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氏起源及歷史

獨孤姓圖騰_獨孤氏圖騰

獨孤姓圖騰(獨孤氏圖騰)

  獨孤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西漢的休屠王部,起源於西漢時期的休屠城,北魏時期是北鮮卑部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以獨孤為氏。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俘,囚禁於獨山(今遼寧省海城境內)之下,他的後代有尸利單于,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為獨孤氏。獨孤一族為當時鮮卑貴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現多簡化為單字“獨”姓或轉化為劉姓。獨孤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零九十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休屠部,而到北魏時代北鮮卑獨孤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姓氏。

  獨孤氏,原為鮮卑屠各部,“獨孤”即“屠各”的不同漢譯。諸多史籍文獻中說獨孤氏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後裔,“後漢沛獻王輔生厘王定,定生節王丐,丐二子廣、廙,廙生穆,穆生度遼將軍進伯,擊匈奴被執,囚之獨孤山下,生尸利。單于以為谷蠡王,號獨孤部。七世孫羅辰從後魏孝文徙洛陽,初以其部為氏……”等等,大多數實屬冒充劉漢宗室。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劉姓沒入獨孤部。實際上,“屠各”,亦稱“休屠各、休屠”,是西漢時期匈奴休屠王的後裔所建之部落群體。匈奴民族自秦、漢之際為冒頓單于統一以來,勢力一時非常強大,他們雄踞蒙古高原,向東擴充套件至朝鮮邊界,向西伸延至巴爾喀什湖,向南深入到河套附近。冒頓單于將這片遼闊的地域劃為左、中、右三部分,自己統治中部,左、右二部由他派人治理。西漢王朝建立後,由於國力不足,政局不穩,對匈奴一直實行“和親”政策,每年還向匈奴贈送大量的絲帛和酒食,以求維護邊境的和平。

  漢武帝即位後,由於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日益強大,便中止和藩政策,展開了對匈奴諸部的大規模作戰。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於春、夏二季連續率強大的軍隊攻打位於西部的右匈奴。三國時期,中原再次分裂,已由遼西遷居於西北地區的鮮卑民族拓拔部崛起,到西晉時期,屠各部主動歸附於北魏王朝的締造者道武帝拓拔珪,成為後世所稱的鮮卑獨孤部,並與拓拔部貴族世代聯姻,為北魏政權最初的八部之一,也是北魏王朝建立後的三十六部貴族之一。

  在獨孤氏族人的後裔子孫中,後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實施的漢化改革過程中大多改為漢字單姓劉氏,有的則改為單字姓獨或姓孤,當然仍有保留複姓獨孤氏的為數不多的分支。目前存在的複姓“獨孤”人口約不足百人,定居在內蒙及境外。

  源流二

  出自北魏時期代北鮮卑獨孤渾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姓氏。

  據史籍《魏書》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政權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鮮卑獨孤渾氏,排在鮮卑貴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區鮮卑族代國舊部。獨孤渾部原為鮮卑拓跋部的從屬部落之一,原遊牧於雲中一帶(今內蒙古托克托)。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部大人拓跋力微率部徙居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之後召集諸部,以武力確立了拓拔部在部落聯盟中的大酋長地位,建立了代國。在拓跋力微病逝後,諸部離叛,獨孤渾部則是最先離叛的部落之一,曾一度依附於万俟部。

  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國經淝水之戰慘敗後,國力日弱,拓跋寔十六歲的兒子拓拔珪不失時機地召集父王的舊部,以武力加智慧實施佔地稱王之策,迅速擴充套件勢力,到了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拔珪復國,稱代王,同年改稱為“魏”,史稱“北魏”,之後鮮卑万俟部歸附拓拔珪,獨孤渾部轉了一大圈,仍然隨著万俟部回覆到拓跋部中。此後,拓拔珪將獨孤渾部排位在貴族行列的最末。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過程中,獨孤渾氏大多改為漢姓杜氏、獨氏、獨孤氏,其中的杜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

