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濟吉特姓圖騰(博爾濟吉特氏圖騰)
博爾濟吉特是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載,蒙八旗姓氏之一,乃元太祖成吉思汗後裔,散處錫喇、穆楞烏嚕特、扎嚕特、克嚕綸、察哈爾、乎倫貝爾、克什克騰、阿巴噶、巴嶽特等地方。或雲:成吉思汗十一世祖孛兒只吉歹(按:當即“博爾濟吉特”之別譯),以部為姓。後或改為單姓包,蓋取博爾濟吉特之首音諧近似音之“包”而得。
【得姓始祖】
孛端察爾、也速該巴特爾:博爾濟吉特氏,就是蒙古族孛兒只斤氏,其始祖是蒙古族先祖孛端察爾,是成吉思汗的上十代先祖。在蒙古民族中,凡是出自孛端察爾的諸氏族部落,概被稱為“尼倫”(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氏(孛兒只斤氏)族人皆尊奉孛端察爾、也速該巴特爾為得姓始祖。
傳說,蒙古族有個始祖母阿蘭,據記載阿蘭與丈夫生了兩個兒子,在丈夫死後又生了三個兒子。阿蘭說三個小兒子是她與一個黃白色的神人的後代,是上天的兒子。從此之後,這三個兒子的後人就被稱為純潔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屬於其中的一支孛兒只斤氏,除此之外,還有主兒乞氏、泰赤烏氏等。蒙古部的可汗都出於這個家族,所以被稱為“黃金家族”。
蒙古族的名稱起源:
蒙古族的名稱起源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河東岸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據《舊唐書·北狄傳》記載,“蒙兀”是蒙古族一詞最早的漢文音寫。在宋、遼、金時期,史籍就有“萌古”、“蒙骨”、“萌骨”、“蒙古裡”等譯稱。“蒙古”一詞,《史集》的作者拉施特解釋為“質樸”,蒙古文獻中多解釋為“永恆的中心”。公元十三世紀初,蒙古一詞由民族部落名稱正式變成民族的名稱。
蒙古族主要由巴爾虎、厄魯特、布里亞特等幾個支系組成。
1.巴爾虎部:
巴爾虎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一個部落。巴爾虎早在蒙古各部統一前就已屢見經傳。南北朝時期稱其為“撥也稽”;隋唐時期稱其為“撥野固”、“撥野古”或“撥也古”。《蒙古秘史》和《史集》、《元史》稱為“巴爾虎”或“巴爾虎斤”。“撥野古”是柔然部一支,公元四世紀前居住於興安嶺西麓,後遷至今貝加爾湖地區。從公元六世紀開始,受突厥汗國統治。因突厥對統治各部“衰斂苛重”、“徵稅無度”引起“撥野古”等部的反抗,並脫離突厥統治。唐時,“撥野古”等十餘部相繼歸服唐朝,該地置為州府。在南北宋、遼、金時期因蒙古高原各部落間的戰爭,巴爾虎部落逐北移到貝加爾湖東南部的巴兒忽真河流域,稱為八剌忽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撥野忽”仍在“巴兒忽真河”一帶過著半遊牧半狩獵的生活。因此,草原上的蒙古牧民稱他們為“槐因亦爾堅”,意即“林中百姓”。元朝將這一地區稱為“八里灰地面”。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後的公元1207年,派長子拙赤征服“林中百姓”,其中包括巴爾虎、厄魯特和布里亞特等部落。清朝初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降服貝加爾湖地區蒙古諸部。公元十七世紀上半葉沙俄開始涉足貝加爾湖地區,迫使沿岸遊牧的部落移到喀爾喀蒙古地區,巴爾虎成為喀爾喀蒙古的屬部,生活在喀爾喀蒙古的北部,其中一部遷至嫩江上中游。他們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一起先後駐黑龍江、莫日根、齊齊哈爾各城及布特哈地區。
巴爾虎又分為陳巴爾虎和新巴爾虎兩部。
⑴.陳巴爾虎: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清廷平定黑龍江流域,巴爾虎部落中除一部分加入清八旗分遣各地外,還有一部分遷往喀爾喀蒙古者,即編入蒙古各部,另有一小部分遷往俄羅斯境內居住。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朝為加強呼倫貝爾邊防,從布特哈地區抽調三千兵丁,組成索倫八旗,(亦稱呼倫貝爾八旗)進駐呼倫貝爾,其中有二百七十五名巴爾虎兵被編到呼倫貝爾左翼的正藍旗三個佐(每佐六十名兵丁)和鑲白旗的第二佐、第三佐,駐牧於海拉爾河以北地區。1919年,經中華民國政府批准,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以索倫左翼正藍旗和鑲白旗共5個佐的巴爾虎人為主,組建陳巴爾虎旗。由於他們編入清八旗較早,又比由喀爾喀部遷來的巴爾虎早兩年,故稱他們為陳巴爾虎。
⑵.新巴爾虎:
居住在喀爾喀蒙古地區的巴爾虎人因與喀爾喀部落統治者不合,於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偷渡國境進入俄羅斯境內,而又被俄羅斯遣送回來,其首領黑力太等被清朝處死,餘者仍在喀爾喀界內居住。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喀爾喀車臣汗部貝子揚其佈道爾吉旗屬巴爾虎管理,章京車楞與都古爾領兵前往額爾德尼召軍營,揚其佈道爾吉不接見並加以辱罵,引起憤恨。車楞和都古爾聯合巴爾虎各姓氏的人請求加入清八旗,獲得批准。1734年7月,1984名巴爾虎兵丁及家屬遷往呼倫貝爾。按索倫兵制,將其中的兩千四百人以六十人為一佐,組成四個佐,分為左、右八旗。這兩旗因他們比陳巴爾虎部晚兩年遷來呼倫貝爾,故稱為新巴爾虎。
