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姓圖騰(湯氏圖騰)
湯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0一位姓氏,在湖南、湖北、江蘇、福建比較常見。當今湯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6%,總人口大約有200萬。
湯的名義和圖騰:
湯的本義是熱水。作為姓,湯出自成湯,也即商朝的開國君主,也稱唐。唐的甲骨文的象形字,好像在陶缶之上有一個枝條編織的蓋子,使缶內煮物時,不會因湯沸而翻滾出缶外。湯沸時,響聲很大,故唐與湯音義可通。古代唐、湯、蕩相通。湯即唐,以陶煮湯之本義,亦即原始社會所稱陶唐者。湯人以此為氏族崇拜的原始圖騰,作為氏族名和族徽,最終成為姓氏。
湯姓的來源和演變:
漢族湯姓出自成湯。成湯即商湯,先商族為黃帝之裔帝嚳之後,始祖契的氏族是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是東夷化的一支氏族,子姓。據說,契是發明刻木記事之人,從契開始,我國的世襲部落的方式改為男系傳遞。契氏族始居河北平山,後南遷河南安陽,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在今河南商丘。契傳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王夏桀時期。履字湯,也稱武湯、武王、天乙,為商開國君主,系黃帝曾孫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孫。甲骨文中又稱唐、大乙、高祖己。原為夏時方伯,商族領袖,專管征伐之事。與有莘氏通婚,建都於亳,在今山東曹縣南,往用伊尹和仲虺執政,積聚力量,準備滅夏。陸續攻滅鄰國葛和夏的聯盟韋、顧、昆吾等國。經十一次出征,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一舉滅夏,建立商朝。成湯之後以先祖的名為氏。子姓湯氏的歷史至少有36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商朝自成湯至盤庚,傳十代,遷都5次。大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由山東曲阜遷都於殷,在今河南安陽,這以後的商朝史稱殷商,也是商朝後期的開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周武王大封同姓和異姓諸侯國,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於宋,以奉湯祀,不得封的殷商子孫以商、殷為氏。所以,湯、殷、商為同一血統的三個不同支系的姓氏。北宋是我國避諱最嚴重的朝代,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之名諱,命改殷姓為商姓或湯姓。五代南唐的右僕射殷崇義,安徽人,南唐亡後投奔宋,全族改姓湯。湯姓的血系一直比較單純,直到清朝時開始發生與外族基因互相交流的事件,清初世居遼寧瀋陽的滿洲八旗有湯姓,滿族的湯姓原系漢人入旗所帶進的姓,後滿化成為滿族的一員,進入清朝後,與漢人混居後又漢化為漢族。
歷史上湯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湯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漢朝時,湯姓已經東移江蘇、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時期,湯姓隨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佈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時湯姓南遷兩廣地區。清初湯姓進入臺灣。 。
宋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湯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湯姓總人口的36.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國形成了東部贛蘇為中心的湯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時期,江西為湯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湯姓總人口的2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浙江、安徽,這四省湯姓大約佔湯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佈於湖南、湖北、四川,這三省的湯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間,湯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仍以贛、蘇、浙、皖為湯姓的聚集地。
當代湯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漢族湯姓的人口200萬,為全國第一百0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湯姓人口由19萬增到200餘萬,近11倍,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湯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蘇、福建、湖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湯姓總人I=I的45%,其次分佈於四川、浙江、安徽、廣東、江西,這五省的湯姓又集中了27%。湖南為湯姓第一大省,佔湯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高比率湯姓分佈帶。在近600年間,湯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和四川的移動成為湯姓遷移的主流。
湯姓分佈很廣,但在人群中分佈不均衡。湯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01)表明:存湘贛浙滬、閩臺、皖蘇南部、湖北大部、廣東大部、雲南大部、黑龍江西北、內蒙古東北,湯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27%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7%,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7.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3%的湯姓人群。在皖蘇北部、山東東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陝甘南部、青海東南、新疆西北、川渝貴、雲南西部、廣西、廣東西部、海南西部、內蒙古東部、黑龍江東部、吉林、遼寧東部,湯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9%—0.27%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3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2%的湯姓人群。
湯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湯姓的郡望主要有中山、范陽兩地。湯姓的著名堂號有臨川、玉茗等。“臨川”和“玉茗”堂號均出自明朝湯顯祖。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所以後人以此為堂號。他的書房叫“玉茗堂”,又為族人作為堂號。湯顯祖性格直爽,敢於向皇上提出和堅持自己的意見,為此而被罷了官。歸田後致力於戲劇,著有《玉茗堂集》,成為一代名家。
楹聯 湯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四副:
飛星應兆;治圃隱居。
文廟從祀;孝感動天。
長沙挹湘水之情;彭蠡毓鄱陽之秀。
星墜盤中,彩筆生輝光祖澤;
圃治山下,竇峰垂訓裕孫謀。
家訓格言 湯氏家訓首推清朝名臣湯斌。河南睢縣人,其母入載《明史·烈女傳》。湯斌為順治年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其教人,以為必先明義利之界,謹慎區別真偽之線。認為理論和實踐是兩種不同之事,篤守程朱理學之道,也採王陽明之說,造詣深粹。湯斌家訓的思想旨在存天理,守王法,孝親敬長,講信修睦,敦尚樸實修身齊家。認為齊家之道最難在教子弟,主張齊家在禮,教子弟在化,“教子讀書非望子弟早貴,而在定志,將來不失足”。告誡子弟“讀書明理,切忌學問未足。見識未到,一生吃虧";“發憤為學,必要實心改過,默默檢點自己心事,默默克治自己病痛”,並提出16條修身齊家之道。臨終戒子要常養“怵惕惻隱”之心,久之可達“天
德”。不要只在外表下功夫,“襲取於外,終為鄉愿,無益也”。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湯姓歷代名人104名,佔總名人數的0.23%,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九十位;湯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28%,排在並列第七十八位;湯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7%,排在並列第九十三位;湯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35%,排在並列第六十一位。
歷史上湧現出湯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宋詩人湯惠休;五代後唐嵐州刺史湯群;南宋宰相湯思退,大臣湯鵬舉,學者湯千,畫家湯正仲;明朝開國功臣信國公湯和,戲曲作家兼文學家湯顯祖,破倭寇名將湯克寬,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清朝禮部尚書湯斌,學者湯球,世襲雲騎尉、畫家湯貽汾;清末雲南按察使、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交通總長湯壽潛,近代立憲派人士、民國段內閣內務總長湯化龍,歷任南京衛戍總司令、第一綏靖區司令官、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當代微生物學家湯飛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作家湯道耕(艾蕪),畜牧學家湯逸人,工藝家湯子博,原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湯秉達。
湯姓血型:
湯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5.5%,A型佔29.7%,B型佔26.6%,AB型佔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