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姓圖騰(共氏圖騰)
共姓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共氏源遠流長,淵源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共工氏”。共工氏,古來傳說姓姜名垂,是許由之兄,伯夷之父。共工,實際上是一種官職之名,專掌水、工兩責。姜垂,為堯帝時期的共工,世襲之職。世人曾有言謂炎帝之後,姜姓能繼其世者,曰共工氏。這在史籍《禮記·祭法》中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一說就是伯夷),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共工為出類拔萃之人,以能奈霸九州;二是其子伯夷能安邦定國,因此後代祭祀。其中還含有另一種意思即兒子完成了父親未竟之業,主要是指治水。共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一百九十四位。
【得姓始祖】
共工、共伯姬和(衛武公)、共君(恭君、姬申生)、共叔段(姬叔段)、熊通(楚武王)
共工:上古炎帝的後裔,黃帝時任水官。史書雲:“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據古史記載,他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援天的柱子被撞斷,地的四角也裂開,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繪都是在說明炎黃兩係爭權鬥爭的激烈。為了懷念這位先人,遂有共姓。後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氏,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關於共氏後人因避仇而改為洪氏、龔氏,在唐朝學者林寶所編纂的《元和姓纂》中有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姜姓共氏族人皆尊奉共工為得姓始祖。
衛武公(共伯姬和):(約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衛氏,名和,是衛釐侯之子。春秋後期,共國被衛國自己所滅。共伯姬和留在共國的後裔子孫們,就以先祖故封國之名為姓氏,稱共氏,世代相傳至今。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衛武公(共伯姬和)為得姓始祖。
申生(姬申生):春秋時晉獻公太子,秦穆夫人長兄,以孝行見著。後被驪姬被逼自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是他的異母兄。姬奚齊即位後給申生加諡號為“恭君”。春秋時期,“恭”即是“共”,二字通義。在恭君姬申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諡號為姓氏者,稱共氏、或恭氏。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太子申生(姬申生)為得姓始祖。
共叔段(姬叔段):鄭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長子姬寤生時受到驚嚇,從此便厭惡公子寤生,而偏愛二兒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姬叔段雖然長的英俊瀟灑,但鄭武公並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逝世,姬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姬叔段帶著零丁隨從逃奔於共邑小城(今河南輝縣),再也沒本錢與哥哥爭天下了。鄭莊公放過了這個反叛的弟弟,令其居於共邑,後死於斯地,史稱其為共叔段。在共叔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共氏、京氏、段氏。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共叔段(姬叔段)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屬下的共工氏,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或名號為氏。
共氏源遠流長,淵源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共工氏”。
共工氏,古來傳說姓姜名垂,是許由之兄,伯夷之父。共工,實際上是一種官職之名,專掌水、工兩責。姜垂,為堯帝時期的共工,世襲之職。世人曾有言謂炎帝之後,姜姓能繼其世者,曰共工氏。
這在史籍《禮記·祭法》中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一說就是伯夷),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共工為出類拔萃之人,以能奈霸九州;二是其子伯夷能安邦定國,因此後代祭祀。其中還含有另一種意思即兒子完成了父親未竟之業,主要是指治水。
堯、舜執政時期,天下大雨,洪水肆虐,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當時主要的自然災害。共工氏姜垂為治水之官,則前此治水之事,唯共工為能知其本末。因此當霪雨之時,共工與伯鯀壅水為治。當時,共工與鯀用築堤障水,壘庫存水的辦法暫時解決了當時水患的問題。但此方法未妥,於是“共工怒,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崩,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共工怒”所產生的結果,即造成了整個中國地形地貌西高東低,水向東流的地理特點,暗合了“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之句。共工姜垂之子伯夷意識到了這一點,進而總結並 發揮其父頭觸不鉅山(即不周山)引水東行的做法。他官居四嶽之位,向帝舜推薦禹出來治水,助其力而成其功。在典籍《國語》中,太子晉就說道:“共工從孫四嶽助之,高高下 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鄣九澤,豐澤九藪,汩越九原,宅居九澳,合通四海……”即是說大禹在伯夷幫助下,受共工觸山的啟發,改“壅水為治”為“疏浚為治”,因此,共工和伯夷是為中華民族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功臣。