2.厄魯特部:
厄魯特部人是來源於四衛拉特的一部分,也是當今呼倫貝爾地區蒙古族中最早來到現鄂溫克族自治旗伊敏河中游駐牧的部落。厄魯特蒙古在《元朝秘史》稱斡亦剌惕,是“林中百姓”較為著名的部落。公元1731年1月,舍布騰旺布里亞特向清朝請求牧地,這與雍正皇帝分散厄魯特降民,使其遠離準噶爾部的計劃不謀而合。公元1732年1月,舍部移牧喀爾喀河,2月,清廷又以“東方呼倫貝爾海拉爾河流域,水草美,林茂,獸、魚多,宜於爾等生存的好去處”,派使者帶銀兩到舍布騰旺布處,協助遷往呼倫貝爾,並以舍不騰旺布為厄魯特總管,遊牧於今錫尼河南、伊敏河東地區。這一部分厄魯特因先一步遷來,又稱陳厄魯特。公元1755年,有一部分準噶爾兵民被清軍俘獲,遣送黑龍江等地。其中厄魯特人遷居呼倫貝爾。他們是杜爾伯特臺吉布郎胡、布林、白勒噶孫和噶勒珠得臺吉西增伯、明嘎德部臺吉迪木其、布珠來等三個部落。公元1790年,經黑龍江奏請皇上允准,平分給陳厄魯特兩個蘇木,這一部分厄魯特部又稱新厄魯特。先後兩次遷入呼倫貝爾的厄魯特蒙古人共五百九十戶,絕大部分居住在現鄂溫克旗伊敏蘇木。
3.布里亞特部:
布里亞是蒙古族中一個古老的民族。《蒙古秘史》寫作不裡牙惕。他們統稱為浩裡11姓,遊牧於從貝加爾湖南岸到黑龍江的廣闊地區。
公元1207年,拙赤率領大軍,征服“林木中百姓”,浩裡土默特(浩里布里亞特)也和其它“林木中百姓”的各部落一樣被征服,成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一個部落。
公元十六世紀中後期,代洪臺吉與巴勒金公主婚後,居住在額爾古納河北岸的烏利仍格之地,十一姓豁裡、禿馬惕(布里亞特)人從此就遊牧在額爾古納河、色楞格河的廣闊草原,直至公元二十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波及到布里亞特地區後,在布里亞特人中間掀起了遷與不遷的激烈鬥爭。正在爭論不休之際,俄國白匪阿塔曼、謝苗諾夫等殘部被蘇聯紅軍擊敗,退到布里亞特地區頑抗,使布里亞特人居住地區成為戰場。在這種情勢下,1918年初,一部分佈里亞特、哈木尼幹(鄂溫克)牧民帶著家屬,趕著畜群,進入呼倫貝爾右翼地區,呼倫貝爾衙門將這批布里亞特人安置在錫尼河地區。1922年,有一百二十二戶七百多人的首批布里亞特移民進入錫尼河地區,建立布里亞特旗,轄四個蘇木。此後,布里亞特與哈木尼幹人便不斷遷入,到1928年,人口達三百人,擴建為八個蘇木。
4.其它蒙古部:
除巴爾虎、厄魯特、布里亞特部以外,呼倫貝爾境地內還主要有從哲里木盟、興安盟和自治區內外遷入的蒙古族。1960年,經自治區批准,由扎賚特旗等旗向新巴爾虎左、右兩旗移入蒙古族一百餘戶五千餘人。鄂溫克族自治旗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到1989年,由外地移居的蒙古族有一萬六千餘人,多屬扎賚特、科爾沁蒙古族。
公元1253年12月13日,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征服了大理國,從此坐鎮統治雲南達一百二十八年,眾所周知的雲南眾多蒙古族後裔,大多是當時軍政人員的後代,他們入滇的時間長達七百五十年;另外也有如曲靖餘氏一樣,是明洪武十四年元政權滅亡後匿於雲南的。餘氏在元末輾轉四川、貴州等地後,遷入雲南的不僅有沾益一支,最多的是定居於宣威的餘氏,人數約有萬人。此外的蒙古族後裔分佈在全省各地,大致有如下幾支:石林縣楊姓蒙古族後裔,始祖為普魯海牙將軍;文山州夥姓蒙古族後裔,始祖為元朝樞密院的虎都鐵木兒;通海縣奎姓蒙古族後裔,始祖則是元駐通海曲陀關都元帥府元帥阿刺鐵木兒;開遠伍姓蒙古族後裔,始祖是元宣德王必答失裡;安寧雁塔村馬姓蒙古族後裔,始祖也池卜花,其它還有朵姓、王姓、歹姓等。雖然經過幾百年的融合,他們大多已和周圍各民族和睦相處,生活習慣也沒有太大的區別了,但仍可從生活細節上尋找出祖先的“蛛絲馬跡”。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蒙古乞顏部族,一說源於姬姓軒轅氏,出自蒙古族尼倫奇雅特·古孛爾只斤·乞顏部(亦稱乞彥、奇渥溫),屬於以部落、部族名稱為氏。
關於乞顏氏的遠源,一說為白狄,一說為拓拔氏,而拓拔氏即為黃帝軒轅氏的北支後裔。遠古蒙古族人的圖騰為“孛兒貼赤那”,形象示為蒼狼,亦可能為孛兒只斤氏的姓氏起源,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博爾濟吉特氏,就是蒙古族孛兒只斤氏,其始祖是蒙古族先祖孛端察爾,是成吉思汗的上十代先祖。在蒙古民族中,凡是出自孛端察爾的諸氏族部落,概被稱為“尼倫”(黃金家族)。
孛端察爾在眾兄弟的幫助下,俘獲了札兒兀惕部落的一名女俘札兒赤兀惕·阿當罕·兀良合真氏,從此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出自孛端察爾的諸氏族部落,因各有名號,概被稱為“尼倫”。到屯必乃的兒子合布勒汗時,才複用古老的奇雅特稱號,其子孫被稱為奇雅特氏。
