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姓圖騰(商氏圖騰)
商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流有二,一是源於子姓,出自上古時期商王朝貴族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載:“唐堯封帝嚳之子契於此,傳十四世至成湯,滅夏而有天下,以商為國號,後商被滅於周,子孫以國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商鞅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八十七位。現今人口約四十一萬,排在第二百四十八位。
【釋義】商,“財也”。甲骨文和金文的商字,都含有寶貝、財富的意思。“商”字的圖形,像案上供一隻高足的廣口瓶,有拜祀天降甘霖之意,即“天賜財富”。
【得姓始祖】
商湯:契的第十四代孫成湯,他滅了夏王朗,建立了商王朝,其後裔王孫貴族開始以國名為姓氏,稱商氏,為商王朝貴族為官者的專有姓氏。據典籍《遺子先生文集》記載:“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另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商湯被滅於周,後世子孫就以故國號為氏,世稱商氏。”商王朝最終為周武王所滅,之後,商氏從貴族之姓轉為庶姓,仍稱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商氏正宗。商氏族人大多尊奉契、商湯(成湯)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商份:字元質。登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庚辰科,任監察御史,喜歡越中山水,於是遷居沂江會稽,後來他的胞弟商倬做了越中博士,想辭官歸,但商份己老,兄弟相見難別,也留下居住,商份與鄭俠之孫鄭永年同攜進士,商份的兒子娶妻鄭家女,所以鄭家與商家是親家。及至元兵進犯福清,商氏子弟橫遭慘禍,所以鄭氏族譜也記載商氏的這段歷史,要子孫們祭祀商氏死節諸賢。明朝初年,朝廷準備祭祠死節諸賢,商氏族人死節者特別多,且都是特達英偉之士,商氏要特別祭祠,可惜後來沒有為成。
商侑:字元佐。登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未科,官蘆洲太守,商侑是商份的胞弟,得知商份留居會稽,深切懷念故土祖宗,於是辭官歸裡,教子弟讀書,守忠孝之本,侑於屋旁開闢一園林,遍植花竹,時時登山臨水,賦詩感懷,也是因為中弟出外做官,留居楚越,觸景興思,這種情懷老來更甚,有登石竹及香、菌二山待,於後為證,商侑與一拂先生之孫鄭椿年同榜進士,鄭椿年是永年之兄,他曾經與商侑同登鳥石田並勒名石上。
商俊:字元良。登諄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丑科,特奏名,官臨安府博士,商份的胞弟,商侑的胞兄,俊博古通今,尤其精通商玄胤的相地之術,兄與兄長商份在會稽占卜選地建宅,名叫“淳安山水明秀宅”,預知這裡後來必定興旺,於是就遷居淳安,也預知石竹故里不久定有兵火之災,所以一時弟兄們一起為遷徙之事做準備,籌劃得周密而又細緻,是因為那即將到來的災難是那麼深重,商伉與商倬是同胞兄弟,見商倬與兄商份留居會稽,商伉於是也留下居住在淳安,那時每年臘月,兄弟叔侄必相聚一堂,到明朝初年,有一位叫商仲孫的任寧德縣尉,曾來過石竹拜墓,還尋彷了桃源舊宅,赤礁商氏後代和他敘舊事,以宗禮相待,情真意篤,宛然有石竹軍寨的情意。
商佾:字元節。登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丁未科進士,官居監察御,又任太常、大理二卿、戶部侍郎,商俊的胞弟,受學於商俊,凡商俊所讀之書,兄弟倆無不互相探討,至於相地之術,亦互相切磋並有所發明,商佾曾於在任時遊郢上,喜歡這個地方,覺得可以在這裡安家,回去和幾位兄長商議,商俊就和他一同到楚地郢上,占卜選地後俊回浙江,商份就在這裡安家了。越地與閩接壤,元未明初還有商氏子孫往來耕墓,而楚地與閩遠離,往來不便,到商景春任楚地桃源縣令,辭官歸田時去尋找商份家巷,也己經是後代傳人居住了,商景春迴歸故里後,楚地那邊的商氏族人就很少來石竹了。
商倬:字元直。登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科進士,官居越中學博,隨兄商份居住會稽,商份年老,商倬時常回石竹故里掃墓,和兄商侑一起,或居住一年半載,那時石竹商氏顯貴昌盛。雖然兄弟遷徙他鄉,但支庶繁衍,商侑也不寂寞,然而商倬回來都不忍心馬上離去,因為手足情深啊,商佾曾作詩送,商倬回越中,詩云:一望松楸俱在眼,分飛鴻雁信傷心。手足之情充溢字裡行間。
商伉:字元立。登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科進士,與兄商倬同榜,也與兄商倬同為越中學博,隨兄俊居住在淳安山水明秀宅。
商景春:字熙叔。登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丙戊科進士,官居桃源縣令,深感宋室之亂,大宋將亡,辭官歸田,當時戶部侍郎商佾遷往楚地居住,把商玄胤所留下的青鳥秘術都帶走了,用來與兄長商俊切磋學習,商俊對商佾講解得特別深透,而書都在商佾處,商景春此時到商佾家,商佾己作古,商景春仔細閱讀了商佾留下的書籍,並一字一字抄錄了回來,所以閒居石竹之時,能夠精心揣摩推敲,晚年時他對青鳥秘術的研究大有所得,寫下了《家乘》等書,但是兩次兵災之後,商景春留下的書幾乎都燒掉了,幸巧在灰燼之中找到了《家乘》,這也是祖宗英靈保佑,留下來傳給子孫。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上古時期商王朝貴族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載:“唐堯封帝嚳之子契於此,傳十四世至成湯,滅夏而有天下,以商為國號,後商被滅於周,子孫以國為氏。”
相傳,在遠古時期,帝嚳有個妃子叫簡狄,她外出遊玩是誤食了玄鳥蛋,因而受孕生子名“契”。
契長大後,仁惠博學,被舜帝任命為司徒,負責教化民眾。後來,因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為“子”,敕封在商邑(今陝西商縣),組成了商族部落,號為“商國”。
一直到契的第十四代孫成湯滅了夏王朗,建立了商王朝,其後裔王孫貴族開始以國名為姓氏,稱商氏,為商王朝貴族為官者的專有姓氏。據典籍《遺子先生文集》記載:“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另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商湯被滅於周,後世子孫就以故國號為氏,世稱商氏。”
