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氏起源及歷史

皇甫姓圖騰_皇甫氏圖騰

皇甫姓圖騰(皇甫氏圖騰)

  皇甫(Huángfǔ)是中華複姓之一,出自西周。西周太師(高階武官)皇甫的後代以“皇甫”為姓,稱皇甫氏。又言出自子姓,是春秋時宋國公族的後代。皇甫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一十八位,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一千零四十三位。

【得姓始祖】

  皇父鸞:西周後期,宋戴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孫子以祖父字為姓氏,稱為皇父氏。古代”父”與” 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漢時皇父鸞從魯國地遷徙茂陵(此處為漢武帝陵墓,今陝西省興平縣),把皇父改為皇甫,稱為皇甫氏。故皇父鸞是皇甫姓的得姓始祖。唐朝鄭薰《唐故中散大夫守給事中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刑部侍郎皇甫公(鉟)墓誌銘》雲:“其先自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為宋司徒。生仲,仲生髮,發以王父字為族。漢興,改父為甫,因氏焉。至武帝初,雍州牧鸞始自魯國遷茂陵,故起鸞為始祖。鸞生裒,舉至孝,為彭城相,北徙安定,家三水。裒生儁,東漢復為安定都尉。儁生稜,渡遼將軍,以永平初徙居安定朝那,為郡著姓。稜有八子,為八祖,墳墓皆在安定郡城之西石虎谷口。八祖之後,皆出安定,關中謂之望族,故世為安定人。公即渡遼第六子旗之後也。”雖然皇甫氏的得姓原委,在《元和姓纂》卷五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都有所述及,但都沒有此節詳盡。有關皇甫氏佔郡安定的始末,以及八祖墳墓地點的記錄,尤其珍貴。其材料來源顯然是鄭薰得自皇甫家人提供的譜牒記錄,雖漢前事實的記載可能會有出入,但對於瞭解漢唐間世族發展歷史和皇甫氏家族的重要性,會有幫助。

  周太師皇甫:西周時期有一著名的太師叫皇甫,亦稱皇父。在古代,“甫”與“父”二字通假同用,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皇甫氏、皇父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姬姓皇甫氏、皇父氏、皇氏、甫氏皆尊奉太師皇甫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皇甫氏合譜。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師皇甫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時期,有一著名的太師叫皇甫,亦稱皇父。在古代,“甫”與“父”二字通假同用,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皇甫氏、皇父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姬姓皇甫氏、皇父氏、皇氏、甫氏皆尊奉太師皇甫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皇甫氏合譜。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公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周後期,宋國國君宋戴公子撝(公元前799~前766年)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在宋武公子司空執政時期(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出任司徒。

  當時,有長狄民族的鄋瞞部落進攻宋國,公子充石領軍反擊,打退了長狄族人,但他和兩個兒子也不幸戰死沙場。後來公子充石的孫子南雍陲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為皇父氏。

  傳到其六世孫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在秦國滅宋國之時,皇父遇逃至魯國。

  再到了西漢中期,皇父遇的嫡系子孫叫皇父鸞,自魯地遷居陝西茂盛陵,自己做主把姓氏中的“父”字改為“甫”字,這兩個字在古代同音通用,稱皇甫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子姓皇甫氏、皇氏、甫氏皆尊奉皇父鸞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皇甫氏合譜。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鄭國公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中也有稱皇父者,在戰國時期即改為皇甫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朝鮮族皇甫氏,是在東漢末期,有子姓皇甫氏族人遷往朝鮮半島生息繁衍,逐漸形成朝鮮族皇甫氏,一部分族人後又在清朝中葉遷往長白山區,形成今延邊朝鮮族皇甫氏,後有簡改為單姓皇氏者。

  源流五

  源於彝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彝族皇甫氏,是在唐末五代中原大亂時期,有皇甫氏漢族人避亂遷逃至涼山彝族區,後融入彝族,將皇甫氏帶入彝族,形成今彝族皇甫氏一族,後有簡改為單姓皇氏者。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蒙古族皇甫氏,實際上是宋朝時期蒙古軍隊掠去的漢族皇甫氏族人,成為蒙古族人的帳奴(僕役),後逐漸融入蒙古族,成為今蒙古族皇甫氏,後有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皇甫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皇甫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從《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可知,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充石的孫子,以王父字為氏,遂姓皇父。漢朝時其後裔皇父鸞又改父為甫。這個歷程,在《通志·氏族略》也有記載。以上文獻資料說明皇甫氏的前身是皇父,是春秋時代宋國公族的後裔,大約已有2500年以上的得姓歷史。這個姓發祥於河南東部,其後子孫曾遷到魯國,然後由魯國遷往茂陵,即陝西省興平縣東北,而在當地發展成為名門望族。頭一個把皇父改為皇甫的是漢代的皇父(甫)鸞,同時他是茂皇甫氏的開基始祖。