在典籍《國語·魯語》中記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亦霸九州。”這實際上就是說,共工氏曾下轄有九個伯爵,也就是九州的總伯(霸)主,即中原姜姓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這反映了有九個氏族部落居住在相互聯連的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
著名國學大師郭沫若考證後則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該地區古代稱“九州”,可能就是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族部落。從二水流域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餘部延續下來的。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一級研究員徐旭生則堅持說:共工氏居住和活動地在今河南省輝縣一帶。
黃帝戰勝炎帝在中原地區初步取得領導地位後,共工氏部落隨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共工氏出任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世代因襲。後來,共工氏因與黃帝在治水主張上嚴重分歧,怒觸不周山而亡,被人們尊為水神。
傳說,姜姓共工氏與姬姓華夏族之間在其後的歷史上不斷髮生紛爭,產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戰爭:
第一次,是顓頊與共工之戰:
顓頊與共工之戰,是相傳中的公元前二十五世紀左右,顓頊部落聯盟與風氏姜姓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地區)的戰爭。
相傳,在原始社會晚期,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其部落聯盟的首領。他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正處在黃河(今衛河)東岸附近。這一時期,炎帝的後裔共工氏已成為炎帝族的一個主要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九州),即黃河中游的河西地區(今河南輝縣一帶),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大河(黃河,當時並無泥沙,因此不叫黃河)經常氾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氏就率領部落聯盟修築西岸河堤,防止水患。但大水不斷沖毀東岸河堤,殃及到下游的顓頊部落聯盟,因此兩個部落聯盟之間為此發生了激烈衝突,故而在中原地區展開了大戰。顓頊終於擊敗了共工。
第二次,是帝嚳與共工之戰:
帝嚳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帝嚳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輝縣)的戰爭。
原始社會晚期,黃帝之後,黃帝族部落聯盟生活在中原東部高辛一帶(今山東)。相傳黃帝曾孫帝嚳號高辛氏,繼顓頊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炎帝族的一個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居其上流黃河西岸(今河南輝縣),經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嚳管轄。帝嚳遂進攻共工氏,將其一舉擊敗。此戰,給共工氏以沉重打擊,鞏固了帝嚳及其部族的領導地位。
第三次,是大禹與共工之戰:
大禹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的戰爭。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舜為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氾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併為治水發生衝突。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
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諱,亦改為洪。”史籍《姓氏尋源·姓纂》中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後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一雲避仇敵。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諱,亦改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
據史籍《左傳》的記載,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其部落聯盟的姓氏就是炎帝神農氏的姜”姓。後來的共工、申、呂、齊、許、紀、向、州等族人皆姓姜。到了西周初期,這些姜姓的各個分支因被周武王姬發所封居地名稱而各自得了“氏”,形成了著名的“姜姓八氏”,即共工氏、申氏、呂氏、齊氏、許氏、紀氏、向氏、州氏,其共工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將複姓“共工氏”省文簡化,稱共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經具有數千年的家世淵源了。
據姓氏學專家們的考證,共氏族人在春秋、戰國和秦朝時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漢初期的共尉臨江之亂後,共氏族人因避仇難,一部分人加“龍”偏旁改稱龔氏,一部分人加“水”偏旁改稱洪氏。
關於共氏後人因避仇而改為洪氏、龔氏,在唐朝學者林寶所編纂的《元和姓纂》中有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
姜姓共氏族人皆尊奉共工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古共國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共國,亦作恭國,是商王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今河南輝縣),後因侵犯周族的都城宗周(今陝西西安)而受到周文王姬昌的討伐,很快即被滅國。
