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姓圖騰(拜氏圖騰)
拜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bài(ㄅㄞˋ)。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宰相管仲,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少數民族拜氏則出自蒙古族、回族、滿族、鄂溫克族,大多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拜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八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五十八位。
【得姓始祖】
管仲(姬夷吾):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齊桓公即位後,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齊國由此變成當時最為強盛的國家。管仲貴為相父,依禮子拜父,臣拜君。但皇帝不能向臣子跪拜,於是管仲建議,皇帝每次稱呼仲時,再其名前冠以“拜”字,口中“拜”,而管仲則遵從禮數,按照臣子跪拜天子的禮儀。於是“拜”作為動詞以叩首,叩拜為尊稱冠在管仲名前。而後此“拜”字作為家族榮耀被當做姓氏沿用。
札剌亦兒·拜住:元朝政治家。成吉思汗開國功臣木華黎之後,名相安童之孫。元英宗碩德八剌大臣。好儒學,通漢族傳統禮儀。曾拜住右丞相。君臣著手改革,推行新政,起用儒士,訪求人才;罷徽政院及冗官冗職;行助役法,減輕徭役;歲減江南海運糧二十萬石;制定和頒行《大元通制》。由於其改革措施觸動了原有貴族的利益,導致至治三年(1323年)在南坡之變中與元英宗一起被殺。從其開始,族人開始以其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拜”為姓名用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管仲之後,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
拜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宰相管仲。
管仲,公元前723/716~前645年,姬姓,周穆王姬滿的後代,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潁上人(今安徽潁上),諡號“敬”,史稱其為“管子”。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鄰居鮑叔牙比較富裕,時常接濟管仲,二人遂成終生好友。後來為了維持生計,管仲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了齊國。後分別成為齊國君主齊襄公姜諸兒之子的老師。
齊國在齊襄公姜諸兒執政時期(公元前697~前686年),國政一派混亂。公子糾的老師管仲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遂與自己的好友公子小白的老師鮑叔牙談論此事,在好友=的提示下,鮑叔牙就保護公子小白躲到了莒國,而管仲則保護公子糾躲到了魯國。
周莊王姬佗十一年(齊襄公十一年,魯莊公姬同八年,公元前686年),大夫公孫無知殺害了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公孫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國內更加是一片混亂。
透過眼線得知此情況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俱連夜回趕。魯莊公發兵送公子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不讓公子小白進入齊國。
當公子小白的車駕路過時,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帶鉤,公子小白假裝受傷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於是魯莊公放心地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抵達齊過。而此時公子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貴族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齊桓公。
當時齊桓公被射中帶鉤,裝死迷惑了管仲,然後躲在帳篷車裡,鮑叔牙駕車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國氏、高氏兩大貴族集團的支援,成為齊國君主。之後齊桓公立即發兵迎擊魯國護送公子糾的軍隊,在乾時(今山東淄博桓臺)展開大戰,魯軍敗走。之後,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我們要把他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
魯軍剛敗,魯莊公接信後感到害怕,於是殺了公子糾,召忽則自殺,管仲被囚禁起來送到齊國。
齊桓公見到管仲,就想起了一箭之仇,便要殺管仲。鮑叔牙趕緊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絕不可以失去他。”
齊桓公聽從了老師鮑叔牙的建議,把管仲接到宮中。管仲感激齊桓公不殺之恩,與齊桓公談論起縱橫天下的霸王之術,齊桓公聽了以後欽佩之至,大喜過望,不計前嫌,立即拜管仲為大夫,委以政事。隨後又很隆重地拜管仲為國相,與鮑叔牙一起輔佐自己,齊國很快就由此變成當時最為強盛的諸侯大國。