  分佈

  皇甫氏是非常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一十八位,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一千零四十三位。姬姓皇甫氏望族出京兆,子姓皇甫氏望族出安定郡(今甘肅鎮原)。望族居安定郡(今甘肅省鎮原縣一帶)。

  今四川省瀘州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常熟市、崑山市、淮安市、徐州市豐縣,河南省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周口市鹿邑縣、焦作市博愛縣、南陽市、商丘市柘城縣、安陽市林州,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包頭市,遼寧省的瀋陽市、遼陽市,山東省的濟南市、煙臺市黃縣,廣東省的惠州市,黑龍江省,湖南省的張家界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莊市、邯鄲市魏縣,山西省的長治市壺關縣、原平市(崞縣)、高平市、忻州市、陽泉市、運城市鹽湖區,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浙江省的杭州市桐廬縣、海寧市、桐鄉市、奉化市,陝西省的寶雞市、西安市,渭南市白水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延邊市,雲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羅平縣、師宗縣、陸良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韓國的慶尚北道永川市等地,均有皇甫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併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建立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威遠堂:東漢時期有個著名將領叫皇甫規,用兵很有韜略。羌人侵犯隴西,皇甫規打報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梁冀忌妒他,他只好藉口有病回家,幾乎被梁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詩經》、《禮記》教學生,當時都稱他賢人。梁冀逝世後,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為他過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為渡遼將軍,在職數年,東北邊疆畏威服德,又升尚書,遷弘農太守,轉護羌都尉。

  字輩

  江蘇淮安皇甫氏字輩:“本立道生”。

  吉林長春皇甫氏字輩:“金國琪炳崢”。

  遼寧遼陽皇甫氏字輩:“恩文明鎮世”。

  河北唐山皇甫氏字輩:“懷少恩文明志”。

  河南南陽皇甫氏字輩:“德貴全家樂永遠福壽長”。

  山西高平皇甫氏字輩:“泰根貴海……”

  黑龍江皇甫氏一支字輩:“風超雅範……”

  湖南張家界皇甫氏字輩:“耀啟夏少康”。

  河南民權皇甫氏一族字輩: 來東燕文九,樹丙增錫勇;另一族字輩:來東燕九文,恭花楊澤深

  河南柘城皇甫氏一族字輩:天國祿金殿,木風超雅範;賢彥希廣貞

  河南鹿邑皇甫氏一族字輩:天國祿金殿,木風超雅範;賢彥希廣貞

  重慶市巫山縣皇甫氏字輩:“應 天金玉汝 永世克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弟兄四傑;

  父子二忠。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皇甫衝與其涍、汸、濂,長洲人,當時人稱“皇甫四傑”。衝字子浚,嘉靖年間舉人,好談兵,善騎射,精通音樂、弈棋,詩風樸素,著有《皇甫華陽集》;涍字子安,嘉靖年間進士,好學而工詩,官至浙江按察僉事,著有《皇甫少元集》;汸字子循,嘉靖年間進士,以吏部郎中任大名通判,政事之餘,不廢吟詠,尤其工書法,著有《皇甫司勳集》;濂字子約,嘉靖年間進士,歷官工部都水主事、興化府同知,後辭官歸鄉,遍覽典籍,著有《逸民傳》。下聯說隋朝末期的烏氏人皇甫誕、皇甫無逸父子。皇甫誕,字元慮,歷官兵部、比部、刑部侍郎,治書侍御史。煬帝即位,漢王楊諒(文帝第五子,當時任幷州總管)發兵反亂,任幷州司馬的皇甫誕數次諫止,被下獄。司徒楊素率軍擊幷州,他被主簿豆盧毓從獄中放出,與楊素配合,被楊諒殺害。皇甫無逸,字仁儉,歷官洧陽太守、右武衛大將軍。後歸唐高祖,官御史大夫、益州大都督。為官清廉耿介,執法嚴明。

  術精占驗;

  書借宸居。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皇甫仲和,精天文推步之學,所佔多奇驗。下聯典指晉朝時期的皇甫謐,晉武帝時累徵不起,自表就帝借,帝送一車書與之。

  東魯世澤;

  太師家聲。

  ——全聯典指皇甫氏的得姓源流。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皇父鸞,自魯徙居茂陵,改父為甫。下聯典指西周朝時期的太師皇甫。

  度遼佩印;