孛端察爾的後裔發展到合布勒汗的孫子也速該巴特爾時,開始起用“孛兒只斤”這個稱呼,形成後來的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他自稱孛兒只斤·奇雅特(突厥語,漢義“藍眼睛的奇雅特人”)。依照血統,成吉思汗源本應屬奇雅特氏人,其祖輩是該氏族的族長。所以,蒙古乞顏部自成吉思汗始,“奇雅特”就以高貴和偉大而聞名於世,並且凌駕於其他各蒙古部落之上。這在史籍《元史》上稱為:“奇渥溫氏”,也是正確的。
孛兒只斤氏在古突厥語中意為“藍眼睛的人”,早年稱“乞顏·孛兒只斤”,自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以後單稱“孛兒只斤”,其後裔族人分佈在全國各地,後有滿族、鄂溫克族等貴族階層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jigit Hala。
清朝時期從滿文轉譯過來的漢稱就是“博爾濟吉特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在清朝中葉以後的漢化姓氏多為鮑氏、寶氏、包氏、孛氏、鐵氏、餘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等諸氏。
博爾濟吉特氏(孛兒只斤氏)族人皆尊奉孛端察爾、也速該巴特爾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博爾濟吉特氏族,元朝時期譯為“孛兒只斤氏”,出自古突厥語,意思是藍眼睛的人。有人推測,這是由於成吉思汗鐵木真具有高加索血統的緣故。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大封宗室,命博爾濟吉特氏族世守蒙古本部,並規定只有博爾濟吉特氏族的人,才有繼承蒙古大汗的資格,因而後世便稱博爾濟吉特氏族為“黃金血胤”或者“黃金氏族”。
元朝末期,元順帝博爾濟吉特·脫歡鐵木爾遁逃回漠北,繼續稱雄。蒙古後來分裂成瓦剌、韃靼與兀良哈三部。在有明一朝,瓦剌、韃靼與兀良哈三部與明爭戰不休,明成祖朱棣便曾五次親征。
兀良哈部後來歸順明朝,從此衰落。
瓦剌與韃靼兩部一直是內鬥不斷。瓦剌部的臺吉·脫歡曾統一東蒙古,但因為他不是“黃金血胤”,遍立博爾濟吉特·脫脫不花為大汗。臺吉·脫歡死後,其子臺吉·也先繼任太師,揮軍進攻明朝。明英宗朱祈鎮親征,卻於土木堡兵敗被俘。臺吉·也先大軍挾持著明英宗包圍北京城,尚書于謙臨危受命,擁立明英宗之弟朱祈鈺為帝,改元景泰,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景皇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並挫敗臺吉·也先。
臺吉·臺吉也先大軍挾明英宗回返蒙古,而後又在談判中釋回明英宗。明英宗回國後,在其母孫太后幫助下,趁著明代宗重病,發起復辟,改元天順,枉殺于謙、幽禁明代宗,後來又命太監蔣安勒死了明代宗。
在明英宗復辟進行的同時,蒙古瓦剌部也正在進行篡位奪權的戲碼,臺吉·也先不甘居於脫脫不花之下,暗害檯面上的“黃金血胤”世系,後自立為汗。然而,由於不是“黃金血胤”,加上自己急於擴張大汗權力,結果引起蒙古貴族們的強烈不滿,被部下阿喇知院所殺,瓦剌部從此中衰。
瓦剌部中衰後,韃靼部逐漸興起。韃靼部的雄主俺答汗於明武宗嘉靖年間壓迫明朝,破壞了明朝與蒙古的貿易關係。在明穆宗隆慶年間與明神宗萬曆年間,在大臣高拱、張居正主政下,起用大將李成梁、戚繼光等邊帥,並以總督王崇古前往韃靼部交涉,許以王爵,俺答稱臣於明王朝,封順義王。
俺答逝世後,其子黃臺吉繼。黃臺吉即位三年而亡,撦力克又嗣,撦力克死後,韃靼部大亂,最後由撦力克孫卜失兔即位。此後的四十餘年間,明朝與韃靼部關係友好。
這四十年的和平,韃靼部奇女子三娘子居功厥偉。三娘子原為俺答汗的外孫女,本來許配給俺答汗的孫子把漢,但是俺答汗見三娘子貌美,竟強納為己有,結果引起了一場祖孫戰爭。三娘子最後選擇支援俺答汗,俺答汗聽從了三娘子的意見,與明朝交好。俺答汗死後,三娘子委身於黃臺吉、撦力克,受封忠順夫人,執掌韃靼的兵權。撦力克死後,各路臺吉展開對汗位的競逐,由於三娘子的部眾既多、聲望又高,卜失兔便想續娶三娘子,被三娘子拒絕。如此韃靼部內部大亂,三娘子為安定韃靼,同意再嫁卜失兔,卜失兔接收了三娘子與她的部眾,繼續效忠於明朝。三娘子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去世。
不久,東蒙古科爾沁的莽古思由於與海西女真的葉赫部交好,而與葉赫合兵攻打建州左衛,野豬皮大敗葉赫部,莽古思於是倒向新興的建州左衛,並嫁愛女哲哲與野豬皮嫡子皇太極,又嫁孫女與野豬皮,是為壽康太妃。
科爾沁在蒙語的意思是弓箭手,其地在今通遼市境內,清史稿的記載中,在喜峰口外,距離北京九百公里。
科爾沁的黃金血胤,始祖於成吉思汗弟哈布圖哈薩爾,科爾沁的六紮薩克,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喇特、阿拉善、青海和碩特等,都是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
哈布圖哈薩爾的第十四孫奎蒙克塔斯哈喇,生子二人,長為博第達喇,次為諾門達喇,博第達喇有子九人,齊齊克、納穆薩、烏巴什、烏延岱科託果爾、託多巴圖爾喀喇、拜新、額勒濟格卓禮克圖、愛納噶、阿敏,齊齊克長子奧巴是土謝圖部始祖,土謝圖汗,納穆薩之子即為莽古思,由莽古思派下,分出三部,札薩克多羅冰圖郡王洪果爾(又譯孔果爾)、札薩克達爾漢巴圖魯親王滿珠習禮與貝勒棟果爾。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族四代與愛新覺羅家通婚,清順治元年,愛新覺羅·福臨頒佈詔書曰:“朕世世為天子,爾等亦世世為王。”
