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姓圖騰(愛氏圖騰)
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作為姓氏可讀為huì,亦可讀作ài。愛氏是一個源出少數民族的漢化姓氏,共有四處起源,早期主要活動在北方及西北地區,內遷後在山西形成望族。宋代以後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有少量分佈。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九十九位。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九十七位,在臺灣省名列一千一百十八位,屬於稀有姓氏。
【得姓始祖】
愛邪勿(愛弘順): 唐武帝李炎時期(公元841~846年),一些回鶻首領來唐朝,北方回鶻國的過相叫愛邪勿,是根據當地發音譯成漢語的。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寵愛,唐武帝分別賜於他們漢族姓名,根據國相邪勿得名字的譯音,賜給他一個“愛”姓。愛首相於是又改漢名為愛弘順,回鶻國也從此成為唐朝的附庸國。愛弘順十分尊敬唐朝政府,後來曾為唐王朝駐守太原,他的後裔子孫十分昌盛,後盡居於中原,他們都承襲沿用唐皇賜姓,皆稱愛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愛氏正確讀音作huì(ㄏㄨㄟˋ),族人皆尊奉愛邪勿為得姓始祖。
愛薛:公元?~1308年待考,阿拉伯人,又譯稱海薛、也薛;敘利亞西部操阿拉伯語的拂林人。著名元朝基督教徒,拂林王。愛薛子孫旺盛,大多繼承家學,在元朝時期任掌宗教、文字、星曆、醫藥的崇福司、翰林國史院、司天臺和廣惠司等部門的官員多為其後裔。其後裔子孫多融入蒙古族,其中就有以先祖名字漢譯為愛氏者,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舒穆祿·愛星阿: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將領、與吳三規統兵追擊到緬甸,徹底擊滅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父子,功升定西將軍、封武勳王。在舒穆祿·愛星阿的後裔子孫中,有改稱漢姓愛氏者,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覺爾察·愛隆阿:滿洲正黃旗人,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以副都統、領隊大臣率軍西征,平定了準噶爾叛亂,維護了祖國新疆地區的穩定,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累官至新疆伊犁參贊大臣。在覺爾察·愛隆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化為姓氏者,稱愛氏,姓氏讀音依唐例讀作huì(ㄏㄨㄟˋ),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回鶻族,出自唐朝時期西域回鶻(回紇)國相愛邪勿的後代,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唐時,回鶻國有相愛邪勿,賜以愛為姓,名弘順。”
隋、唐時期,西域有一個遊牧民族叫回鶻,相傳乃匈奴民族的一個分支。唐朝時候,大唐帝國聲威遠播,許多地方人都紛紛歸順。
唐武帝李炎時期(公元841~846年),一些回鶻首領來唐朝,北方回鶻國的過相叫愛邪勿,是根據當地發音譯成漢語的。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寵愛,唐武帝分別賜於他們漢族姓名,根據國相邪勿得名字的譯音,賜給他一個“愛”姓。愛首相於是又改漢名為愛弘順,回鶻國也從此成為唐朝的附庸國。
愛弘順十分尊敬唐朝政府,後來曾為唐王朝駐守太原,他的後裔子孫十分昌盛,後盡居於中原,他們都承襲沿用唐皇賜姓,皆稱愛氏,世代相傳至今。
宋朝時期,有個著名的刺史就叫愛申,他就是愛弘順的後裔。愛氏主要定居在今山西省的西北部,古稱西河郡。
該支愛氏正確讀音作huì(ㄏㄨㄟˋ),族人皆尊奉愛邪勿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阿拉伯族,出自敘利亞西部操阿拉伯語的拂林人愛薛,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愛薛,公元?~1308年待考,阿拉伯人,又譯稱海薛、也薛;敘利亞西部操阿拉伯語的拂林人。著名元朝基督教徒,拂林王。
愛薛出身於基督教聶思脫裡派教徒世家,祖名不阿里,父名不魯麻失。愛薛又漢譯為海薛、也薛,均為阿拉伯語Isa的音譯,與今天譯自西歐語的耶穌(Jesus)同名。
宋淳祐六年(大蒙古國庫裕克汗孛爾只斤·貴由元年,公元1246年),敘利亞聶思脫裡教派長老審溫列邊阿答(Simeón Rabban-ata)東來,參加貴由汗的即位大典,盛稱不魯麻失的才能。由於孛爾只斤·蒙哥的母親唆魯禾帖尼本人篤信基督教,曾敦請貴由汗遣使邀請,不魯麻失以年高推辭了,由於其兒子愛薛繼承家學,通曉西域多種語言,學問廣博,擅長星曆、醫藥之術,因此代父應召。
