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氏起源及歷史

塗姓圖騰_塗氏圖騰

塗姓圖騰(塗氏圖騰)

  涂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大禹時期淮河流域的塗山氏國。晉新吳侯塗欽渡江南至豫章郡(今江西北部),為東南塗氏之祖。涂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四位,現今人口約一百二十多萬,排在第一百五十位。

  【釋義】塗在古時候與塗、塗通用。塗字是由水土和餘字組成。在甲骨文中餘字像一棟房子。

【得姓始祖】

  塗欽:原名塗欽,公元246~337年,字文思,淮南壽春人(今安徽壽縣),是著名的西晉大臣,東晉王朝開國功勳,仕晉任大司馬。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塗欽率軍護琅琊王司馬睿即東晉元帝之位。晉元帝於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頒誥命,以塗欽徵石勒寇亂“戮力行陣,扈蹕南遷,功蓋臣鄰,必存社稷”,冊封為新吳侯(今江西奉新),出鎮豫章,居武陽港(今江西南昌),當時塗欽將族人皆攜去豫章,形成了塗氏家族的豫章郡望。之後,塗欽去“土”改為“塗”,以別於西北之塗氏家族,稱塗欽。自此,塗欽成為後世東南八省即蘇、浙、皖、贛、湘、鄂、閩、粵的塗氏始祖。塗欽高壽達九十一歲,在當年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壽星。南方塗氏族人大多尊奉塗欽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塗山氏,出自夏朝大禹之妻塗山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據史籍《姓氏族譜箋釋》、《風俗通》等記載,夏王朝時期有複姓塗山氏,其族人後省文去山字,稱塗氏。

  塗氏一族傳至晉朝時期,有一著名的東晉王朝開國重臣、任大司馬、新吳侯塗欽。

  塗欽,原名塗欽,公元246~337年,字文思,淮南壽春人(今安徽壽縣),是著名的西晉大臣,東晉王朝開國功勳,仕晉任大司馬。

  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塗欽率軍護琅琊王司馬睿即東晉元帝之位。晉元帝於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頒誥命,以塗欽徵石勒寇亂“戮力行陣,扈蹕南遷,功蓋臣鄰,必存社稷”,冊封為新吳侯(今江西奉新),出鎮豫章,居武陽港(今江西南昌),當時塗欽將族人皆攜去豫章,形成了塗氏家族的豫章郡望。

  之後,塗欽去“土”改為“塗”,以別於西北之塗氏家族,稱塗欽。自此,塗欽成為後世東南八省即蘇、浙、皖、贛、湘、鄂、閩、粵的塗氏始祖。塗欽高壽達九十一歲,在當年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壽星。

  南方塗氏族人大多尊奉塗欽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兩漢時期古洪州塗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通志·氏族略》等所載,東漢以前,有古洪州人(今江西南昌)居於塗水流域,唐朝時期改“塗”作“滁”,一直至今皆名滁河。

  在塗水兩岸的住民中,即有以河流名稱為姓氏者,稱塗氏、滁氏,後滁氏族人亦去“阜”為“塗”,皆稱塗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回族,屬於以地名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塗氏,源出宋、元時期透過海上絲綢之路來華經商的西域穆斯林商人,其實是阿拉伯地區的商人,在福建泉州港登陸後,喜歡中華風俗,留居不去,以泉州“塗關”之名為漢化姓氏,省稱塗氏,之後在塗關外法石沿海一帶定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塗格敦氏,亦稱塗克冬氏、圖克敦氏,世居扎羅木得(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輝河(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墨爾根城(今黑龍江嫩江流域)等地,後分衍有大合音氏、小合音氏、阿爾本氏、蒙古勒達陶氏、薩馬基爾氏、伊吉魯合音氏、大達陶氏、小達陶氏八個支派。後有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kdun Hala,漢義“在禿山腳下住的人”。

  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塗格敦氏及其各分支,分別冠漢姓為塗氏、圖氏、吉氏、張氏、陶氏、伊氏、魯氏等。

  源流五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錫伯族塗色哩氏,亦稱圖色哩氏、圖色勒氏、圖克色里氏,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沙濟(今遼寧新賓北西部)、黑龍江穆塔喀村(今黑龍江三江平原地區)等地。後有滿族、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se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塗氏、圖氏、屠氏、多氏、佟氏等。

  ⑵.錫伯族託和爾秦氏,世居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後有蒙古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hercin Hala,蒙古族則稱圖木爾齊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塗氏、佟氏等。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侗族、壯族、苗族、布依族、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塗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各地】

  福建漳州塗氏於唐超時期從陳政、陳元光“開漳”的府兵校尉有塗本順、塗光彥等。現支脈傳衍不詳。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詔安縣城西門內建有餘、徐、塗大宗“聚德堂”供奉祭祀塗本順、塗光彥。詔安縣塗氏尚有西門祠堂祖派,其始祖系開漳時衍開來的,世系不詳失傳。其子孫後裔居住在梅嶺鎮下河村,從十五世傳至今二十一世。

  塗佛孫支派仙塘先化支系

  明永樂年間,塗佛孫之三子塗先化從漳浦梅林徙居詔安縣橋東鎮,為仙塘村開基始祖,也是詔安縣塗氏開基始祖。仙塘村倚山面海,地形如倒枝梅,建於明嘉靖年間的抗倭古城堡居於山仔頂山上,狀如花蕊,周邊民居向四周伸延宛如蓮花瓣。自塗先化開基後,經過歷代子孫開拓創業,仙塘村興旺發達,十個自然村中有八個社是塗氏居住,人口四千多人,詔安縣塗氏七千多人,大多是仙塘傳衍的,是全市最集中的塗氏聚居村。近年來,灘塗養殖業、建築採石業等發展很快。塗先化生二子,長子娘仔公(早逝),次子塗樂山。塗樂山生二子,長子帖汀漳校尉,次子塗梅隱生六子:長子塗果齊早逝無嗣。二子塗申允,三子塗素庵、六子塗興隆居詔安。四子(馮媽所生)徙居廣東省揭陽縣趙浦村,五子開衍臺灣嘉義縣朴子鎮大埭榔鄉、甲子蘭鄉。傳衍至今二十六世,千餘戶。據下塗村老輩說臺灣有捐資修《繼述堂》。

  仙塘先化支系青山申允支脈(金猴祖派)。

  塗申允系塗先化四世孫,塗梅隱二子。自明代徙居住西潭鄉青山村,為青山村塗氏開基始祖。青山村是詔安縣塗氏的一個重要聚居村。塗申允長子塗永錫居住青山村,分傳到美營村、後陳村、山河村等。次子開衍到江西省太和縣。塗永錫系塗先化五世孫,生二子:塗巡河、後洋山。塗巡河的長子系塗先化七世孫,徙居橋東鎮西滸村蓬山社﹙今山邊社﹚開基,現傳至二十六世,有二十一戶一百四十人。塗巡河的次子,徙居南詔鎮梅峰村胡厝車社開基,梅峰村也是詔安縣塗氏的一個重要聚居村。建“日升堂”四十二戶二百二十人。後洋山祖長子山後祖系塗先化七世孫,居青山村,現傳至二十六世,一百五十戶五百五十餘人。後洋山祖次子,徙居南詔鎮北關,現傳至二十六世(二十五戶一百九十人)。後裔十五世塔仔山公庶媽遷東山縣西埔鎮開基。開五房為“五馬投槽”穴,內外圩共有六十餘戶。

  仙塘先化支系仙塘素庵支脈

  塗素庵系塗先化四世孫,塗梅隱三子,住仙塘村為四世祖,素庵支脈子孫大都世居仙塘。塗素庵開七房存二房(塗清隱、塗淳篤)。塗淳篤開衍至今傳至二十六世。塗清隱系塗先化五世孫,生五子存四房(大亡、二汭庵、三樂善,四信庵,確庵)。

  先化支系仙塘素庵支脈仙塘大房烏墓祖

  塗汭庵繫系塗先化六世孫,塗清隱次子,開三房。長子塗太開仙塘村彎丘社,前江社、歐厝社,上園社。現傳至二十六世,計一百六十戶。次子塗贊開仙塘村深坑社、宅北社各一部分。現傳至二十六世。其後裔系塗先化十五世孫又開基白洋鄉芝蘭裡村。蘭裡村也是詔安縣塗氏的一個重要聚居村,分別傳到塘西村、陽山村、湖美村等地。至今傳至二十六世,有二百四十三戶,近千人口。三子塗府居仙塘村宅北社、古仙社。現傳至二十六世,計二十一戶。

  先化支系仙塘素庵支脈仙塘二房祖派

  塗樂善系塗先化六世孫,塗清隱三子,生七子,存三房(塗華、塗光、塗周)。分別開衍:塗華系塗先化七世孫,塗樂善長子,開仙塘村河雅社,生二子,長子八世豪山竹穩,生四子存二房。二子為石壁祖派,開二房,長橄腳公,次馬頭祖。其後裔系塗先化十世孫開基仙塘村塗樓社,為塗樓祖派,現傳至二十六世。塗光系塗先化七世孫,塗樂善二子,為仙塘村二房祖派下五常祖派,在仙塘村河雅社建“五常祠”,開二房:(喬湖,橋峰),八世塗喬湖。生一子橋湖開七房存三房。建七房公廳名《橋湖祠》。八世塗橋峰居仙塘村宅南社,建“承先堂”,生二子。長九世埕頂公生一子,十世搭壁燈火祖,開四房。十一世長子樸仔腳房,二子厚德祠房,三子井腳房,四子竹頭房。次九世埕下公生三子。塗周系塗先化七世孫,塗樂善三子,為仙塘村二房祖派下週山祖派,開衍一房住仙塘村古仙社。

  仙塘先化支系仙塘素庵支脈仙塘三房義士祖派

  塗信庵系塗先化六世孫,塗清隱四子,其後裔三房全城義士祖塗膺,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因保衛南詔孤城,多次殺海盜賊頭,獻首級。明嘉靖皇帝欽賜“大明全城義士”金匾,至今只開三戶。

  仙塘先化支系仙塘素庵支脈仙塘四房祖派

  塗確庵系塗先化六世孫,塗清隱五子,即仙塘四房祖。考貢元。開二房:(塗潛峰、塗麻庵)。潛峰開東寨社和寨林社。麻庵開山內社,至今傳至二十六世,至十四世塗克棟在清乾隆四十四年會試中式文貢元,任過度東府尹,建“南岱祠”。