科爾沁所部六旗,分左右翼。土謝圖親王掌右翼,附扎賚特部一旗、杜爾伯特部一旗;達爾漢親王掌左翼,附郭爾羅斯部二旗,統盟於哲里木,右翼中旗駐巴顏和翔,左翼中旗駐伊克唐噶哩克坡,右翼前旗駐席喇布林哈蘇,右翼後旗駐額木圖坡,左翼前旗駐伊嶽克里泊,左翼後旗駐雙和爾山。
六旗各設一名札薩克(即蒙語中的執政官,對本旗有完全治權),扎薩克和碩土謝圖親王、扎薩克和碩達爾漢親王(卓禮克圖親王附於此旗)、扎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扎薩克多羅冰圖郡王、扎薩克多羅郡王、札薩克鎮國公。
清朝咸豐、同治之際,清軍的一代名將札薩克多羅郡王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以軍功晉升為博德勒噶臺和碩親王。清同治皇帝出生時,於養心殿舉行了的君臣抱兒禮,賜世襲罔替。後來,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成為抵抗太平天國大將李開芳、林鳳祥的主力軍隊,並將兩人擊敗。
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時,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負責斷後,於通州與英法聯軍交戰,結果全軍覆沒,被奪爵,仍任欽差大臣,隨恭親王交涉和談事宜。至清同治年間,農民起義軍捻軍又起,清朝政府重新起用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命與捻軍交戰,由於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習性傲空,結果於山東曹州被東西捻軍合圍,戰中被起義軍炮擊而亡。
【郡望堂號】
郡望
漠 北:漠北,在歷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動中心。從秦朝末年起至清朝統稱“漠北“。漢朝時期所稱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帶,因其大部分位於長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稱漠北,比照現在的政區,主要分佈在蒙古國(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貝加爾湖流域及葉尼塞河上游一帶,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為界,東大致到克魯倫河,西以杭愛山,阿爾泰山一線。在漢武帝時期,出於主動打擊匈奴的需要,漢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陰山以北的大沙漠中。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的政權多建庭於漠北,這樣與南面的農居民族政權隔了一個大漠,有利於揚長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和東突厥都曾在一段時間內建庭於漠南,對漢族政權保持忠誠,然而其內心還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
漠 南:主要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匈奴的發祥地就在漠南的陰山(今內蒙古鄂爾多斯)。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家族譜序
博爾濟吉特氏族譜序:
“溯我博爾濟吉特氏之始,自西域額納特克國(即天竺國)嘛哈薩嘛諦汗,遞傳數千年,至沙爾巴汗子庫諄三搭裡圖,乃去其國,東遷圖伯特國,都焉。再八傳博爾特齊諾,又去其國,北行至浙特之地,擇水草而居。又二十四傳至成吉思汗,是為元太祖,統各部落而臣之,建國號曰蒙古。再傳至世祖呼必烈汗,撫有中國,混一區宇。傳之十世,至順帝妥懽帖睦爾汗,棄中國出塞,乃居蒙古故地。子孫延及,至林丹呼圖克圖汗,國紀傾頹,所部之眾皆分崩離析;未有寧宇。恭逢我太高祖皇帝龍飛東國,蒙古宗支濟農、諾音輩,相率歸戒,仰叨高厚之恩,撫卹優渥,願居塞外者,或封王,或封貝勒,各率所屬,以藩衛北邊:其願為內臣者,則錫以公、侯、伯世職,或尚公主,或婚郡君,延及子孫,世叨榮寵。又查薩克圖汗、圖謝圖汗,徹臣汗等七旗喀爾喀,為厄魯特噶爾丹所破,部眾逃竄,三汗及眾諾音手相率投誠,蒙聖祖仁皇帝開興廢繼絕之恩,收納豢養,待造官兵,代為招撫散亡,復其三汗故號,封眾諾音等為王、貝勒、貝子、公、扎薩克、臺吉等有差,又為分旗分佐領以處之。後御駕親征,滅噶爾丹,使喀爾喀各歸故土,數十年來,仰蒙聖恩,復其本業,坐享昇平,子孫繁衍,部眾富盛,向之所謂七旗者,今已七十旗矣。
計我博爾濟吉特氏宗支,今為汗者三,為王者數十,為扎薩克(掌一部之政者)各統一部落者百餘人。幸能恪恭奉職,勉故馳驅,皆沐聖代鴻恩,有加無已,故得休養生息,以樂育於光天化日之中也。噫!亦盛矣。
我蒙古自始祖以來,雖盛衰不一,聚散無常,而俗尚簡易,服用儉樸,且能勤畜牧,耐勞勒,凡蒙委使,奮勇爭先,戮力疆場,克奏偉績。故迄於今,猶得荷累朝之厚澤,沐列聖之殊恩,重以姻婭,榮忝戚畹,襲以世爵,位列藩屏,共際聖明之世,常依日月之光,豈非我傅爾濟吉特之厚幸歟?