愛薛到蒙古汗國後,娶唆魯禾帖尼的同族侍女為妻,夫妻倆後來還當過蒙古蒙哥汗公主的傅父和傅母,故深為孛爾只斤·蒙哥一家所親信,蒙哥汗即位後一直很喜歡愛薛,不論到哪裡,常帶在身旁。
蒙哥汗的弟弟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即位後,也一直重用愛薛。有一次,元世祖帶著愛薛去打獵,愛薛就勸元世祖說:“現在莊稼已經長高,打獵的人馬往田野一跑,百姓可就遭殃了。”元世祖聽了點頭稱是,當即就取消了行獵。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逝世,元成宗孛爾只斤·鐵穆耳即位,加授愛薛為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
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元成宗遙授愛薛平章政事。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逝世,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即位,晉封愛薛爵秦國公。
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愛薛病逝於上都(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元仁宗孛爾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追封愛薛為拂林王,諡號“忠獻”。
愛薛有妻妾多人,子孫旺盛,大多繼承家學,在元朝時期任掌宗教、文字、星曆、醫藥的崇福司、翰林國史院、司天臺和廣惠司等部門的官員多為其後裔。其後裔子孫多融入蒙古族,其中就有以先祖名字漢譯為愛氏者,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舒嚕氏,亦稱舒穆祿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石抹氏部落,與滿族舒穆祿氏同宗同源,為元朝時期入元籍的一部分女真族人,滿語為Suru Hala或Sumuru Hala,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實際上仍為女真族,明朝末期分稱蒙古族、滿族,所冠漢姓多為舒氏、愛氏等。該支愛氏鼻祖為舒穆祿·愛星阿,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將領、與吳三規統兵追擊到緬甸,徹底擊滅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父子,功升定西將軍、封武勳王。在舒穆祿·愛星阿的後裔子孫中,有改稱漢姓愛氏者,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愛義氏,亦稱璦義氏,以地為姓,滿語為Aiyi Hala,世居愛琿(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後多冠漢姓為愛氏、艾氏、張氏等。該支愛氏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愛琿氏,亦稱璦琿氏,以地為姓,滿語為Aihui Hala,世居愛琿(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後多冠漢姓為愛氏、艾氏等。該支愛氏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為Giorca Hala,為滿族大姓,以地為氏,世居長白山區、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溫家窯)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後被革退,系紫帶子者,其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清朝中葉以後,覺爾察氏所冠漢姓多為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愛氏等。該支愛氏鼻祖為覺爾察·愛隆阿,滿洲正黃旗人,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以副都統、領隊大臣率軍西征,平定了準噶爾叛亂,維護了祖國新疆地區的穩定,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累官至新疆伊犁參贊大臣。在覺爾察·愛隆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化為姓氏者,稱愛氏,姓氏讀音依唐例讀作huì(ㄏㄨㄟˋ),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唐時,回鶻國相有愛邪勿,賜姓愛,名弘順。”愛氏主要來自唐朝時期的回鶻國。一千多年前的大唐聲威遠播,也許為了布恩樹德,曾經把回鶻國的國相愛邪勿賜姓於愛。在當時,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譽,所以,愛邪勿的子孫就以愛為姓,稱愛氏。另外在滿族中也有愛氏,為清朝中葉以後以原姓氏之諧音漢字所改。
