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氏起源及歷史

費姓圖騰_費氏圖騰

費姓圖騰(費氏圖騰)

    如今,費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六省市費姓約佔全國漢族費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
姓氏淵源
1.嬴姓
第一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遠古帝王顓頊裔孫大費次子若木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姓氏音讀作fèi。 相傳顓頊是黃帝孫,有裔孫伯益,伯益曾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大費,他有裔孫大費,大費有子二人,其中次子名若木,因不得繼承爵位而淪為平民,遂以父名為姓氏,姓費,以標明自己的血統所出,其後代相傳姓費。如夏桀時去夏歸商的費昌,就是他的後裔。
2.姒姓
第二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禹後裔費昌、費仲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姓氏音讀作fèi。 據史籍《姓纂》、《軒轅黃帝傳》記載:“夏禹,亦黃帝之玄孫也,姒姓……”夏禹之後,因在其子孫費昌、費仲的封國中有一費國,後來就以國名為姓,稱為費氏。依此,費姓的血緣始祖可追溯至黃帝。又據傳說,在大禹治水時,一位名叫伯益的人協助治水頗有業績,受封於費地,其後代則以地取姓曰費姓。
3.姬姓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費序父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姓氏音讀作fèi。 春秋時魯國有大夫費序父,其後代因他以費(今山東魚臺)為食邑,後世子孫遂以封地名為姓,稱為費氏。
4.姬姓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大夫費無極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為氏。姓氏音讀作fèi。 據史籍《姓纂》記載,春秋時,魯懿公的孫子大夫無極的封邑在山東費縣西北,人稱費無極,費無極的子孫就以封邑“費”為姓,稱為費氏。因此,這支費姓是魯國公族的後代。
5.姬姓
第五個淵源: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為氏。姓氏音讀作Bì。 據《梁相費泛碑》載:“魯桓公子季友為大夫,有功封費,因氏焉。”春秋時魯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於費邑,子孫以費為氏。這一支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由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而來,以封邑名稱為姓。相傳,魯桓公是周文王及周公的後代,在周公長子伯禽被封於魯後,數傳至他,相繼擔任魯國國君。後來,他生子二人,其中長子即魯莊公,在他去世後得以繼承爵位;次子即季友,在魯莊公時以君主胞弟身份執掌朝政。尤其是在魯莊公去世後,他的權力更為集中,又擁立莊公之子班為君主,自己獨攬大權。他的專權引起其他人的不滿,一位名為慶父的人乘機作亂,殺死國君,他也被迫逃亡陳國。此後,他在陳國的幫助下回到魯國,繼續任執政,並立班的兒子申為國君,申就是歷史上的魯僖公。魯僖公執政時期,為表彰季友安定社稷之功,把國中一處叫做費的地方分封給他作為食邑。他及子孫後來也在那一帶發展繁衍,再後來就以封邑的名稱為姓氏,姓費。
6.各民族變姓
第六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姓氏音讀作fèi。 北魏時鮮卑族原姓氏費連氏,改姓費,後來這支改姓的人又與漢族費姓融合在一起。 清朝滿族中有一些姓富、姓費者,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使用漢字“費”為姓。如費英東,為滿洲鑲黃旗人,本名費英東·扎爾固齊,姓瓜爾佳氏;費揚古,滿洲正白旗人,姓棟鄂氏;費雅思哈,為滿洲正黃旗人,姓富察氏等等。後取單字漢族“費”為氏。 當代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也有人以費為姓,應是漢文化融入的結果,淵源待考。
得姓始祖
一世:黃帝(前2697—前2599)。   
《史記·五帝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二世:昌意。   
《史記·五帝紀》: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三世:顓頊(高陽)(前2514—前2437)。   
《史記·五帝紀》: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農曆三月十八,是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顓頊帝的生日。   
四世:窮蟬。   
《史記·五帝紀》: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五世:女修。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   
六世:大業(皋陶)。   
《史記·秦本紀》: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張守節《正義》雲:“《列女傳》雲:‘陶子生五歲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業是皋陶。   
七世:伯益(大費、費伯)。   
《史記·秦本紀》: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諮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史記》稱大費,《尚書》稱益,《竹書》稱費伯,舜時為“虞”,即掌管山林的官,佐禹為輔平水土,因功受舜賜姓嬴氏,授土嬴國。   
八世:若木(費姓始祖)。   
《史記·秦本紀》: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都城記》曰:“伯益有二子,大曰大廉,封鳥俗氏,秦為其後也;小曰若木,別為費氏,居南裔為諸侯,至夏氏末,其君費昌去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人為卿士,湯更封費氏之庶子於淮泗之間徐地以奉伯益之祠,複合為伯,使主淮夷。”這條史料證明若木居費為費侯,世守費地,為費氏;費昌庶子則封于徐。
歷代名人
費 昌:(生卒年待考),夏代賢臣。《史記》中的《秦本紀》記曰:費昌“為湯御”。即指費昌充當了商滅夏的開路先鋒。費昌統兵伐夏,夏兵多於戰前倒戈,商兵勢如破竹,夏桀只得親自統兵迎戰。費昌“敗桀於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顯赫戰功。   
費 仲:(生卒年待考),商代重臣。商紂王囚禁西伯昌(周文王姬昌),周臣透過費仲獻美女、奇物、良馬,使周文王得以出囚。   
費無極:(生卒年待考),春秋楚國大夫。奉平王命令,去秦國為太子建娶婦,因婦貌美,歸楚後,便勸平王將該女納入後宮。後又屢進讒言,使平王殺建,建遂亡命奔宋。無極之舉惹得楚人極為不滿,後被令尹子常所殺。
費揚古:(1645-1701),滿族正白旗人,清代開國元勳、一等承恩公。姓棟鄂氏,後取單字漢族“費”為氏。1674年,赴江西征討吳三桂叛軍,以功擢領侍衛內大臣。列議政大臣。1690年,授參贊軍務,往科爾沁調兵隨徵準噶爾,敗噶爾丹於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赤峰)。1693年,拜安北將軍駐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1695年,擢歸化將軍,旋拜撫遠大將軍。隨康熙帝玄燁征討噶爾丹。他率西路軍,康熙帝玄燁率中路軍,薩布素率東路軍,於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大敗噶爾丹軍。1697年,再徵噶爾丹,迫使其飲藥自盡,以功晉一等功。1701年,息從康熙帝赴索約勒濟,途中因疾發還京而卒,康熙親臨看望。
費俊龍:(1965-今),江蘇崑山人,神舟六號航天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正師職,大校軍銜。2005年10月12日,隨神舟六號飛船和聶海勝一起踏入天空展開為期五天的中國航天第二次載人飛船飛行。2005年10月14日,下午費俊龍在天空做了四個前滾翻。200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慶祝“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併為費俊龍、聶海勝頒發了“航天功勳獎章”和“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航天功勳獎章證書”。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