發時,整個晉國兩大敵對陣營各派的組合,力量對比的變化瞬息萬變,錯綜複雜。趙、韓、魏、智氏之間,四家權卿與晉君之間,特別是趙氏與智氏之間矛盾重重。然而,在未取得對範氏、中行氏的最後勝利之前,趙簡子儘量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注意爭取韓魏智氏,特別是晉君的支援。對智氏的脅迫,他委曲求全,默許有功之臣董安於自殺。當範、中行氏以晉君名義伐晉陽時,趙簡子沒有公開反叛晉定公,並設法儘快恢復同晉公室的關係,從而得到國人的擁護,扭轉了戰爭的不利局勢。
趙簡子還非常注意改善同別國的關係。周敬王二十九年(晉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1年),趙氏家與範氏、中行氏戰事正酣,楚昭王熊壬乘晉國內亂“乃謀北方”。趙簡子被迫妥協,對士蔑說:“晉國未寧,安能惡於楚,必速與之。”遂“致九州之戎,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滿足了楚國要晉國引渡戎狄的要求,避免了晉、楚之間的直接衝突。
作為晉軍統帥,趙簡子在作戰時身先士卒,具有勇於犧牲的精神。在周敬王二十七年(晉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晉、鄭兩軍戰於鐵,趙簡子中箭負傷,面部血流不止,卻“鼓音不衰”。趙簡子在攻伐衛國的過程中,虛心聽取燭過的勸告,“去犀蔽屏櫓,而立於矢石之所及”,指揮作戰,故能“一鼓而士畢乘之”。
從周敬王三十一~四十二年(公元前489~前478年),趙簡子為避免同智氏之間矛盾的進—步激化,轉移國內視線,鞏固既得利益,又發動了一系列討伐衛、齊、魯、鮮虞的戰爭。例如在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趙簡子率軍伐鮮虞,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趙簡子率軍伐齊國,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趙簡子再次伐衛國……然而,這一程序最後因趙簡子在周貞定王姬介十一年(晉出公姬鑿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病逝而中斷。
趙簡子逝世後,四卿中年資最長的智襄子(智瑤)乘機把持了朝政,取趙氏而代之,成為四卿中最強的勢力,導致了後來與趙氏的戰爭,使晉國曆史程序出現反覆和挫折。
趙簡子的一生澆鑄了戰國時期近二百年燦爛的趙國文化基業,可以說對春秋、戰國的歷史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推波助瀾作用。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趙簡子在軍事上討伐晉腐朽勢力的同時,在經濟、政治、思想各個領域也向舊的宗法制度發起猛烈衝擊,嚴重動搖和瓦解了奴隸制的基礎,加速了晉國封建化的程序,其影響甚至波擊到中國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這是因為趙簡子改革為趙氏立國奠定了基礎。趙簡子繼位之初,趙氏家族已處於存亡絕續的關頭。由於趙簡子採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趙氏宗室的勢力迅速增強。趙襄子正是在繼承其父趙簡子改革的基礎上,爭取民心,任用賢臣,虛心納諫,終於同韓氏、魏氏家族一起滅了“貪愎好利”的智氏,才有了後來周安王姬驕二十六年(晉靜公姬俱酒二年,公元前376年)的“滅晉後而三分其地”之結果,最後的韓、趙、魏“三家分晉”,實際上奠定了戰國時期七雄並立的爭霸格局。
趙簡子在晉國進行的經濟、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皆比較徹底,很少保留奴隸制殘餘的痕跡,其結果是加速了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在趙簡子及其兒子趙襄子兩代改革後,進一步發揚光大了晉國“觀事而製法,因事而制禮”的優秀傳統,使得趙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農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體”的典型特徵。在經濟、軍事、文化、商業、建築等方面,以其鮮明的風格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作出了應有貢獻。
在趙簡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尊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邯鄲簡氏。
源流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簡子取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簡子取,是著名的晉國大夫畢萬的後裔子孫。
在典籍《禮記·樂記》中疏引《世本》記載:“萬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莊子絳,絳生獻子荼,荼生簡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駒,駒生文侯。”
簡子取的曾孫就是著名的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魏斯,在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周安王姬驕六年(公元前445~前396年)執政,其時魏國十分強大,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在簡子取的支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安邑簡氏,或稱夏縣簡氏。
源流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燕簡公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燕簡公,是春秋時期北燕國君主,在燕國曆史上有兩個燕簡公。