1.回鶻民族:
回鶻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與西北操突厥語的民族之一;亦為建立於漠北的遊牧汗國名。北魏時為高車或鐵勒諸部之一,作袁紇,隋朝作韋紇及烏護,唐朝初期改稱回紇(迴紇),又作烏紇,唐德宗李適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更名為回鶻。袁紇、韋紇、烏紇、回紇當是烏古斯的對音,今譯為“維吾爾”,在這一點上學者無大分歧;至於烏護,有的學者認為係指烏古斯而言。
關於烏古斯,這是民族史上的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特別是公元八世紀中葉突厥魯尼(runic)字型碑銘中的“九姓烏古斯”、公元十世紀以後穆斯林地理文獻中的“九姓古斯”與漢文文獻中先後出現的“九姓鐵勒”、“九姓回鶻”是怎樣一種對應關係,學者目前仍在探討中。
回紇傳說中的祖先為卜可汗。高車初期六姓之一的袁紇,頗為強盛,與其他部落一起南遷漠南,眾至數萬或數十萬,畜牧蕃息,漸知農耕。後其首領樹者率眾叛北魏而復北徙。繼而樹者復降北魏。唐朝文獻記載,隋朝到唐初,回紇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側,位於同屬鐵勒的薛延陀部之北。當時回紇與薛延陀、僕骨(僕固)、同羅、契苾等鐵勒諸部同役屬於突厥,但時服時叛。隋末唐初,時健俟斤被推為回紇部君長,但回紇的真正興起是在時健俟斤子菩薩為第二代君長時期。
公元六世紀中葉,突厥人以阿爾泰山為中心興起,旋分為東、西突厥;當時以袁紇氏族為主的漠北鐵勒即處在突厥貴族統治之下。隋煬帝楊廣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袁紇人利用西突厥被隋王朝打敗的有利形勢,團結土拉河以北其他鐵勒部眾,起而反抗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公元602~611年在位),正式宣佈其族名為回紇,並選出菩薩(公元627~646在位)為最高軍事首領“闕俟斤”(大首領)。
當時鐵勒中另一大部落薛延陀剛從阿爾泰山西南麓遷回漠北,以鄂爾渾河為中心建立汗國。回紇菩薩附於薛延陀,而另在南面土拉河畔建立牙帳,自稱“頡利發”(意為首領),於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朝貢於唐朝。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薛延陀聯合回紇,與唐軍共攻滅東突厥。此時回紇仍為薛延陀屬部,然亦與之分庭抗禮。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前後,菩薩與薛延陀併力大破東突厥,聲勢大振。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擒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前汗國亡,漠北唯回紇與薛延陀最強。回紇曾服屬於薛延陀。
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菩薩死,子吐迷度(公元646~648在位)繼位,於當年與鐵勒其他部落共同助唐王朝破滅薛延陀,並其部落,奄有其地,自回紇以南設定郵遞,通管漠北。
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一說公元648年),唐朝政府於鐵勒諸部之地設羈縻州府,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其俟利發吐迷度雖然自號為可汗,但受大唐王朝冊封為瀚海都督,屬唐之燕然都護府管轄。吐迷度之後六代君長皆受唐都督稱號,統治回紇部。
唐高宗李治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回紇又動員五萬騎兵協助唐朝滅西突厥。從此回紇即跨有原來東、西突厥汗國的廣大土地。吐迷度幫助唐朝滅東突厥及薛延陀後,唐朝即以回紇住地置瀚海都督府,拜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都督府的都督,受燕然都護府管轄。
公元七世紀後期,後突厥汗國興起,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回紇君長承宗因受壓迫而與契苾、渾、思結等鐵勒四部遷往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之間,在河西走廊居留到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回紇等四部在河西居住四十餘年,受中原文化影響不小;原留漠北的回紇餘眾此時則為後突厥役屬。
