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姓圖騰(提氏圖騰)
提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讀dī(ㄉㄧ),亦可讀作shí(ㄕˊ),不可讀作tí(ㄊㄧˊ)。提姓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勇士提彌明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姓氏尋源》雲:“系春秋時晉國大夫提彌明的後代。元有提索,明有提婆苔,清有刑部侍郎提橋。”提姓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五十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二十五位。
【得姓始祖】
提彌明:別稱示眯明、祁彌,是春秋時期晉國正卿趙盾的車右,為救趙盾擊殺惡犬,後被甲士殺死。《史記》誤將其與桑下餓人靈輒混為一人。提彌明去世後,其後裔念其忠義,便將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為“提”,稱提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的姓氏讀音作dī(ㄉㄧ)。姬姓提氏族人皆尊奉提彌明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提 興:原籍楊州府儀真衛。隨明太祖定都金陵,以功封武德將軍,授河間(現為河北滄州轄內縣級市)、大同、瀋陽三衛都指揮使,遷居河間,為滄州提氏之始祖。提興有子三人,為提宏、提綱、提紀。提綱有子三人,為提雄、提幹、提彪。提雄兄弟三人遷居大布村(今河北河間),同為滄州提氏分支之始祖。大布村提氏至今已繁衍至第二十五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勇士提彌明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提氏,系春秋時晉國大夫提彌明的後代。”
本書考證,《姓氏尋源》的記載有誤,其實提彌明並非晉國大夫,而僅是晉國大夫趙盾的車右,又稱驂乘。驂乘,即古代陪主公乘車的人。按周禮規定,古時乘車,尊者(主公)坐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坐在右陪著尊者,稱車右或驂乘,一般由武士充任,主要負責主公的警衛工作,如曹操的侍衛將軍樊噲,其職務就是驂乘。
周襄王三十二年(秦康公元年,晉靈公元年,楚穆王六年,魯文公七年,齊昭公十三年,陳共公十二年,衛成公十五年,公元前620年),晉國為立晉靈公姬夷皋付出了巨大代價,晉國的春秋霸權地位也受到楚國、秦國的不斷挑戰而搖搖欲墜,經過大夫趙盾艱辛地對付了十幾年,危機終於暫時消除了;但是新的危機又馬上到來:趙盾和晉靈公之間的關係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也許是繼承了母親潑辣的基因,晉靈公也成了一個喜歡胡鬧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令執政大臣趙盾頭痛不已。周頃王姬壬臣元年(公元前612年),當趙盾率領晉國大軍,義正詞嚴地去討伐不服從晉國的齊國時,卻突然收到晉靈公停止行動的通知,原來齊國人拿了許多好玩兒的東西去賄賂了晉靈公,這時候的晉靈公才十五歲。
兩年後的周頃王三年(公元前610年),類似的情形居然又發生了,當趙盾率領由諸侯軍隊組成的聯軍要懲罰弒君的宋國,依然因為同樣的原因半途而廢。至此,晉國這個霸主不免被其他諸侯國嘲笑乃至拋棄了。
周頃王五年(魯宣公元年,齊惠公元年,秦共公元年,公元前608年),鄭國覺得晉國沒什麼可怕的,也靠不住,於是就投靠楚國去了。晉國的霸主權威固然受到影響,而趙盾也每每感覺顏面掃地。