共國滅亡後,其王族貴胄的後裔子孫中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共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共伯和之後。
西周後期,衛國開國君主衛康叔姬封的九世孫衛釐侯(公元前855~前813年在位)即位為衛國君主之後,在周厲王姬胡二十三年(公元前855年),將自己的世子姬餘封在衛國的屬地共邑(今河南輝縣),建有共國,史稱其為“共伯”。
但共伯姬餘早亡,於是衛釐侯又封次子姬和居共國,亦稱“共伯”。
到了周宣王姬靜(姬靖)十五年(衛釐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3年),衛釐侯逝世,由共伯姬和繼位,即著名的衛武公。
到了春秋後期,共國被衛國自己所滅。共伯姬和留在共國的後裔子孫們,就以先祖故封國之名為姓氏,稱共氏,世代相傳至今。
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衛武公(共伯姬和)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姬姓,為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獻公的後裔,屬於以諡為氏。
春秋時期,晉獻公姬詭諸(公元前676~前665年在位)的太子叫姬申生,曾親率大夫趙夙、畢萬等領晉軍攻滅狄、霍、魏三國。後被晉獻公的寵妃驪姬誣陷,晉獻公年老昏聵,即逼太子申生自盡,當時他的年齡約有二十多歲。
太子申生的幕僚趕緊跑來通知他,勸他找晉獻公辯白。但太子申生不願意。
太子申生說:“我父王如果沒有驪姨娘,寢食都不踏實,我又不討我爹喜歡,如果父王把驪姨娘下獄治罪,他身邊就沒有人了,落得太孤苦了。所以我不想找誰分辨。”
幕僚們又說:“那您就逃跑吧,天地之大,諸侯各家都知道您的名望,去哪裡都能受到保護合歡迎。”
太子申生說:“如果我逃走了,就是向天下之人彰示父王的短處,我不願意讓咱們晉國被別人笑話。”
於是,在周惠王姬閬十一年(晉獻公十一年,公元前666年),太子申生自縊於新城,以自殺的方式對父王表示忠心。待到其弟姬奚齊於周惠王十二年(公元前665年)即位為晉國國君以後,立即給前太子兄加諡號為“恭君”。
在春秋時期,“恭”即是“共”,二字通義。在恭君姬申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諡號為姓氏者,稱共氏、或恭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太子申生(姬申生)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於姬姓,為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名叫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封他的弟弟姬段(公子段)在京邑(今河南滎陽),世稱京城太叔。
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周厲王姬胡,周公元年(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發生“國人暴動”,周厲王死於囚所。
據史籍《春秋左氏傳》、《史記》等的記載,周厲王逝世侯,周宣王姬靜(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繼位,把自己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邑(今陝西華縣)。姬友就是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祖父鄭桓公,他當時是周幽王姬宮涅的司徒。
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姬友為保護周王朝而犧牲。姬友的長子姬滑突(姬掘突)繼位,是為著名的鄭武公。鄭武公協助新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有功,仍為周王朝的大司徒,並把鄭國也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其故城至今儲存完好。
鄭武公後來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因生大兒子姬寤生時難產,武姜當時受了痛苦和驚嚇,便因此對姬寤生一直不喜歡。武姜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姬段,人們稱他“叔段”。
姬段長得儀表堂堂,勇武善射,因此很得武姜的偏愛。
周平王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生了重病,武姜乘機請求鄭武公改立姬段為太子,但鄭武公沒有同意,他認為姬寤生沒有任何過錯,沒理由廢長立幼。不久,鄭武公逝世,由姬寤生繼承了君位,是為鄭莊公。於是武姜又請求鄭莊公把制(今河南汜水)作為姬段的封地,鄭莊公也沒有同意。
第二年即周平王二十八年(鄭莊公元年,公元前743年),鄭莊公把京邑(今河南滎陽)敕封給姬段,姬段從此號稱“京城太叔”,但武姜和姬段對此都感到不滿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姬段無奈地來到京地之後,便開始組織和訓練自己的軍隊,大力加強武備,不斷擴充勢力。隨後,姬段與其母密謀,準備襲擊鄭莊公,奪取鄭國君位。
鄭國大臣認為姬段內恃母后的寵信,外仗京城的險固,加緊練兵習武,勢力日益強大,已露出奪位反叛的苗頭,將會對鄭莊公的地位構成威脅,會危及到鄭國的安危,因此紛紛勸鄭莊公及早採取措施,除掉姬段,消除後患。其實,姬段的那些做法,鄭莊公都看在眼裡,但卻不動聲色,佯裝不知。因為鄭莊公認為時候未到,處心積慮要讓姬段充分暴露,多行不義,自取滅亡。
周平王四十九年(鄭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姬段果然準備停當,要出兵襲擊鄭莊公,並由其母武姜作為內應。這時早有準備的鄭莊公搶先發兵討伐,結果姬段不敵而逃回京地。鄭莊公緊接著又進攻京地,京邑城內的民眾紛紛倒戈,背叛了姬段,姬段又再倉皇逃到鄢地(今河南鄢陵),鄭莊公繼續出兵追殺到鄢地,在鄢地,姬段的兵馬完全潰徽,又逃到了鄭國邊境偏貧的共地(今河南汲縣),最後在共地落腳,被當時人稱為共叔段。鄭莊公見再這位弟弟也沒什麼能力與自己爭權了,遂放棄了追殺,此後,姬段一直流亡並最終死於共國。
鄭莊公由此十分怨恨母親,並把母親發落到城潁安置,發誓今生今世不到黃泉永不相見。直到後來,鄭莊公為潁考叔孝敬母親的行為所感動,產生了悔悟之心,才設法派人挖掘隧道,以此算是“下及黃泉”,透過隧道與母親彼此相見,重新恢復了母子關係。
