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姓圖騰(東野氏圖騰)
東野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源於姬姓。據《東野志》記載,東野來源姬姓,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生長於姬水,改姓姬。武王滅商後.封功臣,周公(姬旦)為首封於魯,周公沒有就封,留下輔佐武王。成王元年,周公長子伯禽代父就封於魯,為魯公。魯公生子三,長子襲,次子熙,三子魚。魯公賜三子魚東野田一成以自養,因此以東野為姓,以田為名,此東野姓來歷。東野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一百一十人,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東野田(姬魚):周公姬旦的長子姬伯禽之幼子。據《山東通志》載:魯城南之東,檀山之陽,有東野田一成,魯公賜第三子魚以自養,因田為氏,始以東野為姓焉。魯煬公當時因弟姬魚年少,特請命周王,被封附庸國東野,以田名為姓東野氏。姬魚後生子二人:長子東野宰,次子東野費。此後繁衍東野氏一族,史稱東野氏正宗。
各支始祖
東野沛然: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當康熙大帝授予第七十三代東野沛然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按史籍《東野志·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記載:舊本題海鹽呂兆祥撰,裔孫東野武訂。考兆祥與武皆明末人。而是編二卷之末附錄順治、康熙中奏議,詳載聖祖仁皇帝恩授東野沛然為五經博士。蓋即沛然因兆祥舊志稍為續補也。前有呂化舜、方應祥《原序》。而《粘本盛跋》則作於康熙壬寅,《陳良謨序》則作於康熙丙寅,亦續刻所加也。考《元和姓纂》載,伯禽少子別為東野氏,則東野氏系出周公,更無疑義。世承厥職,原非濫膺。惟是所敘世譜,稱第三代生二子,長暉次晞;六代生二子,長縉次紳。其人皆在春秋以前,則兄弟聯名已在應瑒、應璩之前。又二代東野宗,于田中勝處建祠以安先靈,則大夫之廟可不建於家。十六世東野獲,字獲德,號白雲,則別號已見於戰國。二十一代東野質,遭楚滅魯,負子攜譜,竄於東吳。是別族不必於太史,而戰國之末尚延吳祚。蓋譜牒之學,古來即不一說。司馬遷敘五帝世系,往往與載籍牴牾。而白居易自敘世系,亦與《左傳》相違。記載異同,固不足怪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公姬旦長子伯禽之幼子魚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長子姬伯禽有個幼子名叫魚,被封食采邑於東野(今山東曲阜),其後代有人遂以地名為姓氏,稱東野氏。
對此,有學者姬長城在《姬家屯志》中記載:黃帝二十二世(周公三世):諱祖姬酋,周康王姬釗十七年(魯公五十四年,魯考公元年,公元前1004年)已卯即位,是為魯考公,在位四年薨,無嗣。弟姬熙,周康王二十一年(公元前999年)癸未即位,是為魯煬公。魯煬公築茅闕門,招進賢士,以禮化民,在位六十年薨。魯煬公當時因弟姬魚年少,特請命周王,被封附庸國東野,以田名為姓東野氏。
姬魚後生子二人:長子東野宰,次子東野費。此後繁衍東野氏一族,史稱東野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平子,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叫季平子(季孫間如),因有功於國,被封賜食采邑於魯國東野(今山東平邑)。
季平子,公元?~前505年待考,本名季孫意如,春秋時魯國人,季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諡號“季平子”。
季平子原是魯國上大夫,聰穎謀志,曾在周景王姬貴十三年(魯昭公姬稠十年,莒著丘公己去疾十年,公元前532年)率魯軍攻伐莒國,戰勝後奪取了莒國的郠邑(今山東沂水),還以俘虜做人犧,祭祀亳社,引得當時諸侯們譁然。
後來季平子成為魯國的執政上卿,位列子爵,之後在魯國專權多年,甚至在出使楚國時,一路上都打著國君的儀仗。
周敬王姬丐三年(魯昭公姬稠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季平子與郈氏、臧氏等其他貴族因鬥雞結怨,郈昭伯、臧昭伯紛紛到魯昭公那裡告狀,魯昭公也厭其權蓋君主,因此乘機發兵將季平子困於居宅。但季平子很快就得到了叔孫氏、孟孫氏家族的援救,三家貴族軍隊聯合起來與魯昭公對抗,結果魯昭公兵敗逃奔齊國,然後向齊、晉兩國求助。
季平子迅速採用了分化之策,即抗齊賂晉,當時的齊景公姜杵臼也莫可奈何,而晉昭公姬夷則態度曖昧,使魯昭公復權無望,只得流亡居在乾侯(今河北成安東南部)。後終因晉昭公出面調停,季平子乃隨晉國使臣荀蹀至乾侯迎魯昭公回國。但魯昭公積怨甚深,拒絕返回,季平子因此更加惱憤。
因此,魯國從一直從公元前517~前510年實際上都沒有君主在位,只有季平子聯合了叔孫氏、孟孫氏在執政,待魯昭公於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在乾侯逝世後,季平子乾脆將魯昭公葬於魯國君主陵墓道之南,不使其與魯國前世祖宗並列。由此可見季平子在當時魯國之勢大,已遠凌君王之上。但不久,季平子也在鬱郁中病逝了。
在季平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野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趙恆追封周公為文憲王,並在魯國太廟舊址為其建文憲王廟,東野氏一族列入廟堂。
