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裡吉特氏起源及歷史

寶裡吉特姓圖騰_寶裡吉特氏圖騰

寶裡吉特姓圖騰(寶裡吉特氏圖騰)

  寶裡吉特姓是中華少數民族姓氏之一,讀音作bǎo li jítè(ㄅㄠˇ ㄌㄧˇ ㄐㄧˊ ㄊㄜˋ),滿語為“Boorigit”。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博勒和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寶氏、包氏、李氏、鄭氏、吉氏、鮑氏、卓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布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博勒和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寶裡吉特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博勒和部,曾經是女真族中最為強悍的部落之一。在北宋徽宗趙佶宣和三年(金太祖完顏旻天輔五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元年,公元1121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指揮金兵攻擊遼國,即以博勒和部為左翼攻擊部隊,在農曆11月大敗數倍於金兵的遼國軍隊,一舉攻克遼國重要關隘居庸關,迫使遼國實際執政的蕭太后(蕭姤,蕭普賢之女)敗退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

  這場戰役之後,遼聖宗耶律·隆緒從此對整個遼國失控,遼國實際上就此分裂為北遼、西遼、東遼三個部分,北遼由遼宣宗(遼孝章皇帝)耶律·淳于北宋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起自立,不久之後的西遼由遼德宗(遼天祐皇帝)耶律·大石於北宋宣和六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二年,遼保大四二年,公元1124年)起自立,而東遼則早一年由姚里氏於北宋宣和二年(金天輔四年,遼天慶十年,公元1220年)起就自立了,大大瓦解了遼國的國體和實力,為金太祖以後滅遼奠定了基礎。

  南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六年,公元1234年),金國被蒙古與南宋聯手徹底滅亡之後,有一部分博勒和部族人被裹脅入蒙古兀良哈部,後以部族名稱的諧音改為蒙古族姓氏博爾濟克氏,蒙語為□□□□□□□,逐漸融入蒙古族,棲息於喀喇沁草原(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繼續頑強地生息繁衍;而另一部分博勒和部族人則退往遼西的“準喀喇沁”(今遼寧朝陽西南部大淩河上游一帶地區),到了明朝後期,成為滿族最古老的氏族之一的寶裡吉特氏、或稱布里吉特氏,滿語為Borigit Hala。

  在清朝中葉以後,實際上是同宗同源的滿族寶裡吉特氏、蒙古族博爾濟克氏,多冠漢姓為寶氏、包氏、李氏、鄭氏、吉氏、鮑氏、卓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布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按:

  長久以來,姓氏學界一直認為寶裡吉特氏、博爾濟克氏皆出自蒙古兀良哈部,本書經考證後確認其源出女真博勒和部,屬於女真族的古老姓氏之一。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寶裡吉特氏、博爾濟克氏是蒙古族、滿族共有的姓氏,同宗同源,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寶氏、包氏、吉氏、鮑氏、卓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喀喇沁、遼西為郡望,族人在今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喀喇沁旗、遼寧省的朝陽市大淩河流域。