姬段逝世後,家人子孫四處逃散。一直到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鄭厲公姬突元年,公元前700年),鄭莊公的兒子姬突繼位後,對姬段一族人的態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後於鄭。”於是在周釐王姬胡齊三年(鄭厲公復元年,公元前678年),鄭厲公將流亡在衛國的姬段之孫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國以後,姬段的後裔子孫們始稱共氏、太叔氏、公孫氏、段氏、京氏等,表明了後裔子孫們對姬段的愛戴與尊重。其共氏即為河南共氏。
據史籍《左傳》記載,鄭國的後人對姬段普遍都是很愛戴與尊重的,在典籍《詩經·叔于田》、《詩經·太叔于田》等鄭國詩歌中,也記載有對姬段的歌頌,因此,有許多史學家懷疑姬段的遭遇,實際上是鄭莊公的一樁政治陰謀。
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共叔段(姬叔段)為得姓始祖。
源流六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貴族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公元前740~前690年在位)封自家王室貴族於共邑(今河南輝縣),其後裔子孫即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共氏。
據姓氏專家考證,羋姓共氏族人在春秋、戰國和秦朝時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漢初期的共尉臨江之亂後,共氏族人因避仇難,一部分人加“龍”成龔氏,一部分人加“氵”成為洪氏。關於共氏後人因避仇而改為洪氏、龔氏,在史籍《姓纂》中有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
【遷徙分佈】
共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而由共氏分衍的龔氏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正好名列第一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十六位,總人口約二百四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由共氏分衍的洪氏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十五位,總人口約二百四十六萬兩千餘,也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
傳說,上古時期的共工氏,曾於四千二百餘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
共氏族人在春秋、戰國和秦朝時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漢初期發生了共尉臨江之亂後,共氏族人因避仇難,一部分人加“龍”成龔氏,一部分人加“水”成為洪氏。
共氏後代改為洪氏後,不斷西遷,秦、漢以後,大多定居於漢中一帶,爾後又遷徙蕃衍於甘肅敦煌,故以敦煌為堂號。
在漢朝時期,洪氏主要是在其發祥地今河北、河南、遼寧一帶發展繁衍。
漢朝時期,華東龔氏嶄露頭角,江蘇徐州人龔勝與江蘇邳州人龔舍均以名節聞名,有“楚兩龔”之稱號。另山東、河南龔氏這一時期也較有名。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國東吳廬江(今安徽廬江)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朝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狀稱矩後……”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洪氏已有徙居安徽者。
魏、晉、南北朝時,龔氏進一步繁衍於江西、四川、湖南等省。據載,湖南人龔玄之及其侄龔黎民,從孫龔祈,自晉至南朝宋,世居漢壽(今湖北常德),是當地比較大的家庭,故有武陵郡。此郡不僅是龔氏歷史上最大郡望,而且是後世南方龔氏播遷之主源。
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隨從陳氏父子戍閩的中原將士兩次共約七千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氏落籍福建,這當是洪氏最早入閩者。唐玄宗時,豫章宏姓為避諱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黃荊墩的洪氏為避戰亂行徙於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之東,凡七百餘家,世代讀書耕桑,逐漸昌盛為洪氏豫章郡望。
在唐朝時期,洪氏族人主體分二派南遷:一派遷居安徽歙縣(後南遷江西樂平),一派遷居河南光州固始。
史籍《姓氏考略》中說洪氏“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這說明唐代及其以前,洪氏不僅稱盛於安徽、江西,而且甘肅還有一支比較興旺。常州洪氏由洪察而改,子子輿,孫經綸皆顯貴於當朝,並沿襲洪氏未改。
而龔氏族人的繁衍勢頭則是南方旺於北方,江蘇、福建、浙江、廣東遍佈龔氏足跡。其中,福建、廣東龔氏尊南宋淳熙年間參知政事(副宰相)龔茂良(今福建莆田)為其始祖。據《福建通志》記載,龔茂良後裔龔英居荊山,後有遷安海者;龔沼居晉江沙堤,後又有遷安溪者;龔徒居福州城內梅枝裡。可見,莆田龔氏枝脈延伸之廣,家族生長之茂。另有福建翁姓分支而出的龔氏,在當地形成望族(以“六桂”為堂號),更為福建龔氏的發展注入新的源泉。
隋、唐以後,洪氏稱盛於皖、贛一帶。
北宋初期,江西樂平的一支洪氏入遷福建寧化,後又派分出兩支,一遷廣東海陽湯田,旋遷嘉應州;一遷豐順布心,再遷梅縣石坑玉坪(奉洪貴生為開派祖)。
明朝初期,山西洪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湖北、江蘇等地。而龔氏族人有移居上海、廣西等地者。又山西大槐樹龔氏被遷於人口蕭條之地,分佈於北京、天津、陝西、河北、河南等地。清朝乾隆年間開始,陸續有沿海龔氏移居臺灣,進而定居鄰近國度者。
清朝時期,南方各省含臺灣、北方各省含甘肅、新疆皆有洪氏、龔氏族人居住。
如今,洪氏族人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這兩省之洪氏約佔全國洪氏人口的25%以上。而龔氏族人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為多,這七省龔氏約佔全國龔氏人口的百分之65%以上。
【郡望堂號】