公元八世紀四十年代,後突厥統治階級內部自相殘殺,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回紇、葛邏祿、拔悉密等起而攻殺後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共推拔悉密部君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與葛邏祿的君長自為左、右葉護。回紇人在其領袖骨力裴羅(吐迷度的第六代孫,公元744~747在位)領導下,團結內外各部落,又得到唐朝的幫助,終於清除了後突厥的殘餘勢力,被各部落公推為骨咄祿毗伽可汗,建立了回紇汗國,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南居東突厥汗國故地,徙牙於烏德鞬山(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東支)與嗢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之間,其地當即哈剌巴剌哈孫廢址,大唐王朝封之為懷仁可汗。此後漠北迴鶻汗國一直存在到唐文宗李昂開成五年(公元840年)。他繼承了過去東、西突厥的疆域,將牙帳從色楞格河遷到鄂爾渾河上游的喀喇巴喇哈遜(黑虎城)。大唐王朝封他為懷仁可汗、左驍衛員外大將軍。自此,回紇遊牧封建汗國,存在一百年左右(公元744~840年),和唐朝關係密切。
唐天寶二~十三年(公元744~754年)為汗國草創時期。懷仁可汗及其子磨延啜(即第二代可汗葛勒可汗)致力於削平鄰部反抗,鞏固汗國。可汗之下有兩“殺”典兵;大臣自葉護以下共二十八等,如突厥舊制;可汗之下還置內、外宰相,又有都督、將軍、司馬,這表明汗國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既沿襲突厥遊牧汗國的傳統,又深受唐朝影響而具有二重性質。汗國下轄原鐵勒之僕骨(僕固)、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諸部,另外還有阿布思、骨侖屋骨思二部,當屬後來顯赫的部落。上述鐵勒九部之外,回紇也把被它擊破的拔悉密、葛邏祿納入汗國,並常常以兩部為先鋒,號稱十一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統治。由此可見,回紇汗國實際上是一個以回紇部為首的鐵勒諸部聯盟。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兩年後,葛勒可汗遣子葉護率兵入援,助唐收復長安、洛陽。次年,肅宗以親女寧國公主遣嫁可汗。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回紇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討平史朝義。自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以來,回紇與唐朝交往密切,受唐朝文化影響也比較明顯,例如,汗國本來以遊牧為主,現在則向半定居轉化,上層統治集團開始建立城市、宮室,婦女有粉黛文繡之飾;在昭武九姓胡的影響下,回紇日益重視商業活動,與唐進行大規模的絹馬互市。與此同時,摩尼教自漢地傳入回紇,並作為回紇國教而得傳播。
唐建中元年~唐貞元十一年間(公元780~795年),接連四代可汗均以暴力奪位,對外則忙於與吐蕃、葛邏祿鬥爭和鎮壓突厥餘眾的反抗,例如,在唐貞元五年(公元789年),回鶻與葉蕃爭奪北庭(別失八里)的鬥爭極為激烈。因此,這一時期,四位回鶻可汗雖先後與德宗女鹹安公主成婚,但與唐朝往來明顯減少。唐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原出跌氏的宰相奪得汗位,是為懷信可汗,藥羅葛氏汗系至此斷絕。
此後到唐穆宗李恆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回鶻向西經略,勢力遠達真珠河(今俄羅斯錫爾河上游納倫河)及拔汗那(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一帶,崇德可汗即位,娶唐憲宗之女太和公主,與唐朝交往再度活躍,互市興旺。然而從唐文宗李昂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起,回鶻連遭自然災害的襲擊,內部動亂,勢力大衰。
政治上,回紇汗室的十五世可汗,有十一世都接受了大唐王朝的封號;經濟上,雙方開展鉅額的絹馬貿易;唐朝皇帝多次把公主嫁給回紇可汗,雙方結成姻親;文化上,從唐朝內地傳入摩尼教,成為回紇的國教,而薩滿教隨之衰落。回紇文字主要用突厥文,也使用粟特文。風俗習慣:遇喪事,有剺面的習俗;逢大典,則拜狼旗。
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左右,因內亂和天災疫疾,生產力破壞,為黠戛斯所破,回鶻汗國遂告崩潰。除一部分人南下附屬唐朝外,其餘十五部由貴族龐特勒率領,分三支向西北遷徙,和西域原住的同族人(如烏護、契苾、拔悉蜜、葛邏祿、烏古斯、樣磨等)相匯合,而先後建成高昌回鶻、河西回鶻(甘州回鶻)和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三個政權。
回紇部自身由九個氏族組成,即可汗出身的藥羅葛和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耶勿。這九個氏族有時被稱為內九姓,以與構成汗國的鐵勒九部或十一部落相區別。漢文文獻中常見的“九姓回鶻”一稱,究竟是指回紇內九姓,還是指回紇、僕骨、渾、拔野古等九部,這是學界長期探討的問題,有些學者以之與9世紀漠北的九姓回紇可汗碑文對勘,傾向於認為當指鐵勒九部,而非內九姓而言。