第一個燕簡公叫姬載,為燕平公之子,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是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九代君主,史稱燕前簡公。
第二個燕簡公叫姬款,為燕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370年在位,是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四代君主,史稱燕後簡公。
這兩個燕簡公逝世後皆葬於今北京市廣安門一帶。在他們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涿郡簡氏。
源流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鞏簡公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鞏簡公,春秋時期鞏國國君,亦為周王室執政上卿。鞏國為伯爵,其國君一般皆稱鞏伯。
鞏國是春秋時期的姬姓小國,故址位於今河南省鞏義市孝義鎮康店村一帶,時稱“鞏王城”。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記載:“鞏氏,周王族大夫食採於鞏為氏,有鞏簡公。”鞏國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為國,其國君稱鞏伯。鞏國北臨黃河,西有洛水,東控虎牢關,南望嵩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分裂,在楚、趙二國的操縱下,“東周國”利用“鞏王城”舊址建都立國。東周國實為韓國的附庸,後被秦朝襄王滅掉,其鞏地被劃入秦國的三川郡。
鞏簡公活躍的時代約在春秋末期,曾在周景王姬貴、周敬王姬丐執政時期擔任周王室的卿大夫。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周景王逝世,周王室中的劉氏、甘氏、鞏氏等等有勢力的卿大夫分別擁立王子朝、王子猛、王子丐為天子,使周王室陷入一片內亂中。最終,姬丐由於有強大的晉頃公姬棄疾支援而成功繼位,是為周敬王。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周敬王繼位後即以鞏簡公執掌朝政。當上執政上卿鞏簡公認為:周王室歷經內亂,其原因就是王室貴族世代執政、並勾結眾多王子為亂的結果。於是鞏簡公大力改革內政,任用從各諸侯國招攬的人士為官,藉此來削減貴族的權力。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周鞏簡公棄其子弟,而好用遠人。”
但鞏簡公實施如此突兀的改革措施,極大地傷害了周王室貴族們的根本利益,引起諸多貴族的不滿,最後鞏簡公被與周敬王爭位失敗的王子朝發難殺害。鞏簡公逝世後,周敬王賜其諡號為“簡”,史稱鞏簡公。
在鞏簡公逝世後,晉頃公即發兵滅了鞏國。據史籍《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記載,周敬王四年(晉頃公十年,公元前516年),“晉師克鞏”。因為鞏國之地屬於周王室的京畿之地,晉頃公滅了鞏國之後,將其地被轉送給周敬王以示討好。
在鞏簡公的後裔子孫中,其嫡系子孫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鞏氏;而其庶系子孫中有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鞏義簡氏。
源流十三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簡王熊中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楚簡王熊中,又稱柬大王,楚惠王之子,公元前431~前408年在位。
楚簡王在週考王姬嵬十年(公元前431年)即位之初,即揮軍北伐滅了莒國(今山東莒縣),以莒為楚邑,後改莒縣。到了周威烈王姬午十一年(楚簡王十九年,公元前413年),他又親自率軍伐魏國,一直攻至上洛(今陝西洛南)。
周威烈王十四~十七年(楚簡王二十~二十三年,公元前412~前409年),楚國大夫屈將聞墨家非議鬥士之勇,乃危冠帶劍往見墨子弟子胡非子。經辯論,終為胡非子“五勇”之說所折服,遂釋危冠,解長劍,請為弟子。從楚昭王、楚惠王以來至楚簡王執政時期,楚國貴族佩劍成風,死後亦以青銅劍或鋼劍、鐵劍隨葬,少者一件,多者高達三十餘件。
周威烈王十八年(楚簡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8年),楚簡王病逝,其長子熊當繼位,是為楚聲公。
在楚簡王的庶系子孫中,有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荊門簡氏。
源流十四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秦簡公嬴悼子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秦簡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是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懷公之子,秦靈公之叔父。
周威烈王姬午十三年(公元前413年),秦簡公出師攻魏,敗於鄭(今陝西華縣西南)。
周威烈王十七(公元前409年),秦簡公下令百官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人積極仿效華夏,革新禮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佩劍。
當時,強大的魏國出兵伐秦國,盡佔河西地,築洛陰、縣兩城,秦軍退守至洛水(今陝西境內洛水),為加強防禦,保障國內改革,秦簡公組織軍民在東境修築城郇垣,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史稱秦東長城。該長城段南起今陝西華陰縣東南小張村附近,由此趨向東北越過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經大荔蒲城、白水等縣,北止於白水縣黃龍山南麓。今華陰縣城東、蒲城縣東南,尚有秦長城遺址。
秦簡公在政治、經濟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他還積極實行按土地畝數徵收租稅的政策,實際上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國開始向封建化社會制度轉變。