  仙塘先化支系仙塘素庵支脈華峰祠派

  十世祖,巖山慎素生一子開塗樓房開至今十六戶。十一世樸銳生六子存三房(靜敏、英恆、敦填)。

  仙塘先化支系仙塘素庵支脈六房祖派

  十三世篤厚生二子,十四世塗穎侃,名添瑞,字玉祥。開六房,在仙塘村西甲社建六房祠。長子塗寬容系塗先化支系十五世,塗穎侃長子,開衍至今二十六世,十二戶;二子十五世塗邑賓,開仙塘前江社至今二十六世,三十戶;塗邑賓次子塗殿清衍開基東山銅陵鎮。至今六十四戶一百八十五人;三子十五世智毅開基兩甲社及前江社,至今傳至二十六世,計八十戶;四子十五世塗剛敏,開三房至今二十六世,一百六十三戶六百人;十八世四房竹篙洞井開一房到山邊,開衍至今二十七戶;五子十五世塗靖友至今傳至二十六世,三十三戶一百二十三人;六子十五世塗孝友,開七房存六房。傳衍至今二十六一世,二百五十戶,一千多人。

  仙塘先化支系仙塘素庵支脈八房祖派

  十四世塗素直,開八房移往西潭鄉青山村至今十六戶。

  仙塘先化支系興隆支脈

  塗興隆系塗先化四世孫,塗梅隱六子,是馮媽所生,移居詔安霞葛鎮五通村下塗社。塗興隆生三子:長子塗張孫,次子塗西江,住詔安霞葛鎮五通村下塗社為繼述堂祖派,傳衍至今二十三世百餘人。其後裔遷臺灣芝蘭裡及臺灣嘉義縣朴子鎮大棣榔村。三子塗益子,其子塗孟盛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49)年遷廣東饒平縣東山鎮,為湖嶺村及西山村塗氏開基祖。塗孟盛生三子:長子居湖嶺,次子遷回詔安霞葛鎮五通村下塗社開四房,三子居饒平縣東山鎮西山村。

  安徽六安山王河塗氏一族,為懷德堂一支,系出於豫章瓦宵壩。始祖為思諒公,字德明,號文華,明光祿大夫。生於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歿於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由潛邑(今安徽省潛山縣)復遷皋南(六安南鄉)傳世,號稱山王河塗氏,建有祠堂及墳塋。山王河塗氏自思諒公一世傳至今已逾二十世,其子孫四散,分佈於今六安市金安區、裕安區、霍山縣、舒城縣、金寨縣及合肥市肥西縣等地,人數眾多。

  思諒公後代自二世起便分遷各地。敬淳公遷祁門,以後失去聯絡;敬清公遷小驛(今不知確切地址),敬業公遷肥西,後與我支合譜同派。思諒公長子敬顯公留在原地。敬顯公生三世永延,永延生四世仲萬,仲萬生五世雲龍,均為單傳。六世天福公兄弟六人,塗氏蕃衍。七世景陽公長子來選公(八世)第三子正璽公(九世)三子子美公(十世)第四子學成公(十一世)之後。學成公四子維煥公(十二世)為本支祖先。公生於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歿於咸豐元年(公元1851),葬合肥西南鄉郭家崗(今為合肥市肥西縣山南鎮山南館)。維煥公生五子,傳十三世方德公,生一子兆聯公(十四世),方德公其他兄弟未生育,兆聯公出祧五房方寬公為嗣,生有六子。兆聯公遷徙至六安縣東南鄉萬家衝定居(現為金安區張家店鎮長崗村)。十五世、十六世祖先定居於此。十七世、十八世及二十世同宗大部分居住在這。現在留在原地尚有十多戶近百人。其他各支分居在鄰近各地。

  該族祖先遷居皋南合肥以後,主要從事農墾,生活十分貧困,子孫四散謀生,只知塗氏祠堂所在地。五百年間,只修了四次家譜。最後一次為民國四年,距今已有九十年餘。本支族譜只保留一套至今,而且還殘缺不全,其餘毀於戰火和文革動亂。因此,該族來源淵流後人並不十分清楚,好在該族在六安合肥淵源祖先記載十分詳實。一世祖思諒公為塗欽公後人,譜載受姓淵源老世系上逾三十世。據家譜記載:“塗氏其耒有源,昔夏禹有天下,因塗山為國戚,賜姓曰塗。嗣晉有塗欽,鹹熙間(264--265)封新吳侯,渡江南至豫章,開東南之氏族而塗氏廣焉。其後世子孫代有偉人論古者,鹹謂望族。且支派繁衍幾遍中州,遷江西婺源,遷潛山,遷皋城,遷合淝,乃塗氏之根也。

  塗氏始於塗山發於豫章,暨遷江西南昌瓦霄壩,厯數十世再遷徽省婺源巃虎村及潛山等處,由明弘治正德年間(公元1488~1521年),因遭兵燹之亂,吾祖思諒公遷於皋南,敬業公遷於淝西,擇其山清水秀,民風墩厚卜所居焉。至於明季之時迭遭兵燹,譜系殘缺,別有各分詳考。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方矩公,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秉鰲公,各刊支譜宗派名異,至於民國四年(公元1915)有十五世後裔仕賢十六世裔孝烈考鼻,一脈相傳稽追先靈,並體協族核議其譜,復刊校明從此永遠流傳,以備萬世之稽考。

  江西地區

  塗欽的後人,在豫章繁衍昌盛,尤其自南唐塗廙之後,成為了豫章的望族。

  塗廙,字希遠,號煦齋。欽公第十八世孫。南唐升元(公元973年)年間人,任南昌縣尉,撰補豫章記。他是涂姓在南昌的始祖。他的子孫後代,分佈在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奉新縣及豐城市一帶的各鄉鎮,成為涂姓人口密聚的地區。至今,南昌縣的所有鄉鎮,都有涂姓人聚居的自然村,有的一個鄉鎮涂姓聚居的有多達五、六個村。據清光緒年間《南昌縣誌》記載:南昌縣有涂姓家族居住的自然村達101個(還不包括:瓦子巷、赤巷、花港、桃花塘、朱古巷、塗鮑坊、塗城港、塗城、塗阜等九處);新建縣有涂姓集居的鄉、鎮11個,自然村23個;豐城市有涂姓聚居的鄉、鎮15個,自然村39個。高安縣有涂姓自然村42個;奉新縣有塗村集居的場鎮12個,自然村70個。從而涂姓成為了南昌的望族。

  江西涂姓聚居的村莊在全省不少縣(市)都有分佈,據已知的,江西的下列各縣(市)都有涂姓人口聚居的自然村:新建、進賢、安義、奉新、豐城(市)、靖安、高安(市)、宜豐、清江、萬載、分宜、上高、永修、都昌、湖口屏峰、瑞昌(市)、九江、修水、貴溪、弋陽、廣豐、餘干、撫州(市)、臨川、宜黃、金溪、東鄉、黎川、崇仁、上饒、泰和、南康、安遠、興國、峽江、新餘(市)、銅鼓、萍鄉(市)、萬年、永豐、樂安、贛州(市)、全南、大餘、信豐、于都、瑞金(市)等。

  南昌,作為涂姓的望族聚居地之一,為了彼此的聯絡、交流,清代同治四年,由南昌人塗鼎提議在南昌市建有一座公祠,名:“塗氏宗祠”,是為南昌塗氏的“總祠”,坐落在現今南昌市西湖區轄內之西上諭亭街,佔地面積約300~500平方米,設有專人管理。這座祠堂,解放以後改為街辦加工廠(加工郵寄件的小木箱)。文化大革命後,工廠停辦,改作民居。進入廿一世紀,公祠被拆,改建為商品樓房,也就是現在“群英賓館”的位置。

  黎川

  黎川,在江西省東南部,鄰近福建邵武。這個縣涂姓的人口較多,據縣誌介紹,該縣清代有一百二十五姓,其中著姓為塗、鄧、黃、劉等十五姓;民國時期全縣一百四十四姓,其中著姓為塗、魯、楊、黃等廿一姓;建國後客籍人大量遷入,全縣二百七十五姓,其中著姓仍為黃、李、塗、鄧等。

  新建

  新建涂姓主要是允公和廙公後裔,涂姓村莊遍佈新建多個鄉鎮。涂姓人口聚居在一地的最大行政村當屬江西省新建縣聯圩鄉的“橫江塗家”。這個由四個自然村組成,除遷徙各地的一萬四千餘人以外,仍有六千餘人在當地以農漁為生。橫江塗家是明代從江西宜黃縣分支而來,是允公的後裔。

  進賢

  進賢縣涂姓在進賢定居的時間,有的宗譜記載:在晉代即有道光公居住在進賢,但無具體記述。有的宗譜記載,進賢涂姓宗族是宋朝中期由南昌縣遷入,但也無具體記述。11000人聚居在進賢縣境內。

  宜黃

  據介紹,欽公二十世允公,為兌公的次子,名大郎,字唯一。福建、廣東涂姓稱其為大一公,是宜黃的開基始祖(一世祖)。仕唐,授將仕郎,任武昌尉,升朝泰郎,任江州通判,後封九真大夫。因避黃巢之亂,自南豐復轉宜黃岱賢鄉八都之蒼源。娶趙氏,生子漢。

  二十一世漢公,仕唐,授諫議大夫,娶陳氏,生二子:保、俊;二十二世保公,娶陳氏、唐氏,生四子:秀、華、僓、貴;二十三世僓公,字人貴,宋景德封朝列大夫,娶陳氏,生九子:宏、簡、文、讓、節、亨、戩、彬、丕。九子皆任知州,女妙玉,適撫州饒知州,世傳九子十知州。

  奉新

  據奉新縣涂姓宗譜記載,涂姓奉為“江南一世祖”的塗 欽,晚年曾留居在奉新馮川鎮,其後裔遂在奉新番衍生息,枝繁葉茂。人口一萬餘,是江西涂姓人口聚居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奉新涂姓宗親團結友愛、榮辱與共,他們在政府的支援下,正在籌建“塗氏紀念堂”,並擬在縣中心廣場塑造塗 欽像一尊,供世人瞻仰。

  萬載

  九世祖文師公(七公)之孫、十一世祖曙公由奉新始遷高安瑞州,二十五世祖、景先公之子二郎公由高安始遷上高禮溪。

  三十四世祖、二郎公之孫念十公裔孫道可公由上高始遷萬載官莊塗家充,後輩子孫轉遷於萬載康樂鎮裡泉村、三興鎮鬧坪村、鵝豐鄉杉樹亭,。四十二世祖、二郎公之孫念六公裔孫誠厚公遷萬載東嶺,其後裔則由東嶺遷徙於高城鄉里山村上坊土統、復勝村西坑組、宜春市頂山兔子嶺。四十二世祖、念九公裔孫成英公,字恩成,始遷禾埠塗家臺,即今高城鄉奇豐村鄧家屋。定居後,支派蕃衍,人丁興旺,念六房和念十房子孫二支於清康熙年合修宗譜,2006年,再次修譜。雖分散數處,然親族淳厚,同宗和睦,全族團結,賢人輩出。