在管仲的後裔子孫中,有為紀念先祖的這段榮耀歷史者,索性把“拜相”的“拜”作為自己的姓氏,稱拜氏,世代相傳至今。
今江蘇省及周邊省份地區的拜氏族人,都是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的後裔子孫,來源於清朝乾隆年間在京為官的拜大雄,拜大雄後來被充軍到今江蘇省泰州市的拜官莊養馬場,他的後裔子孫廣泛分佈於姜堰、興化、大豐、宜興、南京等地。
源流二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大將木華黎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據家譜文獻《陝西大荔縣拜氏家譜·世由篇》記載,蒙古族拜氏是大蒙古汗國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大將軍、萬戶、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札剌亦兒·木華黎的後人。
札剌亦兒·木華黎一生沉毅多智略,忠心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在他的東支後裔子孫即東平王一系中,於元朝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出了一位著名的大臣,就是中書省右丞相札剌亦兒·拜住,從其開始,族人開始以其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拜”為姓名用字,但當時並未延為姓氏,因為那時一般的蒙古族人還沒有父子相襲家姓的習俗。
到了明朝初年,札剌亦兒·拜住之子札剌亦兒·拜篤麟·鐵木爾降附明太祖朱元璋,奉命由涿州經山西遷居陝西大荔沙苑。據家譜文獻《拜氏八家戶·譜序》中的記載:“詳察關中望族,惟拜氏從蒙古遷入中原。自元初有諱孔溫者,世祖時,偕同張弘範滅宋有功,封都統,又封東魯王。生子木華黎,好武騎,同伯顏開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後徵東海,大功底定,帝封東魯王。至七世,有東平王拜住者,順宗時當朝駙馬,武藝精通,鎮守北邊,封鎮國將軍。後以拜為姓,遷馮翊大荔興平村居焉。”在方誌文獻《渭南地區志·大荔鄉土志》裡,也詳細地記載了蒙古族“帖、答、拜”三個姓氏家族在明朝初期移居大荔的情況。
目前,在拜家村、帖家村、官池村有千餘戶、六七千人的蒙古族後裔,其中拜家村是蒙古族後裔最多的村子。說起拜家村,還得追溯到明朝初期。當時,朱元璋滅元建明之後,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宗北逃蒙古,王公貴族們也紛紛逃出京城,隱匿自己的民族屬性落居生活。而該支蒙古族拜氏家族的八世祖札剌亦兒·拜篤麟·鐵木爾則是在歸附明太祖朱元璋之後,奉命率眾家人遷至今大荔地區的。在舉族遷到大荔之後,族人們一致決定以拜氏為世傳家姓,居地始稱拜家村。如今,拜氏蒙古族人已在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官池鎮拜家村已經傳襲了三十餘代。
據拜家村中年長者回憶,拜家村原來建有祠堂,定有族規,立有家法,所以村風蔚然。村名由東楊村、梧柳村、興平村等幾經變更,土改時確定為拜家村。新中國的國家統計局在1953年6月30日開始進行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時,工作人員將拜氏蒙古族皆登記為漢族。所以,鮮有人知的陝西大荔拜家村已有六百四十餘年的歷史了。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 .蒙古族拜禪氏,蒙語為□□□□□□,世居察哈爾地區(今河北承德、張家口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can Hala,所冠漢姓為拜氏、白氏等。
⑵ .蒙古族拜都氏,蒙語為□□□□□,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du Hala,所冠漢姓為拜氏、白氏等。
⑶ .蒙古族拜達爾氏,蒙語為□□□□□□,世居蘇尼特(今內蒙古蘇尼特草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dar Hala,所冠漢姓為拜氏、白氏等。
⑷ .蒙古族拜佳氏,亦稱白佳氏,蒙語為□□□□□□□,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giya Hala,所冠漢姓為拜氏、白氏等。
源流四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西域來華者,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據文獻《姓氏詞典》中稱:“拜氏是回族姓。亦見《萬姓統譜》。宋有拜瑚。”
回族拜氏,大多取自祖名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在其族譜中記載:“元英宗(公元1321~1323年)時,拜中書左丞相,常直內庭,知無不言,振立綱紀,修舉廢墜,加惠兵民,輕搖薄斂,宏遠端亮有祖風的拜住‘之後裔姓拜’。
顯然,這是說明蒙古族拜氏族人中有入回回教者,因此成為回族拜氏的主源。據文獻《同治年間陝西回族起義歷史調查記錄》中的記載,今回族拜氏族人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
按:
在文獻《姓氏詞典》中所斷定的“拜氏是回族姓”,本書認為這是值得商榷的。