周安王姬驕二年(秦簡公十四年,公元前400年),秦簡公病逝。
在秦簡公的庶系子孫中,有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秦川簡氏。
源流十五
源於姬姓,出自三國時期蜀漢昭德將軍簡雍之後,屬於以音訛為氏。
該支簡氏實際上原為耿氏,後改簡氏。
簡雍,本名為耿雍,字憲和,幽州涿郡人,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官至昭德將軍。當時幽州人將“耿”讀作“簡”,他遂乾脆改姓為簡氏,稱簡雍。
史書記載,簡雍在年少時就與劉備相識。漢靈帝劉宏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劉備組織地方軍隊參加了對抗黃巾起義軍的戰爭,簡雍從此便跟隨劉備四處奔走。後來劉備佔據荊州,簡雍與麋竺、孫乾同為從事中郎(參謀)。
漢獻帝劉協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協助劉璋,簡雍同行。劉璋與簡雍見面後便十分喜歡他。一年後,劉璋與劉備雙方決裂,戰事爆發。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率大軍將劉璋緊緊圍困於成都,簡雍即被劉備派出,成功地說服了劉璋出城投降,蜀漢政權從此有了正式的根據地。劉備因此拜簡雍為昭德將軍,其待遇僅次於麋竺,與孫乾一樣。
簡雍擅於辯論、議事,性格耿直、不拘小節,他與劉備同坐時,盤腿就坐,根本不理睬什麼威儀之類,但求舒服。在與諸葛亮交談之時,他獨佔一榻,臥姿對話,從不屈就於任何人。
據說簡雍為人極具幽默。有一年遇上大旱,劉備下令禁酒,以免浪費糧食,因此釀酒者要論罪。當時有官吏從百姓家搜得立刻釀酒器具,劉備正在思考應否將他們與那些釀酒者同罪並罰。簡雍當時在劉備身邊,正好見一對男女從前面走過,簡雍就對劉備說:“他們就要行淫奸之事了,何以不將他們抓起來?”劉備覺得奇怪,便問道:“你又怎知他們就要行淫奸之事呢?”簡雍就幽默地回答:“他們都有行淫的生殖器具,與在民家搜得的釀酒器具一樣。”劉備聽罷大笑,因此也就釋放了那些私藏釀酒器具的百姓。
著名的西晉史學家陳壽評價簡雍:“優遊風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適;諸葛亮已下則獨擅一榻,項枕臥語,無所為屈。雍容風議,見禮於世。”
在簡雍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音訛所改之姓沿襲,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川黔簡氏。
源流十六
源於姬姓,出自漢朝時期句章尉檢其明之後,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在史籍《姓苑》中記載,東漢時期,句章(今浙江寧波餘姚大隱鎮一帶)的校尉叫檢其明。
檢氏得姓,據清朝學者張澍的說法,是“當以檢察得姓”,也就是他們的祖先由於曾經擔任過“檢察”的官,所以才“以官為氏”姓了檢。
檢其明後來為了避諱,改姓了音同字異的簡氏,並且自此世代相沿相襲,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海門簡氏。
源流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托里氏,亦稱託立氏,滿語為Tori Hala,漢義“神鏡”,世居黑龍江沿岸,所冠漢姓為陶氏、簡氏等。該支簡氏始祖為托里·簡泰,滿洲鑲白旗人,世居黑龍江沿岸,後在清順治年間從徵雲南南明政權時陣亡,清世祖追贈其為雲騎尉。在托里·簡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關佳氏,亦稱官佳氏,滿語為Gua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襄平(今遼寧遼陽),後多冠漢姓為官氏、關氏、簡氏等。該支簡氏始祖為清嘉慶皇帝的簡嬪。簡嬪關佳氏是關佳·拜唐阿德居之女。清乾隆年間入侍十五皇子愛新覺羅·顒琰潛邸,號稱“格格”。在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農曆4月11日,簡嬪在生皇長女時難產而亡。到了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農曆4月,清仁宗追封其為簡嬪。在簡嬪的關佳氏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封號為漢化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縣簡氏。
【遷徙分佈】
遷徙
簡氏以河北的范陽(後改涿郡)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當可發現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陽”,就是“涿郡”。不過,簡氏也跟大多數著名姓氏一樣,並非僅僅只有春秋時代晉國公族的一支。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簡氏族人因離亂南遷,散居南海、靖安、新喻、東管、馬平、四川等處。
北宋滅亡,宋室南渡,簡氏族人避亂於福建寧化,後遊南劍州,建寧府。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遷上杭。三世祖遷太平裡洪源村(先為洪源開基祖)。九世簡德潤,於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入贅南靖張家。是為張窖開基祖;子三、二世貴禎,自南靖移居廣東,子孫分播潮陽、番禺等縣。
關於兩千多年以來簡氏的播遷情形,在文獻《簡氏祖先考》中有記載:“在涿郡者,漢時有簡卿,其在范陽者,三國時有簡雍。”
據文獻《簡氏姓族考》記載:“三國時,簡雍為中郎。時天下大亂,家人從之,有在邵陽,有在遠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縣。五季後梁時,契丹寇北方,涿州無日不憂兵,其宗有宦遊嶺外者,乃留焉不歸。若黎涌系一山,則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粵者,後晉割北方十六州賄契丹,而涿在其中,簡氏宗族因而至嶺外者漸眾,分居粵東諸邑。”顯然,簡氏族人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經逐漸向南播遷的,他們有的直接徙入廣東,有的由贛入閩,再分支至廣東,後來就在廣東地區繁衍成為一個大的家族。
