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姓圖騰(阿史那氏圖騰)
阿史那姓是源出突厥民族的古老姓氏,讀音作ā shǐ nà(ㄚㄕˇㄋㄚˋ),突厥語為“Ahsina”。是南北朝至唐朝時期古突厥大可汗家族的姓氏,為世代沿襲。阿史那姓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今多冠漢姓為史氏、李氏。《鄭通志·氏族略》雲:“夏氏之裔,居兜牟山。北人呼為突厥窟。歷魏晉十代,為君長。後屬蠕蠕,阿史那人最為首領。後周末,遂滅蠕蠕,霸強北土。蓋百餘年,至處羅蘇尼失等歸化,號阿史那。唐開元中,更為史氏。”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突厥族,出自古突厥族大可汗家族,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
阿史那為突厥姓。亦稱阿史吶、阿斯納,是南北朝至唐朝時期古突厥大可汗家族的姓氏,為世代沿襲。《姓氏詞典》注:“夏氏之裔。居兜牟山,北人呼為突厥窟,歷魏晉十代君長,後屬蠕蠕(中國古民族名,即柔然)。阿史那·最為首領。後周末,遂滅蠕蠕,霸強北土蓋百餘年。至處羅蘇尼失等歸化,號阿史那。唐開元中更為史氏。”
阿史那氏一族,在唐朝中、後期多改為漢字單姓史氏,亦有個別可汗被唐皇賜姓為李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按:
阿史那(Ashina) 為古突厥統治家族的姓氏,意為 “高貴的狼”,也具有“藍色” 之意,阿史那部因此被稱為 “藍突厥”,藍色並不是指有藍色的眼睛,而是指最高天神 “騰格里”,象徵對突厥的最高統治權,該氏族主要與阿史德氏聯姻,突厥滅亡後,被回紇人趕出草原,投奔唐朝,被唐王安置於中國各地,各支逐漸改為漢姓,後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
蒙古高原西部以及阿爾泰山的遊牧民,阿史那氏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率領突厥部眾滅柔然,建立了繼匈奴之後的第二個北方遊牧汗國。由於權力體系不完善,突厥分裂,阿史那氏的達頭可汗和沙缽略可汗分別建立了西突厥和東突厥,此後阿史那一族逐漸衰落。阿史那出自“涼州雜胡”,匈奴之別種,是五世紀初被北魏逐出涼州的“沮渠氏”,以及它發跡於“高昌西北”之山間牧場,則是可取的史料。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阿史那氏是源出突厥民族的古老姓氏,今已不再,多冠漢姓為史氏、李氏,分別融入各氏大家族,多以洛陽、范陽為郡望。
阿史那氏分衍的史氏、李氏後裔子孫,主要分佈在今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河南、甘肅、臺灣等地區,但至今尚未有自稱為阿史那可汗後裔者。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充套件,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定),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充套件,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絡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范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前突厥君王世系(公元552~581年)
阿史那·土門:(公元?~553年),突厥族,突厥史稱Ahsina-Bumin或Ashina-Tumen;前突厥汗國的建立者,伊利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52~553年為期一年。
阿史那·科羅:(公元?~553年),突厥族,突厥史稱Ahsina-Irksi;阿史那·土門之子,前突厥汗國第二代可汗,乙息記可汗,亦稱逸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53~553年為期不足一年。
阿史那·侯斤:(公元?~572年),突厥族,阿史那·土門之子,原名阿史那·俟斤,又名阿史那·燕都,前突厥汗國第三代可汗,木杆可汗,亦稱術汗可汗、突厥大伊泥溫木汗、阿史那木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53~572年為期二十年。
阿史那·庫頭:(公元?~580年),突厥族,前突厥汗國第四代可汗,佗缽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72~580年為期十年。
阿史那·庵羅:(公元?~581年),突厥族,前突厥汗國第五代可汗,第二可汗,亦稱庵羅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81~581年為期一年。
東突厥君王世系(公元581~630年)
阿史那·攝圖:(公元?~587年),突厥族,東突厥汗國第一代可汗,沙缽略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81~587年為期七年。
阿史那·處羅侯:(公元?~588年),突厥族,東突厥汗國第二代可汗,莫何可汗,亦稱葉護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87~588年為期兩年。
阿史那·雍虞閭:(公元?~599年),突厥族,東突厥汗國第三代可汗,都藍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88~599年為期十二年。
阿史那·染干:(公元?~609年),突厥族,東突厥汗國第四代可汗,意利珍豆啟民可汗(意智健可汗),亦稱突利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99~609年為期十年。
阿史那·咄吉:(公元?~619年),突厥族,東突厥汗國第五代可汗,始畢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09~619年為期十一年。
