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氏起源及歷史

採姓圖騰_採氏圖騰

採姓圖騰(採氏圖騰)

  採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於姬姓,一是出自黃帝之己姓之子夷鼓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二是出自春秋時期戴國君主戴公之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採姓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零七十一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夷鼓:黃帝之己姓之子。史籍《姓考》中記載:“黃帝子夷鼓始封於採,為左人,有采氏。”夷鼓的後裔以先祖封邑為姓氏,稱採氏。

  戴公:春秋時期戴國君主。戴國被鄭國滅亡後,國君戴公的後代中有以前戴公封給自己的采邑(今河南蘭考)名稱為姓氏者,稱採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己姓之子夷鼓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黃帝封其子於右北平採亭(治平剛,今河北平泉,一說今遼寧凌源),因氏焉。漢渡遼將軍採皓。晉東莞太守採耿。隋漁陽郡主簿採強。”這在史籍《姓考》中也記載:“黃帝子夷鼓始封於採,為左人,有采氏。”據湖南省圖書館典藏的《青山彭氏敦睦譜》第一卷<宗系>中記載:“黃帝生二十五子,依序為:娶西陵氏生昌意、玄囂、酉、祁、馮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生龍苗、葴、荀、休、清、採等六子,娶雕魚氏生夷鼓、揮、縉雲、喬伯、姞等五子,娶鬼方氏生蒼林、禺陽、儇、詹人、衣、禺獝(豸虛)、纍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嬅。”黃帝賜予姓氏者有十二:酉、祁、已、箴、任、滕、荀、僖、姞、儇、依,一說為祈、酉、滕、箴、任、荀、釐、佶、儇、依。及青陽(清)、夷鼓為二紀(己),其餘十三人皆為姬姓。實際上,青陽、夷鼓、蒼林三者皆同於黃帝之源,夷鼓入贅己氏部落,為己姓。因此,也可以說採氏源出已姓。而史書上所稱的“左人”,就是擅長巫蠱之術之人,為古代世人所崇拜的神職人員。中國古代,以巫蠱之術為左道,後凡占卜相命之術亦統名為“左”,因稱擅此術者為“左人”,“左氏”這個姓氏便由此而誕生。

  夷鼓的後裔以先祖封邑為姓氏,稱採氏,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戴國君主戴公之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有西周貴族的姬姓小諸侯戴國,其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私話民權縣西北部一帶。由於戴國位於鄭國、宋國與梁國之間,鄭、宋兩國不和,戴國夾在中間多受欺凌。在春秋初期,鄭國的勢力還比較弱時,戴國實際上就已經是鄭國的附庸國了。據史籍《左傳·隱公十年》記載,周桓王姬林七年(鄭莊公姬寤生三十一年,蔡桓侯姬封人二年,衛宣公姬晉六年,宋穆公子和十六年,公元前713年),蔡國、衛國跟隨宋國一起討伐鄭國,並經過長途跋涉侵入了戴國。貫於善謀的鄭莊公姬寤生抓住這一時機,在戴國境內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一舉圍殲了遠道而來疲憊不堪的蔡、衛、宋三國之師,使鄭國一躍成為了強大一時的諸侯國,之後,順便將戴國佔為己有。

  戴國被鄭國滅亡後,國君戴公的後代中有以前戴公封給自己的采邑(今河南蘭考)名稱為姓氏者,稱採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古鮮卑族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於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之間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姓氏改革,即將二字、三字、四字等鮮卑族複姓改為漢字單姓。在這一歷史時期,北魏孝文帝將皇族嫡系的拓拔氏族人命為漢字單姓“元”氏,將皇族庶系的其他拓拔氏族人改成其他姓氏,其中,將其庶二弟俁氏(拓拔·俁,其母為高昌回紇俁氏)改為漢字單姓採氏。隨著鮮卑族人逐漸融入漢族的歷史程序,俁氏一族成為漢族採氏的一支。

  按:

  要注意的是,拓拔·俁不是拓拔·宏的嫡二弟拓拔·侯(侯氏),拓拔·侯後改為漢姓亥氏,一些史書常將其二人混淆。關於拓拔·俁,在史籍《魏書》中沒有記載,但在唐朝宰相房玄齡撰著的《唐書·集札注》、清末民初張鵬一在《隋書志·補》中皆有記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採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零七十一位,在臺灣則沒有,以右北平、濟陽、宋城為郡望。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六合區、淮安市漣水縣,重慶市的墊江縣,河北省的滄州市、安新縣、玉田縣,山東省的煙臺市,甘肅省的景泰縣,陝西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四川省等地,均有采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惠帝執政時期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定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定陶兩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右北平郡:漢朝時期置郡,治平剛(今河北平泉),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津海道東北部及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改治至土垠(今河北唐山豐潤)。晉朝時期改為北平郡,移治到徐無(今河北唐山遵化)。

  宋城郡:隋朝時期為雎陽,是宋國的治所,宋朝時期改雎陽為宋城,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部一帶。

  堂號

  濟陽堂:以望立堂。

  北平堂:以望立堂,治平堂。

  宋城堂:以望立堂。

  字輩

  江蘇漣水採氏字輩:“尚倫啟本寶連緒培海常旺盛顯英俊富民育棟樑”。

  江蘇六合區採氏字輩;’‘必自永大,正德光明。’‘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吉科鄉採吉科村採氏字輩為:“希廷九太文林玉新國俊”(從第七世起)。

  山東青島市採氏字輩:“普國仕志龍茂世子光維如主延開梁耀均欽德新名”。

  山東臨沂市採氏字輩:“堯仁舜哲禹鼎商銘”。

  山東濟寧市採氏字輩:“秀習大書健兼尚策”。

  山東菏澤市採氏字輩:“敦敬則延熙”。

  山東煙臺市採氏字輩:“肇宜行序念篤同宗”。

  山東淄博市採氏字輩:“清正自持溫和可珍”。

  山東泰安市採氏字輩:“宣華恆衍祚”。

  山東濰坊市採氏字輩:“山川本靈秀.和敬以修德.志同道亦有.林友新貢慶”。

  山東日照市採氏字輩:  萬里仲山天 雨世單曰陰

  榮光應永 文士時興

  學以成之 得其恆新

  行端守正 望重名尊

  英賢繼作 忠孝同升

  立志良善 瑞毓家庭

  本源克裕 芳嗣昌芸

  吉祥和順 顯達豐亨

  年華久遠 福壽斯臻

  山東威海市採氏字輩:“子叔資樸榮常舉一士慰甲顯承光榮德”。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