臺灣省的簡氏族人,大多是從福建省的南靖一帶遷居的。
分佈
先秦時期,簡姓最初活躍于山西、河南一帶。秦、漢時期,簡姓在河北和魯豫冀交匯地區發展很快。進入東晉,開始南遷,在廣東、福建繁衍。明朝末,簡姓進入臺灣。
宋朝時期,簡姓大約有l萬餘人,在全國主要分佈於兩廣和江西。
明朝時期,簡姓大約有8萬2幹餘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五十位以外。簡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為簡姓第一大省;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蘇、湖南、廣東、湖北等地。
當代簡姓的人口約150萬,為第一百二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簡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臺灣、四川、廣東、福建,這四省大約佔簡姓總人口的69%,其次分佈於貴州、湖北、河南、重慶、湖南。全國形成了東南臺閩粵和西部四川兩塊簡姓分佈中心。
簡姓人群主要分佈在臺閩、浙江南部、粵桂、湘贛大部、黔渝川、雲南大部、湖北西部、鄂皖豫交接地、陝甘南部、青海東南,簡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3.3%,居住了大約77%的簡姓人群。在雲南西南、海南、湘贛浙北部、皖魯大部、江蘇西部、鄂豫陝中部、寧夏、甘肅東部、河北東南,簡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國土面積12.7%,居住了大約16%的簡姓人群。
【遷徙入閩】
周朝春秋時期只有周大夫簡師父、魯大夫簡叔二人。後有晉大夫狐鞫居,封給他的供養地名叫續,他死後的諡號叫簡,後為簡伯,其子孫以簡為姓。簡氏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續簡伯的後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陽和涿郡為繁衍中心(今河北省涿縣,屬漢高帝置縣之地)。三國時期,魏國黃初中改名范陽郡,自後,簡姓為范陽郡郡望。
漢末建安時期(196-219年前後),居住在今河南北涿縣范陽境內的簡氏名卿,先任廈侯都尉,又從濟南張生受尚書。漢宣帝時,歷贏秦漢,又累遭兵火浩劫。至排江第一世簡雍,字憲和,世居涿郡,少時與蜀國先主為賓友,後蜀先主調任荊州,封以簡雍為從事中郎,後為昭德將軍,並舉族南遷,經荊楚(今湖北省)一帶西入四川,三國時(220-280年)定居於四川今簡陽市。直至唐元和年間(806-820年),簡雍第十四世孫簡熙因劉闢亂蜀,避居於江西吉州安成(今江西安福縣)一帶。簡熙第十六世裔孫簡轍又於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遷回四川。至簡雍第二十一世孫簡國鳴,於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赴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助教,家室又遷江西袁州(今宜春)牛攔峽定居。
簡姓入閩雖然有多支,但影響大的只有一支。就是閩西的簡姓開基祖——簡會益派系。簡雍傳至傳至31世簡魯仲居清江縣喻北祠村,生二男:孟一 、孟二 。北宋末年,金兵南犯,清江為中原通往廣東要道,為進兵必經之路,遂舉家避亂,長途跋涉,遷移至相對安定的福建寧化縣石壁村居住。
簡國鳴生韶、滬、武三子,子孫繁衍,丁口日旺,後裔繼續向南播遷。簡國鳴長子簡韶,行三十一郎,又名世昌仍居宜春,後為清江喻北桐村簡氏的開基始祖。傳至第十一世簡會益(簡魯仲長子),字孟一,行萬五郎,為江西省臨江府清江縣民籍,後來福建南劍州(今南平市)教學儒訓,為簡氏第一位入閩始祖。
簡會益進入福建南劍州(今南平市)儒訓期間,被委任為該州教諭,專管文廟祭祀監督考核科中秀才事務,並舉家定居於永定。
《簡氏祖先考》記載:簡國鳴生韶、滬、武三子,子孫繁衍,丁口日旺,後裔繼續向南播遷。至裔孫簡會益,字孟一,行萬五郎,生於北宋正和五年(1115年),中解元,客家入閩始祖。簡會益,來福建南劍州(今南平市)教學儒訓,被委任為該州教諭,專管文廟祭祀監督考核科中秀才事務,並舉家定居於閩。但此時,金兵不斷南侵,戰爭憂患日益加重,為避戰亂,全家又於北宋建炎一年(1127年)經長途跋涉,遷徙至相對安定的閩贛邊山區的原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居住。52歲時,簡會益被委派到上杭城縣監督築城,其家眷於乾道二年(1166年)又轉遷上杭縣城郊藍路口定居。生簡驅、簡驥、簡驟。簡會益長子簡驅生一子簡致德於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與夫人李氏攜子簡永同又遷居至距上杭城70裡的永定縣太平裡洪源村蔡屋對面坪隔口車公塘開基創業,繁衍生息。按客家風俗慣例,簡致德之祖父簡會益為永定開基第一世,簡驅為二世,簡致德為第三世。
簡會益在南劍州任職期間,致力於教諭事務,貢獻良多。但此時,金兵不斷南侵,戰爭憂患日益加重,為避戰亂,全家又於北宋建炎一年(1127)經長途跋涉,遷徙至相對安定的閩贛邊山區的原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居住。52歲時,簡會益被委派到上杭城縣監督築城,其家眷於乾道二年(1166)又轉遷上杭縣城郊藍路口定居。簡會益娶妻鄧氏,生簡驅、簡驥、簡驟三子。
簡會益長子簡驅生一子簡致德於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與夫人李氏攜子簡永同又遷居至距上杭城70裡的永定縣太平裡洪源村蔡屋對面坪隔口車公塘開基創業,繁衍生息。簡致德為永定簡氏的開基始祖。按客家風俗貫例,簡至德之父簡會益為永定開基第一世,簡驅為二世,簡致德為第三世。洪源村建有簡氏祖祠“惠宗祠”奉祀簡氏入閩始祖會益公。
元代未年簡德潤進入南靖開基,德潤生八子,形成八大房,分衍閩南各地。
簡會益的九世孫簡德潤於元朝末年,從永定縣培豐鎮洪源村遷往南靖縣梅壠教書,而後遷徒張窖(今南靖縣梅林鎮長教)定居,為南靖長教簡姓開基祖。
