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姓圖騰(軒轅氏圖騰)
軒轅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是黃帝后代,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黃帝曾居於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後代子孫遂稱軒轅氏,後周武王伐紂分封軒轅子孫於鑄國,改為鑄氏。一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謂軒轅。又據古代傳說,軒轅即天黿,天黿變為龍,龍為軒轅部落的圖騰,因以得氏。軒轅姓在北宋版《百家姓》中位於第四百三十一位,當今人口約為兩千,排名在第一千零八十七位。
【得姓始祖】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各支始祖
軒轅豹:(生卒年待考),睢州長崗鄉軒老家村人(今河南睢縣)。著名唐朝將領,今軒轅氏族譜中的一世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有熊氏,屬於以先祖尊號為氏。
據史籍《史記·索隱》、《漢書·古今人表》等記載,軒轅氏為上古黃帝后裔,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
傳說,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是中原部落首領少典氏的女兒。
一天傍晚,附寶在有熊(今河南新鄭西北部)的軒轅之丘突然看見了北極光,在中原地區能見到北極光是非常稀罕的,然後附寶就因此懷了孕。後來在農曆2月2日於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今陝西黃陵沮水河畔)生下了黃帝。因為是少典氏的孫子,因此黃帝的姓氏是複姓公孫氏。由於附寶受孕于于軒轅之丘,母親附寶就給他起名號為軒轅氏。
按遠古的傳說,“軒轅”即“天黿”,天黿亦稱“力天”,在史籍《獻侯鼎·天黿銘》中有其圖形記載。天黿一直就居住在軒轅之丘,會飛,後來化身變為龍,從此龍就成為軒轅氏部落的傳世圖騰,因以得氏為“軒轅”。
1978年5月上旬,在今甘肅慶陽地區的慶陽縣三十里鋪,民工在採石作業時,在炸開的石板層中發現了翼龍的化石。考古工作者研究發現,此翼龍系水族動物,頸長、尾短,沒有背椎,頭骨低長、牙齒多而較纖細。身無羽毛,體面光滑,但卻有兩個大“翅膀”,兩翼展開長達兩米,但不能作遠距離飛行,只能在水邊、疏林中滑翔,以啄撈魚類為生,因稱“環江翼龍”。考古工作者將“環江翼龍”化石與史籍《獻侯鼎·天黿銘》中的圖形記載的“天黿”對照和相互參證,驚異地發現二者不僅非常形似,而且印證揭示了傳說中軒轅黃帝逝世後乘龍昇天的奧妙——天黿不僅是龍,而且能飛翔。“天黿”就是翼龍,也就是“軒轅”。翼龍化石的發現,為軒轅氏族部落的存在提供了實物圖騰的證據。 黃帝誕生的日子農曆2月2日,被所有的中國人稱作“龍抬頭”。“抬頭”在古代人的表述中就是“初始、開始、開頭”的意思,絕並非訛傳至今的玉帝為了懲罰武則天暴政而下令禁雨,龍王私自降雨解民災苦,被懲罰壓在大山下,等到金豆開花,龍王在被壓的山石下抬頭上告玉帝得以解脫,遂成“龍抬頭”。因為,“二月二,龍抬頭”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有此說法,遠遠早於後來的唐朝。
黃帝出生後僅幾十天,他就會說話了,稍大一點便能通百事,人們認為他是天神轉世。黃帝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被人們推舉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黃帝后來建國於有熊,因此亦稱有熊氏。由於有熊當地的人們崇尚土德,土地是黃色的,部落聯盟的人們就一致稱他為黃帝。又因他長在姬水河畔,居住在軒轅之丘,就改以“姬”為姓,以軒轅為號,所以後人也稱黃帝為軒轅氏,簡稱軒轅黃帝,是姬姓始祖。
在黃帝的領導下,他的部族很快就強盛起來。後來,黃帝率領部族來到涿鹿一帶(今河北張家口涿鹿)生活,並與原來居住在那一帶的炎帝部族產生了紛爭,為爭奪領地,兩個部落在涿鹿附近的阪泉之野(今河北涿鹿礬山鎮七旗村)展開大戰,結果黃帝打敗了已經年老力衰的炎帝,做了中原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是中原大帝,號稱天子。而炎帝則退避到了南方,做了南方大帝。
炎帝雖然被黃帝打敗,但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再次發生火併,決戰在阪泉之野再次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依然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戰爭中俘獲了炎帝的許多族人,其中有一個人叫作蚩尤。傳說,蚩尤是炎帝的後裔,原為炎帝部落九黎部族的首領,他兇猛驃悍,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兄弟,個個人面獸身、銅頭鐵額、四目六臂、頭生雙角,平日裡以沙石、鐵塊為食,善於製造兵器,並且神力過人。在阪泉大戰中,蚩尤作為炎帝的一方也參加了戰鬥,結果兵敗後黃帝俘獲。
蚩尤被俘後,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後來找機會逃了出來,回到炎帝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事,以洗雪阪泉之恥。但是,炎帝已經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動戰爭而讓百姓們遭殃,就拒絕了蚩尤的建議。