  全南

  五十一世塗榮公是全南縣塗屋月光圍的開基始祖。塗榮是五十世友賢的兒子,娶王氏生五子:日勝、日能、日康、日泰、日鑾。榮公約在明弘治年間(公元1498年)由宜黃玉舍遷全南塗屋月光圍,至今已有五百零八年,繁衍子孫已有二十代。其後裔分佈在江西全南、南康、大餘、廣東始興和臺灣等處。現有人口近千人。榮公夫婦合葬墓在全南下塗宅後壬山丙向。

  安徽地區

  涂姓在安徽地區,除合肥、鳳陽兩地之外,在壽縣、六安、桐城、霍邱、潛山、金寨、五河、無為等縣(市)均有分佈。而壽、六、桐、霍等地的涂姓是宋朝淳化年間(公元990年)由江西分遷而來。壽縣隱賢鎮涂姓宗譜(南昌堂)更明文記載:“明初由鳳鳴公從江西永修縣塗家埠遷壽縣。”

  福建地區

  福建地區涂姓以長汀為發祥地。唐末,塗氏入閩,留居汀州寧化,再遷長汀。南宋武宗丁未年(公元1302年),六郎公(字鼎一)偕三子臻遊寓於長汀福壽坊(汀洲鎮東門街),後臻公遂定居長汀。是為長汀一世祖。六郎公為江西宜黃縣大一公的後裔。

  長汀縣西南有一塗坊鎮。人口2.9萬,行政村十五個,涂姓人居多。解放軍將領塗則生、塗通今都是塗坊鎮人。一個鄉鎮出了兩位將軍 另有一位名叫光桂的,又由福建遷浙江處州(處州原在浙江括蒼縣,也就是現在的麗水市)龍泉門鄉大南山定居,是塗坊鎮的驕傲,也是涂姓後裔的榜樣。

  大田縣東南部的濟陽鄉。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年),塗元高從福建的德化赤水遷居大田縣上豐。(見大田上豐《塗氏族譜》)據《相卿塗氏族譜》載,德化縣蓋德鄉氏先祖塗建昌於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德化《塗氏族譜》載:塗成九(智卿)生子五:長伯權、次伯時、三伯陶、四伯和、五伯昭[即溍生、自昭]。其中,一子從科孝使江陵尹,為泉州塗氏始祖。後裔遷德化塗坊,再遷小銘。有一支遷大田縣實豐濟鄉(今大田濟陽),一支遷上坑、尤溪等地。

  明代時,塗文堅任綏安教諭,居家建寧縣。塗文堅有5個兒子,其中次子塗仁忠有3個兒子。其長子塗惠保的第三子塗元盛,字仕顯,從建寧縣遷居寧化官家邊。塗仁忠的次子塗元舉的裔孫塗汝聰有3個兒子:長子塗進忠遷居邵武禾坪;第三子塗忠村居新塘坑。次子塗忠爵也有3個兒子,其中長子塗永接居寧化龍上裡塘坑裡,次子塗永勝遷居江西的石城。(見寧化城郊(官家坊)《塗氏族譜》)

  濟陽鄉共8個行政村都為涂姓,濟陽鄉有涂姓人口近8千人是三明最多的涂姓鄉。三明市有涂姓人口10602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52位,佔全市總人口的0.42%;其主要集中大田縣。,佔全市涂姓總人口的73.55%。主要人物有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塗振錕。

  還有在泉州市的永春德化兩縣也有涂姓分佈,永春主要分佈在下洋鎮塗山村。德化主要分佈在赤水鎮西洋術、小銘村。

  漳州

  漳州涂姓歷史悠久,入漳來源較多,多從江西、河南遷徙而來。聚居地主要有詔安縣、漳浦縣、東山縣、市區、龍海市。據史書記載,最早的是唐初跟隨陳政、陳元光“開漳”的府兵校尉塗本順、塗光彥,但其後裔沒有族譜記載世系。唐以來歷代都有涂姓入漳,宋、明時,漳州涂姓繁衍發展,散見於各地府志、族譜中。新中國成立以來,也有從長汀、大田、莆田、晉江、永春、惠安、德化、閩清、寧德等遷入漳居住。

  府口崇安

  塗正勝四世孫名崇安(一說系塗追慮之子),據傳約於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科第後,被選任漳州學官,居府口(今薌城區臺灣路,府口的芳華橫路尚有傳統古民居塗厝)。崇安派系在龍溪繁衍發展,分為二支傳衍。府口崇安派系塗純齊支派:塗屯齊系塗崇安十三世孫。至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移居蓬坑(地點不詳)。傳二世分派於漳,院前及漳浦盤陀。其後裔各有科甲;府口崇安派系塗佛孫支派:塗佛孫系塗崇安十四世孫,生三子(春惠、春英、先化)。至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間從漳州到漳浦默林(石榴鎮梅東村、梅西村),見默林勝景及文王教化之地,因而聚居於此。

  漳浦赤土

  赤土鄉下宮村的頂塗、下塗、田仔坪三社皆涂姓聚居地,發祥於頂塗。據說祖先源自莆田江口,何時開基不詳,當約在明清。

  河南地區

  涂姓在河南主要分佈在豫東項城、沈丘,豫南固始、羅山、正陽及豫西孟津、唐河地區。豫東這一支據傳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7年)由仲官公從湖北孝感遷來。遷河南後他們的子孫中有一位名叫顯武公的,又由河南遷安徽省臨泉縣。豫南一支於明末亦由湖北考古孝感輾轉遷來。豫西孟津一支,相傳於明末清初由垂光公從江西遷入,至於江西何地,還有待查考。垂光公以下至今已傳一十四代。

  正陽縣

  河南正陽塗氏,本於湖北孝感,後由湖北麻城遷往河南,經固始、羅山遷至正陽,主要分佈於正陽南部之淮河北岸的大林鎮一帶。錦祥公(業深)於弘治元年戊申年(1488年)攜子坦(歧山)遷河南省正陽縣塗店(即古江國都邑所在)定居。至塗店後,錦祥公改名為塗羲祥,系塗氏淮河支系第一世祖(始祖),葬塗店東大墳,五百多年來,族人省祀不廢。妣桑氏生卒年不詳,塋葬孝感。現大林鎮涂姓約五千餘人,主要散佈在塗店、塗樓兩個行政村的十多個村莊。

  該支系曾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聯絡淮河南岸羅山塗氏共修譜諜。

  唐河縣

  河南唐河縣(豫南)塗氏,源自江西,先世播遷福建漳洲,於明、清之際傳至第九代孝臣公。清初,孝臣公帶兵移駐唐河縣屯墾,遂落業為家,始開唐河塗族。歷三百餘年,繁衍生息,分佈六十餘村,成為唐河一帶望族。族中分支南陽、方城等縣及湖北、湖南各地,但分遷各地情況缺載。

  另:河南桐柏縣涂姓,祖籍亦自江西。河南唐河縣2002年重修塗氏宗譜時,與桐柏共修。

  孝臣公,生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1年)享年六十歲。生前任職雲南曲靖羅平右路總鎮,病故於任上。死後特授驃騎將軍,諡號:武毅。夫人餘氏,生子三,繼室陳氏,生子一,繼室周氏,生子一。

  湖北地區

  涂姓在湖北地區分佈在:隨州、崇陽、武穴、黃梅、宣恩、黃岡、新洲、洪湖、仙桃、天門、宜昌、恩施、利川、漢川、江陵、黃陂、蒲圻、孝感、荊門、監利、嘉魚、潛江等地。元順帝時有一個名叫務義公的人,從南昌縣遷湖北監利縣倉庫垸的地方。元順帝時,務義公的第三個兒子本任,又從監利縣遷崇陽縣廣南畈。明洪武三年務義公的後人,又因不滿時弊而棄官遷蒲圻王佐山。從可收集到資料記載,務義公,應是從江西遷湖北之始祖。

  本任公由南昌遷湖北蒲圻,為蒲圻始祖。

  光席公由南昌遷宜昌,為宜昌霧渡河區始祖。

  另據湖北仙桃譜碟記載:湖北省的仙桃、監利、洪湖、天門、漢川、嘉魚、江陵等縣的涂姓,都是在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70年)從江西遷來。同時遷來的有萬富、萬福、萬朝、萬翱、萬金、萬全、萬善、萬化等同宗兄弟。

  南昌廙公之後,有木燻 公,由江西遷湖北廣濟陶家壠,為廣濟始祖;塗木燻 的四世孫家模遷黃梅阮家街為黃梅始祖。

  木燻 公生七子:太興、太成、太填、太原、太敏、太弼、太正,脈分七戶,後嗣江南江北轉遷無常,至家謨公,復由江西新城(今黎川)遷黃梅蔡山、大灣塘,為黃梅盛三戶始祖。

  隆公由南昌遷湖北黃陂,復遷孝感,為孝感始祖。

  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鎮的塗氏家族,據塗忠甫考證,他們是於清乾隆年間從南昌遷來,始遷祖為光席公和光乘公。現今已發脈十代以上,人丁興旺。鄂西利川市的團堡鎮塗氏家族,是清乾隆年間從江西永修縣遷湖南,再遷湖北恩施及利川市。利川的始祖是塗啟虎公,已傳十代。

  湖北隨州市的塗氏後裔分佈在隨縣、曾都區及廣水市的各鄉鎮,塗氏宗字:萬遷守成,士在政朝,坤從益德,雲映家恆,道修品立,志理文林,天京發大,永久長春,宏運高照, 世代功存。

  湖北陽新縣的塗氏,都是明朝時來自江西的始遷祖懿九公及其子隆二公的後裔,至今傳到25代。

  湖南地區

  涂姓在湖南,除長沙市外,主要分佈在益陽、桃江、沅江、漢壽、南縣、安化、常德、張家界、岳陽、衡陽、道縣等縣。湖南為江西之近鄰,江西人除涂姓之外,其它姓氏遷湘者甚多。湖南涂姓究竟誰是第一位遷徙者已無從查考。但桃江南昌堂塗氏族譜記述甚詳,他們的祖籍在南昌。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2年)林鸞公的父親瓊瑤公由江西南昌縣錢樹官村遷南京團啼橋,公元1566年,由林鸞公攜弟三人由南京遷湖南益陽縣八里大華村,後又由益陽遷桃江縣,是為桃江始祖。道縣有兩個涂姓自然村,他們的宗譜記載是:“明代中期由贛遷湘”。