唐文宗開成末、唐武宗李炎會昌初年(公元840年前後),回鶻可汗被黠戛斯所殺,汗國崩潰,諸部離散。其中近汗牙的十三部,以特勤烏介為可汗,南下邊塞降唐。烏介輾轉往來於天德(今河套以東地區)、大同之間,為唐太原節度使劉沔、幽州節度使張仲武等所破,其弟遏捻收拾殘部,先仰食於奚,後走依室韋;黠戛斯擊室韋,收部分回鶻殘部還磧北。
另有回鶻十五部,史稱由其相馺職與龐特勤率領西奔葛邏祿,殘眾入吐蕃、安西。對於這一記載,學界有兩種見解。一種見解認為西遷回鶻分為三支,一支投蔥嶺以西的葛邏祿,一支投安西,又一支投當時佔據河西走廊的吐蕃;另一種見解認為葛邏祿有三姓,分佈範圍遼闊,東起伊吾(今新疆哈密)以北的折羅漫山,西至碎葉、怛邏斯之境。回鶻西遷,投奔的只是東部天山的葛邏祿,到達北庭一帶之後兩分,一支南下安西,一支東投河西走廊的吐蕃。此說實質是認為西遷回鶻僅分兩支,此外並不存在投奔蔥嶺以西的一支回鶻。
2.河西回鶻:
河西回鶻中主要的一支為甘州回鶻。到北宋初年,整個河西回鶻的勢力,除甘、沙二州外,還分佈到涼(今甘肅武威)、肅(今甘肅酒泉)、秦(今甘肅天水)三州以及賀蘭山(時在西夏境內)、合羅川(今額濟納河,時在西夏境內)等地。到明朝,這一部分人稱為撒裡畏吾爾(黃頭回鶻),一般即認為是今甘南裕固族的先民。
唐會昌年間遷居河西的回鶻,初附於吐蕃。但吐蕃隨即衰微。河西本是蕃漢雜居地區,回鶻乘吐蕃衰落之機,擴散其族帳,駐牧地於秦(今天水,入居秦川者內屬,謂之熟戶)、涼(今武威)、甘(今張掖)、肅(今酒泉)、瓜(今安西)、沙(今敦煌)等州與賀蘭山乃至伊吾以西納職等地,並不時與吐蕃餘部嗢末、吐谷渾、龍家等民族及沙州歸義軍張氏政權發生衝突。衝突互有勝負,回鶻隨之進退無常,時遁時返。
公元九世紀的六十~八十年代,活動在甘州綠洲的回鶻逐漸結集力量,形成河西回鶻的勢力中心。唐朝以來住在河西的某些突厥系部落,如甘州南境的朱耶氏遺族鹿角山沙陀,大約即在這一時期與回鶻合流。公元九世紀九十年代,當沙州歸義軍張氏政權由於內訌而無暇他顧之際,甘州回鶻建立了汗國。
3.甘州回鶻:
關於甘州回鶻可汗的建立者,學界有兩說,一些學者根據某些史文記載而認為是龐特勤率領的先進入焉耆、吐魯番而後轉向東來的部眾所建立,從而認為龐特勤不僅是天山地區回鶻汗國的建立者,而且也是甘州回鶻汗國的第一位可汗。另一些學者認為甘州回鶻系直接從漠北高原穿越戈壁而來河西,龐特勤根本沒有,也無可能東來甘州。這個問題也由於資料不全,記載牴牾,而難於詳考。
五代時期,甘州回鶻可汗有仁美(英義可汗,當是《遼史》中的烏母主可汗)、仁裕(順化、奉化可汗)等。
宋朝時期,甘州回鶻可汗的名字多帶“夜落紇”、“夜落隔”字樣,這極可能是漠北迴鶻汗國統治氏族藥邏葛的同音異譯。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以來,甘州回鶻汗國頻頻通使宋朝,並沿襲唐朝漠北迴鶻汗國傳統,自稱外甥,尊宋主為阿舅。宋朝酬贈可汗及可汗之母(母公主)頗為豐厚。雙方的親密往來,明顯地具有政治意義,旨在相約共同對付勢力日益強大的西夏。甘州回鶻控制著東西交通的孔道、轉販貿易的樞紐──河西走廓,這一地理位置有時使之在影響宋、遼、西夏的鬥爭大局上起一定的作用。
宋真宗趙恆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冬,夏州政權攻西番,取西涼府,但被住在西涼府大谷的者龍族(咱隆族)、乞當族、督六族等所謂六穀蕃部擊敗,夏州首領李繼遷中流矢死。甘州回鶻參預戰事,從而與西夏結仇。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夏州萬子等領兵趨回鶻,回鶻設伏挫敗之。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後,甘州乘夏州政權再取涼州不利之機,而在短期內佔領了涼州。
宋仁宗趙禎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在遼聖宗耶律·隆緒遣軍三次遠征甘州回鶻(公元1008、1010、1026年)之後,甘州為西夏所陷,李元昊即因此役有功,而得立為西夏皇太子。回鶻餘眾部分遷居瓜、沙州,部分南奔宗哥族首領唃廝羅。甘州回鶻汗國存在一百三十餘年而亡。
4.沙州回鶻:
沙州回鶻在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入貢於遼國政權時,尚自稱“沙州敦煌”。宋大中祥符七年(遼聖宗開泰三年,公元1014年),沙州歸義軍節度使曹(賢)(恭)順朝貢於遼國,史籍《遼史》中作“沙州回鶻曹順遣使來貢”。宋天禧三年(遼開泰八年,公元1019年),遼聖宗封曹順為敦煌郡王,其後《遼史》記載稱之為“沙州回鶻敦煌郡王”。
據《遼史》記載,遼聖宗派軍遠征甘州回鶻期間,分別於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和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與沙州有友好往來。是時,沙州回鶻既對遼稱臣,也向宋朝納貢,宋仁宗景祐~皇祐年間(公元1034~1056年),凡七貢方物,宋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瓜州以千騎降於西夏,宋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初)農曆12月,沙州降於西夏,甘、涼、瓜、沙、肅全為西夏所有。然而,在宋仁宗慶曆元~二年(公元1041~1042年),沙州還有“鎮國王子”、“沙州北亭可汗王”的稱號。“鎮國”者,當是回鶻語的意譯,乃西部回鶻汗國的稱號之一。直到宋靖康二年(金太宗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沙州仍有回鶻活剌散可汗。很可能在西夏統治下的沙州回鶻依然享有一定的獨立性。
