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姓圖騰(淳于氏圖騰)
淳于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源流單純, 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代,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滅商後,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東省安丘市),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於杞,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安丘市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後來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淳于姓的“淳”字與“純”字同音,遂在避諱之列,乃去淳為于姓。五代以後,有于姓恢復祖姓,仍復姓淳于。淳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五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四十七位。
【得姓始祖】
淳于公:從《水經注》上推敲,可以知道淳于這一姓氏的緣起。周武王時,淳于公受封於斟灌國,號為淳于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而姓淳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唐憲宗年間,因要避御名,而改為於氏。古代的斟灌國,根據考證,在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這裡便是淳于氏人家的老家。故淳于氏的得姓始祖是淳于公。
各支始祖
淳于清太:字號失紀,湖南淳于氏一世祖,生於元末遭兵亂,家盡失其所在,唯避亂走蜀,太祖定鼎,言旋南歸,遷湘陰縣西鄉,落業大施塘。遂世族於斯焉,後嗣子孫,不窮於所遠,因以淳于清太為遷湘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周武王給炎帝后代姜姓淳于公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原夏王朝時期有一個斟灌國,是姜姓小諸侯,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將其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建立了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以後遷都於淳于城(今山東監利,原為州國都城),稱淳于國,仍為公爵,國君稱淳于公,成為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之一,其實就是州國的延續。
到了春秋初期,從河南遷移來的強大杞國頻繁入侵淳于國,淳于國國力迅速衰弱,無力再抵抗,國君淳于公迫不得已逃往外地,淳于國就此滅亡。淳于國亡國之後,其王族及其國人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淳于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到了唐朝中期,因為要避唐憲宗李純(公元806~820年在位)的名字之音諱,淳于氏乃去“淳”改為於氏。五代十國以後,有一部分於氏族人恢復祖姓,仍為淳于氏複姓,再後又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淳氏、於氏,世代相傳至今。
淳于氏族人大多尊奉淳于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初期的杞國國民,屬於以國名為氏。
杞國是一個自商王朝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一千多年,國君為姒姓,是大禹的後裔。杞國最早建國於商王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蹟已不可考。周王朝初年在周武王姬發的扶持下,杞國得以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國才被楚國所滅亡。當初在春秋早期,杞國將鄰居淳于國滅亡之後,吞佔了淳于國故地並遷都於此,因此後世也將春秋以後的杞國稱作淳于國。
在杞國的國人之中,也有以淳于國名為姓氏者,稱淳于氏。後與姜姓淳于氏族人一樣,在唐朝中期,因為要避唐憲宗李純(公元806~820年在位)的名字之音諱,亦改為於氏。五代十國以後,有一部分於氏族人恢復祖姓,仍為淳于氏複姓,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淳于氏族人早期活動於河南、山東一帶。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遠古時的炎帝的後代人,封於州邑,讓他們建立了州國。還同時封為公爵,於是州國的君主就稱為州公。州國那地方,就在現今山東省安丘縣。安丘縣的東北邊,至今還有個淳于城,這個淳于城,原來就是州國的都城。州國經一度亡國又復國,復國後就稱為淳于國。再以後,淳于國的公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了。
漢、唐之時,淳于氏族人在山東地區有較大的發展,並以齊郡(今山東省臨淄縣一帶)為郡望,後在河南的北部地區形成以河內郡(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一帶)為郡望的淳于望族,當時在江淮地區、四川盆地也都有淳于氏族人的足跡。
唐朝中期,唐憲宗名李純,因“淳”、“純”同音,遂避諱去“淳”字改為於氏。五代以後,有一部分於氏族人恢復祖姓,仍稱淳于氏複姓,但人數已經明顯減少很多。
分佈
淳于氏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五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四十七位。
今在山東省的龍口市,重慶市的南川縣、萬盛區、渝北區、北碚區、綦江縣、彭水縣,四川省的瀘州市、廣元市蒼溪縣、鹽亭縣、綿陽市、達州市、倉溪縣,安徽省的宿州市,湖南省的岳陽市湘陰縣,河南省的鄭州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北京市,貴州省凱里市等地,均有淳于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北海堂。
德感堂:後漢時有淳于恭,清淨不慕榮利。他的哥哥被盜賊虜去,將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盜賊很感動,把他們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願出門,朝廷拜他為議郎之侍中。