蚩尤後來發明了冶金技術,製造出非常精良的兵器,之後去發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妖魔鬼怪,率領大軍,打著炎帝的旗號再次向黃帝發起了挑戰。
黃帝聽到蚩尤出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開始想施以仁義感化蚩尤,但蚩尤並未被感化。很快,雙方再次在涿鹿之野又展開了大戰。
蚩尤使用魔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著謀臣風后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衝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遣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龍吟的聲音,嚇跑了那些鬼怪們。
接著,黃帝將駕下的一條名叫應龍的神龍派上陣去,應龍剛要蓄水攻擊蚩尤,卻在蚩尤請來的風伯、雨師面前無法施展本領。黃帝又將旱熱之神、自己的女兒“魃”從天庭召喚下來,製造炎熱,應龍則趁蚩尤的部下們驚惶詫異的機會殺上陣去,黃帝再次取得了一次勝利。而“魃”為了幫助父親,卻因耗力過多而再也不能上天了。由於她天生就是一個旱熱之神,因此凡是在她居住的地方,總是旱雲千里,滴雨皆無,百姓們稱她為“旱魃”,非常痛恨她。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旱魃被人們到處驅逐,不得安生。
黃帝雖然暫時取得了勝利,但畢竟己方的兵器不如蚩尤的精良,而且自己在這些年來一度荒廢了國政,對兵士們也沒有好好地訓練,不若蚩尤一方的強悍。蚩尤的兵士們個個頭生雙角、青面獠牙,使得黃帝的兵士們都很害怕,部隊計程車氣很是低落。
為了了振作士氣,黃帝想出一個辦法:平日裡人們捕獲了許多供食用的野獸,黃帝就讓一些勇士們穿上蚩尤族的服裝,吃飽了飯沒事的時候就挑逗它們,逗得猛獸野性發作時,便餵給它們打扮成蚩尤兵士形態的小動物。下一次大戰,黃帝就放出那些訓練好的猛獸打頭陣,將蚩尤的兵士咬死咬傷了許多,僥倖活下來的也都嚇得魂魄全丟了。
黃帝又將捕捉到的一種叫作“夔”的獨腳神獸的皮製成大鼓,用雷澤中雷獸的骨頭製成鼓槌,製成了奇特的軍鼓。在最後的決戰中,黃帝的大軍敲著響過驚雷的軍鼓,直奔蚩尤殺去。蚩尤驚魂未定,又聞鼓聲,不由得膽戰心驚。他請來的夸父卻不怕這種鼓聲,而且神力過人,但畢竟勢孤力單,終於還是被黃帝砍死於戰場上。於是蚩尤的兵士們紛紛各自逃命,自相踐踏,大敗之勢已定。蚩尤帶著殘兵敗將向南方撤退,卻被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最後還是做了黃帝的俘虜。
據說,黃帝抓住蚩尤後,決定回到涿鹿處決他。為防止他逃跑,就給他套上了枷銬,連在殺他的時候也沒敢取下枷銬。直到殺死蚩尤以後,才將他身上的枷銬摘下來,扔到荒野之中,那枷銬立刻化做了一棵巨大的楓樹,每一片樹葉都是鮮紅的,也就是蚩尤枷銬上的斑斑血跡。從此以後,枷銬就成為禁錮罪犯的工具。
黃帝戰勝了蚩尤,又一鼓作氣將對抗他的另一個炎帝后裔“刑天”消滅了。
後來,軒轅氏黃帝想到,炎帝多年來不辭勞苦,為人民做了數不盡的好事;而且為了不給人民帶來戰爭的災難,放棄了向他復仇的念頭。接著又想到自己將炎帝趕到南方,卻佔據著本屬於他的領地,覺得自己過去對炎帝的處置是一個很大錯誤。於是,黃帝派人去恭請炎帝和他的部族回來。從此,炎帝、黃帝兩個部落和睦相處、共同生產、繁衍生息,很快就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華夏民族,子孫後代就稱作“炎黃子孫”。
在黃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軒轅氏。軒轅氏族人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軒氏、轅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號稱“中華第一姓”。
【遷徙分佈】
遷徙
黃帝相傳為北方姬姓部落的始祖,據說原住姬水(今山西),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又稱帝鴻氏。軒轅被認為是當時部落的崇拜物(圖騰),是一種類似於熊的三足爬行動物。相傳在黃帝軒轅氏的嫡系後代中,有一部分人以軒轅為姓氏。相傳,有一些軒轅氏由於曾在一個名軒轅的地方(今河南新鄭)居住,而該地曾經是黃帝住過的地方,部分居民為了記念黃帝,就以居住地為姓,稱為軒轅氏。還有一些軒轅氏是由於曾在一個名軒轅的地方(今河南新鄭),而這個地方曾經是黃帝居住的地方,部分居民為了記念黃帝,就以居住地為姓,稱為軒轅氏。
在上海的複姓人群中,軒轅氏有“中華第一姓”之稱。軒轅氏即黃帝居住在軒轅谷(今河南省新鄭縣西北),他的其中一個兒子即以地為姓,這是一個古老的家族,至今有五千餘年了,今已十分罕見。1994年《羊城晚報》曾發表了一篇《獨此一家姓軒轅》的文章,說的是臺灣省軒轅氏來大陸尋根,在蘇北某地找到了一家複姓軒轅的。當時,多家報紙都轉載了這篇文章。實際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軒轅的,是兄弟倆,其原籍在安徽省蚌埠市,分別在1931年和1945年遷移上海。
分佈
軒轅姓在北宋版《百家姓》中位於第四百三十一位,當今人口約為兩千,排名在第一千零八十七位。望族居上黨(今山西長治)、郃陽(今陝西合陽)。
1986年,軒轅氏家族曾舉行國一次盛大聚會,作過粗略統計,當年軒轅氏族人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分佈在十多個縣、市,共有軒轅氏幾千戶。