《簡氏祖先考》記載:“在涿郡者,漢時有簡卿,其在范陽者,三國時有簡雍。晉統一天下後,簡氏因離亂南遷,散居南海、靖安、新喻、東管、馬平、四川等處。宋時南渡,避亂於福建寧化,後遊南劍州,建寧府。乾道二年(1166年)遷上杭。三世祖遷太平裡洪源村(先為洪源開基祖)。九世德潤,於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贅南靖張家。是為張窖開基祖;子三、二世貴禎,自南靖移居廣東,子孫分播潮陽、番禺等縣。”據《簡氏姓族考》曰:“三國時,簡雍為中郎。時天下大亂,家人從之,有在邵陽,有在遠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縣。五季後梁時,契丹寇北方,涿州無日不憂兵,其宗有宦遊嶺外者,乃留焉不歸。若黎涌系一山,則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粵者,後晉割北方十六州賄契丹,而涿在其中,簡姓宗族因而至嶺外者漸眾,分居粵東諸邑。”從這兩項文獻,可以知道簡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經逐漸向南播遷的。他們有的直接徙入廣東,有的由贛入閩,再分支至廣東,後來就在廣東繁衍成為一個大的家族。臺灣簡姓族人,很多是從福建省南靖遷居的。簡會益後裔遷徙到漳州南靖後成為望族,以後有數以百計的簡氏播遷臺灣。子孫續衍龍巖、長汀、永泰、福鼎、霞浦、南靖以及浙江、臺灣。
【遷徙海內外】
簡姓當前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和臺灣。簡會益後裔由分支至廣東、臺灣,後來就在廣東、臺灣繁衍成為一個大的家族。簡會益裔孫發展甚旺,尤其是九世各房後裔向外遷徙眾多,主要遷往臺灣、緬甸、泰國、新加坡等地。
臺灣簡姓族人,很多是從福建省南靖遷居的。簡氏最早入臺的人是簡漢超,於明永曆年間(1647—1661年)由福建永定入墾臺南左鎮。於明永樂年間入墾臺南左鎮。簡姓的自閩、粵渡海來臺也是始於明代。海峽兩岸廣泛傳誦的簡大獅是一位忠義之士,他本名簡忠浩,生於臺北,自幼習武,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能舉起石獅轉幾圈,他的始祖簡德潤明朝洪武年間從福建遷入臺灣。1895年,他目睹日本霸佔臺灣,率領1萬餘人,在臺北與日本侵略這血戰100餘次,最後被清朝政府出賣,慘遭日軍殺害。與他一起奮戰的還有簡成功、簡精華父子。根據廖漢臣所撰《臺南縣志稿人物誌》的記載,鄭成功治臺時已經有一位簡姓移民,與歐、廖、田三姓,在現在臺南縣的左鎮、木公、芊館口等地開墾。到了清,自“唐山”來臺開闢新天地的簡氏子孫便絡繹不絕了,以南靖的“簡張”一族為例,他們或是連袂而至,或是接踵而來,彼此互相提攜,共創基業,不久之後,便分別在基隆、宜蘭、桃園大溪、新竹、臺中、南投草屯、嘉義大林、鳳山、屏東等地,奠定了穩固的萬年基業。一直到今天,在上述各地,“簡張”一族都極為旺盛。來自南靖的“簡張”一族,在臺灣的表現的確是可圈可點的,以南投草屯的“簡張”來說,在清末葉,他們便一連出了兩位舉人——一位是咸豐己未科的簡化成;一位是光緒乙西科的簡瑞斌。
盛清沂《臺北縣志稿開闢志》記載:嘉慶二年,漳州人簡樹,進入現在臺北縣金山鄉三和村的林口開墾。跟簡樹同一時期,還有一位簡起,跟另外五個人合墾於金山鄉三和村的橫溪頭。《高雄市古碑文集》記載:嘉慶四年,有一位簡垣生住在今高雄市的左營,捐銀襄事,有功於地方。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記載:嘉慶七年,簡東來與楊鬥、林膽等人,隨吳表在今宜蘭縣的三結堡和本城堡開墾。《臺北縣志稿開闢志》記載:嘉慶九年,南靖人簡查某,在今臺北縣金山鄉三和村下孔尾開墾。《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記載:嘉慶九年,漳州人簡重西,墾於臺北縣雙溪鄉保民村內厝和八股。《高雄縣古碑文集》:嘉慶二十三年,簡振興捐修鳳山雙慈亭。《臺北縣志入開闢志》:道光年間,簡文秀入墾今臺北縣仁裡村。
在臺灣分佈較多的縣市依序為:臺北縣、桃園縣、臺北市、南投縣、宜蘭縣。分佈較多的鄉鎮、市區依次為:南投草屯、桃園市、嘉義大林、高雄大寮、臺北板橋。在臺中市南屯區豐樂裡,有一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簡氏大宗祠“溯源堂”,祠中供奉著客家簡氏始祖簡會益。臺灣高山族同胞中也有簡姓。
如,從清康熙年間開始,梅林長教簡氏宗親即開始渡海去臺,現臺灣省屬於梅林第長教簡氏宗祠派下嗣孫的簡氏總人口為十八萬一千多人,主要分佈在臺北縣板橋、桃園縣、臺北市、南投縣草屯、宜蘭縣,嘉義大林、高雄大寮等。其中祖籍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長教人的簡大獅,原名簡忠潔,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
簡會益裔孫發展甚旺,尤其是九世各房後裔向外遷徙眾多,主要遷往臺灣、緬甸、泰國、新加坡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22年),改涿郡設定,治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領轄8縣,西晉時改為范陽國。十六國、北朝時復為范陽郡。隋開皇三年(583)廢除。唐幽州范陽郡,本涿郡,天寶元年(742年)改置。治薊縣(今北京市城西南)。又為方鎮名,本為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亦改為范陽。寶應元年(762年)改幽州節度使,併兼盧龍節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陽縣(原涿縣,唐改)。大曆四年(769年),與固安等縣撲克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涿郡:春秋戰國時為燕國涿邑。秦代屬於上谷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2年),分廣陽郡南部、鉅鹿郡北部及恆山郡一部,置涿郡,直隸於漢朝廷,治所在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轄涿縣、范陽縣(治所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等21縣(其中7個侯國)。西漢中後期增至29縣,(其中13個侯國)。