自得姓之後,姬魚一脈東野氏一直在山東省的曲阜一帶發展,而季平子一脈東野氏則一直在山東省的平邑縣一帶發展。後歷經楚滅魯、魯公之後“殘傷離散”,漢末避戰亂,元末避荒亂等三次較大的遷徙,在曲阜地區的平野氏族人已很少了。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當康熙大帝授予第七十五代東野沛然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時,在曲阜地區的東野家族僅百餘人。
分佈
東野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一百一十人,在臺灣則沒有。望出魯郡。
今山東省的濟寧市、曲阜市、泰安市、臨沂市平邑縣、濟南市章丘縣、鄒城市、聊城市、寧津縣、東阿縣,河北省的黃驊縣,河南省的沈丘縣,江蘇省的蘇州市、揚州市、徐州市沛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津市,北京市,日本國等地,均有東野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堂號
東魯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魯郡堂。
字輩
東野輩字
(前二十輩)
枝(梓)興 衍(燕)崇(叢)緒 隆(龍)茂 慶 傳(脈)長 廣(光)生 忠 厚 嗣(之)永 遠 貞 正 方
(後二十輩)
至 德 開 宏 運 達 孝 毓 福 祥 禮 樂 培 家 訓 信 義 作 保 章
前二十字輩是周公廟祀事,東野沛然,東野七十三代,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著;
後二十字輩是東野傳棨,東野八十二代。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3年改為元聖奉祀官著。
世系名人
1.東野田:東野一代。東野姓始祖。伯禽季子,本名魚,居東野,賜田一成,因以東野為姓,田為名。博文好學,為魯賢大夫。
2.東野宗度:東野二代。東野田中勝處,建祠以妥先靈,歲供時祀。
3.東野僖:東野九代。
《東野志》載:“適(去)晉為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
4.東野繪:東野十一代。為晉卿(古代高階官名:三公九卿。)。
5.東野畢(稷):東野十四代。善御,戰國時魯國著名的御馬師。
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
《東野志》載:東野畢“自晉還魯,嘗師(為師)於閔子(閔子,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
閔子騫其父閔世恭,以啟蒙教書為生,後逢魯國“三桓弄權”,國政日非,遂舉家遷居宋國相邑之東。
閔子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又事定公(魯定公),以善御見稱。”
東野稷敗駕
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
【考證:《東野稷》李雲:東野,姓;稷,名也。司馬雲:孫卿作東野畢。《以御見》賢遍反。下同。《莊公》李雲:魯莊公也。或雲:內篇曰,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問於蘧伯玉,則不與魯莊同時,當是衛莊公。◎俞樾曰:荀子哀公篇載此事,莊公作定公,顏闔作顏淵,則為魯定公矣。《中繩》丁仲反。下同。《文弗過也》說文:文者,會集眾彩,以成錦繡。合集眾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
顏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
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魯莊公(前706年―前662年),姬姓,名同,魯國第十六任君主(東野志載為第十五任君主)。魯國,第一任君主伯禽,即位為魯公,而淮夷、徐戎作亂,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魯。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經三十六位國君(東野志為三十三位君),伯禽至頃公曆八百七十三年。國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 公元前256年,楚國發兵攻打魯國,魯軍弱小,不敵,被楚軍打得人仰馬翻,不久後楚軍大破魯國首都的守軍,攻入城池,將魯頃公廢掉,魯國至此亡】
譯文:
東野稷憑精練的駕車的技術向魯莊公自薦。
魯莊公要他表演駕車技術,東野稷便駕駛馬車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後退,車輪壓出的痕跡都是筆直的;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車痕都像是圓規劃出來的。
魯莊公覺織錦也不過如此,誰也超不過東野稷的駕車技術,就讓他再駕車連續轉一百個圈子再返回原地。
這時,大夫顏闔(顏子)碰見東野稷正在駕駛著馬車正在為庒公完成百圈,就覲見魯莊公上奏道:“那個東野稷駕駛的馬車肯定是要翻的。
魯莊公假裝沒聽見,沒有理會。誰知不久,東野稷果然翻了車。
魯莊公便問顏闔:“您怎麼知道他會翻車呢?
