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姓圖騰(毋氏圖騰)
毋(Wú)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最早出自上古,堯帝臣子毋句之後,以祖名為氏。算起來有4000多年的歷史。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六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五十五位。
注:毋(Wú) 應與 “毌丘”(guàn qiū,複姓)在讀音和字形寫法上加以區別,切勿混淆。
【得姓始祖】
毋句:胡毌氏(胡毋氏)。毋氏這個姓,一向很少見,但自古以來卻稱盛於四川的蓬安一帶地方。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和《姓氏考略》上的記載,毋氏是傳自唐堯時作磬的大臣毋句,算起來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百家姓考略》則說:“系出田氏,齊宣王封弟於毋邱,以紹胡氏之祀,賜姓胡毋氏,其後分三姓,一曰胡毋,一曰毋邱,一曰毋氏。”後來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改為單姓毋氏,稱毋姓。毋氏後人奉毋句為毋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毋友賢、毋友諒、毋友政:三兄弟,原籍河北北真順天府正定縣虎皮口南鄉村。宋朝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奉旨平蠻入播邑(今貴州遵義),後在貴州省遵義縣尚秸毋家壩繁衍,今譜至十六代。是為貴州毋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伊祁氏,出自上古堯帝之臣毋句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遠古時期堯為部落首領時,他的屬下有一個臣子名叫句。
句精通音韻,發明創造出了樂器“罄”,是用玉石做成的懸掛樂器,在技巧性敲擊下,會發出有美妙的音樂。堯帝聽後大喜,賜封給他毋邑(今四川蓬安),因稱毋句。
在毋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毋氏、句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wú(ㄨˊ)。毋氏族人大多尊奉毋句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己姓,出自春秋時期莒國公族的封地無樓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毋氏出自古牟夷國。在史籍《路史》中記載:“古有巢氏治石婁山,即牟婁也,本牟夷國。”
牟夷國,是在商末周初杞國據有牟婁之前的一個小諸侯國,與牟婁前後同為一城。
春秋時期的周桓王姬林元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發兵攻杞國,佔據了杞國的牟婁城,從此牟婁城成為莒國的一個城邑,改稱毋樓邑,亦稱無樓邑,之後將自己的兒子己期封於無樓邑。
莒敖穆公逝世後,己期繼位,是為莒茲丕公,又將自己的兒子己庶其封在無樓邑,時稱毋樓公。到了己庶其繼位為莒紀公後,其支庶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毋樓氏。
周景王姬貴二十二年(齊景公姜杵臼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莒共公己庚輿竭力想擺脫齊國的控制,結果導致齊景公的大怒,因而連續兩次發大軍攻擊莒國,此後莒國的國力大大衰退,再也無力與周圍的國家抗爭了。
春秋晚期,楚國的勢力逐漸擴張到淮河上游,一舉滅了蔡國。之後,在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三十九年(楚惠王熊章八年,公元前481年),楚惠王親率大軍滅了莒國。但是由於莒國之地離楚國比較遙遠,楚國無力長期佔有莒地,莒國的全境最終成為了齊國的疆土。
在這個過程中,毋樓氏族人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毋氏、樓氏、婁氏者,分散四逃,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wú(ㄨ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茲毋還,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茲毋還,就是魯桓公姬允(姬軌)之孫公孫茲,字毋還,史稱茲毋還,其父就是公子叔牙。
公孫茲魯國為大夫,主掌軍事,他一生都在軍旅中度過,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魯釐公四年,公元前656年),他親自率領魯國大軍會合了齊、宋、衛、鄭、許、曹諸國,一起征伐陳國。直至(魯釐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農曆7月逝世。
在史籍《春秋·僖公四年》中記載:“冬,十有二月,公孫茲帥師會齊人,宋人,衛人,鄭人,許人,曹人,侵陳。”