據史籍《皇清開國方略》的記載: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農曆10月,蒙古林丹汗派遣使臣康喀勒·拜瑚持書到努爾哈赤住地,自稱“四十萬蒙古之主”,藐視稱“水濱三萬人之王”的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要求佟·努爾哈赤無條件釋放所獲的內喀爾喀臺吉和科爾沁臺吉,並警告佟·努爾哈赤,不得進犯林丹汗所攻取的廣寧城(今遼寧錦州)……
在文獻《姓氏詞典》中引鑑了《萬姓統譜》記載的“宋有拜瑚”。但實際上南宋王朝時期的拜瑚、拜延二人,皆不是回族人,而是金國的女真族人。至於明、清之際的蒙古林丹汗屬下之臣康喀勒·拜瑚,則為蒙古族。因此,《姓氏詞典》中所指的“拜氏”,乃出自蒙古族,而不是回族特有之姓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拜察氏,滿語為Baica Hala,漢義“檢校”,世居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包括烏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孫扎泰、俄漠、優哈爾、斐優等)。後有冠漢姓為拜氏者。
⑵.滿族拜都氏,滿語為Baid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等地,后冠漢姓為拜氏、白氏等。
⑶.滿族拜格氏,亦稱伯特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舊部伯德氏,以部為氏,實際上是庫莫奚族的後裔,滿語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龍江呼瑪盤古),后冠漢姓為拜氏、卜氏等。
⑷.滿族拜津氏,亦稱拜晉氏,滿語為Baijin Hala,漢義即“稍微、少許”,世居黑龍江拜察、三姓(皆今黑龍江依蘭),所冠漢姓多為拜氏、金氏、白氏等。
⑸.滿族拜嘉拉氏,滿語為Baigiyara Hala,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後多冠漢姓為拜氏、白氏等。
源流六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拜英格哩氏,亦稱白亞格爾氏、白依爾氏,蒙語為□□□□□□□□□,共有五個分支:吾庫薩依爾千、布勒吉依爾千、昭倫千、烏永那千、查拉巴克千。鄂溫克族拜英格哩氏世居伊敏(今嫩江支流諾敏河流域)、墨爾根城(今黑龍江嫩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inger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拜英格哩氏所冠漢姓為拜氏、白氏、秋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拜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八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五十八位,多以咸陽、馮翊為郡望。
今甘肅省的蘭州市、慶陽市寧縣、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平涼市、臨夏市,陝西省的渭南市大荔縣、臨渭區、咸陽市彬縣、商洛市商州區,山西省的霍州市、運城市鹽湖區、臨汾市侯馬縣,雲南省的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涇源縣、吳忠市,內蒙古呼和浩特,廣東省的深圳市,河南省的周口市扶溝縣、三門峽市、焦作市,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的寧波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蘇省的鎮江市楊中縣,泰州市興化市、姜堰市、鹽城市大豐縣、無錫市宜興市、南京市,青海省的西寧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拜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咸陽郡:咸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咸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咸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咸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咸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咸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裡(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裡)、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咸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咸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割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咸陽分屬三原、縣、咸陽分割槽,1950年合併為咸陽分割槽,1953年癸巳撤銷咸陽分割槽,1961年復置,1968年改為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咸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海陵郡:周朝時期稱海陽,漢朝初期名為海陵,西漢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東晉朝義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升為海陵郡。