  湖南南縣桂花園始祖淑和公,字煦庵,號皋浦,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進士,南宋初任荊湘江陵縣令,後轉任華容縣令。建炎3年(1129年)落居九都宋田山桂花園,卒葬塗家祠後畔。根據《南縣塗氏宗譜》記載,淑和公系唐末宜黃允公後裔。

  廣東地區

  涂姓在廣東分佈在饒平、梅州市梅縣區、大埔、平遠、蕉嶺、普寧、陽山、揭東、河源、惠州、龍川、曲江、乳源、海陸豐等地。而廣東之涂姓是元順帝至正廿七年(公元1367年),十八郎公與其弟四十八郎公避亂,從福建長汀丹溪塗坊遷廣東海陽縣(今潮安縣)青溪村。十八郎公生二子:德神、德光。德光生三子,其長子四十郎公遷大埔,是為大埔涂姓始祖,其後裔再分遷廣東及海外各地。

  四川地區

  涂姓在四川、重慶地區,除重慶市之外主要在雲陽、梁平、德陽等地。雲陽塗氏族譜記載:清朝乾隆廿二年,有名叫開盛公的,由湖北蒲圻舉家遷雲陽,是為雲陽涂姓之始祖。

  四川梁平縣塗氏有三支:明初塗均章由江西南昌旅蜀,遇世亂而未返,定居雲龍鎮夏家觀上渡口院發派。至清順治初年,由第七世祖塗應展遷墊江曉興鄉發支派;清順治十三年塗應星由湖南耒陽遷蜀,其後裔定居梁平城東門發派;康熙三十八年塗玉行由江西崇義縣入川,落業謝家灣,其後代定居七橋鎮古居寨發派。

  四川樂山榮縣一支源於南昌府,採食遂寧,再經湖廣省慶府麻城縣孝感鄉,到元舜帝二十四年甲辰歲,該支祖自楚南奚遷於蜀。大明洪武元年戊申,落業四川省上南道嘉定府榮縣中里仁義鄉。洪武三年庚戊,該支祖合籍於黃、劉、李四姓,劉俊招婿塗必榮、黃文貴、李普貴三人。洪武四年,與劉俊五子劉勝宗、劉勝原、劉勝貴、劉勝隆、劉勝玉八人同居,儉置田地處二,以下共作八家分受,施時四姓結為弟兄,代代相傳,不婚配嫁娶,世世相傳,決世不紊故四姓共議建宗祠於玉皇堂,建五皇大帝,各修一尊,名玉皇堂,四姓之始由。

  雲南地區

  據《雲南通志》記載:明朝以武功定天下後,於洪武十四年設定雲南指揮司,留江西、浙江、湖廣、河南等籍士兵留守,其中江西籍涂姓人員便攜帶家小定居雲南。

  雲南石屏縣涂姓家族,是這批留滇贛籍涂姓人的後裔。據石屏《塗氏族譜》記載:石屏涂姓一世祖塗真。塗真原名真奉,江西豐城人,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曾任北平學府教授。塗真生三子(源、淵、澄)已傳二十代。其堂號為“禹公堂。”

  貴州地區

  貴州地區涂姓聚居地暫不詳,但已知貴州印江縣涂姓人口居全縣第一位(1984年人口統計為1432人)。印江涂姓始祖為塗廷侍,於明代萬曆年間遷貴州,曾任四川成都府通判,維摩洲知州。

  河北地區

  河北秦皇島及蔚縣均有涂姓聚居的村落。

  秦皇島市原名林榆縣,該縣有涂姓自然村名之為“塗家莊”,具體人數、戶數不詳。該村有一位塗開榮老先生,於民國初年舉家遷東北,先後在瀋陽、佳木斯等地居住,最後定居於哈爾濱市。

  河北蔚縣塗氏家族,居住在“寇家莊”,據該村塗桂英(女)介紹,他(她)們涂姓是清初由江西南昌遷來,至今已有17代,始祖名叫塗盛,於清乾隆年間舉家由南昌遷蔚縣寇家莊定居。

  浙江地區

  溫州涂姓宗族多集中位於溫州市龍灣區海城鎮(原梅頭鎮),分上塗塗氏大宗、石坦塗氏大宗、嶼門塗氏大宗。三族涂姓為福建赤岸第九世、南昌第二十二世、豫章第四十八世志畦公之後裔。石坦始祖嗣紀公系福建第九世志畦公之長子,於明洪武(公元1370年)自福建江右遷居梅頭石坦立宗;上塗始祖汝宙公、嶼門始祖汝忠公系赤岸第十一世,即志畦公之次子嗣翰公、三子嗣光公之子,於明永樂(公元1424年)自福建赤岸遷居梅頭上塗、嶼門,分立宗祠。

  鎮內上塗村、嶼門村、石坦村三族涂姓,同源一脈、團結至親、互敬互愛。嶼門村涂姓人口3200人,728戶;石坦村涂姓人口4500人,900戶。三族涂姓共計人口10849人,2262戶,佔全鎮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海城塗氏子孫衍長人豐,其中有軍政界人士、企業家、農業家、教師、醫師、律師和在讀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等等,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各代子孫精英輩出,人才濟濟。

  臺灣地區

  臺灣的塗氏族人,大都來自大陸廣東。現散居在臺灣各地,而以嘉義、臺南、彰化等 縣為最多。在臺灣是喬為第六十五位的大姓。塗氏從廣東遷臺與其他姓氏的不同之處是聚族而來,不是單獨徙遷,清康熙年間,朱一貴在臺灣率眾起義時,有廣東義民徐延澡、塗定思、徐華煊、徐定偉等人聚族東渡,落藉居於臺灣下淡水港,成為臺灣的涂姓先祖。

  東南亞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福建漳州涂姓遷徙東南亞各國甚多,尤其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現居住在馬來西亞之檳城及美里坡的涂姓人口達上萬人。其中較有名望的有美里坡二十五世塗仕光,二十三世塗躍呂、塗保權,檳城二十三世塗瑞隆兄弟,二十一世塗忠興兄弟,塗乳榮兄弟、塗火溪兄弟,塗九八等。


【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春秋戰國時期屬吳楚。秦朝時期屬九江郡。舊史學家們稱之為“南蠻”之地。南昌政區獨立設定始於漢朝。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大將軍灌嬰率兵南下,進駐南昌;漢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立豫章郡,領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境大部,治所設於南昌縣中,希望以這一塊“南方昌盛”之地為根據地,進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韁”。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韁”之意,“南昌”之名始此,從此這塊“南蠻”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稱。

  宜黃郡:即今江西宜黃縣。宜黃境域在春秋時期屬吳國。戰國初期屬越國,楚滅越後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九江郡。西漢時期為南城縣域,東漢時期分屬臨汝、南城縣地。三國時期孫吳太平二年(丁丑,公元257年),分豫章郡之臨汝、南城立臨川郡。同年,析臨汝地立縣,是為建縣之始。因縣治在宜、黃二水匯合側,故名宜黃,屬臨川郡。

  堂號

  豫章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

  宜黃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塗俛,讓公子,宋任黃州知府,封諫議大夫,生子濟。塗濟,字時甫,宋封朝散大夫,資治少尹,生五子:長子塗大任,宋元符三年已卯科(公元1100年)進士,同李釜榜,中書舍人。次子塗大琳,宋元祐六年辛未科(公元1091年)進士,任湖廣漢陽府通判。三子塗大經,宋紹聖元年甲戌科(公元1094年)進士,任南昌太守,“封南昌伯,敕祀鄉賢”。四子塗大明,宋元和元年戊戌科(公元1118年)進士,授湖南善僅知縣。五子塗大節,宋紹興十二年壬戍科(公元1142年)特奏名進士,任河南開封府祥符知縣。塗公五子,俱登進士,為官顯赫,時稱“五桂”,因此,塗氏堂號又稱“五桂堂”,塗氏專用堂聯:“十州世第,五桂家風”。

  字輩

  豫章塗氏大成宗派(欽公以下五十代新派自“世”字起)

  世序相傳遠,鴻章啟運昌。盛時隆偉業,奕冀贊家邦。茂緒安堯治,元功纘禹康。高庸朝佑望,衍慶玉蘭香。鳳羽騰才翰,龍孫耀彩祥。孝友金忠信,允順協倫常。守道觀訓迪,敬求選棟樑。作賓均和壁,殷聘紹庚颺。繩武誠師仰,書升任泰昂。彥修同濟揖,嗣服鬱芬芳。

  江西南昌塗氏字輩:“智正萬明金賦祖純言文玉大天章”。

  江西南昌塗氏字輩:“啟仕世家名主漢唐運紀平陽盛懷”。

  江西橫江塗氏字輩:“日應孔孟懷,繼序傳宗遠”。

  江西九江塗氏字輩:“錫履鍾居獻,逢昭我令宜。祈承登毓茂,若啟本為昌“。

  湖北大悟塗氏一支字輩:“文鳳士奇昌品學居上邦朝廷啟大運”。

  湖北仙桃塗氏一支字輩:“運紀平陽盛懷襄濟禹功品隆金暨玉業煥北兼東公爵唐膺厚侯封晉錫崇桂坊增甲第翊贊景仁風”。

  湖北仙桃塗氏一支字輩:“大振家生勝”。

  湖北恩施塗氏一支字輩:“懷尚玉世相元正興國長永承先祖德遠啟明道光發榮文士盛大振家聲昌萬年才學廣代隆開忠良同登仁善美宗蓮貴庭芳。

  湖北恩施塗氏一支字輩:“世正光宗德仁孝啟賢良”。

  湖北荊門塗氏字輩:“士之汝邦大正宗光文學必芳應世永昌正大光樂山明世修家孝為先文運必宏啟德澤應遠傳”。

  湖北天門塗氏字輩:“德孔修明遠克紹在俊良”。

  湖北鄂城塗氏字輩:“家聲克振貽澤延名功揚”。

  湖北荊州塗氏字輩:“家聲忠厚遠行本孝慈芳守正承先德嗣賢善自彰”。

  湖北松滋塗氏字輩:“應啟斯國正義洪開祖隱光庭元相必再”。

  湖北潛江塗氏字輩:“懷仁守義立柱臣(棟)梁功高德大永保家鄉”。

  湖北孝感塗氏字輩:“鴻才達用修齊治平貽謀遠招祖耀宗榮克勤繼述蔚起英賢普徵人瑞基緒長適寬合孝友啟後養廉善以為誼昌吉永綿”。

  湖北武漢塗氏字輩:“文章華國家道德允光崇建業存大仕英軒儀須隆”。

  貴州遵義塗氏字輩:“智正萬明金賦祖純言文玉大天章德藝雙全家興盛世代忠良永吉昌”。

  貴州羅甸塗氏字輩:“村勝首春文世大會正國天興朝玉坤萬華金光開仕舉佳培元德永彰仁”。

  貴州清鎮塗氏字輩:“學永紹宗祖人文廣大廷”