【郡望堂號】

  郡望

  喀喇沁:“喀喇沁”是滿語化的蒙古語,本音讀作“哈日沁”,漢義“守衛者”,旗(縣)建制始於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乙亥,公元1635年),原稱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旗歷史悠久,境內有距今八千~七千五百年新石器早期的興隆窪文化,距今六千五百~六千三百年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距今六千~五千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等遺址,距今四千二百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的發現和文物出土,考古發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早在八千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以原始農耕為主,兼營漁獵和畜牧業定居生活。進入夏王朝以來,喀喇沁旗大地先後為山戎、東胡、匈奴、烏桓、鮮、奚、契丹、漢、女真、蒙古諸民族領地。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中原有著密切聯絡,活動在旗境內的先民們彎弓躍馬,指點江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據《詩經·商公佈玄鳥》及荀子《成相篇》記載: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孫,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三百餘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兩岸。戰國後期東胡族對燕國北境構成軍事威脅,燕將秦開南沙敗東胡,構築長城,沿線設定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屬右北平郡轄。魏、晉兩朝以後,鮮宇文部東造成建牙帳於紫蒙川。唐貞觀年間,設饒東樂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屬兩府。後梁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諸部,建立了契丹國,後改國號為“遼”,稱遼太祖。遼太祖積極吸收漢祖文化,拓展韁土,創契丹文字,興辦農牧業,成為雄居北方的強大政權。如今旗內馬鞍山鄉宮營子村西南的鴿子洞地區儲存的耶律·琮墓葬,記載其為耶律氏家庭中一位戰功卓著的將領,在遼國曆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旗內發現的諸多遼國文物,證明遼國時期農業生產興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現了“農耕於野,工居於肆,商賈於市”的繁榮景象。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蒙古木亦堅汗六年,甲午,公元1234年),金國被蒙古與南宋聯手徹底滅亡之後,該地區一直處於戰爭頻乃的狀態,經濟急速衰退,至盡旗內石泉溝古戰場仍講述著當時金戈鐵馬、血染青山的歷史。元朝建立後,喀喇沁旗境屬上都路轄區,成吉思汗的勳臣兀良哈·者勒蔑(濟拉瑪)為後來遷居喀喇沁地區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剎龍泉寺記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間,一位叫張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從鄂西咸寧來到此地傳播佛教,興建寺廟。龍泉寺成為周邊地區佛事活動的中心。清朝時期,中央政府對大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三年一會盟,各杞薩克旗獨立執政,由清廷直接統轄。清廷對蒙旗王公貴族封官晉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薩克固魯思奇布為貝勒,第三任杞薩克班達爾沙晉郡王,第八任杞薩克喇特納錫第被清廷賜封親王銜,地位顯赫。十家公主陵雖然陵寢無存,但石牌坊仍告訴人們,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元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葉、康熙大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雖為清廷和親政策但也為塞外蒙旗帶來了手工業、建築業、園藝種植等技術。為穩定邊韁,清朝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後九次巡視喀喇沁地區。辛亥革命成功後,喀喇沁右旗杞薩克貢桑諾爾布組建蒙古王公聯合會並發表宣告“諸王公贊成共和,同建民國”。民國年間,喀喇沁地區屬熱河省管轄,東北淪陷時期為偽熱河省轄區,抗日戰爭結束後,喀喇沁右旗建西縣聯合政府建立,1949年改為喀喇沁旗並一直沿用至今。

  遼西郡:即以今遼寧省朝陽市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帶地區。戰國時期燕國初設遼西郡,秦朝時期將治所設在陽樂(今遼寧義縣),其時轄域在今河北遷西、樂亭,遼寧松嶺山以東、長城以南、大淩河以西地區。西漢時期屬幽州遼西郡,轄境漸小。東漢時期屬幽州遼西郡柳城縣。魏、晉兩朝屬昌黎郡。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國、前秦國、後燕國時期屬昌黎郡,治所皆在龍城(今遼寧朝陽),前燕國曾移治於令支(今河北遷安);北燕國時期屬昌黎尹龍城,曾移治於肥如(今河北盧龍),北齊時期廢入北平郡,其後治所逐漸北遷,最後仍以龍城為中心。北魏時期屬營州昌黎郡龍城(和龍城)。東魏、北齊時期屬營州。隋朝時期屬柳城郡柳城縣,即今遼寧朝陽、義縣一帶。朝陽地區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其境內的“鴿子洞”古人類遺址證明,早在十多萬年前朝陽大地已有人類祖先繁衍生息,境內的牛河梁遺址也證明早在五千年前就存在一個具有國家雛型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堂號

  紫蒙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都堂、喀喇沁堂。

  遼西堂:以望立堂,亦稱營州堂、龍城堂、朝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寶濟
下一姓氏: 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