在公孫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茲氏;亦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茲毋氏;還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毋氏,後茲毋氏也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毋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wú(ㄨˊ)。
源流四
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宣王田闢疆給其弟的封地毌丘,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百家姓考略》中記載:“毋,系出田氏,齊宣王封弟於毌丘,以紹胡氏之祀,賜姓胡毌氏,其後分三姓,一曰胡毌,一曰毌丘,一曰毌氏。”
毌丘,亦稱毌鄉、毌仰、無鹽,今山東省東平市一帶,原來是衛國之地。在春秋末期,齊宣公姜積以田莊子(田白)為相,出兵伐衛國,奪取毌丘,從此毌丘成為齊國邑地。到了戰國時期,齊宣王田闢疆分封自己的弟弟(字子都)於毌丘邑,以紹陳胡公子祀,並賜其姓為胡毋氏。胡毋氏的後裔子孫在後來又分衍為三支,即胡毌氏、毋毌氏、毌氏三個姓氏。
“毌”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與“毋“字相通,後人遂以為“毋”字,稱胡毋氏、毋丘氏、毋氏三個姓氏。著名西漢儒家學者、經學家、《春秋》公羊學家胡毋生,就是胡毋氏的後代。
西漢王朝時期,在漢武帝劉徹強行實施“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策以後,為了避孔子之名諱,詔令所有姓名中的“丘”字改為“邱”字,毋丘氏因此改稱毋邱氏。
毋邱氏在歷史上曾被訛稱為曼丘氏,後有簡改稱曼氏者。再後來,胡毋氏、毋丘氏也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毋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guàn(ㄍㄨㄢˋ),今讀作wú(ㄨˊ)亦可。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齊國無鹽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毋鹽氏,即無鹽氏,為戰國時期齊國無鹽邑(毌丘、毌鄉、毌仰,今山東省東平市一帶)大夫之後,以邑地名稱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這在史籍《漢書·貨殖傳》中有記載:“有毋鹽氏,鉅富,齊毋鹽邑大夫之後。”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wú(ㄨˊ)。
源流六
源於姚姓,出自戰國時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屬於以複姓省文簡改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解》等的記載,戰國時期有綦毋子。
綦毋子,就是綦毋恢,是晉國大夫綦毋張的後裔,為戰國時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有機辯之才,曾與自己的老師、戰國時期著名的魏國思想家公孫龍(公孫子秉)爭辯,還與齊國稷下學宮有名的學者鄒衍辯論“白馬非馬”之論。
在史籍《戰國策》中有記載,周赧王姬延二十二年(魏昭王魏遫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國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擊敗了魏軍大將犀武以後,大破魏、韓兩國聯軍,殲敵二十四萬,奪取了魏國城池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昭王、韓釐王韓咎被迫割地求和。
白起在伊闕獲勝之後,緊接著就揮軍準備進攻周王室。周赧王馬上親自赴魏國求援,魏昭王卻以上黨(今山西長治)情勢緊急為藉口,拒絕了周赧王的請求。周赧王在返朝途中看見了魏國的梁囿(大梁花園,今河南開封),十分喜愛,跟隨著的綦毋子就對周赧王說:“魏國的溫囿並不比梁囿差,而且距周又近,我能為您要來。”於是,綦毋子就返回去見魏昭王。
魏昭王見到綦毋子返回來了,就趕緊問道:“君王抱怨我了嗎?”
綦毋子回答說:“他不抱怨您又怨誰呢?所以,我認為您將會自取禍患。您想啊,周赧王畢竟是諸侯的首領,周王室又可以做貴國的屏障,防禦秦國的進攻,但貴國卻不能為周王室防禦秦國,依我看哪,如此一來,周赧王必然會掉頭去討好秦國。秦國如果再發動伊闕塞外的兵力與周王室聯兵進攻貴國的南陽,那末,韓、魏之間的上黨要道就會被切斷。”
魏昭王一聽,出了一身冷汗,馬上詢問:“那可怎麼辦呢?”
綦毋子說:“看樣子,周赧王是不善於討好秦國的,他很貪小利。您如果答應派三萬人去駐守周王室的邊境,並把溫囿送給周赧王,那麼周赧王對宗室貴族、朝廷百官既可以有所交代,又滿足了他個人喜愛溫囿遊樂的私心。那樣的話,他就一定不會再去與秦國聯合了。我聽說,溫囿的所得每年可以達八十金,周赧王如果得了溫囿,每年可以再多給您付四十金。這樣,上黨既沒有禍患了,您每年又可得到一百二十金。何樂而不為呢?”