  貴州開陽塗氏字輩:“應時方德山大輸學士鍾文明著書本仁超俊英”。

  貴州修文塗氏字輩:“應正塗廷發大汗明德光宗孝傳家遠詩書永久長”。

  貴州綬陽塗氏字輩:“尚世常孟生學懷天家正文光開大志齊鄉永長春”

  貴州息烽塗氏字輩:“應正塗連發大啟明德光宗孝傳家遠詩書永久長”。

  貴州印江塗氏字輩:“應國太明世當今顯四時朝廷丁祿爵文武衍宗支”。

  河南南陽塗氏字輩:“辛興克保源遠流長”。

  河南項城塗氏字輩:“聚大營興家幫弘祖業兆瑞祥”。

  河南正陽塗氏字輩:“從善心田廣存仁福履長詩書繼祖德家運乃其昌”。

  四川榮縣玉皇堂塗氏一支字輩:“國應雲芝學相芳長德興仁裕可正朝綱承傳宗貴壯本弘基廣啟賢良永吉祥順”。

  四川開縣塗氏字輩:“祥代遠華新”。

  四川營山塗氏字輩:“來永遠德昌光明顯大良朝中倫友習邦各勤諸常”。

  福建漳浦塗氏字輩:“錫履鍾居獻給逢昭我令宜世序相傳遠鴻章啟運昌”。

  江蘇六合塗氏字輩:“正大廣明清”。

  安徽六安塗氏一支字輩:“萬來福仁貴永子德榮華遠年長富教學道期時習儒修必友成崇文光盛治秉禮建芳名端正興邦彥賢良瑞世英應居元相位安國大家聲”。

  四川青神縣塗氏一支字輩: “學德意倫晉加修廣登俊”。

  廣西柳州塗氏:“光庭芳顯世善雞慶龍昌”。

  雲南麗江塗氏:“永長石是承朝奉國之大明耀萬壽齊天正應思學”。

  江西省贛州寧都塗氏字輩:“於邑上老欽承房字輩:欽仰宏起光,祖佳會肇(同“兆”)國(原“興”),英才佐治平,君倫程泰志,禮儀著芳聲”。

  世系

  塗欽一支世系(從第三十二世起):

  宜黃郡保支塗秀世系:

  塗叔達:塗伯虎長子,行細六,仕潮州學正,下灣西支,娶黃氏。生子三:長塗仲賢(缺載待考)、次塗仲文、三塗仲才。

  塗叔恭:塗伯虎次子,行細十,下灣西支,娶餘氏。生子五:長塗仲仁、次塗仲義、三塗仲禮、四塗仲智(缺載待考)、五塗仲信(缺載待考)。

  塗叔泰:塗伯篪三子,下灣西支,遷失考。

  塗叔信:塗伯達長子,行細四,下灣西支,娶胡氏。生子三:長塗仲良[塗仲充]、次塗仲雅、三塗仲節。

  塗應一:塗伯達次子,下灣西支,生子一:如。

  宜黃郡保支塗華世系:

  塗觀復:塗哲甫長子,諱易,智林巷支,娶任氏。生子二:長塗以壽、次塗以良。

  塗觀國:塗哲甫次子,諱賓,智林巷支,娶張氏。生子一:塗以文。

  塗雲昭:塗莊甫之子,行成七,娶徐氏。生子二:長塗秉中(缺載待考),次塗敏中。

  塗雲翔:塗貢甫之子,洪城章江門魏宅,生子一:塗學禮。

  塗雲卿:塗禹甫長子,生子一:塗希賢。

  塗雲升:塗禹甫次子,生子二:長塗希文,次塗希明。

  塗雲章:塗信甫之子。(缺載待考)

  塗彥明:塗桂甫長子,接叔文昭支[居陽靈州沙上,生子二:長塗以信、次塗以俘[諱城,字以城]。

  塗彥章:塗桂甫次子,生子一:塗以位。

  塗元祐:塗文昭之子,早世。

  宜黃郡保支塗僓一支:

  塗淵:塗公度長子。後裔失考

  塗演:塗公度次子。進士知府。後裔失考

  塗尚:塗志龍長子。後裔失考

  塗明:塗志龍次子。後裔失考

  塗集:塗伏之子。後裔失考

  塗雲仙:塗仲之子。後裔失考

  塗福三:塗成玉長子。後裔失考

  塗福四:塗成玉次子。後裔失考

  塗福五:塗成玉三子。後裔失考

  宜黃郡保支塗僓二支:

  塗景昊:塗時甫長子。後裔失考

  塗景異:塗時甫次子,字金潭,號德江,由橫江分三江口,新建三江口祖。娶錢氏。生子二:長塗世卿、次塗世隆(缺載待考)

  塗景升:塗時甫三子,後裔失考

  塗景陽:塗昭甫長子,號橫江。鄉試亞選。娶萬氏。生子二:長塗善卿、次塗性卿。

  塗景華:塗昭甫次子,號巨江,行茂二,娶葉氏。生子一:塗惠卿。

  塗景樂:塗青甫之子,號東崗,南昌北崗祖,柏崗祖,娶樊氏。生子三:長塗元卿、次塗昭卿[塗紹卿]、三塗彰卿

  塗政鑑:塗克聰長子。更樓大房支 字光明。娶唐氏。生子三:長塗高卿、次塗上卿、三塗仲卿(三人缺載待考)

  塗政鎮:塗克聰次子,更樓大房支(缺載待考)。

  塗景德:塗克柔之子,更樓大房支。行庚二,北望譜:行庚一,徙南昌灣頭。娶田氏。生子二:長塗庭卿、次塗墀卿。

  塗景誠:塗克忠之子,更樓大房支。名以誠。娶劉氏。生子一:塗和卿。

  塗景唐:塗克甫之子。更樓大房支。後裔失考

  塗政宏:塗克明長子,更樓大房支。後裔失考

  塗政鍾:塗克明次子,更樓大房支。後裔失考

  塗政鎮:塗克明三子,更樓大房支(闕)

  塗政釧:塗克明四子,字佩光,更樓大房支。娶吳氏。生子一:塗謨卿(名諫缺待考)

  塗茂州:塗克昌之子,都昌草義祖生子:橫二。

  塗景虞:塗克昭之子,號舜籟,行庚八。娶李氏。生子二:長塗真卿(缺載待考)、次塗禮卿

  塗景慎:塗克榮之子,生子一:塗惠悅。

  宜黃郡保支塗僓四支:

  塗三一,登良佐之子,諱登,派三一。學道淵邃,有經濟才,登寶祐乙卯(公元1255年)鄉試。妣管氏。繼妣虞氏。注:塗允智以塗允仁之子塗瑞卿[塗成十二]繼之。今塗允瑞、塗允仁兩大房科名爵秩,皆其盛德之所貽也。與妣同葬上池申向。即塗允瑞、塗允仁兩人廬墓上所。生子三:長塗允智[塗寧四]、次塗允瑞[塗寧八]、三塗允仁[塗寧九]。

  塗元監,三二良恢長子。派三二。娶章氏。生子三:長塗寧一、次塗寧二、三塗寧三(塗寧三別載)

  塗仁桂,三三良恢次子。派三三,字日起,字仕,上舍生。娶吳氏、妾毛氏、妾韓氏、繼妻呂氏。生子:塗寧六。

  塗叔野,三四良恢三子。派三四,字鳳,(亦作仕野或叔埜 )。宋高宗紹興十六年丙寅(公元1146年)登舉人大學上舍生,任廣西柳州知府。妻鳳氏,生子一:實(寧五)、副室包氏生子一:志(寧七)、繼妻汪氏,一作朱氏 生子二:塗祐(寧十)、塗寶(寧十一)。

  塗叔龍,三六良恢四子,派三六,又名塗叔揚。妻雷氏,副室卜氏。生子一:塗寧十二。

  宜黃郡保支塗僓五支:

  塗沐:塗枋長之子。後裔失考

  塗江源:塗枋次之子。後裔失考

  塗清:塗宋英之子。生子二:長塗壁、次塗寶。

  塗倬:塗宋卿之子。後裔失考

  塗瑗:塗宋榮(塗宋秩)之子。生子一:塗圭。

  塗源:塗喧長子。後裔失考

  塗淵:塗喧次子。後裔失考

  塗灝:塗明長子。後裔失考

  塗澄:塗明次子。後裔失考

  塗涇:塗皎長子。後裔失考

  塗渭:塗皎次子。後裔失考

  塗汾:塗皎三子。後裔失考

  塗沂:塗嵩之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福:字桶,塗溢之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松:塗洪之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權:塗深長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炳:塗深次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樸:塗深三子。(缺載待考)(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伯原:塗湛長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壽:塗湛次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矩:塗鑑之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託:塗金茲長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榛:塗金茲次子。(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柯:塗泓之子。(缺載待考)(官田支)。後裔失考

  塗傑:塗洋長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夢令:塗洋次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熙:塗洋三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拭:塗浚之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杞(塗札):塗宏長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極:塗宏次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楫:塗宏三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慊:塗宏四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桂:塗宏五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木燻:塗舟之子。(洪橋支)。後裔失考,宜黃北隅房支注:長汀譜人物誌記載,塗木燻於北宗哲宗元祐丙寅(公元1086年)由南昌遷居湖北廣濟元陶家塘定居。

  塗善柏:塗宮長子。又名塗椒。(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升柏:塗宮次子。又名塗善。(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祥柏:塗宮三子。又名塗相。(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楨:塗潔長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榮:塗潔次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安:塗潔三子。(洪橋支)。後裔失考

  塗友桂:塗海長子。後裔失考

  塗念六:塗海次子。後裔失考

  塗熊:塗湯長子。後裔失考

  塗熹:塗湯次子。後裔失考

  塗照:塗湯三子。後裔失考

  塗集:塗湯四子。後裔失考

  塗演:塗湯五子。生五子:長塗允仁、次塗允和、三塗允義、四塗允禮、五塗允售。

  塗諒:塗湯六子。生子一:塗季。

  塗恢:塗湯七子。生子二:長塗翊、次塗福寶。

  塗溥:塗湯八子。後裔失考

  塗渠:塗湯九子。後裔失考

  塗標:塗湯十子。後裔失考

  塗棋:塗湯十一子。後裔失考

  塗桷:塗湯十二子。生子一:塗宜老。

  塗松:塗湯十三子。生子一:塗貴老。

  塗權:塗湯十四子。生子一:塗吾老。

  塗鼎明:塗湯十五子。生子一:復主。

  塗榮安:塗湯十六子。後裔失考

  塗夢全:塗湯十七子。生子一:塗宜可。

  宜黃郡保支塗貴世系:

  塗江中:塗慶三長子。(石灘李氏)歷四世後徒居觀石塘園後裔待續

  塗河中:塗慶三次子。(石灘李氏)後裔失考

  塗漢中:塗慶三三子。(石灘李氏)生子一:塗睿。

  塗仲銘:塗慶六長子。行五,葬刁峰塔子岡。娶板橋餘氏。(石灘李氏)後裔失考

  塗仲良:塗慶六次子。行六,(石灘李氏)葬鐵爐靈官廟東岸石嶺。後裔失考

  塗仲謙:塗慶六三子。行九,字以和(次和)(石灘李氏)。宋紹興丙子年(公元1156年)生。葬聶家山東。娶檀陂黃氏。葬水推壠。生子一:塗誠。

  塗祿:塗嘉公子。字在中。娶裘氏,俱葬祖山。生子一:塗恆元。

  宜黃郡俊支塗晃世系:

  塗仕衡:塗敬興長子。後裔失考

  塗仕徵:塗敬興次子,號竹坡,諱炅。國學上舍。娶李氏。生子四:長塗孔思,次塗孔昭、三塗孔申、四塗孔孫,出淮

  塗仕德:塗敬興三子,諱旻。行千三。宋孝宗淳熙甲辰(公元1184年)農曆6月4日子生,宋理宗淳祐壬寅(公元1242年)農曆9月18日辰時歿。葬金谷城前官窯旁風吹羅帶形結上穴。娶徐氏,宋孝宗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農曆10月7日辰時生,宋理宗寶祐乙卯(公元1255年)農曆12月29日未時歿。葬銅湖距南吳東小郭偏東面瓜埂。生子三:長塗孔揚、次塗孔義、三塗孔明。注:甘棠譜記載,長塗孔明、次塗孔揚、三塗孔義。

  塗性仲:塗子秀嗣子(胞弟子方公次子過房),繼由胞兄塗晦中次子塗仕厚為嗣。嗣子:塗仕厚。

  塗晦仲:塗子方長子。號環壙,字與中,諱膺泰,行兆九。登宋理宗淳佑甲辰(公元1244年)特奏進士,仕任綏寧令。寧宗嘉定乙亥(公元1215年)生,宋恭宗德祐乙亥(公元1275年)歿,娶鎮山王氏,封孺人,夫婦合墳。葬六十六都東山厚泉獅子搖鈴,石砌塋,其山界一審兩溜約計二百餘畝,東止陳子固山,西止熊添莊山及庵場,南止徐家田,北止六十一都界,看山人李仁七等。側室上官氏,無出,葬陋下廟前石缺山。生子三:長塗仕顯(徙北直即北宗)、次塗仕謹、三塗仕厚(過房胞弟性仲公為嗣)

  塗和仲:塗子方三子,行兆十三,字琢中,奉新譜:諱致中,徙建昌太陽岡,紹興兵變由茶園徙居太陽岡,即今奉新萬石莊、山裡、岡前、黃溪、南洲各支祖。娶熊氏。生子一:塗仕巖。

  塗建仲:塗子方四子,因紹興變,徙寧州。後裔失考

  塗立中:塗直南長子,行百一,先居茶園巷,宋建炎間,為新城團練使,鎮守杉關遂居新城。宋寧宗慶元戊午(公元1198年)農曆8月1日子時生。娶傅氏。生子一:塗千四。

  注:甘棠譜記載,公居茶園巷,宋季兵亂,仕閩為團練使,徙居新城。娶吳氏,生子一:塗千四。奉新譜記載,塗立中徙居豐城冢宰,塗國鼎為其後裔也。

  塗定中:塗直南次子。茶園港支。後裔失考

  宜黃郡俊支塗朗世系:

  塗景仲:塗子南長子,行兆一,諱時中,號華軒。仕宋為修職郎,九州祈陽縣丞。(居筠州)。於宋淳熙戊申(公元1188年)歿,附葬富州東城巷之左。娶胡氏,歿葬六十都窯山南坡。生子二:長塗蕃孫、次塗慈孫。

  塗理仲:塗子南次子,行兆四,諱厚中,甘棠譜稱:諱原中,任判學。宋慶元丁已(公元1197年)生。寶佑戊午(公元1258年)歿。葬雷坊嶺,妻塋之次。娶陸氏,宋嘉泰壬戌(公元1202年)生,宋嘉熙丁酉(公元1237年)歿。葬雷坊。越三十四年宋成淳庚午年農曆9月庚申日遷葬白富山地。繼娶川青遠李氏,歿葬青山之坡。生子五:長塗豈孫、次塗簡孫、三塗阜孫、四塗孝孫(缺載待考)、五塗伊,儼孫,李出

  (儼孫)五孝孫(缺載待考)。

  塗本仁:塗奉陽長子。(山園支)。行二十,宋嘉定二年己巳(公元1209年)生,娶胡氏,夫婦合葬蜒蚰岡各土冢。繼娶吳氏,夫婦合葬官塘九溜二竄之山。生子三:長塗明甫、次塗氓甫、三塗京甫(缺載待考)、四塗亮甫(缺載待考)

  塗勝仁:塗奉陽次子。(山園支)。行二十一,宋理宗寶慶丁亥(公元1227年)生,宋理宗淳佑辛亥(公元1251年)歿,葬河塘崗九溜三竄。娶熊氏,紹定六年癸巳(公元1233年)生,歿葬浪泊嘏蟆形地。生子二:長塗華甫、次塗德甫。

  塗仲仁:塗澄陽長子,(官塘土橋溪支)。行十三,宋淳熙甲辰(公元1184年)生。歿失考。娶周氏。夫婦俱葬土橋溪虎形之陽。生子一:塗浩然。

  塗愛仁:塗澄陽次子。(官塘土橋溪支)。娶舒氏。不傳。

  塗傑仁:塗潮陽之子,(墟湖支)。行十九。宋嘉定壬申(公元1212年)生,宋成淳戊辰(公元1268年)歿。娶萬氏,夫婦合葬蜒蚰岡各土冢。生子三:長塗燦然、次塗瑩然、三塗儼然。

  塗淳仁:塗慶陽之子,行十四。宋嘉定丁丑(公元1217年)生,宋景定壬戌(公元1262年)歿。附葬父墓之次。娶舒氏,葬青山頭。生子二:長塗慎然(楨然)、次塗豁然。南昌郡塗大郎世系:

  塗佳贄:塗效鸞之子。生子一:塗恆張。

  南昌郡塗大節世系:

  塗佳桂:塗效瑞之子。生子一:塗恆晉。

  塗佳閔:塗效楨之子。生子一:塗恆慧。

  塗佳美:塗效囗之子。生子一:塗恆智。

  塗佳記:塗效安之子。生子一:塗恆伯。

  塗佳明:塗效囗之子。生子一:塗恆通。

  塗佳章:塗效口長子。生子一:塗恆位。

  塗佳節:塗效囗次子。生子一:塗恆城。

  塗佳浚:塗效曦之子。生子一:塗恆埕。

  塗佳宏:塗效之之子。生子一:塗恆勳。

  南昌郡塗大仁世系:

  塗佳邦:塗效安之子。字煥光,行位一,一字景星。宋豪嘉泰辛酉(公元1201年)農曆8月1日午一時生,宋鹹淳乙丑(公元1265年)農曆2月4日卯時歿。附葬益山。娶顏氏。宋開禧乙丑(公元1205年)農曆11月3日巳時生,葬龍船港坑北。生子一:塗恆旦。

  塗佳上:塗效敬之子。官名景樂,字東崗,行萬里,郡庠生,柏崗支。宋景炎丁丑(公元1277年)農曆2月23日子時生,元至元己卯(公元1339年)農曆9月廿四日巳時歿。娶柏崗樊氏。宋景炎戊寅(公元1278年)農曆11月27日酉時生,元至正乙酉(公元1345年)農曆7月13日亥時歿。合葬樊家山。生子三:長塗恆羽、次塗恆翠、三塗恆翔(新居柏崗支)。注:塗佳上先世居黃臺,以授徒,徙柏崗,先賢裡見山水明秀,平疇可農,沃壤可圃,逐攜眷屬卜居柏岡。

  塗佳邵:塗效樂長子。(蓮塘灣裡支)字煥儒,行位二,一字景昱。宋嘉泰辛酉(公元1201年)農曆11月9日巳時生,娶王氏。生子二:長塗恆則、次塗恆岐。塗恆岐出繼塗佳蔓為嗣。

  塗佳新:塗效樂次子。(蓮塘灣裡支)原名友亨,字煥陽,行位三。宋嘉定戊辰(公元1208年)農曆8月15日戌時生,元元貞乙未(公元1208年)農曆4月18日卯時歿。葬窩龍岡。娶熊氏。宋嘉定癸酉(公元1213年)農曆3月8日酉時生,宋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農曆12月17日巳時歿。歿葬同夫山。生子一:塗恆郯。

  塗佳蔓:塗效樂三子。(蓮塘灣裡支)。宋嘉定壬申(公元1212年)農曆1月16日巳時生,娶熊氏。嗣子:塗恆岐。胞兄塗恆岐次子過房。

  塗佳江:塗效緣之子。(蓮塘灣裡支)。生子一:塗恆寬。

  塗佳湖:塗效綱之子。(蓮塘灣裡支)。生子一:塗恆宏。

  塗佳河:塗效紅之子。(蓮塘灣裡支)。生子一:塗恆宋。

  塗佳海:塗效紡長子。(蓮塘灣裡支)。生子一:塗恆採。

  塗佳浪:塗效紡次子。(蓮塘灣裡支)。生子一:塗恆憲。

  塗佳深:塗效紳長子。生子一:塗恆寶。

  塗佳洪:塗效紳次子。後裔失考

  塗佳澄:塗效綢長子。生子一:塗恆宇。

  塗佳止:塗效綢次子。後裔失考

  塗佳濤:塗效緩之子。生子一;塗恆宙。

  塗佳光:塗效彩之子。生子一:塗恆室。

  塗佳灝:塗效緞長子。後裔失考

  塗佳浼:塗效緞次子。生子一:塗恆字。

  塗佳先:塗效晉長子。(居大安州支)。字煥珊,行位七,一字敬堂,由選舉任浙江藩庫副史。宋嘉定甲戌(公元1214年)農曆2月2日寅時生,元至元庚辰(公元1280年)農曆4月28日卯時歿。葬大園埠。娶萬氏。宋嘉定丙子(公元1206年)農曆11月2日丑時生,生子一:塗恆會。