郡望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為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漢時期的吳國地名。宣城郡始建於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置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文帝楊堅滅南朝陳之後,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為宣城郡。在唐朝歷史上,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為宣州,但皆不離其地。南宋孝宗趙昚(趙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為寧國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為宣城縣。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區。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曆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佈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嶽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六桂郡:又稱六桂縣,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佈在古代的泉州地區。治所在地閩縣(今福建福州),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為閩州。唐朝景雲年間(公元710~712年)改武榮州置縣,治所在晉江(今福建泉州)。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臨江堂:共敖是戰國末期楚國貴族的後代。在秦朝末年,項羽奉熊心為楚懷王,共敖擔任柱國(司馬)。在項羽掃蕩趙國秦軍,西征咸陽時,共敖受楚懷王熊心(後被尊為“義帝”)的委派,攻取了轄境大致為今湖北西部、西南部及南部的南郡。南郡,曾是楚國的發祥地,楚國的古都郢城就曾經作為南郡的郡治,功勳卓著。因此,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共敖被封為“臨江王”,封地就是他的佔領區,南郡也就得以改名為“臨江國”,都城是江陵(今湖北江陵)。其後人因以為堂。
雙忠堂:宋朝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決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彙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卹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中隱堂:宋朝時候,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裡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於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後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此外還有敏慎堂、著存堂、義居堂、敦睦堂、敏懷堂、大經堂、續古堂、立本堂、聽彝堂、耕讀堂、奇桂堂等。
字輩
安徽桐城洪氏字輩:“吉行傳興業關前雨後萬年長”。
安徽東至洪氏字輩:“學宗先聖象賢大陳”。
安徽涇縣洪氏字輩:“煒天有吉祥錫爾子孫長文學承佳貞忠先永世昌”。
浙江安吉洪氏字輩:“家庭成繼爾福其昌”。
浙江瑞安洪氏字輩:“清光汝成東根”。
江西鄱陽洪氏字輩:“修德恢世顯足厚永承恩”。
江西南昌洪氏字輩:“承先繼美萬世榮宗”。
湖南寧鄉洪氏字輩:“興應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業恢彰定有賢詩書徵錫類孝友克昌傳瑞啟謀猶遠祥鍾秀傑綿人文丕振起國器重瑤編允光文運錫汝本業克振家聲常思先澤”。
湖南婁底洪氏字輩:“學士忠良全名家孝義傳奇勳昭令緒玉翰策英賢保受光先業書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煥錫祚慶恩覃”。
湖北武昌洪氏字輩:“道義承家法文德維世光修齊登仕楚佑起必榮昌”。
四川達州洪氏字輩:“厚基肇啟明”。
馬來西亞雪蘭莪宿神潭洪氏字輩:“久客急歸程風雨事馳騖黃流鳴澗壑餘波或被路堆埼珠聯屬石徑齟齬籃輿惴危登杖策阻深度行行忽平崗神潭渺東注徙旅鳩後先煙火休薄暮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醉經揭佳名巨軸舒新句我亦舊高陽糟粕嘗已屢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君但中聖賢當自知佳處”。
廣西賓陽龔氏字輩:“禮義承宗祖詩書則古先榮華昌景運發達慶長年勤儉生富貴浩傑保清廉良民懷盛德孝順念英賢”。
廣西防城龔氏字輩:“明知義有章”。
廣西桂林龔氏字輩:“邦世然如壽”。
廣西陸川龔氏字輩:“元凱濟蹌儀應運文章炳海業傳家”。
湖北荊州、恩施龔氏字輩:“玉啟承家學傳經紹祖芳仁文虧道德綴緒發明揚勝者出門遠詩書由厚昌強輝光尚國萬世選民揚”。
湖北武穴龔氏字輩:“以必逢應世材燦奎鈞藻霖蒸起巨源雲勳堂錫澤生烈在銘濂彬熾基鍾泰棠輝增錦添”。
湖南寧鄉龔氏字輩:“清德荀高後家傳博尚勤”。
湖南武陵龔氏字輩:
通行原派:“武昌宗子榮文朝百萬成廷大興世守國泰定長春親德如天重君恩與日新能明倫序理裔載建奇勳”;
日公房派:“日曰奇福澤允敬鳳朝陽親德良高厚家傳尚慎勤盡倫敦愛敬為學在明新士慕垂詩教臣懷立漢勳先賢均可法後起益多英”;
月公房派:“月敬安湖道紹仕志丹成天希文聖祖良善世生賢繼先思樹德詩禮允傳家立品崇儒雅觀光應國華”;
暹公房序:“昌耐榮進金正思宗水永廷朝邦守大律法正乾坤文明宏世德孝友克昌榮”。
湖南龔氏武陵堂字輩:“俊秀崇倫起綵鳳貴銘香高朝開景連貽厚詔祖光奎璧聊輝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業長髮永攸芳同福臨喜康忠孝永繼昌興旺人才廣富貴發文章”。
江西撫州龔氏字輩:“仲世承家學傳經紹祖芳人文光道德天啟翼元良善政昭齊渤英賢貫楚湘裕後輔朝堂澤宜永揚昌俊碩滿際涯科博遍星宇海振新興強儒能遵孝治”。
江西進賢龔氏字輩:“詩禮傳宗寶簡戟樹奇珍子孫隆茂發科海呈精英”。
江西南昌龔氏字輩:“尚國以大義仲應懋元鴻世享綿千代循良楚漢真”。
江西遂川龔氏字輩:“湯側朝元宰天開文運世宏道為卿相經邦克字平”。
重慶某支龔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官清明自安啟行志和少子孝父興亮應大賢仁啟榮發富貴昌孝祖本元茂吉地福連忠”。