魏昭王聽完綦毋子所說,覺得十分有理,便派孟卯獻出溫囿,並答應出兵三萬去幫助周王室守邊。後來,魏昭王還曾經向周赧王討要綦毋子來作魏國的宰相,但周赧王死活也不給,令魏昭王十分不高興。
在綦毋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綦毋氏。至漢、晉時期,著名的廷尉綦毋參、大夫綦毋張,都是綦毋子的後代。再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毋氏、綦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wú(ㄨˊ)。
源流七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齊國無鹽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傳說,古代毋車氏,出自樂安毋車伯奇,他為漢朝時期楚國下邳相,時有主簿步邵南,時人稱毋車府君步主簿。其後裔乾脆因此稱毋車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毋氏、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wú(ㄨˊ)。
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先秦時期官吏毋將,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毋將,當為毌將。“毋將”,可能為“毌將”之筆誤所致。
毌將氏,歷朝歷代姓氏史籍、典籍皆語焉不詳,所指出處者,諸如《姓考》、《廣韻》、《漢書》、《風俗通》、《通志》、《左傳》等,皆言其取“人臣無將,將則必誅”之銘言而為姓氏,稱毋將氏。
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為中國自古以來主要的姓氏源流之一,以“毌將”為姓氏,稱毌將氏,比較符合該姓氏的歷史程序。否則,按“人臣毋將,將則必誅”之論,其姓氏具有極其強烈的奴性,其字面本身就是一種矛盾衝突,決非古代時期的取氏之道。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guàn(ㄍㄨㄢˋ),今讀作wú(ㄨˊ)亦可。此論,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九
源於官位,出自新莽時期勇士巨毋霸,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在史籍《漢書》中記載:“有巨毋霸,王莽改為巨毋氏。”
源流十
源於複姓,屬於以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歷史上,有複姓毋鹽氏、毋將氏、毋車氏、毋終氏、毋樓氏、毋知氏等諸姓氏:
毋鹽氏,即無鹽氏,為齊國無鹽邑大夫之後;
毋車氏,如同高車氏一樣,但因其族自嘆無車而為姓氏;
毋樓氏,出自古牟夷國,莒國公子封於無樓邑而得姓氏;
毋將氏,取“人臣無將,將則必誅”的帝君之言而為姓氏。
這些複姓的情況在史籍《姓考》、《漢書》、《風俗通》、《通志》、《左傳》等,以及典籍《廣韻》中均有記載。
在複姓毋鹽氏、毋將氏、毋車氏、毋終氏、毋樓氏、毋知氏等諸姓氏的後裔子孫中,皆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毋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毋氏出自田氏。相傳帝堯時,有位得力的臣子名為毋句,曾創造了懸掛的罄,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中一字為姓,稱為毋氏。另外,春秋時候齊國有個地名為毋邱,齊宣王將自己的弟弟封於毋邱,為紹胡氏之祀,賜姓胡毋,其後又分三姓:一為胡毋,一為毋邱,一為毋姓。這三個姓名的後代中均有簡化他們的姓氏為毋氏的。
在《毋氏族譜》中記載:“毋氏遠祖公諱賓古,宋真宗時工部度支,本漢夜郎太守毋稚之後。至唐,毋煚博學通顯,為世名儒。開元時,以張說等十八人為十八學士影象於含象亭,而煚與焉。逮五代,毋昭裔捐巨資營學宮,獎進人才,一時稱盛;且又創印書籍,嘉惠後學,此皆卓卓可傳者也。宋真宗之建極也,我遠祖公官度支,以子惠元元為懷。嘗言:‘天下逋負,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困不支’,欲擬啟損之。時三司判王欽若性機警多險智,聞之,一夕命吏密校成數,翼日即上之。真宗大驚,曰:‘先帝未知耶?’對曰:‘先帝固知之,殆留與陛下收人心耳。’即日放逋負一千餘萬,釋繫囚三千餘人。真宗自是向用欽若,而不知欽若此舉皆我遠祖公之蓄志,而欽若竊而行焉者也。夫論功論其所由起,溯澤溯其所自來,當時鹹謂有陰德,毋氏必有後,以德隱於當時,必顯於後世也。時賓古公宦居汴梁,大河之南多憂河患。因事適河北,欲卜地居。以河內地處山麓,非河南漥下者比。行至蘇家作村,有石碣雲:周司馬蘇忿生故園,唐儀鳳年立。因相陰陽,南距沁水二十五里,北距行山二十五里,近南沙滷則不毛,近北高亢則墝埆難耕,惟此地折中焉。山水映帶,靈秀鍾毓,顯達可以綿遠。