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郡稱縣。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稱吳陵縣,以縣置吳州。揚吳設制置院。南唐昇元六年(壬寅,公元942年)升海陵縣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其時轄地在今江蘇泰州一帶地區。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亦稱高陸堂。
咸陽堂:以望立堂。
海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海陽堂。
字輩
陝西商洛拜氏字輩:“養(貴)守賜效世廷先玉正福明啟”。
世系
第一世孔溫窟哇
扎刺兒氏,為元世祖時丞相,大蒙古汗國前期政治家。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元英宗孛兒只斤·宗碩德八剌下詔追封他為推忠效節保太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號“忠宣”。
第二世木華黎
(公元1170~1223年),追隨成吉思汗,參與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屢立戰功、蒙古建國,他被封為左手萬戶長。他去世後,成吉思汗下詔封他為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號“忠武”。
第三世孛魯
蒙古國大將軍,他繼領其父木華黎的職務,掌握著經略漢地的大權。後被詔封純誠開濟保德輔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號“忠定”。
第四世霸都魯
元世祖忽必烈任為元帥,屢立戰功,元大德八年、追贈推誠宣力翊衛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東平王,諡號“武靖”。
第五世安童
公元1265年任中書右丞相,積極協助忽必烈推行“漢法”,元朝前期政治家。元大德七年制贈為推忠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東平王。勅立保定新成開國元勳,諡號“忠憲”。
第六世兀都帶
元仁宗時為太師之職、詔長宿衛事,以孝聞。元至大二年,制贈輔誠保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東平王。諡號“忠簡”。
第七世即為拜住
從孔溫窟哇至拜住家族七世皆為元王朝重臣,為元朝的興盛立下了不朽之功勳,其功名載於史冊。“拜住前六世皆姓扎剌兒氏。元大德(公元1297~1307年)、至治(公元1321~1323年),改姓拜” 。
第八世拜篤麟
其父拜住。此時元王朝開始腐敗沒落,朱元璋起義興起。據《陝西通史》記載,至明朝初期,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河北涿州遷居大荔沙苑至今”。據拜家村拜氏家譜記載,拜住前六世先祖,死後皆葬於內蒙古只蘭(今陝西省榆林市木華黎墳區)。第七世拜住到第十二世皆葬於陝西省大荔縣拜家村的祖墳。第十三世後拜氏各支大戶有各自的祖墳。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大荔縣拜家村
陝西省大荔縣拜家村是一個以拜姓聚居的村莊,在全村927戶、4228人中,拜姓佔到80%以上。在全國主要分佈的十餘個省區幾十個縣市中,拜姓聚居人數尚居全國之最。拜姓家族是蒙古族扎刺爾氏後裔中重要的一枝,自始祖孔溫窟哇到七世祖拜住在元代備受寵信,出將入相,簪纓不絕。拜姓淵源自元英宗右丞相拜住始,流傳至今。
據拜姓《八家戶》戶譜的《譜序》中記載:“……詳察關中望族,惟拜姓從蒙古遷入中原。自元初有諱孔溫者,世祖時,偕同張弘範滅宋有功,封都統,又封東魯王。生子木華黎,好武騎,同伯顏開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後徵東海,大功底定,帝封東魯王。至七世,有東平王拜住者,順宗時當朝附馬,武藝精通,鎮守北邊,封鎮國將軍。後以拜為姓,遷馮翊大荔興平村居焉……。”
拜家村建村歷史要追溯到公元1368年。明期初年,八世祖拜篤麟為了躲避戰亂和明期官吏的追查,後經週轉,率眾家人隱遷到陝西省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這裡地處華山之陰,渭水之陽,民風純樸,沙苑文化沉積深厚。從此,以拜姓為世傳家姓,世代在這裡躬耕于田,紮根立戶,相安無事,宗系衍傳。拜家村建村638年,到今已衍傳22代,拜姓人由隱遷時的不足百人發展到現在的3000餘人。
拜家村是拜姓人的祖居之地,又是七世祖拜住安葬之地。拜氏祖墳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八世祖拜篤麟率全家隱遷到大荔縣洛南興平村後,即將忠獻公拜住和其母怯烈氏夫人的靈柩從平江(今蘇州市)遷葬而來,兌山震向,立為祖塋。道光十二年(1833),皇帝下旨在拜住墳前樹一通天碑,碑額上鐫刻“聖旨”兩個大字,碑文豎寫“皇清敕旌元右相東平王忠獻公墓”。道光元年(1821),拜姓族人奉旨在同州(今大荔)城內修建同州忠義祠,將忠獻公拜住英靈供於祠內,春秋致祭,以表先祖之苦,以彰先祖之德。2005年金秋十月,全國拜姓族人代表相聚在大荔,參加拜姓家族歷史研討會,並去拜氏祖墳舊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