阿史那·俟利弗設:(公元?~620年),突厥族,東突厥汗國第六代可汗,處羅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19~620年為期兩年。
阿史那·咄苾:(公元?~634年),突厥族,東突厥汗國第七代可汗,頡利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20~630年為期十年。
西突厥君王世系(公元552~657年)
阿史那·室點密:(公元?~575年),突厥族,突厥史稱Ahsina-Istami;西突厥汗國第一代可汗,室點密可汗,亦稱葉護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52~575年為期二十三年。
阿史那·玷厥:(公元?~610年),突厥族,突厥史稱Ahsina-Touxanth;西突厥汗國第二代可汗,達頭可汗,亦稱步迦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75~587年為期二十八年。
阿史那·鞅素:(公元?~605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國第三代可汗,泥利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587~605年為期十八年。
阿史那·達曼:(公元?~619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國第四代可汗,泥厥處羅可汗,亦稱曷娑那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05~611年為期七年。
阿史那·射匾:(公元?~616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國第五代可汗,射匾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11~616年為期六年。
阿史那·統葉護:(公元?~628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國第六代可汗,統葉護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16~628年為期十二年。
阿史那·莫賀咄:(公元?~630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國第七代可汗,莫賀咄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28~630年為期兩年。
阿史那·咥力:(公元?~632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國第八代可汗,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30~632年為期兩年。
阿史那·欲谷設:(公元?~653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國第九代可汗,乙毗咄陸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38~653年為期十五年。
阿史那·曳步利設射匱:(公元?~651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國第十代可汗,乙毗射匱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42~651年為期九年。
阿史那·賀魯:(公元?~659年待考),突厥族,西突厥汗國第十代可汗,沙缽羅可汗,亦稱泥伏沙缽羅葉護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51~657年為期八年。
西突厥左廂咄陸五部君王世系(南庭世系,公元657~719年)
阿史那·彌射:(公元?~662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國第一代可汗,興昔亡可汗,亦稱奚利邲咄陸可汗,平壤縣伯,著名軍事家。在位時間從公元657~662年為期五年。
阿史那·都支:(公元?~679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國第二代可汗,十姓可汗,興昔亡可汗二世。在位時間從公元662~679年為期十七年。
阿史那·元慶:(公元?~692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國第三代可汗,元慶可汗,興昔亡可汗三世。在位時間從公元679~692年為期十三年。
阿史那·俀子:(公元?~697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國第四代可汗,俀子可汗,亦稱十姓可汗,興昔亡可汗四世。在位時間從公元693~697年為期五年。
阿史那·僕羅:(公元?~699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國第五代可汗,僕羅可汗,興昔亡可汗五世。在位時間從公元692~699年為期七年。
阿史那·拔部:(公元?~703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國第六代可汗,拔部可汗,興昔亡可汗六世。在位時間從公元699~703年為期四年。
阿史那·獻:(生卒年待考),突厥族,漢名史獻;突厥南庭汗國第七代可汗,獻可汗,興昔亡可汗七世。在位時間從公元708~717年為期十年。
阿史那·震:(公元?~719年待考),突厥族,漢名史震;突厥南庭汗國第八代可汗,震可汗,興昔亡可汗八世。在位時間從公元717~719年為期三年。
西突厥右廂努失畢五部君王世系(北庭世系,公元657~742年)
阿史那·步真:(公元?~667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北庭汗國第一代可汗,繼往絕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57~667年為期十年。
阿史那·遮匐:(公元?~679年待考),突厥族,漢名李遮匐;突厥北庭汗國第二代可汗,遮匐可汗,繼往絕可汗二世。在位時間從公元671~679年為期十二年。
