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特吉爾姓圖騰(貝爾特吉爾氏圖騰)
貝爾特吉爾姓是中華少數民族姓氏之一,讀音作bèi ěr tè jí ěr(ㄅㄚ ㄦˇ ㄊㄜˋ ㄐㄧˊ ㄦˇ),滿語為“Beirtegir”。源於赫哲族,出自古老的赫哲族貝爾特吉爾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貝氏、吉氏、賀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赫哲族,出自古老的赫哲族貝爾特吉爾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赫哲族貝爾特吉爾氏,為赫哲族最古老的七個氏族之一,源出唐朝時期古渤海國靺鞨族中的貝爾特吉爾氏族,世居扶余(今黑龍江雙城)、阿撒津(今黑龍江呼瑪江北俄羅斯一側)、安達拉(今黑龍江沿岸俄羅斯境內)等地。
後唐莊宗李存勖同光四年(契丹耶律·阿保機天顯元年,公元926年),契丹族首領、遼太祖耶律億(耶律·阿保機)率軍滅渤海國,貝爾特吉爾氏族輾轉遷居於黑龍江延安地區生息繁衍。一直到了元、明兩朝時期,時有黑龍江兩岸流域的海西女真、生女真族引以為姓氏者,赫哲語、滿語皆為Beirtegir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貝爾特吉爾氏多冠漢姓為貝氏、吉氏、賀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按:
赫哲族,是一個以古老的靺鞨族中的赫哲氏族部落為核心,在歷史上逐漸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等民族和原屬黑龍江流域的其他土著民族、以及到赫哲族分佈區居住的蒙古族人、漢族人等成份,在清朝初期形成的較穩定的一個民族體。
赫哲族有七個最古老的部落、二十二個基本氏族,其最古老的七個姓氏分別為:特爾吉爾氏(Balikagir)、卡爾特吉爾氏(kartgyir)、卡爾他吉爾氏(kartagyir)、巴力卡吉爾氏(barikagyir)、巴亞吉爾氏(Bayagir)、貝爾特吉爾氏(Beirtegir)、庫奇吉爾氏(kujigyir)。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貝爾特吉爾氏是非常古老的赫哲族、滿族共有姓氏,今已很少稱呼,多漢化為貝氏、吉氏、賀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望出扶余,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兩岸流域。
【郡望堂號】
郡望
扶余郡:即今雙城市。黑龍江省設定較早的市(縣)份。早在距今三~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裡分佈著肅慎族先民。公元前兩千多年,肅慎族人向帝舜貢獻矢、石。兩漢時期稱為扶余。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朝時期屬伯咄。唐朝聖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後,伯咄為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國初期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為生女真完顏部所有。金國時期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朝初期為奴爾幹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朝初期屬寧古塔昴幫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為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為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朝嘉慶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為雙城設治之始;清朝咸豐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清朝光緒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清朝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清朝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為雙城縣;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為一等縣;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偽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割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雙城為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59年5月歸哈爾濱市屬。1965年8月又重屬松花江行署管轄。1988年設雙城市(縣級),1996年11月5日重歸哈爾濱市。
堂號
扶余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