今河南省的新鄉市、鄭州市上街區、商丘市睢縣、許昌市、新鄭市、西華縣、鹿邑縣、太康縣、扶溝縣,廣東省的江門市,山東省的臨沭縣、聊城市冠縣、濟寧市嘉祥縣、鄆城縣、東平市,遼寧省的葫蘆島市龍港區、朝陽市,安徽省的長豐、毫州市、壽州市,天津市的靜海區,河北省的玉田縣,江蘇省的淮陰市泗洪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日本,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奧地利等地,均有軒轅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淮南郡:漢朝曾置淮南國,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為郡,遷治至壽春(今安徽壽縣)。曹魏政權時期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朝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朝時期為壽州壽春郡)。唐朝時期有淮南道,治所在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內;唐朝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宋朝時期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鳳陽、和縣一帶。
汝南郡: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25年―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縣。秦朝時期置為襄邑,宋朝時期改稱拱州,金國時期始置睢州路,元朝時期稱睢州,民國以後稱睢縣並一直至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東平州:今山東省東平縣。春秋時期為魯國的附庸須句國,戰國時期屬齊國,秦朝時期設為薛郡,漢朝時期置為須昌縣,晉朝時期徙東平國來治,南朝宋時期始稱東平郡。北齊時期郡廢縣徙,隋朝時期復置須昌縣,唐朝時期移鄆州來治,復改為東平郡,宋朝時期稱東平府,元朝時期改為東平路,明朝時期降為州,省須城縣入州。清朝時期東平屬山東泰安府,民國初期改州為縣,屬山東東臨道。
開封府:古稱大梁、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但對中原地區而且對全國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王朝(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時期(前743年―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魏國,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南北朝時期,東魏在開封設定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唐延和元年(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唐天佑四年(907年),後梁政權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王朝,開封升為府。北宋時期開封人口曾達一百五十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金貞佑二年(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為周王駐藩開封。明朝時期,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開啟封,明軍扒開黃河進行防禦,開封城遭道嚴重破壞,城中原三十七萬人口僅剩三萬餘人。清朝時期設開封府,清朝末期開封闢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菸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24日開封被人民解放軍解放,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市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郃陽縣:今陝西省合陽縣。郃陽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合陽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時代有華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時期為古“華國”,亦名“有華國”,周族遠祖至公劉所居地。春秋時期為晉國轄區,戰國時期歸屬魏國。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黃河西岸的郃水(亦稱洽水,清初斷流)北岸築城,取名“郃陽城”。秦朝時期置“郃陽邑”。漢朝置邰陽縣,據史籍《百家姓》注邰陽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武功縣。1964年甲辰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稱合陽縣。
