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氏起源及歷史

並姓圖騰_並氏圖騰

並姓圖騰(並氏圖騰)

  並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bīng(ㄅㄧㄥ),不可讀作bìng(ㄅㄧㄥˋ)。其源有三:一是出自古稱九州之一的幷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二是出自漢朝時期十三州之一併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出自漢朝時期大司馬逯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並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五百零八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趙鞅(趙孟、趙簡子)、逯並。

  逯並:亦稱逮並。著名漢朝大臣、蒙鄉侯。西漢孺子嬰居攝三年(公元8年),逮並被封為蒙鄉侯。王莽篡漢後建立新朝,廷下大司馬孔永認為王莽為事無常,遂辭職,逮並繼任為大司馬。新朝於鳳元年(公元14年),在王莽推行新政改革,即更改地方官制和政區建制的過程中,大司馬逯並被免職。王莽政權敗亡後,更始帝劉玄大肆屠戮新朝官吏,逯並因在新朝中任過重職,全族遂避難逃亡,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並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古稱九州之一的幷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相傳,大禹治理洪水之後,分天下為九州,其中的幷州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省的保定市、正定縣和山西省的大同市、太原市一帶地區。

  至東周時期,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一年(晉定公姬午十二年,公元前499年),晉國上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建築了晉陽城,為太原第一座古城。

  周敬王二十三年(晉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7年),趙簡子正式啟用晉陽城(今太原城),並指稱其為幷州之治,以後遂稱幷州為太原地區。

  後來,居於晉陽城之晉國住民中,有以其居地別稱為姓氏者,稱並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十三州之一併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設定有十三州,幷州為十三州之一,其轄境包括今內蒙古、山西大部、河北北部,東漢時期併入冀州。三國曹魏時期復置幷州,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地區。

東漢——幷州

  居於幷州地區的住民中,有以其州稱為姓氏者,稱並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漢朝時期大司馬逯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逯,是戰國時期秦國一個邑名,故址在今山西省的臨汾市永和縣。時有大夫被封食採於逯邑,於是其後裔子孫就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逯氏,世代相傳至今。

  到了西漢末期,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就是蒙鄉侯逯並。

  漢孺子嬰居攝三年(公元8年),王莽篡漢後建立新朝,廷下大司馬孔永卻認為王莽這個認為事無常,遂辭職而去,由逯並繼任為大司馬。

  新朝天鳳元年(公元14年),在王莽推行新政改革,即更改地方官制和政區建制的過程中,大司馬逯並被免職。

  西漢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起義軍擁立劉氏宗親劉玄稱帝,年號定為“更始”,就是歷史上的更始帝。這使王莽的新朝政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為了沖走這個不好訊息帶來的晦氣,王莽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為了顯示自己沒有老,他還特意將自己的鬍子染成了黑色。然而,這絲毫不能挽救王莽的敗亡命運。

  當年的農曆6月,王莽派出的軍隊和起義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交戰,結果王莽軍全軍覆沒,起義軍乘勝直搗長安。農曆10月1日,義軍攻進了長安的宣平門。王莽被城內響應義軍的一名商人杜吳殺死。

  王莽政權敗亡後,漢更始帝劉玄立即大肆屠戮新朝時期的諸多官吏,逯並雖然早已不為官,但畢竟在新朝中任過重職,因此全族遂避難逃亡,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並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並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五百零八位,在臺灣則沒有,多以廣平、南陽為郡望,主要分佈在今安徽省的淮北市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廣平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博和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