  槐裡封侯。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皇甫規,有兵略,延熹中以降服羌人功拜度遼將軍,在事數歲,北邊威服。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皇甫嵩,以破黃巾功,領冀州牧,拜太尉,封槐裡侯。

  能文小友;

  善喻儒醫。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皇甫冉,十歲能屬文,張九齡呼為“小友”。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皇甫坦,善醫術,宋高宗問何以治身,坦曰:“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事則天下治。”

  六言通用聯

  宋時軍都府第;

  唐代狀元人家。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有馬步軍軍都皇甫繼明。以善射聞名。下聯典指唐朝天寶中期狀地有皇甫冉,丹陽人。十歲能文,張九齡稱為“小友”。後官右補闕。

  修身篤學書法;

  德惠敷民介節。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皇甫謐家貧,常攜書種田,通曉百家之說。下聯典指北周朝時期的皇甫璠,為隋州刺史,政存簡惠,百姓安之。

  七言通用聯

  草莽臣自甘隱逸;

  槐裡侯夙擅威名。

  ——上聯典指魏晉兩朝間的作家、醫學家皇甫謐,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曾跟從坦席學儒術,晉武帝多次下詔徵他人朝,都稱病不去,終身不做官,自稱“草莽臣”。中年患風痺,於是鑽研醫學,根據《素問》、《針經》等書,著《甲乙經》,總結了晉朝以前的針灸學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紀》、《玄晏春秋》等。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皇甫嵩,字義真,皇甫謐的曾祖父。漢靈帝時官北地太守,因鎮壓黃巾軍起義有功,官冀州牧,封槐裡侯,威名震天下。後歷官徵西將軍、車騎將軍、太尉。

  皇甫四傑傳名久;

  御史二字播譽長。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有名人皇甫涍(詩人)與兄衝、弟汸、濂並稱“皇甫四傑”。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醫皇甫坦,高宗召見,問“何以治身?”坦曰:“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事則天下治。”引治顯仁太后目疾立愈,帝厚賜之,一無所受。復問長生久視之術,坦曰:“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帝書“清淨”二字以名其庵。

  厘內空留上方劍;

  壯士長歌梁父吟。

  ——此聯為明朝時期的詩人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守》詩句聯。

  十一言通用聯

  為刺史即為善人,共沾惠澤;

  有忠臣更有烈婦,鹹仰禮宗。

  ——上聯說南北朝時期的北周皇甫瑤,字景瑜,皇甫誕的父親。官隨州刺史,為政寬簡,百姓安居樂業,他則始終以清白自律,當時被稱為“善人”。下聯說東漢朝時期的皇甫規(皇甫嵩的叔父)及其妻子。規字威明,舉賢良方正,因得罪權臣梁冀,多次受迫害,以《詩》、《易》教授生徒,達十四年。梁冀被殺後,他歷官太山太守、度遼將軍、弘農太守。其妻能文章,善草書,皇甫規逝世後,董卓要娶她,她大罵董卓,被鞭打致死,人稱“禮宗”。

  【祠堂古蹟】

  武閣寨垂裕堂皇甫宗祠碑記

  《曲禮》曰: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家禮》曰: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易》:宗廟曰祠堂,以庶人無廟也;而必曰先者,以奉神急於自奉也。自世降俗,敝報本尊祖之意,澌焉弗存,而宗祠遂概(擱)置為緩圖矣。武閣寨皇甫益菴(名承謙)初為乃祖(皇甫)錦伯(名疇)公建立祠堂,又繼乃祖續修族譜。茲復為本支始祖建立祠堂三間,門樓耳房五間,厚基礎,堅圍垣,務蘄(祈)永久無圮。約用八百餘金。先是錦伯公積塋路稞(課)金十七兩。乾隆乙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族眾(皇甫)守義(字膚公,其父皇甫奇)等因有建祠之議,而苦資斧(支付)不給(裕),無以伸妥神之誠,於是以此金分付(吩咐)益菴。益菴謹傳別權,子母經營二十餘稔,於乾隆甲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置地,為修祠伊始,至今甲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春,功既竣,仍餘金百餘兩,為置祀田之用。益菴之為是祠謀者,可謂勤且周矣,而事無異議,功克備舉,則族眾之共襄厥役者,亦尤可謂同義輯睦矣。夫人本乎祖,不尊乎祖,則隳(huī,同毀)厥本,繄誰可自安乎?而寅念厥本,克歆厥祖,斯人能得幾回聞乎?且餘更有異焉者,天地山川,各有宜祀之人,庶人祀先,明有禮訓。近世於天地山川諸廟外,佛寺庵觀連甍接棟。巍峨其制,壯麗其度,內焉綺井刻桷,望之鳥革翬飛,土木之費,鳩眾弋金,號為萬善同歸。而祀先之祠,求如自營之宮室,且百無一二焉。不營所宜營,而營所不必營,舍其所宜祀,而祀所不宜祀,與其所不得祀,舉世憒憒,末由覺之。而皇甫益菴等獨於分所宜祀者,孳孳為之,又不為造次塗塈之,為裕財儲用,歷三十年而永竣。厥功且也,置祀田,定規則,計慮深遠,纖悉周至,以視世之營所不必營,興祀所不宜祀,不得祀者何如哉!餘故樂序其尊祖報本之誠,用告皇甫氏之善為繼述者。