  源流三

  來自賜姓:《周書·文帝下》: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穿鮮卑服裝。由於宇文家族實行鮮卑化政策,賜姓其勢力下的漢人將領和望族,其部將家族和家僕也要跟從改姓,其中改獨孤姓的有李楷,李盛,李屯,高熲,楊突,高賓,韓雄等,其實遠在匈奴漢國時,就有劉淵強迫劉姓漢人改獨孤姓,他們成為了漢族獨孤姓的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獨孤姓望居河南郡(漢高祖時置郡。相當於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地區)、高陽郡(北魏時置郡。相當於河北省高陽縣一帶地區),漢陽郡或隴西郡(甘肅東南部西漢水上游一帶),百家姓流傳至廣,關中多戰亂,歷史上族人避禍多遷徙至隴右。然幾經變遷,跟許多複姓(如歐陽、宇文、端木、上官、司馬、東方、南宮、万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等)一樣已經簡化為單姓,同樣的“獨孤”姓也簡化為“獨”姓,歷史名人獨孤信曾任秦州刺史,傳承現在甘肅禮縣鹽官獨家川附近(古秦州界地)有萬餘人為獨姓氏,祁山附近獨家川全村幾乎全姓獨,可以說在國內算是獨孤一脈比較聚居的地區。今天該地仍留存宗族廟宇,每年定期族人在家神廟(家族祠堂)舉行祭祀儀式,緬懷先祖。

  武威郡和敦煌郡,也是獨孤氏的重要來源地,其中屠各城就在武威郡。

  分佈

  獨孤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零九十位。據說在河北唐山和廣東廣州都有獨氏(由獨孤姓演化而來)族人後裔少數分佈。據史料記載,現在居百家姓第四大姓的劉姓一部也是由獨孤姓演化而來。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為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漢陽郡或隴西郡(甘肅東南部西漢水上游一帶):著名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地界,為秦人發跡之地-西垂,今天的甘肅隴南東北附近。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西魏改名漢陽縣,屬南秦州。約西魏、北周時廢。隋大業三年(607年)改成州置,轄境相當今甘肅省禮縣、西和縣及成縣西北部地。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高陽堂:以望立堂。

  漢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十言通用聯

  行道揚名,學士果成佳婿;

  奇謀大略,女兒迭為貴人。

  ——佚名撰獨孤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洛陽人獨孤鬱,字古風,幼年時,父親獨孤及曾問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元和初年,舉制科高等,歷官右補闕、翰林學士。大臣權德輿很看重他,把女兒嫁給了他。憲宗曾說:“想不到德輿有如此佳婿!”

  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雲中人獨孤信,善於騎射,在東魏官都督荊州諸軍事。後奔南朝梁,官隴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衛國公。風度弘雅,有奇謀大略,所到之處,都受百姓歡迎。大女兒為北周明帝的皇后,四女兒為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元貞太后,七女兒為隋文帝的皇后。

  【典故軼事】

  一代妒後:獨孤氏

  文獻皇后獨孤氏,名伽羅(公元543—602年),隋朝雲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馬獨孤信之七女。獨孤信見楊堅相貌奇偉,器宇軒昂,故將伽羅女許配為婚,時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後,封為文獻皇后。

  她的嫉妒不是一般的毒藥,發作總是不在預期裡。她身邊的那個男人就算自己不去尋找也會有那麼多的女人主動的送上門來。她們比她年輕,比她妖豔,她的心時時刻刻被利劍刺痛。

  她想拴住他,用一根長長的感情線。她想把他變成她手心裡的風箏,線的這一頭被她苦苦的扯住。

  為了留住他,她付出了太多!

  “憐玉體橫陳夜,忽報周師入晉陽。”她問他:“還記得前朝是怎樣亡國的嗎?”“妖冶的女人就是禍水!”她斬釘截鐵。按照她的意思,宮中的女子一個個素衣淡裝,艱苦樸素。所有的嬪妃都必須經過她的允許才能和皇帝見面。後宮裡終日靜悄悄的,連雀兒的叫聲也沒有。一切都似乎很平靜,這平靜讓人壓抑。