夫國有史,家亦有乘。蒙古自出塞以後,屢遭威勒特之變,殘編散帙,缺略殊多,各家紀載,每至互相舜錯,老成凋謝,文獻無徵,世遠年漫,前人事蹟,或致廢墜。
密忝蒙古裔孫之列,不揣恩陋,欲述先人支派源流,以垂後祀。緣王事馳驅,未能如願,今年逾耳順矣。爰於退食之餘,廣覽博稽,詳加考證,刪繁摘要,錄其次第源流,以備家乘;譯以滿、漢文字,以便披覽。後之子孫,欲求先世支派原委,展閱斯編,暸然在目。因以念世澤之綿長,感聖恩之高厚,勉為忠孝,毋至隕越,亦不負餘區區述譜之意,是又餘之所厚望也矣。(雍正十三年八月朔都統裔外羅密謹序)
夫羅公者,押吾族之中郎歟,抑吾族之董氏歟,何紀事若是之詳貫也?羅密字慎夫,幼而聰穎,長而明辯,性耽書史,好學不倦,馬足車塵,未嘗綴卷。尤喜讀史,嘗聞評古人之得失,片言印中當時之病,頓剖後世之疑,雖老儒亦不能屈,故紀事詳貴,纖微備我焉。
夫博爾濟吉特氏自元太祖、終於順帝,凡一十四主,入主中華,共一百六十二年。議禮制度,文獻足徵。自應昌殂謝,至序事之年,三百有餘歲。雖斯文未喪,竹汗猶青,而更遭威勒特噶爾丹幾番劫火,鮮不為斷簡殘編者矣。而羅公乃能於塞上出使之暇,問俗聞風,徵其遺載,分晰支源,正誤音韻,囊括古今,補綴成帙。上溯太古,下及當時,莫不似繭抽絲,如針貫線。凡入滿洲八旗世職罔替者,或休慼相關,或暇莩示寵,仰賴聖明興滅繼絕之鴻慈,高天厚地之大德,使後嗣子孫得知,凡中外我博爾濟吉特之裔,鹹含哺於光天化日之下者,皆由皇仁再造之力也。我後嗣子孫,能不用埃於萬一耶?噫!羅公之功,不亦偉乎?
清嘗有志欲述家乘,既不能稽古,更陋於寡聞,是以瑜年不就,握管茫然。今閱此冊,皆清心力所不能及者,可見有志者事竟成也。雖然,中郎逝矣,繼起何人?若清也,今四十奇一春矣,而五十年之事,耳之所曾聞,目之所曾見者,敢不勉續之以答羅公述譜之苦心,成自己之夙志耶?今謹按《通志》年表,凡先人職官曆任,評註原委,使後嗣子孫,得知祖宗創業維難,子孫當思守成不易,以補羅公之不逮,亦不為不無小補也,云爾。(乾隆四十六年歲次辛丑秋八月既望,侶園博清額撰序)
巴圖孟克太衍汗:
汗自幼育於巴海家,有失調護,得痞疾。湯古特圖勒格爾之子特睦爾哈達克等昆弟七人謂巴海曰:“此子宜善撫之,否則與我。”弗與,奪之去。特睦爾哈達克之妻鄂雲達爾日以銀怨盛駝乳摩其患處,至銀怨穿,痞下如萍者七枚始愈。後即位,欲報先世之仇,徵威勒特國。步卒牛軍先三日啟行,汗同滿都海賽音哈吞親統騎兵,使克式克滕部之阿來通開道,至特思布林都之地,與威勒特戰,大勝之,服其四萬威勒特。下令威勒特國士將:嗣後,房舍不得稱殿宇,冠纓長不得過四指,居常許跪不許坐,食肉許齧不許割,改“烏蘇克”(酸奶)之名為“扎格”:其部眾以食肉用刀跪請,許之,餘悉如今。威勒特至今猶奉行焉。
兵還,命郭爾羅斯部託和齊少師等將兵徵伊思滿大師,即前此滿都古爾汗前讒害巴顏孟克博爾呼濟農者也。拖和齊少師誅伊思滿太師而納其妻郭羅代焉。
滿都海賽音哈吞初生圖魯博羅特、烏魯思博羅特,次生巴爾思博羅特、阿爾思博羅特,次生鄂齊爾博羅特、阿爾出博羅特,最後生阿爾博羅特及圖魯爾圖公主,皆一母焉。汗又娶無量漢呼圖克少師之女蘇睦爾哈吞,生格勒三紮、格勒;娶威勒特孟格里阿噶爾古之女庫綏哈吞,生噶魯帝臺吉、五巴三察青臺吉。共十一男一女也。
汗夙仇皆已雪滅,大賚勳臣,皆賜以“代達爾漢”之號焉。右翼鄂爾多斯圖們哈拉克坦部之拜音珠呼爾達爾漢、永奢布布列雅成之朱爾噶代墨爾根、土默特毛名鞍之多和倫阿噶爾古三大臣,請於諸皇子中封一“濟農”,出鎮三藩。汗封次子烏魯思博羅特濟農,掌右翼三萬眾。時永奢布之義巴來太師、鄂爾多斯部之滿都賴阿噶爾古謀曰:“封一主至,則我等不克自專主矣,乘此殺之便。”謀定,使石包沁部之必爾珠麻爾伺隙圖之。烏魯思博羅成至,循“濟農”受封故事,詣成吉思汗寢廟行禮,未至而必爾珠麻爾伺於途,冒指其所乘馬為己馬,執勒阻行。烏魯思博羅特以刃加其首曰:“汝……,”未終語而義巴來太師、滿都賴阿噶爾古即怒曰:“汝甫至,即傷及無辜,自茲以往,我族應無遺類矣。”群起而攻之。拜音珠呼爾達爾漢止之曰:“請於汗而封之,及其來而殺之,蔑視其君,理乎?戲君之子,必受天刑。”弗聽,擐甲率兵至,一人當先,烏魯思博羅特擊倒之,轉戰間,叛兵大至,烏魯思博羅特中箭死。