  修祠銀兩出自村西皇甫氏祖塋之西,(皇甫)亮宇公昆季四門夥塋,塋路之課租及利息銀共十七兩,益菴經管三十年,滋至九百餘兩。其塋地及路五畝四分三厘一毫,已按在塋人七十一丁,分派認糧外。有皇甫有瑞、有法不在此塋,修祠時各捐銀八兩。有後入塋者,未認塋地丁糧,即在祠地按丁取糧,(皇甫)有成取中地二分,(皇甫)有福取中地三分,(皇甫)有林取中地一分。祠堂地東長二十步四尺六寸,西長二十步三尺二寸,南闊九步二尺六寸,北闊十步,計地八分八厘五毫七絲二呼。有成等取去六分,餘二分八厘五毫七絲二呼。糧在崇下四圖七甲辦納。

  墳地南北長四十六步三尺五寸,東西闊二十二步一尺。其路南北長四十步二尺,東西寬六步。長門十五丁,二門二十五丁,三門二十九丁,四門二丁。

  廩膳生王樗撰文

  郡庠生王令章書

  大清乾隆五十九年歲次甲寅七月十五立石

  皇甫疇,字錦伯,生於康熙十六年,卒於乾隆二十九年。其孫名承謙,字益菴,生於雍正六年。

  注:文中標點符號為皇甫練真所加。

  【典故軼事】

  1:皇甫嵩平定黃巾

  光和七年(184年),因叛徒唐周告密,太平道教主張角星夜傳檄四方,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黃巾軍所到之處,燔燒官府,劫略鄉邑。一時,州郡失守,長吏逃亡,天下響應,京師雒陽為之震動。東漢朝廷對此惶恐不安,馬上採取鎮壓措施。首先,漢靈帝命各州郡在雒陽外圍的八個關隘——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設定都尉,佈防護衛;接著,任命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屯駐都亭;朝廷還採納了皇甫嵩和中常侍呂強的建議,解除黨禁,赦免天下黨人,拿出中藏錢和西園廄馬賜給將士;另外,靈帝起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各持節,調發全國精兵分擊黃巾軍。

  皇甫嵩與朱儁調發五校(北軍五校,為中央主要常備軍,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將宿衛兵)三河(河東、河內、河南)騎兵,同時招募精壯之士,共計四萬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鎮壓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縣)黃巾軍。

  朱儁先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失敗。皇甫嵩只得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波才率軍圍城。當時,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說:“用兵有奇變,而不在兵數量多少。現在賊人依草結營,容易因風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燒,他們一定驚恐散亂,我出兵攻擊,四面合圍,田單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獲勝的功勞就可以實現。”天遂人願,當晚大風驟起。皇甫嵩命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先派精銳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皇甫嵩藉此聲勢,鳴鼓衝出。黃巾軍缺乏戰鬥經驗,驚慌散亂,被迫後撤。這時,騎都尉曹操也奉命趕來,於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勝追擊。黃巾軍頑強抵抗,數萬人慘遭屠戮。皇甫嵩則被封為都鄉侯。

  接著,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勝鎮壓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並追擊波才、進攻彭脫,連連取勝,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在蒼亭擊敗黃巾卜已部,擒獲卜已,屠殺七千多人。這時,張角佔據廣宗,控制河北腹地,盧植為宦官所誣,被召回,繼任的董卓被擊敗。於是朝廷下詔命皇甫嵩率兵進擊。在這緊要關頭,張角病死,其弟張梁繼而守衛廣宗。皇甫嵩攻城,因張梁軍精銳,未能得逞,便閉營休士,以觀其變。等到張梁被迷惑,放鬆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調兵,雞鳴時分衝入其陣,黃巾軍倉促應戰,張梁戰死,陣亡三萬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萬多人。皇甫嵩焚燒黃巾輜重車三萬多輛,將張角“剖棺戳屍,傳首京師”。

