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姓圖騰(補氏圖騰)
補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bù(ㄅㄨˋ),不可讀作bǔ(ㄅㄨˇ)。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時期的補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姓氏考略》注引清張澍之語云:“出自神農時補遂之後,以國為氏。”另有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公孫僑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補姓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九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九十八位。
【得姓始祖】
補遂: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補,姓氏。”在典籍《正字通》中也記載:“唐中常侍補眞。”最早的補氏,相傳是出自遠古炎帝薑石年執政時期(神農氏,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3217~前3078年在位)的補國,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下轄滎陽市汜水鎮,最早記載的國主名叫“補遂”,為炎帝領導的部落聯盟成員。到了神農氏姜榆罔五十四~五十五年(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2699~前2698年),炎帝與黃帝兩個部落聯盟爆發爭奪中原霸主地位的“坂泉之戰”(今山西運城解州),當時的補國雖然屬於姜姓炎帝集團,但補遂卻率領國人支援黃帝部落聯盟,因而曾經被炎帝神農氏給予懲罰性討伐。在補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補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姜姓補氏族人皆尊奉補遂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時期的補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補,姓氏。”在典籍《正字通》中也記載:“唐中常侍補眞。”
最早的補氏,相傳是出自遠古炎帝執政時期的補國,故址在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下轄的滎陽市汜水鎮,而補國最早的古名叫“補遂”,為炎帝神農氏領導的部落聯盟成員。
還在遠古炎帝與黃帝兩個部落聯盟爭奪中原霸主地位之時,補遂雖然屬於炎帝集團,卻支援黃帝部落聯盟,因而曾經被炎帝神農氏給予懲罰性討伐。
在西漢末期大學者劉向編纂的典籍《戰國策·秦策一》中,記載了大縱橫家蘇秦與秦王之間關於戰爭作用的討論:
秦惠文王嬴駟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韓國人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擒蚩尤,堯伐歡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⒇;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或於語,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其蘇秦在這篇精彩的戰爭論中,首評即“神農伐補遂”。
在補國(補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補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公孫僑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鄭國擁有“補”之邑地(今河南新鄭黃甫坊),即今河南省的,曾一度分封給鄭穆公姬子蘭的孫子、鄭國執政上卿公孫僑(字子產,公元前580~522年)作為食邑。
補邑,為鄭國君主自己的食邑,從鄭桓公開始,擁有八邑,分別是鄢邑、蔽邑、補邑、丹邑、依邑、㽥邑、歷邑、莘邑,在典籍《鄭語》中註明:“鄭君之土也。”
諸侯國君自己的食邑,是絕少拿出來賞賜給臣子的,而這位與孔子同時代的公孫僑,在執政後專設四人“智囊團”,厲行內政改革、推行法治,鑄刑書於鼎,是為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律。公孫僑執政時間長達五十餘年,在執政時期惟德是依,講求“天道遠,人道近”,他主張保留“鄉校”、聽取“國人”意見,善於因才任使,採用“寬猛相濟”的治國方略,因此有“一年而民怨之,三年而民歌之”之譽,將鄭國治理得秩序井然,終於使長期積弱的鄭國一時振作強大起來,並得到孔子的讚賞,稱之為“仁人”、“惠人”,是當時士大夫們景仰的人物。
由於公孫僑有巨勳於國,因而被鄭簡公姬嘉(公元前565~前530年在位)賜與補邑之賞。不過,到了鄭獻公姬蠆即位執政之後(公元前513~前501年),擯棄了子產的法制政策,因此又收回了補邑。
在公孫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食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補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奴和蘇氏,蒙語為ᠨᠦᠬᠡᠰᠦ,漢義“補丁”,其歷史淵源很悠久,傳說是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公元1206~1227年在位)的堂祖父乞顏•俺巴孩(鹹補海罕,公元?~1156年待考)的後代,為泰亦赤兀惕部首領的姓氏,也是最早皈依藏傳佛教班禪密宗教的蒙古族部落。與蒙兀國的尼倫奇雅特•古孛爾只斤•乞顏部同宗同源。
在蒙古泰亦赤兀惕部與塔塔兒部(韃靼部)因為一個巫醫引發事件衝突之後,為平息兩部之間的矛盾,乞顏•俺巴孩主動應允將女兒嫁給一個塔塔兒部的分支主因部首領。但在南宋高宗趙構紹興二十六年(金海陵王完顏•迪古乃貞元四年,公元1156年),乞顏•俺巴孩蒙古奇渥溫部首領孛兒只斤•合不勒的長子孛兒只斤•斡勤巴兒合黑一起親自護送女兒去成婚的路上,被塔塔兒部襲擊捕獲,被送與金海陵王。結果,乞顏•俺巴孩被金海陵王以“專懲治遊牧叛人”之刑釘在木驢上處死。
之後,乞顏•俺巴孩的長子乞顏•合達安讓給弟弟乞顏•忽圖剌繼承泰亦赤兀惕部汗位。
乞顏•合達安之子名叫奇渥溫•孛兒只斤•也速該,其長子就是後來著名的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後來,泰亦赤兀惕部首領乞顏•塔兒忽臺乞禿黑和乞顏•脫朵延吉兒帖兄弟倆企圖謀害逐漸成長壯大的孛兒只斤•鐵木真兄弟,曾將鐵木真抓捕並套枷折磨。
在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成為成吉思汗後,簡化自己的姓氏為孛兒只斤氏,在南宋寧宗趙擴慶元二年(金章宗完顏•麻達葛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巧借金國之力擊了滅塔塔兒部,繼而在南宋寧宗趙擴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斡難河河畔擊滅泰亦赤兀惕部。
在南宋嘉定四年(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三年,大蒙古汗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六年,公元1211年)農曆2月,成吉思汗在克魯倫河畔誓師討伐金國的祭祀騰格里(天神)典禮上大聲對將士們說:“咱們討伐金國,就是為了報金人殺吾祖先俺巴孩等人的仇恨!”
早在明朝時期,蒙古族奴和蘇氏族人中即有以其氏族姓氏的漢義為漢化姓氏者,稱補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古族補氏一族皆尊奉乞顏•俺巴孩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苗族、高山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補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補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補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九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九十八位,望出滎陽。
今河南省的開封市,重慶市的涪陵區、南川縣、合川縣,湖南省的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四川省的成都市、遂寧市、安嶽縣,廣東省的陽江市,江蘇省常州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福建省的泉州市,廣東省的廣州市,臺灣省等地,均有補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統稱“邲”,而滎陽在遠古時期則為傳說中補國(補遂)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武陟、滎陽一帶。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亦稱補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