商王朝最終為周武王所滅,之後,商氏從貴族之姓轉為庶姓,仍稱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商氏正宗。
商氏族人大多尊奉契、商湯(成湯)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商鞅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纂》記載:“秦有衛鞅,受封於商,子孫氏焉。”
春秋時期,衛國有一法家名士叫公孫鞅。公孫鞅,亦名衛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待考,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為衛鞅,後被秦孝公嬴渠梁封於商邑(今河南淅川),後人稱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在思想上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商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魏惠王說:“王既不用商鞅,必殺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的囑託不以為然,也就沒有照做。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求賢者,以圖秦國之強,欲收復秦國曆來之失地,便在周顯王姬扁八年(秦孝公嬴渠梁元年,公元前361年)攜帶著李悝撰著的《法經》到秦國去了。商鞅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三見秦孝公,衛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秦孝公大喜,於周顯王十年(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推行變法,後升大良造。
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則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並竭力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鞅這是以歷史發展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護舊主張,為實行變法作好了輿論準備。
周顯王姬扁十三~十九年間(秦孝公六~十二年,公元前356~前350年),商鞅在秦國先後兩次實行大規模變法革新,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嬴駟有意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遂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秦國由此迅速強大起來。
周顯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一年,楚威王熊商元年,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趙兩國聯軍擊敗了魏國主帥公子昂強大的魏軍,魏國被迫割讓河西之地予秦國,之後將國都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部)。
河西之地,今稱河西走廊,位於甘陝西部。東起烏鞘嶺,西接新疆,北連大漠,是一個東西長達一千餘公里,南北寬七十餘公里的狹長地帶,包括了今酒泉、張掖、武威三個地區,金昌、嘉峪關、永昌、金川、酒泉、玉門、金塔、安西、敦煌、肅北、阿克塞、張掖、山丹、民樂、臨澤、高臺、肅南、天祝、民勤、古浪、武威十九個縣地。失去如此一大片國土,當時魏惠王咬牙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而商鞅則因功受封商地十五邑。
但是,商鞅所定之法太過刻薄寡恩,他制定了許多嚴厲的法律條款,如設連坐之法、增加肉刑、大辟,還有十分殘忍的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等等,因此秦國的大小貴族多有怨恨。趙良曾勸說商鞅要注意積怨太深的情況,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但是商鞅不聽,依然執行他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太子嬴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一直掛懷當年自己犯法而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被商鞅施以刑法之恨,找機會要報復商鞅。其太傅公子虔更是報仇心切,遂藉機誣告商鞅要謀反,秦惠文王正中下懷,立即下令緝拿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倉皇出逃而未攜帶身份證件,店家害怕“連坐”而拒絕其留宿,自是有“作法自斃”之慨。之後欲逃往魏國,而魏國人則因商鞅曾背信擊敗魏軍,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自己的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惠文王乘機發兵討之,殺商鞅回於鄭國黽池(今河南澠池)。商鞅死後,屍體被拉回秦國,秦惠文王對其再處以“車裂之刑”於彤(今陝西華縣彤城),並滅商鞅之族,商鞅的一部分後裔子孫以及族人僥倖脫難,紛紛四散逃亡。
在商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族封地名稱、或名號為姓氏者,稱商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商佳氏,亦稱尚佳氏,滿語為S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吉林蛟河西北部),後多冠漢姓為商氏、桑氏、尚氏等。
⑵.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魚氏等。
《遺山先生文集》卷三九《曹南商氏千秋錄》記載:曹南商氏,族姓所起,見於遠孫正奉大夫贈昌武軍節度使衡所著《千秋錄》備矣。蓋自少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十三世而至湯,十七世而微子代殷,後為偃王。避宋宣祖諱,改殷姓為商姓。