重慶巫山龔氏字輩:“兆龍啟天洪斯士能紹文行仁崇正道德大眾明君孝卓傳家典忠為建國勳昌隆光太祖萬派一元分”。
上海南匯龔氏字輩:“雲臺丕顯文炳志仁大可
四川遂寧龔氏字輩:“方立體年一成休士本
貴州龔氏一支字輩:“啟肇代聖天尚應普學成大發興文德洪雲憲丙丁”。
河南羅山龔氏字輩:“學志心思玉獻朝廷道義光明安邦定國永正家身”。
安徽合肥龔氏字輩:“維仁存義忠孝從之遵其典則宏濟乃宜”。
福建邵武龔氏字輩:“萬原層正端仲永景貴天世國應文長鼎玉興得元述作思孔孟惟士敏茂聯大志承道本榮宗紹祖華”。
廣州劉南龔氏字輩:“俊秀崇倫起綵鳳貴銘香高朝開景連貽厚詔祖光奎璧聊輝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業長髮永攸芳同福臨喜康忠孝永繼昌興旺人才廣富貴發文章”。
洪氏一支字輩:“
大房原派:“言方行卓隆大光昌文章華國簪纓永長本宗百代接續發祥榮耀顯盛富貴名揚”;
二房原派:“上帝啟之興廷正國載顯嘉謨允承先德”;
三房原派:“俊秀崇倫起綵鳳貴銘香高朝開景運貽厚昭祖光奎璧聯輝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業長髮永攸芳”;
合族新派(大房自“行”字,二房自“國”字,三房自“鳳”字起,均改“同”字):“同福臨喜康忠孝永繼昌興旺人才廣富貴發文章”。
洪氏一支字輩:“元亨利貞永昌世德大振家聲”。
龔氏一支字輩:“漢時宣世茂澤金祁顯正生詩書家學遠慶習國恩雲繁衍歸益本萬載記昌明”。
龔氏一支字輩:“仲仕添思顯元大陽如應興世若方東佐輔文明運立政兆嘉祥時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紀定倫常”。
龔氏一支字輩:“漢時宣世茂澤金祁顯正生詩書家學遠慶習國恩雲繁衍歸益本萬載記昌明”。
龔氏一支字輩:“清樟治祥……”
龔氏一支字輩:“光正榮子安”。
龔氏一支字輩:“漢宣世茂澤金祁顯正生詩書家學遠慶習國恩雲繁衍歸益本萬載記昌明”。
龔氏一支字輩:“仲仕添思顯元大陽如應興世若方東佐輔文明運立政兆嘉祥時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紀定倫常”。
龔氏一支字輩:“漢時宣世茂澤金祁顯正生詩書家學遠慶習國恩雲繁衍歸益本萬載記昌明”。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三陪鳳閣;
四達鑾坡。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金石學家洪适,字景伯,晚年自稱盤洲老人,鄱陽人,工文詞,與兩個弟弟洪遵、洪邁先後考中詞科,並稱“三洪“。歷官通判、知州、戶部郎中,孝宗時升司農少卿、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此為根據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傳的訛誤,考核較精,著有《隸釋》、《隸續》及《盤洲集》。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丹陽人洪興祖,字慶善,紹興年間受召到翰林院參加考試,高宗將他拔為第一,官秘書省正字。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註及考異》。鑾坡,指翰林院。
才稱四子;
書列三奇。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師民四子俱有才名。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覺範奇於書,為“新昌三奇”之一。
瑞成連理;
圖寫慈恩。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皓以寧海主簿攝縣令事,輕賦稅,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實、竹枝皆成連理,人稱“三瑞堂”。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洪亮吉繪《機聲燈影圖》,以示不忘母教。
洪皓我祖;
節著冷山。
——洪氏大宗祠位於泉州東門草埔尾(現溫陵路與湖心街交界處),原佔地約一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0平方米。祠前三面環牆,設一大邊門,門額匾書“洪氏廟門”。進門為花崗岩鋪砌石埕,面積約一百六十五平方米。宗祠朝東南向,沿中軸三進;一進祠門,二進正祠,三進住戶,並配兩翼護厝。雖歷經拆除重建,但主體建築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閩南傳統祠堂特色。泉州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84年立碑作簡明介紹。
忠貞貫日;
感動天顏。
——洪氏大宗祠正祠懸山式木構架築於石臺基上,祠門木構,中間大門作幾何欞窗,隔扇對稱,兩扇雕梅花,另兩扇分別雕有鹿鳳、龜鶴配翠竹,竹葉精心設計雕刻聯句,這些聯句往往沒有被參觀者發現。
纘承絞綾;
薦任赤泉。
——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
甘棠遺愛;
聚族瓜綿。
——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
荊楚仙範;
渤海清風。
——上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漢壽人龔祈,字孟道,風姿高雅,舉止瀟灑,中書郎範述見了他說:“這是荊楚的仙人哪!”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山陽南平人龔遂,字少卿,以明經為昌邑王劉賀的郎中令,勇於諫諍。宣帝時,渤海和附近各郡因饑荒引起農民反抗,他任渤海太守,開倉借糧,獎勵農桑,使農民歸田、獄訟減少。後官水衡都尉。後世將他與黃霸作為封建“循吏”的代表,並稱“龔黃”。
姓啟炎帝;
望出武陵。
——全聯典指龔氏的源流和郡望。
撫循異跡;
行誼純修。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水衡都尉龔遂為渤海太守。至任所。悉罷捕盜之吏,勸民務農桑,一郡大治。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學者龔郯。龔郯,字墨伯,師承朱熹,不務口耳,一意躬行。
武陵世第;
渤海家聲。
——此聯為龔氏宗祠“武陵堂”堂聯。
五言通用聯
文章高天下;
姓字列榜頭。
——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左都御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
事可對人語;
心常如水平。
——此聯為南宋朝時期的詩人洪諮夔自撰聯。洪諮夔,字舜俞,於潛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駟馬高車地;