汗聞震怒,統大兵自翁袞進剿,義巴來太師等率右翼三萬勁兵抗戰於達蘭圖魯地。鄂爾多斯之拜音珠呼爾達爾漢等七人歸命助戰。汗之第三子巴爾思博羅特從勇士四十人,自土默特軍中突圍出,復從鄂爾多斯軍後掩殺而入。鄂爾多斯之孟克圖克齊引其青蠢來降,巴爾思博羅特遂掩白蠢,反樹青蠢于軍誘之,鄂爾多斯鹹至,悉殲其眾;永奢布之眾殺降過半,逃者追至青海,收服之。追殺滿都賴阿噶爾古於那親猜達摩之地,改其地日“阿噶爾古猜達摩”。迫殺義巴來太師於哈密城。右翼三萬皆平。巴爾思博羅特行間感建奇勳,封“濟農”,命撫右翼。
後無量漢之格塞丞相、哈拉呼拉又叛,汗復親剿滅之。乃以無量漢之眾分附眾部落而滅其所有圖們之名。於是治定功成,修明國政,與眾部落同享太平矣。汗在位七十四年,壽八十而崩。
長子圖魯博羅特先卒,長孫缽帝阿拉克即汗位。次子烏魯思博羅特元嗣。三子巴爾思博羅特封“濟農”,掌右翼三萬眾。四子阿爾思博羅特掌七士默特。五子鄂齊爾博羅特掌察哈爾之八克式克滕。六子阿爾楚博羅特掌五喀爾喀。七子阿爾博羅特掌察哈爾之鄂齊特。八于格勒三紮掌北七剳來爾喀爾喀。九子格勒掌察哈爾、敖漢、奈曼。十子噶魯帝臺吉無嗣。十一子五巴三察青臺吉掌阿蘇特、永奢布。圖魯爾圖公主適扎魯特部伯蘇特達爾漢他卜囊。
缽帝阿拉克汗:
汗為巴圖孟克大衍汗之長孫,圖魯博羅特之子。即位後,科爾沁之巴圖魯摩羅釵告汗曰:“右翼三萬暴虐性成,盍討滅之,以其所屬分附左翼三萬。”汗從之。將發兵,母察哈章太后止之曰:“不可。昔爾祖大衍汗徵右翼三萬於達蘭圖魯時,科爾沁烏爾圖海王奏曰:‘此三萬之眾群居萃處,後世必為子孫憂,請以察哈爾、鄂爾多斯兩國匯居一處,而以永奢布分居科爾沁,以十二士默特分攝十二喀爾喀。’祖日:‘殺我烏魯思博羅特者,義巴賚太師、滿都賴阿噶爾古也,誅之已矣,右翼三萬之眾何與焉?’悉有之。昔四十萬蒙古所存,僅此六萬耳;今若毀之,何持以立國?祖有明訓而違之,是廢先人之業也。且吾聞之,巴爾思博羅特長子袞必力克庫墨力墨爾根哈拉濟農之子布揚古裡都拉爾代清,遇敵猛勇,不矣裹甲,萬夫不能當;墨爾根哈拉濟農之二弟阿爾坦之子僧哥都楞成睦爾,能躍駝峰而上;墨爾根哈拉濟農之孫呼圖克臺塞臣臺吉,知未來事;博爾格代棚臺吉從狐射其尾,次第皆中;其弟卜爾師哈坦巴圖魯累鐵鍤三重,射之沒羽;其技能如此,能必其可滅乎?苟滅之不能,如國事何?”汗從母言,罷之。在位四年崩。子他賚孫嗣。
他賚孫闊通汗:
汗即位後,王道恢宏,人民安輯,往遏成吉思汗寢廟,與右翼三萬講信修睦。回時,巴爾思博羅特之次子阿爾坦迎之,請於汗曰:“列祖受命以來,輔弼之臣皆封以矢韜之尊號,臣仰蒙聖眷,得以此號寵賜,將竭力以圖報也。”允之。時阿爾坦居歸化城,自稱“格根汗”,兵車四出,擄威勒特國,收圖伯特國,輸金帛,稱“遂王汗”。在位八年。子圖捫嗣。
圖捫扎薩克圖汗:
汗尊信噶爾嘛喇嘛佛教,政教並行。掠明邊。朱爾漆特、納裡古特、搭吉古爾鹹納貢臣服焉。在位三十五年崩。子布衍嗣。
布衍塞臣汗:
汗安撫部眾,治理平康。威勒特送玉璽至,先世所失物也。在位十一年崩。孫林丹嗣。
林丹呼圖克圖汗:
汗,布衍塞臣汗之長孫,莽古思墨爾根臺吉之子也。自巴圖孟克大衍汗以來,國家承平日久,汗廢弛政事,恣肆欺凌宗族,撓亂四國。率其傾國之眾,親征圖伯特,西行至西拉他拉,崩。在位三十一年。
自成吉思汗至林丹呼圖克圖汗,凡三十二汗,二十二世,四百九年。
林丹呼圖克固汗之蘇臺哈吞、囊囊哈吞契其子額遮洪郭爾、阿卜遒臺吉,奉喪歸國,至阿爾坦厄墨格爾之地駐焉。次日啟行,時欲奉嘛哈噶拉佛載於駝,忽爾沉重不能舉,兩哈吞向佛頂禮而祝曰:“自我祖宗以來,敬謹奉佛,今我等當危急之秋,未知所向,仗佛慈悲,指示去留。”詰旦視之,佛忽面東,蓋平日皆南向也。哈吞等日:“東行吉。”至托里莽堪,遇太宗皇帝,欽命妥撫招安之,四大臣、哈吞等遂降。奉傳國璽並嘛哈噶拉佛進之,太宗皇帝命建黃寺於盛京,佛仍東向供奉焉。封額遮洪郭爾親王,尚國長公主,無嗣。阿卜遒臺吉亦封親王,尚公主,生卜爾尼羅卜藏,居察哈爾,後叛,徵滅。林丹呼圖克圖汗之後裔,自此遂亡。