  十一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殺死張梁弟張寶,俘殺十餘萬人。皇甫嵩將十萬人的屍骨築成了“京觀”。朝廷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晉封他為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的租稅,食邑共八千戶。

  平定黃巾主力之後,皇甫嵩奏請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來贍養饑民,靈帝聽從他的建議。史載百姓作歌說:“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皇甫嵩鎮壓黃巾,威震天下,但當時朝政日非,海內空虛。漢陽人閻忠勸他把握機會,南面稱制。皇甫嵩不用其計。

  2:針灸大師皇甫謐

  皇甫謐小時候,過繼給叔父,遷居新安(含河南澠池縣)。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愛他。而皇甫謐自幼貪玩,無心向學,人們笑他是傻子。到了十七歲,人高馬大,竟“未通書史”,整天東遊西蕩,象脫韁的馬,叔母對皇甫謐如此調皮搗蛋非常氣憤,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慮。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誰知他到了外邊弄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快二十歲了,還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他很受感動,噙著淚花發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更張,矢志苦學。從此以後,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下定決心要編著一部針灸學專書。

  對於針灸方面的經驗,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醫家已進行了系統總結。如1973年在湖南長沙和馬三堆漢墓中,發現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也有許多論述針灸的內容。東漢初期針灸名醫涪翁還有《針經》的專述。但是晉代以前涉及到針灸內容的醫書,“其父深奧”,“文多重複,錯互非一”。加上當時用竹木簡刻書,書被視為秘寶,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於參考書奇缺,這給皇甫謐編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皇甫謐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設法借來了需要的醫書,經窮搜博採,獲得了大量的資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終於寫出了一部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規範的鉅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共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校正了當時的腧穴總數的穴位六百五十四個(包括單穴四十八個),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和禁忌,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絡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中醫針灸學之祖”,一向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唐朝醫家王燾評它“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此書問世後,唐朝醫署就開始設立針灸科,並把它作為醫生必修的教材。晉以後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寫出來的,也都沒有超出它的範圍。直至現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於它。一千六百多年來,它為針灸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

  《針灸甲乙經》也傳到國外,受到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的重視。公元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用《針灸甲乙經》列為必讀的參考書之一。足見,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影響之深遠。

  3:家風故事

  無志之人常立志

  有志之人立志長

  孔子說起自己這一生,第一句話就是“吾十五有志於學”。立志,是人生的起點,過去的世家大族,都很注意培養子孫的志向,晉代的皇甫家也不例外。

  皇甫家有個叫皇甫謐(215~282年)的孩子,曾祖皇甫嵩曾做過漢朝太尉。到了晉朝之時家道已是衰落,一直由他的叔父、嬸母撫養。但他畢竟是富家子弟,沾染了不少公子哥兒的習氣,好逸惡勞、東遊西逛、不學無術,人們都很鄙視他,說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甚至有人說他是個痴呆。

  皇甫謐的嬸母任氏看到皇甫謐自甘墮落,深感心痛。一天,皇甫謐拿了一些瓜果,跑去孝敬任氏。任氏平時很憐愛這個孩子,總是良言相勸,無奈不見效果,這次決心刺激他一下,於是沉下臉,說:“你以為拿點兒瓜果回來就算孝敬了嗎?你都長到20歲了,還不務正業,不認真學習,不懂得道理,我怎麼能感到安慰呢?

  任氏一邊流著眼淚,一邊說:“以前孟母為了教子,曾三遷其居。如今你整日放浪形骸,和一群狐朋狗友廝混,究竟是為什麼呢?也許是我教育不好吧,我也已經費盡了苦心。其實,學問、道德,學了都是為了你自己好,與我有什麼相干!我養你這麼大,真是白辛苦了。”皇甫謐從小還未看到嬸母這麼傷心,內心很受觸動,決心改過學好。

  於是,皇甫謐離開了舒適的家庭,扛著鋤頭,拜鄉村裡的一位學者席坦為師,一邊勞動一邊讀書。他遍讀了諸子百家,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終於成為大學問家。他一生寫了很多詩、賦、頌及傳記,他的不少門人都成了晉朝的名臣。當時,還沒什麼名氣的左思寫了《三都賦》,特地去向皇甫謐請教。皇甫謐對《三都賦》大加讚賞,為他寫了序,轟動了洛陽城,人們爭相傳抄,弄得大街上的紙張都緊俏起來,商人趁機提價。“洛陽紙貴”這個成語便出於此。

  皇甫家的子孫,經常拿這個故事來教育後代: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長。立大志,做大事,已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皇甫家族的家風。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赫連
下一姓氏: 尉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