忠臣理學家。
——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祠門硬山式築於石臺基上,中門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門邊石柱刻有清咸豐己未年(公元1859年)舉人洪翟離撰書的這副對聯。
讀書先審器;
稽古有遙源。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詩句聯。龔自珍,一名鞏祚,字璱人。號定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進士,官禮部主事。學務博覽,他提倡“通經致用”,強調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化之中。散文自成一家;詩瑰麗奇肆、有“龔派”之稱。
魷躍清波徹;
鶯啼眾緣深。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畫家龔賢撰書聯。龔賢,號半畝等,又名豈賢,崑山人。能詩,善畫山水,為八家之一。有《畫訣》、《香草堂集》。
耆德並三老;
山水列八家。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都官員外郎龔宗元,與程道、程之奇,皆以耆德稱,吳人謂之“三老”。下聯典指清朝畫家龔賢。
六言通用聯
三洪名滿天下;
一軍功安社稷。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醫洪适,字景伯,鄱陽人。幼敏悟,與弟遵、邁,先後中詞科,由是“三洪”名滿天下。累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衛州知府洪夢炎,字季思,淳安人。寶慶進士。端平間高沙兵變,命夢炎綏之。他開以自新之路,使一軍得以平安。官至衛州知府。
宋朝忠臣世系;
劍州少府名宗。
——此聯為福建省沙縣夏茂鎮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聯。夏茂鎮洪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初年。祠分前中後三殿,前殿前方有一小坪,小坪前有一宗祠門牌樓,門前還有一對大石獅。門樓往前殿的通道用鵝卵石鋪成一個“日”字,其它用地磚鋪成;門樓前一“月”字形臺階,取皇帝題匾“忠貫日月”之意。當時的整座宗祠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儼然象一座宮殿府第。據《劍沙茂溪洪氏族譜載:“夏茂洪氏遷沙始祖洪茂於南宋嘉太二年(公元1202年)任沙縣尉(主管全縣治安保衛的職官)。洪茂(公元1171~1227年),字季松,號青田。原江西省饒州(今江西上饒)鄱陽籍。登宋嘉太辛西秋(公元1201年)鄉榜第三名,授福建南劍少府轉沙縣尉,卒於官。洪茂逝世後第三年,其子洪原攜家眷從沙縣城關遷來夏茂水南開基,後移居夏茂水北七姑臺。其後裔分遷四川江油縣、福州洪山橋、沙縣南坑仔(今福建三明沙縣南霞鄉)松樹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國後移居松林村嶺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傳歷三十五代。
七言通用聯
宗山拱秀隆基業;
星斗長明映畫堂。
——此聯為臺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
天帝次子聲威遠;
共工水神源脈長。
——上聯典指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下聯典指洪氏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為神明。
九重早見長楊賦;
一世先傳短李詩。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學者兼文學家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書贈聯。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又號更生居士,江蘇陽湖人(今江蘇常州)。清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有《洪北江全集》。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詩人洪諮夔事典。
偷閒頗異凡夫法;
著書先成不朽功。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詩句聯。
天問有靈能置對;
陰符無效勿虛陳。
——此聯為龔自珍《秋心》詩句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桃實竹枝,瑞成連理;
機聲燈影,圖繪慈恩。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鄱陽人洪皓,字光弼,北宋政和年間進士,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奉命出使金朝,被扣留十五年,拒絕金人所授的官職,還秘密派人向南宋彙報金朝虛實。紹興年間被釋放回南宋,官徽猷閣直學士,因忤逆權相秦檜,被貶英州、袁州、南雄州等地。工詩詞,著有《鄱陽集》;另著《松漠紀聞》,是貶居時追憶在金的見聞而成的書。他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卹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經學家、文學家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人。清乾隆年間進士,官編修;嘉慶時,因批評朝政遣戍伊犁,赦還後改號更生居士。精通經史、音韻訓詁及地理學;經濟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與糧食生產不相適應的問題;工詩文,駢文作品受當時稱譽。著有《春秋左傳詁》、《洪北江全集》。他幼年喪父,靠教書奉養母親,母親去世時,他又不在家,曾繪《機聲燈影圖》,來懷念母親。
敦盛宗支,源來一本;
煌明衍派,義屬同家。
——此聯為臺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聯首(鶴頂格)嵌“敦煌”堂號。
大漢遺民,甘心絕粒;
橫波侍史,雅擅畫蘭。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彭城人龔勝,字君賓,先後舉孝廉、茂才,為重泉令,哀帝時歷官諫議大夫、光祿大夫、渤海太守,後因病辭職回鄉。王莽篡漢建新朝,派人徵他做官,門人向他報告時,他斥責門人為“棺斂喪事”,從此絕食十四天而死。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合肥人龔鼎孳,字孝升,號芝麓,明末崇禎年間進士,官兵科給事中。清康熙年間,官至禮部尚書。為人曠達,博學多聞,詩文與吳偉業、錢謙益齊名,並稱“江左三大家”,著有《定山堂集》。他的侍妾顧橫波,名媚,字眉生,號橫波,通文史,尤其擅長畫蘭花,獨出心裁,不龔前人舊法,當時人推她為“南曲第一”。