在國內,晉靈公的胡鬧搞得更加過分。他太喜愛奢華,於是橫徵暴斂,高徵民稅,建築華美的宮室;不但如此,他還很殘暴,喜歡在高臺上用彈弓射擊過往的行人,看著人們抱頭躲避的樣子,晉靈公感覺好極了。而趙盾與晉靈公的矛盾便因此逐漸加深以至不可調和了。
有一天,趙盾、士會去覲見晉靈公,看見幾個宮女抬著個大畚箕望外走,畚箕里居然露出一隻手,就問怎麼回事。原來,晉靈公讓廚師給自己做熊掌,發現沒燉爛,就把廚子殺了。如此草菅人命,趙盾決定斥責小國君,還是士會考慮周到,攔阻了:“還是先讓我去說吧。咱們一上來就一起去,萬一說崩了就不好收拾了;我先去,說不下來您再出馬,是否更妥當一點?”於是士會單獨朝見。
別看晉靈公玩劣殘忍,其實晉靈公為人還是很靈光的,只是生性玩劣殘忍罷了。士會恭恭敬敬三次行禮,接著往裡走,直走到房簷下面,晉靈公才假裝剛剛看見,沒等士會說什麼,他就先用話堵對方的嘴:“哦,我已經知道做錯事情了,正在沉思改過呢。”士會依然莊重,口頭回話:“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隨後還是盡責地規勸勉勵了幾句,但是晉靈公早就煩了,依然我行我素。
隨後,趙盾又多次進諫。說得多了,就沒那麼中聽,弄得晉靈公極端不自在。他覺得有趙盾在,自己就不可能舒心,於是,他便想出謀殺的方法。
第一次是刺殺:晉靈公派刺客鉏麑執行任務。黎明前,鉏麑潛入了趙府,摸到趙盾的房間時,發現門已經開了,原來趙盾已經盛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就坐著閉目養神。趙盾的勤勉和儀容感動了刺客,也救了他自己。鉏麑是個有正義感的晉國人,實在下不了手,又退了出來,並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於是,鉏麑一頭碰死在趙府門外的槐樹上,以此來警示趙盾。
第二次是鴻門宴: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07年)農曆9月,晉靈公假裝宴請趙盾喝酒,卻在旁邊埋伏了刀斧手。這次,是趙盾的車右提彌明察覺到事情不對頭得知此事,趕忙快步登上殿堂:“大臣陪君主喝酒,喝過三爵就不合禮儀了!”然後扶著趙盾快步退下。晉靈公看到陰謀敗露,就唆使一條狗來咬趙盾,並招呼刀斧手追擊。提彌明一拳把狗殺死,後來被刀斧手們所殺,而此時趙盾剛乘上車,便被刀斧手們圍住。緊要關頭,晉靈公的侍衛靈輒掉轉長戈反而護衛住趙盾,連殺數人,破圍逃生——原來,趙盾是這個靈輒的恩人,有一次他出門打獵,看見一個人餓暈在一棵桑樹下,這人已經三天都沒吃飯了,趙盾給了他食物,這個人只吃了一半,原來他在外三年回家,還不知道父母在不在,準備留下一半給老人。趙盾贊其忠孝,又給了他一袋肉;這個靈輒原來就是先前那個餓漢。逃出來後,趙盾問靈輒為什麼相救,他說:“我就是當年那個桑樹下的餓漢啊。”趙盾再追問他姓名和住址,靈輒不回答,扭頭就走了。
其實,晉靈公的三番兩次出招,手法雖然惡劣,但總還是惡少的作風和水平。趙盾出來時就對晉靈公說:“你捨棄人只信用狗,雖然兇惡又有什麼用?”
一旦趙盾下了決心,不君的晉靈公就無論如何也活不成了。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07年)農曆10月,經過一番妥善佈置之後,趙盾就“流亡”去了。沒幾天,趙盾的堂弟趙穿就在桃園把晉靈公殺了。然後,趙盾安然回來收拾殘局。但唯一的缺憾是:性急的趙穿在動手的時候,趙盾還沒有“流亡”出晉國領土。主要是趙盾比較擺譜,在路上悠哉了一點,沒有在約定時間出境。
總之,晉國太史令董孤在竹簡上記錄:“趙盾弒其君!”並拿到朝堂給眾大夫公示。
趙盾趕忙理論:“先生,您弄錯了,那是趙穿乾的呀!”
太史令從容答對:“您是國家的正卿,國家又歸您管理。您逃亡並未出本國之境,且事情本來就是您主謀的,回來後又不懲辦兇手——您說,弒君的不是您是誰呢?”
趙盾叫苦不迭:“哎呀,都怪我貪圖舒適,沒有跑快點啊!”