巴圖孟克大衍汗長子圖魯博羅特之後:今烏朱睦親兩旗,霍齊特兩旗,蘇尼特兩旗之王、臺吉、及鑲黃旗察哈爾臺吉,內大臣(康熙十四年任,二十一年休)壽師特,內大臣阿猷,正白旗子爵散秩內大臣綽爾濟等是也。
巴圖孟克大衍汗三子巴爾思博羅式濟農之後;今鄂爾多斯六旗王、臺吉,土默特貝子哈穆哈巴雅思呼郎圖一旗,歸化城土默特臺吉諾爾布、根都拉式等,及喀喇沁漢阿海、布衍阿海、阿拜諾音,正黃旗喀喇沁貝勒拉式奇布額駙,鑲紅旗喀喇沁貝勒必拉西額駙,子爵必力克南地烏爾圖那蘇圖,正藍旗喀喇沁貝勒代達爾漢布林噶都額駙,貝子卓爾璧,頭等伯、副都統索諾穆拉式,副都統巴雅爾圖索諾穆,都統羅密,副都統關保,三等子、副都統濟昌,鑲藍旗副都統班第等是也。
巴圖孟克大衍汗第五子鄂齊爾博羅特之後:今克西克滕一旗臺吉噶爾弼等是也。
巴圖孟克大衍汗第六子阿爾出博羅特之後:今巴林兩旗,扎魯特兩旗,敖漢一旗,奈曼一旗王、臺吉;公吉拉;及鑲黃旗尚書(康熙二十二年任,二十九年休)阿拉尼;侍郎(康熙四十年正月任,四十八年十二月休)綽可託;內大臣、步軍統領阿濟圖(雍正三年正月任,十年四月退);蒙古世封巴嶽特貝子隸正黃旗滿洲尚國長公主、原封三等奉義、公恩格德理;領侍衛內大臣(順治九年十二月任),鑾儀衛總理大臣(四月任,十六年四月休)公額爾克代青;內大臣(康熙九年任)、工部侍郎、伯囊努克;領侍衛內大臣阿爾泰;散秩大臣(康熙二十八年任,三十八年卒於官)拉爾泰;內大臣、都統扎克丹;護軍統領(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任)、鑾儀衛總理大臣(二十三年三月任)、正黃旗蒙古都統(五十五年任)、領侍衛內大臣(雍正四年十月任,七月卒於官)、伯四格;散秩大臣(乾隆九年任)鑲藍旗蒙古副都統(十三年閏七月任)、歷任天津都統(二十五年十二月任)、一等奉義侯(二十七年八月轉京任)英泰;內大臣噶爾薩(雍正五年五月任,十年九月退);杭州副都統和爾敦;四川總兵博爾和;三等侍衛襄善保;參將佛保;子爵、勳舊佐領特通阿;佐領穆通阿;輕車都尉愛隆阿;騎都尉兼佐領福廣;二等侍衛(四十六年四月任)、侍衛班。公中佐領、一等侯安臨等是也。
巴圖孟克大衍汗第八子格勒三紮之後:今喀爾喀三汗王、臺吉是也。
巴圖孟克大衍汗第九子格勒博羅特之後:世封烏魯特之隆諾音;貝勒吳班;貝勒齊倫(康熙九年五月初六日奉旨追封);原封二等伯、追贈一等恭誠候(乾隆十五年七月三十日持旨贈)、貝勒明安;內大臣、三等男、賜號達爾漢(天聰五年)和碩齊昂洪;都察院左侍郎(崇德三年任)、三等於多爾濟;內大臣綽爾濟;內大臣、二等伯郎蘇;領侍衛內大臣(順治九年任,十四年九月卒於官)鄂齊爾;散秩大臣、北路軍營參贊大臣、都統圖喇;內大臣、前鋒統領巴圖;鷹鷂處總管、子爵保住;三等子爵、勳舊佐領佛祐;領侍衛內大臣、北路軍營副將軍,護軍統領、侯馬蘭泰;散秩大臣、護軍統領、正藍旗滿洲都統、侯博倫岱、侍衛什長德裕;三等侍衛德寧;三等男永德;廣西南寧府知府、壬申科舉人出身德坤;大理府參將永昌;辛卯科舉人德;散秩大臣(四十八年二月初一日任)、廣州都統(四十八年二月十四日由鑲黃旗漢軍副都統轉)、侯博清額;佐領祥泰,及正藍旗伯黑達色;杭州將軍禮穆揚;西安將軍宗扎布;禮部侍郎羅瞻;刑部侍郎劉樣;廣州都統兼勳舊佐領(四十一年八月十八日任,四十八年二月十四日轉京口任)文常等是也。
成吉思汗第二弟哈卜圖哈薩爾之後:今科爾沁十旗,阿魯科爾沁一旗;烏喇特三旗,毛名鞍一旗,四子部落一旗之王、臺吉是也。
成吉思汗第三弟鄂初古之後:庫爾魯特部落之臺吉是也。
成吉思汗第四弟噶初古之後:今翁牛特兩旗王、臺吉;哈拉齊裡克公索諾穆;及鑲黃旗副都御史多爾濟達爾漢諾音(崇德三年七月任,順治四年承政總憲任,五年卒,《通志》作諾顏,誤);正白旗內大臣塞爾格克和碩齊(康熙十二年任,二十年十月卒於官)等是也。
