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姓圖騰(漕氏圖騰)
漕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已姓,出自遠古顓頊帝高陽氏的裔孫晏安,屬於帝王賜姓為氏。還有一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的食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續通志·氏族略·補遺·以郡國為氏》注云:“(漕)衛邑名。”《姓氏詞典》據《姓考》亦云:“以采邑為姓氏。衛大夫食邑,後因氏。”漕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七百二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已晏安、姬毀(衛文公姬闢疆)、賴布·碩幹、薩克達·阿思哈、伊爾庫勒·瑚寶、扎庫塔·烏庫裡。
已晏安:陸終的第五子叫晏安,姓已,氏高陽,他非常正直、聰明和善良。晏安曾積極協助大禹治水,並精闢地總結了前任水工、大禹之父鯀在治水過程中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開漕疏河”這個行之有效的重大建議,使治水過程變堵為疏。大禹採用晏安的建議成功地治理了水患之後,特別封賞有巨大功勳的晏安為漕氏,史稱其為“漕神”。從此,晏安的後裔子孫即稱漕氏。
姬毀(衛文公姬闢疆):(?—公元前635年),姬姓,衛氏,初名闢疆,後改名毀,衛宣公之孫,衛昭伯(昭伯頑)之子,衛戴公之弟,春秋時期衛國第二十任國君,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35年在位。衛文公執政以後,有衛國上大夫被封於衛文公在國破時的寄居地漕邑,傳說是其長兄齊子(早卒)的家臣,名字失考,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漕氏、邶氏、或鄁氏。後來,大多漕氏族人簡筆改為曹氏,還有一小部分人演化為糟氏。該支漕氏族人皆尊奉衛文公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已姓,出自遠古顓頊帝高陽氏的裔孫晏安,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在上古時代,人們的姓氏很少,那時只有部落首領和首領的親族才有姓氏,廣大的庶民百姓是沒有姓氏的。在古代,姓氏的起源中重要的來源之一就是氏族的圖騰、氏族的居住地名、氏族首領的名字以及所擅長的職業稱謂等而形成。
黃帝一族統稱“華夏族”,華夏族實際上是融合了很多氏族的總稱,他的部族聯盟圖騰為龍。而龍的形象就集中很多種動物的形象,龍的爪是鳥的爪,那是東方夷人鳳鳥氏族鳥圖騰的象徵;龍的嘴是虎、狼之嘴,是北方北狄人圖騰的象徵;龍有角那是羊之角,羊為西羌炎帝部族的圖騰之物;龍為蛇身,而蛇、蟲為伏羲、女媧、嫘祖之族圖騰的象徵。
有的學者一直認為,嫘祖是黃帝的正妃,是遠古時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不但輔佐黃帝成其大業,而且發明了養蠶、繅絲、紡織,因此被稱為蠶神。“蠶”,就是“蠶”的古體字,嫘祖所在的氏族圖騰就是蠶,而黃帝族圖騰之龍的原始初形其實就是蠶的象形。姬姓後裔的直系祖先如顓頊、吳回、陸終的姓皆為已姓,而這個“已”字其實就是蠶之形象的最早象形文字,蠶字添爪、添角、添利牙、添鱗之後,就變蠶為蛇身,再變成龍。
嫘祖的後代子孫非常發達,後又發展出很多的氏和姓,如她的兩個兒子,長子玄囂稱青陽氏,玄囂的兒子稱高辛氏。次子昌意的兒子顓頊稱高陽氏,顓頊的孫子重黎、吳回為祝融氏,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
傳說陸終有六個兒子,其長子樊承襲了家族的已姓;次子惠連與東夷贏姓的黃夷聯婚,產生了黃氏;四子求言則與東夷贏姓的一個分支聯姻,產生了妘姓。
陸終的第五子叫晏安,姓已,氏高陽,他非常正直、聰明和善良。晏安曾積極協助大禹治水,並精闢地總結了前任水工、大禹之父鯀在治水過程中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開漕疏河”這個行之有效的重大建議,使治水過程變堵為疏。大禹採納了晏安的建議,以漕浚水,利用漕疏通了水患頻繁的逆河即九河,分別為徒駭河(海河支流,流經今山東聊城、德州、惠民與秦口河匯流)、太史河(丹江支流,流經今湖北丹陽在長陽注入清江)、馬頰河(源起河南濮陽,流經清豐、南樂、河北大名、山東莘縣、冠縣、聊城、茌平、臨清、高唐、夏津、平原、陵縣、臨邑、樂陵、慶雲,在無棣黃柏嶺直入渤海)、覆鬴河(源起山東德州,流向東北至海豐入海)、胡蘇河(源起河北滄州饒安,流經任縣、東光、山東德州寧津、臨津,在無棣直入渤海)、簡河(黃河支流,源起北京順義,流經河北河間,在河南商丘寧陵入黃河)、絜河(黃河支流,分自河南孟津,流經河北河間、山東小清河,再入黃河)、鉤般河(黃河支流,源起山東陽信,流經沾化、臨邑、陵縣,在無棣入渤海)、鬲津河(源起山東德州,沿冀魯邊界流經山東武城、德州、寧津、樂陵、慶雲、無棣,河北吳橋、東光、南皮、鹽山、海興,在山東無棣大口河入渤海),使許多人民免除了洪水氾濫之患,並透過“漕”來轉運救濟的糧食貨物,挽救了許多受災地區的百姓。
漕,即由人工設計開挖修建的渠道、或水路。在古代,以車輛為運載工具透過陸路運糧食、貨物等就稱作“轉”,而以船舶為運載工具透過水路運糧食、貨物等則稱作“漕”。治漕、漕運、理漕,一直是歷朝歷代
