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氏起源及歷史

昌姓圖騰_昌氏圖騰

昌姓圖騰(昌氏圖騰)

昌氏起源
出自有熊氏,為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後,以祖字為氏。據《風俗通》、《史記·五帝紀》等所載,黃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嫘祖於若水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僕為妻,生子顓頊。後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樂西北),其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出自妊姓,為黃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後中有昌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化成12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繯、依,昌氏是妊氏的後代,子孫沿襲至今。
出自黃帝有臣名昌寓,其後世子孫以昌為姓。得姓始祖:昌意。據《風俗通》上說,昌姓,是黃帝子昌意的後代。又據《史記·黃帝紀》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後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成為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顓頊的母親,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據《史記·五帝紀》的記載,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僕,又名為女嫗。關於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袖顓頊。據《河圖》上有一段顓頊出生時,產生天瑞記載。從此處可以看出,昌意和昌僕的確有其人,也為我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證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書中認為妊姓的後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不過,根據《萬姓統譜》的記載,我國的昌姓要數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帶。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故昌氏後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

分佈和遷移:
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媧湯娥的後裔,湯娥又稱嫦娥,嫦與昌古時為同音通用字,嫦娥與常儀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簡稱“月族”,即“女族”。日族稱王為“炎帝”;月族稱王為“黃帝”。湯娥是以女子稱王,因而稱“姬皇”,其後裔男子稱王者為“黃帝”,因月族奉月為母,後來有月族男子為王,於是改為奉月為父,所以在其後裔中,稱母親為“阿爸”;稱父親為“阿瑪”。也就是稱月亮為父親;稱太陽為母親.但月族的太陽,是第二個太陽,所以,次日稱“昌”,居地為“晉”,即“亞日”,以區別真正的太陽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黃帝族。《史記》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昌姓被蜀山氏繼承,世與黃帝族聯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門閥,其居地稱“晉陽”,“晉陵”,“晉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種說法:一、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昌姓是妊姓的後代。二、黃帝的一個兒子名叫“昌意”(為嫘祖所生),他的子孫後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為姓。當今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河南省信陽、登封市、伊川縣、洛陽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山東省平度市;重慶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餘市、萍鄉市、南昌市;湖南益陽、桃江縣;江蘇省南通市、遼寧省、浙江省、陝西省城古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臺灣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後來多居於河南,並且在汝南郡,東海郡發展,逐漸形成望族,世稱汝南望(漢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東海望(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昌姓的文化:
昌姓比較少見,卻有著十分光彩的家世背景,其源流共有三支,其中兩支是黃帝后裔。1、是黃帝的嫡子昌意的後裔。昌意就是顓頊帝的父親,是組成中華民族的主要血脈。《風俗通》記載:昌姓是“黃帝之子昌意之後。”顯然是黃帝后裔。據《史記·黃帝紀》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縲祖所生的兒子,後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高陽氏。據《史記·五帝紀》記載,顓頊的母親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僕,又名女嫗(音於)。關於她懷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袖顓頊,《河圖》上有記載:“瑤光如蛻,貫月正白,感女嫗於幽房之宮,生顓頊。”這種說法,雖然不免有附會神明之嫌,然而,卻可以看出昌義和昌僕的確有其人,也為我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2、是從任姓分出來的。 《姓氏考略》明載:“路史,任姓後亦有昌氏,望出汝南、東海。”但是,任姓也是當初黃帝所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所以,這一支出自任姓的昌姓,依然是黃帝之血裔。3、隴西昌氏,出自秦時羌人。(見《晉書》 )。昌姓望出汝南、東海。根據《萬姓統譜》記載,昌姓人要數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在的兩廣。昌姓出過好幾位著名人物:東周初年有位“情報專家”昌他;後漢有東海相昌豨;南北朝時的梁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護軍將軍昌義之,在魏軍侵犯徐州時,建有輝煌的戰功;宋朝有嘉定進士昌正大、義州刺史昌義之。明朝有嘉靖進士昌應時;清朝有康熙乙未進士昌天錦,又有昌新運,任守備。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昌姓後裔分佈於蘇、皖、豫、鄂等地。