且大河行山俱從西來,河東南流,山東北往,天然成椅圈形,居其中者必富貴。兼以沁、丹縈繞,西狹東闊,地形絕類牛角,故人號‘牛角川’,懷郡城號臥牛,良有以也。昔者陶侃葬母得牛眠吉地,其後顯達,安知此地非牛眠乎!且人民淳樸俗尚敦龎,有唐魏風,處此子孫不流奢華,是可居也。時村有大宅,物恠頻見,及買居,平安無他。當公之攜家來也,鹹以為新卜居者,舉目無親,意頗不願。及至此,見人家機杼,以炭為薪,以為衣食不難,且菜果雞彘,取用不竭,曰:‘此間樂,不懷故土也。’數傳,值金兵陷汴,人民逃難,散之四方。迨大元滅金,宋隨金亡,鼎革之際,兵燹日起,戎馬蹂躪,人民奔竄,族眾依山逃闢,故今日行山南北,多毋姓者,職是故耳。然亦有他往者。元世祖鼎定之後,天下擾攘漸起,至元季懷郡屢兵,父子多相失。我祖十七公獨留不去,卒不被害。但亂離之後,家譜失落,從前難稽,故以十七公為始祖。厥後瓜瓞綿綿,本支百世,皆始祖十七公一脈之傳也。迨明太祖削平禍亂,人慶樂居,而蘇家作之毋姓亦有來依者,但後至之人,譜悉不載。舊聞思義公創修譜牒,今淪亡無存。又大元至元鄉薦至正進士公毋琬亦修一冊,稿亦不存。因敘來歷,以垂奕冀。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不知祖則忘本,世豈有遺其本而末能茂者乎。此尊祖敬宗所以載在禮經也。塋在村東北隅艮方。”
分佈
毋姓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六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五十五位。望族居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北一帶)、鉅鹿郡(今河北省平鄉西南)。
今河南省的焦作市博愛縣、沁陽縣、禹州市,山西勝的晉城市、河津市、翼城縣、平遙市,陝西省的華山縣、寶雞市、西安市長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橫縣等地,均有毋氏族人分佈。
今河南豫西靈寶市近郊有一座儲存完整、仍有居民使用的古老堡寨楊公寨,傳說是北宋抗遼英雄楊六郎建立的軍寨,但如今居民中卻沒有一家姓楊,絕大部分都姓毋,人數佔了靈寶全市毋氏的70%。
【郡望堂號】
郡望
鉅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堂號
鉅鹿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字輩
雲南昆明毋氏(母氏)字輩:“四茂榮華盛世光前緒忠心運定昌傳後有文章”。
四川劍閣毋氏(母氏)字輩:“川林生培德繼文明”。
重慶萬州毋氏(母氏)字輩:“文學光國應天生德萬宗正世興朝發澤”。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上古;
望出平昌。
——指毋氏(母氏、毌氏)源流和郡望。
工詩名宦;
興學營宮。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蓬州人毋思義,洪武年間舉人,工詩,能文。歷任襄陽、鳳陽教授,周府長史,為一時名宦。下聯典指後蜀中龍門人毋昭裔,博學有才名。歷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左僕射、太子太師,嗜藏書,好古文,精經術。曾出資百萬建造成都學宮。
教兼兩院;
學冠四科。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蜀人毋制機,分教黃州,兼領雪堂、河南兩座書院,學者稱他“平山先生”。下聯典指晉代巴郡江州人毋稚,學冠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歷官涪陵、漢平令,夜郎太守。
五言通用聯
稱王於大宛;
發跡在平昌。
——指毋氏(母氏、毌氏)源流和郡望。
六言通用聯
晉代夜郎之守;
瀛洲學士之班。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毋稚,除涪陵漢平令,為夜郎太守。下聯典指唐毋煚(Jiǒng 音炯),撰《古今詩錄》四十八卷,為開元今象亭十八學士之一。
純潔家聲久遠;
德厚族脈綿長。
——上明朝進士毋純德“純德”二字嵌名聯。
魏國邑侯府第;
明朝進士人家。
——上聯指三國魏國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毋丘儉,字仲恭。明帝時,任幽州刺史,從司馬懿定遼東有功,封安邑侯。正始中,擊破進略遼東的高句麗兵,遷左將軍,轉鎮南將軍。後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以不滿司馬氏專朝政,與揚州刺史文欽起兵討司馬師,兵敗被殺。下聯指明朝進士毋德純,曾官大理寺正。
十一言通用聯
飲譽唐朝,文章絕妙聲名遠;
蜚聲後蜀,著述頗豐鄉氏香: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毋炯。下聯典指後蜀時期的毋昭裔。
【祠堂古蹟】
蘇家作毋氏宗祠
蘇家作毋氏宗祠,被譽為華夏毋氏宗祠的蘇家作毋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