【遷徙分佈】
遷徙
兩漢之際,商姓已輾轉播遷於今河南平輿、陝西西安以及豫魯交界的今河南濮陽一帶,後經發展,昌盛為當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屬為汝南郡、京兆郡、濮陽郡,是故後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陽為其郡望堂號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商姓以上述三郡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周邊播遷,今甘肅、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際,商姓之主流依舊繁衍於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發展。
北宋時,河南開封人商瑗流寓西夏,仕為都知兵馬使,仁宗時因奉使歸宋,奏獻密事,仁宗嘉其義,賜他於浙江淳安以居。南宋偏安江南後,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佈區域進一步擴大,今江西、四川、湖南均有商姓入遷。
宋末元初,蒙古鐵騎橫行江浙一帶,則商姓人有避亂播遷於福建、廣東等地的。元代,世居於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的商姓家族繁衍興旺,其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尤以商挺父子為其傑出代表,其不但顯達於朝廷,而且以書畫揚名於世,誠為後人所仰視。
明初,山西商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河南、河北、山東、陝西、甘肅等地。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之商姓有闖關東進入東北三省的,後擴充套件至內蒙古之東北區。此間華東、華南沿海之商姓有渡海赴臺者,歷民間至今,商姓分佈之地愈廣。
分佈
宋朝時,商姓大約有4萬人,全國商姓主要分佈於山東、河南、甘肅、浙江、福建等地。山東為商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商姓人口的41%。
明朝時,商姓大約有5萬2千人,浙江為商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商姓人口的33%;其次分佈於山東、江蘇、河北、湖北、山西、福建等地。
當代商姓的人口大約有41萬,為第二百四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9%,商姓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北、黑龍江、河南、山東、北京、陝西、遼寧、江蘇,這八省市大約佔商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於湖北、安徽、浙江、重慶、天津等地。
商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河北大部、京津、山東、河南東北、皖蘇北部、重慶東南、貴州北端,商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2%以上,這部分地區的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9.1%,居住了大約63%的商姓人群。在內蒙古中部、河北西北、晉陝、寧夏東北、豫鄂渝大部、四川東部、湖南西北、貴州大部、雲南東部、廣西中部、皖蘇南部、浙滬、贛閩北部,商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9.2%,居住了大約29%的商姓人群。
漢族佔商姓總人口96%以上,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蒙古族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中東部、北京市、遼寧等地,滿族主要分佈於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天津市等地,土家族主要集中於湖北省恩施市,彝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地。當代商姓的人口在38萬左右,有漢族、蒙古族、滿族、土家族、彝族等多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約為36萬人(2006年),為中國第二百四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8%,在全國分佈較廣。
今山西省的晉城市、陽泉市、洪洞縣,河南省的商丘市虞城縣、西平縣、許昌市襄城縣、駐馬店市遂平縣、開封市、滎陽市、信陽市,山東省的東平縣、汶上縣、日照市莒縣、五蓮縣、濟南市歷城區、商河縣、菏澤市單縣、鉅野縣、臨沂市、聊城市、淄博市淄川區、東營市、濟寧市、寧津縣、梁山地區、嘉祥縣、濱州市、濟源市、德州市、惠民縣、青島市、莘縣、棗莊市薛城縣、茌平縣,陝西省的西安市高陵縣,湖北省的武漢市新洲區,河北省的邢臺市臨西縣、廊坊市大城縣、寧晉縣、唐山市灤縣、石家莊市贊皇縣、滄州市獻縣、棗強縣、衡水市安平縣、保定市容城縣、邯鄲市、青縣,江蘇省的南京市、鹽城市建湖縣、連雲港贛榆縣、常州市武進區、徐州市睢寧縣,上海市,重慶市,北京市,天津市寶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湖南省的寧鄉市,貴州省的道真縣、甕安縣,雲南省的昆明市、姚安縣,吉林省的長春市、乾安縣、敦化市,浙江省的奉化市江口鎮、淳安縣、溫州市蒼南縣、開化縣、杭州市淳安縣、富陽縣、金華市蘭溪縣、義烏市、紹興市嵊州縣、嘉興市桐鄉縣、麗水市景寧縣、寧波市奉化縣,遼寧省的盤錦市、海城市、大連市、新民縣,福建省的漳州市、福清市、樟埔縣、詔安縣,四川省的成都市、雙流縣、廣元縣,江西省的贛州市,安徽省的濉溪縣、懷遠縣、宿松縣、黃梅縣,廣東省的花都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臺中市等地,均有商氏族人分佈。
【遷徙入閩】
今分佈在福建省的商氏族人,祖上為河南省的固始縣,唐朝末期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居福州東郊鼓山下橫嶼。傳至宋朝慶曆年間,商玄胤“相地”至福清,看中石竹山東南的一片“風水寶地”(今福建福清東張鎮),便在該地定居,後裔人才輩出。