阿史那·斛瑟羅:(生卒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北庭汗國第三代可汗,斛瑟羅可汗,亦稱竭忠事主可汗,繼往絕可汗三世。在位時間從公元685~703年為期二十四年。
阿史那·懷道:(公元?~740年待考),突厥族,漢名史懷道;突厥北庭汗國第四代可汗,懷道可汗,亦稱十姓可汗,繼往絕可汗四世。在位時間從公元704~708年為期五年。
阿史那·昕:(公元?~742年待考),突厥族,漢名史昕;突厥北庭汗國第五代可汗,昕可汗,亦稱十姓可汗,繼往絕可汗五世。在位時間從公元740~742年為期三年。
漠北東突厥君王世系(公元639~650年)
阿史那·思摩:(公元?~655年待考),突厥族,東突厥貴族;漠北突厥汗國第一代可汗,泥孰可汗,著名唐朝初期將領。在位時間從公元639~644年為期五年。
阿史那·斛勃:(公元?~650年待考),突厥族,漠北突厥汗國第二代可汗,乙毗車鼻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46~650年為期六年。
漠南東突厥君王世系(公元679~681年)
阿史那·泥熟匐:(公元?~680年待考),突厥族,亦稱阿史那·泥孰匐;漠南突厥汗國第一代可汗,泥熟匐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79~680年為期一年。
阿史那·伏念:(公元?~680年待考),突厥族,漠南突厥汗國第二代可汗,伏念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80~680年為期一年。
後突厥君王世系(公元655~745年)
阿史那·骨篤祿:(公元?~691年待考),突厥族,亦稱阿史那·骨咄祿、阿史那·不卒祿,後突厥汗國的建立者,著名軍事家,頡跌利施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55~691年為期三十七年。
阿史那·默啜:(公元?~716年待考),突厥族,亦稱阿史那·墨啜、阿史那·環;後突厥汗國第二代可汗,遷善可汗,亦稱阿波幹可汗、立功報國可汗、默啜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91~716年為期二十五年。
阿史那·匐懼:(公元?~716年待考),突厥族,後突厥汗國第三代可汗,拓西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716~716年為期不足一年。
阿史那·默棘連:(公元?~734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名稱為Bilge-Khan;後突厥汗國第四代可汗,毗伽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716~734年為期十九年。
阿史那·伊然:(公元?~741年待考),突厥族,後突厥汗國第五代可汗,伊然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734~734年為期不足一年。
阿史那·登利:(公元?~741年待考),突厥族,後突厥汗國第六代可汗,登利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734~741年為期七年。
阿史那·骨咄:(公元?~741年待考),突厥族,後突厥汗國第七代可汗,骨咄葉護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741~742年為期一年。
阿史那·烏蘇米施:(公元?~744年待考),突厥族,後突厥汗國第八代可汗,烏蘇米施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741~744年為期三年。
阿史那·鶻隴匐:(公元?~745年待考),突厥族,後突厥汗國第九代可汗,白眉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744~745年為期兩年。
突騎施君王世系(公元690~758年)
阿史那·烏質勒:(公元?~706年待考),突厥族,突騎施汗國第一代可汗,懷德郡王、西河郡王,亦稱烏質勒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690~707年為期十七年。
阿史那·娑葛:(公元?~708年待考),突厥族,突騎施汗國第二代可汗,金河郡王,欽化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707~708年為期兩年。
阿史那·蘇祿:(公元?~738年待考),突厥族,突騎施汗國第三代可汗,忠順可汗,亦稱蘇祿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708~738年為期三十年。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1:神話傳說
《周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二·突厥》雲:“突厥者,蓋匈奴之別種,姓阿史那氏,別為部落。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其足,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飼之。及長,與狼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狼在側,並欲殺狼。狼遂逃於高昌國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週迴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大,外託妻孕,其後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孫蕃育,漸至數百家。經數世,相與出穴,臣於茹茹。居金山之陽,為茹茹鐵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謂兜鍪為“突厥”,遂因以為號焉。或雲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