興平縣:今陝西省興平市。興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封建王朝曾兩次在興平建都:一次是在周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908年),把國都由鎬京遷到犬丘(今陝西興平南佐村);一次是在楚漢相爭時,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王都設在廢丘(今陝西興平南佐村)。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屈指可數的。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槐裡縣。唐“安史之亂”爆發後此地置“興平軍”,因該軍平叛安史之亂有功,故於唐至德二年(757年)以該軍之名命名為興平縣,取“興旺平安”之意,縣名沿襲至今。
鄢陵縣:今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周朝時期的鄢國之地。春秋初期鄭武公滅鄢國後,改為部陵,遂為鄭國之地。戰國時期屬韓國,漢朝時期置為鄢陵縣。此後,除南北朝北齊時曾一度省入許昌縣外(隋朝時期復置),皆無變。自五代改屬開封府後,歷宋、元(曰汴梁路)、明、清四朝不變。民國初年(1912年)鄢陵屬開封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鄢陵一直屬許昌專區,1986年定為河南省許昌市轄縣。
鹿邑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春秋楚國苦縣地,傳老子李耳即為此地人。至東漢時期分置武平縣。晉朝時期,武平一度省入苦縣,一年後復置。至隋朝時期,改武平縣為鹿邑縣,此以鹿邑命名建縣之始,故城在今治西部,後武平之名遂不再見。而源於苦縣的谷陽縣(東晉)、真源縣、仙(唐),蟬聯至宋朝時期改衛真縣亦於元朝時期省入鹿邑,此縣遂確立,至今不變。隋朝時期元朝時期曾移令治。民國初期(1912年)屬鹿邑開封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鹿邑至1952年屬淮陽專區,1953年屬商丘地區,1958年―1960年一度屬開封專區,1965年後屬周口地區,今屬於河南省周口市。
太康縣:太康城相傳為夏朝太康所建;故以人名命地。秦朝時期於此地區置陽夏縣。漢朝時期改置扶樂縣,至晉朝時期省黜。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省入扶溝縣,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復置。隋開皇七年(587年)改稱太康縣。隋開皇年間復置。唐朝貞觀初年(618年)省入太康,太康遂一統全境,至今不變。太康之地的隸屬關係在歷史上時有改變,但多不離推陽國(淮陽郡、陳國、陳郡)與開封府(元田汴梁路)兩地。明朝時期屬開封府。清朝雍正年間改屬陳州府。民國初期(1912年)屬開封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太康初屬淮陽專區,1953年起屬商丘專區,1958年―1960年屬開封專區,1965年改屬周口專區,今屬於河南省周口市。
柘城縣:秦朝時期置拓縣,據云:”邑有拓溝,以此名縣”。西漢時期屬淮陽國,東漢時期屬陳國。西晉時期廢黜,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改稱拓城縣,屬梁郡。唐貞觀初年(618年)省入谷熟、寧陵二縣,唐永淳元年(682年)復置。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省入寧陵,一旋復置。明朝時期屬睢州,併為州治。清朝時期屬歸德府。民國初年(1912年)屬開封道。建國後,除1958~1960年一度合併於開封地區外,一直屬商丘地區,至今不變。
民權縣:倡議設定民權縣始於1928年2月,其根據是謂此一地區在睢縣、考城、蘭封、寧陵四縣之邊做,毗連河北省之東明與山東省之曹縣、定陶。地廣人稀,難以治理。民國政府批准此項倡議,遂將杞縣之人和、新興、西肥、巴河、雙塔五社與睢縣之七、八、九等區另闢一縣,命名為民權。當時全縣分為六區,其一二三四等區系由睢縣劃歸者.其五六兩區系由杞縣劃歸者,設縣治於李壩集。至八月籌備事宜全部完成,翌年透過立法手續明令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民權除了在1958~1960年一度合併於開封專區外,一直屬河南省商丘地區,至今不變。
寧陵縣:春秋時期屬於宋國的寧邑之地。戰國時期屬魏國。西漢時期始置寧陵縣,屬陳留郡。東漢於其地又置已吾縣,兩縣並存七百餘年,至南北朝北齊時期,已吾縣省入下邑縣。漢朝以後,寧陵的隸屬關係多有變化,惟縣除北齊時一度廢、隋開皇間復置外,直至今日不變。金大定十年(1170年)改隸歸德府(州),直至清朝末期。1913年屬開封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寧陵除了在1958~1959年屬開封專區、1960年一度撤銷外,一直屬於河南省商丘專區,至今不變。
扶溝縣:漢朝時期置扶溝縣,屬淮陽國,後歷代相沿。除了晉朝時期初省後復,隸屬關係多有改變外,該縣之建置二千年來基本未動。五代以後隸屬開封府,直至清朝初始改屬陳州府。1912年屬開封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初屬淮陽專區,1953年後改屬許昌專區,自1956年改屬周口專區,今屬於河南省周口市。