赤礁的商氏一族是從商當開始的。商當是宋寶慶二年進士,桃源縣令商景春的第三個兒子,宋成宗大德二年戊戌,娶林氏生三子,長子商潛,次子商浚,為赤礁三宗,故稱“三商”。
商氏的祖先,出自商朝成湯時期(公元前1600年待考)商王世子的後代,是以國名為姓氏的,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王的後代分封諸候國,以國為姓氏的有殷氏,日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我們這一國姓商,是屬於京城(也就是留在商朝國都繼承王位的世子)這一支的,一開始就封在本國,又世世代代為殷氏(盤庚遷都於殷後,商也稱殷,又稱殷商)我們的祖先是成湯商氏的後代無疑了。
赤礁一支的始祖,是唐朝未年(公元900年)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出發,隨著閩國的創始人王潮、王審知遷入福建的,剛入閩南在福州城東郊(今橫嶼)定居,到了宋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有一位名叫商玄胤的先人,精通青鳥秘術,相地到福清,見石竹山西南(今東張鎮)山川景奇,土地肥沃,說是可以在這裡建屋居住,求得子孫發達,於是就遷居到這裡,遷入之後,又在附近的菌山和香山各選了一塊風水好地,分葬了父母的骸骨。
商玄胤遷居石竹後,其餘商氏子弟仍留在福州東郊(橫嶼)管理祖墳田產,子弟們見商玄胤年老而沒有回來的意思,為了表達對他的孝敬和思念之情,就將居住的地方改名叫“孝思裡”,連耕種的田地也稱為“孝思田”。至今,那裡的草叢之中還可找到刻有“孝思裡”、“孝思田”的石碑。
商玄胤遷居石竹後,傳到四代,孫輩們分別於宋紹興、隆興、紹熙、慶元年間先後登進士,登進士的有商份、商侑、商佾三人,登特奏名進士的也有三人,他們是商俊、商伉、商倬。商份官居監察御史,商侑為蘆洲太守,商佾任監察御史兼太常,大理二卿,官至戶部侍郎,商俊為臨安府學博士(教授),商倬、商伉也都是博士,商份、商侑、商佾和商俊是同胞兄弟,而商倬和商伉也是親兄弟,一時傳為佳話,所住的地勢被人們稱為”聚錦鄉”。
後來,商份、商侑、商俊因為故居地狹小,兄弟一門顯貴發達,恐怕很難繼續下去,有所發展。於是就舉家赴任,商佾遷往湖南,商份遷往浙江會稽,商俊博古通今,尤其精通玄胤公的青鳥之術,與兄商份在會稽占卜選地建宅,名叫“淳安山水明秀宅”,於是遷居淳安,接著商倬、商伉也在浙江做官,後來雖然不再當官,也就隨著兄長定居那裡不再回來了,唯獨侑公落葉歸根,終老故居,葬於香山祖墳南面。
商侑的兒子名叫商皓,商皓所生的兒子叫商政,商政的兒子叫商景春,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景春公登進士,任湖南桃源縣令,幾年之後,深感宋王朝內外交困,朝不保夕,商景春決意辭官還鄉,落葉歸根。沒有多久,改朝換代,大宋的天下為元人取走,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泉州、福州也歸附元朝。第二年春天,宋恭宗趙顯在海上下旨,命將士收復國土,派官兵圍泉州,欠攻不下,轉而攻福州和興化劍郡,收復歸宋。前朝監丞劉仝祖家住福清,與妻兄林同糾合義兵在故直寶章閣林琛舊宅(今福清融城瑞亭村設局,稱“忠義局”,這裡也就是劉仝祖妻子的孃家,他們就在這裡招募士卒,拉起隊伍,當時,商景春的弟弟商景夏與林家是鄰居,由於世代蒙受宋恩,商景夏也認“忠義”為號召,動員本族年輕力壯的男子來參加義軍,商景夏也在家中設局,稱“新局”。這年冬季,元軍南下,各郡失守,元兵湧向福清,劉仝祖與景夏公合力抗敵,終因寡不敵重而失敗,劉仝祖與景夏轉移到親友家中藏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被捕,皆自縊而死,英勇就義,由此株連受害者無數。商氏子弟於是紛紛棄家逃難,有的避到海上,有的移居漳州,有的跑到永賓,馮陽一帶,還有的往平南里(今沙埔赤礁),至於田地、房屋、山丘和祖政,只好任其荒廢了。
最先到平南里(赤礁)的是商景春的季子名叫商當,商當是商侑的曾孫,當初商景春辭官歸田,預感至大宋朝廷挨不過臘月(八月),老家大姓必有兵災之禍,所以慶元初就預先石龍嶺中準備了藏身之所,在由下蓋了幾間房屋為終老之用,又在平南里五十九都赤礁村買下山田海地,占卜選址在北圓高處從石間建造了小屋,在小屋四周種植桃樹,並刻了題為“桃源”的匾額,意取“世外桃源”實為隱居之所,商景春辭官後往來其間,曾囑附子孫如遇不測,可作為避災之地,後來,直到商當公到家難,才攜妻帶子來到這裡定居,附近的百姓只知道有一位老知縣曾住在這裡,不知道就是商景春,至今鄉人還稱這裡為“桃源”。
如今,找尋遷往今連山西原來翁氏居住地的南面,還有古井一口,刻字於石欄上“戊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根據當時的刻字日期,己是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而這口井不刻大德年號,是因為當時距宋宗遇難於祥興二年不遺二十年,表明永遠不忘宋朝,就如陶淵明不數甲子,忠於熙前之義,這也是赤礁商氏一族歷史的開始。
商氏族人自商玄胤占卜選地居住隆仁裡後,子孫發達,取衣錦返鄉之意,改鄉名為聚錦鄉,這裡溪水環繞,春雨時節溪水猛漲,交通往來不便,於是就在溪上建造一座石橋往來,名叫“無患橋”,溪流也就叫做“無患溪”。商氏的居住地與張氏居住相鄰,與林氏的居住地也只相隔十餘里,三姓各為一族,世代聯姻,宋亡後,元人殺害抗元義士,這三姓都棄家難,商氏移到平南潯陽裡,張氏跑到永賓裡,林氏則逃往海下里,他們的房屋被充公,官方沒收他們的田地給寺院,一直到元朝滅亡,這裡還是一片廢墟,荒無人煙。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朝廷下詔,組建興華衛軍,一部份軍隊就駐紮在這裡,分屯其田耕種,商氏的故地駐紮的是陳氏的軍隊,張氏、林氏的故地則駐紮的是石氏的隊伍。
商氏自商玄胤至商景春,建功立業,勤勞傳世,一門七進士,十分顯貴,支撫繁衍圍繞故里,房屋田產不是其它姓氏所能比的,所以元兵進犯,祖上先人被害最慘重,傳說商氏的鬼魂因此特靈,陳氏居住在這裡,每年臘月必備牲酒幣卑祭於商氏祠前,禱告商氏歷代先賢,恭請地表來享,鬼魂才不為,不然的話,晚上天空中便會扔下許多土塊石頭毀壞房屋,甚至把井都填掉了,這是因為當時死於國難家難的人很多,英偉特達之士懷孝抱忠,不願意讓祖宗之地給異姓佔住,且樹木還在,而宗祠荒頹,遷徒異地的商氏族親由於年代久遠失去聯絡,無法想象他們的怨恨和恐懼,而稍稍臨近跑到海上的,又因為房屋毀壞、田園家業荒廢不肯用心於興復,歷世英靈守在這裡,等待賢子賢孫重振家業,一直到今天,故里田園房屋雖然不能和過去相比,可是香山、菌山仍在,而隆仁裡舊居古井頹坦還沒有毀掉,此間居住在這裡的老輩人,說是商氏先賢常常穿戴紅紫衣冠出遊其中,此地人春秋祭祠都不敢缺少,怎敢盡食其地呢?說到這裡,作為商氏的子孫能不感慨萬端嗎?