從此,“趙盾弒君”成為春秋乃至古代中國的一樁道德公案,連後來的孔子都參與了此事的討論:“董孤,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孔子強調君君臣臣是天理,無論如何弒君也不能鼓勵,但在特殊情況下,孔子還是允許用“技術”手段來規避道德問題的。孔子自己還說過:“鄉愿,德之賊也。”其實孔子有時候也是很“鄉愿”的。
後來,還是孟子的邏輯更直截了當:“殺暴君,只是誅‘一夫’而已。但是這句話卻惹惱了後來的朱元璋,以至差一點連牌位被趕出太廟。
殺了晉靈公後,趙盾又派趙穿到洛陽接晉靈公的叔叔公子黑臀回來做國君,是為晉成公。此舉意在昭示晉國國民:看,趙穿把咱們的一件東西打碎了,我又責成他給咱賠了一個,扯平啦!現在的趙盾比以前大不相同了,他再也不用擔心新來的國君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威脅——因為晉靈公就是榜樣!
不過,此段歷史的前前後後只冤哉了兩位無辜的忠士,一位是正直的刺客鉏麑,一位是忠心的驂乘提彌明——如若趙盾早動手除去不君晉靈公,何以犧牲此二人?
提彌明去世後,其後裔念其忠義,便將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為“提”,稱提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的姓氏讀音作dī(ㄉㄧ)。
姬姓提氏族人皆尊奉提彌明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朱提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朱提,讀音作sū shí(ㄙㄨ ㄕˊ),漢朝時期犍為郡下轄一縣名,以境內有朱提山為名。而朱提山則遠在西漢以前就有了名稱。西漢武帝劉徹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立朱提縣,該縣以擁有銀礦、金礦,並盛產官制白銀、黃金著稱。其在史籍《前漢·食貨志》中有記載:“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注:朱提縣屬犍為,出善銀。北方人名曰提。”
在史籍《漢志》中顏注引蘇林曰:“提音時,北方名匕曰匙。”漢史或作“朱,從木。在文物《爨龍顏碑陰》中作“朱緹”。在典籍《水經注·若水》中記載:“朱提,山名也。應劭曰:在縣西南。縣以氏焉。”
“朱提”原本是當地土著民族語言之譯音,原先並沒有定字。漢武帝置縣後,以“朱提”相稱,東漢、蜀、晉因之。這在史籍《御覽》卷七九一引《永昌郡傳》稱曰:“朱提郡在犍為南千八百里,治朱提縣,川中縱廣五、六十里。”按朱提縣故治謂“川中縱廣五、六十里”,即今雲南省昭通市壩子。昭通一帶出土漢代朱提、堂狼洗甚多,可證。
西漢末期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即進行貨幣改制,銀貨二品,朱提銀為二品中的上品,它的價值已見於《漢書·食貨志》所記。朱提縣所產銀、金皆為貴金屬,是硬通貨,當時為稱量貨幣。漢王朝從漢武帝時即已對貨幣進行集權,鑄幣權收歸朝廷,不準私鑄,私鑄、盜鑄發現後,就實行嚴刑峻罰,銀就更加控制其開採、冶鑄,更不準民間染指。朱提銀在漢朝時期正式進入國家貨幣流通領域。
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更是作為支撐蜀漢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這在史籍《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中,犍為屬國注引《諸葛亮書》:“漢嘉金、朱提銀,採之不足以自食。”在史籍《華陽國志·南中志》中,也記載了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收服孟獲、孟琰等為官吏後,“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
實際上,朱提銀在漢朝以前便知名全國,或為貢品,或為流通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發揮其作用,還被統治集團利用來製造裝飾品和生活用器皿。由於朱提銀的聞名,在漢朝繼春秋、戰國後開採了近四百年,由於其產量多,導致白銀繼稱為鐐、白金、白選後,又稱為“朱提”,作為白銀的代名詞。
“朱提”作為白銀的代名詞,最早見於唐朝時期大文豪韓愈的詩篇中,韓愈在《贈崔立之》詩中寫道:“我有雙飲盞,其銀得朱提。”因此,在唐、宋、明、清時期,人們皆稱白銀作“朱提”。在行政建制上,漢、晉時期就將雲南昭通地區稱為“朱提”,在全國範圍流傳了上千年,以此足見朱提在古代的著名程度。
在三國、兩晉時期,朱提縣在冶金技術上還有一項偉大創舉,那就是白銅的製造。白銅是銅鎳合金,而“鎳”這種金屬元素在歐洲要到公元十八世紀才提煉成功,而我國遠在公元三世紀時即已經提煉出高純度的鎳金屬,其產地即在盛產銀銅的朱提。鎳的首次煉成及白銅的合成,是朱提縣勞動人民的卓越貢獻,是中國人民創造的高度冶金技術成就。