冠縣:春秋時期為晉國的冠氏邑。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館陶縣東部和清淵縣南部置冠氏縣,其境域待考。唐貞觀元年(627年),撤銷清水縣(原清淵縣)併入冠氏縣,境域擴大。元朝時期更名位冠州。明朝初期改位冠縣,其境北越館陶、邱縣域,東界清河縣的清河屯,西界威縣的方家營,南界威縣的沙兒寨,北界南宮縣的紅河村。1934年測定,全縣面積為七百二十五平方公里,其中,“河北十八村”約一百平方公里。1940年7月,“河北十八村”劃屬清江縣,其他境域未變。1943年7月,原冠縣的第六、八區(張莊和清水區)劃屬冠堂邊辦事處;同年11月,冠堂邊辦事處撤銷,第六區劃屬武訓縣,第八區及冠、館路以北劃屬永智縣。時縣域北界為冠堂路和冠館路,西界至唐寺,東界和南界為原縣境,時境域最小。1945年8月,撤銷武訓縣,永智縣和冠縣合併稱永智縣,是年12月,恢復冠縣稱謂。縣域東界辛集的劉八寨,西界漳衛河東岸的南館陶和北館陶,南界、北界未變。1946年3月,南館陶區、北館陶區回屬館陶縣,縣境與1940年前縣屬河南境域大體相當。1956年3月,原堂邑縣的柳林區、辛集區和溫集區的定遠寨、範王莊、黑週三個鄉劃屬冠縣,縣域擴大。1958年12月,館陶縣全部、莘縣的燕店和王奉兩公社劃歸冠縣,1961年7月,冠縣、館陶縣兩縣分治,原館陶縣地回屬館陶,原莘縣燕店、王奉公社回屬莘縣。1965年3月,館陶縣屬漳衛河東岸南館陶區的張莊、麼莊、東古城、乜村和北館陶區的楊召、萬善、肖城、許莊、城關等九個公社再次劃歸冠縣,至今境域未變。
嘉祥縣:今山東省嘉祥縣。西周時期屬兗州,春秋時期屬魯國南武城,戰國時期屬齊國。秦朝時期屬薛郡愛戚縣。到三國曹魏十七屬兗州山陽郡鉅野縣。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屬兗州高平國鉅野縣。東晉天平元年(395年)分屬兗州高平郡鉅野縣和兗州任城郡任城縣。隋大業八年(612年)分屬兗州東平郡鉅野縣和兗州魯郡任城縣。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分屬河南道鄆州東平郡鉅野縣和河南道魯郡任城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分屬河南道鄆州東平郡鉅野縣和河南道兗州魯郡任城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分屬河南道濟州鉅野縣、任城縣。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屬京東西路濟州鉅野縣、任城縣。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析鉅野、任城二縣地置縣,治所設在山口鎮。借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獰獲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為嘉祥縣,時屬山東西路濟州。元朝初期屬山東東西道濟寧路總管府,元憲宗二年(1252年)屬山東東西道東平路總管府,元至元三年(1266年)改屬濟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濟寧路單州。明朝初期隸屬未變,明洪武四年(1371年)屬山東布政司濟寧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屬兗州府。清朝初年(1644年)屬山東省兗州府濟寧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屬於濟寧直隸州,雍正八年(1730年)屬曹州府濟寧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屬兗州府濟寧州,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復屬濟寧直隸州。1913年屬山東省岱南道,1914年改屬濟寧道,1928年5月直屬山東省,1938年11月日偽嘉祥縣公署隸屬日偽山東省公署魯西道尹公署,1939年7月日偽嘉祥縣公署隸屬日偽山東省公署兗濟道尹公署,1944年10月嘉祥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冀魯豫十一專署巨南辦事處。1945年11月隸屬背魯預三專署,1946年1月隸屬冀魯豫七專署、3月隸屬冀魯豫二專署、11月隸屬冀魯豫七專署。1949年8月嘉祥縣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11月屬山東省湖西專區,1953年8月,屬山東省濟寧專區。1958年11月撤銷嘉祥縣建制,大部地區併入濟寧市;1962年1月恢復嘉祥縣原建制,仍屬山東省濟寧專區。1967年2月嘉祥縣屬山東省濟寧地區。1983年10月至今,嘉祥縣屬山東省濟寧市。
靜海縣:今天津市靜海區。春秋時期屬齊國,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靜海一帶被割讓給燕國。戰國時期的齊宣王八年(前312年),齊國伐燕後復屬齊國。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將樂毅伐齊後再屬燕國。趙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趙國和燕國交換土地,靜海一帶屬趙國。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屬秦國鉅鹿郡上谷地。東漢元和二年(90年)屬河間國,東漢建安末年(219年)屬章武郡。三國時期屬魏國冀州刺史部章武郡。西晉太始元年(265年)屬章武國。東晉十六國時期屬冀州章武郡。南北朝時期屬瀛州章武郡。隋大業三年(607年)屬瀛州河間郡。唐朝時期先屬河北道滄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屬景州。五代十國時期屬遼國南京道析津府寧州。北宋時期先屬河北路滄州,宋慶曆四年(1048年)屬高陽關路滄州。金國時期屬河北東路清州。元太宗二年(1230年)先屬清寧府,後屬中書省河間路清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屬北平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屬河間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屬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屬天津府,清同治九年(1870年)屬津海關道。