商景春生有五個兒子,當初占卜得“禹稷當平世”一語,於是就為五個兒子取名分別為:商禹、商稷、商當、商平、商世。後來商平、商世先後夭亡,長子商禹回遷石竹,以便管理祖業和墳墓,次子商稷遷漳浦,子孫世代科名不斷,三子商當就是從這時開始遷往赤礁定居,商當囑附後人不要當元朝的官,所以直到元朝滅亡,沒有一個姓商的在元朝當過官,商當的囑附其實也就是商景春的遺囑,元兵進犯時,商景春的弟弟商景夏與劉仝祖合力抗拒元兵,終於殉難死節,而族人們遷徒漳浦與赤礁都是商景春預先安排的,在顛沛流離之際都到避難之所而無憂無慮,於是商景春保身處世哲學的功勞,使得今商氏得以繁衍發達,漳浦與赤礁才有無窮之緒。
商當生下三個兒子,赤礁又分成三宗,因為遵從祖宗遺囑而不當元朝的官,於是子孫不再讀書而以耕山討海生。
商浚是商當的次子,商浚五子傳十二世,至商太乙有個兒子叫商伯元,隨母改嫁省城東門西瀾溪,明朝初年,其子孫因海上販運犯禁,謫充南京武功所人軍籍,後來因為擁擭明成祖朱棣發動的政變(史稱靖難之役)立了功,升本所千戶,子孫世襲,後來聽說升指揮,兵亂之前,商伯元的子孫還來祭掃祖墓,現在居住北京,子孫尚蕃盛,只是因為相距太遠,沒有往來。荷蘭人侵佔臺灣,還時常騷亂福清沿海。從叔祖商晴沙從叔朋霞遷居省城,後在鄉里選拔為貢生,做了定南縣令,後轉海南當官,留下仁德之聲名。
《始祖玄胤公贊》:“有商哲嗣,石竹之始,相土乘時,實知所業。學貫天人,情寄山水,我林我廬,我疆我理。二兆巍巍,英賢纘緒,本固技豐,綿綿葛苗。託根有自,休論遠邇,天意厚商,冥有網紀。是以播遷,發祥在此,石竹香菌,不偏不移。念茲在茲,實我孫子。”
《石竹侑公贊》:“生於閩海,志在中原,一麾出守,頓振乾坤。氣數早知,歸隱田園,忠肝義膽,教誨後昆。開來繼往,身退道差,兄弟播遷,彌篤本根。貽謀孔善,述作攸存,石竹香菌,祖魄親魂。令始令終,既庶且繁,千載存思,永矢弗諼。”
《桃源景公贊》:“地維欲圯,天柱將顛,茫茫九域,半夢胡韞。哲哉桃源,炳機於先,既壯仕,未老歸田。在沼匪樂,亦遊於淵,超然遠遁,礁海雲連。越三千載,國社斯遷,家亦播越,祀賴以廷。頋瞻遺址,令緒嚴然,飲哉後裔,罔總罔願。”
《赤礁當公贊》:“名家吉胤,故國遺賢,倉皇播越,忠孝彌堅。保有一線,務蕃其傳,桃源之南,有山日蓮。愛厥佳名,考卜為先,山下有泉,於然涓涓。井同汲,維澤不偏,拜手敬書,聊闡幽焉。”
【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京兆郡:即國都直轄區。三國時魏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轄地約在今天的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兩漢之際,商姓已輾轉播遷於今陝西西安一帶,後經發展,昌盛為當地之望族,是故後世商姓有以京兆為其郡望。
濮陽郡:濮陽郡大致在今河南滑縣、濮陽、範縣,山東鄆城、鄄城一帶。兩漢及魏晉時期,商氏再次昌盛為當地之望族,是故後世有以濮陽為其郡望的。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濮陽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追遠堂、衎烈堂、三元堂、兩賢堂、敬愛堂、好易堂、續志堂等。
字輩
河北泊頭商氏字輩:“進九萬廣在振建和平禮永安寶石全”。
山東汶上商氏字輩:“振玉興文鳳昭貞懷得祥”。
山東臨沂商氏字輩:“玉學紀宗慶”。
山東鄒城商氏字輩:“有守文振起存興懋林玉學景宗登慶顯容貴永懷鳴鳳昌貽立道德蘊家延保安祥”。
山東滕州商氏字輩:“有守文振起存興懋林玉學景宗登慶顯榮貴永懷鳴鳳昌貽立道德蘊家延保安祥”。
山東茌平商氏字輩:“本立孝思昌光先守義方”。
山東莒縣商氏字輩:“有景(京)餘(於)慶祥,令吉英傳廣”。
河南濟源商氏字輩:“承敬復懷順,存恆悅正友,本朝運隆盛,同慶萬年興”。
河南開封商氏字輩:“永亭振有明玉”。
遼寧大連商氏字輩:“立德永嘉……”
天津寶坻商氏字輩:“民寶貴學立春”。
河北青縣商氏字輩:“旺文思宗大朝國”。
河北興隆縣商氏字輩:“永廣文朝桂(貴)下為單名一輩-(姓與名兩個字)”。
湖北武漢商氏字輩:“應一錫祚忠元良世懷景澤長”。
貴州甕安商氏字輩:“文章崇正體善者知可學繼起振先訓明達”。
山東泰安商氏字輩:“逢學西和廣”。
山東泰安寧陽商氏字輩:“光大永在清明(鳴),積累培(丕)承,篤世澤,詩書啟迪振家聲”。
山東陽穀商氏字輩:“登繼作保建守孟兆佔”。
山東樂陵商氏字輩:“齊欲治平建”。
山東沾化商氏字輩:“曰照平俊嘉遠至邇安文修武”。
山東惠民商氏字輩:“興公太希”。
河北邯鄲臨漳(商樹香房一片)商氏字輩:“許友克里道,新民樹其香”。
河北鹽山商氏字輩:“光宗耀祖治國齊家萬世其昌”。
河北故城縣商氏字輩:“德洪國家慶,安邦智世祥”。
