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姓圖騰(衰氏圖騰)
衰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cuī(ㄘㄨㄟ),不可讀作shuāi(ㄕㄨㄞ)。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衰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姓苑》雲:“以祖輩名字為姓氏。源於趙姓。系春秋時晉國大夫趙衰的後代。”衰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八百五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趙衰:(?—公元前622年),即趙成子。嬴姓,趙氏,字子餘,一曰子餘,諡號“成季”。亦稱孟子餘。謀士、戰略家、政治家、趙國君主的祖先。是輔佐晉文公稱霸的五賢士之一。春秋時期的晉國晉文公大夫,造父的後代。從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起跟隨晉文公重耳19年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多次獻計協助晉文公脫險。晉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晉文公回國,趙衰任上卿,封原地。晉文公四年(前632年),趙衰隨晉文公參與踐土之盟。奠定晉國盟主地位。晉襄公六年(前622年),趙衰去世,兒子趙盾(即趙宣子)繼位。在趙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衰氏,世代相傳至今。衰氏族人大多以趙衰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衰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衰氏出自春秋時期的晉國,其趙衰為重臣上大夫。其後裔以先祖之勳為榮,隨以其名字為姓氏,稱趙氏、衰氏。趙衰即趙成子,字子餘,亦稱成季、孟子餘。春秋時期晉國之卿。生年待考,逝世於晉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趙衰一族於晉文侯時遷至晉國,傳六世而至趙衰。其父趙夙,當時已進入晉國的統治階層,在晉獻公時為大將,曾率軍征伐霍國。趙衰早年即有賢士的名聲,與少年時期的晉文公重耳關係相當好。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出奔逃亡,流亡在外十九年,趙哀一直相隨。流亡期間,趙衰一直在生活上照顧公子重耳,路上攜帶飯食,走散了寧肯餓著也不吃,也要留著給重耳。在歸國謀位的大業上,趙衰更是費盡心機,幫助重耳出謀劃策,甚而至於脅迫重耳成就大事。當重耳流亡到齊國時,齊桓公待他甚好,給他安家,使他過上相當舒適的生活。公子重耳在齊國一住五年,不願離去。趙衰便與咎犯等人密謀,把重耳灌醉,將其抬上馬車,又開始周遊列國,尋求幫助,最終使他成為晉國一代國君。
晉文公即位之後,趙衰又幫助他走上稱霸諸侯的道路。晉文公二年(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因王室內亂而避居在外,秦穆公已派重兵駐紮黃河邊上,準備保護周襄王歸國。趙衰建議晉文公應該率先採取行動,護送周襄王。因為尊王是稱霸的資本,建立霸業的首先條件是以尊王為旗幟,如果此舉落在泰國後面,要想稱霸,是很難號令於天下的。晉文公採納了趙衰的這一建議,立即親率大軍護送周襄王,此舉果然為不久以後獲得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趙衰是跟隨晉文公流亡多年後頗受倚重的功臣,但他從不爭權奪利,不計較個人地位。回國後,曾任原(今河南濟源)大夫,故而又稱原季。後來,趙衰出任新上軍主將,最後的職位是中軍佐。趙衰最受人稱道的品德是能讓。據典籍《國語·晉語四》中記載,晉文公問他誰可以擔任元帥。他舉薦了別人;讓他擔任卿,他推薦欒枝、先軫和胥臣。後來上軍師狐毛去世,晉文公讓他繼任,他又推薦了先且居。晉文公稱讚他的讓賢為“不失德義”,每次都讓給社稷之臣,利於晉國,並不僅僅是為了表現自己的風格。趙衰的後代趙氏一族後來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其後裔趙盾、趙武、趙簡子、趙襄子都成為晉國的股肱之臣,最後,其後裔趙籍與魏斯、韓虔三家瓜分了晉國,自立為趙國,成為戰國時期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之一。