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觀察使,1914年屬津海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6年屬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7年,屬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日寇侵佔中國後屬津海道,1945年屬河北省第二行政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1949年10月,屬河北省天津專區。1958年12月屬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6月由天津市、天津專區雙重領導,1967年1月屬天津專區,1973年8月至今屬天津市。
漁陽縣: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玉田之名源於“陽伯雍無終山種玉”的故事,其地域的人類活動、開發建設的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稱無終子國。戰國時期為燕國地,屬右北平郡。秦朝時期歸右北平郡無終縣地。兩漢時期為無終、徐無二縣地,先隸燕郡,後改屬右北平郡。南北朝北周時期廢徐無縣併入無終縣地。隋朝初期仍為無終縣地,隋大業初年(605年)無終縣改為漁陽縣。唐武德二年(619年)劃出漁陽縣東部建無終縣,玉田屬之,縣治所在玉田城關;唐貞觀元年(627年)撤銷無終縣併入漁陽縣地,唐乾封二年(667年)又分漁陽縣復置無終縣,玉田仍屬之,為幽州地;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更名玉田縣。唐神龍元年(705年)改屬營州地,唐開元四年(716年)還屬幽州地,唐開元八年(720年)又屬營州地,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復屬幽州地,唐開元十八年(730年)改屬薊州地。遼國時期仍為薊州地,屬南京道析津府。宋宣和六年(1124年)改玉田縣為經州,屬宋之燕山府路;宋宣和七年(1125年)又為金國之地,複名玉田縣,屬大興府薊州轄。金泰和年間(1201~1209年),劃出縣之東境始建豐閏縣(明朝以後改為豐潤縣)。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銷豐閏縣併入玉田縣,後又分出復置,時為大都路(即金中都大興府)治下的薊州地。明朝初期屬北平府薊州,明永樂元年(1403年)移光州左屯衛於該地,改北平府為直隸順天府,玉田縣屬直隸順天府薊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永平府,治所在今盧龍;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屬直隸遵化州。1913年廢州府置設道,玉田縣地屬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廢道改直隸省為河北省,直屬河北省。抗日戰爭時期,玉田縣的地域歸屬隨著冀東抗日根據地的發展變更。1939年冀東抗日根據地建立時,為豐玉遵聯合縣地。1940年12月在玉田西南部建立玉田特別區,屬薊寶玉聯合縣。1941年10月改豐玉遵聯合縣為豐玉遵、豐玉寧兩個聯合縣,屬晉察冀邊區十三專署。1943年2月又合併為豐玉遵寧聯合縣,同年8月再度劃開為豐玉遵、豐玉寧兩個聯合縣,屬冀熱邊行署五專署;當年7月於玉田特別區和豐玉寧聯合縣北部、西部建立了玉薊寶聯合縣。1945年6月劃玉薊寶聯合縣為玉薊、玉寶兩個聯合縣。改屬冀熱遼行署十八專署。1946年2月抗日勝利後,恢復了玉田縣建制,屬冀東行署十五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河北省唐山專員公署。五十年代初,全縣劃分八個區,1958年8月區制撤銷,1958年底豐潤縣的沙流河、白官屯、豐登塢,寧河縣的東豐臺計四個鄉併入玉田縣。1960年2月薊縣的上倉、下倉和城關、殷溜、馬伸橋部分地區劃歸玉田,同年專市合併屬唐山市。1961年5月專市分開後仍屬唐山專員公署,同年7月,豐潤、寧河併入玉田部分,劃回原縣。1962年7月薊縣劃入玉田縣部分,復歸薊縣。1983年5月,撤銷唐山地區行政公署,實行市管縣體制,改屬唐山市。
堂號
上黨堂:以望立堂。
淮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睢州堂:以望立堂。
興平堂:以望立堂。
鄢陵堂:以望立堂。
鹿邑堂:以望立堂。
太康堂:以望立堂。
柘城堂:以望立堂。
民權堂:以望立堂。
寧陵堂:以望立堂。
冠氏堂:以望立堂。
嘉祥堂:以望立堂。
靜海堂:以望立堂。
漁陽堂:以望立堂。
東平堂:以望立堂,亦稱東臨堂。
開封堂:以望立堂,亦稱大梁堂。
郃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合陽堂。
扶溝堂:以望立堂,亦稱淮陽堂、陳州堂。
太霞堂:唐朝時有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年過百歲仍容顏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數丈。著有《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見他詢問長生的法術。軒轅集說:“絕聲色,薄滋味,哀樂一致,德施無偏,堯舜禹湯之所以壽也!”