江蘇徐州睢寧縣商氏字輩:“學士允振,作則守成,克宗正道,百世其澤”。
山東菏澤商氏字輩:“大山景登好來義,聖敬開久有”。
河北承德平泉商氏字輩:“振宗思朝,殿如生祥,福(延)澤興光榮,萬世松常青”。
河北衡水故城縣商氏字輩:“德洪國家慶,安邦志士祥”。
廣西中部橫縣商氏族字輩:“永其茂”。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孔門二弟;
明代三元。
——佚名撰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末年魯國人商澤、商瞿皆為孔子弟子。下聯典指明代淳安人商輅,正統年間參加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是明代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唯一的人。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吟誦不衰,芳年八秩;
存亡雖異,貞節千秋。
——佚名撰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徐鹹清之妻商景徽,年至八十猶頌詩書不衰。下聯典指明·商景蘭之夫以身殉國,商景蘭作詩悼之曰:“存亡各異路,貞白本相成。”
明代三元,獨顯丰儀之偉;
孔門二弟,曾傳洙泗之經
——佚名撰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淳安人商輅,字弘載,號素庵,正統年間參加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是明代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唯一的人。因身材魁偉,儀表英俊,被英宗從翰林院選為展書官,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時,郕王朱祁鈺(後為代宗)監國,他人內閣參預機務。景泰初年,官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學士,後因忤怒宦官曹吉祥及其黨羽石亨,被誣陷革職,貶斥為民。憲宗時又被起用,官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宰相)、謹身殿大學土。他為人寬厚,但遇到大事卻非常堅毅,敢於堅持自己的主張。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等。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商澤、商瞿,都是孔子的弟子。商澤,字子秀,以博覽群書著稱;商瞿,字子木,研究《周易》。
【祠堂古蹟】
水口營商氏宗祠
祠堂始建年份不詳,坐北朝南,主體建築三間兩進,人字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石腳,花崗岩石腳,紅階磚鋪地;正脊灰塑、屋脊重新修葺過;前廊兩根花崗岩石簷柱,柱上架石樑,石樑上有石獅;簷柱雀替用木雕裝飾,而挑頭卻是常用的石雕人物,反映著古人的審美情趣;斗拱橫樑的木雕是戲曲人物,形態非常生動;祠堂墀頭盤頭處的磚雕已經很不完整,但仍可見其工藝之精美;大門嵌花崗岩門夾,石門額陰刻“作宏商公祠”五個厚潤大字,無落款;門上牆壁三面均裝飾著花鳥壁畫,筆畫雖然淡脫,但詩情畫意還在、歷史古韻猶存。祠內空寂靜簌,雜草叢生,只有腳下的青石板印記著往昔的家族歷史。
再往西進,是“文達商公祠”,也是三間兩進,人字頂,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但建築風格發生了較大改變,極其簡化,沒有石簷柱、石樑,也沒有石門夾,前廊也只有一間寬,另兩間往外與簷齊。祠堂匾額也不是石刻,刷灰後直接書寫,落款為商衍瀛。該祠現已作為村的老人活動中心,也算是村裡老人有個自得其樂的好去處。
西行至村的中段,有處已倒塌的房屋,從僅存的殘牆剩瓦、舊垠老磚上,還可以看出是一座宗祠的樣貌,這便是商氏祖祠所在。
商均墓
商均墓位於今虞城縣城北12.5公里的利民鄉楊莊村西南,墓冢殘高3.8米,面積960平方米,是歷代的虞城風景名勝之一。古代有“祠宇一所,望若峻嶺”,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又建社稷商均壇,每年春秋舉行祭典活動。
商均祠
商均祠位於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利民鎮西南商均墓村,是家鄉人民為了紀念商均而建。商均祠紅磚碧瓦,樹木長青,小橋流水,令人心靈神往。商均祠內有商均主祠堂,商均紀念碑,商均紀念園,商均記憶長廊等,每年遊客絡繹不僅,香火不斷,是紀念上古商均之聖地。
