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氏起源及歷史

本姓圖騰_本氏圖騰

本姓圖騰(本氏圖騰)

  本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其姓源複雜,有避難改姓為氏;有漢姓夷化為氏;漢化改姓為氏。本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七十六位,在臺灣名列在第一千三百七十一位。

【得姓始祖】

  劉協、朱元璋、劉佳·本志。

  劉協:字伯和,河南洛陽人。東漢王朝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母為靈懷皇后王榮。祁姓本氏族人皆尊奉漢獻帝劉協為得姓始祖。

  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名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朱明王朝覆滅之後,各等級的皇族貴胄皆受滿清政府抄斬之禍,皇室中有兄妹兩人被侍衛們死命救出,其中的妹妹後來嫁予一週姓人家。此後,兄妹倆皆更姓換名,將“朱”字上的一小撇去掉,表示堅決反清,不留辮子;又因為原來是高高在上在皇親,今成了隱姓埋名、朝不保夕的沒落之人,因此遂將“未”字上橫移於木下,改為“本”字,意為雖天降於地,但決不忘本,由此,誕生了該支本氏一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東漢靈帝后裔,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東漢末期,中國大陸的戰亂,導致大量民眾遷移向倭奴國,在彼地生息繁衍,成為現今的日本民族之一。現今日本國中的本氏已經夷化為本砥氏、山本氏、瀬本氏、本間氏等,復入華則簡稱本氏、原田氏。

  其源流衍化為:

  東漢靈帝劉宏→東漢獻帝劉協→石秋王→阿智王(阿知使主)→阿多倍(高尊王)→山本直→高市大領→檜前領主→家主→泉→橫佩→巖三→村主→本砥氏、山本氏、瀬本氏、本間氏、橋本氏、山本氏、本多氏、根本氏、野本氏、本田氏、吉本氏、池本氏、岡本氏、森本氏、藤本氏、本寧氏、本儀氏、西本氏、杉本氏、岸本氏、巖本氏、梨本氏、堀本氏、楠本氏……等等數十個本氏,皆具有明顯的劉氏一脈的姓氏表徵。

  源流二

  源於韃靼族,出自元朝時期韃靼族木氏氏族,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今蒙古族本氏,原為韃靼民族中的木氏家族,在元朝中期曾為朝廷上都大臣,至元朝末期犯滿門抄斬之罪,為免殺身之禍,其家被迫遷逃入中原,並取不忘本之意,在“木”字中添“一”為“本”。

  上都,亦稱北堂。在中國歷史上,元朝覆滅後的殘餘蒙古勢力,起先就是先退至上都重新建立起政權核心,因其地理位置在“北堂”,因稱“北元”。宋、遼、金時期,該地區原稱開平,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北部一帶,是蒙古汗國時期的都城,元朝時期的夏都。大元王朝建立後,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將國都以及政治中心遷至大都,即今北京,但到了每年的農曆4月,歷代元朝皇帝一般都要去上都避暑,並在上都處理政務,直至農曆8~9月秋涼時再返回大都。因此,上都一直保持了元朝政府政治分中心的地位。

  該支本氏起先僻居洧南地區(今河南洧川),後遷往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一帶繁衍生息,還形成了著名的“本莊”。目前,在長葛縣境內約有兩千餘本氏族人。

  按:

  要注意的是,在明朝時期,人們普遍把退據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權及其治下的所有蒙古族統稱為“韃靼”,這與嚴格意義上的韃靼民族還是有區別的。

  韃靼,屬於中國古代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一種稱謂,自唐迄元先後有達怛、達靼、塔坦、韃靼、達打、達達……諸多譯稱,其指稱範圍隨時代不同而有異。

  韃靼的原突厥文名為“Tatar”,本指居住在蒙古高原上呼倫貝爾地區的蒙古語族部落之一。最早的記載見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突厥文《闕特勤碑》,稱“Otuz-Tatar”即三十姓韃靼,當時是指稱突厥東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語族諸部,當因其中的“Tatar”部最強,故有此名,大抵相當於漢籍中的室韋。