榆西堂:長城東起榆關(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多公里。由此而分塞外與中原,故以居住地為堂號。該地軒氏謙和達理、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淡泊敬誠。
字輩
河南睢縣軒轅氏字輩:“鴻功紹先德信義建家基敏慎兆祥慶飲明振文思”。注:睢縣軒氏、軒轅氏字輩相同,凡姓稱軒氏者,族譜記載仍然為軒轅氏。
湖南省軒轅氏字輩
長市軒轅氏字輩:歷代希世百萬忠良興成尚志定國安幫
邵陽市軒轅氏字輩:芳應奇維仁正興天開大道起文明德勝石隆長昌泰永世榮宗輔朝廷
常德市軒轅氏字輩:齊國筆造石為文學紀士魁明安邦可用立志朝廷光宗耀祖紅遠人家
衡陽市軒轅氏字輩:明德光昭傳世澤,賢才顯赫振家聲
株洲市軒轅氏字輩:元亨利貞仁義禮智慈祥為懷剛大定志
湘潭市軒轅氏字輩:國天理良興伯
永州市軒轅氏字輩:士成文學廣道德敬傳家
岳陽市軒轅氏字輩:孝友承先澤詩書立顯明
懷化市軒轅氏字輩:開玉興保有瑞永章本以孝純修雅化學成騰道
郴州市軒轅氏字輩:用學崇道,傳之永世光其宗祠自登科第文藝定品家修克濟存心以忠從政必惠性體清潔才德全備達應有功居為尚志積善長慶裕後攸宜若繩祖武萬代安逸
婁底市軒轅氏字輩:士子宣立志克振其家聲為學勤經史必定登科名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羅浮高隱;
興化賢名:
——指唐朝東莞人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百餘歲容顏不老,曾著《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見,問他長生術,他答道:“杜絕聲色,淡薄滋味,喜怒哀樂不動心,施德不偏。堯舜禹湯能長壽,也都是因為這些。”下聯說唐朝人軒轅範,知興化軍,考績被列為優等,上奏朝廷。
五言通用聯
祖功澤百世;
德潤春秋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正殿柱聯。
縱橫三萬裡;
上下五千年: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誠心亭聯。
七言通用聯
廣袤幅員三萬裡;
長曆史五千年: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正門聯。
發展經濟合必作;
增進民主工與農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一進門新撰磚柱聯。
中華國脈承龍脈;
黃帝英魂壯民魂: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祭亭聯。
觀天地生物氣象;
古今經世文章: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誠心亭聯。
誠朝聖地人文祖;
祭神州兒女情: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誠心亭聯。
古柏千叢迎赤子;
香一炷祭黃陵: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新撰祭典用聯。
十言通用聯
拓土建邦,傳四百兆胄裔;
開物承務,啟五千載文明: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聯。
拓地建邦,垂衣裳以昭華胄;
活人濟世,辨醫藥而著內經: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聯。
大哉!黃祖豐功洪德震中外;
偉矣!民魂雄風浩氣勵古今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橋山永翠,鍾靈毓秀傳國脈;
古柏長青,拔地擎天壯民魂: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八百里青城,玉壘依然山色秀;
五千年華夏,金甌永固帝恩深:
——四川省灌縣青城山古軒轅黃帝祠聯。
赤子聚龍鄉,萬里尋根圓舊夢;
神州邁虎步,億民戴德開新元: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大門聯。
十萬萬黃帝子孫,齊心共奔四化;
五千年文明古國,寰宇同贊中華: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新撰祭典用聯。
誠心向善,善始善終,善人善己;
刻意為修,修德修志,修性修心: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誠心亭聯。
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
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祭亭聯。
經天地、順時變,建中華重萬代法式;
正衣裳、敘人倫,造書契創千古文明: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祭臺聯。
啟草昧而興,有四百兆兒孫,飛騰世界;
問龍蹻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衛神州:
——四川省灌縣青城山古軒轅黃帝祠聯。
止干戈,一海內,代神農,千古雄風猶在;
旁日月,撫顓民,順天紀,萬年土德長存: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軒轅黃帝開創民族文化,豐功偉績永垂不朽;
中華兒女繼承先祖事業,愛國精神世代相傳: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新撰祭典用聯。
倚沮水,枕橋山,八節四時,山山水水顯靈氣;
櫛春風,沐秋雨,一年兩度,雨雨風風祭祖陵: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謁初祖,懷虔誠,五千年夢繞魂牽,碧血丹心留青史;
興中華,倡廉潔,九萬里山歡水笑,明月清風伴錦程: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炎陵赫赫,黃陵赫赫,赫赫炎黃,子子孫孫繁繁衍衍;
松樹森森,柏樹森森,森森松柏,枝枝葉葉鬱鬱蔥蔥:
——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神農炎帝兩陵聯。
【祠堂古蹟】
軒轅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號稱“天下第一陵”,又稱“華夏第一陵” ,“中華第一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於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儲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 黃帝陵古柏群,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萬餘株,千年以上3萬餘株 。“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餘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 ,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和“世界柏樹之冠”。1961年3月,黃帝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200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帝陵祭典)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1月,陝西省啟動“黃帝陵祭典活動”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旨在弘揚傳承中華文明,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維護黃帝陵祭典活動唯一性和至上性。2014年8月,黃帝陵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案。
【典故軼事】
軒轅彌明善詩
軒轅彌明是唐朝詩人,他在衡湘一帶往來居住了九十多年。傳說他善於捕捉和驅逐鬼物,能夠拘住囚禁蛟螭虎豹,但沒有人知道他的年齡。當年的進士劉師服常在湘南遇到他。
唐元和七年農曆12月4日,軒轅彌明從衡山去遊太白,回京城時,與劉師服相遇,劉師服便招他一起歇宿。當時有個校書郎叫侯喜,小有詩名。夜裡,二人圍著爐子坐著,與劉師服談論詩。軒轅彌明坐在他的身邊,由於相貌極醜,白鬢角黑臉孔,脖子長而喉結又突出,又說楚方言,侯喜便看不起他,不怎麼理睬。
軒轅彌明忽然掀起衣襟揚起眉毛,指著爐子中的古鼎對侯喜說:“你說能作詩,那和我一起吟詠這個吧!”
