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氏起源及歷史

揣姓圖騰_揣氏圖騰

揣姓圖騰(揣氏圖騰)

  揣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媯姓,出自舜帝之後裔陳氏衍派分支之揣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揣氏。揣姓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六十五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媯姓,出自舜帝之後裔陳氏衍派分支之揣孫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陳氏,得姓歷史悠久,是舜帝之後。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帝去世以後,商均認為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今河南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虞思公卻滯留在虞城,未再遷徙。舜帝為天子時,曾建都於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今山東寧陽、肥城一帶),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後,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今河南淮陽)。商王朝統治了五個世紀左右,被周武王姬發所滅。周朝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滅殷商後,正想尋找遠古舜帝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帝的後裔,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仍封其地於陳,取代了虞遂之後的陳國,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名為姓氏,稱陳氏,自此流傳至今,胡公滿也常被史書稱為陳媯滿。

  從陳媯滿之後裔衍派,產生出諸多姓氏,揣氏就是其中之一。其先為陳國之掌管土地丈量、商市度衡之官,因稱“揣者”。“揣”,即“度”、“量”之意,後以官職稱謂為姓氏,稱揣氏,揣孫氏便是其後裔子孫之一,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揣氏、孫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東胡族,出自庫莫奚族莫賀弗部揣氏世家,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或鮮卑漢化改姓為氏。

  庫莫奚族,簡稱奚族,源起於漢朝末期的東胡民族部落聯盟,盛於隋、唐兩朝之間,強為鄰國,後合併為群臣,歷八百餘年,相為終始,後被匈奴民族擊潰,分化為鮮卑族、庫莫奚族、烏桓族、柔然族、契丹族、室韋族、蒙古族等諸多民族群體。在庫莫奚族中,有辱紇主部、莫賀弗部、契箇部、木昆部、室得部這五個主要的部族群落。“莫賀弗”,本系東胡族系中酋長的稱號,“木昆”為古女真語和今達斡爾語“氏族”之意,這些部落是由五個血緣氏族發展而來的,其中以部著姓的有揣氏、遙里氏、伯德氏、奧里氏、梅知氏。揣氏就是庫莫奚族中一個具有顯著地位部落的姓氏,為莫賀弗部大人,即酋長。在遼、宋、金時期及以後,該支揣氏與其他庫莫奚族姓氏族人逐漸被契丹族、鮮卑族所同化,其絕大多數最後又被漢族融合,少部分揣氏族人則融入了蒙古族和後來的滿族。蒙古族揣氏,曾一度稱作吹霍克親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而滿族重的揣氏與蒙古族吹霍克親氏同宗同源,滿語為Cuihok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揣氏、霍氏等。

  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人烏蘭夫將軍所領導的蒙旗保安總隊中(蒙旗獨立旅,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的前身,後整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即有該支揣氏族人,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東胡族,出自前涼國張祚屬下大將易揣之後,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前涼國,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地方割據政權,由東晉王朝的涼州大都督張寔所建,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強盛時疆域有今甘肅、新疆及內蒙古、青海各一部分,從晉愍帝司馬鄴建興二年~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元年(前涼張實永安元年~前涼末王張玄錫太清十四年,公元314~376年)歷八主,共有國祚六十年。張祚,公元?~355年待考,字太伯,安定烏氏人(今甘肅平涼),前涼世祖文王張駿的庶長子。初為前涼國長寧侯,在前涼哀帝張曜靈執政時期任持節、督中外諸軍、撫軍將軍、輔政。張祚自恃手握兵權而專橫霸道,在東晉孝宗穆皇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前涼永樂八年,公元353年)廢黜了張曜靈,自稱大將軍、大都督、涼州牧、涼公,之後在東晉永和十年(前涼和平元年,公元354年)稱帝,改元“和平”,史稱前涼威王,前涼國第六代君主。之後,追崇曾祖張軌為武王,祖張寔為昭王,從祖張茂為成王,父張駿為文王,弟張重華為明王。立妻辛氏為皇后,弟張天錫為長寧王,子張泰和為太子,張庭堅為建康王,張耀靈之弟張玄靚為涼武侯。

  到了東晉永和十一年(前涼和平二年,公元355年)農曆閏9月,宋混率軍攻至姑臧城外,前涼王張祚欲抓捕居住在城內的張瓘之弟張琚及子張嵩殺之。張琚、張嵩提前得知訊息,立即招募數百市民在城內四處揚言:“張祚無道,我兄張瓘大軍已至城東,敢舉手者誅三族!”於是百姓遂大開姑臧城西門接納宋混之兵。前涼國的領軍將軍趙長見大勢如此,就進入內閣招呼張重華之母馬氏出殿,改立武侯張玄靚為前涼新主。忠於張祚的大將易揣遂引兵攻入大殿,鎮壓並殺了趙長等人。當時張祚按劍於殿上,大呼,叱左右力戰抵抗宋混之軍。然而由於張祚素失眾心,當宋混率軍攻入王宮後,軍兵、百姓皆袖手旁觀,再也沒有人肯為之戰鬥,張祚遂為宋混之兵所殺。之後,宋混梟其首,宣示內外,暴屍於道左,城內百姓皆歡呼雀躍,高呼萬歲,宋混以庶人禮葬了張祚,並殺其二子。宋混、張琚推舉張玄靚為大將軍、涼州牧、西平公,赦境內。當時張玄靚始七歲。張瓘率大軍至姑臧城後,正式推張玄靚為涼王,自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尚書令、涼州牧、張掖郡公,以宋混為尚書僕射。

  據說,在前涼國的這場內亂之中,張祚的心腹大將易揣卻趁亂殺出姑臧城,藏匿起來,改以名字為姓氏,稱揣氏,其子孫後代世代相傳至今,是為甘、寧、青一帶的揣氏一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揣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六十五位。

  今吉林省的吉林市、長春市、四平市、柳河縣,河南省的南陽市社旗縣、盧氏縣、沁陽縣、三門峽市,北京市密雲縣,上海市,天津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伊春市、大慶市、佳木斯市、湯原縣、穆稜市、肇東市,遼寧省的瀋陽市、錦州市、鐵嶺市、葫蘆島市綏中縣、北票市,河北省的承德市、唐山市、石家莊市、秦皇島市盧龍縣、遷西縣、遷安市,昌黎縣、衡水市、張家口市、承德市、邢臺市、撫寧縣、香河縣,安徽省的碭山縣,江西省的九江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哈密市,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市、赤峰市翁牛特旗、巴彥淖爾旗,江蘇省的蘇州市,廣西省,廣東省,海南省,臺灣省等地,均有揣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暫缺)

  堂號

  (暫缺)

  字輩

  黑龍江穆稜、遼寧鐵嶺揣氏字輩:“金榮玉……”

  河北遷西揣氏字輩:“建起(賀)連之振玉雲長廣子金賢”。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褚師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