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德感堂:宋朝時有簡士傑任清江司禮參軍。範大成請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縣。他在做縣官的時候,不設科條,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後被升為賀州知州。
忠漢堂:蜀漢簡雍之後,以簡雍忠於蜀漢,故為堂號。
此外,簡姓的其他堂號還有:古遺堂、隆恩堂、敦敘堂、聚順堂、世美堂、恩畏堂、世祿堂、嘉會堂、帝心堂、念梅堂、滄陽堂、溯源堂、恩孝堂、追來堂、顯清堂、惠宗堂等。
字輩
中華簡氏統一字派:簡宗志國,源遠流長。孝友傳家,耀輩榮堂。讀書育後,經典同航;修齊平治,溫讓恭良。誠信禮義,練達寬廣;謙遜奮進,才優德望。廉潔仁恕,富貴安康;尊崇文明,重道必昌。華夏鼎盛,科教興邦。儀表清秀,質若蘭芳。本固枝茂,萬世吉祥。
省份地區字輩
湖南安化清思玉交正、益而大日通、永成光祖志、長遠紹宗功、孝友傅家訓、賢良翊國忠、本源能世守、福澤自昌隆、統緒垂基纘、貽謀啟後昆、維新逢盛治、億代振斯螽
新寧-東安原宗而文、其大光昌、述存理學、以基乃(經)邦、思用立朝、自必成章、待時應志、奕載為良
湖北孝感正大光明、修齊平志
安陸道文章德義全
貴州安順、遵義世慶思忠永紹細家生正
思南合朋溪老派:文昌理學、以基乃邦;新派:述(文)存(昌)理學 明大光昌 思用立朝克秀成章 純時應志 萬世維良。(始遷祖簡儒佩,行文七,頀公後裔,明嘉靖間遷入)
德江長豐成公乾通守 勝崇仕承忠 永正朝廷治 大問從世文。(始遷祖簡成芳,明末遷入)
德江錢家乾通守仕朝 興髮長生泰 祖宗德澤高 美志立紹文。(為務川鐵爐分支,始遷祖簡連生)
務川鐵爐乾通守仕朝 興髮長生泰 美子良尚文 玉龍大吉昌。(為德江長豐分支,始遷祖簡守文、簡守才)
大方文山自清德、朝應萬國章、明遠忠維林、煥榮永克昌、紹開進瓊學、友全正安邦、洪發森如祖、世修桂蘭芳
江西高安承先緒永
樓山橋頭慶遠家聲大、憲和世澤綿、詒謀鐃裕後、繼述足光前、人傑堪繩祖、孫英克象賢、支延億萬祀、系衍百千年
雲南宣威為惟德居世亮秀仕俊成連
麗江永興福茂宗,廷居玉貴吉,洪崇在朝尚,天仕學良傳。遠祖自興茂,世代繁盛昌,恩澤裕發祥,安邦振國光。承前啟金昆,繼志建偉業,輝映兆文方,鵬程有華章
臺灣雲林成文英銘國
四川瀘州納溪白節大應朝文世鴻登,正仕在邦德可稱,元勳恩澤喜同慶,富貴榮華永遠興
潼南天台寺必吾言居從,世代永興隆。純武光先德,啟佑續明宗。熙朝生俊士,我賢應玉龍。
(湖北孝感龍三公六世孫必錢公遷湖南衡陽,必錢公六世瑄公遷潼南。)
重慶南坪祖德惟思遠,宗功永繼芳。以正心為本,能弘道自光。學應先時善,儒從君子良。志立行斯懋,仁存世必昌。作述希於大,成本秉在常。居守仕之尚,其中爾可方。文才景伯叔,克紹汝家邦。有若朝廷用,公然福祿康。天錫生佳兆,國承際愈祥。一元徵復起,奕嗣永同章。
(日貞公後裔,創修譜者為伯茹公,武公裔孫)
巴縣范陽宗伯求,廷獻長流光。厚澤遺方遠,雍和啟瑞昌。文章興祖業,經緯振家邦。仁義本天性,謙恭在五常。 忠孝傳萬世,燕然發千祥。(據《南坪簡氏族譜序》載:“由新喻排江入貴州之關州,由開縣而入巴縣,此者仕一玄孫子鹹、子成、子容也。”為武公七世孫廷紹之後。)
梁灘可一良朋懋,純正高仕賢。公明傳萬世,福壽永康寧。
(《南坪簡氏族譜序》載:“居梁灘青木關者,仲道公之後。以選貢任合江縣令,由新喻金田街入籍巴縣。”武公裔孫。)
合州正應承玉聯,文人仕興朝。汪輝光前泰,時廷先世元。
(據《南坪譜》序為新喻金田街進士第翰林簡可南後裔,武公裔孫。)
辰州思友伯德,萬文大啟。紹繼宗志,光顯祖體。(孝感龍三公四世孫友信遷辰州,友信九世孫友眾遷遂寧中裡瓦窯灣。與潼南天台山是一宗(龍三公)兩支。)
涪陵正洪文秀登,國清芳永興。真元思克服,德善紹光明。太伯心如玉,希貢志耀金。有仕學裁成,大益開先虎。崇茂守芳春。安邦同起祖,萬世在朝廷。
(由孝感遷貴州婺川再遷涪陵。新餘水北泉下分遷,韶公裔孫。)
永川要尚文在正,光明定大昌,洪恩傳萬代,永遠治家邦
合川吉順明世代永長春
江津世正天登思國成,洪武萬代興仁文
涪陵簡家巷公乾通守仕 興髮長永泰 朝廷貴仲文 玉譜登金榜 書克德昌榮。(為德江長豐分支,始遷祖簡通達、簡守華)
酉陽椒子溪子一明尚文 大發長生泰 茂榮德玉廷 運時登金榜 洪光吉慶興 朝忠安福祿 永享萬年春。
(譜載始遷祖為江西新餘水北金田街簡子隆,據查譜可能為簡子騰,字一龍。酉陽萬木鄉梅子坳、酉陽丁市鎮野茶坨均為其分支)
酉陽兩徵鄉青槓園興永慶世裕,德茂光前遠。明芳繼緒長,詩書維應易,孝友作林良
酉陽
秀山梅江鎮德正天興日月輝,定顯盛強禾勝榮(有14字已佚)
酉陽
楠木鄉辣子水顯萬佐朝廷,永德祖宗應(有二十字,後十字佚)
酉陽
廟溪鄉簡家塘宗成輝朝登,興再之天正。應道安明德,廣大福祿綿
酉陽蒼嶺鎮世應先天再,君臣福祿榮。宗禎紹祖德,繼緒慶清平。永遠開昌遠,道學勝儒林(或說為“邦家育化成”)。敬思維孝友(或說為“官升朝孝友”),萬代啟文明。
酉陽
雙泉鄉茶元壩俗信千金朝聘仕,正應天子福祿興。長春維友(有)忠和孝,富貴榮華享太平。
(新喻水北樓山上房分遷,頀公七世遠叔公一脈。)
酉陽龍潭梅樹再正通光秀,興應其善金
酉陽花田房春渝蜀慶廷,再尚作洪良。興吉成忠耀,福祿永遠長
廣西河池芝聰登松自明高、福綠永進達宗超、仕大元頭從智起、家興允遠富貴豪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簡伯;
望出范陽。
——佚名撰簡稱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簡姓源流和郡望。
猷贊蜀幕;
德重明廷。
——佚名撰簡稱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涿郡人簡雍,字憲和,少年時與劉備友好,跟從劉備到荊州,任從事中郎。劉備人川,他曾打前站進成都先見劉璋,官昭德將軍。能言善辯,多有諷諫,為劉備所器重。下聯典指明代上高人簡芳,字德馨,明朝弘治年間進士。
贊猷蜀幕;
流廢晉廷。
——佚名撰簡稱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涿郡人簡雍事典(見上)。下聯典指春秋晉·簡伯事典。
受書裕學;
從事參猷。
——佚名撰簡稱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簡卿,博學多才,受《尚書》於衛寬。下聯典指三國蜀·簡雍,事劉備為從事中郎。
系承姬姓;
源自叔虞。
——全聯典指簡姓的源流。
六言通用聯
殷商鼻祖源起;
中國狀元第一。