大禹採用晏安的建議成功地治理了水患之後,特別封賞有巨大功勳的晏安為漕氏,史稱其為“漕神”。在古代,帝王君主賜封姓氏,是臣子的無上光榮,比金銀珠寶爵位土地還要榮耀得多的多,從此,晏安的後裔子孫即稱漕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漕氏的姓氏正確讀音為cáo(ㄘㄠ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的食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公姬旦在平定了殷商故土的叛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姬封於衛,建衛國。姬封最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因稱“康叔”,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衛康叔及其子嗣。衛國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圍數百里的地方,大體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區,那曾是夏王朝與國韋之所在地,也是商朝“大邑商”中心區,所以,周王朝初期人們仍習慣稱商地為殷。“殷”、“韋”,在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在西周初期眾諸侯國中屬於泱泱大國。
西周初期,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的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衛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姬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
周平王姬宜臼元年(衛武公姬和四十三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周平王十四年(衛前莊公姬揚元元年,公元前757年),衛前莊公即位,衛國雖仍為東方大國,卻開始衰退了,內憂外患不斷。到了周惠王姬閬十七年(衛懿公姬赤九年,公元前660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國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鄭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漕(春秋晚期改稱曹,今河南湯陰東南部,一說河南滑縣南部)。因此在第二年的周惠王十八年(衛戴公姬申二年,衛文公姬闢疆元年,公元前659年),第一任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遷衛國於楚丘(今河南浚縣),重新建國。
在衛文公姬毀(姬闢疆)執政時期(公元前659~前635年),由於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為人忠厚,處事公道,致力農工,講求治道,減輕賦稅,公平斷獄,他也親自勞作,跟百姓同甘共苦,所以衛國政治清明,國力有所恢復。史書記載其時“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到了周襄王姬鄭二十三年(衛成公姬鄭元年,公元前629年),衛國為避狄族人的侵擾,又遷國都至帝丘(今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春秋晚期,衛國的王室貴族孫氏、寧氏輪流專權,君臣關係一直不和。
進入戰國時期,衛國已完全衰敗,夾在趙、魏、齊、楚諸國之間苟延殘喘。到了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三年(衛君姬懷二十九年,公元前254年),衛國終於被魏國所兼併,成為其附庸。
秦王贏政五年(衛君姬元十二年,魏景湣王魏增二年,公元前241年),秦國攻滅魏國,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並將衛國遷到野王縣(今河南沁陽),衛國又成了秦國的附庸。至秦二世元年(衛君姬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最終滅亡。衛國,是最後滅亡的周王朝封國。
春秋時期的衛文公執政以後,有衛國上大夫被封於衛文公在國破時的寄居地漕邑,傳說是其長兄齊子(早卒)的家臣,名字失考,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漕氏、邶氏、或鄁氏。後來,大多漕氏族人簡筆改為曹氏,還有一小部分人演化為糟氏。
要注意的是,該支漕氏族人皆尊奉衛文公為得姓始祖,其原本姓氏讀音為zōu(ㄗㄡ),西漢以後方逐漸改讀音為cáo(ㄘㄠˊ),但如今在湖南的漕氏族人中仍有讀原本姓氏讀音者。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越國練兵地漕湖,屬於以地名為氏。
漕湖,古稱“蠡瀆”,是春秋末期越國大夫范蠡為了伐吳練兵,囤積戰船,遂動用人工開挖了一個巨大的池塘,在斯地訓練了無數的越國驍勇水軍將士,當時面積曾達數萬畝,至今已經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仍有一萬餘畝水面,位置在今江蘇無錫盪口一帶,即在相城區。
在戰國時期,蠡瀆先後成為越國、楚國的漕運中轉站,因稱“漕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漕湖成為南糧北調的重要碼頭,此後在歷朝歷代皆具有重要作用。
在漕湖周圍,很早即有以地名為姓氏之船民,稱漕氏,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居於無錫北橋一帶。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漕丹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以及臺灣省學者王素存所著《中華姓府》中的記載:
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od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漕丹氏多冠漢姓為常氏、丹氏、漕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蒙古族漕氏的姓氏正確讀音為cáo(ㄘㄠ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賴布氏,亦稱賴卜氏、來布氏,滿語為Laibu Hala,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欒氏、漕氏等。該支漕氏鼻祖為賴布·碩幹,滿洲正黃旗人,累官至漕運總督,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漢化姓氏者,稱漕氏,清末民初又多改為曹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薩克達氏,本為巴雅拉氏,後改以地名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蒼老”,族人眾多,世居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後分遷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以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兩岸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漕氏等。該支漕氏鼻祖為薩克達·阿思哈,滿洲鑲黃旗人,累官至漕運總督,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漢化姓氏者,稱漕氏,世代相傳至今,並撰著有《遼東滿洲漕氏族譜》。
⑶.滿族伊爾庫勒氏,滿語為Irkule Hala,世居諾羅(今黑龍江饒河)、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乃明村(今黑龍江下游俄羅斯境內右岸阿紐依河口一帶)、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烏氏、於氏、漕氏等。該支漕氏鼻祖為伊爾庫勒·瑚寶,滿洲鑲白旗人,累官至兵部尚書、鑲白旗都統、漕運總督,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漢化姓氏者,稱漕氏,清末民初又多改為曹氏,世代相傳至今。
⑷.滿族扎庫塔氏,亦稱查庫塔氏,以地名為氏,滿語為Jakuta Hala,漢義“各八”,人數眾多,世居扎庫塔(今吉林琿春部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一帶)、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噶哈里(今吉林汪清天橋嶺附近)必漢額裡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長白山等地,所冠漢姓為張氏、包氏、石氏、朱氏、查氏、漕氏、曹氏等。該支漕氏鼻祖為扎庫塔·烏庫裡,滿洲鑲白旗人,世居和格通邑(今吉林敦化),其父扎庫塔·馬爾當圖在清太祖佟·努爾哈齒創業時即率族歸服,授為開創佐領、騎都尉,但他在圍攻錦州時陣亡,由長子扎庫塔·烏庫裡承襲世職。扎庫塔·烏庫裡後來累官至漕運總督,因功特授奉天將軍,為官時恪盡職守,深得民心,再加世職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漢化姓氏者,稱漕氏,清末民初又多改為曹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漕氏的姓氏正確讀音皆為cáo(ㄘㄠ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漕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七百二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以西河、遼東為郡望。
在中國歷史上,漕氏族人在漢朝時期較多、也頗有名望,入漢朝時期的漕仲叔及其子漕少遊,皆以俠士舉止名聞於世,父子倆都是西河人,屬西河族。當時還有個叫漕防的人。而在史籍《續通志·氏族略·六》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有主事糟土奇。明朝以後,漕氏及其分衍的糟氏則不見史書記載。
如今漕氏族人比較稀少,但在湘贛一帶即湖南、江西兩省份,以及江蘇省的無錫地區,仍有一些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西河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衛文公十九年(魯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衛文公派兵攻打邢國。當時衛國發生大旱,為祭祀山川而占卜,占卜結果不吉利。甯莊子說:“從前周室發生饑荒,打敗商朝就豐收。現在正當邢國無道,諸侯沒有領袖,上天或者是要讓衛國進攻邢國吧!”衛文公聽從他的話,徵集軍隊後就降下大雨。
附:衛文公姬闢疆《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簡要註釋:
衛文公思報齊桓公姜小白幫助衛國復國厚恩而作。
瓊:赤色玉,亦泛指美玉。
琚(jū):佩玉。
匪:非。
瑤:一種似玉的美石。
玖(jiǔ):淺黑色的圓潤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