顏闔說:“他的馬力氣已經用完了,還強求它拼命奔跑,不翻了車才怪!
這個典故,就叫做“東野稷敗駕”。
6.東野獲:東野十六代。號白雲,著名戰國時期隱士,曾拜鬼谷子為師。
7.東野癸:東野二十代。性敏好學,為魯大夫。
8.東野質:東野二十一代。字中美。
《東野志》載:“遭楚考王滅魯,共公族計五百餘門,悉被屠戮,殘傷離散。惟質負子攜譜竄於東吳,至秦始皇三十七年乃還魯。”
9.東野環:東野二十二代。字廷器,山東曲阜人。著名秦漢之交謀士。
《東野志》載:東野環,“有文武才,自吳過沛還魯,從漢高帝起兵伐秦及入關,數以計獻帝,不從,託疾而還。帝以金錦致書累召伐楚,稱疾不就。后帝過魯親倖其宅謁周公廟即帝位,贈環以都尉。”
10.東野備:東野二十三代。字元德。
《東野志》載:東野備,“漢文帝二年癸亥,徵為博士(官名.本為對博學之士的通稱.至戰國末,齊、魏、秦三國設為官,始充當君主的參謀或顧問,與議政事.秦代沿置。)。”
11.東野詠:東野二十四代。字元誦。
《東野志》載:東野詠,“景帝六丁酉授谷城令(縣令)。”
12. 東野昭:東野二十八代。字克昭。無後,以次弟敏為宗。
《東野志》載:“東野敏,字克敏,漢建武元年授湖陽主簿。(主簿,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
13.東野熙:東野三十一代。字文明。
《東野志》載:東野熙,“漢末黃巾昌亂,自三國及晉,兵戈不息,舉族流於東海,寄居五世。”
14.東野芳:東野三十五代。字德馨。
《東野志》載:東野芳,“宋武帝永初二年,自東海抱姓譜計親族五十七人還魯。有荊州刺史謝公䀲譜序。”
15東野紓:東野五十二代。山東曲阜人。著名宋朝賢者。均累世同居,有義行,得到朝廷褒揚。
《東野志》載:“紓克紹先業,世居於魯,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十一月有一,宋真宗如曲阜幸周公廟,祀乙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追諡“文憲王”,命官新廟於舊基之上豎碑刻文,以崇制禮作樂之功。又聞東野數世同居,孝義明著,詔旌(表彰)其門。”
16.東野觀:東野五十五代。字光國。徽宗崇寧二年授海州刺史(宋代的刺史相當於現在幫助市長處理文職秘書)。
17東野彥通:東野五十八代。金世宗大定五年(1166年)授城武縣令。
18.東野勍:東野六十代。無後,以堂弟瑀為宗。
《東野志》載:“東野瑀,字文佩,作善子,天性仁厚。金大定23年縣主命督理築城,得骸骨甚多,營地悉葬之,仍致祭以安厥魂。金哀宗開開興元年,太宗兵闈金汴城,遠近震恐,舉族逃避,及兵少息,惟瑀與勍還魯。元至元3年,順帝贈亞中大夫、濟甯路總管、輕車都尉,追封平原郡侯(周公時所立爵:公、侯、伯、子、男)。”
19.東野榮:東野六十一代。字茂之。
《東野志》載:“元泰定元年,贈承直郎、濟甯路判官。四年,復贈奉議大夫、萊州知州,又封曲阜縣子。元統元年,順帝又贈中順大夫、中山府知府,追封平原郡伯。至元三年,又贈嘉議大夫、真定路總管、上輕車都尉,追封平原郡侯。”
東野潛; 東野六十二代。字剛克。
《東野志》載:“以德行問學,為鄉里敬服。因薦授濟南校官,繼選從仕翰林,尋升玉堂椽。大德六年,受承事郎同知亳州事,以父疾棄官歸養。父卒,服闋,憲臺以潛廉正,擢承務郎、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照磨兼獄丞,改承直郎、江陵推官。泰定四年,改授奉議大夫、沂州知州。元統二年,進升中順大夫、廣西兩江道宣尉副使僉都元帥府事。至元三年,上疏乞致仕,順帝優加嘉議大夫、益都路總管。”
東野德中:東野六十二代。字惟執,以祖蔭補從仕郎、洪澤屯令。
東野子禮:東野六十五代。弟東野子寅,俱無後。以堂弟子儀為宗。
《東野志》載:“東野子儀,德欽子,字仲立,號逵泉,至元二十七年,當天下兵作,合族西遷至東昌,遇寇相失,獨留彰德。明洪武初有司以雄才特薦,不欲仕,避隱於大名府開州,以明經教訓生徒。洪武五年還曲阜祭掃,睹周公廟、東野祖祠墓,時皆傾圮。及故宅恆產盡為他姓所據,遂號泣而歸開州。”
東野玘:東野六十六代。字廷玉,號澶淵,