  實際上,在公元三~四世紀中國南北朝時,由於匈奴及其它一些遊牧部落向西遷徙進入東歐,許多突厥部落先後移居烏拉爾山脈和伏爾加河流域,接受了當地使用烏拉爾語系民族的許多文化因素互相融合。公元五~七世紀,由於突厥汗國竭力向外擴張,大批突厥部落湧向西伯利亞、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的森林、草原地帶。

  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突厥文《伽可汗碑》中,還記載有“Toquz-Tatar”即九姓韃靼或稱九姓塔塔爾,並說明其曾與“Toquz-Oghuz”即九姓烏古斯曾聯合起來反抗突厥。公元八世紀中葉,九姓韃靼又與八姓烏古斯聯合反抗回鶻,其活動地域已到色楞格河下游及其東南一帶。此後,韃靼族人逐漸向蒙古高原中部、南部滲透。

  到了唐文宗李昂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鶻汗國的滅亡和回鶻民族的西遷,為韃靼族人提供了更大規模地進入大漠南、北的機會,“達怛”之名從此開始出現在唐武宗李炎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後的漢文籍冊中。

  唐朝末期,漠南地區的數萬韃靼族人被沙陀部人、晉王李克用父子招募為軍卒進入中原,參與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和權力角逐。同時,九姓韃靼則據有原回鶻汗國腹心地區鄂爾渾河流域。隨著韃靼族人逐漸取代了突厥語族部落成為蒙古高原的主體居民後,“韃靼”一名也漸演變為對蒙古高原各部、包括非蒙古語族部落的泛稱。

  至公元十一世紀初,韃靼族人開始在喀贊河與伏爾加河的交匯處建立了喀山汗國。

  至公元十三世紀初,蒙古人的鐵騎宣告了伏爾加-保加爾公國的滅亡,這個當時東歐最強大的政權在蒙古騎士的鐵蹄下,頃刻間土崩瓦解,到了南宋淳祐二年(大蒙古國乃馬真後稱制元年,公元1242年),一個西至中歐、東南歐多瑙河流域、東至俄羅斯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幅員遼闊的強大蒙古國家——成吉思汗之孫孛兒只斤·拔都的金帳汗國宣告成立,其後土耳其人、韃靼人、西班牙人和羅斯人,都成為金帳汗國御下的百姓。

  公元十三~十五世紀,西遷的蒙古族人以及大多數被併入金帳汗國的突厥族人部落,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互相結合,形成了新的韃靼民族。從血緣上講,其實韃靼民族中蒙古族人的成分很少,主要都是當地的突厥民族,但在文化上,包括姓氏文化,則蒙古民族的影響是非常明顯。

  公元十五~十六世紀,內訌不止的金帳汗國終於分裂成為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若干個小汗國,其中之一,就是韃靼貴族於明英宗朱祁鎮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建立的喀山汗國。同時,在這個歷史時期也形成了韃靼民族的各個地方分支,即:喀山韃靼人、阿斯特拉罕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烏拉爾韃靼人、卡西莫夫韃靼人、楚利姆韃靼人、粱贊州韃靼人、高加索韃靼人、米爾沙韃靼人、立陶宛韃靼人、託博爾斯克韃靼人、沃爾戈達韃靼人、雅羅斯拉夫韃靼人。其中,以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山一帶的韃靼族人的人數最多,經濟和文化也較發達。現在的韃靼人,澤主要是伏爾加河流域的保加利亞人、欽察人與少數蒙古人的後裔,因此他們對蒙古沒有任何認同,至今依然興致不減地狂熱宣傳泛突厥主義,“韃靼”只是承襲蒙古族人的稱謂。

  而與金帳汗國分裂的同時,在其西方一千公里外的地方,一個名為莫斯科公國的國家也開始悄悄的崛起,由此揭開了韃靼族人與俄羅斯族人之間一場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戰爭。一直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喀山汗國才被伊凡沙皇以十五萬大軍、一百五十門大炮所滅,殘餘族眾分散至各個蒙古族部落之中。