郡望和堂號:
郡望 汝南郡:漢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東海郡:有二處:一處秦時置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另一處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雙芝堂:湖北省仙桃堂號來歷:“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時,金人內犯,永守義不屈。宋祖特賜狀元,後遷太常寺丞。其時祠內產芝二根,此後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茂蔭堂:江西省萍鄉、湖南醴陵、貴州廣順堂號。高勳堂: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敦倫堂:安徽省六安市。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陽,湖北省江夏等地。

昌姓名人:
昌意昌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為嫘祖所生,其後代以昌為姓。

    昌僕:又名昌嫗,上古時人,顓頊之母。《史記·五帝紀》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見《河圖》。

    昌容:相傳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濟貧.食蓬縈根二百餘年,顏如二十許。 能致紫草鬻與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

    昌豨:三國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見<後出師表>。

    昌永:字禹功,宋狀元,南宋涇縣人。

    昌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篡修《大藏經》。
昌義之(?-523) 南朝梁歷陽烏江人。仕齊為馮翊戍主。

    昌元慶:諱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長有武略。

    昌友諒:明代遷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遷祖。

    昌應會: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縣多水患,應會輕徭緩賦,斬盡盜賊,因得罪權貴被調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念他。

    昌文貴:先一日,左副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戰沒。兆先者,埜先從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備宿衛。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戰死。   金超 男,1944年7月生,河南登封人。中學高階教師。現任登封市第五高階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系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嵩山文藝家聯誼會副會長,登封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嵩苑》文學季刊主編。長期以來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學校行政管理等工作,業餘愛好文藝創作。1991年就任五中校長以來,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辦學方針,大膽進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入激勵競爭機制,堅持學生個人操行、班級管理、教學工作的量化考核,實行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管理,把登封五中辦成了普教職教相結合的綜合性特色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升不人數逐年增加。學校曾多次榮獲市、縣級“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先進職工之家”、“黨建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1997年被評為鄭州市文明學校。《教育時報》、《河南教育》、《河南廣播電臺》、《河南日報》、《鄭州今古》等新聞媒介,曾先後10多次報道登封五中的德育工作和教學工作等方面的經驗,這些文章已先後被收進《中國當代改革者》、《跨入二十一世紀的輝煌篇章》、《成功之路》等國家級大型文集。個人先後10餘次被授予登封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優秀黨員等光榮稱號,1992年被鄭州市評為優秀校級幹部。工作之餘,常寫一些文學作品,所創作詩歌、散文、小說在省市以上報刊發表400餘篇(首),部分詩作被收入優秀詩選。   

昌玉榮 男,1944年9月生,山東肥城人。中共黨員。高階經濟師。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現任山東省肥城市對外貿易局副局長、副總經理。主持實施的黃牛改良、推廣青貯飼料和設計的豬舍被上級有關部門確認為試點經驗並加以推廣。調市外貿局後,潛心抓出口貨源培植工作。主持了青山羊、長毛兔等品種改良培育,使青猾皮、山羊板皮、兔毛等發展成為肥城的大宗骨幹出口商品,省、市定肥城為青山羊和長毛兔生產基地縣。在推行改革和改善企業管理上,主持編制的“關於開展小指標竟賽的獎懲意見”、“加強企業管理,實行分口核算”和“外貿公司崗位責任制”,受到省市外貿系統領導的重視和推廣。1984年主持的企業整頓工作,省政府給予單位銅匾獎。市政府給個人記功一次。企業連年被評為省市先進單位。在泰安市外貿企業中率先被國家經貿部賦予自營進出口權。近年來編寫了《搞活經營、開拓前進》、《一手抓收購,一手抓效益》等十幾篇專業文章,撰寫的《開展直購業務,促進外貿發展》的文稿印發至全省外貿系統,《山東通訊》給予專載。業績被載入《泰安高階專業技術職務名錄》、《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化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中國世紀語錄大典》等文獻。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