到了三國時期,犍為屬國升為朱提郡,在政治上脫離了犍為郡,成為一個獨立的郡。一直到唐朝時期改隸曲州,之後又分為今雲南昭通、魯甸兩縣,朱提建制不再,但朱提山之名仍在,曾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
在朱提郡、朱提縣、朱提山一帶的原住民中,多有以地名“朱提”為姓氏者,稱朱提氏,後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嚴詔禁胡姓時期分改為單姓朱氏、提氏,後由於朱氏無賜不得用,多歸於提氏,但該支提氏的正確讀音作shí(ㄕˊ)。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族攣提氏大單于冒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漢朝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曾說匈奴人有名無姓,而班固則在史籍《漢書·匈奴傳》中卻又說單于姓攣鞮氏,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本書認為,“攣提氏”原非匈奴姓氏,應為部族名稱,後來學漢制,以部族名稱為氏。
自冒頓單于開始,匈奴的單于一般都是由攣鞮氏擔任的,近似於漢王朝的世襲制,不過其不一定是父死子繼,經常是兄終弟及。攣提氏一族在匈奴最為貴重,其次是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大貴姓,常與單于婚姻,例如在漢王朝的和親政策實施後,王昭君一個女兒就叫須卜居次雲。
在匈奴族被漢武帝擊潰後,攣鞮氏族人有逐漸融合於漢族中者,有人以原部族名稱的漢字諧音漢化為鞮氏者,後改為提氏者;有以王族身份漢化為王氏、單于氏者;亦有被漢朝帝王賜姓為劉氏者。該支提氏的正確讀音仍讀作dī(ㄉㄧ)。
該支提氏皆尊奉冒頓單于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姒姓,出自漢朝時期象林縣功曹區連之子區逵,屬於漢姓夷化又漢化改姓為氏。
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裡,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餘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氏。
到了漢朝時期,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到了東漢獻帝劉協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一說為公元137年,待考),東漢朝象林邑(象林縣,一稱林邑)功曹區連之子區逵(一作區達,自稱釋利摩羅),殺了縣令,自號為王,始建占城國。占城國王自己獨攬大權,區逵及其後歷代君主,一直力圖向北擴張,經常與當時統治越南北部的中國封建王朝發生頻繁的戰爭,但也向中國政府朝貢,以進行貿易。公元十~十三世紀,占城國成為越南封建統治者擴張的主要物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五年(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安南國(今越南)奪取了占城國的佔洞、古壘兩州,把越南領土推進到今廣南、廣義地區。
明憲宗朱見琛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安南國後黎王朝的黎聖宗率軍親征占城國,攻陷首都,“生擒”了占城國國王區茶全,設定了交南州(廣南道),使越南領土擴張到今歸仁一帶。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農曆7月,安南國再次攻破占城國的都城,立其國人提婆苔為占城國王,使占城國成為越南的屬國。但占城國故王之弟區古來不服,派使臣嚮明朝政府奏稱提婆苔為偽王,請求明王朝依正統體制進行干涉。明王朝對占城國王位的繼承問題很重視,明憲宗朱見濬(朱見深)與大臣專門就提婆苔是否為偽王,區古來是否是正統繼承者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最後,詔令撫諭提婆苔,使納原降國王印,宥其受偽封之罪,仍為頭目。
但提婆苔拒不受命,明憲宗遂派大臣給事中李孟暘、行人葉應冊封區古來為國王。李孟暘奏說:“占城國險遠,安南的軍隊還在其國內,提婆苔又已經竊據其地,稍或不慎,反損我大明國威。宜令來使傳諭區古來,先讓他在廣東受封,並敕安南悔禍。”明憲宗覺得有理,遂從之。因此,區古來自寮國挈家赴崖州(今海南三亞崖城鎮),李孟暘對其竣封后,返回北京。之後,區古來又躬詣闕廷,奏安南國之罪。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王朝總督宋旻建議傳檄安南存亡繼絕,迎古來返占城國,明憲宗遂命南京右都御史屠滽至廣東,即傳檄與安南國,宣示禍福。同時徵募健卒二千人,駕海舟二十艘,護送區古來還國。安南國由於不甘與明王朝對抗,當屠滽大臣奉特遣來占城國時,不敢抗,區古來乃得入城,恢復其國王地位。