安車不徵,孝廉不就;
易劍買犢,賣刀買牛。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名人龔勝的事典。龔勝,彭城人。三舉孝廉不就。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水衡都尉龔遂的事典。龔遂,字少卿,剛毅有大節。宣帝初,渤海盜賊並起。帝以遂為渤海太守。遂勸民務農桑。有帶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郡遂大治。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
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
——此聯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聯,祠祀清朝劇作家、詩人洪昇。許多人都知道洪昇是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但鮮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開始在西溪定居。據考證,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時期,西溪洪氏一度成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儘管洪昇生平並沒有留下很多與西溪直接有關的作品,但他的確是從西溪走出來的著名戲曲作家。
派別衍敦煌,宗支百世;
地靈鍾袞繡,廟貌千秋。
——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這副對聯,相傳是翰林院編修龔顯曾的筆跡。
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
父子皆宜,竟誇寧海之三。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醫洪适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詞科的事典。
由嘉應居石坑,尊祖敬宗,長念馨香俎豆;
遷花峰住官祿,光前裕後,宏開禮樂冠裳。
——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東廣州花都區)官祿鎮土布村洪氏宗祠聯。
節著冷山十五年,銜命抱符,忠貞志遠□蘇武;
派分晉水廿餘疏,劾奸弭患,鐵石心邁跡瓊崖。
——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設七層神龕,神龕雕工精美,閩南許多廟宇都紛紛前來仿造。神龕築在石臺上,石臺正面篆刻“福祿壽”三字。正祠面積一百六十九平方米,建築氣勢高昂而肅穆。神龕前上方是“忠貫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這副對聯,都是為紀念洪氏先祖洪皓而書。據史料記載,洪皓字光弼,諡忠宣,江西樂平人,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羈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艱苦備嚐,威武不屈,最後遇赦歸宋。宋高宗趙構贊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後與秦檜不和,被放於英山、袁州,最後在南雄州(今海南海口)病逝,終年六十八歲。洪氏大宗祠迄今已一百多年了,是泉州城中儲存最完整的祠宇。
由嘉應,徒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
藉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宏敦煌之遺風。
——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洪氏宗祠祖公棚聯。原載於《洪氏宗譜。此聯記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應州徒居花縣官祿布村艱苦的歷程。
五馬數循良,偃武修文,練就甲兵還綠野;
一龍看變化,出風入雨,普將膏澤潤蒼生。
——待考。
【典故軼事】
共工怒觸不周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我國古老的神話傳說,共工又叫共工氏在傳說中他是掌管水域的水神,而祝融是掌管諸火的火神,共工和祝融都有稱帝的資格,但是帝位只有一個,於是為了爭奪帝位共工和祝融在人間發生了一場大戰,激戰中的共工撞倒了天柱不周山,致使天塌地陷,天河之水瞬間就傾瀉到了人間,眼看闖了這麼大的禍,共工逃向了魔界並且蟄伏了起來。
傳說中共工長相奇特,他滿頭紅髮人面而蛇身,性情兇殘,野心極大,共工在魔界悄悄潛伏的時候,隨時注意著人間的事情,當他知道女媧用五彩石將天補好以後,他見在人間掌管萬物的舜帝心性良善,於是他從魔界來到了人界。
共工來到人間以後有意接近顓頊的兒子歡兜,歡兜見共工可以掌控洪水,於是向舜帝推薦共工前來當水官治理洪水,舜帝見共工長相兇惡本不願意試用共工,可是歡兜說了很多共工的本領,最後舜帝勉為其難的使用的共工。
這時候的共工心裡是非常開心的,這天下間的洪水本來就是因他而來的,自從共工當上水官以後,不但不去治理水患,還到處去為非作歹,他坐在自己的坐騎相柳的身上到處遊蕩,他們所過之處,平地變成了沼澤,這些沼澤中水非常的苦澀辛辣,致使周圍寸草不生,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只要不小心掉到沼澤中就會消失,慢慢的很多土地都成了人們無法生活的荒地。
舜帝讓大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水患,鯀偷取了天上的仙土壤將沼澤填平,並且和共工進行了一場大戰,鯀戰敗而回將壤交給了兒子大禹,大禹一邊治水一邊打聽共工的下落,大禹見山開山,最後在山林深處找到了共工,大禹和共工進行的數次大戰,可是都不能取勝,最後大禹變成了一頭黑熊打敗了共工和他的坐騎相柳。
相柳是一個九頭蛇身的怪物,渾身都是毒液,相柳和共工被大禹斬殺以後,他們的屍體變得腥臭無比,他們身下的土地變成了黑色,不但不生五穀而且低窪潮溼,飛禽從上面飛過以後都會被從天上燻下來,大禹只要用壤填埋這些土地,大禹整整填了三次都沒有將土地填平,最後大禹只好將這一片土地開闢成池塘,在池塘邊建造了神壇,用來鎮壓妖魔。
共工雖然作惡多端,可是因為他能夠掌控水域,他的後人還是非常的敬畏他,將他尊為水師。