字輩
湖南湘陰淳于氏字輩:“清和世立貴大有為吉人高卓天必啟之文光祖德後傳禮詩家聲克振守本典貽名揚顯達功成學恩忠信孝義福慶允宜”。
山東黃縣淳于氏字輩:“常懷家訓寧守憲章,爾耕汝讀益世永昌”。
重慶南川淳于氏字輩:“啟天登世良仕德應朝堂富貴光宗祖科甲遠名揚”。注:與淳氏同字輩。
四川達州、重慶彭水淳于氏字輩:“朝丹民們得遠盛世福澤長登能加深慶”。注:與淳氏同字輩。
淳于氏一支字輩:“志道知仁義修孫必孝忠為人沾祖德四海永興隆”。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滑稽載傳;
博士知名。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齊國學者淳于髡,以博學滑稽<能言善辯)著稱。齊威王在稷下招攬學者,他被任為大夫,多次諷諫威王和相國鄒忌改革內政。楚國攻齊時,他到趙國求援,得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因此而退兵。前後數次出使諸侯國,未曾受過屈辱。下聯典指淳于髡的後人淳于越,官博士,以敢諫著名。
七言通用聯
大槐國夢婚公主;
太倉長幸育女郎。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淳于棼,夢入大槐國為駙馬故事。下聯典指漢·淳于意為齊太倉長,嘗得罪,其女淳于緹縈願為官婢以贖父罪,文帝為之廢除肉刑。
保障拜登州刺史;
昆弟皆隋季忠臣。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淳于難,隋末兵亂,與弟郎帥眾保障,民賴以安,拜登州刺史。下聯典指唐·淳于朗,武德年間隨兄難入朝,因以佐命,後為宰相。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保障拜登州之刺史;
昆弟皆隋季之忠臣。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上聯典指唐·淳于難,下聯典指唐·淳于朗。
學擅縱橫,諷諫罷通宵之飲;
醫傳素問,緹縈有少女之賢。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淳于髡,滑稽多辨,宣王好隱,又好為長夜之飲,髡說之隱,並被聽從。下聯典指漢·淳于意,少喜醫方術,嘗得罪,其女緹縈上書請代父贖罪,文帝為之除肉刑。
【典故軼事】
緹縈救父
公元前167年,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于緹縈。她的父親淳于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狀,說他是錯治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酷刑),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可沒有兒子。他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淳于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淳于緹縈到了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我叫淳于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幾百板子,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後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裡,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了一些。
南柯一夢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發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緊接著殿試,皇帝見他生得一表人才,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又並被欽任“南柯郡太守”。在這段時間裡,淳于棼勤政愛民,把南柯治理得很好,井井有條,前後二十年,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官位顯赫,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家庭美滿,萬分得意。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奉旨率兵拒敵,但屢戰屢敗,接著他的妻子金枝公主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於是便辭去太守職務到京城,但從此失去國君寵信。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心驚氣急這餘,猛然驚醒過來,見眼前僕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餘暉還留在牆上,而夢中經歷好像有如已歷一生。淳于棼遂將夢境告訴眾人,大家都感到驚奇,便一齊來到大槐樹下,果然掘出個很大的螞蟻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蟻穴一個。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淳于棼想起夢裡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物以類聚
源於《戰國策·齊策三》。春秋戰國時,齊宣王招告天下賢士來幫助他治理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賢士在一天內給他推薦了七個有才能的人,齊宣王經過問答,果然個個本領高強。齊宣王覺得非常奇怪,就問淳于髡說:“我聽說人才是很難等到的,在千里之內的土地上,如果能找著一個賢士那不得了了。現在你卻在一天之內,推薦了七個賢士,照此下去,賢士不是多得連齊國都容納不下了嗎?”淳于髡聽後說:鳥是同一類的聚居在一起;獸也是同一類的走在上道。要找柴胡和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窪地裡去找,一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株,但是如果到山的北面去尋,那就可以用車裝運了。這是因為天下的生物都是同一類的聚在一起,我淳于髡可算是個賢士吧,所以您叫我推薦賢士,就像是到河裡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樣容易,我還準備給您再推薦一批賢士,哪裡會只有這七個呢!後來,人們把它概括為“物以類聚”。現在,常用來比喻趣味相投的人總是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含有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