《東野志》載:“幼失怙恃(父母),託居於曲阜母妹之夫家。從事於憲臺(御史所居官署為憲臺。),有廉吏之稱,及聞母妹計奏,請守制(守制,指守孝,遵行居喪的制度。舊時,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後,兒子或長孫需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期間不得婚假、應考、上任,現任官員需離任。)以報其德。後仕廣資宰,休致還魯。”
東野祿:東野六十七代。玘長子,無後,以弟禮為宗。
《東野志》載:“東野禮,玘幼子,明弘治二年山東撫按訪求周公之後,給其衣巾主奉祀事。
東野武:東野七十一代。相衍世廩,永主祀事。
東野雲鵬:東野七十二代。崇禎元年山東提學副使王振熙,準給衣巾。至清順治二年承襲世廩。
東野沛然:東野七十三代。字郊霖,順治八年入曲阜縣儒學庠生(秀才),康熙二十一年以父年老,不能與祭,始承襲世廩。康熙二十四年,授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據《東野志》記載:“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十一月十八日,恭遇皇上東巡,駕幸闕,聖親祭先師孔子。臣雲鵬親率子孫於東郭外恭迎。聖駕次早,行釋萊禮畢,恭遇皇上出北郭謁聖林。臣雲鵬時年七十有五率長子沛然、次子澄然、長孫枝盛等在北郭外望父臺,捧籲【籲:籲】恩奏疏、東野志書俯伏道左叩迎聖駕。唱職名:‘恭進奏疏、志書’。皇上命侍衛馬斯哈接領進呈。皇上展書覧畢。召問周公姬姓:‘爾何稱東野?’臣跪對曰:‘東野魯下邑名,昔伯禽之季子名魚賜東野田一成以自養,因以東野為氏,此東野更姓來歷。’上曰:‘周公廟宇何在?’臣對曰:‘周公廟宇在曲阜城東二里,即魯太廟故址,這路西臺基即伯禽望父臺。’上問‘何謂望父臺?’臣對曰:‘昔周公留相王室,伯禽封魯思其父而不得見,築高臺以望之,因名望父臺。’上曰:‘這隨的是而何人?’臣對曰:‘臣的長男、次男並諸孫。’上曰:’爾族中有多少人丁?臣對曰:‘未足百丁。’天顏大悅曰:‘準爾奏了。’臣等逐叩頭謝恩而退。於是日駕臨兗郡夜,御製祝文賚香帛遣。”
《池北偶談》載:“周公後裔七十三代孫世襲奉祀生員東野沛然上疏籲恩,奉旨交與該部,禮部覆無庸議。奉旨:“周公承接道統,繼往開來,功德昭著,其子孫應給職銜,著九卿詹事科道會同確議。會議得周公後裔應授官職,撥給祀田,修葺廟宇,行文該撫查明,以沛然世襲五經博士,如孔、顏、曾、孟、仲氏例。是時子貢後裔端木謙、端木直亦上疏請,部議不允。”
此詔授元聖周公七十五世(東野七十三世孫)東野沛然為世襲五經博士,奉曲阜周公廟祀事。
另《東野志》記載:“恭親王至祭周公廟行三拜九叩禮,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奉旨特賜周公廟祭田五十四頃【一頃=100市畝】於鄒縣民田撥給,豁出銀兩以光俎豆。設祭祀生四十名,以掌陳設贊唱之儀,撥民籍二十戶以供廟庭灑掃,從山東巡撫錢珏【錢珏:巡撫之名】之請也。”
疏稿
周公後裔七十三代孫,世襲奉祀生,臣東野沛然,謹奏為籲恩求錄乞。
賜襲封以培聖脈,以補缺典事。
竊惟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傳之周公,自周公傳之孔子,故性理【人性與天理。指儒性理之學。】有曰:孔子得綂於周公者也。後世以孔子之道以治天下,尊其名爵崇其,祭秩大其棲神之所,封其主祀之人,誠尊聖重道之盛典也。至於顏、曾、孟、仲得聖道之傳,皆有世爵博士以優其後。宋儒程朱有表彰聖道之功,子孫亦得以博士,世其官。若臣祖周公以元聖之德製作經緯,栽在周官,迄今行者其禮也,奏者之樂也,傳述者其謨訓也。故知周公與孔子位雖不同,二傳道之功則無二。後世之報者,自不得稍有異同。唐高祖武德二年,尊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並祀國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過魯幸周公廟,追封周公為文憲王與孔子封文宣王並重,是周公與孔子並列久矣。而今祠宇頹壞,拜謁寂寥,主鬯僅一青衿【青衿:秀才】,祭田不及百畝,不惟不能並尊與孔子,且不得比靈斯於顏、曾、孟、仲之班。諒孔子及諸賢之靈必有蹙然不安者。此千百年未舉之曠興正留以待。今日者也恭遇我皇上,聖明天縱,究心理學,駕幸闕里,特祀孔子尊師重道致敬盡禮。念及元聖未有不優渥其子孫者,臣系元聖嫡孫主奉蒸嘗,叨沫【叨沫:蒙受】皇恩,榮膺衣頂見鑾與之遙臨遂平生之快覩,但祖廟摧殘不堪,駐蹕謹將東野志書恭呈御覧。倘蒙垂念周公傳道之功,斟酌於顏、曾、孟、仲之間稍加優隆,雖臣一家之私榮,實天下萬家之同慶,斯文丕變,聖德生輝。