  塗佳欽:塗效晉次子。(居大安州支)。字堯稽,行正二。宋嘉定甲申(公元1224年)農曆7月3日巳時生,元至元丙戌(公元1286年)農曆10月9日亥時歿。娶龐氏。宋嘉定壬午(公元1222年)農曆2月17日戌時生,宋景定庚申(公元1260年)農曆11月17日亥時歿。夫婦俱葬龔坊。生子一:塗恆冀。

  塗佳劉:塗效晉三子。(居大安州支)。字煥儀,行位四,號篤公,任南安教授。宋嘉定己巳(公元1209年)農曆12月11日卯時生,宋德祐乙亥(公元1275年)農曆5月6日巳時歿。娶李氏。生子一:塗恆萬。

  塗佳司:塗效道長子。字先有,行正一。宋嘉定壬午(公元1222年)農曆12月29日寅時生,娶胡氏。生子一:塗恆運[塗恆連]。

  塗佳欽:塗效道次子。後裔失考

  塗佳並:塗效道三子。字旬宣,行正五,宋寶慶乙酉(公元1225年)農曆7月4日丑時生,元至元戊子(公元1288年)農曆11月8日巳時歿。娶口氏。宋寶慶丁亥(公元1227年)農曆6月10日未時生,葬吟北高丘。生子一:塗恆魯。

  塗佳舍:塗效康長子。字孟施,行位六。宋嘉定壬申(公元1212年)農曆4月18日亥時生,娶林氏。宋嘉定庚午(公元1210年)農曆8月10日戌時生,宋景定庚申(公元1260年)農曆3月5日寅時歿。夫婦俱葬應坊園。生子二:長塗恆順、次塗恆久。

  塗佳閩:效康次子。宋嘉定丙子(公元1216年)農曆3月19日巳時生,宋景炎丁丑(公元1277年)農曆6月23日未時歿。娶張氏。宋嘉定甲戌(公元1214年)農曆12月4日申時生,生子一:塗恆黌。

  塗佳賢:塗效寧之子。字煥尊,行位八。宋嘉定丙子(公元1216年)農曆3月5日未時生,娶李氏。生子二:長塗恆怡[塗恆旭]、次塗恆拭.

  塗佳顯:塗效喬之子。字揚生,行位十,居樂穴。宋嘉定戊寅(公元1218年)農曆1月24日丑時生。娶傅氏。宋嘉定己卯(公元1219年)農曆8月22日寅時生,宋祥興戊寅(公元1278年)農曆1月17日巳時歿。葬瀝弦。羅家穴。生子一:塗恆鬱。

  南昌郡塗光世系:

  塗鉞:塗必達之子。娶孫氏。夫婦俱葬歇息岡蓑衣山,卯酉兼庚甲向。生子二:長塗來潮、次塗來藹。

  塗鎰:塗必遇之子。娶餘氏。生子一:塗來宸。

  塗曾:父名待考(因宗譜被焚)。西崗易裡祖。生子一:塗宗禹。

  塗宗禹:塗居中子。娶熊氏。字夏勝,行八,號鹿溪居士。博通經史,書無不讀,南宋慶元乙卯(公元1195年)鄉科中式舉人,阻於時命,未獲登第,縱情詩酒,著述頗多,其後亂亡相繼,未得傳世。西崗易裡支。生子一:塗頌。

  塗宗鼐:塗慶中子。生子一:塗頃。

  南昌郡塗八世系:

  塗榮:塗夢熊之子。生子一:塗一揆。

  塗藻:塗夢虯之子。生子一:塗一拱。

  南昌郡塗洪朔世系:

  塗寶義:塗泰亨長子。諱安賜,金青光祿大夫。娶劉氏。生子三:長塗修樂、次塗修文、三塗修武。

  塗敬翁:塗泰亨次子,字繼祖。娶舒氏。生子一:塗好古。

  塗實翁:塗泰亨三子。字克元。娶舒氏。生子一:塗逢古。

  塗安:塗雷發子。博學多才,溫文儒雅,宋朝時期應徵上柱國,金青光祿大夫,九妻十三子,六十三孫,入庠者五十餘人。生子十三:長塗修文、次塗修武、三塗修玉、四塗修珍、五塗修賢、六塗修貢、七塗修貴、八塗修樂、九塗修富、十塗修德、十一塗修行、十二塗修章、十三塗修善。

  塗寶儀:塗文謨之子。(高安郭峰基祖)。後裔失考

  塗壽元:塗乾亨之子。生子二:長塗必通、次塗必達。

  塗懋德:塗以文長子。字應徵。行一,邑庠生(奉新南崗祖)。娶馮氏。生子一:塗益善。

  塗懋官:塗以文次子。字應選,行二。(奉新南崗祖)。娶鄔氏。生子一:塗益明。

  塗繩武:塗淵之子。字克承,行六,(靖安城西支)。娶黃氏。繼娶赴氏生子二:長塗述古、次塗信古。

  塗晉:塗海湛之子。河北孝感支,椐孝感塗氏百世圖,上祖宜黃俊支塗朗支下有塗鏈生塗及,再生塗惠迪,塗惠迪生塗俯,塗俯生塗忠,至此,上祖查無考證,有待進一步考證。因此塗晉之後裔孝感支系暫時編入。生子一:塗益孔。

  塗漁翁:塗淮之子。字醒獨,行十三,由旌義鄉徙居楓林。(高安楓林祖)娶胡氏。生子一:塗元粉。

  塗成翁:塗澄長子。後裔失考

  塗紹翁:塗澄次子。後裔失考

  塗甫翁:塗源長子,行興十一,娶蔣氏。生子一:塗元凱。

  塗學翁:塗源次子。後裔失考

  塗直孺:塗濟亨之子,字清會,號語溪,元朝時期仕中書令舍人加封武德將軍。娶鄭氏。生子一:塗元禮。

  塗季孺:塗貞亨之子。移居港下。生子二:長塗伯臨、次塗伯川。

  塗佳城:塗南金長子。生子一:塗恆仁。

  塗佳材:塗南金次子。後裔失考

  塗佳寬:塗南金三子。後裔失考

  附註:唐乾符廣明年間(公元876~880年)黃巢之亂,塗欽二十世孫、江州通判塗允(埔譜稱)自南豐(今江西南豐)偕父塗兌(一作塗宏)徙宜黃崇賢鄉八都港東之蒼源,是為宜黃塗族始祖;二世塗漢,後唐諫議大夫,因五代之亂遷宜黃崇賢鄉一都石麓峰;三世塗保、塗俊一宜黃一豐城衍為兩大支,今分佈東南八省。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隆三妙;

  學邃六爻:

  ——上聯典指明朝塗瑞,字邦祥,廣東番禺人。弘治年間,在朝曾贏得“翰林三妙”之譽。所謂三妙,乃才學、書法及儀表也。下聯典引《中國人名大辭典》:“塗溍生,宋宜黃人,字自昭,邃於易學(精通《易經》六爻算卦之學)。三上春官不弟。授山長。有《四書斷疑》、《易義矜式》行世。”

  十州世弟;

  五桂家風:

  ——上聯典指北宋·塗僓生九子皆任知州,女婿妙寶任撫州饒知州,世傳“十州弟”。北宋·塗濟生五子俱登進士,時曰“五桂堂”。

  塗山啟源;

  滁水流芳:

  ——全聯典指塗氏的得姓源流。

  爵封侯伯;

  學著易詩:

  ——福建省長汀縣塗氏宗祠大門聯。

  鄉賢世弟;

  御史家聲:

  ——福建省長汀縣塗氏宗祠聯。

  善承先志;

  裕啟後昆: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善裕居”聯。善裕居始建於1956年,乃塗善文公出洋在印尼發財後寄錢回來所建。“善”即為紀念塗善文。

  五言通用聯

  翰林三妙品;

  奕葉四奇才:

  ——上聯典指明朝番禺人塗瑞,字邦祥,少年時聰穎出眾,儀表非凡,很早就以文學出名,尤其擅長書法。成化年間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弘治年間升修撰。當時人稱“翰林三妙(才學、書法、儀表)”。下聯說明朝豐城人塗謙,字恆謙,正統年間進士,景泰年間官山東按察司副使。與他弟弟塗觀,兩個兒子塗異、塗旦並有才名。奕葉,即奕世,一代接一代。

  家聲宏五桂;

  祖德衍千傳: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帽峰朝祖廟;

  銀嶺映宗祠: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石麓家聲遠;

  塗山世澤長:

  ——福建省長汀縣塗氏宗祠聯。

  六言通用聯

  得道而居石室;

  貯錢以賞廉人:

  ——全聯典指唐朝塗定辭,有道術,居石室,貯錢五十萬,以賞廉者,卒不得一人。可見當時為官者之腐敗,致定辭公不願為官而寧居石室學道。

  邦祥翰林三妙;

  俊生文學獨魁:

  ——全聯典指明朝塗俊生,敦行義而耽文學,與當時文學名人交往甚多,而以俊生文學稱魁。

  七言通用聯

  椒灑初浮千頃綠;

  梅崗時佔一枝春: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祖德源流吳西是;

  宗功衍派在南昌: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文封石麓公侯府;

  武賜新吳將相家:

  ——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鎮塗氏大祠堂聯。“石麓”,地方名,即今江西宜黃。“新吳”,即新吳侯,塗氏始祖塗欽。

  支分西蜀奇才四;

  派衍南昌妙品三:

  ——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鎮塗氏大祠堂聯。

  系本塗山興宋士;

  典修海國昭吳侯:

  ——塗氏宗祠“豫章堂”通用聯。

  裔源禹域家聲遠;

  姓肇塗山世澤長: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永昌堂”聯。

  十州世弟當接踵;

  五桂家風應弘揚: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永昌堂”聯。

  家學三賢五進士;

  世官一宰三尚書: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永昌堂”聯。

  善建雅居承先志;

  山房佳構庇後昆: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善裕居”聯。“善裕居”右橫屋門楣名“善建山房”,惜無對聯,禮敦撰此聯補之。

  梅嶺善居承祖德;

  園中小築啟新猷: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善裕居”聯。1998年在“善裕居”右邊加建二橫屋,名曰“梅園”。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繼承掃除惡魔傳統;