劉師服因為與軒轅彌明是衡湘舊相識,看他年老,很尊重他,但卻不知道他有文學才能。聽到這句話很高興,便拿起筆來題寫了詩的頭兩句:“巧匠琢山骨,刳中事煎烹。”然後,按次序把筆傳給侯喜。
侯喜踴躍地在劉師服詩句下接著寫道:“外苞乾蘚文,中有暗浪驚。”寫完了,又得意地吟誦了一遍。
軒轅彌明啞然失笑說:“你的詩如此而已嗎?”就袖著手聳聳肩,倚著北牆坐著,對劉師服說:“我不懂人間的書,你替我寫吧。”於是高聲吟誦道:“龍頭縮菌蠢,豕腹脹彭亨。”開始不象有意的,但詩的意思有點象在譏諷侯喜。
劉師服與侯喜兩個人互相看了看,感到慚愧而又驚駭,便想多寫出詩句來難倒他。劉師服又賦寫兩句,交給侯喜,寫得是“大若烈士膽,圓如戴馬纓。”侯喜又接著寫成兩句是“在冷足自安,遭焚意彌貞。”
軒轅彌明又讓師服替他寫道:“秋瓜未落蒂,凍芋強抽萌。”
劉師服又吟道:“磨礱去圭角,浮潤著光精。”寫完後又交給侯喜。侯喜拼命思索,一心要壓倒彌明,但琢磨很久,到底也沒能寫出奇句,最後寫的是“旁有雙耳穿,上為孤髻撐。”
侯喜剛吟誦完畢,軒轅彌明即隨口吟道:“時於蚯蚓竅,微作蒼蠅聲。”仍象開頭那樣不用意,但說出的詩更奇,不可曲解,但語句都是譏諷那兩個文人的。
夜將殘,兩個人起身辭謝說:“大師不是平常人,我們都服了,願作您的弟子,不敢再寫詩了。”
軒轅彌明笑笑說說:“不能這樣。這首詩不能不寫成。”接著對劉師服說:“拿筆拿筆,我給你寫成它。”就又連聲吟唱道:“何當出灰灺,無計離瓶罌。謬居鼎鼐間,長使水火爭。形模婦女笑,度量兒童輕。徒爾堅貞性,不過升合盛。寧依暖熱敝,不與寒涼並。忽罹翻溢愆,實負任使誠。陋質荷斟酌,狹中愧提擎。豈能道仙藥,但未汙羊羹。區區徒自效,瑣瑣安足呈。難比俎豆用,不為手所隥。願君勿嘲誚,此物方施行。”
劉師服寫完後,軒轅彌明就讓他再把詩讀一遍。讀完,軒轅彌明對二人說:“這些都不值得說,不算做詩。我只是就你們所能而作罷了,但這些不是向師父學到而能做的。我作的這幾句只是小意思,根本就不算是詩!多嘴嘍。”
二人大驚,都起來到站到床下,下拜說:“我們不敢問別的,希望問一句就行了,先生聲稱‘我不懂人間的書’,冒昧相問,您懂的是什麼書呢?”問了幾次也沒見軒轅彌明答應,軒轅彌明已經倚著牆已經睡著了,鼾聲如雷鳴。二人只是恐懼失色,不敢喘息。
過了一會兒,聽到更鼓咚咚報曉,兩個人也困了,就坐著睡了。等到醒來吃驚四顧,已失去彌明的蹤影。問奴僕,奴僕說:“天快亮的時候,那道士起來出了門,好象是馬上就回來的樣子,但是很久都沒回來,再尋找他已經不見了。”
兩個人驚疑惋惜而又自責,就帶著詩去拜見昌黎韓愈。他們問著名的大文豪韓愈:“這是個什麼人呢?”
韓愈說:“我早就聽說有個隱居的君子叫彌明,難道是那個人嗎?”後來,韓愈給“石鼎連句”寫了序,從此開始在代州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