臣草藳【藳:古“稿”】寒賤,不諳朝儀,冒瀆天顏,悚息。待罪伏乞,鑑宥施行,謹跪捧恭進以聞。十二月十一日奉旨交與該部。
東野枝盛; 東野七十四代。字鬱文,康熙33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興輝:東野七十五代。字丙南,號近庭,雍正1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衍兆:東野七十六代。字行可,雍正8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崇鐈:東野七十七代。字象鼎,乾隆21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生三子:緒誥、緒誠、緒詒,三人被案訟失職,職由崇絰次子承襲。
東野緒詢:東野七十八代。崇絰次子,字舜諮,乾隆53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隆祈:東野七十九代。字介石,嘉慶24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東野茂嵩:東野八十代。字景山,咸豐2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生三子:慶瀛、慶濱、慶灃。
東野慶瀛:東野八十一代。字仙嶠,光緒15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無後,以三弟慶灃子傳棨承襲。
東野傳棨:東野八十二代。慶灃子,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3年改為元聖奉祀官。
東野長德:東野八十三代。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東野林
東野林位於山東曲阜東野村的東南。是一處墓地群,名曰“東野林”,為東野氏族祖林。林地中以前的古樹、石人、石馬等,文革時已毀壞殆盡。只有林地東北角一通斷成三塊的龍頭墓碑,見證著這林地的悠久歷史。2013年10月10日,東野林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從保護碑的背面,我們知道,這東野林,從五代時期,就葬有東野氏的先人了。
【典故軼事】
一提到“東野”這個姓氏,很多人腦海中閃現的名人,便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著有《放學後》、《秘密》、《白夜行》、《以眨眼乾杯》、《神探伽利略》、《嫌疑人X的獻身》、《預知夢》等作品)。可是鮮為人知的是,“東野”這個姓屬於地地道道的中國姓氏,而且產生年代久遠,距今至少有3000年。
據明朝人呂兆祥編撰的《東野志》記載,“東野”源於姬姓,是西周時魯國首任國君伯禽的後代。伯禽是周公姬旦之子,代替乃父就封於魯國,是為魯公。伯禽生有三子,其中第三子姬魚獲封於東野,子孫遂以“東野”為姓(“三子諱魚,為魯大夫賜東野田一成,以自養,因以東野為姓,以田為名,此公族之姓東野所自始也。”見《東野志》)。
反觀日本的“東野”姓,則是產生於明治維新之後,是其國民遵照明治天皇頒佈的《平民苗字必稱令》,在原本沒有姓但必須又要取姓的情況下,按照以“川、田、山、野”為姓的原則編造而來,其含義為“東邊的田野”,跟中國的“東野”毫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