此後,提婆苔只得下臺,但畢竟當過了三年國王。其子孫後代已無法在占城國立足,因而紛紛北遷,亦有遷徙入中國者,乃以其名的漢字諧音為姓氏,稱提氏,讀音亦作讀dī(ㄉㄧ)。
按:
本書筆者在越南工作期間,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海市、鎮南關市以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廣寧、老街和諒山等省區接觸過提氏、提婆氏、提苔氏等人,據其自說,這三氏皆為古代提婆苔國王的後裔。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提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五十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二十五位,以西河、河東、占城為郡望。
今河南之商丘、安徽之亳州、江蘇省的徐州市、黑龍江省的黑河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山東省的煙臺市、菏澤市定陶區田集鄉、棗莊市臺兒莊區,河北省的廊坊市北旺鄉、泊頭市雙獅趙鄉、滄州市河間縣、定州市楊家莊鄉,河北省的唐山市遵化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海市、鎮南關市,雲南省的昭通市,臺灣省,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廣寧市、老街市、諒山市、歸仁市等地,均有提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朱提郡:夏、商時期屬梁州地。周王朝時期時稱竇地甸、大雄甸。春秋時期稱靡莫部。秦超時期為蜀郡地。西漢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在今四川省南部和雲南省東北部置犍為郡,領十二縣,其中今雲南昭通地區境內有朱提、南廣、堂琅三縣。當時的朱提縣轄今昭通、魯甸、大關、鹽津、綏江、水城範圍;南廣縣境域包括今彝、鎮、威及四川高縣、珙縣、筠連、興文等縣;堂琅縣轄今巧家及會澤、東川。漢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在犍為郡南部設都尉,稱犍為南部都尉,轄五縣:朱提、南廣、堂琅、漢陽(今貴州威寧、水城、雲南宣威一帶)。東漢安帝永初元年(甲戌,公元前107年),分犍為南部設犍為屬國都尉,領朱提、漢陽兩縣。原堂琅縣併入朱提縣,縣併入漢陽縣。南廣縣仍屬犍為郡。犍為屬國境域為今昭通、魯甸、巧家、永善、彝良、大關以及東川市、曲靖市會澤、宣威,貴州省威寧、赫章及水城北部一帶。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轄朱提、漢陽、南廣(今鹽津)、堂琅、南昌縣(今雲南鎮雄、威信、赫章一帶)。三國蜀漢延熙元年(戊午,公元238年),從朱提郡中劃出部分境域,即今鎮雄、鹽津、威信、四川省珙縣、興文、貴州省赫章、水城一帶設立南廣郡。西晉建武元年(甲子,公元304年),改南廣郡為縣。晉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農曆5月復置南廣郡。轄南廣、南昌縣。晉太寧二年(甲申,公元324年)撤銷了南廣郡。西晉時期,朱提郡轄朱提(今昭通、魯甸、永善)、堂琅(今巧家、會澤、東川區)、臨利(彝良)、漢陽(貴州威寧、赫章)、南秦(今雲南鎮雄、威信、貴州省畢節)。東晉咸和八年(癸巳,公元333年),復置南廣郡,轄南廣(鹽津、鎮雄、威信)、常遷、晉昌、新興(後三縣在今大關、鹽津、綏江、四川、筠連一帶)。南北朝南齊時期,分置南、北、東朱提三郡。南朱提轄朱提、漢陽、堂琅、南秦;北朱提轄河陽(今永善、綏江)、義城;東朱提轄今貴州省水城、畢節、赫章、威寧。北周武帝保定二年(丙午,公元526年),在南寧州東北部分置恭州,轄今昭通市東川區和曲靖市會澤縣。隋朝文帝開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設恭州、協州。恭州轄今永善、昭通、魯甸、巧家、會澤、東川;協州轄今雲南鎮雄、彝良及貴州威寧。隋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在戎州(今四川宜賓)置開邊縣、治地包括今水城、綏江、鹽津。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廢恭州、協州,復置朱提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設恭州、協州,設靖州,其時轄地包括今雲南的大關、彝良、貴州省的威寧、畢節。