突厥阿史那部被別國滅族,只有一個十歲的小兒倖存下來。一隻母狼收留了他,將他哺育長大,並將他與狼相配。敵國得知,重新又派人將他殺害,並打算把與他相配的母狼一併殺死,身懷有孕的母狼於是逃往高昌國之北山,生下十男,子孫繁育,逐漸興盛。正是由於這樣的緣由,突厥族對狼頂禮膜拜。在突厥民族英雄烏可斯町汗的傳說中,是蒼狼引導他們,狼進兵進、狼停兵駐,最終取得勝利。
《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曰:“侍衛之士,謂之附離(bori),夏言亦狼也。”《隋書》與《北史》記阿史那氏為君長,皆有“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其本”之言。狼無疑是突厥族神聖的圖騰物,因而突厥諸部落中,對狼至為崇拜,每於旗纛上圖以金狼頭。突厥可汗亦每以狼頭纛賜其臣。
2:突厥國史
建立
突厥第一汗國的建立及同中原王朝的關係。領導建立突厥汗國的民族是阿史那氏。它在突厥遊牧汗國中的地位類似匈奴遊牧國家中的攣鞮氏,柔然遊牧國家中的鬱久閭氏。與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是阿史德氏,這兩個婚姻氏族統治著突厥部眾。關於阿史那氏的起源,《周書》、《隋書》各有大同小異的傳說。幾種傳說的共同點是阿史那氏以狼為圖騰,酋長的牙門之前建有狼頭纛,示不忘本。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傳說指出突厥先世曾經住在平涼,5世紀中葉因受北魏(386~534)滅北涼沮渠氏(439)的影響,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南麓,臣屬於柔然,世為柔然鍛奴。突厥掌握冶鐵技術,並時常來邊塞,“市中國繒絮”,在貿易過程中不斷吸收中原文化,這些顯然是促進突厥建國的重要因素。
發展
西魏文帝大統八年(542),突厥始見於漢文文獻著錄(《周書》宇文測傳)。大統十一年,西魏把持軍政實權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胡安諾盤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西魏,是為突厥與內地王朝正式交往之始。與此同時,阿史那氏的傑出首領土門降服相鄰的鐵勒五萬餘落,勢力蒸蒸日上,開始反抗統治著漠北高原、壓迫著突厥的柔然。
大統十七年,土門婚配西魏長樂公主,與中原的聯絡更加密切。次年土門重創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國,自立為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國,置汗庭於漠北高原鄂爾渾河流域的鬱督軍山(亦作烏德鞬山、于都斤山等)。伊利可汗建立的遊牧汗國(552~630)常被稱為突厥第一汗國或突厥前汗國,以與682~744年復興的第二汗國或後汗國相區別。汗國被視為可汗的私產,可汗的地位最尊,權力最高,其下有小可汗、葉護(在西部突厥,葉護地位似為可汗之副)、設(亦作察、殺、煞等)、特勤、俟利發、俟斤、吐屯、發等官職。下至低階官吏,分28等。大小官職由氏族酋長、部落首領等貴族統治階層世襲。隨著國家機器的建立,汗國也逐漸制定一定的刑罰、稅收(特別是向屬部斂取)制度。關於突厥汗國的社會性質問題,學術界尚無定論。雖然存在著牧主、族長佔有奴、婢的現象,但是還不足據以斷定其為奴隸社會。廣大突厥民眾穹廬氈帳,食肉飲酪,被髮左衽,逐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業。遷徙雖然無常,但諸部各有“地分”,總屬於可汗。
轉機
土門建立汗國後,一年後死,木杆可汗(或木汗可汗,553~572)、佗缽可汗(572~581)相繼在位,此時為突厥汗國勢力大一統階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20年,滅柔然(555),立東面可汗討契丹,聯合中原王朝征服吐谷渾(556),開創了汗國的強盛局面。他舍子而立弟佗缽可汗為汗,佗缽復以兄、弟之子分統汗國東面、西面。佗缽在位時控弦數十萬,東起遼東,西抵西海,斥地萬里,與中原的北齊(550~577)、北周(557~581)相抗衡。齊、周兩朝爭與它結為姻好,厚輸財物,以博其歡心。
崛起
西征中亞與第一汗國的分裂、滅亡。在前述期間,突厥也向西發展。 早在土門稱汗之始,即派弟(?)室點密(亦作瑟帝米) 西征中亞,統西方的十姓(On Oq)部落。室點密與伊朗的薩珊王朝(226~651)於563~567擊滅嚈噠。室點密作為西部可汗,以天山山脈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為活動基地,控制著歐亞草原和綠洲的商路。據拜佔廷史料記載,室點密與拜佔廷(東羅馬帝國)多次互通使節,並擬共同出征薩桑王朝,打破薩桑王朝對絲綢之路上的轉販貿易的壟斷地位。
鼎盛
在552~581年間,突厥是歐亞草原上最強大的國家,控制著東西交通與貿易要道。但是,這個迅速崛起的遊牧汗國,在政治結構上還沒有定型的可汗繼承製度,汗室的爭位內訌,加劇了草原遊牧社會固有的分裂趨勢,助長了小可汗或強大部落首領的割據傾向。西方室點密及其繼承人達頭可汗早就表現了明顯的獨立性,同時,東部突厥的幾位小可汗也各自割據一方。
581年,佗缽可汗死,諸小可汗互爭大可汗之位,581~583年間的大風雪造成草原上的大荒年,加速了突厥的分裂,結果其中最強大的爾伏 (爾拔)爭位成功,稱沙缽略可汗(582?~587)。此時,取代北周的隋於開皇三年(583)擊破突厥。大可汗、小可汗之間對立的激化,天災、疫癘的打擊,導致突厥第一汗國或前汗國於583年正式分裂為東(北)、 西兩個突厥汗國。
開皇四年,隋朝遵照沙缽略可汗之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的意願,賜之姓楊氏,並改封為大義公主。隋透過與突厥建立翁婿關係而與突厥建立了冊封的君臣關係,並使汗位固定於沙缽略可汗及莫何可汗一系,這在隋冊立突利可汗為大可汗——啟民可汗的事件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啟民因國內混戰疲憊而降於隋,隋助之重新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