5.高昌回鶻:
高昌回鶻是回鶻西遷、匯合後主要的一支,直到元代,它仍自認是回鶻的嫡系。其疆域東至哈蜜烏納格什河,西通天山西部,南接酒泉,北達天山北麓。首府設在喀喇和卓,第二首府設在天山北麓別失八里(即北庭),為貴族放牧及避暑的地方。生產上以經營定居農業為主。社會性質為初期農業封建社會,以封建農奴制為主,但已有一部分租佃關係。其王早期稱阿薩蘭汗(意為獅子王),較晚則稱亦都護。地產麥子、棉花、葡萄。宗教信仰先信仰摩尼教,而後信仰佛教。文字主要用回鶻文。人好音樂遊賞。
唐會昌初年,龐特勤率領西走的回鶻大約在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從天山北麓南下,居住在焉耆。龐特勤稱葉護,有眾二十萬,西進龜茲,東北取西州(高昌、和州、火州),擊退追襲的黠戛斯,壯大了勢力,為建立高昌回鶻汗國奠定了基礎,其聲威所及,漠北迴鶻殘部亦思歸附。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唐廷派王端章為使,冊封龐特勤為可汗,但未成功。此後十餘年,龐特勤一直通好唐廷。
唐懿宗李凗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西州有僕固俊稱可汗,僕固俊從黠戛斯控制之下(一說從吐蕃手中)奪取了輪臺(今新疆烏魯木齊輪臺)、北庭、清鎮等地,稱高昌回鶻。
五代時期,高昌回鶻遣使貢方物。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遣使聘問。宋太宗趙炅(趙匡義)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高昌國主開始自稱西州獅子王阿廝蘭汗(一作阿斯蘭,又作阿薩蘭,意即獅子),有些研究著作即以是年為高昌建立汗國之始。此外,據史籍《元史》和黑汗王朝時期文獻《福樂智慧》記載,高昌國主的稱號亦作“亦都護”,這可能是沿用唐朝居留於北庭一帶的回鶻近族拔悉密的王號。
是年,高昌獅子王遣使於宋朝,對宋王朝稱舅,自居外甥,宋太宗趙炅當年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勳出使高昌答聘。王延德等至高昌,曾被邀至獅子王避暑之地北庭訪問。他們於宋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返還,所留行紀對行程、高昌北庭情況作了生動描述。從各種情況判斷,高昌回鶻在西遷回鶻諸部中勢力最強,文化最盛,實為回鶻的政治、文化中心。
據高昌故城出土木杵上的回鶻文資料,在公元十世紀,或直到公元十一世紀初,高昌回鶻汗國分別以高昌和北庭為冬夏都城,領域東起沙州,西達熱海(今伊塞克湖)南岸的弩支·巴爾思罕,版圖相當遼闊。在文化方面,唐朝以來的漢文化在高昌儲存良好,“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謹”,表明高昌與中原地區的密切關係。
高昌境內流行摩尼教、佛教、景教。統治階級大興土木,修建寺院,同時創制文字,大量翻譯宗教典籍。回鶻文以粟特字母作基礎,為拼音文字,對後來蒙文、滿文的創制影響甚巨。
公元十二世紀二十年代,高昌有畢勒哥可汗在位。當時,遼國已處在覆滅前夕,遼國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走,假道於畢勒哥,高昌此後臣服於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西遼置“監國”於高昌。
公元十三世紀初,蒙古勢力西漸,宋寧宗趙擴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高昌國主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的斤擺脫西遼羈絆,稱臣於蒙古。在蒙古建立國家過程中,高昌回鶻的政治家、將領、文臣起了重要作用。
6.龜茲回鶻:
龜茲回鶻一說是“回鶻別種”,一說“或稱西州回鶻,或稱龜茲回鶻,或稱西州龜茲,其實一也”。自回鶻西遷以來,族種散處甘州、西州、龜茲乃至於闐界內的新復州(新福州),即連羅布泊近端也有黃頭回鶻,本來同枝,因遷徙動盪而分畛域。龜茲國主也自稱獅子王,與宰相九人共治國事。
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大回鶻龜茲安西州大都督單于軍尅韓(可汗)王祿勝遣其樞密使曹萬通奉表至宋,擬與宋朝共討夏州李繼遷,其後復遣使數次。宋仁宗天聖元年~景祐四年(公元1023~1037年),凡五遣使;宋神宗趙頊熙寧四~五年(公元1071~1072年),凡兩遣使。宋哲宗趙煦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其大首領阿連撒羅攜表章、玉佛到達洮西,熙河經略使就地於熙州、秦州作價博買。
各支回鶻與遼、宋、西夏等接觸和往來頗為頻繁,除使節之外,東來者還有商人,經濟、文化聯絡相當密切。
一些學者認為,龐特勤與相馺職率回鶻十五部西奔葛邏祿,進入了蔥嶺以西地區。從公元十世紀中到公元十三世紀初,建立了強大的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首都在八拉沙袞,轄地西部包括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東邊則包括喀什噶爾和于闐,喀什噶爾且成為它的第二首都和文化中心。