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改恭州為曲州,轄朱提、唐興二縣。朱提縣轄今昭通、魯甸;唐興縣轄今巧家、會澤、東川區。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立烏撒路、烏蒙路。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稱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公元1288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兼軍萬戶,領烏撒路、烏蒙路。東川路、芒部部,隸四川行省。明朝洪武十四年(辛酉,公元1381年)改隸雲南、明洪武十六年(癸亥,公元1383年)烏蒙、東川、芒部府升力軍民府,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清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改土歸流,降鎮雄州為鎮雄直隸州,烏蒙府、東川府仍舊;從四川劃隸雲南。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置恩安縣附郭。民國初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存縣。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設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昭通、巧家、魯甸、永善、綏江、鹽律、大夫、彝良、威信十縣。民國三十四~三十五年(公元1945~1946年),曾在魯甸縣龍頭山地段設立朱提鄉、樂馬鄉、龍溪鎮。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會澤縣劃入。民國三十七年農曆8月6日(戊子,公元1948年9月11日),當地政府曾立碑一塊,銘曰:“朱提鄉購買中心小學校舍碑記。”1950年昭通解放,設專員公署,後改昭通地區行政公署。1958年會澤縣劃出。1981年新設水富縣。
占城國:印度支那古國,即佔婆補羅(補羅,梵語意為城),漢譯為佔婆、佔波。古占城國位於印度支那半島東南沿海地帶,北起今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裡地區,王都為因陀羅補羅(今越南茶蕎)。中國古籍稱其為象林邑,簡稱林邑,從公元八世紀下半葉至唐朝末期,改稱為環王國。五代時期又稱占城。據當地發現的國碑銘,其始終自號佔婆。占城國為佔國人所建。占城國人的語言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使用南天竺文字,從印度傳入婆羅門教和佛教(後改信奉伊斯蘭教),崇拜溼婆和毗溼奴等神,採用種姓制度。後從中國傳入築城、製造武器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佔國出產象牙、犀角、烏木等珍奇異物,其地在當時為中國連線東南亞、西亞等地的海路要衝,主要從事中國與東南亞、印度、西亞的海上中轉貿易,獲利甚大。佔國人多為剽悍的航海者。佔國故地原是中國漢朝時期所置日南郡的象林縣。東漢初平三年(壬申,公元192年),象林縣功曹區連之子區逵(一作區達,自稱釋利摩羅)殺了縣令,自號為王,始建占城國。占城國王自己獨攬大權,區逵及其後歷代君主一直力圖向北擴張,因此經常與當時統治越南北部的中國封建王朝發生頻繁的戰爭,但也向中國朝廷朝貢,以進行貿易。公元十~十三世紀,占城國成為越南封建統治者擴張的主要物件。明洪武三十五年(明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安南國(越南)奪取了占城國的佔洞、古壘兩州,把越南領土推進到今廣南、廣義地區。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安南國後黎一朝的黎聖宗黎思誠親率大軍征伐占城國,攻陷首都,生擒占城國國王區茶全,並設定交南州(廣南道),使越南領土擴張到今歸仁一帶。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南阮政權的元帥阮有鏡領兵大舉入侵黎朝,擒佔國國王及皇親大臣,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占城國滅亡。
堂號
西河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占城堂:以望立堂。
字輩
提氏一支字輩:“汝福衍慶……”。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