  發揚團結進取精神:

  ——塗大郎公祖廟聯。塗大郎公,元朝時人,江西塗氏系二十一世。公生平剛毅,中正誠信,性格耿直。時鄉有邪魅,依草附木,藉社為害,每歲須童男童女祭奠,境內方獲安寧,否則萬家受害。公思曰:神明正直,主宰一方,血食茲土,宜奠民居而足民食,焉有反為民害,構民仇而享童男童女乎?此必邪魅無疑矣。乃邀姻翁賴八郎公商議曰:欲除此妖害,非**術不能。賴公曰:然!遂與賴八郎公並偕龔六郎,前往茅山(一說驪山)學法。法主熊十四郎見公等來意之誠,乃將法術傳授。公等學成返鄉,翻社廟壇,伐其社樹,投諸流水,民獲安寧。至今遺蹟尚存。公除此妖害,功德彌彰。後世子孫,恩戴塗、賴二公德澤,尊為神明,乃塑二公神像,立廟供養,每年打醮祭祀,香火鼎盛,代代靈威顯赫。明末清初,有廣東流寇侵擾縣境鄉民,二公竟顯靈以神兵逐之,時汀洲府清軍掌管縣事官沈夢鯨,乃奏請準旌表,贈以金字匾,題曰:“篤佑顯赫”。

  英氣快當年,撐天撼地;

  雄風披奕世,治社除氛:

  ——塗大郎公祖廟聯。

  大禹娶塗山,姻聯王室;

  永嘉移江左,績著帝廷:

  ——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鎮塗氏大祠堂大門聯。“永嘉”,紀年號,即西晉懷帝永嘉年間。

  椒衍瓜綿,開東南之氏族;

  才高學博,撰古今之志書:

  ——上聯典指晉代塗欽公,東晉初因護帝有功敕封新吳侯,鎮守豫章,欽公為東南塗氏始祖。下聯典指五代後唐·塗廙為刺史,曾撰寫《豫章古今志》。

  慷慨高懷,雅慕古人風節;

  禍福明諭,克令黃寇聽從:

  ——全聯典指明朝塗俊生,字友良,廣東番禺人。黃寇反,詔許自新,求人賢,無敢應者,俊生毅然請行,至則諭以禍福,賊皆羅拜聽命。

  永懷先輩,艱辛始創家業;

  昌啟後昆,努力再展宏圖: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永昌堂”聯。

  金聲玉色,廉能垂譽於江洲;

  雅什風篇,淵源受教於安國:

  ——上聯典指塗曉,字復明,登唐睿宗景雲間進士,任江洲刺史,授中散大夫,廉能可述,有“玉色金聲”之譽。下聯典指西漢時塗揮,仕漢,初為諫議大夫,與王璜同門友,受《周易》、《毛詩》於孔安國(為孔子十一世孫,西漢古文學大師)。

  衍派四奇,自豫溯昌昭遠脈;

  支分五桂,由閩徙粵發自枝:

  ——塗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聯。

  無富色、無貴色、無文章色,方成士品;

  有書聲、有機聲、有小兒聲,才是人家:

  ——此聯為塗徵自題聯。

  五桂振家風,山高水長,百代聲靈猶赫濯;

  十州昭世系,瓜綿椒衍,千秋俎豆亦馨香:

  ——塗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聯。

  家學溯淵源,塗水鍾靈,共羨三賢五進士;

  世官膺爵秩,麓山毓秀,曾為五子十知州:

  ——塗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聯。

  世系由閩徙粵,遷居石賴,永守十州垂百代;

  室依龍山米鬥,門朝天賜,還期五桂茂千秋: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梅西鎮石賴村塗貴寧祖厝正殿聯。

  祠宇建梅崗,枕那嶺,拱帽峰,赫赫規模,守成當思創業;

  雲礽宜樹德,和鄉鄰,睦宗族,煌煌聖訓,敬祖即在尊王: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十一世創業開基,鴻圖大啟,燕翼詒謀,派衍青溪昌厥後;

  億萬年孔明祀事,豹變南山,鯤騰北海,英豪奮跡紹徽前:

  ——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祠堂古蹟】

  汀州塗氏宗祠

  即汀州塗氏六郎公祠,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汀州鎮東大街88號。始建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時為塗氏後人塗講為緬懷先人入閩開基創業之功,於當時汀州城東門聯壁坊福壽坊東側建造塗氏宗祠。後幾經修葺,至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由族人重修為塗氏家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為汀州鎮東門街居委會佔作辦公場所。2012年歸還涂姓族人使用,2013年至2014年被重修為塗氏宗祠。汀州塗氏宗祠是長汀縣城一座有較長曆史的客家宗祠建築。

  廣東甘金成塗氏宗祠

  宗祠原來是兩進入,後來在正屋左右各加建一間成龜形祠。宗祠前有一圍牆,圍牆前有一水塘,水塘中間有一大石頭,據族人說族上有遺訓,水塘長期引來活水以確保水塘的水不成死水,水塘前邊是村路,村路前邊是村民近代建的樓房。宗祠蕩局,是出不了什麼大的人才的,但近年族人在宗祠前方陸續建起了樓房,將宗祠從原來的蕩氣局變成了聚氣局,所以該宗祠亦為近年才出得到人才宗祠坐甲卯間線,門開丁未,水亦出丁未,放水正確,局成亥卯未。右方砂為特神。

【家訓格言】

  《塗氏家訓》

  遵聖諭

  世祖章皇帝諭六條: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是六諭者已。有司申飭,令家傳戶諭,同耳聞而目見之誠,所為子孫者日以六條遜於爾心、躬行維謹,以此守身,則士習而善,民習而良,福祿流於子孫,身安而家慶矣。

  輸國賦

  為臣食祿天朝,固當知報君恩;為民享太平之樂,亦當知蒙治休於聖明也。故馬融《忠經》者有庶人之章,況使拖欠錢糧,不惟負國欺官,並且自累,凡有糧人戶,必須依限完納,莫致有司追勒,自貽伊戚。

  保祖塋

  《禮》曰:君子雖貧,不鬻祭器。示民孝也。今世有貧而無行者,竟將祖墳改賣與人,喪心忘本,莫此為甚。吾族或有此輩,無論眾墳私基,合族追勒贖回,行家法,除丁逐出,斷斷不宥。

  禁尖葬

  朱子曰:葬之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遺體也,以務為安,固久遠之計,使其形體全而祖靈得安,則其子孫盛而災害不縫。近世惑風水之說,強者挾力,富者恃資,侵佔尖盜,種種不一,以致鬥勇爭雄,連年結訟,未獲福而先招禍,豈不惜哉!至不孝子孫甘犯先人之壠墓而不恤,罪且重於泰山,情何殊乎弒逆。茲者族眾公議,原葬老祖山場四至界內不得妄開,犯者族規公遷,重責出祠;其餘附葬祖山已經石砌者,不得尖入界內;未經石砌者,除本墳來龍油溝塋堂無礙外,方許安葬。違者族眾驗明遷改,至各人所印生基,亦不得混照盜葬,違者仍行公遷。

  守醮祀

  《禮》曰:士庶無田不祭。既祖宗遺有醮產,宜保血食萬年;苟稍知仁孝者,必設法續置擴充。若欺祖侵蝕,或折醮私賣,以致祀典丘墟爐煙荒冷,置祖墳於茂草荒煙,則子孫反為祖宗蠹螫,而且怨恫於九原。

  定嫡庶

  嫡庶者,萬化之源,綱紀之大也。大則還大,小則還小,服制有別,豈容爭競混淆!故不得棄妻寵妾,亦不得恃寵奪嫡。至其所生之子,嫡之子年雖幼,乃宗子也,位居長房;妾之子年雖長,乃庶子也,終不得以賤妨貴。

  重勤耕

  耕耘收穫,衣食所需,乃父母妻兒所屬望,必依時及候,披星戴月,早出晏入,故《書》訓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孟子曰:五穀熟而人民育。尚其時乃功懋哉。

  重勤讀

  讀書為無價之寶,果志堅勤讀,定登科名。故不論貧與富,擇其子弟之俊秀者,須禮敬師友,以培養德性,汲遇薰陶,自然上達;縱萬一不遂,功名之志雖不甚智,亦不至愚頑不化,凡一切悖戾之事,庶幾可免。

  謹閨門

  《內則》曰:禮始謹於夫婦。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男子內不嘯不指,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體;而夜行以燈,無燈則止;道路男由左,女由右。籲,古人夫婦居室之間,必敬必戒如此,所謂閨門風化之源也。吾族素陳古樸,如有父子嘻嘻,因風結衲,信僧與道,結契認親,及縱婦女遊春蹈青、看戲、入寺燒香者,定懲罰本夫不宥。

  禁賭博私宰

  夫賭博必有贏輸,提錢負擔而來,洗盡空囊而去,能自贍者傾家蕩產,不能自贍者妻啼子哭。私宰實為盜之源,倘有地坊鼠盜並失去耕牛者,非私宰何以致此。二者倘經捉獲,合族重處;如有頑蠻者,鳴官究治。更有耕牛或時疫或跌傷者,通聞族眾,驗明開剝,違者公罰。

  謹家訓

  國有聖諭,黎民於變時雍;鄉有家規,族黨禮讓。故當父誡其子、兄率其弟,曰:凡為吾祖之孫,當敬父兄,慈子弟,和鄉里,睦宗族,時祭祀,力樹藝,勤誦讀,毋胥欺也,毋胥訟也,毋犯國法也,毋虐細民也,毋博弈也,毋鬥爭也,毋學歌舞以蕩俗也,毋攘竊以賊身也,毋鬻子也,勿為奴隸以辱先也。其訓婦女曰:敬翁姑,和妯娌,勤紡織,正顏色,毋懶惰,毋妒惡也,毋跋扈也,毋信僧與道也,毋亂出戶也,毋輕親戚也。果能終日訓迪,自非兇頑極惡,安有誨而不善者乎?

  禁篡宗

  養子亂宗,律有明條。故古者立嗣,大宗無子,則以小宗之子繼之,取一氣血脈貫通也。凡一切撫養帶歸帶胎者,不許篡入。如有貪貽買入,合族公罰,蓋畏聖人之嚴而凜博士之議也。吾族從前未經提撕,有異姓為嗣者,今姑從寬,例仍續注於本名下,只載“養子”二字以別之。或書“男”字,以則之繼。自今以後,如有養子篡宗,決不許混入譜內。至有以弟繼兄,侄孫繼伯叔祖之嗣,亦顛倒名分,亦照篡宗例合族公罰。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