商均古廟
商均古廟在虞城縣利民鎮西南商均墓村東北處。原名商均王廟,簡稱商均廟。是祭祀商均的廟宇。商均廟是為了紀念商均而修建立的。
商均廟坐北朝南,中軸線建築有獻殿和寢殿,二殿由捲棚式的雨搭相邊接。正殿內設有三組磚基木作神龕,由垂花柱分為9間,各龕有二龍戲珠的透雕成浮雕,龕案上有瀝粉貼金描繪的二龍戲珠或丹鳳朝陽彩繪。殿內東牆是孫悟空收降紅孩兒的彩繪壁畫,西牆是郭子儀單騎見回紇和慶宴彩繪壁畫。
主要建築有大殿兩座和廂房、偏房十二間。佔地425平方米,正殿有泥塑彩繪坐式商均像和郭子儀像,兩旁有泥塑彩繪小像。獻殿前有兩根白沙石柱,柱上刻“岌大元國大德五年歲次辛丑孟夏制”。
現有獻殿、正殿、戲樓。獻殿面闊明三暗五單簷歇山頂,五架樑;正殿面闊三間,單簷懸山式建築,挑簷析斗拱為三鋪作。正殿內正中有明代彩繪泥塑禹王坐像,高2.5米,兩旁侍者各高1.67米,神龕前有侍臣,高2.05米;左側龕上塑有三頭六臂黑虎靈官像,手持法器,面目猙獰,高2.45米,兩旁各有一侍者,高1.56米;右側龕上為唐代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坐像和送子娘娘坐像,高2米。殿內東牆壁上繪有《西遊記》孫悟空收降紅孩兒的故事片斷;西牆壁上畫的是郭子儀單騎見回鶻和宴慶朝賀場面。殿內還儲存有明清時期神樓5個。每年六月初十至十二日廟會期間,人們敬神祈雨,十分熱鬧。
【典故軼事】
網開三面
出自《史記·殷本紀》。網開三面的表面意思是把捕禽的網撤去三面。比喻採取寬大態度,給人一條出路。夏朝從禹開始,經過十五代君王,傳到了夏桀。夏桀荒淫無道,引起百姓的不滿和怨恨,商的首領湯看到這一切,就想爭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統治。一天,商湯散步時,看到一個人在野外四面張網捕鳥,還祈禱說:“無論從哪裡來的鳥都能進入我的網。”商湯對捕鳥人說:“哎呀,太殘忍了,鳥兒恐怕被你捕光了。”說罷,便拆掉三面的網。並小聲禱告:“鳥兒啊,你們願左飛就往左飛,願右飛就往右飛,實在不想活了,就進入網裡來吧!”諸侯和部落首領們聽說此事,紛紛說:“商湯是一個好君王,他對飛禽如此仁慈,對人肯定更加仁愛。”很快四十個氏族部落先後歸順於他。最後,商湯終於滅了夏。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立木為信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佈。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
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佈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兩金(古時的“金”實際為黃銅)。”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兩黃金(即黃銅)。
【家訓格言】
《商氏家訓》
忠貞孝義,勤儉愛家!
博學善思,立志踐行!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行事有度,處事有方!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誠實守信,遵紀守法!
習好戒惡,修心健體!
摒棄虛榮,知足常樂!
《商氏家訓》
黎明要早起,灑水掃庭院;
內外要整潔,走道要擴寬;
天黑即歇息,勿忘上門栓;
米糧血汗換,食用定節儉;
衣物要愛惜,恆念取得艱;
未雨早綢繆,臨渴掘井晚;
有事宴賓客,自己勿嘴饞;
器具要整潔,瓦缸勝玉盤;
食蔬約而精,精心理菜園;
房屋勤修善,深耕細作田;
擇妻進德行,用僕勿俊豔;
教子苦讀書,禮儀首當先;
祖宗雖古遠,祭祀記心間;
時常念祖德,代代往下傳;
公平做貿易,不可便宜沾;
見富不動心,遇貧須可憐;
致富要當先,遇事戒多言;
嫁女擇佳婿,德才放在前;
娶妻求淑女,孝敬理當先;
交友講誠信,惠人不長念;
劣惡應遠離,受恩理當報;
從善講文明,讀書志聖賢;
家和萬事興,光庭耀祖宗;
家訓要牢記,世代須承傳。
家範
一,重本:
人的身體和生命,都是來自於父母,所以父親就像是天,對待父親孝順,是如同對天一樣明白的事,母親就像是地,對待母親孝順,是如同對地一樣的清楚的事,凡事重本,發達可以光宗耀祖,贍養父母,貧窮也可以用粗茶淡飯讓父母高興,君子循規蹈矩,盡心盡職,厚待父母,父母健康長壽,子女得以發達顯貴,就像樹的根基牢固,枝葉則繁茂一樣的道理,凡我商氏後人,應當明白這個道理。
二,奉先:
宗祠的大堂房間,是祖宗神主寄託的地方,應當早晚打掃,初一、十五拜望,維擭神主尊嚴,子孫也就昌盛,各處祖墓墳篆,是祖宗的遺體和魂靈安息的地方,應當常常修葺和祭掃,不要讓其崩塌煙災,後人准以考證,祖宗的魂靈安,則子孫也平安,萬一有不肖子孫,弄髒大堂和房間,甚至桌几積了厚厚的灰塵都視而不見,隨隨便便看待墳笙直到崩塌煙災而毫無顧慮,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凡我商氏後人,應多多反省自己。
三,尊師:
楊子說:致力於學業不如厚待老師,教師是以傳授人生之道和專業知識來解除我們的困惑的,所以說,我們生活中在“重本”、“奉先”、“尊師”、三件事上是一樣重要的,我厚待老師,老師必然厚愛我,孔子用“誨人不倦”要求自己,但他的學生一旦得罪了他,就馬上辭掉不願再見到這個學生了,孟子沿蒙孔子的家法,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當教師的,都學孔孟的做法,我們要想子女成材,必須先尊敬教師,凡我商氏後人,應當明白這個道理。
四,擇配:
夫婦為人倫之首,關係很大,周朝的興盛都是因為有賢內助的緣故,孔子作《春秋》,從頭到尾由他的妻子修正完成,他們曾經樂此不疲,所以婦必須選擇有名望,有家法的族姓,不能隨便的羨慕富貴,但是貧苦之家和叛亂之家也不能談婚姻,嫁女也是這樣,大概是德行和才能最重要,其次才是才華和容貌,女婿不是出自書香門弟的話,家庭當不能指望依靠他,怎麼能夠希望他不辜負我們的女兒呢?凡我商氏後人,應該謹慎不要忽視這件事。
五,禮儀:
莊嚴的儀表所以能決定人的命運,因為儀表並非是外表裝飾而己,冀缺以華恭華敬的態度向世人昭示德行,茅容用正襟危坐的姿勢來徵賢納士,從儀表甚至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未來,所以武公以博大的智慧來控制威儀,告戒自己於耄耋之年,周人兄弟互相告誡,以免禍端,也就是說互相敬重對方的儀之,命運之神也會關照,所以慎重對待自己的儀表從來都是能夠增進德行的修養的,凡我商氏的人,千萬不要傲慢而愆誤儀表,不要涉足淫穢而喪失節氣,不要光身跟人相處,跟牛馬一起走,這是儲存自身榮耀親族的道理啊。
六,教子:
“能養而不能教”,這是諷刺做父親的,為人父者,上承祖宗振缽,下啟後裔先河,有傳宗接代的義務和責任,養了兒子怎能不教育呢?宣聖說過,愛他能不為他付出嗎?後來人有不明白這個定理的,對兒子姑息遷就,這與禽犢有什麼區別?所以他的兒子從小驕慣壞了,常常傲視怠慢長輩,欺凌鄉鄰,直到自己也落個傾家蕩產,也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所以孟子的母親三次搬遷,特別沉重教育孩子,後人應當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損害道義才可以呀。
七,睦族:
族有親疏,都以祖宗來對待就沒有親疏之分了,提個說法詳情見於范文正公的著述,所以睦族的意義是很大的,近世晚輩人有胡塗的,只認一氣血脈流通之久,強弱相乎,還說你是那一房的,我是這一房的,能把周朝的秦國和越國一樣看待的人越來越少了,所以凡是一房一族務必按禮儀的程式相接待,互施恩惠,那麼外族人也不能欺侮到我們頭上,程子說過,族人有吉凶嫁娶,必須相與以禮,使骨肉之意常通,骨肉之情日漸疏遠者,只因為相見情不相接,後人能知道這個定理就可以了。
八,善鄰:
鄰者近也。鄰居跟我們近到他們的房子連看我們的屋子,不用說婚嫁世交,平常就是沒有一天不相見的,我還是安於這種親密的現狀,決不儀儀是鄉井之間有至深的情誼,我發現在鄰居相處很多人意氣用事,各不相讓到了沒有往來時,就不是睦鄰了,所以寧肯我容忍鄰居不要讓鄰居容忍我,寧願鄰居對不起我,我不能對不起鄰居,才不會失為仁厚家風,後人不要忘記這些。
九,奉公:
國家規定有賦役,是讓百姓擁戴皇上,像唐朝的租庸調,宋朝的兩稅三限一樣,都是通常的賦役,明嘉蕯之時,國家有很多賦役,多次重徵,萬曆初年朝廷援臣寵公建設,分階層鞭策人民繳賦和服役,於是釋出了法,有錢的人不用疲於奔命,貧窮的人也免去了過重的負擔,國家和朝廷因為有這樣好的法令,因而蒸蒸日上,於是下令排甲,開導愚頑,如有長期不交賦稅不服役的,上面的官員一旦告急,衙門裡的人就會追問,甚至上門摧,妻兒也會感到臉上無光,這哪裡還有淳良的風氣呢?凡是我商氏後人,寧可做得最好,不要落在最後啊。
十,守法:
朝廷之人用來懲治不走正道的人,現今法網灰灰,疏而不漏,那些觸犯法律的,哪裡都是無知才犯法的呢?罪過在於累積下來的習慣使然,我看見號為右族的鄉鄰,父兄坐視其子侄賭,者有之,或相邀入酒市淫樂者有之,甚其緃容子侄為小偷盜匪,凡此種種,都是法理不容的事以記取其教訓,商氏子侄如有這種情況,是最大的敗家子,應該以此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