7.喀喇汗王朝:
喀喇汗王朝系西遷來的回鶻人聯合早已在西域的近族人葛邏祿和樣磨,於公元十世紀中推翻以中亞布哈拉為首府的薩馬尼王朝而建立起來的。首府為八拉沙袞,第二首府設在新疆喀什。始祖沙兔克布格拉汗(公元942~955年在位)首先信仰伊斯蘭教,其子喀喇汗繼位後不久征服和田(公元十一世紀初),使王朝全境伊斯蘭化。
喀喇汗王朝鼎盛時期的疆域,北達巴爾喀什湖,西抵阿姆河,東面包括伊麗河,南抵喀什、和田。重要城市有八拉沙袞、費爾幹及和田。王朝的社會,除小部分地區儲存氏族貴族的土地所有制外,大部分地區如河中、喀什則推行封建采邑制,封建主用分成辦法將采邑出租給農民耕種而收取土地稅。王朝喀什、河中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建設都有長足的發展。名城喀什始終是王朝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文化方面,王朝東部突厥語成為文學語言,並開創了伊斯蘭突厥文學的新時期。著名的著作有公元十一世紀中文學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寫的古典押韻長詩《福樂智慧》和語言學家馬合木德·喀什噶裡編的《突厥語詞典》。
公元十一世紀中期,喀喇汗王朝分裂為東西兩部,西部汗都於尋思幹(撒馬爾罕)。公元十二世紀三十年代以後,西遼帝國在中亞興起,東西兩部喀喇汗王朝先後淪為附庸。西遼取消了東部喀喇汗的汗號,改封為“伊利克”(王的意思),仍居喀什噶爾。
公元十三世紀初,東部喀喇汗在內亂中被殺,汗統斷絕;西部喀喇汗王朝亡於花剌子模。公元十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傳入喀喇汗王朝,不久被定為國教,成為第一個突厥語民族的伊斯蘭國家。喀喇汗王朝的經濟、文化有相當發展。公元十一世紀中葉,出現了文學家優素福·哈斯·哈基甫用突厥語寫成的著名長詩《福樂智慧》、學者馬合木用阿拉伯文著的《突厥語辭典》等。
喀喇汗朝與宋朝有密切的政治、經濟關係,與遼、西夏也有交往。
回鶻從公元九世紀中西遷後,和中原由各族建立的諸王朝仍然保持著密切關係。政治上,甘州回鶻對五代、北宋朝貢不絕;高昌回鶻曾同時為遼國及北宋的屬國;喀喇汗王朝並和田後對北宋仍認舊日的甥舅關係。經濟上,當時西域各地的回鶻人因生產發達,每隔一或三年到遼國貿易,遼國在其上京專設有回鶻人的居留地(回鶻營);同五代、北宋交易巨量馬匹的結果,曾刺激北宋金銀價格上漲。文化上,高昌回鶻的佛教(小乘派)、喀喇汗王朝的哲學思想曾受北宋文化的影響;而回鶻文字母則被直接用以創造契丹小字。
上述三支主要的回鶻封建政權在西域建立和存在了一百多至五百年之久,到公元十二世紀開始離開歷史舞臺或趨於衰落。河西回鶻在宋天聖六年(公元1028~1036年)中被西夏趙德明父子攻取,先成為西夏的屬國;宋理宗趙昀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西夏滅亡後,又臣服於蒙古。喀喇汗王朝在公元十二世紀三十年代遼國貴族耶律大石進入後,事實上已屬於西遼;到宋寧宗趙擴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西遼先滅於乃蠻,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乃蠻也滅於蒙古。高昌回鶻在公元十二世紀初因耶律大石西征假道,這時已成為西遼的屬國,而後隨著西遼的滅亡也臣屬於蒙古。
在元朝時期,“回紇”一詞除指原來意義上的回鶻人外,並泛指信奉伊斯蘭教的西域突厥語諸部族,而對高昌地區的回紇則多用“畏兀兒”一詞指稱。回紇為蒙古所並後,號為畏吾兒,仍然居有天山南路,清朝時期稱其地為回疆,至乾隆大帝執政時七,正式收入大清帝國的版圖,從此,所有的畏吾兒人均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
回鶻著名的碑銘,在漠北時期有突厥文“磨延啜碑”(一名“葛勒可汗碑”),有粟特文、突厥文、漢文三種文字的“九姓回鶻可汗碑”,最近發現了突厥文的“磨延啜第二碑”(又稱“塔里亞特碑”);在西域時期,有回鶻文、漢文的“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回鶻文“土都木薩里造寺碑”等。
推翻滿清王朝後,中華民國政府將回鶻、回紇、畏吾兒等諸稱謂統一定稱為“維吾爾”,成為沿用至今的正式民族稱謂。
分佈
愛氏是一個源出少數民族的漢化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九十九位。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九十七位,在臺灣省名列一千一百十八位。望族出西河郡、伊犁郡、遼東郡。