  西伯利亞地區的韃靼民族還包括圖拉韃靼人、秋明韃靼人、葉尼塞河韃靼人、米努辛斯克韃靼人等很多分支;而喀山韃靼人(包括伏爾加韃靼人)、卡西莫夫韃靼人、伏爾加韃靼人、米沙爾韃靼人這四支又合稱伏爾加-烏拉爾韃靼;阿斯特拉罕韃靼人還包括Yurtovsk韃靼人和Kundrovsk韃靼人這兩部,北高加索山區還有七個很小的韃靼人部落,他們實際上說著不同的突厥語和高加索語言。不同的韃靼人來源與文化也不同,在學術上不能只以“韃靼”籠統稱之,例如,克里米亞韃靼源於古代的哥德人(德意志系),受烏古斯人影響大;而阿巴坎韃靼是哈卡斯人,米努辛斯克韃靼是吉爾吉斯人留在西伯利亞的部分,西伯利亞韃靼是由西伯利亞汗國與部分藍帳汗國人混合而成的群體。

  但在喀山汗國覆滅以後,有一部分韃靼族人相對聚落在今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地區,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Toquz-Tatar”即九姓韃靼,或稱九姓塔塔爾,如今,他們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布林津、奇台和南疆等地區,就稱作塔塔爾民族,人口總數約為五千人。

  今天,韃靼族人主要分佈於中亞、俄羅斯的喀山、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地,他們在今天是俄羅斯這個國家中人口最多的突厥語民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今四川省綿陽市的本氏,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後。

  傳說,明末清初,在朱明王朝覆滅之後,各等級的皇族貴胄皆受滿清政府抄斬之禍,皇室中有兄妹兩人被侍衛們死命救出,其中的妹妹後來嫁予一週姓人家。

  此後,兄妹倆皆更姓換名,將“朱”字上的一小撇去掉,表示堅決反清,不留辮子;又因為原來是高高在上在皇親,今成了隱姓埋名、朝不保夕的沒落之人,因此遂將“未”字上橫移於木下,改為“本”字,意為雖天降於地,但決不忘本,由此,誕生了該支本氏一族。

  時至今日,每年清明時節,該支本氏家族人等都會團聚一堂,緬懷先祖,最獨特的,就是要展示由絲綢精美織繡的先祖從軍作戰時的畫卷。

  按:

  按該支本氏族人的姓源之說,那麼“朱”字本來就一直掛著“辮子”?

  另外,該支源本為朱明王朝之裔族的本氏,按其源說實際上是南明王朝弘光皇帝朱由崧的兄長、明福恭王朱常洵的長子桂恭王朱由一族,屬於明神宗朱翊鈞(即明萬曆皇帝)之孫,出河南洛陽一脈,福恭王朱常洵在李自成攻破洛陽後被殺。

  朱常洵有三個嫡系兒子,一是德懷王朱由樺,排行為長,死後諡號為“桂恭王”;二是明安宗即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排行為二;三是穎衝王朱由榘,排行為三,與朱常洵同時被殺。

  但朱由楥實際上比較早即在南明之初的混亂內訌中被殺,即在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突然“暴薨”,傳為兵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丁魁楚所弒,因為朱由崧怕這位兄長奪自己的南明皇帝之位,暗諭丁魁楚為之。丁魁楚由此還晉升為南明政權的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但是,歷史上未有任何記載指明朱由樺有什麼嫡系子女傳下,因此該支本氏有可能是朱由的一個庶支,也可能全非,因為從明朝末期至清朝乾隆年間,桂、川、滇、黔一帶的朱明子孫已經基本上被屠戮乾淨了,在西南地區一帶幾乎沒有朱明子嗣傳下(清朝中葉以後遷入者除外)。因此這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布楞都爾本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durbe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布楞都爾本氏中即有冠漢姓為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族科本氏,亦稱庫奔氏,世居厄魯特(今內蒙古西部地區),滿語為Kebe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庫氏、本氏等。

