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圖騰(潘氏圖騰)
一、潘姓的來源
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畢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潘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2、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採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3、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4、清康熙年間,臺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二、潘姓的遷徙分佈
潘姓早期在河南發展,唐代擴充套件到河北、陝西等地。第一次進入廣東是在西晉年間,後又發展到湖北、江蘇、浙江。第一次進入福建是在唐代(現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盤龍村塗樓自然村,全村共有100餘口人,均為姓潘),後又遷居廣東、雲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間,潘姓第一次移居臺灣。由於《史記》載有潘崇的事蹟,故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為楚大夫;孫子潘黨,繼為大夫。
三、郡望、堂號
1、堂號: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2、郡望: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四、姓潘的歷史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嶽(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閒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諡武惠。真宗鹹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鹹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 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遊,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 翼 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遊,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裡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 韜 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臺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 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於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採納。
17、潘齡皋 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當代潘姓的分佈和圖騰
當代潘姓的人口已達到620多萬,列在全國第三十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安徽、廣東,這兩省潘姓大約佔潘姓總人口的22%,其次分佈於浙江、廣西、貴州、河南、江蘇、四川,這六省又集中了40%的潘姓人口。安徽為當代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潘姓總人口的11%。全國潘姓的分佈形成了南部粵桂、東部皖蘇浙兩塊潘姓聚集區。
潘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36)表明:粵瓊桂黔、雲南東端、重慶南部、湖南大部、安徽大部、蘇滬浙臺、贛閩大部、湖北東端和西南端、內蒙古東北,潘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8%以上,中心地區可達2.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大約佔了國土面積的19.2%,居住了大約64%的潘姓人群。在四川、雲南大部、重慶的北部和西南、豫鄂大部、陝西南部、湖南東北部、贛閩南部、安徽北端、山東、河北東北、內蒙古東部、黑龍江西北、吉林大部、遼寧,潘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9%--0.5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23.7%,居住了大約28%的潘姓人群。
家訓格言
清朝出了一位潘姓大人物,這就是道光時期的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潘世恩,乾隆時狀元,曾任續辦《四庫全書》總裁官等,他的家訓《潘文恭遺訓》見於《清史稿》,所訓多為自己的處世為人、讀書做官經驗的總結,深得當時士大夫階層的讚賞,實也可為今人所借鑑。潘世恩教子為人,要求“勿妄語,勿戲謔,勿師心自用,勿衿己長,勿議人短”,“功夫勿間斷,書籍勿隨手拋棄,坐立勿欹斜,見尊長勿惰慢、勿讒言,待童僕勿苛刻”。讀書則主張“逐句體貼,勿輕易放過,庶於身心有益”,“斷不可有浮躁之氣”。居官則遵守“矢勤矢慎,實力實心,始終如一”,留心人物,顧全大局。立身則銘記“光明坦白,仰不愧,俯不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