早期主要活動在北方及西北地區,內遷後在山西形成望族。宋代以後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有少量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伊 犁: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眾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遠在漢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載入史籍《漢書》,伊犁之名是清朝正式確定的,據《西陲總統事略》記載:“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年平定準噶爾,定名伊犁,蓋取《唐書》伊麗水而名之。”最早見於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個人數眾多的氏族部落集團,他們有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並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國家性質的集團,伊犁塞人廣泛活動於伊犁河南北兩岸和三大支流為主的河谷草原地帶,大量的考資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區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動區,伊犁塞人廣泛使用青銅器,創造了伊犁青銅器時代的文明,尼勒克縣、昭蘇、特克斯、新源、鞏留、尼勒克、察布查爾等地出土的青銅武士像、三足銅斧、四獸足銅盤、等精美的銅製器皿等說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鑄造技術。伊犁塞人後來與烏孫人相融合,對烏孫的文化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歷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國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地理上,環天山而立,與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稱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亞的歷史息息相關,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時期內,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動地域,在清朝中葉以後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作為新疆的軍事政治中心,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位於祖國的西北邊陲。自治州成立於1954年11月,管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和奎屯直轄市全州共有二十四個縣、市,首府設在伊寧市,是中國唯一的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自治州。全州總面積三十五萬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萬,有哈、漢、維、蒙、錫伯等四十七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約佔25.5%,漢族佔45.2%,維吾爾族佔15.9%,回族佔8.3%,蒙古族佔1.69%,錫伯族佔0.83%。自治州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第四、七、八、九、十師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新疆捲菸廠、阿希金礦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區直屬企業。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1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2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3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4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西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耀居一等爵;
榮為西將軍。
——全聯典指清朝時期的侍衛內大臣愛星阿,因功詔加定西將軍,封一等公。卒諡“敬康”。
官封一等子;
著有五分疏。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將領愛音塔穆,積封一等子爵。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高僧愛同,著有《五分律疏》。
七言通用聯
姓啟唐朝祖脈遠;
望出西河子孫昌。
——全聯典指愛氏的得姓起源及宗族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