  源流五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清朝時期鄂溫克阿爾本昌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布特哈志略》記載:

  鄂溫克族阿爾本昌氏,世居雅魯河(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bentcang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阿爾本昌氏中皆有冠漢姓為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劉佳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劉佳氏,亦稱留佳氏,滿語為Li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松花江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劉氏、雷氏、本氏等。該支本氏鼻祖為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之妃信妃的父親、大將軍劉佳·本志。信妃初賜號信貴人,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冊封為信嬪,後由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尊封。在劉佳·本志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取先祖名字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本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七十六位,在臺灣名列在第一千三百七十一位,以天水、巴西為郡望。

  今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馬力鎮,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四川綿陽安縣秀水鎮,河北省滄州市,臺灣省、日本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本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山陽郡:古代山陽郡有二:①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的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5年),又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②東晉朝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晉安帝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包括今河南省修武(青陽城)、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蘇省淮安市一帶地區。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南充是已有建城兩千二百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東北中心城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久負盛名的水果之州。南充地區開發較早,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夏王朝時期為“有果氏”之國,殷商時期屬巴國,周王朝事情為巴子國屬地。戰國時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巴子國國都遷閬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丙午,公元前315年)秦滅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戊申,公元前313年)置閬中縣,隸巴郡(今重慶)。秦朝時期郡縣建置依舊。西漢初期,析閬中縣置安漢(今四川南充)、充國縣。新莽時更安漢縣為安新縣。東漢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境內建巴郡,轄安漢(郡治)、閬中、西充國(充國更名)、南充國縣(析充國縣置)。東漢建安六年(庚午,公元370年)改巴郡為巴西郡,郡治遷閬中,隸屬未變。三國蜀漢、西晉、成漢時期,郡縣依舊。東晉時期,閬中為北巴西郡郡治,轄西充國(郡治)、南充國、安漢、羔羊縣(今儀隴境)。南朝劉宋時期,巴西郡為僚人所聚,郡縣遷今綿陽市境內僑置,轄閬中(郡治)、安漢、西國(西充國改)、南國(南充國改)、羔羊縣。南朝齊時期,郡縣建置依舊。南充安漢閣朱德故居唐代,隸山南西道,境內建三州,轄閬州(閬中郡)閬中(閬內改,州郡治)、思恭(今四川閬中)等十九縣。五代時期,州縣設定未變。後唐時期於閬州置保寧軍,於果州置永寧軍。北宋時期境內建三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十三縣。南宋時期,境內建一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縣及隸利州路的閬州閬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縣和蓬州蓬池(州治)、儀隴、營山、伏虞、良山、相如縣等二州十五縣。明朝時期隸四川布政使司,境內建兩府,轄順慶府南充、西充縣和蓬州、營山、儀隴縣,保寧府閬中(府治)、南部等一州六縣。清朝時期隸四川省,境內建川北道,轄保寧府閬中(道府治)、南部縣,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營山、儀隴和蓬州(縣級州)等兩府一州六縣。民國初期隸四川省,境內建嘉陵道,轄南充(道治)、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蓬州改)等七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境內建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南充(區治)、蓬安、營山、儀隴、西充、南部等六縣。閬中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隸川北行署區,境內轄南充市(區治,區直轄)、南充、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等一市六縣;屬南充專區(治今嶽池縣九龍鎮)。1952年撤川北行署區,隸四川省,南充專區治遷南充,轄縣未變,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1953年撤劍閣專區,劃閬中縣隸屬。1968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地區。1991年1月閬中撤縣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區、南充市及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轄順慶(市治)、高坪、嘉陵三區及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五縣,閬中市由省直轄,南充市代管。

  堂號

  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青陽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

  巴西堂:以望立堂。

  原田堂:以望立堂。

  大藏堂:以望立堂。

  字輩

  四川綿陽本氏字輩:“元……有德大成……”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