在趙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衰氏,世代相傳至今。衰氏族人大多以趙衰為得姓始祖,其姓氏讀音亦作cuī(ㄘㄨㄟ)。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衰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衰,邑名。在典籍《國語·晉語》中記載:“公子濟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於秦師。晉人懼,懷公奔高梁。呂甥、冀芮帥師,甲午,軍於廬柳。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次於郇。注:三者皆晉邑。”在《左氏·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中也記載:“春王正月。夏,狄伐鄭。秋七月。冬,天王出居於鄭。晉侯夷吾卒。秦伯納之,不書,不告入也。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紲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於河。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令狐,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臼衰,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解縣鎮;桑泉,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臨晉鎮。這三個地區皆屬於春秋時期的晉國,其臼衰邑簡稱“衰”。按史書記載,當週襄王姬鄭十七年(晉惠公姬夷吾十五年,秦穆公嬴任好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農曆閏1月晉惠公逝世後,晉國內亂,一時無君,秦軍乘機攻晉國,臼衰邑歸降於秦軍。
在臼衰的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臼衰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臼氏、衰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衰氏正確讀音作cuī(ㄘㄨㄟ)。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衰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八百五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望出廣陵。
今江蘇省寶應縣、姜堰市,上海市,北京市,朝鮮,韓國等地,均有衰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廣陵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堂號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江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趙衰墓
趙衰墓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趙村南750米,南北兩冢,相距15米。根據民間的傳說,趙衰有一日率兵打仗,行軍到了這一地方後因病去世,於是就被埋在了此處。
北冢平面呈長方形,邊長15米,高3米,平頂,頂部有一垂直盜洞,直徑80厘米;南冢邊長12米,高約2.7米,平頂,北部近一半被挖平變成麥地。據說古代將領趙衰行軍至此時去逝,就地埋葬。其父趙夙後來亦埋葬於此,相距不遠。村民在農耕中破壞南側墓室,發現為券頂磚室墓。
趙衰出生於晉國的豪門大族,趙氏一族屬於晉國的貴族。在趙衰成年後,他透過占卜的方式,選擇了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公子重耳為主。因晉獻公的寵妃驪姬想要自己的兒子登上王座,於是就挑撥晉獻公與其他兒子之間的關係。無奈之下,公子重耳就準備逃到自己舅舅的翟國去。而趙衰作為公子重耳的隨從,是一定會跟隨在公子重耳的左右的。趙衰跟著公子重耳一同在外流浪了近十九年,經歷了無數風雨。
公子重耳後來得到秦穆公的幫助,帶領趙衰返回晉國。公子重耳最後成功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文公。而一直對他忠心耿耿的趙衰則被封為晉國大夫,晉文公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趙衰最後功成名就。趙衰的一生對晉國的貢獻良多,盡心盡力輔佐了晉文公,一直兢兢業業的工作。到了其子趙盾繼承他的晉國大夫之位後,趙盾也為晉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更是將趙氏一族推向了頂峰。
