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氏起源及歷史

改姓圖騰_改氏圖騰

改姓圖騰(改氏圖騰)

  改氏是一個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姓氏。《姓氏考略》注引《世本》雲:“改,子姓國。”此當以國為氏,系出子姓。回族改氏其先祖為麥加人改住,改住之後裔改姓“改”。改氏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三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三百七十四位。

【得姓始祖】

  改住:回族中的改姓最早應見於《元史》。在《元史》一百九十七卷、“列傳”第八十四、“孝友”一,就記載有色目人改住“居喪廬墓”的事蹟。色目人是元時對西域人的統稱。在種類繁多、名目不一的色目人中,以回回人為最多,因而有時也用回回人代稱色目人。所以回族中的“改”姓最早應始於《元史》一書中的改住。改住也正是回族改氏家族的始祖。改住來自於阿拉伯地區的聖城麥加,原是麥加城的一名宗教法官,於元時入居內地。改住的阿拉伯語應是GADI(音:卡迪、嘎錐、嘎孜),即宗教法官的意思。他入附中原以後,即以GA(嘎)的諧音作為姓氏,改姓為“改”。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回族,屬於以名為姓漢化為氏。

  回族改氏,其先祖為麥加人改住,改住之後裔改姓“改”。

  在《元史》一百九十七卷、“列傳”第八十四、“孝友”一,就記載有色目人改住“居喪廬墓”的事蹟。色目人是元時對西域人的統稱。在種類繁多、名目不一的色目人中,以回回人為最多,因而有時也用回回人代稱色目人。所以回族中的“改”姓最早應始於《元史》一書中的改住。改住也正是回族改氏家族的始祖。改住來自於阿拉伯地區的聖城麥加,原是麥加城的一名宗教法官,於元時入居內地。改住的阿拉伯語應是GADI(音:卡迪、嘎錐、嘎孜),即宗教法官的意思。他入附中原以後,即以GA(嘎)的諧音作為姓氏,改姓為“改”。

  其姓最初見於清朝康熙年間居北京牛街的社會活動家改弼廷。故其姓應是由“名改姓”而來,或為求仕入官者的賜姓。

  京、津一帶在歷史上乃是帝王居住之地,許多回族人也移居於此,並把各地的姓氏帶入京城。其中的改、穆、回、丹、羊、佘、韋、薛、馮、伊、容、柏、雲、顏、常、仉、錢、居、來、古等姓氏是京、津地區回族的主要姓氏。

  源流二

  源於滿族,屬於以名為姓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泰楚嚕氏,亦稱太楚魯氏、臺褚勒氏、泰楚拉氏,滿語為Taicuru Hala,傳說為穢貊族後裔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明朝時期稱“兀良哈”,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音楚(今俄羅斯克拉斯基諾南部波謝特灣)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改氏、楚氏、邰氏、盧氏、泰氏、魯氏等。

  源流三

  系自子姓,春秋時改國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世本》雲:“改,子姓國。”故此當以國為氏。秦有大夫改產,望出咸陽。(見《通志·氏族略》)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改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主要分佈在回族、滿族之中,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三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三百七十四位。

  今改氏族人今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京津地區、以及凇滬、臺灣一帶。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