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顏圖氏起源及歷史

巴顏圖姓圖騰_巴顏圖氏圖騰

巴顏圖姓圖騰(巴顏圖氏圖騰)

  巴顏圖姓是中華少數民族姓氏之一,讀音作bā yán tú(ㄅㄚ ㄧㄢˊ ㄊㄨˊ),滿語為“Bayantu”。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顏圖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在清朝後期多冠漢姓為魯氏、巴氏、顏氏、胡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顏圖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蒙古族巴顏圖氏,為巴顏部的分支之一,蒙語為□□□□□□□,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antu Hala。

  到了在清朝後期,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巴顏圖氏多冠漢姓為魯氏、巴氏、顏氏、胡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巴顏圖氏是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共有的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魯氏、巴氏、顏氏、胡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克魯倫為郡望,族人在今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蒙古國溫都爾汗和喬巴山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克魯倫:即著名的克魯倫河及其廣袤的流域,原來稱“怯綠漣”,蒙語稱“□□□□□□□□□”,是額爾古納河以及黑龍江的重要支流,發源於今蒙古國的肯特山中部東麓,河水向南流出後折向東方,經過今蒙古國肯特省、東方省的廣闊草原地帶,在中游烏蘭恩格爾西端進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再向東流經新巴爾虎右旗注入著名的呼倫湖,成為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水系最西端的源頭,全長為一千二百六十四公里。怯綠漣河後被清朝康熙大帝改稱“克魯倫”,滿語為“kurulun”,蒙語稱“□□□□□□□”,俄語稱“Хэрулэн гол”,漢義為“輝煌、發揚光大”,紀念其從清康熙二十九~三十六年(公元1690~1697年)以八年之久的時間最終平定蒙古噶爾丹部叛亂的偉大勝利。克魯倫河是典型的草原河流,兩岸溼地多,沼澤沿岸多有分佈,較高的階地上生長著優良牧草,牧業條件一直比較發達,因此在歷史上是蒙古草原眾多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和蒙古等的活動區域,宋、元時期,蒙古塔塔兒部、乞顏部、札答蘭部、弘吉剌部等皆在克魯倫河兩岸生息繁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早期的活動地域基本上就在克魯倫河流域,其稱大汗也在克魯倫河畔,傳說中的埋葬地之一也在斯地,其流域是蒙古民族形成的核心地區,被蒙古民族稱為母親河。到了後世,明朝成祖皇帝朱棣親率大軍征伐蒙古北元政權、清朝康熙大帝征討蒙古噶爾丹部等,都曾抵達克魯倫河流域。如今,克魯倫河一年中多有斷流,水流量亦不大;在全球氣候惡化的今天,枯水季節人們甚至可以一步跳過去。

  堂號

  光潤堂:以望立堂,亦稱克魯倫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巴顏
下一姓氏: 巴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