【典故軼事】
以叔隗妻趙衰
晉國大夫趙衰有著一個傳奇的人生,趙衰即趙成子,其出生年月不詳。根據史料可考,趙衰應該出生在一個貴族世家,然後他選擇了晉獻公的次子公子重耳為他的主人,並跟隨他一直在外流亡了近十九年。關於趙衰的故事現今流傳最廣的莫過於以叔隗妻趙衰的故事了。
晉國的國君晉獻公一共有六子一女,公子重耳是他的第二個兒子。當時趙衰需要在晉獻公的六個兒子裡面,挑選一個成為自己的主人。趙衰很是糾結,於是他就採用了占卜的方式來決定,最後趙衰選擇了公子重耳。而然好事多磨,晉獻公有一個寵妃名為驪姬,她一心想要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於是就挑撥晉獻公與其他兒子的關係。驪姬的心計很深,而晉獻公又十分的喜歡她,於是晉獻公果真就被驪姬說動了,想要殺了其他兒子。
以叔隗妻趙衰的故事,就發生在趙衰跟隨公子重耳逃亡到了翟國的時候。趙衰作為公子重耳的隨從,一直默默跟隨著他,為他出謀劃策。有一日,翟國士兵討伐廧咎如,廧咎如的國君將自己的兩個女兒進獻給翟國的國君。而翟國的國君又是公子重耳的舅舅,翟國的國君就將年長的那個女子許配給趙衰,年幼的那名女子許配給公子重耳。
許配給趙衰的那名女子名為叔隗,生性溫柔善良,兩人婚後相敬如賓。不久之後,叔隗就為趙衰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取名為趙盾。因為趙衰跟公子重耳兩人當時還被晉獻公追殺,不久便要離開翟國,而叔隗與趙衰也面臨著分離。等到趙衰助公子重耳成就霸業後,兩人才得以相聚。
趙衰冬日
關於晉國大夫趙衰的故事中,一直有趙衰冬日這一典故的存在。趙衰是晉文公的得力大臣,是當時的五大賢士之一,在晉國享有極高的榮譽。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晉文公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離不開趙衰的鼎力相助,是趙衰一直在盡心盡力的為晉文公出謀劃策。
趙衰冬日這一詞,出自《春秋左氏傳》一書中。趙衰跟隨公子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翟國時,娶了一位名為叔隗的女子。叔隗原是廧咎如的公主,後來廧咎如被翟國打敗,身為公主的叔隗就成了翟國的俘虜。翟國的國君將叔隗許配給趙衰,兩人不久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趙盾。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晉國後,繼承了王位,他感激趙衰對他的幫助,就封趙衰為晉國大夫。趙衰後來就將趙盾母子一起接回了晉國,而趙盾就成為了趙衰的繼承人。
趙衰與趙盾兩人都是晉國的重臣,於國家社稷有著眾多貢獻。趙盾在趙衰死後,繼承了趙衰晉國大夫的位子。趙盾在政治上也有著極高的天賦,他一直盡心輔佐晉襄公。等到晉襄公死後,他又幫扶幼主晉靈公,成功幫他坐穩了王位。根據《春秋左氏傳》中的有關記載,有人問狐射姑,趙衰與趙盾分別是怎麼樣的人。狐射姑回答說:“趙衰是冬日之日,趙盾是夏日之日。”狐射姑將趙衰比喻成冬日的太陽,是一個溫暖的存在,給人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
趙衰讀音
趙衰是晉文公時期的大臣,是晉文公的左膀右臂。而在如今,有很多人會對晉國大夫趙衰的“衰”字的讀音產生疑惑,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衰”字念“shuaī”。但這是錯誤的,那麼晉國大夫趙衰的“衰”字到底怎麼念呢?
根據《現代漢語辭典》裡關於“衰”的解釋,一共有兩種。第一種,“衰”念“shuaī”有兩種意思,一指的是古代用粗布做的喪服,另一種則表示從上到下的次序。第二種,“衰”念“cuī”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按照一定順序由大到小的遞減,另一層就是減少的意思。從這兩種讀音所代表的意思上來看,我們分辨不出趙衰的“衰”字該念什麼音。《現代漢語辭典》中也只是提到在“衰”念“cuī”的話一般在古代時才會這麼唸的。
但我們從《康熙字典》中就可以很明確的看出,趙衰的“衰”字其實是念“cuī”。“衰”字在古代發音等同於“崔”,有且只有這一種讀法。《康熙字典》中關於“衰”字的解釋有以下幾個意思,一是等級,與“崔”字同音;二是指古代的喪服;三是指晉國的一座城池的名稱;四是指雨衣的意思。不管是哪一種意思,趙衰的“衰”字都應該念“cuī”,而不是念“shuaī”。“衰”字念“shuaī”是現今才有的一種念法,是今人創造出來的。
晉國大夫趙衰離現在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所以根據以上的解釋,趙衰的“衰”字就該念“c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