——佚名撰簡稱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上古有娥氏之女簡秋,帝嚳之妃。堯時與其妹娣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過而墜之。五色甚好,簡狄得而含之。誤吞之。娠而生契,後為殷商之祖。下聯典指南漢尚書右丞簡文會,南海人。幼穎異,工詩,性耿直。高祖天皇大帝劉龑(五代十國時南漢建立者,937-943年在位)初開進士科,文會中第一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受尚書之峻業;
建定國之鴻謨。
——佚名撰簡稱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簡卿事典。下聯典指三國蜀·簡雍,少與先主善,先主圍成都,雍入城說劉璋歸命,拜昭德將軍。
七言通用聯
竹報平安多吉兆;
門迎瑞日顯祥和。
——佚名撰簡稱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鑲嵌簡姓“簡”字的析字聯。
貫通五經稱孝子;
歷令三縣守清廉。
——佚名撰簡稱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孝子簡而廉,邵陽人。通五經,舉孝行,以明經任監利訓導,有《孝經解》。下聯典指宋代御史簡正理,字西碧,新喻人。歷永興、桃源、新野令。居官廉介,以儒術飭吏治,時譽翕然。
十言通用聯
從倪寬受尚書,淵源克紹;
師南軒講性理,道學相傳。
——佚名撰簡稱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學者簡卿事典。“尚書”,即指《書經》。下聯典指宋代學者簡克己,南海人。少師事張栻(著有《南軒集》),得其傳。退歸杜門,以真知實踐為事功,務啟迪後進,人稱簡先生。
脈接洪源,八派初分源可溯;
基開長教,一門遞衍教難忘。
範城雖遠家風在;
陽德方聲古處敦。
派衍洪源,登斯堂始知後海先河之義;
基開教裡,紹我祖勿替左琴右史之風。
——南靖梅林簡氏總祠
【祠堂古蹟】
會益公總祠
會益公總祠,又稱簡氏大宗祠。座落於永定縣培豐鎮洪源村,始建於明朝天啟二年(1636)。崇禎九年(1636)曾遭火焚燬。至清康熙二年(1663)復平地起建,從開始到建成經過前後91年。到乾隆十九年(1754)才全面竣工建成,為第二次建造。同治三年(1864),又被太平天國汪海洋部隊縱火焚燬,不久復建。於同治五年(1866)竣工,整體結構比第一次建造更加完美壯觀,至今130餘年。1996年復建,現基本保持原貌。現祠內神龕安奉19戶祖宗神位。洪源簡氏大宗祠中堂右邊牆上鑲著一塊石刻,乾隆庚子(1780)年間原文為:吾宗始祖會益公,自宋入閩與二世驅公僑居上杭,三世致德公始基洪源,而始二世卒葬杭邑,墳塋失記。明萬曆十三祠首為始二世招魂卜厝與列祖同春明受享此亡,於禮者之禮也。乃始祖暨孺人鄧氏塋,在長流幸稱吉,而二世暨孺人林氏及三世祖塋俱在南埔坪有不合形,家言兼墳各傾圯,僉議合附於始祖之塋需金致用非類族題助曷以為功。乾隆庚子改安八世於覆中形穴汀漳畢集題簿資助,一時元老者、幼者、少者、壯者,鹹踴躍稱善,歡然尚義是殆吾祖之靈有以默乎。我後人而世世受萬子孫享矣。爰即卜吉附既竣事,志始末其尚義附列如後記載。
長教簡氏大宗祠
長教簡氏大宗祠,又稱長教簡氏總祠,座落於南靖縣書洋鎮坎下村。始建於宣德六年(1431),歷代重修。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二廊一天井,磚木結構,單簷懸山頂式,脊用剪瓷灰雕飾雙龍戲珠,祠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斗拱明兩層,櫨鬥使用海棠紋做法,柱礎為蓮花古鏡式。明間石柱直徑為24厘米,正面榻壽式,木門豎,兩邊直欞四株彩晝,正堂為十一檁棚頂,穿鬥抬梁混合式。石作構件和樑架斗拱,雕刻精美。正堂明間為公媽龕,高懸“大宗祠”、“不祧之祖”、“祖德流芳”、“助我義師”、“文魁”、“司衡文運”、“興學利橋”等匾。主體建築前闢泮池祠埕,後設龜背形抄手。
南靖簡氏東山祠
南靖簡氏東山祠,位於梅林鎮官洋村東面的虎頭山下,相傳為老虎跳牆穴,始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為簡氏第四祖簡維厚派下的祖祠,歷史上曾有四次維修,1984年最後一次重修。東山祠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448平方米。以圍牆門樓,正堂,兩廂組成,正面又有半月形池塘。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廳堂為木構、抬梁式,九檁前步廊,單簷歇山頂建築。舉折曲線柔和,屋面瓦蓋為民間燒製的青瓦,主堂屋頂用三合土作瓦筒。大廳明間公媽龕供奉簡氏第四世公及其夫人的神牌位。柱聯有“東嶺挺奇,西溪毓秀;南漳著望,北闕承恩“,“東壁勝輝光祖德,廈靈毓慶慶千秋。”等。祠兩邊又建對稱的廂房。
南靖簡姓楓林祠
南靖簡姓楓林祠,位於南靖縣縣書洋鎮楓林村,始建於明嘉靖六年(1527),清順治十二年(1655)、道光四年(1842)、1923年三次重修。祠坐東朝向西,佔地面積420平方米, 單簷歇山頂,三山式,正堂面闊五間,兩邊為耳房,進深三間,正面明間,次間均開大門。穿鬥式木構架,單簷懸山頂。明間樑架施斗拱兩攢,彩畫。正堂左右配有廂房, 楓林祠為二進二廊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穿鬥式木構架,木板隔屏,明間樑架施斗拱兩攢。正堂明間公媽龕上懸“楓林祠”匾。祠內尚存“南京戶都主事”、“欽差大臣”、“誥贈一品夫人”、“欽賜一品冠帶”、“辛酉舉人”等豎牌和3副木刻對聯。正堂有99根豎柱,明間斗拱兩攢。祠前尚存清嘉慶年間石旗杆1對,杆高7.5米。
洪源惠宗祠
洪源惠宗祠,坐落於永定縣培豐鎮洪源村,始建於明朝天啟二年(1622),供奉簡會益為洪源開基始祖,諡萬五郎。清朝同治四年(1865),宗祠被太平天國軍隊燒燬,臺灣和南靖等地簡氏後裔當即募集巨資重建。20世紀90年代末,臺灣簡氏宗親捐資重修,臺灣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簡又新特獻手書“溯遠流長”鎦金匾額,金門簡榮和、簡奎章送來撰有“喬木發千枝豈非一本;長江分萬脈總是同源”的楹聯。
漳州簡姓僑館
漳州簡姓僑館,坐落於漳州市新華西路218號-220號,由旅居印尼的南靖縣長教人簡番忠發動海外簡姓僑胞捐資所建的房屋,三進的土木結構古建築,已有160多年曆史。這裡是清朝抗日英雄簡大獅避難的地方,也因此成為漳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漳州楊老巷簡氏祠堂