成吉思汗第六弟布庫博爾格特之後:今阿巴噶兩旗,阿巴噶那爾兩旗王、臺吉是也。
巴圖孟克大衍汗第三子巴爾思博羅特濟農生有七子,長日袞必力克庫別墨爾根哈拉濟農,原封鄂爾多斯部落,今鄂爾多斯六旗王、臺吉是其後也。次子阿爾坦格根汗,在土默特部落為主,今土默特貝子哈穆哈巴雅思呼朗圖,及歸化城土默特臺吉諾爾布、根都爾師等是也。三子拜思哈爾賽音和託郭爾坤都倫代青汗,在喀喇沁部落為主,其後喀喇沁之汗阿海、布顏阿海、阿拜諾音臺吉等是也。喀喇沁其名有三:其汗之子孫臺吉,則為西拉努成喀喇沁;其故舊勳戚之裔,則為博羅努特喀喇沁;其各處俘降,則為哈拉努特喀喇沁。四子拉布克諾音,在倭格新部落為主。五子和濟格爾諾音。六子捺林諾音,在察罕他他部落為主。七子博濟達拉諾音,在永奢布部落為主,其子孫世居哈爾哈。
喀喇沁之拜思哈爾塞音和託郭爾坤都倫代青汗生六子,長曰拜渾代,次日代青,三日薩賚,四曰賓圖,五曰鄂託渾出庫爾,六曰倭哲特。
薩賚生阿拜。阿拜生二子,長曰綽克圖,次子布林噶都。綽克圖生卓爾璧。卓爾璧生三子,長子參領博勒、次子護軍參領查穆顏,三子關東。博勒生二子,長子二等侍衛達賚,次子佐領勞桑。達賚生二子,長子副都統索諾穆,次子都統羅密。勞桑生七格,查穆顏生四子,長子輕車都尉班第,二子護軍布顏,三子佐領烏巴,四子叼番七。班第生二子,長子副都統關保,次子黑格。叼番七生札師札穆蘇。關東生阿音師。阿音師生雅圖。布林噶都生伯班忠,班忠生伯巴達麻桑。巴達麻桑生四子,長子副都統索諾穆拉西,次子佐領巴雅思呼朗,三子副都統巴牙爾圖,四子佐領蘇朱克圖。索諾穆拉西生子爵副都統濟昌。蘇朱克圖生佐領多爾喀喇沁素與察哈爾不和,至拜渾代之孫拉式奇布時,昆弟布衍阿海、綽克圖、布林噶都等共計,使額爾濟泰恭詣盛京,表奏太宗文皇帝,願歸心天命,世效股骯之力,皇天后土實鑑此心。因率其部屬內附焉。太宗文皇帝封拉式奇布為額駙,授男爵,分屬正黃旗蒙古;布衍阿海之子必拉西為額駙,授子爵,分屬鑲紅旗蒙古;封布林噶都為額駙,授子爵;其兄綽克圖之子卓爾璧授輕車都尉,叔侄二人,皆分屬正藍旗蒙古。自歸誠以來,蒙聖主豢養之恩,祖宗衍慶之福,子孫蕃庶,世為勳戚,得享太平之福,豈非早識天心之微驗歟?巴圖孟克大衍汗第八子格勒三札生七子,分據哈爾哈,故稱七旗哈爾哈。長子阿式海達爾漢歡臺吉之後,今札薩克圖汗策旺札布,貝勒博貝、諾爾布、班第、噶爾桑等是也。二子諾音代哈灘巴圖魯之後王彭蘇克拉布坦、公民朱爾等是也。三子諾和努呼維真諾音之後,凡四支;一為阿巴太,土謝圖賽音汗之孫遮卜尊旦巴呼圖克圖汗,汪札爾多爾濟四額駙,王敦多布多爾濟,王丹津多爾濟,貝勒車卜登、扯摩初克、那木扎爾等;一為阿布呼墨爾根諾音之孫達爾漢親王諾餒墨爾根濟農,王古魯式奇布等;一為賽音諾音之孫,王善巴代親六額駙,王策楞,王坤都倫博碩克圖袞布等;一為庫庫腦爾綽克圖汗之孫,公阿努裡等是也。四子阿敏都拉爾諾音之後,扯臣汗車卜登班朱爾王、臺吉等是也。五子達賚臺吉無嗣。六子德爾登坤都倫之後,貝勒班第,磷親,扯登札布等是也.七子塞摩貝馬之後,公通摩克等是也。
以上七支原系各有其國,順治間,始與中國通,歲貢九白。厥後,札薩克圖汗、土謝圖汗兄弟不睦,干戈日起。厄魯特噶爾丹之弟多爾古吉扎布(案,此下似有缺文)札薩克圖汗為土謝圖汗所殺,噶爾丹為其弟復仇,大破哈爾哈,諸汗、諾音皆南竄,入中國投降。聖祖仁皇帝加恩豢養,更使大臣往多倫腦爾,招其流亡。賜復哈爾哈三汗故號,諸諾音封爵有差,分旗以處之。厥後,御駕親征,誅滅噶爾丹,賜三汗各居故土,高天厚地,恩何極焉。至今子孫繁庶,坐享升乎,向之所謂七旗者,今茲有七十旗矣。噫!蒙古國既廢復興、臨亡復存,皆聖恩再造之力也。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乾隆四十六年秋八月裔孫博清額重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