  那個女孩站在秋天的色彩裡輕聲的歌唱:金井落梧桐,茱萸燒殿紅;君王愛秋色,徘徊仁壽宮。她婉轉的歌聲,如風中飛起的花瓣,幾經起落便飛入了他的心。那時他剛繞過鴆鵲樓,穿過臨芳殿,信步走到了仁壽宮碰巧聽到這首曲子,頗覺得新穎雅緻。透過掩映的花枝,他看到她淡妝素裙俏麗的姿容。他的心裡注入幾分汩汩流淌的清泉,甘甜清冽。

  第二天他還纏綿在花夢中,聽到皇后督促早朝的聲音。慌張的他竟然忘記了繫腰帶。她站在風中,像多年以前一樣,靜靜的看著他。那眼裡卻是噴火的熔岩……

  她不知道,這麼多年苦苦的守著他。哪怕是白雪紛飛的冬天,哪怕是熱氣如火的夏天,多少個早晨她站在風中執著的等候,多少個傍晚她站在門旁翹首——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這是多少個年頭了?

  一門三皇后

  獨孤三姐妹是我國古代權勢最顯赫的女人,分別成為北周、隋朝、唐朝的皇后,地位是無與倫比的。“帝星未明,然獨孤天下”,北周獨孤府,一門三皇后。

  長女北周明敬皇后獨孤氏:長女獨孤般若國色天香,睿智聰慧,頗具世家風範。因是嫡長女,她的肩上便比底下的弟弟妹妹多了一道責任,在府裡她要管理府中事務,照顧弟妹們,在外行走她絕不允許自己辱沒了獨孤家家風。她的母親出自富甲天下的太原郭氏一族,父親獨孤信握有朝廷四成兵權,是八大柱國之一,她的身份位比公主,這樣優渥的自身條件使她從小便立志要登頂皇后之位,成為全天下最為尊貴的女子。為了權勢為了野心她不惜放棄心中真心喜歡的宇文護嫁給寧都王為正妃。後為救妹妹委身宇文護,利用宇文護登上後位。她的一生雖然一心一意想當皇后,卻也極為護短,視家人如命,所作所為的初衷是為了獨孤一族的綿延繁盛。然而紅顏多薄命,她尚未坐穩皇后之位,還未帶著家族更上一層樓便死於難產,一代佳人,自此香消玉殞。三姐妹中屬她結局最為令人惋惜。

  七女隋朝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獨孤信的七女獨孤伽羅嫁給了隨國公楊忠的兒子楊堅,在兩人都遭遇挫折後,支援楊堅代周建隋,成為隋朝開國皇后。獨孤皇后非常熱衷朝政,隋文帝楊堅也大受影響,並因此換掉了皇太子,直到隋朝仁壽二年(602年)去世,諡為文獻皇后。在電視劇中,獨孤伽羅就是文獻皇后,安排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李澄,但最後還是嫁給楊堅,夫妻感情被獨孤曼陀破壞,最後鬱鬱而終。

  四女唐朝元貞皇后獨孤氏:獨孤信的四女獨孤氏嫁給了唐國公李,李的父親李虎地位跟獨孤信相當,兩人的結合也算是旗鼓相當。獨孤氏生有兒子李淵,但她身體不好,經常生命垂危,需要有人貼身伺候。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後,追尊父親李為唐世祖元皇帝,母親獨孤氏也被追諡為元貞皇后。

  獨孤側帽

  獨孤信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美男子,而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西黃對自己進行修飾的人。當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卻不是每一個愛美的人,都擁有獨孤信一樣引領潮流的能力。獨孤信因為長相俊美,所以很多人都會模仿他。當然,這種說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確有其事。當時,獨孤信出城去打獵。但是,盡興打獵的獨孤信一時之間忘記了時間,在不知不覺當中,天色已經漸漸暗了下來。但是,那個年代有宵禁的傳統。等到時辰到了,城門就會關掉。於是,獨孤信必須在關城門之前,趕回去。所以,獨孤信騎馬騎得比較快。在慌忙之間,獨孤信的帽子歪了,但是他自己卻沒有注意到。本來,這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但是,獨孤信側帽而戴的樣子卻被路邊的人們看在眼裡。第二天,城中很多人呢都開始側戴帽子。獨孤信原本不過是一個無心的舉動,卻意外的讓城中掀起了一陣側戴帽子的潮流。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大狐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