漳州楊老巷簡氏祠堂,坐落於漳州市新華西路220號。1894年,簡大獅變賣家財,募集義士反抗日軍侵臺,為臺北抗日義軍首領。1899年前後,簡大師回到漳州,避居楊老巷簡氏祠堂。
簡氏大宗祠
簡氏大宗祠位於廣州市小洲村內,簡區宗祠是一處建於明末清初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簡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就在玉帶環繞、翡翠醞釀純樸的村莊小洲村內,簡區宗祠是一處建於明末清初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築。佔地13畝(8671平方米),深三進,共有99個門口,取其於長長久久的意念,當時的建築精巧、雄偉、壯觀。宗祠座北向南,廣場四周古樹參天,幾百年的老龍眼樹、老榕樹(又稱麒麟樹)、紅棉樹等,實為罕見。還有旗杆夾,第一進的大門兩側由花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獅子護衛和兩個石鼓,裡外的鮑魚臺用青石板砌成,兩邊的儀門直通青雲巷和白虎巷。入第二進要經過一大個空間,上級到平臺,中堂高8米,長35.4米,寬26.5米,由花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撐著主體,梁和桁、屏風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種圖案。第三進高8米,長19.8米,寬26.6米,兩側用石欄圍雕成八仙賀壽人物圖案,正中懸掛著“祥開瀛水”木匾,木匾由一件巨大的檀香木雕刻而成,兩側有文武樓、灰星樓各二層,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簡氏祖祠
簡氏祖祠 , 是為紀念廣東南漢狀元簡文會而建的。祖祠原本建在廣州市中山五路桂香街 , 由於始建規模較小 , 後來在簡照南 兄弟 ( 南洋菸草公司董事 ) 倡議下 , 遷建到廣州市盤福路今越秀外國語學校(27中)內。迂建工程於 1933 年動工 ,1936 年落成 ,1947 年在該 址創辦眾賢中學。 祖祠坐北向南 , 三路三進 , 屬嶺南清式祠堂建築形式 , 規模 較大 , 工藝精緻。祠堂以中軸線作東西對稱 , 兩側以青雲巷相隔 為偏間 , 建築面積 1481.84 平方米。頭門面寬三間 14.45 米 , 進 深二間 9 米 , 大門頂部鑲嵌 " 簡氏祖祠 " 石匾 , 硬山頂 , 琉璃瓦 剪邊。大堂面寬三間 14.45 米 , 進深三間 14.15 米。後堂面寬 13.4 米 , 脊飾已被毀。祖祠由於年久失修 , 柱、梁等構件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簡文會 , 南海黎涌鄉人 , 少年聰敏 , 富於文采。他於乾亨二年 (918 年 ) 殿試高中狀元 , 是廣東九位狀元的第二位 , 官至尚 書右塞。其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深受皇帝喜愛。後南漢主劉晟弒兄奪位 , 而其為人亦殘暴淫逸。簡文會直言勸諫 , 懇切陳辭 , 但被劉晨貶至粵北禎州 ( 今英德縣東部 ) 任刺史。簡文會任內 , 為民興利除弊 , 排憂解難 , 官績甚佳。後因積勞成疾 , 死於任 上 , 安葬於今廣州白雲山太和鎮白山村金釵嶺。
簡文會狀元墓是廣州地區唯一儲存的狀元墓 , 極具歷史意義。 簡文會狀元墓連同簡氏祖祠於 1993 年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其保護工作亦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們的重視。
【家訓格言】
簡氏家族的傳統精神:敬上慈下,誠信奮進;敬宗睦族,報效祖國。
族訓:正德修身,齊家治國。
族範:於國忠,事親孝,待下慈,為官廉,與鄰友,處世和,交友信,做事恆,修身正,立志遠。
家教:貧不斷書香,求財要正當,窮不丟志氣,為官莫貪贓。
《簡氏祖訓格言》
行孝悌:居家孝悌為先,以孝悌倡行,斯為美族,蓋正學之本,由聖之階也。
存忠厚:人能忠厚,乃集福而興,立心須從坦易,幸毋計較,陰行險惡,且勿輕易言語,傷失人情,以積烈禍,易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又曰括囊無咎,可不念哉。
貴樸實:己身樸實,為子孫則效規模,凡飲食,衣服,器物,宮室,不可求事虛文,豐華過度,以開喪敗之源。
勉勤儉:勤所以生財,偷所以節財,二者治家之要道也,此與仿利而行,以財取多怨者,大不同。
嚴族法:族人親厚,如有患難,相救相( ),然或倚強凌弱,諂富欺貧,恃力行兇,自犯法紀,宗子族長,宜直攻之,處以典刑,幸毋疏縱可也。
戒酒色:好酒易以敗德,好色易以惑志,好酒則廢時失事,乃家業弗保,好色則傷財損命,或蕩散家產,妻子流離,此由始之不慎,是致終之迷而罔反也。
察刻薄:續婦,侍妾,性多忮刻,兼以異性骨肉,其待夫之父母,子女,最難保其不薄也,間如親生之子,尚且愛此憎彼,為親子所不堪,況非己出者乎,為人父者,宜精察而善處之,庶不忘結髮之恩,天倫之樂也。
端閨門:古稱四德三從,女子禔躬之準繩也,未字,則為淑女,相夫,則為令妻,教子,則為慈母,女子入世之美名也,若乃帷薄不修,長舌為厲,緊惟女德未嫻,毋亦觀刑之或缺歟,齊家者,其以身先之。
正立嗣:凡立嗣以嫡,古今定論,若無嫡可立,則立愛,立賢,不亂昭穆,亦為世所共許,惟不可抱養異姓,俾氣不相感,是陽有繼,而陰寔無也,春秋傳曰,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可不慎歟,修譜者,慎毋徇私誤錄,以招幽明之怨。
謹稱謂:禮明稱謂,亦以厚風俗也,時來風俗,多不知同族之親,諂富欺貧,於族之富者,則以兄弟叔侄稱之,於族之貧者,則不以兄弟叔侄稱之,與呼路人無異,今後族人稱謂,俱當從禮,外人聞之,亦知其為同族人也。
尚念忍:惟含忍則庶幾保家,保族,國語稱,書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今而後,凡我族人,或遇宗族鄉黨,橫逆之加,且宜含忍有容,待其回自修省,況恐己有自取之道,祗宜三自反之,幸毋悻悻成爭,古人為官,尚曰,唾面自乾,顏子亞聖,尚曰,犯而不校,且惡人逆天,久必報應,何必費吾財力,與之相鬥,相角,而或致訟傷財者耶,訟之一事,其不得已而應之。
防賭博:從來賭博,敗家之媒,世有九賭十敗,棄家業如一洗,不念先祖父兄創造之艱,不顧妻子飢寒之苦,甚則為盜為丐,所不免也,今宜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